多點執業能惠及一般醫生嗎?

醫療改革 心寬體要瘦 心寬體要瘦 2017-10-10

多點執業能惠及一般醫生嗎?

傳統的東方思維不但保守而且還不太符合形式邏輯,遇有新生事物出現一開始總是表現出排斥與否定,形成對新生事物處理上的怪圈。凡事不能先合法再去做,一定是先非法,到法不罰眾的時候,才不得不讓其合法,可這種被逼出來的合法,往往形成怪胎與畸形,以致被擠壓後的成長起來新生事物難以完美,難以做到與社會系統的完美結合。

這種思維表現在衛生改革上的一個典型就是醫生多點執業。多點執業以前叫“走穴”,在新醫改方案出臺前不但是違背《執業醫師法》,也違背衛生行政管理的政策。但為什麼醫生“走穴”能走而不死,還能走到今天的逐步獲得衛生改革主導者的認可呢?我想可能有這樣幾點:

醫生“走穴”一是符合醫療專家資源社會共享,符合醫療專家資源流向基層,打破醫療專家資源大醫院的壟斷。過去走穴的醫生,肯定是大醫院到小醫院,公立醫院到民營醫院。誰跟基層民眾最接近,是小醫院,是民營醫院。

二是符合醫療市場的需要。不管一個社會的計劃體制多嚴格,市場終是一個無形的巨手,影響著資源的調配。醫生“走穴”能越走越大,越走越遠,說明社會對專家資源的需求,也說明市場需要防止專家資源的浪費。

三是醫生“走穴”符合醫生自身的利益,畢竟走穴是靠自己的勞動來獲得報酬,有付出應有回報。但多點執業為什麼多年來不能合法呢?一個根本的原因就是影響了公立醫院,特別是大的公立醫院的利益。

“看病難、看病貴”在某種角度看,其實是到大醫院看病難、到大醫院看病貴。壟斷專家資源,就能維持醫療市場的競爭優勢。在一個省,大醫院當然是三級醫院,在縣裡,當然就是縣醫院了。這兩個層次的醫院的影響力不亞於同級衛生行政部門,影響了他們的利益,能不影響到衛生行政的決策?

現在,多點執業好像就在眼前了,這對於提高醫生的合法待遇肯定是有益的,一個醫生可以同時服務於三個醫療機構,工資也許就翻番了。事情有時候不會按照我們個人的意願發展。本人斷言,醫生多點執業不可能惠及到一般醫生。

過去公開的醫生走穴是通過正規的院外會診或手術,醫生得不到什麼好處,還要擔風險,醫生不太樂意。所以走穴但絕大部分的是私下隱密狀態。醫生群體為什麼買車,中國的醫院絕大部分都建有家屬區,按照搶救病人的時間,醫院宿舍離醫院步行通常不到10分鐘的路程,其實用不著車。買車是代步,可見醫生要走很遠的路,這個路就是“走穴”,而且能走得十分的隱密。看看醫院買車的都是哪些人?大醫院的專家,區域中心醫院的外科醫生等等。其實能有醫生走穴的醫院不到30%,其中能走穴的醫生恐怕不到15%吧。這個估計也可能就是今後多點執業醫生的一個比較保守的比例。

再說,醫院能隨便讓醫生多點執業嗎?看看我們民營醫院的醫生,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各省市都有大量的民營醫院,但民營醫院的外省人都比較多,為什麼會這樣,老闆們說,外地的醫生敬業,能吃苦。但我不完全同意這一點。因為本地醫生很難在本地的民營醫院就業。因為來自本地的壓力。以前經常見到本院退休醫生到本地民營醫院應聘,就是辦不了執業證的變更。所在醫院的領導說,要做也只能到外地,本地不許,那樣會把醫院的患者分流了,結果弄得年老的醫生們背井離鄉。所以我看,即使是多點執業合法,如果不改變醫生身份單位所有的體制,多點執業仍然達不到效果。除非像律師一樣,醫師由醫師協會管理。

從醫院管理和醫生多點執業的管理銜接來看,多點執業也不可能惠及一般醫生。現在幾個城市的試點方案已經明確,多點執業醫生的資格至少是副主任醫師及以上的,有的只開放了中醫師。這種設計有其科學性,符合醫院管理的規律:

我學習與研究行為心理學後有一個體會,個人的專業行為達到自動化的水平,才能叫專業。一個成熟的學科建設需要20年,一個成熟的醫生恐怕也需要10到20年吧,本科畢業10年才能晉升副高,副高才能多點執業已經是最寬鬆的條件了。

從醫院整體管理的角度看,一個醫院的醫生可以分為兩部分,多點執業醫生與單點執業醫生,按黃金分割定律,2/8或者3/7。這樣的比例,醫院才有可能良性運轉,患者的安全目標才可保障。如果所有的醫生都多點執業,醫院管理者恐怕永遠不會有思路。

醫療改革關係到醫生群體的利益,從醫生的利益角度,多點執業也許不是最主要的,醫生收入靠多點執業來保障,對於絕大多數醫生來講,也許是水中撈月,到頭來空歡喜一場。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