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名醫生掏1500萬爭當合夥人,共享醫療來了老百姓看病還會難嗎

240名醫生掏1500萬爭當合夥人,共享醫療來了老百姓看病還會難嗎

撰稿:劉惜墨 賈寧

杏仁醫生上海多點執業體驗中心位於日月光中心30層。這座寫字樓坐落在上海市中心城區,東鄰南北高架路,西鄰華山醫院,南鄰徐家彙路,北鄰瑞金醫院、泰康路田子坊。

走進診所,迎面牆壁上雕刻著近70個名字——他們是各大醫院的醫生,另一個身份是日月光診所的合夥人。

1000平方米的診所擁有13個診室,2個日間手術中心。診所正處於試營業中,預計2017年10月正式開業。

在「新經濟100人」拜訪這家診所時,浙江省衛計委批覆同意Medical Mall(醫療商場)在杭州核心商圈開業,13家醫療機構入駐。

杏仁醫生診所和Medical Mall,都屬於「共享醫療」:鐵打的診所,流水的醫生(醫療機構)。平臺提供診所固定資產、配套服務,各個醫院、科室、醫生入駐診所看病。

共享醫療與國家鼓勵醫生多點執業的政策遙相呼應。

馬丁·沈,在互聯網醫療堅持了四年,終於等到了政策與市場的破冰。

01

「又下雨了,快拿盆子接水!」

暴雨來臨,房間滴滴答答地開始漏水。大家用盆在下面接著,手忙腳亂地挪電腦。

2013年年底,在上海聯合創業辦公社一間20平方米的小辦公室裡,擠著杏仁醫生20餘名員工。

找人修補房間,牆灰飛揚,大家只好跑到食堂繼續工作。

杏仁醫生創始人兼CEO馬丁·沈把這一切看在眼裡,十分焦慮。

240名醫生掏1500萬爭當合夥人,共享醫療來了老百姓看病還會難嗎

▲杏仁醫生CEO 馬丁·沈

公司100萬美元Pre-A融資快花完了,一年多來方向錯了,走到了死衚衕。如果要試一個新的方向,只有一次機會,試錯了公司就完了。

幾位高管在他家討論了一整天,提出了幾十個方向,又一一否決。

杏仁醫生聯合創始人兼COO徐琳記得,馬丁突然給她打電話,說我想通了,就做醫生服務,從診後隨訪切入,服務醫生這個群體。

之前,馬丁每天都冒出兩三個想法,第二天又推翻。徐琳只好說你先冷靜冷靜,明天你還堅持這個想法的話,我們再討論。

徐琳沒想到,第二天、第三天、第二週、第三週,馬丁還是堅定認為這個方向是對的。

杏仁醫生前身叫「看處方」,是一個幫助患者尋找健康答案、管理健康檔案的平臺。但除非碰到疑難雜症,國內患者缺少使用它的場景和動力。

轉到醫生端,它變成了醫生診後與病人繼續溝通的工具,同時可以保護醫生隱私,不用分享自己的私人微信號給患者。

「在診室,醫生和患者的溝通時間很短暫,我們就想用特別輕的方式實現溝通,不用去下載App。」杏仁醫生產品經理Rex說。

杏仁醫生將App和微信公眾平臺打通,醫生和患者可以通過醫生端的App和患者端的微信公眾號實時交流。

主打「輕問診」、做醫生和患者溝通的App不少,主流是從診前、首診環節切入。

馬丁不認同線上「首診」的模式。當年從醫科專業畢業後,他到海軍服役,通過電話、電報、電郵等方式進行遠程醫療,最多給出一二三的建議,沒法給出確切的醫療方案。因為醫療從來不是一件可以標準化的事。

馬丁認為遠程醫療的應用場景,一是B2B,上層醫生和下層護士、家庭醫生溝通;二是醫生和患者是面診後的關係

所以,馬丁選擇讓杏仁醫生從診後患者管理的環節切入。

2014年年初,杏仁醫生App研發團隊,只有一個安卓工程師,和一個從UI轉過來的IOS工程師,杏仁醫生CTO章燁明同時負責著研發、管理、測試和招人。缺乏App端技術積累的他們,不斷摸索,兩三週就推出一個版本。如今版本到了5.4,大的更新迭代超過54次。

雪中送炭,紅杉中國和光速資本500萬美元的A輪投資在2014年年中完成。

2014年9月3日,App正式上線。

第一天下載量600多個,超過了預期目標的500個。

「根據以往經驗,如果我們不知道自己做的是錯是對,往往是錯的。如果做對了,一下子就知道了。你看到那個數據曲線,不是靠你硬拉起來的,是一傳十、十傳百,就像被引爆了一樣。」徐琳說。

徐琳參考她之前做QQ農場的經驗,只進行互聯網推廣,由醫生傳播給醫生。

到了12月,有24000多名醫生註冊。

2015年9月,25萬醫生註冊。同年,方源資本加入,杏仁醫生融資2億元。

這條路,對了,公司活下來了。

模式驗證可行後,杏仁醫生採取先二線再一線的策略,先拿下全國20多個省份的二線城市,把北京、廣州等大城市留到最後。等到要進入北京時,杏仁醫生就把地推團隊裡的精銳調到北京,攻佔市場。

目前,平臺醫生註冊數是43萬,重點城市覆蓋率40%以上。用戶周留存率是70%以上,九周留存率是30%以上。

02

「我們不是求醫生,我們和醫生是平等對話。」杏仁醫生高級副總裁遊寰這樣告訴地推團隊。

2015年,線下戰役打響了。

遊寰來自阿里中供鐵軍,在B2B摸爬滾打了七八年。在他看來,運營醫生與他當年拿下阿里巴巴中小供應商有些類似——傳輸理念,培養文化。

240名醫生掏1500萬爭當合夥人,共享醫療來了老百姓看病還會難嗎

▲(左起:章燁明 徐琳 馬丁 遊寰)

行業競爭激烈又浮躁。遊寰說那時每三個月會出來一批同行,在市場上跑一圈死了;隔三個月,再跑出來一批,又死了。

「很多同行完全複製了別的行業,就像共享單車、滴滴打車,給補貼,送禮品,拉用戶。但是你真正想要的不是安裝App,而是要別人來用你的App。

在遊寰看來,兩三年前醫生幾乎沒有什麼好用的工具用來隨訪患者,而杏仁醫生正是抓住了這一市場空白。

在國外看病其實不像在國內,和醫生見一次面就結束了。看病是一個動態調整的過程,面診之後醫生和患者保持持續的溝通,不僅患者可以獲得更好的醫療效果,醫生也可以通過患者的反饋提升自己的臨床水平。

國內醫生也有隨訪的需求,只是一直沒有一個平臺能夠提供這方面的支持,杏仁醫生的出現則擊中了他們的痛點。

杏仁醫生為醫生做定製臺卡,印有醫生的杏仁App個人賬號二維碼。很多醫院或者科室主任認可,就直接把二維碼貼到過道牆上。有的醫生選擇放到抽屜裡,當醫生覺得這個患者需要後續聯繫的,就拿出臺卡讓患者掃描與他建立聯繫。

而隨訪患者的主力醫生,杏仁醫生的主要用戶群——正是30到40歲的主治醫師和副主任醫師,他們是中國醫療的主力。本來,這些醫生很忙,沒時間隨訪太多的患者,杏仁引導醫生養成加患者的習慣,每天加三五個,同時建立個人主頁。在患者微信端放出一些科普或者醫生日常生活片段。現在,通過杏仁,有些醫生甚至已經管理了上千個患者。

目前,杏仁醫生App的患者隨訪量每月達到215萬次。

這些隨訪患者的醫生當中,有部分想通過提供服務獲得回報,但是又顧及面子,不好跟患者開口。從公司運營層面來講,既要培養醫生,也要教醫生去培養自己的患者。

在杏仁App上,醫生往往是義務給大家提供一些基礎服務,經過半個月至一個月時間沉澱患者,再進一步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增值服務。

與律師、諮詢師類似,醫生的知識就是價值

至於收多少錢都是由醫生自己定價。杏仁醫生的某一位心理科醫生,在杏仁診所坐診,按分鐘計算,兩個小時收入5000元。

根據馬丁提供的數據,通過杏仁醫生平臺,醫生和患者互動、諮詢,每月交易額超過1000萬元。這筆錢,杏仁醫生未有任何提成。

03

2016年,資本的寒冬來了,杏仁醫生也感到了寒冷。

前一年的快速擴張終是埋下了隱患——駐紮在全國各地的銷售團隊過於龐大,不斷流血,而新的融資還沒有啟動,杏仁醫生必須壓縮成本,提高造血能力。

公司不得不調整團隊,一口氣優化了十幾個城市。「那是我們最困難的一個階段,我們不得不調整人員結構,斷臂求生,非常非常痛。」

造血,杏仁醫生採取了兩個辦法。

2016年,醫生諮詢的業務已經全面鋪開,杏仁醫生借勢在線上開始拓展第三方業務。

經過一年沉澱,平臺與醫生的關係到了一定深度,醫生相信他們,對於平臺推薦的相關商品也同樣信任。

例如有款婦產科基因產品無創血檢,經由醫生推薦而購買的患者有15000多名,每個月為杏仁醫生帶來一兩百萬元收入。

杏仁醫生還引入益豐大藥房作為合作伙伴,醫生給患者開藥之後,可直接在益豐大藥房購買藥品。

「我們有時候做異業合作,企業會問你們到底跟別的平臺有什麼差別?我說,平臺好不好要產生價值,就憑我們能夠真正把這些項目推薦到患者,患者願意付錢給我們,這個才是我們真正的價值。」遊寰說。

240名醫生掏1500萬爭當合夥人,共享醫療來了老百姓看病還會難嗎

▲杏仁門診多點執業中心

04

另一條路,是線下門診。

杏仁醫生的嘗試小心翼翼,畢竟很多互聯網醫療都或多或少在這上面栽過跟頭。

那時,春雨醫生的線下診所業務正在逐步收縮,診所運營人員部分離職,另一部分分拆到其他業務部門。丁香園也在開線下門診,不過與民辦醫院一樣採取自營模式,自己招聘醫生。

馬丁把線上抓醫生服務患者的思路延續到了線下,線下門診醫生服務他自己的病人,杏仁醫生只是提供一個場所。比如醫生預約診室十點到十一點的時間段,這段時間醫生就在診室為病人服務。

在國外,這種Wework的模式相當成熟和普及,但在國內還是新鮮事物,共享醫院也是2017年才剛剛興起。

「國外Wework已經走過了很多年,他們也沒有一個外科醫生自己開手術室,因為病人量不夠的話容易虧損。現在多點執業,醫生不可能買設備、申請牌照、裝修,因此共享醫療平臺是非常有需求的,這麼多醫生要找個地方出來(執業)。」 馬丁說。

杏仁醫生瀋陽線下診所試水成功,平臺上的醫生希望杏仁醫生到更多城市開線下診所。

「我做了三件事情,第一,去了更發達的地區,第二,變成合夥人制度,第三,從看病變成治病的平臺。」馬丁說。

杏仁醫生在線上發起了線下診所的合夥人招募活動,6800多名醫生參與,認籌了4000多萬元。

新的診所設置在上海、深圳、廣州、成都,單個診所面積1000平方米,成本約450萬-600萬元。杏仁醫生與醫生投資金額對半,醫生出2萬元即可入股,變成診所合夥人,與診所利益緊密關聯。目前,4個診所擁有240多個合夥人,合夥人投入資金共計1500萬元。按照這個數據估算,平均每位合夥人投入資金6萬元。

別的平臺天天把錢補貼給醫生,我們是醫生把錢給我們。」馬丁說。

在政策鼓勵、資本認同的大環境裡,建立診所不是那麼難的事,難的是患者從哪裡來,醫生從哪裡來。在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2.31人的中國,醫生是稀缺資源

「我們一直以來把醫生把握在手裡,這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這不是一下子大爆發的行業,你得尊重它。你必須穩打穩紮,相對慢一點,一旦做起來,壁壘建立起來,不是別人可以隨便拿走的。」遊寰說。

馬丁給診所定位是中端醫療,價格和公立醫院持平,甚至更便宜。部分高價項目是由醫生自行決定的市場價格。診所運營成本比醫院低,不做大手術,沒有急診科二十四小時服務,所以即使服務價格低,醫生也能獲得比較好的回報。

醫療效果和成本控制需要平衡。馬丁在診所引入了日間手術的概念。在發達國家以及新加坡、香港等地,日間手術很普及,患者當天去,當天做完就可以離開,不需要住院。

「像國內基本上是提前兩三天住院,做很多檢查,開完刀還要再住兩天觀察一下。其實很多小手術,比如切一個體表小腫塊,當天做完觀察幾個小時就可以走了。」馬丁說。

240名醫生掏1500萬爭當合夥人,共享醫療來了老百姓看病還會難嗎

▲杏仁醫生商業模式(製圖:彭瑞)

馬丁認為,醫院作為改革的主體,不太有動力做內部的自我變革,所以醫療改革越來越明顯的趨勢是由外部力量推動。

現在醫生也一樣,他們逐漸願意出來多點執業,但是需要杏仁醫生這樣的平臺去運營。並不是診所開業,患者就自動跑來了,所以要培養種子醫生,作為平臺標杆。

積累患者的方式,與線上類似:尋找醫生,篩選客戶,匹配需求,培養付費。

不是每個患者都需要,因為有些患者就是用社保,為了省一點錢排隊三小時。如果不是很嚴重,你願意在上班時間去排三個小時的隊嗎?下班以後到診所醫生跟你聊15分鐘,兩三百塊的診費還是很值得吧?」 遊寰反問。

他舉例說,杏仁醫生線下診所有個中醫科醫生,他在醫院裡做推拿,60元40分鐘,還可以社保報銷。醫院一個房間有5到6個人,中間拉個簾子,不分男女上衣都要脫掉。到了診所,一般是一對一,不用排隊,私密性好,一小時收患者500元。患者還很高興,一次性購買10次服務。

遊寰說的醫生就是現杏仁醫生上海日月光診所的合夥人馮醫生,1998年開始執業。之前他經常會被藥企邀請給用戶講一些保健知識,目前他留存的高粘性用戶有200多人。馮醫生每天下午5點下班後以及雙休日,如果有患者約,都可以來這個診所看病。他擅長中醫傳統療法針刺、艾灸、推拿正骨等非藥物調理亞健康、肥胖,治療頸腰腿疼等軟組織損傷之類的疾病。

郭雪健也是日月光診所的合夥人,1997年從業。目前供職於上海某社區醫院。

2014年9月,杏仁醫生剛上線,郭雪健就在同事的推薦下注冊了。最吸引他的一點是杏仁醫生App裡有很多醫生主動分享的健康宣教知識。

「我一天要看60個病人,沒太多時間給患者詳細解釋,現在我把患者分類,把這些知識一鍵分享到不同分組裡,比如糖尿病的、高血壓的。」

郭雪健每週有兩天可以自由安排。「我估算,如果排滿手術,兩個下午收入就可以抵公立醫院一個月收入。」他告訴「新經濟100人」 。

目前,杏仁醫生診所還沒接入醫保,患者必須要得到切實利益才會過來。郭雪健表示,公立醫院做一個痔瘡手術大概1.5萬元,用戶自費部分差不多5000元。他在杏仁醫生診所這裡的痔瘡手術價格也是5000多元。

馬丁認為杏仁醫生的壁壘就在於醫生。

「你必須有醫生,你的醫生必須願意跟你合夥,或者願意來診所多點執業。你沒有醫生,你抄我就是空樓,我後面可以再收購你。

如今,杏仁醫生診所面臨的挑戰依舊不輕鬆。企鵝醫生進來了,Medical Mall進來了,微醫的全科診所也開了……

徐琳認為是好事,新業態需要多頭並進才能倒逼政策加速開放。「螞蟻和螞蟻之間沒有什麼好爭的,我們面對的是一頭大象,先用尖棍子戳動大象才是我們要做的事。」

2017年5月,國務院常務會議確認,鼓勵社會力量舉辦全科診所、連鎖門診。馬丁認為政策明年才能真正落地。「順著大方向,我們看準了,以後每個月不止開一家。」他在打造杏仁醫生診所的SOP,希望有一天能成為行業的SOP。

「如果你不知道要去哪裡,任何一條路都會把你帶走,帶到一個(未知的)目的地。我們不一定今天解決一切問題,但這個方向是對的,我們想在醫療行業堅定做下去。」馬丁說。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