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多點執業”,路在何方?

醫療改革 計劃生育 法律 社會 中國家庭報 2017-04-06

醫生“多點執業”,路在何方?

今年3月,國家衛生計生委發佈了新版《醫師執業註冊暫行辦法》(以下簡稱《新辦法》),4月1日起將正式施行。《新辦法》允許醫生多點自由執業,成為亮點。

原《醫師執業註冊暫行辦法》(原衛生部令第5號)於1999年7月16日頒佈實施,至今已有18年,已無法適應時代需要,被業界認為是困擾醫師自由流動的瓶頸。

《新辦法》將醫師執業地點由過去的“醫療、預防、保健機構”修改為“執業地點是指執業醫師執業的醫療、預防、保健機構所在地的省級行政區劃和執業助理醫師執業的醫療、預防、保健機構所在地的縣級行政區劃”。

專家指出,上述措施“為醫師自由執業從法規方面打破了受制於單位管理的‘緊箍咒’”,將促進醫療資源平穩有序流動和科學設置,滿足人民多樣化醫療需求。

對於即將施行的《新辦法》,醫院管理方、醫生及患者各持怎樣觀點?為此,本報記者採訪了相關人士。

醫生“多點執業”,路在何方?

《新辦法》最大受益者是大腕專家

“對於醫生有了發揮自己專業技術的機會和平臺,能夠為更多患者服務,也可以依靠技術服務增加更多合法收入。” 陝西省山陽縣衛生局副局長徐毓才表示。

從事10年婦科工作的何主任告訴記者,“雖然現在國家出臺政策,鼓勵醫生去更多的地方執業,但關鍵看醫生的實力,有本事、有名氣的醫生才會被下級醫院請。除了具有實力,還需要有精力,我們平時在自己醫院裡,每天會有做不完的工作,給患者看病還累得呼哧帶喘呢,哪裡還有時間去兼職?”

在何主任看來,醫師自由執業註冊這一政策並不是“一視同仁”,對於知名的大腕專家更有利。甚至這些專家不用現場執業,掛牌就可以“賺外快”。

許多醫生考慮去其他醫療機構“會診”

醫生是否想去別的地方執業呢?何主任告訴記者,他跟同事也都想過去別的醫院執業,但他所在醫院的院長很不願意“放人”。

院長要考慮單位員工的穩定,外出多點執業醫生的福利、養老等都由自己醫院負責,如出現醫患糾紛,法律責任很可能也由自己醫院承擔,這樣一來,院長怎麼會不限制?

上海兒童醫院院長於廣軍指出,“多點執業”的關鍵不是執業,而是勞動關係的問題。醫生去別的醫院坐診,應經所在單位批准,這和現有情況並無根本的變化。

某醫院外科手術室的劉醫生向記者透露,現在很多醫生會利用週末或下班後的時間去別的醫院執業,這早已成業內“公開的祕密”。醫生“多點執業”只是官方的叫法,它還有一個更為婉轉的稱呼,叫“專家會診”,也就是通過患者或下級醫院邀請專家來會診。有的是定期去,有的則按次數收費。

“一般都是私下聯繫的,不用備案,有部分可靠些的醫生會向自己單位的醫務處打聲招呼,其實這也方便了百姓看病。” 劉醫生說,這種會診不出事則雙方皆大歡喜,出了問題一般都是由下級醫院來承擔責任。

他指出,現在關鍵是配套措施要跟上,出了問題,誰來承擔法律責任,如何承擔責任等,應有明確的規定。“我認為,推行醫生‘多點執業’,不如推廣網絡平臺執業。”劉醫生說。

正如全國政協委員趙銥民所言:“如果我是院長,我雙手反對;如果我是醫生,我雙手贊成。”

醫生“多點執業”,路在何方?

“多點執業”可能加劇“看病貴”

醫生多點自由執業方便患者,與此同時,醫療費用會不會增加?

北京一家公立醫院的副院長告訴記者,“多點執業”可能加劇“看病貴”的問題。比如一個專家,在公立醫院給患者看病,診金是20元,可到民營醫院就能收200元,甚至更高,這時醫生就會盤算怎麼讓個人利益最大化。比如他之前在公立醫院每天可以看40個病人,現在他就只看20個,其他想看病的患者就只能去民營醫院掛高價號,這從一定程度上來講,就損害了患者的利益。在加劇患者“看病貴”的同時,也可能損害公立醫院的利益,主力醫生去別的地方執業,一部分病員可能會被他“帶走”。

一家民營醫院的負責人則持相反意見,在他看來,上級醫院的醫生深入到下級醫院坐診,可盤活專家資源,讓他們真正流動起來,為患者提供方便。他舉例說,當你的孩子生病,你非常著急,需要找一個著名專家看病,但是這個專家又太“火”了,去大醫院根本掛不上號,作為父母,你會怎麼辦?你是願意到處找人在公立醫院掛一個號,還是多花錢給孩子儘早看上病?相信大多數父母還是願意多花一點錢。

李女士向記者訴說了她為6歲兒子看病的經歷,當時兒子高燒不退,去大醫院掛專家號,卻被告知只能掛一個星期後的號。“發燒又不像其他慢性病,可以緩一緩,為給孩子看上病,我只能去專家坐診的醫院,從市裡跑到郊區,光路上開車就花費了近兩個小時,到那邊雖然掛上了專家號,但費用卻是公立醫院的3倍。”其實,李女士並非個例。

記者走訪北京各大醫院發現,醫生外出會診的情況很常見,但大部分都在私下進行。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神經科大夫告訴記者,為增加額外收入,只能在外接“私活”。

醫生被“捆綁”的困境待徹底解決

不少媒體稱,允許醫生“多點執業”是為醫生“鬆了綁”,比如去年兩名眼科主任因“多點執業”遭免職,再比如武漢科技大學附屬天佑醫院精神醫學科主任胡一文,因“未經醫院批准到多家民營醫院多點執業,違反工作紀律和制度”,也遭醫院處分。

網絡名醫吳帥撰文認為,醫院院長是醫師“多點執業”的最大阻力。他認為,衛生計生委允許醫生兼職,但醫院內部馬上出臺禁止員工兼職的規定,醫生們一旦違規,肯定吃不了兜著走。

徐毓才則指出,醫生多點自由執業目前所面臨的最大困境,在於醫生是單位人而非社會人,是管制下的人,而非醫療市場裡的“自由人”。其就業、晉升、保險、職業發展等都必須依賴單位,僅修改一個“醫師執業註冊管理辦法”,改“單位註冊”為“區域註冊”,尚難讓醫生充分流動起來。

未來會有更多醫生衝破舊體制

針對“多點執業”,全國政協委員張澍認為,“多點執業”是推動醫改、推動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重要措施,自2009年醫改方案出臺之後,雖然鼓勵醫師“多點執業”的各部委相關文件陸續出臺,相關政策也一直在推進,可“多點執業”的普及率卻始終不高。

在徐毓才看來,要想改變現狀,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逐步將醫生從單位人變為社會人。這一點,深圳市已邁出了重要的一步,他們將醫師執業考試、註冊、日常管理交由當地醫學會負責,醫生與醫療機構是平等的民事主體關係,醫生在某家醫療機構行醫完全按合同進行,這樣醫生可根據自己的時間、精力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徐毓才介紹,在中國現有的體制機制下,要按照國外醫師管理的模式做還有一段距離,但在國內已湧現出很多敢於“吃螃蟹”的醫生,他們衝破舊體制,如近年陸續走出來自由執業的於鶯、張強、龔曉明等,已經組建了自己的醫生團隊,他們也許將趟出一條新路。

“我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醫生走出去。隨著醫療改革逐步深入,最優質的醫療資源一定會率先走出去,並被更多的醫生效仿。如此一來,一股蓬蓬勃勃的自由執業浪潮將席捲中國大地。” 徐毓才說。

文/ 楊淑夢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微信用戶可關注 中國家庭報官微(zhongguojiatingbao1)。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