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大三甲,青年醫生執業選擇迎來鉅變'

"
"
離開大三甲,青年醫生執業選擇迎來鉅變


來源|看醫界據《新聞週刊》編輯

時值第二個中國醫師節,央視《新聞週刊》做了一期《家門口,為何難有好醫生?》的專題報道,其中對一位年輕診所醫生的採訪,引起了業界關於中國醫生執業狀態變化的關注。

"
離開大三甲,青年醫生執業選擇迎來鉅變


來源|看醫界據《新聞週刊》編輯

時值第二個中國醫師節,央視《新聞週刊》做了一期《家門口,為何難有好醫生?》的專題報道,其中對一位年輕診所醫生的採訪,引起了業界關於中國醫生執業狀態變化的關注。

離開大三甲,青年醫生執業選擇迎來鉅變


年輕醫生為何離開三甲醫院?

據報道,八年制本碩博連讀的牟醫生是個學霸,曾在北京一家頂級三甲公立醫院一待就是十年。此間,她很努力地行醫問診,得到的卻是患者的不開心,這讓牟醫生有種現實撞擊理想的極大落差。後來,牟醫生出國當了訪問學者,發現國外醫師很少把評職稱掛在嘴邊,醫生水平只在於業務好壞。反觀國內,公立醫院的很多醫生在高強度執業間隙,為了地位、保障和榮耀,拼命走著晉升之路。

回國後的牟醫生再次面臨職業選擇。身為人母,而父母又年事已高,家庭需要她更多時間來兼顧,體制內職稱晉升之路,雖然不適合自己,但顯然有一定誘惑力。考慮到醫院高強度的工作擠佔了陪伴家人的時間,牟醫生還是選擇離開體制,一時間,鐵飯碗的各項福利煙消雲散。離開了體制,她該去哪兒?2009年以來,國家鼓勵醫生多點執業以及開辦診所,帶來一波又一波醫生創業潮,但這對於牟醫生來說並非易事。

最終,牟醫生選擇加入了一家知名的私立連鎖診所,接受採訪時她表示,以前在公立醫院,一上午可能要看三十多或者四十個病人,一個上午不上廁所不喝水,基本攤到每個病人身上,接診時間可能只有5分鐘。而如今,每一個診療過程,溝通這個環節是特別重要的,“當你只有5分鐘的時候,你可能只能傳達出你的醫療決策,當你有20分鐘溝通時間的時候,一方面我們主動去獲取(知識),另外一方面,病人總會問你很多(問題)。”

實際上,據《看醫界》瞭解,目前越來越多的青年醫生開始嘗試走出體制,而且備受一些知名私立醫療機構和醫生集團的青睞。這些青年醫生,往往是知名醫學院校畢業,對於編制、體制一般很看得開,不容易被幾十年後的所謂養老金差別所羈絆。

而且這些青年醫生對於醫生執業環境要求較高,對於目前的現狀不滿。一天看一百多病人,一夜開十臺八臺手術,公立醫院連軸轉的工作狀態,陽光收入低……讓這些青年醫生在無盡的疲憊之外,還會陷入對於未來的迷惘。

而隨著近些年中高端私立醫院、診所、醫生集團的發展,能夠為這些青年醫生提供理想執業環境的載體越來越多,也就出現了越來越多青年醫生加速走向市場的情況。

兼職創業遇尷尬困境

今年5月,國家衛健委、國家發改委、財政部、人社部和國家醫保局制定了《關於開展促進診所發展試點的意見》,其中提到,在北京、上海、成都等10座城市放開新辦診所的審批,此次試點簡化了開辦診所的准入程序,由審批制改為備案制,也明確提出,鼓勵在醫療機構執業滿5年,取得中級及以上職稱資格的醫師,全職或兼職開辦專科診所。鼓勵符合條件的全科醫師,或加註全科醫師執業範圍的專科醫師,全職或兼職開辦全科診所。

那麼,醫生兼職創業,公立醫院的管理者能欣然接受嗎?在這一期的《新聞週刊》裡,也探討了這一話題。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朱恆鵬認為,“這樣的醫生,他們如果想出來,一般院長是不太支持甚至是反對的。一週五天三天在醫院上班,兩天自己出去開診所,醫院管理的複雜性,內部的平衡很難,就是基本是一些要麼是明確禁止,要麼是一些有形的障礙和壁壘,反正其它方面無形的,你甚至可以去開診所,但是你以後單位你就受歧視了,晉升職稱的機會就沒有。”

相較於完全從公立醫院辭職,“犧牲”色彩不那麼濃重的“兼職”,似乎是一個能夠綜合多方利益的好方法。然而,如同當年醫生多點執業“叫好不叫座”一樣,“兼職”也同樣不能避免醫生與執業單位產生糾紛。在專家看來,這背後折射的是,醫生在身份上仍屬於“單位人”而不是“自由人”的尷尬困境。

《新聞週刊》主持人白巖鬆最後介紹,200多萬的在冊醫師看數量不多,可一旦能夠流動起來,那能量就會增大很多倍。更重要的是,一旦流動起來,就和網約護士一樣,會更靠近人群,讓患者更方便的體驗到優質醫療資源,同時也會幫助醫生群體增長收入,要想成為優秀的醫生,需要付出更長時間的校園學習,比同齡人一起步就少掙了好幾年錢。

“如果平均工資只比社會的平均工資高一點點,性能價格比的確太低了,這也就難怪有很多的青年學子不願意學醫。而反過來,如果有尊重,有更高的收入,有很大的社會價值,就會有更多的年輕人走進醫生的行列,成為我們每一個生命的保護者,所以,我們才是好的醫療改革的真正受益者。”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