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順隆的箸頭面 文/樑蔭

麵條 傢俱 小麥 醬油 辣椒油 終南文苑 2018-12-12
福順隆的箸頭面 文/樑蔭

關中八百里秦川盛產小麥,養成了陝西人愛吃麵食的習俗;在陝西眾多的麵食中,除了“關中八大怪”之一的“麵條像褲帶”的biangbiang面外,還有一種讓人喜愛的箸頭面。

我聽一些飲食行業老人講,箸頭面最初叫香棍面,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早在清朝時,西安市橋梓口西南角就有一家麵館,專門經營這種箸頭面,因做出的麵條均勻細圓,像一根根連接起的筷子,被人們稱作箸頭面。到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竹笆市福順隆飯館的箸頭面名氣越來越大,慕名而來的顧客越來越多,經常要排隊等候才能吃到。

1963年,我從陝北綏德考進西北大學中文系,學校距竹笆市只有幾裡地。一次聽同學說,福順隆的箸頭面太好吃了,便利用個星期天約了幾位同學前去品嚐,發現果然名不虛傳。當時的福順隆,有兩間門面,營業面積並不大,只能擺放十來張四人長方桌,凳子也是木製的,沒有靠背椅,顯得有點簡陋,但面香價低,滿滿一碗二兩面,只需一角二分,而當時國家給我們大學生中晚餐伙食費是二角五分。這樣,美美咥兩碗箸頭面,還可結餘一分錢。我們便時不時地退換飯票,到福順隆咥箸頭面,兩碗麵下肚,一天都心情舒暢。

福順隆的箸頭面為什麼那樣受人們喜愛?據老食客講,主要有兩點。一是這裡的麵點師傅王成才是個老把式,有多年的做面經驗,比如和麵,他一直堅持每和一塊面都必須按標準加一定比例的鹽水,和成的麵糰在反覆揉搓約10分鐘後,再經過揪塊、擀片、搓條、抹油等工序後,蓋上溼布,待回餳後才抻,從而使這裡的箸頭面不僅軟而韌,筋而光,滑而爽,而且下鍋後不粘不爛,吃起來筋韌光滑,越嚼越香;二是地理位置優越。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西安市還沒有大明宮、西部傢俱城那樣大規模的傢俱市場,竹笆市是當時西安市唯一的一個竹器、木器傢俱市場,連西安市傢俱工業公司、鼎鼎大名的福樂傢俱廠也建在這裡,每天人流不斷。福順隆就位於這個熱鬧的傢俱市場北段偏中的竹笆市58號(即現在樊記臘汁肉店斜對面,過去在竹笆市58號的樊記臘汁肉店與福順隆為鄰,後來樊記臘汁肉店遷到路東),再加上福順隆使用了自己熬製的醬油和醋,這種熬製的醬油、醋,芳香濃郁,經油潑辣子一潑,香氣四溢,竹笆市幾乎半條街道都能聞到其香氣,把人都吸引過來了。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隨著竹笆市的改建,福順隆飯館一度被遷到黃雁村東北角,後來也不知道什麼原因停業了。

(來源:2018年03月25西安晚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