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師教你練太極 真正的太極祕訣 李雅軒先生太極拳練拳精論(八)

武術 儒家 文化 凌雲一志 凌雲一志 2017-08-04

練太極拳應以澄心定性為主要功夫。但澄定之功夫,須在穩靜上著手,以俟靜極默篤之後,才能澄得下來,定得下來。其所以澄,所以定者,是想恢復心無思想,身無作為。無為之後,心性始能光明,光明之後,自然之中發出來的知覺。

如練時拳意不上手,是身勢不鬆,上下不隨,內外不合,呼吸不舒故耳。一切總在穩靜上找,如粗心浮氣,雜念繁興,必致愈練愈離拳意愈遠,一生也不能上手。

虛靈為功夫第一要訣。練時穩靜安舒,以養虛靈之氣。用時冷彈脆快,以吐丹田之勁。多多體會虛靈之氣勢,苟無虛靈之氣勢,對方來手情形無從知曉,動時必胡頂亂撞,不成太極功夫矣。

放鬆軟以長虛靈之氣,智慧自生;正身心以立根本之源,莊嚴自有。“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這是練功夫最重要的規則。

[評賞]“穩靜”是雅翁晚年最重要的拳學思想,是“虛靈”功夫的基礎,太極拳的最上乘功夫“練神以還虛”就是從穩靜中獲得的。

穩靜可簡單理解為“身穩心靜”。但習拳者一定要明白“靜”是中國傳統文化最為重要的概念。一般而言,道家講“靜”、佛家講“淨”、儒家講“敬”。三個同音字有非常豐富的內容,有興趣者可研究。道家講靜,是指一念不起。太極拳的“靜”是與“動”相對應的拳論有云:“靜中觸動動猶靜”。太極拳以靜為主,靜是基礎。雅翁曾說:“太極拳功夫,不外乎是動靜開合而已,但一切要在穩靜的基礎上作,……它雖是靜,但靜中藏動機。雖是動,但動中存靜意,一動一靜,互為其根,此太極拳之道理也。”能悟到此,入道也。

雅翁提出的“穩靜”,這是他區別於其它太極拳流派的獨特練習方法。只有以靜為本的指導思想來練拳,才能避免掛一漏萬而普照全身,推手時才能逆來順受而捨己從人。所以練靜是太極拳的方向和方法。而穩則是靜的形體基礎,形體不穩身心豈能靜。

俗語也曾有“穩定壓倒一切”的提法,這就是太極拳的修煉方法,不要自作聰明另闢蹊徑。

在求穩靜時,還要注意防止以下的傾向:

一是雅翁提出“大鬆大軟”時,其後還有“各得其位”四字。所謂各得其位,就是指身勢肢體在靜的狀態下,要“隨意”“運”到符合動作姿勢的要求,如果身勢四肢沒到規定的位置,那就是“隨便”了。

二是有的為了求身體的穩定,刻意沉壓,使腳下如釘在地上一樣,任人推按而不倒,功夫也是功夫,可能就不是純正的太極拳功夫了。

三是有人把“心靜”理解為什麼也不想,頭腦茫然一片空白,這是死寂無象,也違背了太極拳無比靈機的要求。

四是“所謂穩靜者,是心神泰然之後,自然之中出來的真穩靜,而不是強制著不動作出來的表面上的穩靜,這種強制著身體不動,表面上是穩靜,而心性方面仍是不靜的。如果這樣,就不是真靜。”(雅翁語)

從網上曾經抄錄過一段文章,不知是何方高人論“靜”,餘甚為欣賞,轉錄於下:

“拳術都是動功,太極拳要求練拳之時,神舒體靜,若得體靜二字的真實含義,必先知如何才能心靜,心為身之主宰,一般學拳者,甚至教拳的人距真正的靜界之境,恐怕還相當遙遠!練拳時都欲求靜而不能靜,應該說動是因,靜應是果,動是手段,靜才是目的。可是實際上,練拳者盤架子時多不能達到真的“靜”,頂多不過是硬裝出一個靜的樣子來,因為思想意識淨不下來,就是再練拳十年,二十年之久,離靜的境界也還相當遙遠。練拳中所說的“神舒體靜”,是要求練拳做到體靜,不是要求心靜,只是將體靜作為練拳的目的來追求的。恐怕都將體靜誤作是心靜了。有說首先注意心靜,說靜是練拳的基本要點,可又都不是拳譜上“神舒體靜”的真正含義。體靜是指練拳套路動作中形體的靜象,與“心靜”是兩碼子事。心不靜,神根本達不到舒,心是識神,識神妄動,元神根本無靜可言。請君認真地分析一下各家對靜的解釋,主要不過是全神貫注,專心練拳。這本是大家都明白的淺顯道理,實際與靜字的含義無關,實際的不靜與拳譜上的靜字發生矛盾,造成概念上的混亂,反而使人糊塗了。真靜乃是身處於混亂之極之境而不動心,誠為自然本質之靜。功態是意識之靜,有心入靜也屬動心。執著於法,心被法轉,真念不平,何靜之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