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文章|李海霞:穩定型心絞痛舌診治療驗案一例

熱點文章|李海霞:穩定型心絞痛舌診治療驗案一例

冠心病心絞痛是由於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使血管狹窄或阻塞或/和冠脈痙攣,導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臨床綜合徵。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治療週期較長。現代醫學認為,脂質代謝紊亂及脂質沉積是重要的病理因素之一,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是其病理基礎。《金匱要略》明確指出胸痺的病機為“陽微陰弦”,即認為胸中陽氣不足、陰邪乘虛上襲陽位而痺阻心脈是病機關鍵。筆者臨床觀察發現本病屬腎陽虧虛者常見,說明腎陽虛是發病的根本原因,腎陽虛則心陽不足,進而寒凝、瘀血、痰濁等陰邪隨之內生為重要的致病因素。筆者長期深入臨床,運用扶陽法防治冠心病方面卓有成效。現將此法簡要介紹如下,以弘揚扶陽學術思想及相關診療經驗,茲就相關機理探討及臨床病例分析報告如下。

”1.扶陽法用於冠心病的理論基礎

  冠心病屬於中醫“胸痺”範疇,古人對其病機早有論述,如《素問•痺論》“心痺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靈樞•五邪》“邪在心,則病心痛”;漢•張仲景《金匱要略》中亦有論述:“夫脈當取太過不及,陽微陰弦,即胸痺而痛,所以然者,責其極虛也。今陽虛,知在上焦,所以胸痺心痛者,以其陰弦故也”。《金匱要略心典》對“陽微陰弦” 注云:“陽微,陽不足也;陰弦,陰太過也。陽主開,陰主閉,陽虛而陰乾之,即胸痺而痛。痺者,閉也。”此言之胸痺心痛病機,亦可推類於冠心病。“陽微”與“陰弦”並見,說明冠心病的主要病機為陽虛陰乘,邪正相搏,故日“陽微陰弦”。“陽微”一則為上焦陽氣不足,即心肺陽氣虧虛;二則為中下焦陽氣不足,即脾腎陽氣虧虛,尤以腎陽虧虛為主。而“陰弦”一是陰寒、痰濁、水飲、血瘀類病邪痺阻胸陽;二是中下焦陽氣不足對上焦的影響。陰寒、痰濁、血瘀為冠心病發病的主要原因,而心、脾、腎陽氣虧虛是導致陰寒、痰濁、血瘀發生的根本原因,為發病之本,這是胸痺心痛“本虛標實”的實質。

  國醫大師路誌正教授認為,本證出現的腎心痛可由腎虛及心,或心病及腎,心腎同病。腎陰虛不能上濟心陰,腎陽虛不能溫煦心陽,水火失濟,心腎不交。筆者認為胸痺乃陽氣不足,陰寒內盛所致,故採用扶陽法防治冠心病臨床療效顯著。因陽氣是人身的主導,正如《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論述:“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扶陽派著名醫學家鄭欽安先生在《醫理真傳》中說:“子不知人之所以立命者在活一口氣,氣者陽也,陽行一寸,陰即行一寸,陽停一刻,陰即停一刻,可知陽者陰之主也,陽氣流通,陰氣無滯,自然百病不作。陽氣不足,稍有阻滯,百病重生”。著名中醫學家盧鑄之、盧水定也在著述中論述陽氣的重要性:“人之生成,存在於天地之中,陰陽之內,五行之間,一切動靜都隨陰陽之氣機而轉,業醫者須識得《內經》所論: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提示人們要認識到人體陽氣的極端重要性,倡導扶陽的學術見解,在辨證論治之中,當始終遵循扶持和輔助陽氣為治病要領。陰陽學說是中醫學術的理論核心,元陰元陽為人身生命之根本。扶陽理論與其他中醫學術流派具有本質區別的觀點是認為:陰陽兩綱雖說是互根的關係,陽氣為主,陰精為從。須陽氣密於外,陰精才能內守。因而“扶陽”學派認為陰陽學說的核心是“陽主陰從”。認為陽氣在人生命活動中起著決定的作用。認為失去了陽氣的化生溫煦,陰精也不可能形成存在。冠心病心絞痛核心病機為陽氣不足,陰寒內盛,乃本虛標實,故在治療上必當以扶陽治本為主,祛痰化瘀治標等為輔。

2.臨床驗案舉隅

2.1基本資料

  患者劉xx,男性,69歲,主因“胸悶、喘憋、心慌反覆發作5年餘,加重1月餘”就診。患者5年餘前無明顯誘因出現胸悶、喘憋、心慌等症狀,每於氣候變化時發作,未系統診治。2年前患者自覺胸悶、心慌加重,至外院就診,查冠脈CT示:左右冠狀動脈未見有意義狹窄。診斷為“冠心病”,予藥物控制,間斷服藥,症狀稍緩解,病情控制尚平穩。1月來患者無明顯誘因胸悶、喘憋、心慌等症狀加重,不能緩解,遂來就診。刻下症見:胸悶、心慌、喘憋,動則加劇,無胸痛、放射痛,咳嗽咳痰,痰色黃質粘,時有頭暈、腰痠、雙下肢麻、脹感,雙下肢畏寒,周身乏力,口乾,飲水量多,納食可,食後腹脹,小便頻急,夜尿5-6次,大便可,眠可。既往高血壓病病史8年餘,規律服藥,血壓控制尚可;心律不齊病史4年餘,2月前診斷為房顫。慢性支氣管炎病史30餘年;慢性阻塞性肺氣腫病史5年餘,間斷服藥控制。近20天內患者2次出現一過性意識喪失,每次持續30s,可自行恢復,未系統診治。查體:T 36.5○C,P 92次/分,R 14次/分,Bp 123/81mmHg。口脣色暗,胸廓對稱,呈桶狀,聽診雙肺呼吸音粗,可聞及散在幹鳴音。心率103次/分,心音強弱不等,心律絕對不齊,心臟各瓣膜聽診區未聞及病理性雜音。雙下肢輕度可凹陷性水腫。舌淡紅,舌邊尖紅,苔黃白相間,體胖,有裂紋,有點刺,有齒痕,脈沉細弱。

2.2輔助檢查

  心電圖:房顫心律。生化檢查:BNP940pg/ml(正常0-125pg/ml)。TG1.23mmol/L,TCH5.28mmol/L, HDL1.61mmol/L,LDL3.29mmol/L。BUN5.42mmol/L,Cr91umol/L。心臟彩超:EF 60 %,右房輕大(41*57mm),餘房室內徑正常;各瓣膜形態結構未見異常;二尖瓣、三尖瓣、主動脈瓣輕度返流;TRVmax:246 cm/s,PG:24 mmHg,TI法估測SPAP:34 mmHg。室間隔輕厚(11.6mm),各節段室壁運動未見異常;二尖瓣流速單峰69cm/s;升主動脈及其根部不寬,搏動良好,主肺動脈不寬。冠脈造影及冠脈PCI術:圖1.左冠脈左前降支中遠段見70%×20mm狹窄,迴旋支、右冠狀動未見明顯狹窄。冠狀動脈造影結論: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累及左冠脈前降支。前降支置入EXCEL3.0×24mm一枚。

圖1.冠脈造影圖片,左圖為左、右冠脈造影圖片,右圖為前降支支架置入術後圖片。

2.3 診斷

  中醫診斷:胸痺,氣陰兩虛,痰濁內阻。

  西醫診斷:1.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慢性穩定性心絞痛,心律失常,慢性心房顫動,心功能Ⅱ級。2. 慢性支氣管炎病,慢性阻塞性肺氣腫合併感染,3.高血壓病3級(極高危),4.高脂血症,5.暈厥原因待查,一過性腦缺血發作?

2.4分析與治療

  2.4.1基本病情分析 患者老年男性,為慢阻肺合併冠心病穩定性心絞痛患者,其冠心病、心絞痛病史較長,本次入院前2年曾行冠脈CT示:左右冠狀動脈未見有意義狹窄。但藥物治療效果差,反覆陣發胸悶。1月來患者無明顯誘因胸悶、喘憋、心慌等症狀加重,冠脈病變具體情況不清。本次入院,行冠脈造影檢查,左冠脈左前降支中遠段見70%×20mm狹窄,置入EXCEL3.0×24mm一枚。患者為房顫心律,BNP940pg/ml(正常0-125pg/ml),心臟彩超:EF 60 %,右房輕大(41*57mm),餘房室內徑正常。考慮較輕的維持正常射血分數心力衰竭。

  中醫辨證:患者為老年男性,久病體弱,有多年的肺脹病史。久病導致肺虛,痰濁停滯於心胸,每因外感誘發病情發作加劇。患者本次發病,以“胸悶、喘憋、心慌”為主訴,乃是由於外邪引動伏痰,致使痰濁閉阻於心脈,導致胸痺。痰濁盤踞胸中,淤阻心脈,同時也阻遏中氣,導致肺氣不利,因而出現胸悶,心慌及喘憋、口脣青紫等症;同時久病傷氣,所以頭暈,周身乏力,遇勞加劇;痰濁中阻,脾胃運化不利,升降失常,胃氣不能和降,則見食後腹脹,水液輸布失常,則出現口乾,多飲;痰濁阻肺,肺氣不利,鬱而化熱傷陰,故而咳嗽咳痰,痰色黃質粘;肺脹日久,母病及子,傷及腎陽,陽氣虛衰,胸陽不振,故見腰痠、雙下肢麻木、欠溫、腫脹;年老體衰,腎陽不足,開合失司,膀胱失約,導致小便頻急,夜尿5-6次。舌淡紅,舌邊尖紅,苔黃白相間,體胖,有裂紋,有點刺,有齒痕;脈沉細弱為陽虛痰濁內阻之象。故本病辨病為胸痺,辯證氣陰兩虛,痰濁內阻,病性本虛標實,病位在心、肺、脾、腎。

圖2. 圖A為冠脈PCI術前舌像,圖B為冠脈PCI術後1個月舌像。

  淡紅舌一般認為正常舌色,其心臟血管功能較好,故冠心病患者見此舌象者其病理改變一般尚不嚴重。苔黃白相間,提示患者有熱象存在。

  舌與熱病的重要意義,早在《內經》就已引起了重視,如《靈樞•熱病》說:“舌本爛,熱不已者死。”在溫病學中,舌的變化最具有預報價值,無論舌苔的變化或舌質的改變,都能靈敏地反映熱病的進展。如舌苔由白→黃→灰→黑,舌質由紅→絳→紫,提示熱病的衛→氣→營→血轉歸變化和熱邪由上焦逐漸深入下焦。

  一般認為,冠心病慢性穩定性心絞痛淡紅舌比例較高,紫類舌稍低,瘀斑瘀點不顯,白厚苔為主,性質多膩或正常,舌形以正常及胖大齒痕舌為主;提示血瘀稍輕兼有氣虛,邪實稍輕且熱象不顯。

  觀察冠心病患者的舌像變化有助於進行冠心病的臨床分型,同時觀察舌像變化有利於判斷病期,早期診斷疾病,判斷病情嚴重程度,提示預後,從而指導臨床治療。

  2.4.3治療 綜合上述辯證觀點,一診:患者為胸痺合併肺脹,以痰濁阻絡為標,以陽氣虛衰,又兼肺陰虧虛之氣陰兩虛為本;治療要遵循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原則,分清主次病證。患者當前胸痺為重,會危及生命,肺脹當前並未有危及生命的喘脫傾向,故而治療應以胸痺為急,兼治肺脹。所以治法以豁痰,宣痺通絡,兼以扶陽益氣養陰。擬方:瓜蔞15g,薤白10g,制附片10 g,乾薑6 g,蘇子10g,白芥子9g,葶藶子10g,黃芪15g,白朮10g,砂仁10g,炙甘草6 g,服7劑。方中瓜蔞化痰開結降逆;薤白、附子、乾薑辛溫通陽。蘇子、白芥子化痰降氣,止咳平喘,佐以葶藶子,瀉肺祛痰加強平喘。黃芪、白朮、砂仁益氣健脾、燥溼開胃。二診:患者胸悶、喘憋,咳嗽咳痰症狀好轉,仍有頭暈、腰痠腿軟,雙下肢畏寒,乏力,口乾等症,上方去瓜蔞、薤白、葶藶子,加川芎10g,熟地20 g,當歸18 g,牛膝10g,加大溫補腎陽之力,此方服7劑。1個月後三診,患者訴服藥後症狀明顯好轉,胸悶心慌症狀只在勞累後出現,腰痠減輕,足漸溫,精神可,可適當勞動。查看舌脈:舌淡紅,舌邊尖紅,苔薄黃,體胖,有裂紋,有齒痕,脈沉實有力。此時患者主要是以脾腎陽虛為主,法當溫補脾腎。囑患者以人蔘歸脾丸合金匱腎氣丸為主配合飲食營養堅持長期調養。

3.討論

  回顧此病人的治療,貫穿病程始終的治療思路乃是溫陽。方中附子、乾薑取四逆湯救逆回陽之意,旨在溫補腎陽。冠心病為血氣同病,心陽不足是其病因。因此在治療冠心病的時候,需要特別注重溫補腎陽而振奮心陽。附子一藥,受古今眾多名醫之推崇,張景嶽稱附子為“藥中四維”,稱其“大能引火歸原,制伏虛熱,善助參芪成功,尤贊術地建效。無論表證裡證,但脈細無神,氣虛無冗所當急用”。扶陽著名醫家鄭欽安氏則指出“凡一切陽虛諸症”均可應用,不必病至少陰方用。現代藥理研究顯示:附子具有明顯的強心,抗心律失常作用,同時還有擴張血管,增加血流,改善血液循環的作用,此外,附子還具有免疫調節,抗寒冷,提高耐缺氧能力,心肌保護等作用。故在冠心病患者的治療中,以重用附子、乾薑等藥溫補腎陽治本,瓜蔞、蘇子等藥化痰開結降逆治標收穫良效不無道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