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不為外物所纏,即便身處紅塵,心中自有山水'

莊子 蘇軾 菜根譚 墨書國學 2019-09-05
"

莊子說: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

小的迷惑會改變方向,大的迷惑會改變本性,而當今社會,大多數人的迷惑在什麼地方?其實迷惑的是自己心性執念的名利。

"

莊子說: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

小的迷惑會改變方向,大的迷惑會改變本性,而當今社會,大多數人的迷惑在什麼地方?其實迷惑的是自己心性執念的名利。

莊子:不為外物所纏,即便身處紅塵,心中自有山水

莊子說:貧窮的人為了求利而犧牲,世人為了名聲而犧牲,大夫為了家族而犧牲,聖人為了天下而犧牲。

這4種人事業不同,但本性都是祈求名利,傷害的其實也不過是自己的本性。

紅塵滾滾,不是求名就是求利,莊子所表達的是對於眾生的憐憫。

而反觀今天的時代,有幾個人能夠拋開外在的名利,讓心超脫於紅塵之間呢。

大多數人為外物所累的時候,甚至總是因為未能達到期望的目的,而徒生傷悲,卻從不知,自己的執念是才是真正痛苦的本源

"

莊子說: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

小的迷惑會改變方向,大的迷惑會改變本性,而當今社會,大多數人的迷惑在什麼地方?其實迷惑的是自己心性執念的名利。

莊子:不為外物所纏,即便身處紅塵,心中自有山水

莊子說:貧窮的人為了求利而犧牲,世人為了名聲而犧牲,大夫為了家族而犧牲,聖人為了天下而犧牲。

這4種人事業不同,但本性都是祈求名利,傷害的其實也不過是自己的本性。

紅塵滾滾,不是求名就是求利,莊子所表達的是對於眾生的憐憫。

而反觀今天的時代,有幾個人能夠拋開外在的名利,讓心超脫於紅塵之間呢。

大多數人為外物所累的時候,甚至總是因為未能達到期望的目的,而徒生傷悲,卻從不知,自己的執念是才是真正痛苦的本源

莊子:不為外物所纏,即便身處紅塵,心中自有山水

從古至今,能夠在“失之不悲,得之不喜”的狀態中游刃有餘的,蘇軾倒算得上其中一人。

蘇軾在被貶黃州的時候,遭受了人生重大的打擊,但是也在人生的這一時刻,明白了名利對於一個人的束縛。

於是開始了人生另一種淡然隱逸的生活,當時已經45歲的蘇軾,恰是人生最珍貴的黃金歲月,即便是身處困境之中,也創造了一種自我安慰法,以禪學修身養性,讓自己度過了人生的最低谷。

這或許正是天才與凡人的區別,有人通常用自毀的方式,讓自己在低谷的時候,讓生命成為永恆。而天才卻能在人生低谷的時候,大徹大悟,實現自我的救贖。

讓自己真正的超脫於名利之外,讓自己能夠拋開對於名利的束縛,讓生命進入一個更好的昇華。

"

莊子說: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

小的迷惑會改變方向,大的迷惑會改變本性,而當今社會,大多數人的迷惑在什麼地方?其實迷惑的是自己心性執念的名利。

莊子:不為外物所纏,即便身處紅塵,心中自有山水

莊子說:貧窮的人為了求利而犧牲,世人為了名聲而犧牲,大夫為了家族而犧牲,聖人為了天下而犧牲。

這4種人事業不同,但本性都是祈求名利,傷害的其實也不過是自己的本性。

紅塵滾滾,不是求名就是求利,莊子所表達的是對於眾生的憐憫。

而反觀今天的時代,有幾個人能夠拋開外在的名利,讓心超脫於紅塵之間呢。

大多數人為外物所累的時候,甚至總是因為未能達到期望的目的,而徒生傷悲,卻從不知,自己的執念是才是真正痛苦的本源

莊子:不為外物所纏,即便身處紅塵,心中自有山水

從古至今,能夠在“失之不悲,得之不喜”的狀態中游刃有餘的,蘇軾倒算得上其中一人。

蘇軾在被貶黃州的時候,遭受了人生重大的打擊,但是也在人生的這一時刻,明白了名利對於一個人的束縛。

於是開始了人生另一種淡然隱逸的生活,當時已經45歲的蘇軾,恰是人生最珍貴的黃金歲月,即便是身處困境之中,也創造了一種自我安慰法,以禪學修身養性,讓自己度過了人生的最低谷。

這或許正是天才與凡人的區別,有人通常用自毀的方式,讓自己在低谷的時候,讓生命成為永恆。而天才卻能在人生低谷的時候,大徹大悟,實現自我的救贖。

讓自己真正的超脫於名利之外,讓自己能夠拋開對於名利的束縛,讓生命進入一個更好的昇華。

莊子:不為外物所纏,即便身處紅塵,心中自有山水

蘇軾被貶黃州之後,在苦痛之中昇華了自己的靈魂,以佛教的力量讓自己超脫,開始了學習坐禪的功夫,最終修煉到“物我兩忘,身心皆空”的境界。

在這個時候,無論是寂寞還是孤獨,包括所謂外在的名利,對於蘇軾來說,早已經沒有了作用。

菜根譚中說:斗室中,萬慮都捐,說甚畫棟飛雲,珠簾卷雨;三杯後,一具自得,唯知素琴橫月,短笛吟風。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身居鬥士之中,能夠拋開所有的煩心雜念,還羨慕什麼雕樑畫棟,珠簾卷雨的豪華房屋呢?三杯酒下肚,悟出人生真諦,便知道在明月下撫琴,清風中吹笛的瀟灑了。

"

莊子說: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

小的迷惑會改變方向,大的迷惑會改變本性,而當今社會,大多數人的迷惑在什麼地方?其實迷惑的是自己心性執念的名利。

莊子:不為外物所纏,即便身處紅塵,心中自有山水

莊子說:貧窮的人為了求利而犧牲,世人為了名聲而犧牲,大夫為了家族而犧牲,聖人為了天下而犧牲。

這4種人事業不同,但本性都是祈求名利,傷害的其實也不過是自己的本性。

紅塵滾滾,不是求名就是求利,莊子所表達的是對於眾生的憐憫。

而反觀今天的時代,有幾個人能夠拋開外在的名利,讓心超脫於紅塵之間呢。

大多數人為外物所累的時候,甚至總是因為未能達到期望的目的,而徒生傷悲,卻從不知,自己的執念是才是真正痛苦的本源

莊子:不為外物所纏,即便身處紅塵,心中自有山水

從古至今,能夠在“失之不悲,得之不喜”的狀態中游刃有餘的,蘇軾倒算得上其中一人。

蘇軾在被貶黃州的時候,遭受了人生重大的打擊,但是也在人生的這一時刻,明白了名利對於一個人的束縛。

於是開始了人生另一種淡然隱逸的生活,當時已經45歲的蘇軾,恰是人生最珍貴的黃金歲月,即便是身處困境之中,也創造了一種自我安慰法,以禪學修身養性,讓自己度過了人生的最低谷。

這或許正是天才與凡人的區別,有人通常用自毀的方式,讓自己在低谷的時候,讓生命成為永恆。而天才卻能在人生低谷的時候,大徹大悟,實現自我的救贖。

讓自己真正的超脫於名利之外,讓自己能夠拋開對於名利的束縛,讓生命進入一個更好的昇華。

莊子:不為外物所纏,即便身處紅塵,心中自有山水

蘇軾被貶黃州之後,在苦痛之中昇華了自己的靈魂,以佛教的力量讓自己超脫,開始了學習坐禪的功夫,最終修煉到“物我兩忘,身心皆空”的境界。

在這個時候,無論是寂寞還是孤獨,包括所謂外在的名利,對於蘇軾來說,早已經沒有了作用。

菜根譚中說:斗室中,萬慮都捐,說甚畫棟飛雲,珠簾卷雨;三杯後,一具自得,唯知素琴橫月,短笛吟風。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身居鬥士之中,能夠拋開所有的煩心雜念,還羨慕什麼雕樑畫棟,珠簾卷雨的豪華房屋呢?三杯酒下肚,悟出人生真諦,便知道在明月下撫琴,清風中吹笛的瀟灑了。

莊子:不為外物所纏,即便身處紅塵,心中自有山水

與明月為伴,與琴笛為樂,開懷暢飲,暢想在紅塵天地之間,這一份自然天趣,盡收於人生之中。

何不取杯邀明月,灑脫的看待世間悲歡離合,這是一種情懷,這更是一種境界。

蘇軾是這樣一個灑脫的性情中人,就連與蘇軾接近的人,好像也有這樣的一種情態,蘇軾的幾個得意弟子,正是如此。

在元祐元年的時候,蘇軾的幾位弟子在京城中只坐著小官,俸祿低薄,經常是無米下鍋的尷尬局面,而且還需要蘇軾不斷的接濟他們。

但是生活的貧困,卻未能壓抑他們對於精神生活的建設。

"

莊子說: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

小的迷惑會改變方向,大的迷惑會改變本性,而當今社會,大多數人的迷惑在什麼地方?其實迷惑的是自己心性執念的名利。

莊子:不為外物所纏,即便身處紅塵,心中自有山水

莊子說:貧窮的人為了求利而犧牲,世人為了名聲而犧牲,大夫為了家族而犧牲,聖人為了天下而犧牲。

這4種人事業不同,但本性都是祈求名利,傷害的其實也不過是自己的本性。

紅塵滾滾,不是求名就是求利,莊子所表達的是對於眾生的憐憫。

而反觀今天的時代,有幾個人能夠拋開外在的名利,讓心超脫於紅塵之間呢。

大多數人為外物所累的時候,甚至總是因為未能達到期望的目的,而徒生傷悲,卻從不知,自己的執念是才是真正痛苦的本源

莊子:不為外物所纏,即便身處紅塵,心中自有山水

從古至今,能夠在“失之不悲,得之不喜”的狀態中游刃有餘的,蘇軾倒算得上其中一人。

蘇軾在被貶黃州的時候,遭受了人生重大的打擊,但是也在人生的這一時刻,明白了名利對於一個人的束縛。

於是開始了人生另一種淡然隱逸的生活,當時已經45歲的蘇軾,恰是人生最珍貴的黃金歲月,即便是身處困境之中,也創造了一種自我安慰法,以禪學修身養性,讓自己度過了人生的最低谷。

這或許正是天才與凡人的區別,有人通常用自毀的方式,讓自己在低谷的時候,讓生命成為永恆。而天才卻能在人生低谷的時候,大徹大悟,實現自我的救贖。

讓自己真正的超脫於名利之外,讓自己能夠拋開對於名利的束縛,讓生命進入一個更好的昇華。

莊子:不為外物所纏,即便身處紅塵,心中自有山水

蘇軾被貶黃州之後,在苦痛之中昇華了自己的靈魂,以佛教的力量讓自己超脫,開始了學習坐禪的功夫,最終修煉到“物我兩忘,身心皆空”的境界。

在這個時候,無論是寂寞還是孤獨,包括所謂外在的名利,對於蘇軾來說,早已經沒有了作用。

菜根譚中說:斗室中,萬慮都捐,說甚畫棟飛雲,珠簾卷雨;三杯後,一具自得,唯知素琴橫月,短笛吟風。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身居鬥士之中,能夠拋開所有的煩心雜念,還羨慕什麼雕樑畫棟,珠簾卷雨的豪華房屋呢?三杯酒下肚,悟出人生真諦,便知道在明月下撫琴,清風中吹笛的瀟灑了。

莊子:不為外物所纏,即便身處紅塵,心中自有山水

與明月為伴,與琴笛為樂,開懷暢飲,暢想在紅塵天地之間,這一份自然天趣,盡收於人生之中。

何不取杯邀明月,灑脫的看待世間悲歡離合,這是一種情懷,這更是一種境界。

蘇軾是這樣一個灑脫的性情中人,就連與蘇軾接近的人,好像也有這樣的一種情態,蘇軾的幾個得意弟子,正是如此。

在元祐元年的時候,蘇軾的幾位弟子在京城中只坐著小官,俸祿低薄,經常是無米下鍋的尷尬局面,而且還需要蘇軾不斷的接濟他們。

但是生活的貧困,卻未能壓抑他們對於精神生活的建設。

莊子:不為外物所纏,即便身處紅塵,心中自有山水

在蘇軾的引領之下,蘇軾和他的幾位弟子,時常高談闊論,往來場合探討的是書畫琴笛的,所謂紅塵風聲,傾情於那些藝術書畫的交流之中,這樣的一種灑脫和隨性,這樣一種拋開世俗名利的淡然,才是人生應該去學習和遵從的一個狀態。

無論身居陋室,都能夠“畫洞飛雲,珠簾卷雨”,其他還有什麼樣的人生,比這更值得去羨慕呢。

本文由【墨書國學】原創,品讀淡然人生,回味古人世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