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內心清靜,不以外物為悲喜的根源,才是生活的真諦'

莊子 寧靜 睡眠 養生 國學 國學書舍 2019-08-08
"

《莊子》闡述了這樣一個智慧,就是通過內心清靜,不以萬物為悲喜根源的道理,訴說自然之道,也是《莊子》養生篇章中所說的養生之道。

"

《莊子》闡述了這樣一個智慧,就是通過內心清靜,不以萬物為悲喜根源的道理,訴說自然之道,也是《莊子》養生篇章中所說的養生之道。

莊子:內心清靜,不以外物為悲喜的根源,才是生活的真諦

我們都聽過這樣一句話,叫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很多人都明白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不以外物的得失悲喜,為自己內心情緒所左右。

但是有一些話有些人聽了,能夠聽得明白,有些人聽不明白,有的人聽明白了,但是也無法真正的去做到,無法以這樣的一個心性,去為人處事。

只有極少的一部分人,才能真正的把一些智慧融入自己的心性和狀態之中。

也就如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八個字,雖然說很難做到,但是這八個字,卻是世俗之人摒棄妄念,修身養性的核心。

"

《莊子》闡述了這樣一個智慧,就是通過內心清靜,不以萬物為悲喜根源的道理,訴說自然之道,也是《莊子》養生篇章中所說的養生之道。

莊子:內心清靜,不以外物為悲喜的根源,才是生活的真諦

我們都聽過這樣一句話,叫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很多人都明白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不以外物的得失悲喜,為自己內心情緒所左右。

但是有一些話有些人聽了,能夠聽得明白,有些人聽不明白,有的人聽明白了,但是也無法真正的去做到,無法以這樣的一個心性,去為人處事。

只有極少的一部分人,才能真正的把一些智慧融入自己的心性和狀態之中。

也就如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八個字,雖然說很難做到,但是這八個字,卻是世俗之人摒棄妄念,修身養性的核心。

莊子:內心清靜,不以外物為悲喜的根源,才是生活的真諦

在《莊子》之中,有這樣一段話說:故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者,唯同乎天和 者為然。出怒不怒,則怒出於不怒矣;出為無為,則為出於無為矣! 欲靜則平氣,欲神則順心。有為也欲當,則緣於不得已。

外人尊敬他,他也不會欣喜,侮辱他,他也不會憤怒,只有達到了自然和諧之人,才能做到的境界。

發怒不是因為真心生氣,只是他的怒並非憤怒產生。有所作為也是無心為之,他的有為,就是出於無為。要想寧靜就要平心靜氣,要保全精神,就要順應心意,有所得,有所出於不得。

世俗之人,非常在意外界得失以及其他人的看法,所以說就難免為外物所拖累。外物的得失,都成了憂心的理由,從而導致心緒不寧靜,擾亂了心智,妨礙了道德修養。

"

《莊子》闡述了這樣一個智慧,就是通過內心清靜,不以萬物為悲喜根源的道理,訴說自然之道,也是《莊子》養生篇章中所說的養生之道。

莊子:內心清靜,不以外物為悲喜的根源,才是生活的真諦

我們都聽過這樣一句話,叫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很多人都明白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不以外物的得失悲喜,為自己內心情緒所左右。

但是有一些話有些人聽了,能夠聽得明白,有些人聽不明白,有的人聽明白了,但是也無法真正的去做到,無法以這樣的一個心性,去為人處事。

只有極少的一部分人,才能真正的把一些智慧融入自己的心性和狀態之中。

也就如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八個字,雖然說很難做到,但是這八個字,卻是世俗之人摒棄妄念,修身養性的核心。

莊子:內心清靜,不以外物為悲喜的根源,才是生活的真諦

在《莊子》之中,有這樣一段話說:故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者,唯同乎天和 者為然。出怒不怒,則怒出於不怒矣;出為無為,則為出於無為矣! 欲靜則平氣,欲神則順心。有為也欲當,則緣於不得已。

外人尊敬他,他也不會欣喜,侮辱他,他也不會憤怒,只有達到了自然和諧之人,才能做到的境界。

發怒不是因為真心生氣,只是他的怒並非憤怒產生。有所作為也是無心為之,他的有為,就是出於無為。要想寧靜就要平心靜氣,要保全精神,就要順應心意,有所得,有所出於不得。

世俗之人,非常在意外界得失以及其他人的看法,所以說就難免為外物所拖累。外物的得失,都成了憂心的理由,從而導致心緒不寧靜,擾亂了心智,妨礙了道德修養。

莊子:內心清靜,不以外物為悲喜的根源,才是生活的真諦

從前有一個小和尚,問禪師說:“師傅,您整天修行,修的是什麼呢?怎麼和平常的人沒什麼區別呢?”

這個時候禪師就說:“怎麼能沒區別呢,我吃飯的時候就吃飯,睡覺的時候就是睡覺。”

這個時候小和尚更加納悶了,說:“我也是吃飯的時候就吃飯,睡覺的時候就睡覺呀。”

這個時候禪師說:“其實世俗之人,吃飯的時候想著生活瑣事,睡覺的時候也想著自己憂心的事情,不能安靜坦然的去做當下的事情,這就是修行與沒有修行的區別。

大部分人都難以做到真正的一心一用,他們總是在利害得失之間糾結,面對萬事萬物浮華得失的時候,有妄想,更有失落和沮喪。

他們只停留在心念的表面,從而迷失了自己,少了平常心,哪裡談得上一心一意呢。”

小和尚聽了之後恍然大悟。

"

《莊子》闡述了這樣一個智慧,就是通過內心清靜,不以萬物為悲喜根源的道理,訴說自然之道,也是《莊子》養生篇章中所說的養生之道。

莊子:內心清靜,不以外物為悲喜的根源,才是生活的真諦

我們都聽過這樣一句話,叫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很多人都明白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不以外物的得失悲喜,為自己內心情緒所左右。

但是有一些話有些人聽了,能夠聽得明白,有些人聽不明白,有的人聽明白了,但是也無法真正的去做到,無法以這樣的一個心性,去為人處事。

只有極少的一部分人,才能真正的把一些智慧融入自己的心性和狀態之中。

也就如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八個字,雖然說很難做到,但是這八個字,卻是世俗之人摒棄妄念,修身養性的核心。

莊子:內心清靜,不以外物為悲喜的根源,才是生活的真諦

在《莊子》之中,有這樣一段話說:故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者,唯同乎天和 者為然。出怒不怒,則怒出於不怒矣;出為無為,則為出於無為矣! 欲靜則平氣,欲神則順心。有為也欲當,則緣於不得已。

外人尊敬他,他也不會欣喜,侮辱他,他也不會憤怒,只有達到了自然和諧之人,才能做到的境界。

發怒不是因為真心生氣,只是他的怒並非憤怒產生。有所作為也是無心為之,他的有為,就是出於無為。要想寧靜就要平心靜氣,要保全精神,就要順應心意,有所得,有所出於不得。

世俗之人,非常在意外界得失以及其他人的看法,所以說就難免為外物所拖累。外物的得失,都成了憂心的理由,從而導致心緒不寧靜,擾亂了心智,妨礙了道德修養。

莊子:內心清靜,不以外物為悲喜的根源,才是生活的真諦

從前有一個小和尚,問禪師說:“師傅,您整天修行,修的是什麼呢?怎麼和平常的人沒什麼區別呢?”

這個時候禪師就說:“怎麼能沒區別呢,我吃飯的時候就吃飯,睡覺的時候就是睡覺。”

這個時候小和尚更加納悶了,說:“我也是吃飯的時候就吃飯,睡覺的時候就睡覺呀。”

這個時候禪師說:“其實世俗之人,吃飯的時候想著生活瑣事,睡覺的時候也想著自己憂心的事情,不能安靜坦然的去做當下的事情,這就是修行與沒有修行的區別。

大部分人都難以做到真正的一心一用,他們總是在利害得失之間糾結,面對萬事萬物浮華得失的時候,有妄想,更有失落和沮喪。

他們只停留在心念的表面,從而迷失了自己,少了平常心,哪裡談得上一心一意呢。”

小和尚聽了之後恍然大悟。

莊子:內心清靜,不以外物為悲喜的根源,才是生活的真諦

其實禪師說的這一個智慧,就是擺脫外事束縛之後的一個德行。

這樣的人,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萬事萬物沒有太多的憂慮,心緒也能更加寧靜,不會被擾亂心智。

真正懂得這種智慧的人,可以超然於世俗之外,無論面對外界的得失變化,都能夠坦然自若。

這其實是和莊子最初所說的逍遙遊之中的理論相同,順應自然內心,從自己內心去尋求一種平衡和得到,才能達到養生的目的。

"

《莊子》闡述了這樣一個智慧,就是通過內心清靜,不以萬物為悲喜根源的道理,訴說自然之道,也是《莊子》養生篇章中所說的養生之道。

莊子:內心清靜,不以外物為悲喜的根源,才是生活的真諦

我們都聽過這樣一句話,叫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很多人都明白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不以外物的得失悲喜,為自己內心情緒所左右。

但是有一些話有些人聽了,能夠聽得明白,有些人聽不明白,有的人聽明白了,但是也無法真正的去做到,無法以這樣的一個心性,去為人處事。

只有極少的一部分人,才能真正的把一些智慧融入自己的心性和狀態之中。

也就如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八個字,雖然說很難做到,但是這八個字,卻是世俗之人摒棄妄念,修身養性的核心。

莊子:內心清靜,不以外物為悲喜的根源,才是生活的真諦

在《莊子》之中,有這樣一段話說:故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者,唯同乎天和 者為然。出怒不怒,則怒出於不怒矣;出為無為,則為出於無為矣! 欲靜則平氣,欲神則順心。有為也欲當,則緣於不得已。

外人尊敬他,他也不會欣喜,侮辱他,他也不會憤怒,只有達到了自然和諧之人,才能做到的境界。

發怒不是因為真心生氣,只是他的怒並非憤怒產生。有所作為也是無心為之,他的有為,就是出於無為。要想寧靜就要平心靜氣,要保全精神,就要順應心意,有所得,有所出於不得。

世俗之人,非常在意外界得失以及其他人的看法,所以說就難免為外物所拖累。外物的得失,都成了憂心的理由,從而導致心緒不寧靜,擾亂了心智,妨礙了道德修養。

莊子:內心清靜,不以外物為悲喜的根源,才是生活的真諦

從前有一個小和尚,問禪師說:“師傅,您整天修行,修的是什麼呢?怎麼和平常的人沒什麼區別呢?”

這個時候禪師就說:“怎麼能沒區別呢,我吃飯的時候就吃飯,睡覺的時候就是睡覺。”

這個時候小和尚更加納悶了,說:“我也是吃飯的時候就吃飯,睡覺的時候就睡覺呀。”

這個時候禪師說:“其實世俗之人,吃飯的時候想著生活瑣事,睡覺的時候也想著自己憂心的事情,不能安靜坦然的去做當下的事情,這就是修行與沒有修行的區別。

大部分人都難以做到真正的一心一用,他們總是在利害得失之間糾結,面對萬事萬物浮華得失的時候,有妄想,更有失落和沮喪。

他們只停留在心念的表面,從而迷失了自己,少了平常心,哪裡談得上一心一意呢。”

小和尚聽了之後恍然大悟。

莊子:內心清靜,不以外物為悲喜的根源,才是生活的真諦

其實禪師說的這一個智慧,就是擺脫外事束縛之後的一個德行。

這樣的人,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萬事萬物沒有太多的憂慮,心緒也能更加寧靜,不會被擾亂心智。

真正懂得這種智慧的人,可以超然於世俗之外,無論面對外界的得失變化,都能夠坦然自若。

這其實是和莊子最初所說的逍遙遊之中的理論相同,順應自然內心,從自己內心去尋求一種平衡和得到,才能達到養生的目的。

莊子:內心清靜,不以外物為悲喜的根源,才是生活的真諦

內心能明心見性,拋開萬物雜念的時候,自然能不受拘束,處處自在,這才是平平淡淡去生活的一個真諦。

本文由國學書舍原創,您是怎麼理解的呢?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