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聯研究」二線快遞的生存困境和三大突破路徑​

來源 | 運聯傳媒,作者 | 運聯研究院 朱敏傑

【核心導讀】

(1)快遞行業經歷了三段歷史浪潮:萌芽階段、分水嶺階段以及探索階段;

(2)老玩家陸續退場,區域快遞艱難存活,其他二線玩家嘗試探索大件以及電商自建物流;

(3)主流快遞企業的擠壓下,老牌區域快遞、大件快遞、電商自營物流企業利用差異化優勢為自己贏得了一定的生存空間。

快遞三大發展階段

快遞行業的發展總體可分為三個階段:萌芽階段、快遞企業上市潮帶來的分水嶺階段以及向細分領域的探索階段。

「運聯研究」二線快遞的生存困境和三大突破路徑​

1.1 萌芽階段

早期由於國家政策未放開,我國快遞市場以郵政為主,國外企業大多經營進出口國際件,而一些比較早期的快遞企業,只能在自己的區域內打著游擊戰,代人送貨。

隨著經濟走向對外開放,商業大環境的改善帶來了國外企業的大幅入境。在外企進入中國快遞市場的同時,國內企業也迎來了發展的春天。1993年,申通、順豐創立,標誌著中國民營快遞企業進入發展元年。隨後,天天、宅急送、快捷、京東、韻達等快遞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各自站穩腳跟。

在2009年快遞牌照審批開放之前,快遞企業們發展得都不怎麼樣,大多都是以註冊貨代的形式進入行業,並且只能在各自狹小的範圍區域內進行著代人送貨服務,天天冒著被抓罰款的風險,無法形成有效規模。而國外企業剛進入中國的處境較好,進出口件的市場不小,並且不管是自身的資產實力,或是管理技術都凌駕於國內企業之上,所以他們可以不斷通過收購或自建擴大網絡,搶佔市場。

1.2 分水嶺階段

2009年民營快遞牌照開放後,拿到牌照的企業先一步合法化,通達藉助加盟模式迅速在全國進行擴張,順豐藉助直營的服務,在全國進行網點的鋪設。民營快遞企業逐漸有了一二線的區分,那些沒有在成本和市場份額上拿到優勢的企業慢慢被拉開了差距。

2016年,快遞行業掀起上市熱潮,快遞公司扎堆上市,兩極分化嚴重。隨著韻達借殼在A股掛牌上市,總部位於上海的通達系已齊聚資本市場。此外,宅急送、國通、優速等新一批快遞企業雖然宣佈了新的融資,但已經默認被劃入二線的陣營中。

1.3 二線探索階段

隨著快遞市場壓縮,不少企業只能通過對細分領域的探索,追求差異化以謀求生存。在大件市場上,速爾、優速直接轉型進入,德邦快遞、安能跨界而來,這塊「難啃的骨頭」為快遞行業帶來了一定的想象空間。

京東、唯品會、蘇寧、小米也聞到了快遞市場的氣味,紛紛而來。京東、唯品會自建快遞,為自身平臺服務的同時也向社會開放。如果新入局的小米快遞僅服務自身商城的客戶,相信在未來也會經受不住成本的壓力轉而開放。

二線快遞生存現狀

慘烈的價格戰使得國內快遞市場馬太效應凸顯,沒有實現規模效應的企業紛紛退出。

2.1 老玩家陸續退出歷史舞臺

2018年4月快捷快遞停擺;2019年3月,安能關閉快遞業務;如風達被爆出二次賣身後暫停業務,員工及供應商被拖欠鉅款;全峰在中青旅與遠成的兩次轉手後由於缺乏管理運營,宣告破產;國通正式宣佈停工,嘗試了多年的轉型後終於撐不下去了。二線快遞退場加速,在企業中徘徊著「焦慮」兩個字。

「運聯研究」二線快遞的生存困境和三大突破路徑​

2.2 區域「老炮兒」生存艱難

曾經氣勢如虹的電商行業,已經走過20多個年頭了。2018年我國網絡零售額7.2萬億元,同比增長26%,增速逐年放緩。如果新進的玩家依然以電商貨為主,由於資本的不足,必然無法與通達系進行長期的價格競爭,從而快速死亡。


「運聯研究」二線快遞的生存困境和三大突破路徑​

一些老牌快遞企業在區域內僅滿足自身原有的幾個企業客戶。比如珠三角的加運美和聯昊通速遞,主要負責廣東部分城市的快件投遞、代收貨款以及籤回單業務,由於外部市場擠壓嚴重,電商件極少。

宅急送這兩年由於業務量不足進行戰略收縮,專注東北三省、上海等城市的業務發展;全一也是由於業務量的問題轉型做倉配,將客戶的貨物前置方便進行配送服務,減少運輸半徑。這幾家區域型的快遞網絡不大,但可以滿足部分客戶的個性化需求,也算是活在了自己的一片天地中,但隨著外界對自身的壓縮,無力往外拓寬業務,舉步維艱。

2.3 德邦快遞、優速、速爾對大件快遞的探索

大件快遞難做,特別是分揀以及末端上樓,對快遞企業來說一直都是痛點。但大件市場前景廣闊,規模可達千億,隨著電商滲透深化,中國零擔快遞化加速,大件快遞逐漸成為市場探索的焦點。

三家企業以大件為切入點進入快遞市場,以大件快遞為主業的德邦快遞、實施大包裹戰略的優速(已與壹米滴答合併)以及背靠友和道通的速爾。零擔快遞邊界模糊是必然趨勢,快運企業將不斷向低公斤段拓展業務,並且按快遞運作模式去運營。競爭加劇下,德邦快遞憑藉自身網絡優勢以及服務經驗,完美切入大件市場。

速爾主要以B端客戶為主,貨物包括原材料、半成品、服裝、傢俱、電子等,全國在營網點5000+,轉運中心100+。依靠強大的全國網絡,速爾不但做好了國內的大件服務市場,還開拓了國際的市場業務。

壹米滴答進入優速是一次很好的融合,兩者的產品上是具有重合性的,並且快運與大包裹快遞在網絡和業務上有著天然的互補性。從資本角度看,兩家企業早期都具有普洛斯的投資,此次融合將兩家獨角獸打包,加強行業競爭力。

2.4 電商企業對自營快遞的探索

為了加強自身對訂單的時間節點把控,2007年京東自營物流,後有蘇寧收購天天快遞、唯品會自建品駿快遞。然而,雖然提升了對整個供應鏈的把控,但在打包、倉儲、運輸、配送等環節,企業需要一次性投入大量資金,並且後期維護成本較高。2016年京東在服務自身供應鏈的基礎上,正式將物流向社會全面開放,試圖通過社會件的增量來降低一定的成本。

「運聯研究」二線快遞的生存困境和三大突破路徑​

二線快遞發展空間

3.1 老牌企業局部區域的服務優勢

區域快遞企業一直在城市和區域內耕耘,比通達系更能受到品牌企業客戶的青睞。面對主流的網絡型快遞企業,他們的單票公斤數更高,雖然票數減少了,但是單公斤的價格是低於主流快遞的。另一方面,無論加盟或是直營,區域快遞的路由規劃和運輸半徑更短,調配更加靈活,個性化服務能力更強。在一些盲點區域,傳統的網絡型快遞企業只能選擇合作,而非競爭。

3.2 大件快遞特殊公斤段的成本優勢

以前由於物流能力的限制快遞企業都以30kg以下的小件為主,而近年來隨著傢俱、家電等商品的網購需求使得大件快遞逐漸演變成一個新的細分領域。另一方面,大件市場電商滲透率低,潛力較大,是企業新的利潤增長點,這些天然優勢或許可以成為競爭不足的快遞企業的一條出路。

從市場定位來說,大件快遞走的是差異化競爭。客戶不同導致貨物的重量體積不同,一般大件快遞的貨物重量會是普通快遞的五六倍甚至十倍,單票成本較高。對快遞企業來說,雖然在運營方面可以與小件快遞共享轉運場以及末端快遞員,但由於收入的降低,許多快遞企業顯然不太願意去做。而對於零擔企業來說,其末端服務質量無法滿足大件快遞的需求,運營起來比較困難。

3.3 電商自營物流的特殊消費場景優勢

電商企業們為了加強對物流供應鏈的把控,自建物流體系,為自己建立時效和服務質量的護城河。這些電商企業被保護在封閉體系的商流內,客戶願意為這些電商企業的高質量服務溢價買單。而通達系並沒有辦法滿足這樣的特殊客戶,所以這種自營物流模式為電商帶來了一定的生存空間。

©本文為運聯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