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套利”監管襲來 10萬億信託通道業務進入冬天

金融 基金 投資 華泰證券 21財經搜索 2017-04-14

本報記者張奇實習生農淑禎北京報道

“資管混戰”時代,看起來並非針對信託的文件卻與信託業息息相關。

近期銀監會動作密集,除實施一系列行政處罰外,還先後下發《開展銀行業“監管套利、空轉套利、關聯套利”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下稱“46號文”)、《關於銀行業風險防控工作的指導意見》(下稱“6號文”)等多份監管文件。

“現在要準備過冬啊。”一位華北地區信託經理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我瞭解同業都在準備應對檢查或者自查的過程中,沒什麼項目審批,這樣導致我們也沒什麼業務。”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6號文中主要涉及房地產信託業務、融資平臺業務、通道業務,46號文重點整治“三套利”更是劍指信託通道業務。

“一是防範市場風險,如房地產信託風險;二是防範合規風險,如地方平臺不得違規新增融資已經三令五申;三是治理監管套利,重申監管的有效性,比如不良資產不潔淨出表等。”中鐵信託副總經理陳赤稱。

多位受訪人士均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長遠來看強監管旨在促進行業健康發展,但短期而言對信託業通道業務影響頗大,未來通道業務增長將面臨瓶頸。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末,信託業資管規模達20.22萬億,其中單一資金信託佔比50.07%,為10.12萬億。

6號、46號文去槓桿

金融去槓桿正逐步落到實處。

近期先後下發的6號文、46號文,引發廣泛熱議和解讀。海通證券首席宏觀債券研究員姜超認為,文件下發,意味著銀行監管加強,金融去槓桿延續。

“以前信託被做為部分機構加槓桿的工具,現在都在降槓桿,信託的業務肯定要受到影響,這點應該是毋庸置疑的。”前述華北地區信託經理稱,“調整是早晚的事,終於來了。”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6號文中,直接與信託相關的條文包括:“重點關注地產信託業務增量較大、佔比較高的信託公司”;“創新風險防控手段,發揮好信託業保障基金作用”。

華融信託研究員袁吉偉稱,因為現在房地產資金需求較大,信託報酬率較高,信託參與還是比較積極,不過當前監管趨嚴,各地紛紛加碼限購政策可能對該類業務帶來潛在風險,因此“不排除未來會有一些窗口指導”。

信保基金如何成為創新風控手段?此前銀監會主席助理楊家才稱,“就像央行定向降準一樣,保障基金也可以定向降費。比如一定時期通道業務做得太多了,都反映說是害群之馬,那我們就可以採取監管措施,把通道業務的費率向上調整。”

6號文中與信託相關的其它內容還包括,“不得違規新增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嚴禁接受地方政府擔保兜底”及“新開展的同業投資業務不得進行多層嵌套”等。

需要說明,融資平臺類業務作為信託公司的重點業務領域之一,目前正面臨地方債的擠出。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近段時間仍有中型信託公司融資平臺信託產品提前結束。該司人士解釋稱,近期財政部、銀監會查兜底函比較多,同時政府部門對於資金價格要求較嚴苛。

如果說6號文只是涉及同業業務,那46號文則對信託同業業務進行了極為細緻的規定。如“監管套利”方面,是否存在通過各類資管計劃(包括券商、基金、信託等)違規轉讓等方式實現不良資產非潔淨出表或虛假出表;是否存在通過藉助信託等通道方,設立定向資管計劃等模式,規避資本充足指標等。

“空轉套利”方面,是否存在信貸資金被挪用於買信託等現象;“關聯套利”方面,是否存在借道其他銀行、信託等同業機構向關聯方間接提供授信資金,規避向已發生授信損失的關聯方授信的情況等。

袁吉偉認為,雖然46號文中涉及的“套利”規模不太好估計,但是相應的操作違規肯定存在,如在一季度末MPA考核時,銀行通過信託出表的需求就很大。

通道規模增長或臨瓶頸

雖然新規剛出,但是影響似乎已在顯現。

“最近感覺到通道業務報的少了,原因是我們大部分用銀行的錢,現在發現銀行的錢不好出,可能是有些項目銀行內部把控偏嚴格。”一家中型信託公司業務負責人也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截至2016年末,信託業資產規模達20.22萬億,業內人士認為約一半是通道業務。據華泰證券研究員沈娟測算,假設融資類信託80%和事務管理類信託80%為通道業務,則通道業務體量約為10萬億,佔總規模一半左右。

需要說明,去年下半年以來的信託資產規模快速增長被認為與“通道業務”迴流相關。通道受限後,未來信託業的增長動力也引發部分業內人士擔憂。

陳赤稱,從長期來看,監管旨在促進金融業健康發展,但是短期來看,房地產信託業務、信政合作業務都會受到限制,最受影響的可能是通道業務,“可能不僅是增量業務了,或許還涉及到存量業務,如果說政策實施較嚴格,通道業務資產規模增長速度可能要下滑,不排除負增長。”

有業內人士指出,根據各家信託公司業務構成不同,文件對68家信託公司影響不一,其中對銀行系信託公司影響相對更大,因為其同業金融業務可能佔比較高。

“去槓桿不是一場風,不是一年、兩年的事情,監管可能是希望讓各金融機構能迴歸主業,因此信託公司要做長遠打算。”光大信託研究員羅凱稱。

業內人士認為,未來信託差異化轉型路線,一是升級傳統融資業務,發展新型“實業投行”;利用橫跨多市場優勢,發展資管服務,TOT大有可為;發展家族信託等財務管理業務,為高淨值客戶提供全系列財富管理服務。

銀監會信託部主任鄧智毅稱,目前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以及社會財富的不斷積累、人們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都給了信託公司通過發揮制度優勢、迴歸信託本源來做大做強信託業的歷史機遇。“信託公司要牢牢把握這一機遇,專注於信託、專業於信託、專長於信託。”

“我現在手頭的項目很少,主要就是看看ABS、類資產證券化這塊能否去突破一下,再就是房地產這塊,找找看是否有REITS的機會。”前述華北信託經理稱。

(編輯:曾芳,如有意見或建議,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