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與抑鬱、焦慮有關的歪曲認知

婚姻 勝利者 心理 成長力心理 成長力心理 2017-11-02

常見的與抑鬱、焦慮有關的歪曲認知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某些歪曲認知,通常情況下,偶爾出現的,極少的歪曲認知對我們的情緒和正常生活不會有太大的影響。但是研究發現抑鬱、焦慮者有著更多、更明顯的歪曲認知,大量歪曲認知的頻繁出現,會導致強烈的抑鬱、焦慮等負面的情緒反應。

常見的與抑鬱、焦慮和憤怒有關的歪曲認知有以下17種主要的類別:

一、讀心術:即使沒有他人在想什麼的充分證據,也認為自己知道他人在想什麼。例如,“他認為我是一個失敗者”。

二、預測未來:對自己的未來進行悲觀的預測:事情會變得更糟,或者前面有危險。例如,“這次考試我會不及格”,或者“我得不到那份工作”。

三、災難化:相信已經發生的或者即將發生的事情是如此的糟糕和難以忍受,以至於感覺自己完全不能夠承受它。例如,“假如我失敗了,那將太可怕了,我會無法忍受。”

四、亂貼標籤:輕易的把消極特徵加在自己和他人的頭上。例如,“我是不受歡迎的”,或者“他是個極討厭的人”。

五、貶低優勢:認為自己或他人所取得的好的成績都是微不足道的。例如,“這是妻子該做的,所以她對我好並不算什麼”,或者“那些成功是很容易達到的,所以它們不能說明什麼,根本不值一提。

六、消極過濾:幾乎總是專注於消極方面的信息,而很少注意到積極方面的信息。例如,“看看,所有的人都不喜歡我”。

七、過度概括化:在只有少量信息的情況下就對整體事件做出消極預測。因為一個偶然事件,就領悟出一個完整的否定模式。通過某一次經歷,就概括出一個模式來描述自己的生活特點。例如,“這樣的事總是會發生在我身上”,或者“我在很多事情上都會失敗。”

八、極端思維:以全或無的極端方式來看待人和事。認為自己如果不是一個勝利者,就是一個失敗者,沒有中間地帶。例如,“所有人都排斥我”,或者“這完全是浪費時間”。

九、覺得應該:按照自己認為應該怎麼樣,或是根據自己的期望和需要來解釋事情,而不是根據實際情形來評價事情。例如,“我應該做得好。如果我做不好,那麼我就是一個失敗者。”

十、責任個人化:對於消極事件過分的承擔責任或感到自責,而沒有看到他人也有責任,沒有發現有些事是他人引起的。例如,“我們的婚姻結束了,這都是因為我沒有做好”。

十一、苛責他人:認為是其他人引起了自己的負面情緒,從而拒絕承擔起改變自己的責任。例如,“她應該為我現在的感受而受到遣責”,或者“我的父母造成了我所有的問題”。

十二、不公平的比較:根據不切實際的標準來解釋事件,把注意力都集中在那些比自己強的人身上,然後在比較中得出自己比較差勁的結論。例如,“她比我更成功”,或者“這次測驗,其他人都比我做得好。”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有這種歪曲認知的人幾乎從來不與比自己差的人比較。

十三、後悔傾向:專注於那些認為過去自己應該做得更好的想法,而不是關注自己現在能在哪些方面做得更好。例如,“如果當時努力的話,我本應該擁有一份更好的工作”,或者“我不應該說那些話的”。

十四、如果......怎麼辦?:總是不停的問自己“如果”發生了什麼,我該怎麼辦?而對自己的任何答案都不滿意。例如,“是的,但是如果我緊張了怎麼辦?”或者“如果我喘不上氣該怎麼辦?”

十五、情緒推理:讓感覺支配自己對現實的解釋。例如,“我感到抑鬱,因此,我的婚姻不會有好結果。”

十六、不能否定:拒絕任何可能與自己的負面消極想法相矛盾的證據或者觀點。例如,當某人有“我不可愛”這樣一個負面想法的時候,她/他拒絕任何人們喜歡她/他的證據。結果是,她/他的想法不能受到反駁,要證明她/他的負面消極想法不對是不可能的。所以,她/他會一直懷著這樣的想法:“其他人喜歡我的那些觀點都不是真實的。應該有更深的問題,還有一些其他的因素。”

十七、聚焦判斷:總是對自己、他人和事物作出好與壞、優等與劣等的評價,而不是單純的描述、接受或者理解。根據武斷的標準不斷的衡量自己和他人,發現自己和他人的不足。關注對他人的評價,也關注對自己的判斷。例如,“我在大學裡表現不夠出色”或者“如果我學打網球的話,我不會打得很好。”又或者“看她/他是多麼成功啊,而我是失敗的。”

有時候,同樣的想法可能含有不止一種的歪曲,比如“如果我去參加聚會的話,她/他會認為我很煩人。”這一想法同時反映了“預測未來”和“讀心術”兩種歪曲認知。

請仔細想一想,你是不是持續的在使用這17種習慣性歪曲認知中的某幾種歪曲方式呢?如果有,它們是什麼?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