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

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

"

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 講座現場

01

“所有人都有講故事的權利”

"

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 講座現場

01

“所有人都有講故事的權利”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葉兆言:寫作很簡單,就是講故事,講故事是世界性的,就像體育運動,籃球足球,是世界性的,故事也是,是全人類的東西。今天的話題是“講中國故事”,這讓我想起中國足球,可能是我們寫作者不太爭氣,沒有把中國故事講好,就像我們說要把中國足球踢好,有個隱藏意思在裡面,就是我們中國足球不太好。我們今天討論講中國故事,我先開一個話題,先說一說我們作為一個作家,或者我作為一個讀者,該怎麼講世界故事。有點偏題,但可以從講世界故事的角度進入今天的話題。

我們國內有很多莎士比亞的譯本。我們在讀莎士比亞的時候,朱生豪的譯本可能容易一點,他用中國散文的語言敘說莎士比亞的故事,我們讀起來覺得習慣,但讀的並不是莎士比亞原來的感覺。莎士比亞的戲劇是用詩句寫成的,中間大段大段用的是詩,中國有很多學者希望以詩的形式、以更接近莎士比亞的形式來說莎士比亞的故事,不過事實證明比較失敗,因為變得有點不倫不類。

所有說故事的人,無論是說世界故事,還是說中國故事,怎麼樣才能把它說好?這個沒有標準答案,你想怎麼做,就可以怎麼做,要“千方百計”、“不擇手段”,盡一切可能去說一件事。

"

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 講座現場

01

“所有人都有講故事的權利”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葉兆言:寫作很簡單,就是講故事,講故事是世界性的,就像體育運動,籃球足球,是世界性的,故事也是,是全人類的東西。今天的話題是“講中國故事”,這讓我想起中國足球,可能是我們寫作者不太爭氣,沒有把中國故事講好,就像我們說要把中國足球踢好,有個隱藏意思在裡面,就是我們中國足球不太好。我們今天討論講中國故事,我先開一個話題,先說一說我們作為一個作家,或者我作為一個讀者,該怎麼講世界故事。有點偏題,但可以從講世界故事的角度進入今天的話題。

我們國內有很多莎士比亞的譯本。我們在讀莎士比亞的時候,朱生豪的譯本可能容易一點,他用中國散文的語言敘說莎士比亞的故事,我們讀起來覺得習慣,但讀的並不是莎士比亞原來的感覺。莎士比亞的戲劇是用詩句寫成的,中間大段大段用的是詩,中國有很多學者希望以詩的形式、以更接近莎士比亞的形式來說莎士比亞的故事,不過事實證明比較失敗,因為變得有點不倫不類。

所有說故事的人,無論是說世界故事,還是說中國故事,怎麼樣才能把它說好?這個沒有標準答案,你想怎麼做,就可以怎麼做,要“千方百計”、“不擇手段”,盡一切可能去說一件事。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 葉兆言在現場發言

張檸:這個標題省略了一個主語,沒有說是誰來講故事。所有人都可以是講故事的主體,都有講故事的權利。

要把故事講好,需要具備一些條件,就是故事的講述者要有一定的權威性。傳統的權威有兩種,一種是活了很長時間的人,給我們講過去的故事;另一種就是走得很遠的人,是那些探險者。老人是一種時間上的權威,探險者則是一種空間上的權威。

在今天,這兩種權威都受到了衝擊,年輕人通過網絡就可以知道很久以前的事情、瞭解很遙遠的地方,年齡大的權威性和走得很遠的權威性都貶值了。今天誰可以講故事?就是想象力很豐富的人。他可以想象很多奇妙的故事,走得很遠的人不知道,活得很久的人也不知道,這個就叫創造性。只要你有豐富的想象力,能夠編造一個吸引我、打動我的故事,你就具備講故事的權威性了。

02

“作家不能用假嗓子說話”

"

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 講座現場

01

“所有人都有講故事的權利”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葉兆言:寫作很簡單,就是講故事,講故事是世界性的,就像體育運動,籃球足球,是世界性的,故事也是,是全人類的東西。今天的話題是“講中國故事”,這讓我想起中國足球,可能是我們寫作者不太爭氣,沒有把中國故事講好,就像我們說要把中國足球踢好,有個隱藏意思在裡面,就是我們中國足球不太好。我們今天討論講中國故事,我先開一個話題,先說一說我們作為一個作家,或者我作為一個讀者,該怎麼講世界故事。有點偏題,但可以從講世界故事的角度進入今天的話題。

我們國內有很多莎士比亞的譯本。我們在讀莎士比亞的時候,朱生豪的譯本可能容易一點,他用中國散文的語言敘說莎士比亞的故事,我們讀起來覺得習慣,但讀的並不是莎士比亞原來的感覺。莎士比亞的戲劇是用詩句寫成的,中間大段大段用的是詩,中國有很多學者希望以詩的形式、以更接近莎士比亞的形式來說莎士比亞的故事,不過事實證明比較失敗,因為變得有點不倫不類。

所有說故事的人,無論是說世界故事,還是說中國故事,怎麼樣才能把它說好?這個沒有標準答案,你想怎麼做,就可以怎麼做,要“千方百計”、“不擇手段”,盡一切可能去說一件事。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 葉兆言在現場發言

張檸:這個標題省略了一個主語,沒有說是誰來講故事。所有人都可以是講故事的主體,都有講故事的權利。

要把故事講好,需要具備一些條件,就是故事的講述者要有一定的權威性。傳統的權威有兩種,一種是活了很長時間的人,給我們講過去的故事;另一種就是走得很遠的人,是那些探險者。老人是一種時間上的權威,探險者則是一種空間上的權威。

在今天,這兩種權威都受到了衝擊,年輕人通過網絡就可以知道很久以前的事情、瞭解很遙遠的地方,年齡大的權威性和走得很遠的權威性都貶值了。今天誰可以講故事?就是想象力很豐富的人。他可以想象很多奇妙的故事,走得很遠的人不知道,活得很久的人也不知道,這個就叫創造性。只要你有豐富的想象力,能夠編造一個吸引我、打動我的故事,你就具備講故事的權威性了。

02

“作家不能用假嗓子說話”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徐則臣:兆言老師這個中國足球的比喻特別合適,因為我們在提到中國故事的時候,的確有一種中國文學“走出去”的焦慮。張檸老師剛才說到“誰來講”,這一點特別有啟發,我過去從沒想過這個問題。我就按照我的理解,談一談所謂的中國故事。

“中國故事”這個概念,看起來好像很平常,很多年前就有,但是真正出現在文學界的時間並不是特別長。講中國故事,不僅僅是對文學而言;在民間,能代表中國形象的,能把中國的現實國情、日常生活、真實感受等等傳達出去的這樣一類故事,都可以叫中國故事。為什麼要提到這個?我個人的理解,就是這些年隨著整個中國經濟的發展、國家實力的提升,我們需要改變自己的形象,希望讓別人更好、更真實地瞭解中國。具體到文學界,就是有中國文學“走出去”的一個焦慮,希望中國文學能夠非常有效地融入到世界文學的範圍內,希望中國的作家,甚至所有的中國人,能夠把跟中國相關的一些事輸出到國外去。

為什麼強調中國故事?我們可能會覺得,我是一箇中國人,我寫中國的日常生活,所以我講的就是中國故事,會有這個想當然的邏輯。其實有時候未必,你是中國人,寫的是一群中國人的事,但它未必是中國故事。我主業是一個編輯,曾經有個非常著名的作家,給我推薦了一個很熱門的80後作家,說這個作家寫得很好,我說他的確寫得很好,但如果就這樣寫下去,他是沒有前途的。這個作家各方面都很成熟,如果你不告訴我他是80後,我會覺得他是一個50後。並不是說50後的作品不如80後,而是說他整個的文學表達的方式、認識世界的方式,完全是50後的。他說話時的聲音,不是他自己真實的聲音,而是一個“假聲音”。比如一些早早出國的中國作家,他們也會寫今天,寫2019年,他在寫環境、寫人的穿著時都沒有問題,但你就是會覺得他思考的方式哪裡不對,好像是在寫一群八十年代的人。儘管穿著2019年的衣服,拿著2019年的奢侈品,所有標籤化、符號化的東西都很新,但人物的思想、感覺,他對這個世界的理解,還停留在八十年代,因為作者是八十年代出的國,他對中國這些年來的變化並沒有非常深切的感受,所以他寫出來的就是一個精神上生活在過去的人,而不是今天的人。

因此,我覺得有很多人,講的並不是中國故事,就像那個80後,各方面都沒有問題,但就是一個蒼老的聲音。他可以是任何人,但恰恰不是他自己。所以很多所謂的“中國故事”,好像是在寫中國的人、中國的事,是發生在當下的,但它的內核、它的精神氣質並不符合要求。很多作家喜歡馬爾克斯,一直沿著馬爾克斯的道路往前走,寫得也挺好,但你最後會發現,你是沒有自己的,你一直都走在別人的陰影裡。一個故事寫出來,可能的確寫得不錯,但它和這個國家有什麼關係,和我們的現實有什麼關係?它跟他自己又有什麼關係?很多作家都存在這種情況,在別人的延長線上一直往前走而不自知。

我再跟大家講另外一個人,一個老先生,大概寫三四十年了,經常會給我們投稿,但是我一直都沒有用過。有一天他煩了,著急了,打電話把我罵了一通,說怎麼回事?我寫了這麼多年,我覺得我寫得越來越好,你們為什麼不發?我說你的確是越寫越好。但是你這種好,是同一個故事不斷熟練這個意義上的好,你今天講故事的方式跟三十年前是一樣的。三十年來你沒有任何進步,沒有任何變化,只是把一個故事一遍又一遍地講,講得越來越熟練,文字越來越流暢,結構越來越精巧,你說他是一個今天的作家,還是一個過去的作家?文學所要求的,恰恰是我要能從你的作品裡面,看到你這個人的體溫,看到你想要表達的東西。比如兆言老師的“夜泊秦淮”系列,張檸老師的《三城記》,弋舟老師的《隨園》《出警》,發出的都是他自己的聲音,有他獨特的氣質,別人是寫不了的。作家們有時候真得想一想,你的寫作和現實、和中國故事之間的關係如何,它在哪種程度上能真實地表達中國。

陳忠實說過,要終其一生尋找屬於自己的句子,不是說你要有某種腔調,而是這個句子要能夠非常好地表達出你對這個世界的真實認知,尤其年輕作家,要能放開自己,不要用假嗓子說話。一個人可以用假嗓子說一天、說一個月,但不可能一輩子都用假嗓子說話。

"

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 講座現場

01

“所有人都有講故事的權利”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葉兆言:寫作很簡單,就是講故事,講故事是世界性的,就像體育運動,籃球足球,是世界性的,故事也是,是全人類的東西。今天的話題是“講中國故事”,這讓我想起中國足球,可能是我們寫作者不太爭氣,沒有把中國故事講好,就像我們說要把中國足球踢好,有個隱藏意思在裡面,就是我們中國足球不太好。我們今天討論講中國故事,我先開一個話題,先說一說我們作為一個作家,或者我作為一個讀者,該怎麼講世界故事。有點偏題,但可以從講世界故事的角度進入今天的話題。

我們國內有很多莎士比亞的譯本。我們在讀莎士比亞的時候,朱生豪的譯本可能容易一點,他用中國散文的語言敘說莎士比亞的故事,我們讀起來覺得習慣,但讀的並不是莎士比亞原來的感覺。莎士比亞的戲劇是用詩句寫成的,中間大段大段用的是詩,中國有很多學者希望以詩的形式、以更接近莎士比亞的形式來說莎士比亞的故事,不過事實證明比較失敗,因為變得有點不倫不類。

所有說故事的人,無論是說世界故事,還是說中國故事,怎麼樣才能把它說好?這個沒有標準答案,你想怎麼做,就可以怎麼做,要“千方百計”、“不擇手段”,盡一切可能去說一件事。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 葉兆言在現場發言

張檸:這個標題省略了一個主語,沒有說是誰來講故事。所有人都可以是講故事的主體,都有講故事的權利。

要把故事講好,需要具備一些條件,就是故事的講述者要有一定的權威性。傳統的權威有兩種,一種是活了很長時間的人,給我們講過去的故事;另一種就是走得很遠的人,是那些探險者。老人是一種時間上的權威,探險者則是一種空間上的權威。

在今天,這兩種權威都受到了衝擊,年輕人通過網絡就可以知道很久以前的事情、瞭解很遙遠的地方,年齡大的權威性和走得很遠的權威性都貶值了。今天誰可以講故事?就是想象力很豐富的人。他可以想象很多奇妙的故事,走得很遠的人不知道,活得很久的人也不知道,這個就叫創造性。只要你有豐富的想象力,能夠編造一個吸引我、打動我的故事,你就具備講故事的權威性了。

02

“作家不能用假嗓子說話”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徐則臣:兆言老師這個中國足球的比喻特別合適,因為我們在提到中國故事的時候,的確有一種中國文學“走出去”的焦慮。張檸老師剛才說到“誰來講”,這一點特別有啟發,我過去從沒想過這個問題。我就按照我的理解,談一談所謂的中國故事。

“中國故事”這個概念,看起來好像很平常,很多年前就有,但是真正出現在文學界的時間並不是特別長。講中國故事,不僅僅是對文學而言;在民間,能代表中國形象的,能把中國的現實國情、日常生活、真實感受等等傳達出去的這樣一類故事,都可以叫中國故事。為什麼要提到這個?我個人的理解,就是這些年隨著整個中國經濟的發展、國家實力的提升,我們需要改變自己的形象,希望讓別人更好、更真實地瞭解中國。具體到文學界,就是有中國文學“走出去”的一個焦慮,希望中國文學能夠非常有效地融入到世界文學的範圍內,希望中國的作家,甚至所有的中國人,能夠把跟中國相關的一些事輸出到國外去。

為什麼強調中國故事?我們可能會覺得,我是一箇中國人,我寫中國的日常生活,所以我講的就是中國故事,會有這個想當然的邏輯。其實有時候未必,你是中國人,寫的是一群中國人的事,但它未必是中國故事。我主業是一個編輯,曾經有個非常著名的作家,給我推薦了一個很熱門的80後作家,說這個作家寫得很好,我說他的確寫得很好,但如果就這樣寫下去,他是沒有前途的。這個作家各方面都很成熟,如果你不告訴我他是80後,我會覺得他是一個50後。並不是說50後的作品不如80後,而是說他整個的文學表達的方式、認識世界的方式,完全是50後的。他說話時的聲音,不是他自己真實的聲音,而是一個“假聲音”。比如一些早早出國的中國作家,他們也會寫今天,寫2019年,他在寫環境、寫人的穿著時都沒有問題,但你就是會覺得他思考的方式哪裡不對,好像是在寫一群八十年代的人。儘管穿著2019年的衣服,拿著2019年的奢侈品,所有標籤化、符號化的東西都很新,但人物的思想、感覺,他對這個世界的理解,還停留在八十年代,因為作者是八十年代出的國,他對中國這些年來的變化並沒有非常深切的感受,所以他寫出來的就是一個精神上生活在過去的人,而不是今天的人。

因此,我覺得有很多人,講的並不是中國故事,就像那個80後,各方面都沒有問題,但就是一個蒼老的聲音。他可以是任何人,但恰恰不是他自己。所以很多所謂的“中國故事”,好像是在寫中國的人、中國的事,是發生在當下的,但它的內核、它的精神氣質並不符合要求。很多作家喜歡馬爾克斯,一直沿著馬爾克斯的道路往前走,寫得也挺好,但你最後會發現,你是沒有自己的,你一直都走在別人的陰影裡。一個故事寫出來,可能的確寫得不錯,但它和這個國家有什麼關係,和我們的現實有什麼關係?它跟他自己又有什麼關係?很多作家都存在這種情況,在別人的延長線上一直往前走而不自知。

我再跟大家講另外一個人,一個老先生,大概寫三四十年了,經常會給我們投稿,但是我一直都沒有用過。有一天他煩了,著急了,打電話把我罵了一通,說怎麼回事?我寫了這麼多年,我覺得我寫得越來越好,你們為什麼不發?我說你的確是越寫越好。但是你這種好,是同一個故事不斷熟練這個意義上的好,你今天講故事的方式跟三十年前是一樣的。三十年來你沒有任何進步,沒有任何變化,只是把一個故事一遍又一遍地講,講得越來越熟練,文字越來越流暢,結構越來越精巧,你說他是一個今天的作家,還是一個過去的作家?文學所要求的,恰恰是我要能從你的作品裡面,看到你這個人的體溫,看到你想要表達的東西。比如兆言老師的“夜泊秦淮”系列,張檸老師的《三城記》,弋舟老師的《隨園》《出警》,發出的都是他自己的聲音,有他獨特的氣質,別人是寫不了的。作家們有時候真得想一想,你的寫作和現實、和中國故事之間的關係如何,它在哪種程度上能真實地表達中國。

陳忠實說過,要終其一生尋找屬於自己的句子,不是說你要有某種腔調,而是這個句子要能夠非常好地表達出你對這個世界的真實認知,尤其年輕作家,要能放開自己,不要用假嗓子說話。一個人可以用假嗓子說一天、說一個月,但不可能一輩子都用假嗓子說話。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 徐則臣在現場發言

"

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 講座現場

01

“所有人都有講故事的權利”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葉兆言:寫作很簡單,就是講故事,講故事是世界性的,就像體育運動,籃球足球,是世界性的,故事也是,是全人類的東西。今天的話題是“講中國故事”,這讓我想起中國足球,可能是我們寫作者不太爭氣,沒有把中國故事講好,就像我們說要把中國足球踢好,有個隱藏意思在裡面,就是我們中國足球不太好。我們今天討論講中國故事,我先開一個話題,先說一說我們作為一個作家,或者我作為一個讀者,該怎麼講世界故事。有點偏題,但可以從講世界故事的角度進入今天的話題。

我們國內有很多莎士比亞的譯本。我們在讀莎士比亞的時候,朱生豪的譯本可能容易一點,他用中國散文的語言敘說莎士比亞的故事,我們讀起來覺得習慣,但讀的並不是莎士比亞原來的感覺。莎士比亞的戲劇是用詩句寫成的,中間大段大段用的是詩,中國有很多學者希望以詩的形式、以更接近莎士比亞的形式來說莎士比亞的故事,不過事實證明比較失敗,因為變得有點不倫不類。

所有說故事的人,無論是說世界故事,還是說中國故事,怎麼樣才能把它說好?這個沒有標準答案,你想怎麼做,就可以怎麼做,要“千方百計”、“不擇手段”,盡一切可能去說一件事。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 葉兆言在現場發言

張檸:這個標題省略了一個主語,沒有說是誰來講故事。所有人都可以是講故事的主體,都有講故事的權利。

要把故事講好,需要具備一些條件,就是故事的講述者要有一定的權威性。傳統的權威有兩種,一種是活了很長時間的人,給我們講過去的故事;另一種就是走得很遠的人,是那些探險者。老人是一種時間上的權威,探險者則是一種空間上的權威。

在今天,這兩種權威都受到了衝擊,年輕人通過網絡就可以知道很久以前的事情、瞭解很遙遠的地方,年齡大的權威性和走得很遠的權威性都貶值了。今天誰可以講故事?就是想象力很豐富的人。他可以想象很多奇妙的故事,走得很遠的人不知道,活得很久的人也不知道,這個就叫創造性。只要你有豐富的想象力,能夠編造一個吸引我、打動我的故事,你就具備講故事的權威性了。

02

“作家不能用假嗓子說話”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徐則臣:兆言老師這個中國足球的比喻特別合適,因為我們在提到中國故事的時候,的確有一種中國文學“走出去”的焦慮。張檸老師剛才說到“誰來講”,這一點特別有啟發,我過去從沒想過這個問題。我就按照我的理解,談一談所謂的中國故事。

“中國故事”這個概念,看起來好像很平常,很多年前就有,但是真正出現在文學界的時間並不是特別長。講中國故事,不僅僅是對文學而言;在民間,能代表中國形象的,能把中國的現實國情、日常生活、真實感受等等傳達出去的這樣一類故事,都可以叫中國故事。為什麼要提到這個?我個人的理解,就是這些年隨著整個中國經濟的發展、國家實力的提升,我們需要改變自己的形象,希望讓別人更好、更真實地瞭解中國。具體到文學界,就是有中國文學“走出去”的一個焦慮,希望中國文學能夠非常有效地融入到世界文學的範圍內,希望中國的作家,甚至所有的中國人,能夠把跟中國相關的一些事輸出到國外去。

為什麼強調中國故事?我們可能會覺得,我是一箇中國人,我寫中國的日常生活,所以我講的就是中國故事,會有這個想當然的邏輯。其實有時候未必,你是中國人,寫的是一群中國人的事,但它未必是中國故事。我主業是一個編輯,曾經有個非常著名的作家,給我推薦了一個很熱門的80後作家,說這個作家寫得很好,我說他的確寫得很好,但如果就這樣寫下去,他是沒有前途的。這個作家各方面都很成熟,如果你不告訴我他是80後,我會覺得他是一個50後。並不是說50後的作品不如80後,而是說他整個的文學表達的方式、認識世界的方式,完全是50後的。他說話時的聲音,不是他自己真實的聲音,而是一個“假聲音”。比如一些早早出國的中國作家,他們也會寫今天,寫2019年,他在寫環境、寫人的穿著時都沒有問題,但你就是會覺得他思考的方式哪裡不對,好像是在寫一群八十年代的人。儘管穿著2019年的衣服,拿著2019年的奢侈品,所有標籤化、符號化的東西都很新,但人物的思想、感覺,他對這個世界的理解,還停留在八十年代,因為作者是八十年代出的國,他對中國這些年來的變化並沒有非常深切的感受,所以他寫出來的就是一個精神上生活在過去的人,而不是今天的人。

因此,我覺得有很多人,講的並不是中國故事,就像那個80後,各方面都沒有問題,但就是一個蒼老的聲音。他可以是任何人,但恰恰不是他自己。所以很多所謂的“中國故事”,好像是在寫中國的人、中國的事,是發生在當下的,但它的內核、它的精神氣質並不符合要求。很多作家喜歡馬爾克斯,一直沿著馬爾克斯的道路往前走,寫得也挺好,但你最後會發現,你是沒有自己的,你一直都走在別人的陰影裡。一個故事寫出來,可能的確寫得不錯,但它和這個國家有什麼關係,和我們的現實有什麼關係?它跟他自己又有什麼關係?很多作家都存在這種情況,在別人的延長線上一直往前走而不自知。

我再跟大家講另外一個人,一個老先生,大概寫三四十年了,經常會給我們投稿,但是我一直都沒有用過。有一天他煩了,著急了,打電話把我罵了一通,說怎麼回事?我寫了這麼多年,我覺得我寫得越來越好,你們為什麼不發?我說你的確是越寫越好。但是你這種好,是同一個故事不斷熟練這個意義上的好,你今天講故事的方式跟三十年前是一樣的。三十年來你沒有任何進步,沒有任何變化,只是把一個故事一遍又一遍地講,講得越來越熟練,文字越來越流暢,結構越來越精巧,你說他是一個今天的作家,還是一個過去的作家?文學所要求的,恰恰是我要能從你的作品裡面,看到你這個人的體溫,看到你想要表達的東西。比如兆言老師的“夜泊秦淮”系列,張檸老師的《三城記》,弋舟老師的《隨園》《出警》,發出的都是他自己的聲音,有他獨特的氣質,別人是寫不了的。作家們有時候真得想一想,你的寫作和現實、和中國故事之間的關係如何,它在哪種程度上能真實地表達中國。

陳忠實說過,要終其一生尋找屬於自己的句子,不是說你要有某種腔調,而是這個句子要能夠非常好地表達出你對這個世界的真實認知,尤其年輕作家,要能放開自己,不要用假嗓子說話。一個人可以用假嗓子說一天、說一個月,但不可能一輩子都用假嗓子說話。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 徐則臣在現場發言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弋舟:這個話題其實就是在問,如何講好當下的中國故事。大家知道,今天的中國的確處在前所未有的新局面當中。我們既有的文學表達,或者既有的文學經驗,在對應現實的時候,可能稍微有點不那麼令人滿意。而且我們這麼一個龐大的、歷史悠久的國度,有向世界解釋自己的願望和心情,也是非常好理解的。我們需要用我們的聲音,說出我們今天真實的中國。

麗江滿街都是賣鮮花餅的。如果今天突然有人問你,如何賣好鮮花餅,該怎麼辦呢?辦法其實很簡單,就是想一想我們的老祖宗是怎麼做的,他們為什麼能做好。不要把他們的手藝丟失了,用真材實料,就是賣好了麗江鮮花餅。同理,我們怎麼講好中國的故事,怎麼講好今天的中國故事?——《紅樓夢》是不是中國故事?毫無疑問,它顯然是中國故事,而且是好的中國故事,我們要向它看齊,把這些已經成形了的、優質的、可供參考的文學資源拿來作為借鑑。這其實不是一個特別難回答的問題,我們作為作家,要認準自己的老祖宗,要從過去的其他作家身上找。當然,講故事的權利在今天已經不再是被作家壟斷了,大家都在講自己的故事。每個人把自己的那點事兒講好,就是在把今天的中國故事講好。

"

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 講座現場

01

“所有人都有講故事的權利”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葉兆言:寫作很簡單,就是講故事,講故事是世界性的,就像體育運動,籃球足球,是世界性的,故事也是,是全人類的東西。今天的話題是“講中國故事”,這讓我想起中國足球,可能是我們寫作者不太爭氣,沒有把中國故事講好,就像我們說要把中國足球踢好,有個隱藏意思在裡面,就是我們中國足球不太好。我們今天討論講中國故事,我先開一個話題,先說一說我們作為一個作家,或者我作為一個讀者,該怎麼講世界故事。有點偏題,但可以從講世界故事的角度進入今天的話題。

我們國內有很多莎士比亞的譯本。我們在讀莎士比亞的時候,朱生豪的譯本可能容易一點,他用中國散文的語言敘說莎士比亞的故事,我們讀起來覺得習慣,但讀的並不是莎士比亞原來的感覺。莎士比亞的戲劇是用詩句寫成的,中間大段大段用的是詩,中國有很多學者希望以詩的形式、以更接近莎士比亞的形式來說莎士比亞的故事,不過事實證明比較失敗,因為變得有點不倫不類。

所有說故事的人,無論是說世界故事,還是說中國故事,怎麼樣才能把它說好?這個沒有標準答案,你想怎麼做,就可以怎麼做,要“千方百計”、“不擇手段”,盡一切可能去說一件事。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 葉兆言在現場發言

張檸:這個標題省略了一個主語,沒有說是誰來講故事。所有人都可以是講故事的主體,都有講故事的權利。

要把故事講好,需要具備一些條件,就是故事的講述者要有一定的權威性。傳統的權威有兩種,一種是活了很長時間的人,給我們講過去的故事;另一種就是走得很遠的人,是那些探險者。老人是一種時間上的權威,探險者則是一種空間上的權威。

在今天,這兩種權威都受到了衝擊,年輕人通過網絡就可以知道很久以前的事情、瞭解很遙遠的地方,年齡大的權威性和走得很遠的權威性都貶值了。今天誰可以講故事?就是想象力很豐富的人。他可以想象很多奇妙的故事,走得很遠的人不知道,活得很久的人也不知道,這個就叫創造性。只要你有豐富的想象力,能夠編造一個吸引我、打動我的故事,你就具備講故事的權威性了。

02

“作家不能用假嗓子說話”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徐則臣:兆言老師這個中國足球的比喻特別合適,因為我們在提到中國故事的時候,的確有一種中國文學“走出去”的焦慮。張檸老師剛才說到“誰來講”,這一點特別有啟發,我過去從沒想過這個問題。我就按照我的理解,談一談所謂的中國故事。

“中國故事”這個概念,看起來好像很平常,很多年前就有,但是真正出現在文學界的時間並不是特別長。講中國故事,不僅僅是對文學而言;在民間,能代表中國形象的,能把中國的現實國情、日常生活、真實感受等等傳達出去的這樣一類故事,都可以叫中國故事。為什麼要提到這個?我個人的理解,就是這些年隨著整個中國經濟的發展、國家實力的提升,我們需要改變自己的形象,希望讓別人更好、更真實地瞭解中國。具體到文學界,就是有中國文學“走出去”的一個焦慮,希望中國文學能夠非常有效地融入到世界文學的範圍內,希望中國的作家,甚至所有的中國人,能夠把跟中國相關的一些事輸出到國外去。

為什麼強調中國故事?我們可能會覺得,我是一箇中國人,我寫中國的日常生活,所以我講的就是中國故事,會有這個想當然的邏輯。其實有時候未必,你是中國人,寫的是一群中國人的事,但它未必是中國故事。我主業是一個編輯,曾經有個非常著名的作家,給我推薦了一個很熱門的80後作家,說這個作家寫得很好,我說他的確寫得很好,但如果就這樣寫下去,他是沒有前途的。這個作家各方面都很成熟,如果你不告訴我他是80後,我會覺得他是一個50後。並不是說50後的作品不如80後,而是說他整個的文學表達的方式、認識世界的方式,完全是50後的。他說話時的聲音,不是他自己真實的聲音,而是一個“假聲音”。比如一些早早出國的中國作家,他們也會寫今天,寫2019年,他在寫環境、寫人的穿著時都沒有問題,但你就是會覺得他思考的方式哪裡不對,好像是在寫一群八十年代的人。儘管穿著2019年的衣服,拿著2019年的奢侈品,所有標籤化、符號化的東西都很新,但人物的思想、感覺,他對這個世界的理解,還停留在八十年代,因為作者是八十年代出的國,他對中國這些年來的變化並沒有非常深切的感受,所以他寫出來的就是一個精神上生活在過去的人,而不是今天的人。

因此,我覺得有很多人,講的並不是中國故事,就像那個80後,各方面都沒有問題,但就是一個蒼老的聲音。他可以是任何人,但恰恰不是他自己。所以很多所謂的“中國故事”,好像是在寫中國的人、中國的事,是發生在當下的,但它的內核、它的精神氣質並不符合要求。很多作家喜歡馬爾克斯,一直沿著馬爾克斯的道路往前走,寫得也挺好,但你最後會發現,你是沒有自己的,你一直都走在別人的陰影裡。一個故事寫出來,可能的確寫得不錯,但它和這個國家有什麼關係,和我們的現實有什麼關係?它跟他自己又有什麼關係?很多作家都存在這種情況,在別人的延長線上一直往前走而不自知。

我再跟大家講另外一個人,一個老先生,大概寫三四十年了,經常會給我們投稿,但是我一直都沒有用過。有一天他煩了,著急了,打電話把我罵了一通,說怎麼回事?我寫了這麼多年,我覺得我寫得越來越好,你們為什麼不發?我說你的確是越寫越好。但是你這種好,是同一個故事不斷熟練這個意義上的好,你今天講故事的方式跟三十年前是一樣的。三十年來你沒有任何進步,沒有任何變化,只是把一個故事一遍又一遍地講,講得越來越熟練,文字越來越流暢,結構越來越精巧,你說他是一個今天的作家,還是一個過去的作家?文學所要求的,恰恰是我要能從你的作品裡面,看到你這個人的體溫,看到你想要表達的東西。比如兆言老師的“夜泊秦淮”系列,張檸老師的《三城記》,弋舟老師的《隨園》《出警》,發出的都是他自己的聲音,有他獨特的氣質,別人是寫不了的。作家們有時候真得想一想,你的寫作和現實、和中國故事之間的關係如何,它在哪種程度上能真實地表達中國。

陳忠實說過,要終其一生尋找屬於自己的句子,不是說你要有某種腔調,而是這個句子要能夠非常好地表達出你對這個世界的真實認知,尤其年輕作家,要能放開自己,不要用假嗓子說話。一個人可以用假嗓子說一天、說一個月,但不可能一輩子都用假嗓子說話。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 徐則臣在現場發言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弋舟:這個話題其實就是在問,如何講好當下的中國故事。大家知道,今天的中國的確處在前所未有的新局面當中。我們既有的文學表達,或者既有的文學經驗,在對應現實的時候,可能稍微有點不那麼令人滿意。而且我們這麼一個龐大的、歷史悠久的國度,有向世界解釋自己的願望和心情,也是非常好理解的。我們需要用我們的聲音,說出我們今天真實的中國。

麗江滿街都是賣鮮花餅的。如果今天突然有人問你,如何賣好鮮花餅,該怎麼辦呢?辦法其實很簡單,就是想一想我們的老祖宗是怎麼做的,他們為什麼能做好。不要把他們的手藝丟失了,用真材實料,就是賣好了麗江鮮花餅。同理,我們怎麼講好中國的故事,怎麼講好今天的中國故事?——《紅樓夢》是不是中國故事?毫無疑問,它顯然是中國故事,而且是好的中國故事,我們要向它看齊,把這些已經成形了的、優質的、可供參考的文學資源拿來作為借鑑。這其實不是一個特別難回答的問題,我們作為作家,要認準自己的老祖宗,要從過去的其他作家身上找。當然,講故事的權利在今天已經不再是被作家壟斷了,大家都在講自己的故事。每個人把自己的那點事兒講好,就是在把今天的中國故事講好。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 弋舟在現場發言

03

“好故事是具有國際性的”

張檸:魏晉時代的志怪故事,肯定是中國故事;魯迅的小說,肯定也是中國故事。唐宋傳奇,明清小說,都是中國故事。這裡面隱藏著一個發展線索。志怪小說,寫的不是日常生活中的人,而是怪,人和怪差不多。唐宋傳奇裡也有一些人的故事,但這個人不是普通人,而是超出普通人能力的人。中國古代講的故事,不是日常生活中人的故事,是傳奇,是英雄,是神。魯迅說不行,我們要講人的故事,不能講神的故事,不能講傳奇。《吶喊》《彷徨》裡面幾乎沒有正常人,全是狂人、病人、瘋子、傻子,至於根源,就在於封建主義。封建主義文化造就了這樣一批狂人和孔乙己的形象,魯迅通過寫這些人物的中國故事,來批判封建主義對人的戕害。他的目的就是引出一大批正常的人。

整個二十世紀,中國作家都在尋找日常生活中的正常人的故事。正常人的中國故事怎麼講?這是中國作家所面臨的前所未有的難題。中國作家最擅長講的故事就是怪力亂神,他沒有講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的故事的能力,作家們從魯迅那一代開始學習,學習了大半個世紀,一直學到八十年代,才開始有能力去講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的故事。他不但能講,而且變著花樣講,現實主義的講法,浪漫主義的講法,先鋒小說的講法,講過了整個八十年代,一直講到現在。

在今天,中國作家已經具備了高超的講普通人故事的能力,那為什麼還要提出“如何講中國故事”這樣的命題呢?因為只依賴中國古代的故事講法是不行的,我們還要學習西方文藝復興以來講故事的方法。我們原來已經學到了,學到以後發現,它跟我們今天的中國並不能完全貼合在一起。中國作家在試圖尋找一種既有中國古代傳統,又有文藝復興以來西方小說傳統,但又屬於中國人自己的講故事的方法。今天的中國故事,不可能完全是中國古代的,也不可能完全繼承文藝復興以來的西方傳統,作家除了創造一種敘事方式之外,還要發現屬於當代中國的典型人物和典型形象。這種典型人物和典型形象,既不是賈寶玉,也不是魯智深,既不是安娜·卡列尼娜,也不是於連,他一定是屬於當下中國的。它不是一個能夠直截了當給出答案的一個話題,而是觸動我們,引誘我們,去重新思考文學的功能、價值、意義和方法。

"

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 講座現場

01

“所有人都有講故事的權利”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葉兆言:寫作很簡單,就是講故事,講故事是世界性的,就像體育運動,籃球足球,是世界性的,故事也是,是全人類的東西。今天的話題是“講中國故事”,這讓我想起中國足球,可能是我們寫作者不太爭氣,沒有把中國故事講好,就像我們說要把中國足球踢好,有個隱藏意思在裡面,就是我們中國足球不太好。我們今天討論講中國故事,我先開一個話題,先說一說我們作為一個作家,或者我作為一個讀者,該怎麼講世界故事。有點偏題,但可以從講世界故事的角度進入今天的話題。

我們國內有很多莎士比亞的譯本。我們在讀莎士比亞的時候,朱生豪的譯本可能容易一點,他用中國散文的語言敘說莎士比亞的故事,我們讀起來覺得習慣,但讀的並不是莎士比亞原來的感覺。莎士比亞的戲劇是用詩句寫成的,中間大段大段用的是詩,中國有很多學者希望以詩的形式、以更接近莎士比亞的形式來說莎士比亞的故事,不過事實證明比較失敗,因為變得有點不倫不類。

所有說故事的人,無論是說世界故事,還是說中國故事,怎麼樣才能把它說好?這個沒有標準答案,你想怎麼做,就可以怎麼做,要“千方百計”、“不擇手段”,盡一切可能去說一件事。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 葉兆言在現場發言

張檸:這個標題省略了一個主語,沒有說是誰來講故事。所有人都可以是講故事的主體,都有講故事的權利。

要把故事講好,需要具備一些條件,就是故事的講述者要有一定的權威性。傳統的權威有兩種,一種是活了很長時間的人,給我們講過去的故事;另一種就是走得很遠的人,是那些探險者。老人是一種時間上的權威,探險者則是一種空間上的權威。

在今天,這兩種權威都受到了衝擊,年輕人通過網絡就可以知道很久以前的事情、瞭解很遙遠的地方,年齡大的權威性和走得很遠的權威性都貶值了。今天誰可以講故事?就是想象力很豐富的人。他可以想象很多奇妙的故事,走得很遠的人不知道,活得很久的人也不知道,這個就叫創造性。只要你有豐富的想象力,能夠編造一個吸引我、打動我的故事,你就具備講故事的權威性了。

02

“作家不能用假嗓子說話”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徐則臣:兆言老師這個中國足球的比喻特別合適,因為我們在提到中國故事的時候,的確有一種中國文學“走出去”的焦慮。張檸老師剛才說到“誰來講”,這一點特別有啟發,我過去從沒想過這個問題。我就按照我的理解,談一談所謂的中國故事。

“中國故事”這個概念,看起來好像很平常,很多年前就有,但是真正出現在文學界的時間並不是特別長。講中國故事,不僅僅是對文學而言;在民間,能代表中國形象的,能把中國的現實國情、日常生活、真實感受等等傳達出去的這樣一類故事,都可以叫中國故事。為什麼要提到這個?我個人的理解,就是這些年隨著整個中國經濟的發展、國家實力的提升,我們需要改變自己的形象,希望讓別人更好、更真實地瞭解中國。具體到文學界,就是有中國文學“走出去”的一個焦慮,希望中國文學能夠非常有效地融入到世界文學的範圍內,希望中國的作家,甚至所有的中國人,能夠把跟中國相關的一些事輸出到國外去。

為什麼強調中國故事?我們可能會覺得,我是一箇中國人,我寫中國的日常生活,所以我講的就是中國故事,會有這個想當然的邏輯。其實有時候未必,你是中國人,寫的是一群中國人的事,但它未必是中國故事。我主業是一個編輯,曾經有個非常著名的作家,給我推薦了一個很熱門的80後作家,說這個作家寫得很好,我說他的確寫得很好,但如果就這樣寫下去,他是沒有前途的。這個作家各方面都很成熟,如果你不告訴我他是80後,我會覺得他是一個50後。並不是說50後的作品不如80後,而是說他整個的文學表達的方式、認識世界的方式,完全是50後的。他說話時的聲音,不是他自己真實的聲音,而是一個“假聲音”。比如一些早早出國的中國作家,他們也會寫今天,寫2019年,他在寫環境、寫人的穿著時都沒有問題,但你就是會覺得他思考的方式哪裡不對,好像是在寫一群八十年代的人。儘管穿著2019年的衣服,拿著2019年的奢侈品,所有標籤化、符號化的東西都很新,但人物的思想、感覺,他對這個世界的理解,還停留在八十年代,因為作者是八十年代出的國,他對中國這些年來的變化並沒有非常深切的感受,所以他寫出來的就是一個精神上生活在過去的人,而不是今天的人。

因此,我覺得有很多人,講的並不是中國故事,就像那個80後,各方面都沒有問題,但就是一個蒼老的聲音。他可以是任何人,但恰恰不是他自己。所以很多所謂的“中國故事”,好像是在寫中國的人、中國的事,是發生在當下的,但它的內核、它的精神氣質並不符合要求。很多作家喜歡馬爾克斯,一直沿著馬爾克斯的道路往前走,寫得也挺好,但你最後會發現,你是沒有自己的,你一直都走在別人的陰影裡。一個故事寫出來,可能的確寫得不錯,但它和這個國家有什麼關係,和我們的現實有什麼關係?它跟他自己又有什麼關係?很多作家都存在這種情況,在別人的延長線上一直往前走而不自知。

我再跟大家講另外一個人,一個老先生,大概寫三四十年了,經常會給我們投稿,但是我一直都沒有用過。有一天他煩了,著急了,打電話把我罵了一通,說怎麼回事?我寫了這麼多年,我覺得我寫得越來越好,你們為什麼不發?我說你的確是越寫越好。但是你這種好,是同一個故事不斷熟練這個意義上的好,你今天講故事的方式跟三十年前是一樣的。三十年來你沒有任何進步,沒有任何變化,只是把一個故事一遍又一遍地講,講得越來越熟練,文字越來越流暢,結構越來越精巧,你說他是一個今天的作家,還是一個過去的作家?文學所要求的,恰恰是我要能從你的作品裡面,看到你這個人的體溫,看到你想要表達的東西。比如兆言老師的“夜泊秦淮”系列,張檸老師的《三城記》,弋舟老師的《隨園》《出警》,發出的都是他自己的聲音,有他獨特的氣質,別人是寫不了的。作家們有時候真得想一想,你的寫作和現實、和中國故事之間的關係如何,它在哪種程度上能真實地表達中國。

陳忠實說過,要終其一生尋找屬於自己的句子,不是說你要有某種腔調,而是這個句子要能夠非常好地表達出你對這個世界的真實認知,尤其年輕作家,要能放開自己,不要用假嗓子說話。一個人可以用假嗓子說一天、說一個月,但不可能一輩子都用假嗓子說話。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 徐則臣在現場發言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弋舟:這個話題其實就是在問,如何講好當下的中國故事。大家知道,今天的中國的確處在前所未有的新局面當中。我們既有的文學表達,或者既有的文學經驗,在對應現實的時候,可能稍微有點不那麼令人滿意。而且我們這麼一個龐大的、歷史悠久的國度,有向世界解釋自己的願望和心情,也是非常好理解的。我們需要用我們的聲音,說出我們今天真實的中國。

麗江滿街都是賣鮮花餅的。如果今天突然有人問你,如何賣好鮮花餅,該怎麼辦呢?辦法其實很簡單,就是想一想我們的老祖宗是怎麼做的,他們為什麼能做好。不要把他們的手藝丟失了,用真材實料,就是賣好了麗江鮮花餅。同理,我們怎麼講好中國的故事,怎麼講好今天的中國故事?——《紅樓夢》是不是中國故事?毫無疑問,它顯然是中國故事,而且是好的中國故事,我們要向它看齊,把這些已經成形了的、優質的、可供參考的文學資源拿來作為借鑑。這其實不是一個特別難回答的問題,我們作為作家,要認準自己的老祖宗,要從過去的其他作家身上找。當然,講故事的權利在今天已經不再是被作家壟斷了,大家都在講自己的故事。每個人把自己的那點事兒講好,就是在把今天的中國故事講好。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 弋舟在現場發言

03

“好故事是具有國際性的”

張檸:魏晉時代的志怪故事,肯定是中國故事;魯迅的小說,肯定也是中國故事。唐宋傳奇,明清小說,都是中國故事。這裡面隱藏著一個發展線索。志怪小說,寫的不是日常生活中的人,而是怪,人和怪差不多。唐宋傳奇裡也有一些人的故事,但這個人不是普通人,而是超出普通人能力的人。中國古代講的故事,不是日常生活中人的故事,是傳奇,是英雄,是神。魯迅說不行,我們要講人的故事,不能講神的故事,不能講傳奇。《吶喊》《彷徨》裡面幾乎沒有正常人,全是狂人、病人、瘋子、傻子,至於根源,就在於封建主義。封建主義文化造就了這樣一批狂人和孔乙己的形象,魯迅通過寫這些人物的中國故事,來批判封建主義對人的戕害。他的目的就是引出一大批正常的人。

整個二十世紀,中國作家都在尋找日常生活中的正常人的故事。正常人的中國故事怎麼講?這是中國作家所面臨的前所未有的難題。中國作家最擅長講的故事就是怪力亂神,他沒有講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的故事的能力,作家們從魯迅那一代開始學習,學習了大半個世紀,一直學到八十年代,才開始有能力去講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的故事。他不但能講,而且變著花樣講,現實主義的講法,浪漫主義的講法,先鋒小說的講法,講過了整個八十年代,一直講到現在。

在今天,中國作家已經具備了高超的講普通人故事的能力,那為什麼還要提出“如何講中國故事”這樣的命題呢?因為只依賴中國古代的故事講法是不行的,我們還要學習西方文藝復興以來講故事的方法。我們原來已經學到了,學到以後發現,它跟我們今天的中國並不能完全貼合在一起。中國作家在試圖尋找一種既有中國古代傳統,又有文藝復興以來西方小說傳統,但又屬於中國人自己的講故事的方法。今天的中國故事,不可能完全是中國古代的,也不可能完全繼承文藝復興以來的西方傳統,作家除了創造一種敘事方式之外,還要發現屬於當代中國的典型人物和典型形象。這種典型人物和典型形象,既不是賈寶玉,也不是魯智深,既不是安娜·卡列尼娜,也不是於連,他一定是屬於當下中國的。它不是一個能夠直截了當給出答案的一個話題,而是觸動我們,引誘我們,去重新思考文學的功能、價值、意義和方法。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 張檸在現場發言

葉兆言:我覺得只要是漢字的東西,在某種意義上都可以理解成中國故事。還是繞到外國故事——外國的東西如果翻譯成中文,某種意義上就是中國故事。比如賴聲川的《海鷗》,你會覺得很奇怪,為什麼把俄羅斯的故事變成民國故事以後,那個故事仍然很打動人?賴聲川就是利用一個優秀的世界文學的文本,對它重新進行塑造,把它改造成了一箇中國故事,他有他自己的表達,有他想說的故事。他的《海鷗》和俄羅斯的《海鷗》是一樣的。所以我認為,好故事是具有國際性的,就像足球一樣,它是世界的。

人類“講”的慾望是非常強大的。在座的所有人,只要是想寫作,誰不想寫好,誰不想講好?雖然我們很難講好,很難寫好,但如果我們特別想講,特別想寫,那先把它寫出來就行了。寫是挺有意思挺好玩的一個事情,作為一個作家,我自己在這中間得到了充分的滿足,所以我覺得把“好”放在第二位,把“講”放在第一位。

04

“作家要對時代變化作出反應”

徐則臣:兆言老師說出了我們所有寫作者的心聲,寫的確更重要。我還是接著張檸老師的話題繼續說一下,就是中國故事和當下到底是個什麼關係,以及在當下我們如何講中國故事。如果我們從一個宏觀的角度來看文學史,就會發現這個問題非常重要。

中國的古代文學,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各朝各代的主流文體不一樣。它為什麼會變?唐朝的詩歌,在舊體詩裡面肯定是已經臻於圓美的,就像聞一多說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三美兼具。在唐朝達到頂峰的文學形式,為什麼到了宋朝就不如唐朝興盛了?因為整個時代發生了變化。一個詩人,在表達他對這個世界的認識的時候,覺得用過去那種方式是有問題的,就像使用工具,過去很稱手,今天不稱手,所以他要換工具,換形式,需要更多的自由,詩就變成了詞。用詞這種更加自由的形式,來表現那個時代的生活,這就是那個時代比較合適的講述中國故事的方式。到了元朝,勾欄瓦肆,大家都要聽戲,需要更加自由的一種表達方式,所以散曲小令出來了。到了明清,印刷術、造紙術都發達了,說書的也都成熟了,一部小說可以被寫出來,可以在紙上被印出來。四大名著,動輒一兩百萬字,你能想象在先秦時代出現這種東西嗎?竹簡時代能出現一兩百萬字的小說嗎?因為時代條件不允許,而不是說那個時代的作家文人沒有明清作家的智商高。所以不管是物質條件,還是我們對這個社會和時代的認識,它的變化最終都會導致我們講述中國故事的方式發生變化。

今天是一個偉大的時代,這個時代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們需要對這個變化作出反應,看它是否真的變化了。我們是否抓到了這個變化的本質?這種變化所表達出來的核心的東西是什麼?這個時代核心的情緒是什麼?我們核心的焦慮是什麼?你要通過非常合適的方式把這些表達出來。我們現在哀嘆,說我們在這個波瀾壯闊的偉大時代裡沒有大師,沒有曹雪芹、托爾斯泰、歌德和但丁——是,我們的確沒有,但是我們想沒想過,如果真正有,他該是什麼樣子。我看過一個史料,說托爾斯泰寫《安娜·卡列尼娜》和《戰爭與和平》的時候,很多俄羅斯的批評家和讀者不買賬,說我們俄羅斯在這個偉大的十九世紀,居然沒有但丁,沒有歌德,你們這幫作家都是很無能的。一百多年以後,我們今天回過頭看,那個時代有荷馬、但丁、歌德嗎?有,但他不叫歌德但丁,叫托爾斯泰。那個時代也有《神曲》,有《荷馬史詩》《浮士德》,它叫《安娜·卡列尼娜》,叫《戰爭與和平》。所以我們的確要認真想一想,中國故事在今天,到底是什麼樣子。

另外就是關於故事的真實性問題。每個人都說自己見到的東西,最後所有的東西放到一塊去,可能就是最真實的東西。作家的寫作,特別像盲人摸象——盲人說大象像蒲扇,像牆,像柱子,像繩索,我們覺得很可笑,覺得都是錯的。但是回頭想一想,既是蒲扇,又是牆,又是柱子,又是繩索的大象是什麼樣子?就是一頭真實的大象。只有一頭真實的大象,才有可能同時是扇子,是牆,是繩索,是柱子。每個作家都寫自己所看到的中國,可能會有偏見,甚至是錯誤的,但是所有的錯誤放到一塊,它就是對的。所有的偏見放到一塊,就是完整的,圓滿的。所以我想,我們講中國故事,肯定還是從每個人自己的角度,去尋找跟自己最相關的那條路徑,從最真實的、最忠實於自我的那樣一個角度,去認識和表達我們所看到的中國。每個人都用自己的嗓子,發出最真實的聲音,所有真實的聲音放到一塊以後,可能就是一個真實的中國。

弋舟:則臣剛才講的“盲人摸象”非常形象。但是世界也好,國家也好,民族也好,貌似還是有一種展示完整的大象的要求。雖然我們自認為自己是個盲人,但我們同樣也在不斷地努力,試圖把總括的那個大象描述出來。就我個人而言,在我最初萌生寫作衝動的時候,就試圖這麼做了。

在摸象的過程中,盲人的野心一直在滋長,他想更全面地把握那個大象,然後他會發現,自己所擁有的經驗,並不足以迴應他的訴求,這是我個人的感受。我得如實承認,我的第一筆文學資源,實際是世界文學資源,再狹窄一些,就是西方文學資源。有沒有作用?當然有用。通過那個資源,我至少開始摸大象的腿和肚子了。改革開放以後,海量的世界文學湧入中國,包括先鋒小說那些前輩英雄們,都給我們帶來了很多啟迪。但是我們今天,還能不能再拿當年那種在我們心目中光芒四射的先鋒文學的寫法,去書寫今天的中國?——我個人目前至少在形式上做了一些調整,比如我的《丁酉故事集》《丙申故事集》。我當然也可以命名為《2016年故事集》,或者《2017年故事集》,那麼為什麼要用中國的天干地支來命名自己的小說?因為有一個作為中國人的內在訴求,在我心中升起。用《2016故事集》,我會覺得違和,至少跟我在那一刻的文學訴求是不貼合的。

一箇中國作家,面對中國今天的精神生活,會產生一種以中國方式而不是外國方式把握中國整體現實的衝動。因為我們的文化有它的特殊性,有它非常澎湃的、遼闊的文化根系,你是生在這個文化根系裡的寫作者,總會有對它的訴求。

張檸:假設麗江這個地方是一頭象,我們講述故事的人就是盲人,我們不知道這個象是什麼樣子,你要講出完整的故事來是非常困難的。我總是在琢磨這個事情。

有一天我當地的朋友帶我去了一個麗江郊區的莊園,那個莊園裡有小木屋,五萬塊錢一年,可以租下來住。我們散了一會兒步,發現一箇中年女性在那裡,樣子很優雅,穿著打扮也很好,我們就跟她搭訕。她跟我們聊天,說出來的話嚇我們一跳,她說我死過一回,但是現在我又活過來了。怎麼死過一回又活過來了呢?原來她是個大老闆,很有錢,但她有一天發現她最愛的人,她的弟弟,得了重病,她就向老天祈禱,說我所有的錢都不要了,你把我弟弟給留下來。結果沒有用,弟弟還是走了。她以為自己很了不起,是這個時代的成功者,最後卻發現那麼多錢一點用也沒有,連自己的弟弟都救不了,她頓時覺得人生沒有意義了。她的母親也生病去世了。她回到了自己工作生活的那個城市,發現帳戶上少了2600萬,一追問,是她老公把錢轉走了,在郊區買了別墅養“小三”。她頓時崩潰了,要自殺,被人救了下來,沒有死掉,她的朋友就把她送到麗江療傷。她在這裡住了半年,自己修復了,活過來了,不再自殺了。

我把這個故事寫了下來,就是中篇小說《普仁農莊裡的女人》。我主要是寫她是如何活過來的,寫一個覺得生活沒有意義的、絕望的、要自殺的人,是怎麼活過來的。我寫的是她“復活”的一個過程。她在納西族的文化和愛心裡復活了,在自然裡復活了。麗江和農莊給了我靈感,和中心文化相呼應的少數民族的邊緣文化給了我靈感。我覺得這就是中國故事。中國故事是漢族的故事,也是納西族的故事,是五十六個民族共同的故事,它構成我們這個當下的中國故事的特殊性和普遍性。

我剛講了一個我“摸象”的故事。我不可能完全把麗江講出來,但我講了麗江的一條腿、一條尾巴,或者一隻耳朵。如果大家都讓自己所經歷的各種各樣的故事發生碰撞,讓它們和這個時代所存在的問題發生碰撞,那麼這也是好的故事路徑。我們這個時代的變革這麼大,當然不全是成功的故事,也有失敗的、絕望的故事,但這個時代不是絕望的,它還有希望,就像我小說所寫的,有蟲鳴鳥叫,有花朵盛開,還有非常質樸的、有愛心和奉獻精神的人存在。

"

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 講座現場

01

“所有人都有講故事的權利”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葉兆言:寫作很簡單,就是講故事,講故事是世界性的,就像體育運動,籃球足球,是世界性的,故事也是,是全人類的東西。今天的話題是“講中國故事”,這讓我想起中國足球,可能是我們寫作者不太爭氣,沒有把中國故事講好,就像我們說要把中國足球踢好,有個隱藏意思在裡面,就是我們中國足球不太好。我們今天討論講中國故事,我先開一個話題,先說一說我們作為一個作家,或者我作為一個讀者,該怎麼講世界故事。有點偏題,但可以從講世界故事的角度進入今天的話題。

我們國內有很多莎士比亞的譯本。我們在讀莎士比亞的時候,朱生豪的譯本可能容易一點,他用中國散文的語言敘說莎士比亞的故事,我們讀起來覺得習慣,但讀的並不是莎士比亞原來的感覺。莎士比亞的戲劇是用詩句寫成的,中間大段大段用的是詩,中國有很多學者希望以詩的形式、以更接近莎士比亞的形式來說莎士比亞的故事,不過事實證明比較失敗,因為變得有點不倫不類。

所有說故事的人,無論是說世界故事,還是說中國故事,怎麼樣才能把它說好?這個沒有標準答案,你想怎麼做,就可以怎麼做,要“千方百計”、“不擇手段”,盡一切可能去說一件事。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 葉兆言在現場發言

張檸:這個標題省略了一個主語,沒有說是誰來講故事。所有人都可以是講故事的主體,都有講故事的權利。

要把故事講好,需要具備一些條件,就是故事的講述者要有一定的權威性。傳統的權威有兩種,一種是活了很長時間的人,給我們講過去的故事;另一種就是走得很遠的人,是那些探險者。老人是一種時間上的權威,探險者則是一種空間上的權威。

在今天,這兩種權威都受到了衝擊,年輕人通過網絡就可以知道很久以前的事情、瞭解很遙遠的地方,年齡大的權威性和走得很遠的權威性都貶值了。今天誰可以講故事?就是想象力很豐富的人。他可以想象很多奇妙的故事,走得很遠的人不知道,活得很久的人也不知道,這個就叫創造性。只要你有豐富的想象力,能夠編造一個吸引我、打動我的故事,你就具備講故事的權威性了。

02

“作家不能用假嗓子說話”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徐則臣:兆言老師這個中國足球的比喻特別合適,因為我們在提到中國故事的時候,的確有一種中國文學“走出去”的焦慮。張檸老師剛才說到“誰來講”,這一點特別有啟發,我過去從沒想過這個問題。我就按照我的理解,談一談所謂的中國故事。

“中國故事”這個概念,看起來好像很平常,很多年前就有,但是真正出現在文學界的時間並不是特別長。講中國故事,不僅僅是對文學而言;在民間,能代表中國形象的,能把中國的現實國情、日常生活、真實感受等等傳達出去的這樣一類故事,都可以叫中國故事。為什麼要提到這個?我個人的理解,就是這些年隨著整個中國經濟的發展、國家實力的提升,我們需要改變自己的形象,希望讓別人更好、更真實地瞭解中國。具體到文學界,就是有中國文學“走出去”的一個焦慮,希望中國文學能夠非常有效地融入到世界文學的範圍內,希望中國的作家,甚至所有的中國人,能夠把跟中國相關的一些事輸出到國外去。

為什麼強調中國故事?我們可能會覺得,我是一箇中國人,我寫中國的日常生活,所以我講的就是中國故事,會有這個想當然的邏輯。其實有時候未必,你是中國人,寫的是一群中國人的事,但它未必是中國故事。我主業是一個編輯,曾經有個非常著名的作家,給我推薦了一個很熱門的80後作家,說這個作家寫得很好,我說他的確寫得很好,但如果就這樣寫下去,他是沒有前途的。這個作家各方面都很成熟,如果你不告訴我他是80後,我會覺得他是一個50後。並不是說50後的作品不如80後,而是說他整個的文學表達的方式、認識世界的方式,完全是50後的。他說話時的聲音,不是他自己真實的聲音,而是一個“假聲音”。比如一些早早出國的中國作家,他們也會寫今天,寫2019年,他在寫環境、寫人的穿著時都沒有問題,但你就是會覺得他思考的方式哪裡不對,好像是在寫一群八十年代的人。儘管穿著2019年的衣服,拿著2019年的奢侈品,所有標籤化、符號化的東西都很新,但人物的思想、感覺,他對這個世界的理解,還停留在八十年代,因為作者是八十年代出的國,他對中國這些年來的變化並沒有非常深切的感受,所以他寫出來的就是一個精神上生活在過去的人,而不是今天的人。

因此,我覺得有很多人,講的並不是中國故事,就像那個80後,各方面都沒有問題,但就是一個蒼老的聲音。他可以是任何人,但恰恰不是他自己。所以很多所謂的“中國故事”,好像是在寫中國的人、中國的事,是發生在當下的,但它的內核、它的精神氣質並不符合要求。很多作家喜歡馬爾克斯,一直沿著馬爾克斯的道路往前走,寫得也挺好,但你最後會發現,你是沒有自己的,你一直都走在別人的陰影裡。一個故事寫出來,可能的確寫得不錯,但它和這個國家有什麼關係,和我們的現實有什麼關係?它跟他自己又有什麼關係?很多作家都存在這種情況,在別人的延長線上一直往前走而不自知。

我再跟大家講另外一個人,一個老先生,大概寫三四十年了,經常會給我們投稿,但是我一直都沒有用過。有一天他煩了,著急了,打電話把我罵了一通,說怎麼回事?我寫了這麼多年,我覺得我寫得越來越好,你們為什麼不發?我說你的確是越寫越好。但是你這種好,是同一個故事不斷熟練這個意義上的好,你今天講故事的方式跟三十年前是一樣的。三十年來你沒有任何進步,沒有任何變化,只是把一個故事一遍又一遍地講,講得越來越熟練,文字越來越流暢,結構越來越精巧,你說他是一個今天的作家,還是一個過去的作家?文學所要求的,恰恰是我要能從你的作品裡面,看到你這個人的體溫,看到你想要表達的東西。比如兆言老師的“夜泊秦淮”系列,張檸老師的《三城記》,弋舟老師的《隨園》《出警》,發出的都是他自己的聲音,有他獨特的氣質,別人是寫不了的。作家們有時候真得想一想,你的寫作和現實、和中國故事之間的關係如何,它在哪種程度上能真實地表達中國。

陳忠實說過,要終其一生尋找屬於自己的句子,不是說你要有某種腔調,而是這個句子要能夠非常好地表達出你對這個世界的真實認知,尤其年輕作家,要能放開自己,不要用假嗓子說話。一個人可以用假嗓子說一天、說一個月,但不可能一輩子都用假嗓子說話。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 徐則臣在現場發言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弋舟:這個話題其實就是在問,如何講好當下的中國故事。大家知道,今天的中國的確處在前所未有的新局面當中。我們既有的文學表達,或者既有的文學經驗,在對應現實的時候,可能稍微有點不那麼令人滿意。而且我們這麼一個龐大的、歷史悠久的國度,有向世界解釋自己的願望和心情,也是非常好理解的。我們需要用我們的聲音,說出我們今天真實的中國。

麗江滿街都是賣鮮花餅的。如果今天突然有人問你,如何賣好鮮花餅,該怎麼辦呢?辦法其實很簡單,就是想一想我們的老祖宗是怎麼做的,他們為什麼能做好。不要把他們的手藝丟失了,用真材實料,就是賣好了麗江鮮花餅。同理,我們怎麼講好中國的故事,怎麼講好今天的中國故事?——《紅樓夢》是不是中國故事?毫無疑問,它顯然是中國故事,而且是好的中國故事,我們要向它看齊,把這些已經成形了的、優質的、可供參考的文學資源拿來作為借鑑。這其實不是一個特別難回答的問題,我們作為作家,要認準自己的老祖宗,要從過去的其他作家身上找。當然,講故事的權利在今天已經不再是被作家壟斷了,大家都在講自己的故事。每個人把自己的那點事兒講好,就是在把今天的中國故事講好。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 弋舟在現場發言

03

“好故事是具有國際性的”

張檸:魏晉時代的志怪故事,肯定是中國故事;魯迅的小說,肯定也是中國故事。唐宋傳奇,明清小說,都是中國故事。這裡面隱藏著一個發展線索。志怪小說,寫的不是日常生活中的人,而是怪,人和怪差不多。唐宋傳奇裡也有一些人的故事,但這個人不是普通人,而是超出普通人能力的人。中國古代講的故事,不是日常生活中人的故事,是傳奇,是英雄,是神。魯迅說不行,我們要講人的故事,不能講神的故事,不能講傳奇。《吶喊》《彷徨》裡面幾乎沒有正常人,全是狂人、病人、瘋子、傻子,至於根源,就在於封建主義。封建主義文化造就了這樣一批狂人和孔乙己的形象,魯迅通過寫這些人物的中國故事,來批判封建主義對人的戕害。他的目的就是引出一大批正常的人。

整個二十世紀,中國作家都在尋找日常生活中的正常人的故事。正常人的中國故事怎麼講?這是中國作家所面臨的前所未有的難題。中國作家最擅長講的故事就是怪力亂神,他沒有講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的故事的能力,作家們從魯迅那一代開始學習,學習了大半個世紀,一直學到八十年代,才開始有能力去講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的故事。他不但能講,而且變著花樣講,現實主義的講法,浪漫主義的講法,先鋒小說的講法,講過了整個八十年代,一直講到現在。

在今天,中國作家已經具備了高超的講普通人故事的能力,那為什麼還要提出“如何講中國故事”這樣的命題呢?因為只依賴中國古代的故事講法是不行的,我們還要學習西方文藝復興以來講故事的方法。我們原來已經學到了,學到以後發現,它跟我們今天的中國並不能完全貼合在一起。中國作家在試圖尋找一種既有中國古代傳統,又有文藝復興以來西方小說傳統,但又屬於中國人自己的講故事的方法。今天的中國故事,不可能完全是中國古代的,也不可能完全繼承文藝復興以來的西方傳統,作家除了創造一種敘事方式之外,還要發現屬於當代中國的典型人物和典型形象。這種典型人物和典型形象,既不是賈寶玉,也不是魯智深,既不是安娜·卡列尼娜,也不是於連,他一定是屬於當下中國的。它不是一個能夠直截了當給出答案的一個話題,而是觸動我們,引誘我們,去重新思考文學的功能、價值、意義和方法。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 張檸在現場發言

葉兆言:我覺得只要是漢字的東西,在某種意義上都可以理解成中國故事。還是繞到外國故事——外國的東西如果翻譯成中文,某種意義上就是中國故事。比如賴聲川的《海鷗》,你會覺得很奇怪,為什麼把俄羅斯的故事變成民國故事以後,那個故事仍然很打動人?賴聲川就是利用一個優秀的世界文學的文本,對它重新進行塑造,把它改造成了一箇中國故事,他有他自己的表達,有他想說的故事。他的《海鷗》和俄羅斯的《海鷗》是一樣的。所以我認為,好故事是具有國際性的,就像足球一樣,它是世界的。

人類“講”的慾望是非常強大的。在座的所有人,只要是想寫作,誰不想寫好,誰不想講好?雖然我們很難講好,很難寫好,但如果我們特別想講,特別想寫,那先把它寫出來就行了。寫是挺有意思挺好玩的一個事情,作為一個作家,我自己在這中間得到了充分的滿足,所以我覺得把“好”放在第二位,把“講”放在第一位。

04

“作家要對時代變化作出反應”

徐則臣:兆言老師說出了我們所有寫作者的心聲,寫的確更重要。我還是接著張檸老師的話題繼續說一下,就是中國故事和當下到底是個什麼關係,以及在當下我們如何講中國故事。如果我們從一個宏觀的角度來看文學史,就會發現這個問題非常重要。

中國的古代文學,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各朝各代的主流文體不一樣。它為什麼會變?唐朝的詩歌,在舊體詩裡面肯定是已經臻於圓美的,就像聞一多說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三美兼具。在唐朝達到頂峰的文學形式,為什麼到了宋朝就不如唐朝興盛了?因為整個時代發生了變化。一個詩人,在表達他對這個世界的認識的時候,覺得用過去那種方式是有問題的,就像使用工具,過去很稱手,今天不稱手,所以他要換工具,換形式,需要更多的自由,詩就變成了詞。用詞這種更加自由的形式,來表現那個時代的生活,這就是那個時代比較合適的講述中國故事的方式。到了元朝,勾欄瓦肆,大家都要聽戲,需要更加自由的一種表達方式,所以散曲小令出來了。到了明清,印刷術、造紙術都發達了,說書的也都成熟了,一部小說可以被寫出來,可以在紙上被印出來。四大名著,動輒一兩百萬字,你能想象在先秦時代出現這種東西嗎?竹簡時代能出現一兩百萬字的小說嗎?因為時代條件不允許,而不是說那個時代的作家文人沒有明清作家的智商高。所以不管是物質條件,還是我們對這個社會和時代的認識,它的變化最終都會導致我們講述中國故事的方式發生變化。

今天是一個偉大的時代,這個時代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們需要對這個變化作出反應,看它是否真的變化了。我們是否抓到了這個變化的本質?這種變化所表達出來的核心的東西是什麼?這個時代核心的情緒是什麼?我們核心的焦慮是什麼?你要通過非常合適的方式把這些表達出來。我們現在哀嘆,說我們在這個波瀾壯闊的偉大時代裡沒有大師,沒有曹雪芹、托爾斯泰、歌德和但丁——是,我們的確沒有,但是我們想沒想過,如果真正有,他該是什麼樣子。我看過一個史料,說托爾斯泰寫《安娜·卡列尼娜》和《戰爭與和平》的時候,很多俄羅斯的批評家和讀者不買賬,說我們俄羅斯在這個偉大的十九世紀,居然沒有但丁,沒有歌德,你們這幫作家都是很無能的。一百多年以後,我們今天回過頭看,那個時代有荷馬、但丁、歌德嗎?有,但他不叫歌德但丁,叫托爾斯泰。那個時代也有《神曲》,有《荷馬史詩》《浮士德》,它叫《安娜·卡列尼娜》,叫《戰爭與和平》。所以我們的確要認真想一想,中國故事在今天,到底是什麼樣子。

另外就是關於故事的真實性問題。每個人都說自己見到的東西,最後所有的東西放到一塊去,可能就是最真實的東西。作家的寫作,特別像盲人摸象——盲人說大象像蒲扇,像牆,像柱子,像繩索,我們覺得很可笑,覺得都是錯的。但是回頭想一想,既是蒲扇,又是牆,又是柱子,又是繩索的大象是什麼樣子?就是一頭真實的大象。只有一頭真實的大象,才有可能同時是扇子,是牆,是繩索,是柱子。每個作家都寫自己所看到的中國,可能會有偏見,甚至是錯誤的,但是所有的錯誤放到一塊,它就是對的。所有的偏見放到一塊,就是完整的,圓滿的。所以我想,我們講中國故事,肯定還是從每個人自己的角度,去尋找跟自己最相關的那條路徑,從最真實的、最忠實於自我的那樣一個角度,去認識和表達我們所看到的中國。每個人都用自己的嗓子,發出最真實的聲音,所有真實的聲音放到一塊以後,可能就是一個真實的中國。

弋舟:則臣剛才講的“盲人摸象”非常形象。但是世界也好,國家也好,民族也好,貌似還是有一種展示完整的大象的要求。雖然我們自認為自己是個盲人,但我們同樣也在不斷地努力,試圖把總括的那個大象描述出來。就我個人而言,在我最初萌生寫作衝動的時候,就試圖這麼做了。

在摸象的過程中,盲人的野心一直在滋長,他想更全面地把握那個大象,然後他會發現,自己所擁有的經驗,並不足以迴應他的訴求,這是我個人的感受。我得如實承認,我的第一筆文學資源,實際是世界文學資源,再狹窄一些,就是西方文學資源。有沒有作用?當然有用。通過那個資源,我至少開始摸大象的腿和肚子了。改革開放以後,海量的世界文學湧入中國,包括先鋒小說那些前輩英雄們,都給我們帶來了很多啟迪。但是我們今天,還能不能再拿當年那種在我們心目中光芒四射的先鋒文學的寫法,去書寫今天的中國?——我個人目前至少在形式上做了一些調整,比如我的《丁酉故事集》《丙申故事集》。我當然也可以命名為《2016年故事集》,或者《2017年故事集》,那麼為什麼要用中國的天干地支來命名自己的小說?因為有一個作為中國人的內在訴求,在我心中升起。用《2016故事集》,我會覺得違和,至少跟我在那一刻的文學訴求是不貼合的。

一箇中國作家,面對中國今天的精神生活,會產生一種以中國方式而不是外國方式把握中國整體現實的衝動。因為我們的文化有它的特殊性,有它非常澎湃的、遼闊的文化根系,你是生在這個文化根系裡的寫作者,總會有對它的訴求。

張檸:假設麗江這個地方是一頭象,我們講述故事的人就是盲人,我們不知道這個象是什麼樣子,你要講出完整的故事來是非常困難的。我總是在琢磨這個事情。

有一天我當地的朋友帶我去了一個麗江郊區的莊園,那個莊園裡有小木屋,五萬塊錢一年,可以租下來住。我們散了一會兒步,發現一箇中年女性在那裡,樣子很優雅,穿著打扮也很好,我們就跟她搭訕。她跟我們聊天,說出來的話嚇我們一跳,她說我死過一回,但是現在我又活過來了。怎麼死過一回又活過來了呢?原來她是個大老闆,很有錢,但她有一天發現她最愛的人,她的弟弟,得了重病,她就向老天祈禱,說我所有的錢都不要了,你把我弟弟給留下來。結果沒有用,弟弟還是走了。她以為自己很了不起,是這個時代的成功者,最後卻發現那麼多錢一點用也沒有,連自己的弟弟都救不了,她頓時覺得人生沒有意義了。她的母親也生病去世了。她回到了自己工作生活的那個城市,發現帳戶上少了2600萬,一追問,是她老公把錢轉走了,在郊區買了別墅養“小三”。她頓時崩潰了,要自殺,被人救了下來,沒有死掉,她的朋友就把她送到麗江療傷。她在這裡住了半年,自己修復了,活過來了,不再自殺了。

我把這個故事寫了下來,就是中篇小說《普仁農莊裡的女人》。我主要是寫她是如何活過來的,寫一個覺得生活沒有意義的、絕望的、要自殺的人,是怎麼活過來的。我寫的是她“復活”的一個過程。她在納西族的文化和愛心裡復活了,在自然裡復活了。麗江和農莊給了我靈感,和中心文化相呼應的少數民族的邊緣文化給了我靈感。我覺得這就是中國故事。中國故事是漢族的故事,也是納西族的故事,是五十六個民族共同的故事,它構成我們這個當下的中國故事的特殊性和普遍性。

我剛講了一個我“摸象”的故事。我不可能完全把麗江講出來,但我講了麗江的一條腿、一條尾巴,或者一隻耳朵。如果大家都讓自己所經歷的各種各樣的故事發生碰撞,讓它們和這個時代所存在的問題發生碰撞,那麼這也是好的故事路徑。我們這個時代的變革這麼大,當然不全是成功的故事,也有失敗的、絕望的故事,但這個時代不是絕望的,它還有希望,就像我小說所寫的,有蟲鳴鳥叫,有花朵盛開,還有非常質樸的、有愛心和奉獻精神的人存在。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 講座現場

問 答 環 節

Q

我是一個新麗江人,來麗江八年了,對本土文化的瞭解還不是很深入。阿來老師說過,要講一個地方的故事,一定要有非常紮實的知識考古學的工作。我的問題是,作為一個旅居麗江的人,如果要寫麗江故事,是像阿來老師說的,做知識考古學的工作,還是可以以旁觀者的陌生視角進行關注?二者之間如何平衡?

張檸:這位朋友在麗江已經住了八年,而我是一個遊客、一個過客,去年來了一次,今年來了一次。去年我來,寫了一個關於麗江的故事,在寫這個故事的過程中,除了自己在這兒玩之外,也做了大量的案頭工作,因為裡面涉及到了納西族的形象,和納西族的人聊天,包括招魂儀式,納西鼓樂演唱,創世歌,東巴舞,我對這些都是陌生的。一個遊客,在麗江旅遊,在西雙版納和大理旅遊,如果他確實要和這些地方產生對話關係,除了在這裡多待、多看以外,還有就是大量的案頭工作,瞭解當地的知識。阿來對這個地方的文化了如指掌,他看了太多東西,已經超過了一般民俗學家的閱讀量,我受他的影響,買了大量和麗江、和納西族文化相關的文化史料。走路、步行,是一種深入的方式,閱讀也是一種深入的方式,讀了以後你就會發現它完全是另外一個知識系統,非常博大精深。

Q

現在網文在國內外都特別火,各種宮鬥、修仙、玄幻,這樣的文章算不算是在講中國故事?各位老師怎麼看待這種網文?它對中國文學的發展會有怎樣的影響?

徐則臣:網文現在的確也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我們之所以想看,是因為我們對這種生活有胃口。為什麼有胃口?因為缺這個東西。

我們過去所說的“成人童話”是什麼?是武俠小說。在網絡文學沒有興起之前,成人的童話就是武俠小說。現在網絡和網文出現了,我依然把它看成是一個成人的童話,它可能的確解決了我們生活中無處安放的那部分好奇心。之前張檸老師說,故事是遠方的人帶過來的,遠古的人帶過來的,而玄幻、宮鬥等等,恰恰是遠方的故事、遠古的故事。相比於我們所謂的傳統文學,網絡文學跟現實之間的聯繫沒有那麼緊密,但它用另外一種方式解決了這個問題。為什麼科幻文學最近幾年這麼發達?不是因為這個文學本身達到了何種高度,而是說在今天這個時代,我們可以用科幻文學這樣一種形式,解決嚴肅文學解決不了的問題。我覺得所謂的嚴肅文學、現實主義,的確到了“三一律”的地步,需要有更加自由的方式來進行表達,網文就是這樣。當下很多不適合討論的問題,我們可以放到科幻裡、宮鬥裡,它滿足了我們一部分的精神需要。

這些年網絡文學雖然很火,但它依然是一個在路上的東西,以後發展成什麼樣還很難說。到目前為止,它還沒有形成一個相對固定的、大家達成共識的樣式、題材、尺度和標準,只有等它慢慢形成一種約定俗成的共識以後,才有可能相對成熟,所以我覺得網絡文學的路還很長。另外你說網絡文學在國外很火,據我所知,可能就在東南亞比較火,特別是越南,我覺得這也很正常,可能就像我們喜歡看美國文學一樣。我們對文學的判斷,裡面其實夾雜了一些世俗的東西,美國比我們生活好,物質比我們發達,所以我們想看他們怎麼過日子,想看他們的文學是什麼樣的,越南對我們可能也是這樣。如果哪一天,中國的網絡文學真能把歐美市場佔領了,那才真是太牛了。

張檸:文學的類型有很多,一種是地上的文學,一種是空中的文學,還有一種是夢中的文學。地上的文學是什麼?我們是有標準的。空中的文學是什麼?我們也是有標準的。夢中的文學是什麼?我們是沒有標準的。每個人都會做夢,你告訴我說,我昨晚做了一個夢,我沒有權利說你這個夢做得不對。每個人的夢都是對的。我們中國有14億人,14億種夢,我作為一個當代文學的教授,有能力評價每個人的夢嗎?沒有。因此我們敬而遠之,你們也要好自為之。

◆ ◆ ◆ ◆ ◆

【投稿說明】

投稿請發郵件至:

[email protected]

愛文學愛生活,歡迎投稿!

【關注我們】

"

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 講座現場

01

“所有人都有講故事的權利”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葉兆言:寫作很簡單,就是講故事,講故事是世界性的,就像體育運動,籃球足球,是世界性的,故事也是,是全人類的東西。今天的話題是“講中國故事”,這讓我想起中國足球,可能是我們寫作者不太爭氣,沒有把中國故事講好,就像我們說要把中國足球踢好,有個隱藏意思在裡面,就是我們中國足球不太好。我們今天討論講中國故事,我先開一個話題,先說一說我們作為一個作家,或者我作為一個讀者,該怎麼講世界故事。有點偏題,但可以從講世界故事的角度進入今天的話題。

我們國內有很多莎士比亞的譯本。我們在讀莎士比亞的時候,朱生豪的譯本可能容易一點,他用中國散文的語言敘說莎士比亞的故事,我們讀起來覺得習慣,但讀的並不是莎士比亞原來的感覺。莎士比亞的戲劇是用詩句寫成的,中間大段大段用的是詩,中國有很多學者希望以詩的形式、以更接近莎士比亞的形式來說莎士比亞的故事,不過事實證明比較失敗,因為變得有點不倫不類。

所有說故事的人,無論是說世界故事,還是說中國故事,怎麼樣才能把它說好?這個沒有標準答案,你想怎麼做,就可以怎麼做,要“千方百計”、“不擇手段”,盡一切可能去說一件事。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 葉兆言在現場發言

張檸:這個標題省略了一個主語,沒有說是誰來講故事。所有人都可以是講故事的主體,都有講故事的權利。

要把故事講好,需要具備一些條件,就是故事的講述者要有一定的權威性。傳統的權威有兩種,一種是活了很長時間的人,給我們講過去的故事;另一種就是走得很遠的人,是那些探險者。老人是一種時間上的權威,探險者則是一種空間上的權威。

在今天,這兩種權威都受到了衝擊,年輕人通過網絡就可以知道很久以前的事情、瞭解很遙遠的地方,年齡大的權威性和走得很遠的權威性都貶值了。今天誰可以講故事?就是想象力很豐富的人。他可以想象很多奇妙的故事,走得很遠的人不知道,活得很久的人也不知道,這個就叫創造性。只要你有豐富的想象力,能夠編造一個吸引我、打動我的故事,你就具備講故事的權威性了。

02

“作家不能用假嗓子說話”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徐則臣:兆言老師這個中國足球的比喻特別合適,因為我們在提到中國故事的時候,的確有一種中國文學“走出去”的焦慮。張檸老師剛才說到“誰來講”,這一點特別有啟發,我過去從沒想過這個問題。我就按照我的理解,談一談所謂的中國故事。

“中國故事”這個概念,看起來好像很平常,很多年前就有,但是真正出現在文學界的時間並不是特別長。講中國故事,不僅僅是對文學而言;在民間,能代表中國形象的,能把中國的現實國情、日常生活、真實感受等等傳達出去的這樣一類故事,都可以叫中國故事。為什麼要提到這個?我個人的理解,就是這些年隨著整個中國經濟的發展、國家實力的提升,我們需要改變自己的形象,希望讓別人更好、更真實地瞭解中國。具體到文學界,就是有中國文學“走出去”的一個焦慮,希望中國文學能夠非常有效地融入到世界文學的範圍內,希望中國的作家,甚至所有的中國人,能夠把跟中國相關的一些事輸出到國外去。

為什麼強調中國故事?我們可能會覺得,我是一箇中國人,我寫中國的日常生活,所以我講的就是中國故事,會有這個想當然的邏輯。其實有時候未必,你是中國人,寫的是一群中國人的事,但它未必是中國故事。我主業是一個編輯,曾經有個非常著名的作家,給我推薦了一個很熱門的80後作家,說這個作家寫得很好,我說他的確寫得很好,但如果就這樣寫下去,他是沒有前途的。這個作家各方面都很成熟,如果你不告訴我他是80後,我會覺得他是一個50後。並不是說50後的作品不如80後,而是說他整個的文學表達的方式、認識世界的方式,完全是50後的。他說話時的聲音,不是他自己真實的聲音,而是一個“假聲音”。比如一些早早出國的中國作家,他們也會寫今天,寫2019年,他在寫環境、寫人的穿著時都沒有問題,但你就是會覺得他思考的方式哪裡不對,好像是在寫一群八十年代的人。儘管穿著2019年的衣服,拿著2019年的奢侈品,所有標籤化、符號化的東西都很新,但人物的思想、感覺,他對這個世界的理解,還停留在八十年代,因為作者是八十年代出的國,他對中國這些年來的變化並沒有非常深切的感受,所以他寫出來的就是一個精神上生活在過去的人,而不是今天的人。

因此,我覺得有很多人,講的並不是中國故事,就像那個80後,各方面都沒有問題,但就是一個蒼老的聲音。他可以是任何人,但恰恰不是他自己。所以很多所謂的“中國故事”,好像是在寫中國的人、中國的事,是發生在當下的,但它的內核、它的精神氣質並不符合要求。很多作家喜歡馬爾克斯,一直沿著馬爾克斯的道路往前走,寫得也挺好,但你最後會發現,你是沒有自己的,你一直都走在別人的陰影裡。一個故事寫出來,可能的確寫得不錯,但它和這個國家有什麼關係,和我們的現實有什麼關係?它跟他自己又有什麼關係?很多作家都存在這種情況,在別人的延長線上一直往前走而不自知。

我再跟大家講另外一個人,一個老先生,大概寫三四十年了,經常會給我們投稿,但是我一直都沒有用過。有一天他煩了,著急了,打電話把我罵了一通,說怎麼回事?我寫了這麼多年,我覺得我寫得越來越好,你們為什麼不發?我說你的確是越寫越好。但是你這種好,是同一個故事不斷熟練這個意義上的好,你今天講故事的方式跟三十年前是一樣的。三十年來你沒有任何進步,沒有任何變化,只是把一個故事一遍又一遍地講,講得越來越熟練,文字越來越流暢,結構越來越精巧,你說他是一個今天的作家,還是一個過去的作家?文學所要求的,恰恰是我要能從你的作品裡面,看到你這個人的體溫,看到你想要表達的東西。比如兆言老師的“夜泊秦淮”系列,張檸老師的《三城記》,弋舟老師的《隨園》《出警》,發出的都是他自己的聲音,有他獨特的氣質,別人是寫不了的。作家們有時候真得想一想,你的寫作和現實、和中國故事之間的關係如何,它在哪種程度上能真實地表達中國。

陳忠實說過,要終其一生尋找屬於自己的句子,不是說你要有某種腔調,而是這個句子要能夠非常好地表達出你對這個世界的真實認知,尤其年輕作家,要能放開自己,不要用假嗓子說話。一個人可以用假嗓子說一天、說一個月,但不可能一輩子都用假嗓子說話。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 徐則臣在現場發言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弋舟:這個話題其實就是在問,如何講好當下的中國故事。大家知道,今天的中國的確處在前所未有的新局面當中。我們既有的文學表達,或者既有的文學經驗,在對應現實的時候,可能稍微有點不那麼令人滿意。而且我們這麼一個龐大的、歷史悠久的國度,有向世界解釋自己的願望和心情,也是非常好理解的。我們需要用我們的聲音,說出我們今天真實的中國。

麗江滿街都是賣鮮花餅的。如果今天突然有人問你,如何賣好鮮花餅,該怎麼辦呢?辦法其實很簡單,就是想一想我們的老祖宗是怎麼做的,他們為什麼能做好。不要把他們的手藝丟失了,用真材實料,就是賣好了麗江鮮花餅。同理,我們怎麼講好中國的故事,怎麼講好今天的中國故事?——《紅樓夢》是不是中國故事?毫無疑問,它顯然是中國故事,而且是好的中國故事,我們要向它看齊,把這些已經成形了的、優質的、可供參考的文學資源拿來作為借鑑。這其實不是一個特別難回答的問題,我們作為作家,要認準自己的老祖宗,要從過去的其他作家身上找。當然,講故事的權利在今天已經不再是被作家壟斷了,大家都在講自己的故事。每個人把自己的那點事兒講好,就是在把今天的中國故事講好。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 弋舟在現場發言

03

“好故事是具有國際性的”

張檸:魏晉時代的志怪故事,肯定是中國故事;魯迅的小說,肯定也是中國故事。唐宋傳奇,明清小說,都是中國故事。這裡面隱藏著一個發展線索。志怪小說,寫的不是日常生活中的人,而是怪,人和怪差不多。唐宋傳奇裡也有一些人的故事,但這個人不是普通人,而是超出普通人能力的人。中國古代講的故事,不是日常生活中人的故事,是傳奇,是英雄,是神。魯迅說不行,我們要講人的故事,不能講神的故事,不能講傳奇。《吶喊》《彷徨》裡面幾乎沒有正常人,全是狂人、病人、瘋子、傻子,至於根源,就在於封建主義。封建主義文化造就了這樣一批狂人和孔乙己的形象,魯迅通過寫這些人物的中國故事,來批判封建主義對人的戕害。他的目的就是引出一大批正常的人。

整個二十世紀,中國作家都在尋找日常生活中的正常人的故事。正常人的中國故事怎麼講?這是中國作家所面臨的前所未有的難題。中國作家最擅長講的故事就是怪力亂神,他沒有講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的故事的能力,作家們從魯迅那一代開始學習,學習了大半個世紀,一直學到八十年代,才開始有能力去講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的故事。他不但能講,而且變著花樣講,現實主義的講法,浪漫主義的講法,先鋒小說的講法,講過了整個八十年代,一直講到現在。

在今天,中國作家已經具備了高超的講普通人故事的能力,那為什麼還要提出“如何講中國故事”這樣的命題呢?因為只依賴中國古代的故事講法是不行的,我們還要學習西方文藝復興以來講故事的方法。我們原來已經學到了,學到以後發現,它跟我們今天的中國並不能完全貼合在一起。中國作家在試圖尋找一種既有中國古代傳統,又有文藝復興以來西方小說傳統,但又屬於中國人自己的講故事的方法。今天的中國故事,不可能完全是中國古代的,也不可能完全繼承文藝復興以來的西方傳統,作家除了創造一種敘事方式之外,還要發現屬於當代中國的典型人物和典型形象。這種典型人物和典型形象,既不是賈寶玉,也不是魯智深,既不是安娜·卡列尼娜,也不是於連,他一定是屬於當下中國的。它不是一個能夠直截了當給出答案的一個話題,而是觸動我們,引誘我們,去重新思考文學的功能、價值、意義和方法。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 張檸在現場發言

葉兆言:我覺得只要是漢字的東西,在某種意義上都可以理解成中國故事。還是繞到外國故事——外國的東西如果翻譯成中文,某種意義上就是中國故事。比如賴聲川的《海鷗》,你會覺得很奇怪,為什麼把俄羅斯的故事變成民國故事以後,那個故事仍然很打動人?賴聲川就是利用一個優秀的世界文學的文本,對它重新進行塑造,把它改造成了一箇中國故事,他有他自己的表達,有他想說的故事。他的《海鷗》和俄羅斯的《海鷗》是一樣的。所以我認為,好故事是具有國際性的,就像足球一樣,它是世界的。

人類“講”的慾望是非常強大的。在座的所有人,只要是想寫作,誰不想寫好,誰不想講好?雖然我們很難講好,很難寫好,但如果我們特別想講,特別想寫,那先把它寫出來就行了。寫是挺有意思挺好玩的一個事情,作為一個作家,我自己在這中間得到了充分的滿足,所以我覺得把“好”放在第二位,把“講”放在第一位。

04

“作家要對時代變化作出反應”

徐則臣:兆言老師說出了我們所有寫作者的心聲,寫的確更重要。我還是接著張檸老師的話題繼續說一下,就是中國故事和當下到底是個什麼關係,以及在當下我們如何講中國故事。如果我們從一個宏觀的角度來看文學史,就會發現這個問題非常重要。

中國的古代文學,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各朝各代的主流文體不一樣。它為什麼會變?唐朝的詩歌,在舊體詩裡面肯定是已經臻於圓美的,就像聞一多說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三美兼具。在唐朝達到頂峰的文學形式,為什麼到了宋朝就不如唐朝興盛了?因為整個時代發生了變化。一個詩人,在表達他對這個世界的認識的時候,覺得用過去那種方式是有問題的,就像使用工具,過去很稱手,今天不稱手,所以他要換工具,換形式,需要更多的自由,詩就變成了詞。用詞這種更加自由的形式,來表現那個時代的生活,這就是那個時代比較合適的講述中國故事的方式。到了元朝,勾欄瓦肆,大家都要聽戲,需要更加自由的一種表達方式,所以散曲小令出來了。到了明清,印刷術、造紙術都發達了,說書的也都成熟了,一部小說可以被寫出來,可以在紙上被印出來。四大名著,動輒一兩百萬字,你能想象在先秦時代出現這種東西嗎?竹簡時代能出現一兩百萬字的小說嗎?因為時代條件不允許,而不是說那個時代的作家文人沒有明清作家的智商高。所以不管是物質條件,還是我們對這個社會和時代的認識,它的變化最終都會導致我們講述中國故事的方式發生變化。

今天是一個偉大的時代,這個時代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們需要對這個變化作出反應,看它是否真的變化了。我們是否抓到了這個變化的本質?這種變化所表達出來的核心的東西是什麼?這個時代核心的情緒是什麼?我們核心的焦慮是什麼?你要通過非常合適的方式把這些表達出來。我們現在哀嘆,說我們在這個波瀾壯闊的偉大時代裡沒有大師,沒有曹雪芹、托爾斯泰、歌德和但丁——是,我們的確沒有,但是我們想沒想過,如果真正有,他該是什麼樣子。我看過一個史料,說托爾斯泰寫《安娜·卡列尼娜》和《戰爭與和平》的時候,很多俄羅斯的批評家和讀者不買賬,說我們俄羅斯在這個偉大的十九世紀,居然沒有但丁,沒有歌德,你們這幫作家都是很無能的。一百多年以後,我們今天回過頭看,那個時代有荷馬、但丁、歌德嗎?有,但他不叫歌德但丁,叫托爾斯泰。那個時代也有《神曲》,有《荷馬史詩》《浮士德》,它叫《安娜·卡列尼娜》,叫《戰爭與和平》。所以我們的確要認真想一想,中國故事在今天,到底是什麼樣子。

另外就是關於故事的真實性問題。每個人都說自己見到的東西,最後所有的東西放到一塊去,可能就是最真實的東西。作家的寫作,特別像盲人摸象——盲人說大象像蒲扇,像牆,像柱子,像繩索,我們覺得很可笑,覺得都是錯的。但是回頭想一想,既是蒲扇,又是牆,又是柱子,又是繩索的大象是什麼樣子?就是一頭真實的大象。只有一頭真實的大象,才有可能同時是扇子,是牆,是繩索,是柱子。每個作家都寫自己所看到的中國,可能會有偏見,甚至是錯誤的,但是所有的錯誤放到一塊,它就是對的。所有的偏見放到一塊,就是完整的,圓滿的。所以我想,我們講中國故事,肯定還是從每個人自己的角度,去尋找跟自己最相關的那條路徑,從最真實的、最忠實於自我的那樣一個角度,去認識和表達我們所看到的中國。每個人都用自己的嗓子,發出最真實的聲音,所有真實的聲音放到一塊以後,可能就是一個真實的中國。

弋舟:則臣剛才講的“盲人摸象”非常形象。但是世界也好,國家也好,民族也好,貌似還是有一種展示完整的大象的要求。雖然我們自認為自己是個盲人,但我們同樣也在不斷地努力,試圖把總括的那個大象描述出來。就我個人而言,在我最初萌生寫作衝動的時候,就試圖這麼做了。

在摸象的過程中,盲人的野心一直在滋長,他想更全面地把握那個大象,然後他會發現,自己所擁有的經驗,並不足以迴應他的訴求,這是我個人的感受。我得如實承認,我的第一筆文學資源,實際是世界文學資源,再狹窄一些,就是西方文學資源。有沒有作用?當然有用。通過那個資源,我至少開始摸大象的腿和肚子了。改革開放以後,海量的世界文學湧入中國,包括先鋒小說那些前輩英雄們,都給我們帶來了很多啟迪。但是我們今天,還能不能再拿當年那種在我們心目中光芒四射的先鋒文學的寫法,去書寫今天的中國?——我個人目前至少在形式上做了一些調整,比如我的《丁酉故事集》《丙申故事集》。我當然也可以命名為《2016年故事集》,或者《2017年故事集》,那麼為什麼要用中國的天干地支來命名自己的小說?因為有一個作為中國人的內在訴求,在我心中升起。用《2016故事集》,我會覺得違和,至少跟我在那一刻的文學訴求是不貼合的。

一箇中國作家,面對中國今天的精神生活,會產生一種以中國方式而不是外國方式把握中國整體現實的衝動。因為我們的文化有它的特殊性,有它非常澎湃的、遼闊的文化根系,你是生在這個文化根系裡的寫作者,總會有對它的訴求。

張檸:假設麗江這個地方是一頭象,我們講述故事的人就是盲人,我們不知道這個象是什麼樣子,你要講出完整的故事來是非常困難的。我總是在琢磨這個事情。

有一天我當地的朋友帶我去了一個麗江郊區的莊園,那個莊園裡有小木屋,五萬塊錢一年,可以租下來住。我們散了一會兒步,發現一箇中年女性在那裡,樣子很優雅,穿著打扮也很好,我們就跟她搭訕。她跟我們聊天,說出來的話嚇我們一跳,她說我死過一回,但是現在我又活過來了。怎麼死過一回又活過來了呢?原來她是個大老闆,很有錢,但她有一天發現她最愛的人,她的弟弟,得了重病,她就向老天祈禱,說我所有的錢都不要了,你把我弟弟給留下來。結果沒有用,弟弟還是走了。她以為自己很了不起,是這個時代的成功者,最後卻發現那麼多錢一點用也沒有,連自己的弟弟都救不了,她頓時覺得人生沒有意義了。她的母親也生病去世了。她回到了自己工作生活的那個城市,發現帳戶上少了2600萬,一追問,是她老公把錢轉走了,在郊區買了別墅養“小三”。她頓時崩潰了,要自殺,被人救了下來,沒有死掉,她的朋友就把她送到麗江療傷。她在這裡住了半年,自己修復了,活過來了,不再自殺了。

我把這個故事寫了下來,就是中篇小說《普仁農莊裡的女人》。我主要是寫她是如何活過來的,寫一個覺得生活沒有意義的、絕望的、要自殺的人,是怎麼活過來的。我寫的是她“復活”的一個過程。她在納西族的文化和愛心裡復活了,在自然裡復活了。麗江和農莊給了我靈感,和中心文化相呼應的少數民族的邊緣文化給了我靈感。我覺得這就是中國故事。中國故事是漢族的故事,也是納西族的故事,是五十六個民族共同的故事,它構成我們這個當下的中國故事的特殊性和普遍性。

我剛講了一個我“摸象”的故事。我不可能完全把麗江講出來,但我講了麗江的一條腿、一條尾巴,或者一隻耳朵。如果大家都讓自己所經歷的各種各樣的故事發生碰撞,讓它們和這個時代所存在的問題發生碰撞,那麼這也是好的故事路徑。我們這個時代的變革這麼大,當然不全是成功的故事,也有失敗的、絕望的故事,但這個時代不是絕望的,它還有希望,就像我小說所寫的,有蟲鳴鳥叫,有花朵盛開,還有非常質樸的、有愛心和奉獻精神的人存在。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 講座現場

問 答 環 節

Q

我是一個新麗江人,來麗江八年了,對本土文化的瞭解還不是很深入。阿來老師說過,要講一個地方的故事,一定要有非常紮實的知識考古學的工作。我的問題是,作為一個旅居麗江的人,如果要寫麗江故事,是像阿來老師說的,做知識考古學的工作,還是可以以旁觀者的陌生視角進行關注?二者之間如何平衡?

張檸:這位朋友在麗江已經住了八年,而我是一個遊客、一個過客,去年來了一次,今年來了一次。去年我來,寫了一個關於麗江的故事,在寫這個故事的過程中,除了自己在這兒玩之外,也做了大量的案頭工作,因為裡面涉及到了納西族的形象,和納西族的人聊天,包括招魂儀式,納西鼓樂演唱,創世歌,東巴舞,我對這些都是陌生的。一個遊客,在麗江旅遊,在西雙版納和大理旅遊,如果他確實要和這些地方產生對話關係,除了在這裡多待、多看以外,還有就是大量的案頭工作,瞭解當地的知識。阿來對這個地方的文化了如指掌,他看了太多東西,已經超過了一般民俗學家的閱讀量,我受他的影響,買了大量和麗江、和納西族文化相關的文化史料。走路、步行,是一種深入的方式,閱讀也是一種深入的方式,讀了以後你就會發現它完全是另外一個知識系統,非常博大精深。

Q

現在網文在國內外都特別火,各種宮鬥、修仙、玄幻,這樣的文章算不算是在講中國故事?各位老師怎麼看待這種網文?它對中國文學的發展會有怎樣的影響?

徐則臣:網文現在的確也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我們之所以想看,是因為我們對這種生活有胃口。為什麼有胃口?因為缺這個東西。

我們過去所說的“成人童話”是什麼?是武俠小說。在網絡文學沒有興起之前,成人的童話就是武俠小說。現在網絡和網文出現了,我依然把它看成是一個成人的童話,它可能的確解決了我們生活中無處安放的那部分好奇心。之前張檸老師說,故事是遠方的人帶過來的,遠古的人帶過來的,而玄幻、宮鬥等等,恰恰是遠方的故事、遠古的故事。相比於我們所謂的傳統文學,網絡文學跟現實之間的聯繫沒有那麼緊密,但它用另外一種方式解決了這個問題。為什麼科幻文學最近幾年這麼發達?不是因為這個文學本身達到了何種高度,而是說在今天這個時代,我們可以用科幻文學這樣一種形式,解決嚴肅文學解決不了的問題。我覺得所謂的嚴肅文學、現實主義,的確到了“三一律”的地步,需要有更加自由的方式來進行表達,網文就是這樣。當下很多不適合討論的問題,我們可以放到科幻裡、宮鬥裡,它滿足了我們一部分的精神需要。

這些年網絡文學雖然很火,但它依然是一個在路上的東西,以後發展成什麼樣還很難說。到目前為止,它還沒有形成一個相對固定的、大家達成共識的樣式、題材、尺度和標準,只有等它慢慢形成一種約定俗成的共識以後,才有可能相對成熟,所以我覺得網絡文學的路還很長。另外你說網絡文學在國外很火,據我所知,可能就在東南亞比較火,特別是越南,我覺得這也很正常,可能就像我們喜歡看美國文學一樣。我們對文學的判斷,裡面其實夾雜了一些世俗的東西,美國比我們生活好,物質比我們發達,所以我們想看他們怎麼過日子,想看他們的文學是什麼樣的,越南對我們可能也是這樣。如果哪一天,中國的網絡文學真能把歐美市場佔領了,那才真是太牛了。

張檸:文學的類型有很多,一種是地上的文學,一種是空中的文學,還有一種是夢中的文學。地上的文學是什麼?我們是有標準的。空中的文學是什麼?我們也是有標準的。夢中的文學是什麼?我們是沒有標準的。每個人都會做夢,你告訴我說,我昨晚做了一個夢,我沒有權利說你這個夢做得不對。每個人的夢都是對的。我們中國有14億人,14億種夢,我作為一個當代文學的教授,有能力評價每個人的夢嗎?沒有。因此我們敬而遠之,你們也要好自為之。

◆ ◆ ◆ ◆ ◆

【投稿說明】

投稿請發郵件至:

[email protected]

愛文學愛生活,歡迎投稿!

【關注我們】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文學陝軍新媒體聯盟

"

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 講座現場

01

“所有人都有講故事的權利”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葉兆言:寫作很簡單,就是講故事,講故事是世界性的,就像體育運動,籃球足球,是世界性的,故事也是,是全人類的東西。今天的話題是“講中國故事”,這讓我想起中國足球,可能是我們寫作者不太爭氣,沒有把中國故事講好,就像我們說要把中國足球踢好,有個隱藏意思在裡面,就是我們中國足球不太好。我們今天討論講中國故事,我先開一個話題,先說一說我們作為一個作家,或者我作為一個讀者,該怎麼講世界故事。有點偏題,但可以從講世界故事的角度進入今天的話題。

我們國內有很多莎士比亞的譯本。我們在讀莎士比亞的時候,朱生豪的譯本可能容易一點,他用中國散文的語言敘說莎士比亞的故事,我們讀起來覺得習慣,但讀的並不是莎士比亞原來的感覺。莎士比亞的戲劇是用詩句寫成的,中間大段大段用的是詩,中國有很多學者希望以詩的形式、以更接近莎士比亞的形式來說莎士比亞的故事,不過事實證明比較失敗,因為變得有點不倫不類。

所有說故事的人,無論是說世界故事,還是說中國故事,怎麼樣才能把它說好?這個沒有標準答案,你想怎麼做,就可以怎麼做,要“千方百計”、“不擇手段”,盡一切可能去說一件事。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 葉兆言在現場發言

張檸:這個標題省略了一個主語,沒有說是誰來講故事。所有人都可以是講故事的主體,都有講故事的權利。

要把故事講好,需要具備一些條件,就是故事的講述者要有一定的權威性。傳統的權威有兩種,一種是活了很長時間的人,給我們講過去的故事;另一種就是走得很遠的人,是那些探險者。老人是一種時間上的權威,探險者則是一種空間上的權威。

在今天,這兩種權威都受到了衝擊,年輕人通過網絡就可以知道很久以前的事情、瞭解很遙遠的地方,年齡大的權威性和走得很遠的權威性都貶值了。今天誰可以講故事?就是想象力很豐富的人。他可以想象很多奇妙的故事,走得很遠的人不知道,活得很久的人也不知道,這個就叫創造性。只要你有豐富的想象力,能夠編造一個吸引我、打動我的故事,你就具備講故事的權威性了。

02

“作家不能用假嗓子說話”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徐則臣:兆言老師這個中國足球的比喻特別合適,因為我們在提到中國故事的時候,的確有一種中國文學“走出去”的焦慮。張檸老師剛才說到“誰來講”,這一點特別有啟發,我過去從沒想過這個問題。我就按照我的理解,談一談所謂的中國故事。

“中國故事”這個概念,看起來好像很平常,很多年前就有,但是真正出現在文學界的時間並不是特別長。講中國故事,不僅僅是對文學而言;在民間,能代表中國形象的,能把中國的現實國情、日常生活、真實感受等等傳達出去的這樣一類故事,都可以叫中國故事。為什麼要提到這個?我個人的理解,就是這些年隨著整個中國經濟的發展、國家實力的提升,我們需要改變自己的形象,希望讓別人更好、更真實地瞭解中國。具體到文學界,就是有中國文學“走出去”的一個焦慮,希望中國文學能夠非常有效地融入到世界文學的範圍內,希望中國的作家,甚至所有的中國人,能夠把跟中國相關的一些事輸出到國外去。

為什麼強調中國故事?我們可能會覺得,我是一箇中國人,我寫中國的日常生活,所以我講的就是中國故事,會有這個想當然的邏輯。其實有時候未必,你是中國人,寫的是一群中國人的事,但它未必是中國故事。我主業是一個編輯,曾經有個非常著名的作家,給我推薦了一個很熱門的80後作家,說這個作家寫得很好,我說他的確寫得很好,但如果就這樣寫下去,他是沒有前途的。這個作家各方面都很成熟,如果你不告訴我他是80後,我會覺得他是一個50後。並不是說50後的作品不如80後,而是說他整個的文學表達的方式、認識世界的方式,完全是50後的。他說話時的聲音,不是他自己真實的聲音,而是一個“假聲音”。比如一些早早出國的中國作家,他們也會寫今天,寫2019年,他在寫環境、寫人的穿著時都沒有問題,但你就是會覺得他思考的方式哪裡不對,好像是在寫一群八十年代的人。儘管穿著2019年的衣服,拿著2019年的奢侈品,所有標籤化、符號化的東西都很新,但人物的思想、感覺,他對這個世界的理解,還停留在八十年代,因為作者是八十年代出的國,他對中國這些年來的變化並沒有非常深切的感受,所以他寫出來的就是一個精神上生活在過去的人,而不是今天的人。

因此,我覺得有很多人,講的並不是中國故事,就像那個80後,各方面都沒有問題,但就是一個蒼老的聲音。他可以是任何人,但恰恰不是他自己。所以很多所謂的“中國故事”,好像是在寫中國的人、中國的事,是發生在當下的,但它的內核、它的精神氣質並不符合要求。很多作家喜歡馬爾克斯,一直沿著馬爾克斯的道路往前走,寫得也挺好,但你最後會發現,你是沒有自己的,你一直都走在別人的陰影裡。一個故事寫出來,可能的確寫得不錯,但它和這個國家有什麼關係,和我們的現實有什麼關係?它跟他自己又有什麼關係?很多作家都存在這種情況,在別人的延長線上一直往前走而不自知。

我再跟大家講另外一個人,一個老先生,大概寫三四十年了,經常會給我們投稿,但是我一直都沒有用過。有一天他煩了,著急了,打電話把我罵了一通,說怎麼回事?我寫了這麼多年,我覺得我寫得越來越好,你們為什麼不發?我說你的確是越寫越好。但是你這種好,是同一個故事不斷熟練這個意義上的好,你今天講故事的方式跟三十年前是一樣的。三十年來你沒有任何進步,沒有任何變化,只是把一個故事一遍又一遍地講,講得越來越熟練,文字越來越流暢,結構越來越精巧,你說他是一個今天的作家,還是一個過去的作家?文學所要求的,恰恰是我要能從你的作品裡面,看到你這個人的體溫,看到你想要表達的東西。比如兆言老師的“夜泊秦淮”系列,張檸老師的《三城記》,弋舟老師的《隨園》《出警》,發出的都是他自己的聲音,有他獨特的氣質,別人是寫不了的。作家們有時候真得想一想,你的寫作和現實、和中國故事之間的關係如何,它在哪種程度上能真實地表達中國。

陳忠實說過,要終其一生尋找屬於自己的句子,不是說你要有某種腔調,而是這個句子要能夠非常好地表達出你對這個世界的真實認知,尤其年輕作家,要能放開自己,不要用假嗓子說話。一個人可以用假嗓子說一天、說一個月,但不可能一輩子都用假嗓子說話。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 徐則臣在現場發言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弋舟:這個話題其實就是在問,如何講好當下的中國故事。大家知道,今天的中國的確處在前所未有的新局面當中。我們既有的文學表達,或者既有的文學經驗,在對應現實的時候,可能稍微有點不那麼令人滿意。而且我們這麼一個龐大的、歷史悠久的國度,有向世界解釋自己的願望和心情,也是非常好理解的。我們需要用我們的聲音,說出我們今天真實的中國。

麗江滿街都是賣鮮花餅的。如果今天突然有人問你,如何賣好鮮花餅,該怎麼辦呢?辦法其實很簡單,就是想一想我們的老祖宗是怎麼做的,他們為什麼能做好。不要把他們的手藝丟失了,用真材實料,就是賣好了麗江鮮花餅。同理,我們怎麼講好中國的故事,怎麼講好今天的中國故事?——《紅樓夢》是不是中國故事?毫無疑問,它顯然是中國故事,而且是好的中國故事,我們要向它看齊,把這些已經成形了的、優質的、可供參考的文學資源拿來作為借鑑。這其實不是一個特別難回答的問題,我們作為作家,要認準自己的老祖宗,要從過去的其他作家身上找。當然,講故事的權利在今天已經不再是被作家壟斷了,大家都在講自己的故事。每個人把自己的那點事兒講好,就是在把今天的中國故事講好。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 弋舟在現場發言

03

“好故事是具有國際性的”

張檸:魏晉時代的志怪故事,肯定是中國故事;魯迅的小說,肯定也是中國故事。唐宋傳奇,明清小說,都是中國故事。這裡面隱藏著一個發展線索。志怪小說,寫的不是日常生活中的人,而是怪,人和怪差不多。唐宋傳奇裡也有一些人的故事,但這個人不是普通人,而是超出普通人能力的人。中國古代講的故事,不是日常生活中人的故事,是傳奇,是英雄,是神。魯迅說不行,我們要講人的故事,不能講神的故事,不能講傳奇。《吶喊》《彷徨》裡面幾乎沒有正常人,全是狂人、病人、瘋子、傻子,至於根源,就在於封建主義。封建主義文化造就了這樣一批狂人和孔乙己的形象,魯迅通過寫這些人物的中國故事,來批判封建主義對人的戕害。他的目的就是引出一大批正常的人。

整個二十世紀,中國作家都在尋找日常生活中的正常人的故事。正常人的中國故事怎麼講?這是中國作家所面臨的前所未有的難題。中國作家最擅長講的故事就是怪力亂神,他沒有講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的故事的能力,作家們從魯迅那一代開始學習,學習了大半個世紀,一直學到八十年代,才開始有能力去講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的故事。他不但能講,而且變著花樣講,現實主義的講法,浪漫主義的講法,先鋒小說的講法,講過了整個八十年代,一直講到現在。

在今天,中國作家已經具備了高超的講普通人故事的能力,那為什麼還要提出“如何講中國故事”這樣的命題呢?因為只依賴中國古代的故事講法是不行的,我們還要學習西方文藝復興以來講故事的方法。我們原來已經學到了,學到以後發現,它跟我們今天的中國並不能完全貼合在一起。中國作家在試圖尋找一種既有中國古代傳統,又有文藝復興以來西方小說傳統,但又屬於中國人自己的講故事的方法。今天的中國故事,不可能完全是中國古代的,也不可能完全繼承文藝復興以來的西方傳統,作家除了創造一種敘事方式之外,還要發現屬於當代中國的典型人物和典型形象。這種典型人物和典型形象,既不是賈寶玉,也不是魯智深,既不是安娜·卡列尼娜,也不是於連,他一定是屬於當下中國的。它不是一個能夠直截了當給出答案的一個話題,而是觸動我們,引誘我們,去重新思考文學的功能、價值、意義和方法。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 張檸在現場發言

葉兆言:我覺得只要是漢字的東西,在某種意義上都可以理解成中國故事。還是繞到外國故事——外國的東西如果翻譯成中文,某種意義上就是中國故事。比如賴聲川的《海鷗》,你會覺得很奇怪,為什麼把俄羅斯的故事變成民國故事以後,那個故事仍然很打動人?賴聲川就是利用一個優秀的世界文學的文本,對它重新進行塑造,把它改造成了一箇中國故事,他有他自己的表達,有他想說的故事。他的《海鷗》和俄羅斯的《海鷗》是一樣的。所以我認為,好故事是具有國際性的,就像足球一樣,它是世界的。

人類“講”的慾望是非常強大的。在座的所有人,只要是想寫作,誰不想寫好,誰不想講好?雖然我們很難講好,很難寫好,但如果我們特別想講,特別想寫,那先把它寫出來就行了。寫是挺有意思挺好玩的一個事情,作為一個作家,我自己在這中間得到了充分的滿足,所以我覺得把“好”放在第二位,把“講”放在第一位。

04

“作家要對時代變化作出反應”

徐則臣:兆言老師說出了我們所有寫作者的心聲,寫的確更重要。我還是接著張檸老師的話題繼續說一下,就是中國故事和當下到底是個什麼關係,以及在當下我們如何講中國故事。如果我們從一個宏觀的角度來看文學史,就會發現這個問題非常重要。

中國的古代文學,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各朝各代的主流文體不一樣。它為什麼會變?唐朝的詩歌,在舊體詩裡面肯定是已經臻於圓美的,就像聞一多說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三美兼具。在唐朝達到頂峰的文學形式,為什麼到了宋朝就不如唐朝興盛了?因為整個時代發生了變化。一個詩人,在表達他對這個世界的認識的時候,覺得用過去那種方式是有問題的,就像使用工具,過去很稱手,今天不稱手,所以他要換工具,換形式,需要更多的自由,詩就變成了詞。用詞這種更加自由的形式,來表現那個時代的生活,這就是那個時代比較合適的講述中國故事的方式。到了元朝,勾欄瓦肆,大家都要聽戲,需要更加自由的一種表達方式,所以散曲小令出來了。到了明清,印刷術、造紙術都發達了,說書的也都成熟了,一部小說可以被寫出來,可以在紙上被印出來。四大名著,動輒一兩百萬字,你能想象在先秦時代出現這種東西嗎?竹簡時代能出現一兩百萬字的小說嗎?因為時代條件不允許,而不是說那個時代的作家文人沒有明清作家的智商高。所以不管是物質條件,還是我們對這個社會和時代的認識,它的變化最終都會導致我們講述中國故事的方式發生變化。

今天是一個偉大的時代,這個時代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們需要對這個變化作出反應,看它是否真的變化了。我們是否抓到了這個變化的本質?這種變化所表達出來的核心的東西是什麼?這個時代核心的情緒是什麼?我們核心的焦慮是什麼?你要通過非常合適的方式把這些表達出來。我們現在哀嘆,說我們在這個波瀾壯闊的偉大時代裡沒有大師,沒有曹雪芹、托爾斯泰、歌德和但丁——是,我們的確沒有,但是我們想沒想過,如果真正有,他該是什麼樣子。我看過一個史料,說托爾斯泰寫《安娜·卡列尼娜》和《戰爭與和平》的時候,很多俄羅斯的批評家和讀者不買賬,說我們俄羅斯在這個偉大的十九世紀,居然沒有但丁,沒有歌德,你們這幫作家都是很無能的。一百多年以後,我們今天回過頭看,那個時代有荷馬、但丁、歌德嗎?有,但他不叫歌德但丁,叫托爾斯泰。那個時代也有《神曲》,有《荷馬史詩》《浮士德》,它叫《安娜·卡列尼娜》,叫《戰爭與和平》。所以我們的確要認真想一想,中國故事在今天,到底是什麼樣子。

另外就是關於故事的真實性問題。每個人都說自己見到的東西,最後所有的東西放到一塊去,可能就是最真實的東西。作家的寫作,特別像盲人摸象——盲人說大象像蒲扇,像牆,像柱子,像繩索,我們覺得很可笑,覺得都是錯的。但是回頭想一想,既是蒲扇,又是牆,又是柱子,又是繩索的大象是什麼樣子?就是一頭真實的大象。只有一頭真實的大象,才有可能同時是扇子,是牆,是繩索,是柱子。每個作家都寫自己所看到的中國,可能會有偏見,甚至是錯誤的,但是所有的錯誤放到一塊,它就是對的。所有的偏見放到一塊,就是完整的,圓滿的。所以我想,我們講中國故事,肯定還是從每個人自己的角度,去尋找跟自己最相關的那條路徑,從最真實的、最忠實於自我的那樣一個角度,去認識和表達我們所看到的中國。每個人都用自己的嗓子,發出最真實的聲音,所有真實的聲音放到一塊以後,可能就是一個真實的中國。

弋舟:則臣剛才講的“盲人摸象”非常形象。但是世界也好,國家也好,民族也好,貌似還是有一種展示完整的大象的要求。雖然我們自認為自己是個盲人,但我們同樣也在不斷地努力,試圖把總括的那個大象描述出來。就我個人而言,在我最初萌生寫作衝動的時候,就試圖這麼做了。

在摸象的過程中,盲人的野心一直在滋長,他想更全面地把握那個大象,然後他會發現,自己所擁有的經驗,並不足以迴應他的訴求,這是我個人的感受。我得如實承認,我的第一筆文學資源,實際是世界文學資源,再狹窄一些,就是西方文學資源。有沒有作用?當然有用。通過那個資源,我至少開始摸大象的腿和肚子了。改革開放以後,海量的世界文學湧入中國,包括先鋒小說那些前輩英雄們,都給我們帶來了很多啟迪。但是我們今天,還能不能再拿當年那種在我們心目中光芒四射的先鋒文學的寫法,去書寫今天的中國?——我個人目前至少在形式上做了一些調整,比如我的《丁酉故事集》《丙申故事集》。我當然也可以命名為《2016年故事集》,或者《2017年故事集》,那麼為什麼要用中國的天干地支來命名自己的小說?因為有一個作為中國人的內在訴求,在我心中升起。用《2016故事集》,我會覺得違和,至少跟我在那一刻的文學訴求是不貼合的。

一箇中國作家,面對中國今天的精神生活,會產生一種以中國方式而不是外國方式把握中國整體現實的衝動。因為我們的文化有它的特殊性,有它非常澎湃的、遼闊的文化根系,你是生在這個文化根系裡的寫作者,總會有對它的訴求。

張檸:假設麗江這個地方是一頭象,我們講述故事的人就是盲人,我們不知道這個象是什麼樣子,你要講出完整的故事來是非常困難的。我總是在琢磨這個事情。

有一天我當地的朋友帶我去了一個麗江郊區的莊園,那個莊園裡有小木屋,五萬塊錢一年,可以租下來住。我們散了一會兒步,發現一箇中年女性在那裡,樣子很優雅,穿著打扮也很好,我們就跟她搭訕。她跟我們聊天,說出來的話嚇我們一跳,她說我死過一回,但是現在我又活過來了。怎麼死過一回又活過來了呢?原來她是個大老闆,很有錢,但她有一天發現她最愛的人,她的弟弟,得了重病,她就向老天祈禱,說我所有的錢都不要了,你把我弟弟給留下來。結果沒有用,弟弟還是走了。她以為自己很了不起,是這個時代的成功者,最後卻發現那麼多錢一點用也沒有,連自己的弟弟都救不了,她頓時覺得人生沒有意義了。她的母親也生病去世了。她回到了自己工作生活的那個城市,發現帳戶上少了2600萬,一追問,是她老公把錢轉走了,在郊區買了別墅養“小三”。她頓時崩潰了,要自殺,被人救了下來,沒有死掉,她的朋友就把她送到麗江療傷。她在這裡住了半年,自己修復了,活過來了,不再自殺了。

我把這個故事寫了下來,就是中篇小說《普仁農莊裡的女人》。我主要是寫她是如何活過來的,寫一個覺得生活沒有意義的、絕望的、要自殺的人,是怎麼活過來的。我寫的是她“復活”的一個過程。她在納西族的文化和愛心裡復活了,在自然裡復活了。麗江和農莊給了我靈感,和中心文化相呼應的少數民族的邊緣文化給了我靈感。我覺得這就是中國故事。中國故事是漢族的故事,也是納西族的故事,是五十六個民族共同的故事,它構成我們這個當下的中國故事的特殊性和普遍性。

我剛講了一個我“摸象”的故事。我不可能完全把麗江講出來,但我講了麗江的一條腿、一條尾巴,或者一隻耳朵。如果大家都讓自己所經歷的各種各樣的故事發生碰撞,讓它們和這個時代所存在的問題發生碰撞,那麼這也是好的故事路徑。我們這個時代的變革這麼大,當然不全是成功的故事,也有失敗的、絕望的故事,但這個時代不是絕望的,它還有希望,就像我小說所寫的,有蟲鳴鳥叫,有花朵盛開,還有非常質樸的、有愛心和奉獻精神的人存在。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 講座現場

問 答 環 節

Q

我是一個新麗江人,來麗江八年了,對本土文化的瞭解還不是很深入。阿來老師說過,要講一個地方的故事,一定要有非常紮實的知識考古學的工作。我的問題是,作為一個旅居麗江的人,如果要寫麗江故事,是像阿來老師說的,做知識考古學的工作,還是可以以旁觀者的陌生視角進行關注?二者之間如何平衡?

張檸:這位朋友在麗江已經住了八年,而我是一個遊客、一個過客,去年來了一次,今年來了一次。去年我來,寫了一個關於麗江的故事,在寫這個故事的過程中,除了自己在這兒玩之外,也做了大量的案頭工作,因為裡面涉及到了納西族的形象,和納西族的人聊天,包括招魂儀式,納西鼓樂演唱,創世歌,東巴舞,我對這些都是陌生的。一個遊客,在麗江旅遊,在西雙版納和大理旅遊,如果他確實要和這些地方產生對話關係,除了在這裡多待、多看以外,還有就是大量的案頭工作,瞭解當地的知識。阿來對這個地方的文化了如指掌,他看了太多東西,已經超過了一般民俗學家的閱讀量,我受他的影響,買了大量和麗江、和納西族文化相關的文化史料。走路、步行,是一種深入的方式,閱讀也是一種深入的方式,讀了以後你就會發現它完全是另外一個知識系統,非常博大精深。

Q

現在網文在國內外都特別火,各種宮鬥、修仙、玄幻,這樣的文章算不算是在講中國故事?各位老師怎麼看待這種網文?它對中國文學的發展會有怎樣的影響?

徐則臣:網文現在的確也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我們之所以想看,是因為我們對這種生活有胃口。為什麼有胃口?因為缺這個東西。

我們過去所說的“成人童話”是什麼?是武俠小說。在網絡文學沒有興起之前,成人的童話就是武俠小說。現在網絡和網文出現了,我依然把它看成是一個成人的童話,它可能的確解決了我們生活中無處安放的那部分好奇心。之前張檸老師說,故事是遠方的人帶過來的,遠古的人帶過來的,而玄幻、宮鬥等等,恰恰是遠方的故事、遠古的故事。相比於我們所謂的傳統文學,網絡文學跟現實之間的聯繫沒有那麼緊密,但它用另外一種方式解決了這個問題。為什麼科幻文學最近幾年這麼發達?不是因為這個文學本身達到了何種高度,而是說在今天這個時代,我們可以用科幻文學這樣一種形式,解決嚴肅文學解決不了的問題。我覺得所謂的嚴肅文學、現實主義,的確到了“三一律”的地步,需要有更加自由的方式來進行表達,網文就是這樣。當下很多不適合討論的問題,我們可以放到科幻裡、宮鬥裡,它滿足了我們一部分的精神需要。

這些年網絡文學雖然很火,但它依然是一個在路上的東西,以後發展成什麼樣還很難說。到目前為止,它還沒有形成一個相對固定的、大家達成共識的樣式、題材、尺度和標準,只有等它慢慢形成一種約定俗成的共識以後,才有可能相對成熟,所以我覺得網絡文學的路還很長。另外你說網絡文學在國外很火,據我所知,可能就在東南亞比較火,特別是越南,我覺得這也很正常,可能就像我們喜歡看美國文學一樣。我們對文學的判斷,裡面其實夾雜了一些世俗的東西,美國比我們生活好,物質比我們發達,所以我們想看他們怎麼過日子,想看他們的文學是什麼樣的,越南對我們可能也是這樣。如果哪一天,中國的網絡文學真能把歐美市場佔領了,那才真是太牛了。

張檸:文學的類型有很多,一種是地上的文學,一種是空中的文學,還有一種是夢中的文學。地上的文學是什麼?我們是有標準的。空中的文學是什麼?我們也是有標準的。夢中的文學是什麼?我們是沒有標準的。每個人都會做夢,你告訴我說,我昨晚做了一個夢,我沒有權利說你這個夢做得不對。每個人的夢都是對的。我們中國有14億人,14億種夢,我作為一個當代文學的教授,有能力評價每個人的夢嗎?沒有。因此我們敬而遠之,你們也要好自為之。

◆ ◆ ◆ ◆ ◆

【投稿說明】

投稿請發郵件至:

[email protected]

愛文學愛生活,歡迎投稿!

【關注我們】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文學陝軍新媒體聯盟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 講座現場

01

“所有人都有講故事的權利”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葉兆言:寫作很簡單,就是講故事,講故事是世界性的,就像體育運動,籃球足球,是世界性的,故事也是,是全人類的東西。今天的話題是“講中國故事”,這讓我想起中國足球,可能是我們寫作者不太爭氣,沒有把中國故事講好,就像我們說要把中國足球踢好,有個隱藏意思在裡面,就是我們中國足球不太好。我們今天討論講中國故事,我先開一個話題,先說一說我們作為一個作家,或者我作為一個讀者,該怎麼講世界故事。有點偏題,但可以從講世界故事的角度進入今天的話題。

我們國內有很多莎士比亞的譯本。我們在讀莎士比亞的時候,朱生豪的譯本可能容易一點,他用中國散文的語言敘說莎士比亞的故事,我們讀起來覺得習慣,但讀的並不是莎士比亞原來的感覺。莎士比亞的戲劇是用詩句寫成的,中間大段大段用的是詩,中國有很多學者希望以詩的形式、以更接近莎士比亞的形式來說莎士比亞的故事,不過事實證明比較失敗,因為變得有點不倫不類。

所有說故事的人,無論是說世界故事,還是說中國故事,怎麼樣才能把它說好?這個沒有標準答案,你想怎麼做,就可以怎麼做,要“千方百計”、“不擇手段”,盡一切可能去說一件事。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 葉兆言在現場發言

張檸:這個標題省略了一個主語,沒有說是誰來講故事。所有人都可以是講故事的主體,都有講故事的權利。

要把故事講好,需要具備一些條件,就是故事的講述者要有一定的權威性。傳統的權威有兩種,一種是活了很長時間的人,給我們講過去的故事;另一種就是走得很遠的人,是那些探險者。老人是一種時間上的權威,探險者則是一種空間上的權威。

在今天,這兩種權威都受到了衝擊,年輕人通過網絡就可以知道很久以前的事情、瞭解很遙遠的地方,年齡大的權威性和走得很遠的權威性都貶值了。今天誰可以講故事?就是想象力很豐富的人。他可以想象很多奇妙的故事,走得很遠的人不知道,活得很久的人也不知道,這個就叫創造性。只要你有豐富的想象力,能夠編造一個吸引我、打動我的故事,你就具備講故事的權威性了。

02

“作家不能用假嗓子說話”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徐則臣:兆言老師這個中國足球的比喻特別合適,因為我們在提到中國故事的時候,的確有一種中國文學“走出去”的焦慮。張檸老師剛才說到“誰來講”,這一點特別有啟發,我過去從沒想過這個問題。我就按照我的理解,談一談所謂的中國故事。

“中國故事”這個概念,看起來好像很平常,很多年前就有,但是真正出現在文學界的時間並不是特別長。講中國故事,不僅僅是對文學而言;在民間,能代表中國形象的,能把中國的現實國情、日常生活、真實感受等等傳達出去的這樣一類故事,都可以叫中國故事。為什麼要提到這個?我個人的理解,就是這些年隨著整個中國經濟的發展、國家實力的提升,我們需要改變自己的形象,希望讓別人更好、更真實地瞭解中國。具體到文學界,就是有中國文學“走出去”的一個焦慮,希望中國文學能夠非常有效地融入到世界文學的範圍內,希望中國的作家,甚至所有的中國人,能夠把跟中國相關的一些事輸出到國外去。

為什麼強調中國故事?我們可能會覺得,我是一箇中國人,我寫中國的日常生活,所以我講的就是中國故事,會有這個想當然的邏輯。其實有時候未必,你是中國人,寫的是一群中國人的事,但它未必是中國故事。我主業是一個編輯,曾經有個非常著名的作家,給我推薦了一個很熱門的80後作家,說這個作家寫得很好,我說他的確寫得很好,但如果就這樣寫下去,他是沒有前途的。這個作家各方面都很成熟,如果你不告訴我他是80後,我會覺得他是一個50後。並不是說50後的作品不如80後,而是說他整個的文學表達的方式、認識世界的方式,完全是50後的。他說話時的聲音,不是他自己真實的聲音,而是一個“假聲音”。比如一些早早出國的中國作家,他們也會寫今天,寫2019年,他在寫環境、寫人的穿著時都沒有問題,但你就是會覺得他思考的方式哪裡不對,好像是在寫一群八十年代的人。儘管穿著2019年的衣服,拿著2019年的奢侈品,所有標籤化、符號化的東西都很新,但人物的思想、感覺,他對這個世界的理解,還停留在八十年代,因為作者是八十年代出的國,他對中國這些年來的變化並沒有非常深切的感受,所以他寫出來的就是一個精神上生活在過去的人,而不是今天的人。

因此,我覺得有很多人,講的並不是中國故事,就像那個80後,各方面都沒有問題,但就是一個蒼老的聲音。他可以是任何人,但恰恰不是他自己。所以很多所謂的“中國故事”,好像是在寫中國的人、中國的事,是發生在當下的,但它的內核、它的精神氣質並不符合要求。很多作家喜歡馬爾克斯,一直沿著馬爾克斯的道路往前走,寫得也挺好,但你最後會發現,你是沒有自己的,你一直都走在別人的陰影裡。一個故事寫出來,可能的確寫得不錯,但它和這個國家有什麼關係,和我們的現實有什麼關係?它跟他自己又有什麼關係?很多作家都存在這種情況,在別人的延長線上一直往前走而不自知。

我再跟大家講另外一個人,一個老先生,大概寫三四十年了,經常會給我們投稿,但是我一直都沒有用過。有一天他煩了,著急了,打電話把我罵了一通,說怎麼回事?我寫了這麼多年,我覺得我寫得越來越好,你們為什麼不發?我說你的確是越寫越好。但是你這種好,是同一個故事不斷熟練這個意義上的好,你今天講故事的方式跟三十年前是一樣的。三十年來你沒有任何進步,沒有任何變化,只是把一個故事一遍又一遍地講,講得越來越熟練,文字越來越流暢,結構越來越精巧,你說他是一個今天的作家,還是一個過去的作家?文學所要求的,恰恰是我要能從你的作品裡面,看到你這個人的體溫,看到你想要表達的東西。比如兆言老師的“夜泊秦淮”系列,張檸老師的《三城記》,弋舟老師的《隨園》《出警》,發出的都是他自己的聲音,有他獨特的氣質,別人是寫不了的。作家們有時候真得想一想,你的寫作和現實、和中國故事之間的關係如何,它在哪種程度上能真實地表達中國。

陳忠實說過,要終其一生尋找屬於自己的句子,不是說你要有某種腔調,而是這個句子要能夠非常好地表達出你對這個世界的真實認知,尤其年輕作家,要能放開自己,不要用假嗓子說話。一個人可以用假嗓子說一天、說一個月,但不可能一輩子都用假嗓子說話。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 徐則臣在現場發言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弋舟:這個話題其實就是在問,如何講好當下的中國故事。大家知道,今天的中國的確處在前所未有的新局面當中。我們既有的文學表達,或者既有的文學經驗,在對應現實的時候,可能稍微有點不那麼令人滿意。而且我們這麼一個龐大的、歷史悠久的國度,有向世界解釋自己的願望和心情,也是非常好理解的。我們需要用我們的聲音,說出我們今天真實的中國。

麗江滿街都是賣鮮花餅的。如果今天突然有人問你,如何賣好鮮花餅,該怎麼辦呢?辦法其實很簡單,就是想一想我們的老祖宗是怎麼做的,他們為什麼能做好。不要把他們的手藝丟失了,用真材實料,就是賣好了麗江鮮花餅。同理,我們怎麼講好中國的故事,怎麼講好今天的中國故事?——《紅樓夢》是不是中國故事?毫無疑問,它顯然是中國故事,而且是好的中國故事,我們要向它看齊,把這些已經成形了的、優質的、可供參考的文學資源拿來作為借鑑。這其實不是一個特別難回答的問題,我們作為作家,要認準自己的老祖宗,要從過去的其他作家身上找。當然,講故事的權利在今天已經不再是被作家壟斷了,大家都在講自己的故事。每個人把自己的那點事兒講好,就是在把今天的中國故事講好。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 弋舟在現場發言

03

“好故事是具有國際性的”

張檸:魏晉時代的志怪故事,肯定是中國故事;魯迅的小說,肯定也是中國故事。唐宋傳奇,明清小說,都是中國故事。這裡面隱藏著一個發展線索。志怪小說,寫的不是日常生活中的人,而是怪,人和怪差不多。唐宋傳奇裡也有一些人的故事,但這個人不是普通人,而是超出普通人能力的人。中國古代講的故事,不是日常生活中人的故事,是傳奇,是英雄,是神。魯迅說不行,我們要講人的故事,不能講神的故事,不能講傳奇。《吶喊》《彷徨》裡面幾乎沒有正常人,全是狂人、病人、瘋子、傻子,至於根源,就在於封建主義。封建主義文化造就了這樣一批狂人和孔乙己的形象,魯迅通過寫這些人物的中國故事,來批判封建主義對人的戕害。他的目的就是引出一大批正常的人。

整個二十世紀,中國作家都在尋找日常生活中的正常人的故事。正常人的中國故事怎麼講?這是中國作家所面臨的前所未有的難題。中國作家最擅長講的故事就是怪力亂神,他沒有講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的故事的能力,作家們從魯迅那一代開始學習,學習了大半個世紀,一直學到八十年代,才開始有能力去講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的故事。他不但能講,而且變著花樣講,現實主義的講法,浪漫主義的講法,先鋒小說的講法,講過了整個八十年代,一直講到現在。

在今天,中國作家已經具備了高超的講普通人故事的能力,那為什麼還要提出“如何講中國故事”這樣的命題呢?因為只依賴中國古代的故事講法是不行的,我們還要學習西方文藝復興以來講故事的方法。我們原來已經學到了,學到以後發現,它跟我們今天的中國並不能完全貼合在一起。中國作家在試圖尋找一種既有中國古代傳統,又有文藝復興以來西方小說傳統,但又屬於中國人自己的講故事的方法。今天的中國故事,不可能完全是中國古代的,也不可能完全繼承文藝復興以來的西方傳統,作家除了創造一種敘事方式之外,還要發現屬於當代中國的典型人物和典型形象。這種典型人物和典型形象,既不是賈寶玉,也不是魯智深,既不是安娜·卡列尼娜,也不是於連,他一定是屬於當下中國的。它不是一個能夠直截了當給出答案的一個話題,而是觸動我們,引誘我們,去重新思考文學的功能、價值、意義和方法。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 張檸在現場發言

葉兆言:我覺得只要是漢字的東西,在某種意義上都可以理解成中國故事。還是繞到外國故事——外國的東西如果翻譯成中文,某種意義上就是中國故事。比如賴聲川的《海鷗》,你會覺得很奇怪,為什麼把俄羅斯的故事變成民國故事以後,那個故事仍然很打動人?賴聲川就是利用一個優秀的世界文學的文本,對它重新進行塑造,把它改造成了一箇中國故事,他有他自己的表達,有他想說的故事。他的《海鷗》和俄羅斯的《海鷗》是一樣的。所以我認為,好故事是具有國際性的,就像足球一樣,它是世界的。

人類“講”的慾望是非常強大的。在座的所有人,只要是想寫作,誰不想寫好,誰不想講好?雖然我們很難講好,很難寫好,但如果我們特別想講,特別想寫,那先把它寫出來就行了。寫是挺有意思挺好玩的一個事情,作為一個作家,我自己在這中間得到了充分的滿足,所以我覺得把“好”放在第二位,把“講”放在第一位。

04

“作家要對時代變化作出反應”

徐則臣:兆言老師說出了我們所有寫作者的心聲,寫的確更重要。我還是接著張檸老師的話題繼續說一下,就是中國故事和當下到底是個什麼關係,以及在當下我們如何講中國故事。如果我們從一個宏觀的角度來看文學史,就會發現這個問題非常重要。

中國的古代文學,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各朝各代的主流文體不一樣。它為什麼會變?唐朝的詩歌,在舊體詩裡面肯定是已經臻於圓美的,就像聞一多說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三美兼具。在唐朝達到頂峰的文學形式,為什麼到了宋朝就不如唐朝興盛了?因為整個時代發生了變化。一個詩人,在表達他對這個世界的認識的時候,覺得用過去那種方式是有問題的,就像使用工具,過去很稱手,今天不稱手,所以他要換工具,換形式,需要更多的自由,詩就變成了詞。用詞這種更加自由的形式,來表現那個時代的生活,這就是那個時代比較合適的講述中國故事的方式。到了元朝,勾欄瓦肆,大家都要聽戲,需要更加自由的一種表達方式,所以散曲小令出來了。到了明清,印刷術、造紙術都發達了,說書的也都成熟了,一部小說可以被寫出來,可以在紙上被印出來。四大名著,動輒一兩百萬字,你能想象在先秦時代出現這種東西嗎?竹簡時代能出現一兩百萬字的小說嗎?因為時代條件不允許,而不是說那個時代的作家文人沒有明清作家的智商高。所以不管是物質條件,還是我們對這個社會和時代的認識,它的變化最終都會導致我們講述中國故事的方式發生變化。

今天是一個偉大的時代,這個時代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們需要對這個變化作出反應,看它是否真的變化了。我們是否抓到了這個變化的本質?這種變化所表達出來的核心的東西是什麼?這個時代核心的情緒是什麼?我們核心的焦慮是什麼?你要通過非常合適的方式把這些表達出來。我們現在哀嘆,說我們在這個波瀾壯闊的偉大時代裡沒有大師,沒有曹雪芹、托爾斯泰、歌德和但丁——是,我們的確沒有,但是我們想沒想過,如果真正有,他該是什麼樣子。我看過一個史料,說托爾斯泰寫《安娜·卡列尼娜》和《戰爭與和平》的時候,很多俄羅斯的批評家和讀者不買賬,說我們俄羅斯在這個偉大的十九世紀,居然沒有但丁,沒有歌德,你們這幫作家都是很無能的。一百多年以後,我們今天回過頭看,那個時代有荷馬、但丁、歌德嗎?有,但他不叫歌德但丁,叫托爾斯泰。那個時代也有《神曲》,有《荷馬史詩》《浮士德》,它叫《安娜·卡列尼娜》,叫《戰爭與和平》。所以我們的確要認真想一想,中國故事在今天,到底是什麼樣子。

另外就是關於故事的真實性問題。每個人都說自己見到的東西,最後所有的東西放到一塊去,可能就是最真實的東西。作家的寫作,特別像盲人摸象——盲人說大象像蒲扇,像牆,像柱子,像繩索,我們覺得很可笑,覺得都是錯的。但是回頭想一想,既是蒲扇,又是牆,又是柱子,又是繩索的大象是什麼樣子?就是一頭真實的大象。只有一頭真實的大象,才有可能同時是扇子,是牆,是繩索,是柱子。每個作家都寫自己所看到的中國,可能會有偏見,甚至是錯誤的,但是所有的錯誤放到一塊,它就是對的。所有的偏見放到一塊,就是完整的,圓滿的。所以我想,我們講中國故事,肯定還是從每個人自己的角度,去尋找跟自己最相關的那條路徑,從最真實的、最忠實於自我的那樣一個角度,去認識和表達我們所看到的中國。每個人都用自己的嗓子,發出最真實的聲音,所有真實的聲音放到一塊以後,可能就是一個真實的中國。

弋舟:則臣剛才講的“盲人摸象”非常形象。但是世界也好,國家也好,民族也好,貌似還是有一種展示完整的大象的要求。雖然我們自認為自己是個盲人,但我們同樣也在不斷地努力,試圖把總括的那個大象描述出來。就我個人而言,在我最初萌生寫作衝動的時候,就試圖這麼做了。

在摸象的過程中,盲人的野心一直在滋長,他想更全面地把握那個大象,然後他會發現,自己所擁有的經驗,並不足以迴應他的訴求,這是我個人的感受。我得如實承認,我的第一筆文學資源,實際是世界文學資源,再狹窄一些,就是西方文學資源。有沒有作用?當然有用。通過那個資源,我至少開始摸大象的腿和肚子了。改革開放以後,海量的世界文學湧入中國,包括先鋒小說那些前輩英雄們,都給我們帶來了很多啟迪。但是我們今天,還能不能再拿當年那種在我們心目中光芒四射的先鋒文學的寫法,去書寫今天的中國?——我個人目前至少在形式上做了一些調整,比如我的《丁酉故事集》《丙申故事集》。我當然也可以命名為《2016年故事集》,或者《2017年故事集》,那麼為什麼要用中國的天干地支來命名自己的小說?因為有一個作為中國人的內在訴求,在我心中升起。用《2016故事集》,我會覺得違和,至少跟我在那一刻的文學訴求是不貼合的。

一箇中國作家,面對中國今天的精神生活,會產生一種以中國方式而不是外國方式把握中國整體現實的衝動。因為我們的文化有它的特殊性,有它非常澎湃的、遼闊的文化根系,你是生在這個文化根系裡的寫作者,總會有對它的訴求。

張檸:假設麗江這個地方是一頭象,我們講述故事的人就是盲人,我們不知道這個象是什麼樣子,你要講出完整的故事來是非常困難的。我總是在琢磨這個事情。

有一天我當地的朋友帶我去了一個麗江郊區的莊園,那個莊園裡有小木屋,五萬塊錢一年,可以租下來住。我們散了一會兒步,發現一箇中年女性在那裡,樣子很優雅,穿著打扮也很好,我們就跟她搭訕。她跟我們聊天,說出來的話嚇我們一跳,她說我死過一回,但是現在我又活過來了。怎麼死過一回又活過來了呢?原來她是個大老闆,很有錢,但她有一天發現她最愛的人,她的弟弟,得了重病,她就向老天祈禱,說我所有的錢都不要了,你把我弟弟給留下來。結果沒有用,弟弟還是走了。她以為自己很了不起,是這個時代的成功者,最後卻發現那麼多錢一點用也沒有,連自己的弟弟都救不了,她頓時覺得人生沒有意義了。她的母親也生病去世了。她回到了自己工作生活的那個城市,發現帳戶上少了2600萬,一追問,是她老公把錢轉走了,在郊區買了別墅養“小三”。她頓時崩潰了,要自殺,被人救了下來,沒有死掉,她的朋友就把她送到麗江療傷。她在這裡住了半年,自己修復了,活過來了,不再自殺了。

我把這個故事寫了下來,就是中篇小說《普仁農莊裡的女人》。我主要是寫她是如何活過來的,寫一個覺得生活沒有意義的、絕望的、要自殺的人,是怎麼活過來的。我寫的是她“復活”的一個過程。她在納西族的文化和愛心裡復活了,在自然裡復活了。麗江和農莊給了我靈感,和中心文化相呼應的少數民族的邊緣文化給了我靈感。我覺得這就是中國故事。中國故事是漢族的故事,也是納西族的故事,是五十六個民族共同的故事,它構成我們這個當下的中國故事的特殊性和普遍性。

我剛講了一個我“摸象”的故事。我不可能完全把麗江講出來,但我講了麗江的一條腿、一條尾巴,或者一隻耳朵。如果大家都讓自己所經歷的各種各樣的故事發生碰撞,讓它們和這個時代所存在的問題發生碰撞,那麼這也是好的故事路徑。我們這個時代的變革這麼大,當然不全是成功的故事,也有失敗的、絕望的故事,但這個時代不是絕望的,它還有希望,就像我小說所寫的,有蟲鳴鳥叫,有花朵盛開,還有非常質樸的、有愛心和奉獻精神的人存在。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 講座現場

問 答 環 節

Q

我是一個新麗江人,來麗江八年了,對本土文化的瞭解還不是很深入。阿來老師說過,要講一個地方的故事,一定要有非常紮實的知識考古學的工作。我的問題是,作為一個旅居麗江的人,如果要寫麗江故事,是像阿來老師說的,做知識考古學的工作,還是可以以旁觀者的陌生視角進行關注?二者之間如何平衡?

張檸:這位朋友在麗江已經住了八年,而我是一個遊客、一個過客,去年來了一次,今年來了一次。去年我來,寫了一個關於麗江的故事,在寫這個故事的過程中,除了自己在這兒玩之外,也做了大量的案頭工作,因為裡面涉及到了納西族的形象,和納西族的人聊天,包括招魂儀式,納西鼓樂演唱,創世歌,東巴舞,我對這些都是陌生的。一個遊客,在麗江旅遊,在西雙版納和大理旅遊,如果他確實要和這些地方產生對話關係,除了在這裡多待、多看以外,還有就是大量的案頭工作,瞭解當地的知識。阿來對這個地方的文化了如指掌,他看了太多東西,已經超過了一般民俗學家的閱讀量,我受他的影響,買了大量和麗江、和納西族文化相關的文化史料。走路、步行,是一種深入的方式,閱讀也是一種深入的方式,讀了以後你就會發現它完全是另外一個知識系統,非常博大精深。

Q

現在網文在國內外都特別火,各種宮鬥、修仙、玄幻,這樣的文章算不算是在講中國故事?各位老師怎麼看待這種網文?它對中國文學的發展會有怎樣的影響?

徐則臣:網文現在的確也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我們之所以想看,是因為我們對這種生活有胃口。為什麼有胃口?因為缺這個東西。

我們過去所說的“成人童話”是什麼?是武俠小說。在網絡文學沒有興起之前,成人的童話就是武俠小說。現在網絡和網文出現了,我依然把它看成是一個成人的童話,它可能的確解決了我們生活中無處安放的那部分好奇心。之前張檸老師說,故事是遠方的人帶過來的,遠古的人帶過來的,而玄幻、宮鬥等等,恰恰是遠方的故事、遠古的故事。相比於我們所謂的傳統文學,網絡文學跟現實之間的聯繫沒有那麼緊密,但它用另外一種方式解決了這個問題。為什麼科幻文學最近幾年這麼發達?不是因為這個文學本身達到了何種高度,而是說在今天這個時代,我們可以用科幻文學這樣一種形式,解決嚴肅文學解決不了的問題。我覺得所謂的嚴肅文學、現實主義,的確到了“三一律”的地步,需要有更加自由的方式來進行表達,網文就是這樣。當下很多不適合討論的問題,我們可以放到科幻裡、宮鬥裡,它滿足了我們一部分的精神需要。

這些年網絡文學雖然很火,但它依然是一個在路上的東西,以後發展成什麼樣還很難說。到目前為止,它還沒有形成一個相對固定的、大家達成共識的樣式、題材、尺度和標準,只有等它慢慢形成一種約定俗成的共識以後,才有可能相對成熟,所以我覺得網絡文學的路還很長。另外你說網絡文學在國外很火,據我所知,可能就在東南亞比較火,特別是越南,我覺得這也很正常,可能就像我們喜歡看美國文學一樣。我們對文學的判斷,裡面其實夾雜了一些世俗的東西,美國比我們生活好,物質比我們發達,所以我們想看他們怎麼過日子,想看他們的文學是什麼樣的,越南對我們可能也是這樣。如果哪一天,中國的網絡文學真能把歐美市場佔領了,那才真是太牛了。

張檸:文學的類型有很多,一種是地上的文學,一種是空中的文學,還有一種是夢中的文學。地上的文學是什麼?我們是有標準的。空中的文學是什麼?我們也是有標準的。夢中的文學是什麼?我們是沒有標準的。每個人都會做夢,你告訴我說,我昨晚做了一個夢,我沒有權利說你這個夢做得不對。每個人的夢都是對的。我們中國有14億人,14億種夢,我作為一個當代文學的教授,有能力評價每個人的夢嗎?沒有。因此我們敬而遠之,你們也要好自為之。

◆ ◆ ◆ ◆ ◆

【投稿說明】

投稿請發郵件至:

[email protected]

愛文學愛生活,歡迎投稿!

【關注我們】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文學陝軍新媒體聯盟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 講座現場

01

“所有人都有講故事的權利”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葉兆言:寫作很簡單,就是講故事,講故事是世界性的,就像體育運動,籃球足球,是世界性的,故事也是,是全人類的東西。今天的話題是“講中國故事”,這讓我想起中國足球,可能是我們寫作者不太爭氣,沒有把中國故事講好,就像我們說要把中國足球踢好,有個隱藏意思在裡面,就是我們中國足球不太好。我們今天討論講中國故事,我先開一個話題,先說一說我們作為一個作家,或者我作為一個讀者,該怎麼講世界故事。有點偏題,但可以從講世界故事的角度進入今天的話題。

我們國內有很多莎士比亞的譯本。我們在讀莎士比亞的時候,朱生豪的譯本可能容易一點,他用中國散文的語言敘說莎士比亞的故事,我們讀起來覺得習慣,但讀的並不是莎士比亞原來的感覺。莎士比亞的戲劇是用詩句寫成的,中間大段大段用的是詩,中國有很多學者希望以詩的形式、以更接近莎士比亞的形式來說莎士比亞的故事,不過事實證明比較失敗,因為變得有點不倫不類。

所有說故事的人,無論是說世界故事,還是說中國故事,怎麼樣才能把它說好?這個沒有標準答案,你想怎麼做,就可以怎麼做,要“千方百計”、“不擇手段”,盡一切可能去說一件事。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 葉兆言在現場發言

張檸:這個標題省略了一個主語,沒有說是誰來講故事。所有人都可以是講故事的主體,都有講故事的權利。

要把故事講好,需要具備一些條件,就是故事的講述者要有一定的權威性。傳統的權威有兩種,一種是活了很長時間的人,給我們講過去的故事;另一種就是走得很遠的人,是那些探險者。老人是一種時間上的權威,探險者則是一種空間上的權威。

在今天,這兩種權威都受到了衝擊,年輕人通過網絡就可以知道很久以前的事情、瞭解很遙遠的地方,年齡大的權威性和走得很遠的權威性都貶值了。今天誰可以講故事?就是想象力很豐富的人。他可以想象很多奇妙的故事,走得很遠的人不知道,活得很久的人也不知道,這個就叫創造性。只要你有豐富的想象力,能夠編造一個吸引我、打動我的故事,你就具備講故事的權威性了。

02

“作家不能用假嗓子說話”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徐則臣:兆言老師這個中國足球的比喻特別合適,因為我們在提到中國故事的時候,的確有一種中國文學“走出去”的焦慮。張檸老師剛才說到“誰來講”,這一點特別有啟發,我過去從沒想過這個問題。我就按照我的理解,談一談所謂的中國故事。

“中國故事”這個概念,看起來好像很平常,很多年前就有,但是真正出現在文學界的時間並不是特別長。講中國故事,不僅僅是對文學而言;在民間,能代表中國形象的,能把中國的現實國情、日常生活、真實感受等等傳達出去的這樣一類故事,都可以叫中國故事。為什麼要提到這個?我個人的理解,就是這些年隨著整個中國經濟的發展、國家實力的提升,我們需要改變自己的形象,希望讓別人更好、更真實地瞭解中國。具體到文學界,就是有中國文學“走出去”的一個焦慮,希望中國文學能夠非常有效地融入到世界文學的範圍內,希望中國的作家,甚至所有的中國人,能夠把跟中國相關的一些事輸出到國外去。

為什麼強調中國故事?我們可能會覺得,我是一箇中國人,我寫中國的日常生活,所以我講的就是中國故事,會有這個想當然的邏輯。其實有時候未必,你是中國人,寫的是一群中國人的事,但它未必是中國故事。我主業是一個編輯,曾經有個非常著名的作家,給我推薦了一個很熱門的80後作家,說這個作家寫得很好,我說他的確寫得很好,但如果就這樣寫下去,他是沒有前途的。這個作家各方面都很成熟,如果你不告訴我他是80後,我會覺得他是一個50後。並不是說50後的作品不如80後,而是說他整個的文學表達的方式、認識世界的方式,完全是50後的。他說話時的聲音,不是他自己真實的聲音,而是一個“假聲音”。比如一些早早出國的中國作家,他們也會寫今天,寫2019年,他在寫環境、寫人的穿著時都沒有問題,但你就是會覺得他思考的方式哪裡不對,好像是在寫一群八十年代的人。儘管穿著2019年的衣服,拿著2019年的奢侈品,所有標籤化、符號化的東西都很新,但人物的思想、感覺,他對這個世界的理解,還停留在八十年代,因為作者是八十年代出的國,他對中國這些年來的變化並沒有非常深切的感受,所以他寫出來的就是一個精神上生活在過去的人,而不是今天的人。

因此,我覺得有很多人,講的並不是中國故事,就像那個80後,各方面都沒有問題,但就是一個蒼老的聲音。他可以是任何人,但恰恰不是他自己。所以很多所謂的“中國故事”,好像是在寫中國的人、中國的事,是發生在當下的,但它的內核、它的精神氣質並不符合要求。很多作家喜歡馬爾克斯,一直沿著馬爾克斯的道路往前走,寫得也挺好,但你最後會發現,你是沒有自己的,你一直都走在別人的陰影裡。一個故事寫出來,可能的確寫得不錯,但它和這個國家有什麼關係,和我們的現實有什麼關係?它跟他自己又有什麼關係?很多作家都存在這種情況,在別人的延長線上一直往前走而不自知。

我再跟大家講另外一個人,一個老先生,大概寫三四十年了,經常會給我們投稿,但是我一直都沒有用過。有一天他煩了,著急了,打電話把我罵了一通,說怎麼回事?我寫了這麼多年,我覺得我寫得越來越好,你們為什麼不發?我說你的確是越寫越好。但是你這種好,是同一個故事不斷熟練這個意義上的好,你今天講故事的方式跟三十年前是一樣的。三十年來你沒有任何進步,沒有任何變化,只是把一個故事一遍又一遍地講,講得越來越熟練,文字越來越流暢,結構越來越精巧,你說他是一個今天的作家,還是一個過去的作家?文學所要求的,恰恰是我要能從你的作品裡面,看到你這個人的體溫,看到你想要表達的東西。比如兆言老師的“夜泊秦淮”系列,張檸老師的《三城記》,弋舟老師的《隨園》《出警》,發出的都是他自己的聲音,有他獨特的氣質,別人是寫不了的。作家們有時候真得想一想,你的寫作和現實、和中國故事之間的關係如何,它在哪種程度上能真實地表達中國。

陳忠實說過,要終其一生尋找屬於自己的句子,不是說你要有某種腔調,而是這個句子要能夠非常好地表達出你對這個世界的真實認知,尤其年輕作家,要能放開自己,不要用假嗓子說話。一個人可以用假嗓子說一天、說一個月,但不可能一輩子都用假嗓子說話。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 徐則臣在現場發言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弋舟:這個話題其實就是在問,如何講好當下的中國故事。大家知道,今天的中國的確處在前所未有的新局面當中。我們既有的文學表達,或者既有的文學經驗,在對應現實的時候,可能稍微有點不那麼令人滿意。而且我們這麼一個龐大的、歷史悠久的國度,有向世界解釋自己的願望和心情,也是非常好理解的。我們需要用我們的聲音,說出我們今天真實的中國。

麗江滿街都是賣鮮花餅的。如果今天突然有人問你,如何賣好鮮花餅,該怎麼辦呢?辦法其實很簡單,就是想一想我們的老祖宗是怎麼做的,他們為什麼能做好。不要把他們的手藝丟失了,用真材實料,就是賣好了麗江鮮花餅。同理,我們怎麼講好中國的故事,怎麼講好今天的中國故事?——《紅樓夢》是不是中國故事?毫無疑問,它顯然是中國故事,而且是好的中國故事,我們要向它看齊,把這些已經成形了的、優質的、可供參考的文學資源拿來作為借鑑。這其實不是一個特別難回答的問題,我們作為作家,要認準自己的老祖宗,要從過去的其他作家身上找。當然,講故事的權利在今天已經不再是被作家壟斷了,大家都在講自己的故事。每個人把自己的那點事兒講好,就是在把今天的中國故事講好。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 弋舟在現場發言

03

“好故事是具有國際性的”

張檸:魏晉時代的志怪故事,肯定是中國故事;魯迅的小說,肯定也是中國故事。唐宋傳奇,明清小說,都是中國故事。這裡面隱藏著一個發展線索。志怪小說,寫的不是日常生活中的人,而是怪,人和怪差不多。唐宋傳奇裡也有一些人的故事,但這個人不是普通人,而是超出普通人能力的人。中國古代講的故事,不是日常生活中人的故事,是傳奇,是英雄,是神。魯迅說不行,我們要講人的故事,不能講神的故事,不能講傳奇。《吶喊》《彷徨》裡面幾乎沒有正常人,全是狂人、病人、瘋子、傻子,至於根源,就在於封建主義。封建主義文化造就了這樣一批狂人和孔乙己的形象,魯迅通過寫這些人物的中國故事,來批判封建主義對人的戕害。他的目的就是引出一大批正常的人。

整個二十世紀,中國作家都在尋找日常生活中的正常人的故事。正常人的中國故事怎麼講?這是中國作家所面臨的前所未有的難題。中國作家最擅長講的故事就是怪力亂神,他沒有講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的故事的能力,作家們從魯迅那一代開始學習,學習了大半個世紀,一直學到八十年代,才開始有能力去講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的故事。他不但能講,而且變著花樣講,現實主義的講法,浪漫主義的講法,先鋒小說的講法,講過了整個八十年代,一直講到現在。

在今天,中國作家已經具備了高超的講普通人故事的能力,那為什麼還要提出“如何講中國故事”這樣的命題呢?因為只依賴中國古代的故事講法是不行的,我們還要學習西方文藝復興以來講故事的方法。我們原來已經學到了,學到以後發現,它跟我們今天的中國並不能完全貼合在一起。中國作家在試圖尋找一種既有中國古代傳統,又有文藝復興以來西方小說傳統,但又屬於中國人自己的講故事的方法。今天的中國故事,不可能完全是中國古代的,也不可能完全繼承文藝復興以來的西方傳統,作家除了創造一種敘事方式之外,還要發現屬於當代中國的典型人物和典型形象。這種典型人物和典型形象,既不是賈寶玉,也不是魯智深,既不是安娜·卡列尼娜,也不是於連,他一定是屬於當下中國的。它不是一個能夠直截了當給出答案的一個話題,而是觸動我們,引誘我們,去重新思考文學的功能、價值、意義和方法。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 張檸在現場發言

葉兆言:我覺得只要是漢字的東西,在某種意義上都可以理解成中國故事。還是繞到外國故事——外國的東西如果翻譯成中文,某種意義上就是中國故事。比如賴聲川的《海鷗》,你會覺得很奇怪,為什麼把俄羅斯的故事變成民國故事以後,那個故事仍然很打動人?賴聲川就是利用一個優秀的世界文學的文本,對它重新進行塑造,把它改造成了一箇中國故事,他有他自己的表達,有他想說的故事。他的《海鷗》和俄羅斯的《海鷗》是一樣的。所以我認為,好故事是具有國際性的,就像足球一樣,它是世界的。

人類“講”的慾望是非常強大的。在座的所有人,只要是想寫作,誰不想寫好,誰不想講好?雖然我們很難講好,很難寫好,但如果我們特別想講,特別想寫,那先把它寫出來就行了。寫是挺有意思挺好玩的一個事情,作為一個作家,我自己在這中間得到了充分的滿足,所以我覺得把“好”放在第二位,把“講”放在第一位。

04

“作家要對時代變化作出反應”

徐則臣:兆言老師說出了我們所有寫作者的心聲,寫的確更重要。我還是接著張檸老師的話題繼續說一下,就是中國故事和當下到底是個什麼關係,以及在當下我們如何講中國故事。如果我們從一個宏觀的角度來看文學史,就會發現這個問題非常重要。

中國的古代文學,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各朝各代的主流文體不一樣。它為什麼會變?唐朝的詩歌,在舊體詩裡面肯定是已經臻於圓美的,就像聞一多說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三美兼具。在唐朝達到頂峰的文學形式,為什麼到了宋朝就不如唐朝興盛了?因為整個時代發生了變化。一個詩人,在表達他對這個世界的認識的時候,覺得用過去那種方式是有問題的,就像使用工具,過去很稱手,今天不稱手,所以他要換工具,換形式,需要更多的自由,詩就變成了詞。用詞這種更加自由的形式,來表現那個時代的生活,這就是那個時代比較合適的講述中國故事的方式。到了元朝,勾欄瓦肆,大家都要聽戲,需要更加自由的一種表達方式,所以散曲小令出來了。到了明清,印刷術、造紙術都發達了,說書的也都成熟了,一部小說可以被寫出來,可以在紙上被印出來。四大名著,動輒一兩百萬字,你能想象在先秦時代出現這種東西嗎?竹簡時代能出現一兩百萬字的小說嗎?因為時代條件不允許,而不是說那個時代的作家文人沒有明清作家的智商高。所以不管是物質條件,還是我們對這個社會和時代的認識,它的變化最終都會導致我們講述中國故事的方式發生變化。

今天是一個偉大的時代,這個時代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們需要對這個變化作出反應,看它是否真的變化了。我們是否抓到了這個變化的本質?這種變化所表達出來的核心的東西是什麼?這個時代核心的情緒是什麼?我們核心的焦慮是什麼?你要通過非常合適的方式把這些表達出來。我們現在哀嘆,說我們在這個波瀾壯闊的偉大時代裡沒有大師,沒有曹雪芹、托爾斯泰、歌德和但丁——是,我們的確沒有,但是我們想沒想過,如果真正有,他該是什麼樣子。我看過一個史料,說托爾斯泰寫《安娜·卡列尼娜》和《戰爭與和平》的時候,很多俄羅斯的批評家和讀者不買賬,說我們俄羅斯在這個偉大的十九世紀,居然沒有但丁,沒有歌德,你們這幫作家都是很無能的。一百多年以後,我們今天回過頭看,那個時代有荷馬、但丁、歌德嗎?有,但他不叫歌德但丁,叫托爾斯泰。那個時代也有《神曲》,有《荷馬史詩》《浮士德》,它叫《安娜·卡列尼娜》,叫《戰爭與和平》。所以我們的確要認真想一想,中國故事在今天,到底是什麼樣子。

另外就是關於故事的真實性問題。每個人都說自己見到的東西,最後所有的東西放到一塊去,可能就是最真實的東西。作家的寫作,特別像盲人摸象——盲人說大象像蒲扇,像牆,像柱子,像繩索,我們覺得很可笑,覺得都是錯的。但是回頭想一想,既是蒲扇,又是牆,又是柱子,又是繩索的大象是什麼樣子?就是一頭真實的大象。只有一頭真實的大象,才有可能同時是扇子,是牆,是繩索,是柱子。每個作家都寫自己所看到的中國,可能會有偏見,甚至是錯誤的,但是所有的錯誤放到一塊,它就是對的。所有的偏見放到一塊,就是完整的,圓滿的。所以我想,我們講中國故事,肯定還是從每個人自己的角度,去尋找跟自己最相關的那條路徑,從最真實的、最忠實於自我的那樣一個角度,去認識和表達我們所看到的中國。每個人都用自己的嗓子,發出最真實的聲音,所有真實的聲音放到一塊以後,可能就是一個真實的中國。

弋舟:則臣剛才講的“盲人摸象”非常形象。但是世界也好,國家也好,民族也好,貌似還是有一種展示完整的大象的要求。雖然我們自認為自己是個盲人,但我們同樣也在不斷地努力,試圖把總括的那個大象描述出來。就我個人而言,在我最初萌生寫作衝動的時候,就試圖這麼做了。

在摸象的過程中,盲人的野心一直在滋長,他想更全面地把握那個大象,然後他會發現,自己所擁有的經驗,並不足以迴應他的訴求,這是我個人的感受。我得如實承認,我的第一筆文學資源,實際是世界文學資源,再狹窄一些,就是西方文學資源。有沒有作用?當然有用。通過那個資源,我至少開始摸大象的腿和肚子了。改革開放以後,海量的世界文學湧入中國,包括先鋒小說那些前輩英雄們,都給我們帶來了很多啟迪。但是我們今天,還能不能再拿當年那種在我們心目中光芒四射的先鋒文學的寫法,去書寫今天的中國?——我個人目前至少在形式上做了一些調整,比如我的《丁酉故事集》《丙申故事集》。我當然也可以命名為《2016年故事集》,或者《2017年故事集》,那麼為什麼要用中國的天干地支來命名自己的小說?因為有一個作為中國人的內在訴求,在我心中升起。用《2016故事集》,我會覺得違和,至少跟我在那一刻的文學訴求是不貼合的。

一箇中國作家,面對中國今天的精神生活,會產生一種以中國方式而不是外國方式把握中國整體現實的衝動。因為我們的文化有它的特殊性,有它非常澎湃的、遼闊的文化根系,你是生在這個文化根系裡的寫作者,總會有對它的訴求。

張檸:假設麗江這個地方是一頭象,我們講述故事的人就是盲人,我們不知道這個象是什麼樣子,你要講出完整的故事來是非常困難的。我總是在琢磨這個事情。

有一天我當地的朋友帶我去了一個麗江郊區的莊園,那個莊園裡有小木屋,五萬塊錢一年,可以租下來住。我們散了一會兒步,發現一箇中年女性在那裡,樣子很優雅,穿著打扮也很好,我們就跟她搭訕。她跟我們聊天,說出來的話嚇我們一跳,她說我死過一回,但是現在我又活過來了。怎麼死過一回又活過來了呢?原來她是個大老闆,很有錢,但她有一天發現她最愛的人,她的弟弟,得了重病,她就向老天祈禱,說我所有的錢都不要了,你把我弟弟給留下來。結果沒有用,弟弟還是走了。她以為自己很了不起,是這個時代的成功者,最後卻發現那麼多錢一點用也沒有,連自己的弟弟都救不了,她頓時覺得人生沒有意義了。她的母親也生病去世了。她回到了自己工作生活的那個城市,發現帳戶上少了2600萬,一追問,是她老公把錢轉走了,在郊區買了別墅養“小三”。她頓時崩潰了,要自殺,被人救了下來,沒有死掉,她的朋友就把她送到麗江療傷。她在這裡住了半年,自己修復了,活過來了,不再自殺了。

我把這個故事寫了下來,就是中篇小說《普仁農莊裡的女人》。我主要是寫她是如何活過來的,寫一個覺得生活沒有意義的、絕望的、要自殺的人,是怎麼活過來的。我寫的是她“復活”的一個過程。她在納西族的文化和愛心裡復活了,在自然裡復活了。麗江和農莊給了我靈感,和中心文化相呼應的少數民族的邊緣文化給了我靈感。我覺得這就是中國故事。中國故事是漢族的故事,也是納西族的故事,是五十六個民族共同的故事,它構成我們這個當下的中國故事的特殊性和普遍性。

我剛講了一個我“摸象”的故事。我不可能完全把麗江講出來,但我講了麗江的一條腿、一條尾巴,或者一隻耳朵。如果大家都讓自己所經歷的各種各樣的故事發生碰撞,讓它們和這個時代所存在的問題發生碰撞,那麼這也是好的故事路徑。我們這個時代的變革這麼大,當然不全是成功的故事,也有失敗的、絕望的故事,但這個時代不是絕望的,它還有希望,就像我小說所寫的,有蟲鳴鳥叫,有花朵盛開,還有非常質樸的、有愛心和奉獻精神的人存在。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 講座現場

問 答 環 節

Q

我是一個新麗江人,來麗江八年了,對本土文化的瞭解還不是很深入。阿來老師說過,要講一個地方的故事,一定要有非常紮實的知識考古學的工作。我的問題是,作為一個旅居麗江的人,如果要寫麗江故事,是像阿來老師說的,做知識考古學的工作,還是可以以旁觀者的陌生視角進行關注?二者之間如何平衡?

張檸:這位朋友在麗江已經住了八年,而我是一個遊客、一個過客,去年來了一次,今年來了一次。去年我來,寫了一個關於麗江的故事,在寫這個故事的過程中,除了自己在這兒玩之外,也做了大量的案頭工作,因為裡面涉及到了納西族的形象,和納西族的人聊天,包括招魂儀式,納西鼓樂演唱,創世歌,東巴舞,我對這些都是陌生的。一個遊客,在麗江旅遊,在西雙版納和大理旅遊,如果他確實要和這些地方產生對話關係,除了在這裡多待、多看以外,還有就是大量的案頭工作,瞭解當地的知識。阿來對這個地方的文化了如指掌,他看了太多東西,已經超過了一般民俗學家的閱讀量,我受他的影響,買了大量和麗江、和納西族文化相關的文化史料。走路、步行,是一種深入的方式,閱讀也是一種深入的方式,讀了以後你就會發現它完全是另外一個知識系統,非常博大精深。

Q

現在網文在國內外都特別火,各種宮鬥、修仙、玄幻,這樣的文章算不算是在講中國故事?各位老師怎麼看待這種網文?它對中國文學的發展會有怎樣的影響?

徐則臣:網文現在的確也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我們之所以想看,是因為我們對這種生活有胃口。為什麼有胃口?因為缺這個東西。

我們過去所說的“成人童話”是什麼?是武俠小說。在網絡文學沒有興起之前,成人的童話就是武俠小說。現在網絡和網文出現了,我依然把它看成是一個成人的童話,它可能的確解決了我們生活中無處安放的那部分好奇心。之前張檸老師說,故事是遠方的人帶過來的,遠古的人帶過來的,而玄幻、宮鬥等等,恰恰是遠方的故事、遠古的故事。相比於我們所謂的傳統文學,網絡文學跟現實之間的聯繫沒有那麼緊密,但它用另外一種方式解決了這個問題。為什麼科幻文學最近幾年這麼發達?不是因為這個文學本身達到了何種高度,而是說在今天這個時代,我們可以用科幻文學這樣一種形式,解決嚴肅文學解決不了的問題。我覺得所謂的嚴肅文學、現實主義,的確到了“三一律”的地步,需要有更加自由的方式來進行表達,網文就是這樣。當下很多不適合討論的問題,我們可以放到科幻裡、宮鬥裡,它滿足了我們一部分的精神需要。

這些年網絡文學雖然很火,但它依然是一個在路上的東西,以後發展成什麼樣還很難說。到目前為止,它還沒有形成一個相對固定的、大家達成共識的樣式、題材、尺度和標準,只有等它慢慢形成一種約定俗成的共識以後,才有可能相對成熟,所以我覺得網絡文學的路還很長。另外你說網絡文學在國外很火,據我所知,可能就在東南亞比較火,特別是越南,我覺得這也很正常,可能就像我們喜歡看美國文學一樣。我們對文學的判斷,裡面其實夾雜了一些世俗的東西,美國比我們生活好,物質比我們發達,所以我們想看他們怎麼過日子,想看他們的文學是什麼樣的,越南對我們可能也是這樣。如果哪一天,中國的網絡文學真能把歐美市場佔領了,那才真是太牛了。

張檸:文學的類型有很多,一種是地上的文學,一種是空中的文學,還有一種是夢中的文學。地上的文學是什麼?我們是有標準的。空中的文學是什麼?我們也是有標準的。夢中的文學是什麼?我們是沒有標準的。每個人都會做夢,你告訴我說,我昨晚做了一個夢,我沒有權利說你這個夢做得不對。每個人的夢都是對的。我們中國有14億人,14億種夢,我作為一個當代文學的教授,有能力評價每個人的夢嗎?沒有。因此我們敬而遠之,你們也要好自為之。

◆ ◆ ◆ ◆ ◆

【投稿說明】

投稿請發郵件至:

[email protected]

愛文學愛生活,歡迎投稿!

【關注我們】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文學陝軍新媒體聯盟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 講座現場

01

“所有人都有講故事的權利”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葉兆言:寫作很簡單,就是講故事,講故事是世界性的,就像體育運動,籃球足球,是世界性的,故事也是,是全人類的東西。今天的話題是“講中國故事”,這讓我想起中國足球,可能是我們寫作者不太爭氣,沒有把中國故事講好,就像我們說要把中國足球踢好,有個隱藏意思在裡面,就是我們中國足球不太好。我們今天討論講中國故事,我先開一個話題,先說一說我們作為一個作家,或者我作為一個讀者,該怎麼講世界故事。有點偏題,但可以從講世界故事的角度進入今天的話題。

我們國內有很多莎士比亞的譯本。我們在讀莎士比亞的時候,朱生豪的譯本可能容易一點,他用中國散文的語言敘說莎士比亞的故事,我們讀起來覺得習慣,但讀的並不是莎士比亞原來的感覺。莎士比亞的戲劇是用詩句寫成的,中間大段大段用的是詩,中國有很多學者希望以詩的形式、以更接近莎士比亞的形式來說莎士比亞的故事,不過事實證明比較失敗,因為變得有點不倫不類。

所有說故事的人,無論是說世界故事,還是說中國故事,怎麼樣才能把它說好?這個沒有標準答案,你想怎麼做,就可以怎麼做,要“千方百計”、“不擇手段”,盡一切可能去說一件事。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 葉兆言在現場發言

張檸:這個標題省略了一個主語,沒有說是誰來講故事。所有人都可以是講故事的主體,都有講故事的權利。

要把故事講好,需要具備一些條件,就是故事的講述者要有一定的權威性。傳統的權威有兩種,一種是活了很長時間的人,給我們講過去的故事;另一種就是走得很遠的人,是那些探險者。老人是一種時間上的權威,探險者則是一種空間上的權威。

在今天,這兩種權威都受到了衝擊,年輕人通過網絡就可以知道很久以前的事情、瞭解很遙遠的地方,年齡大的權威性和走得很遠的權威性都貶值了。今天誰可以講故事?就是想象力很豐富的人。他可以想象很多奇妙的故事,走得很遠的人不知道,活得很久的人也不知道,這個就叫創造性。只要你有豐富的想象力,能夠編造一個吸引我、打動我的故事,你就具備講故事的權威性了。

02

“作家不能用假嗓子說話”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徐則臣:兆言老師這個中國足球的比喻特別合適,因為我們在提到中國故事的時候,的確有一種中國文學“走出去”的焦慮。張檸老師剛才說到“誰來講”,這一點特別有啟發,我過去從沒想過這個問題。我就按照我的理解,談一談所謂的中國故事。

“中國故事”這個概念,看起來好像很平常,很多年前就有,但是真正出現在文學界的時間並不是特別長。講中國故事,不僅僅是對文學而言;在民間,能代表中國形象的,能把中國的現實國情、日常生活、真實感受等等傳達出去的這樣一類故事,都可以叫中國故事。為什麼要提到這個?我個人的理解,就是這些年隨著整個中國經濟的發展、國家實力的提升,我們需要改變自己的形象,希望讓別人更好、更真實地瞭解中國。具體到文學界,就是有中國文學“走出去”的一個焦慮,希望中國文學能夠非常有效地融入到世界文學的範圍內,希望中國的作家,甚至所有的中國人,能夠把跟中國相關的一些事輸出到國外去。

為什麼強調中國故事?我們可能會覺得,我是一箇中國人,我寫中國的日常生活,所以我講的就是中國故事,會有這個想當然的邏輯。其實有時候未必,你是中國人,寫的是一群中國人的事,但它未必是中國故事。我主業是一個編輯,曾經有個非常著名的作家,給我推薦了一個很熱門的80後作家,說這個作家寫得很好,我說他的確寫得很好,但如果就這樣寫下去,他是沒有前途的。這個作家各方面都很成熟,如果你不告訴我他是80後,我會覺得他是一個50後。並不是說50後的作品不如80後,而是說他整個的文學表達的方式、認識世界的方式,完全是50後的。他說話時的聲音,不是他自己真實的聲音,而是一個“假聲音”。比如一些早早出國的中國作家,他們也會寫今天,寫2019年,他在寫環境、寫人的穿著時都沒有問題,但你就是會覺得他思考的方式哪裡不對,好像是在寫一群八十年代的人。儘管穿著2019年的衣服,拿著2019年的奢侈品,所有標籤化、符號化的東西都很新,但人物的思想、感覺,他對這個世界的理解,還停留在八十年代,因為作者是八十年代出的國,他對中國這些年來的變化並沒有非常深切的感受,所以他寫出來的就是一個精神上生活在過去的人,而不是今天的人。

因此,我覺得有很多人,講的並不是中國故事,就像那個80後,各方面都沒有問題,但就是一個蒼老的聲音。他可以是任何人,但恰恰不是他自己。所以很多所謂的“中國故事”,好像是在寫中國的人、中國的事,是發生在當下的,但它的內核、它的精神氣質並不符合要求。很多作家喜歡馬爾克斯,一直沿著馬爾克斯的道路往前走,寫得也挺好,但你最後會發現,你是沒有自己的,你一直都走在別人的陰影裡。一個故事寫出來,可能的確寫得不錯,但它和這個國家有什麼關係,和我們的現實有什麼關係?它跟他自己又有什麼關係?很多作家都存在這種情況,在別人的延長線上一直往前走而不自知。

我再跟大家講另外一個人,一個老先生,大概寫三四十年了,經常會給我們投稿,但是我一直都沒有用過。有一天他煩了,著急了,打電話把我罵了一通,說怎麼回事?我寫了這麼多年,我覺得我寫得越來越好,你們為什麼不發?我說你的確是越寫越好。但是你這種好,是同一個故事不斷熟練這個意義上的好,你今天講故事的方式跟三十年前是一樣的。三十年來你沒有任何進步,沒有任何變化,只是把一個故事一遍又一遍地講,講得越來越熟練,文字越來越流暢,結構越來越精巧,你說他是一個今天的作家,還是一個過去的作家?文學所要求的,恰恰是我要能從你的作品裡面,看到你這個人的體溫,看到你想要表達的東西。比如兆言老師的“夜泊秦淮”系列,張檸老師的《三城記》,弋舟老師的《隨園》《出警》,發出的都是他自己的聲音,有他獨特的氣質,別人是寫不了的。作家們有時候真得想一想,你的寫作和現實、和中國故事之間的關係如何,它在哪種程度上能真實地表達中國。

陳忠實說過,要終其一生尋找屬於自己的句子,不是說你要有某種腔調,而是這個句子要能夠非常好地表達出你對這個世界的真實認知,尤其年輕作家,要能放開自己,不要用假嗓子說話。一個人可以用假嗓子說一天、說一個月,但不可能一輩子都用假嗓子說話。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 徐則臣在現場發言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弋舟:這個話題其實就是在問,如何講好當下的中國故事。大家知道,今天的中國的確處在前所未有的新局面當中。我們既有的文學表達,或者既有的文學經驗,在對應現實的時候,可能稍微有點不那麼令人滿意。而且我們這麼一個龐大的、歷史悠久的國度,有向世界解釋自己的願望和心情,也是非常好理解的。我們需要用我們的聲音,說出我們今天真實的中國。

麗江滿街都是賣鮮花餅的。如果今天突然有人問你,如何賣好鮮花餅,該怎麼辦呢?辦法其實很簡單,就是想一想我們的老祖宗是怎麼做的,他們為什麼能做好。不要把他們的手藝丟失了,用真材實料,就是賣好了麗江鮮花餅。同理,我們怎麼講好中國的故事,怎麼講好今天的中國故事?——《紅樓夢》是不是中國故事?毫無疑問,它顯然是中國故事,而且是好的中國故事,我們要向它看齊,把這些已經成形了的、優質的、可供參考的文學資源拿來作為借鑑。這其實不是一個特別難回答的問題,我們作為作家,要認準自己的老祖宗,要從過去的其他作家身上找。當然,講故事的權利在今天已經不再是被作家壟斷了,大家都在講自己的故事。每個人把自己的那點事兒講好,就是在把今天的中國故事講好。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 弋舟在現場發言

03

“好故事是具有國際性的”

張檸:魏晉時代的志怪故事,肯定是中國故事;魯迅的小說,肯定也是中國故事。唐宋傳奇,明清小說,都是中國故事。這裡面隱藏著一個發展線索。志怪小說,寫的不是日常生活中的人,而是怪,人和怪差不多。唐宋傳奇裡也有一些人的故事,但這個人不是普通人,而是超出普通人能力的人。中國古代講的故事,不是日常生活中人的故事,是傳奇,是英雄,是神。魯迅說不行,我們要講人的故事,不能講神的故事,不能講傳奇。《吶喊》《彷徨》裡面幾乎沒有正常人,全是狂人、病人、瘋子、傻子,至於根源,就在於封建主義。封建主義文化造就了這樣一批狂人和孔乙己的形象,魯迅通過寫這些人物的中國故事,來批判封建主義對人的戕害。他的目的就是引出一大批正常的人。

整個二十世紀,中國作家都在尋找日常生活中的正常人的故事。正常人的中國故事怎麼講?這是中國作家所面臨的前所未有的難題。中國作家最擅長講的故事就是怪力亂神,他沒有講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的故事的能力,作家們從魯迅那一代開始學習,學習了大半個世紀,一直學到八十年代,才開始有能力去講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的故事。他不但能講,而且變著花樣講,現實主義的講法,浪漫主義的講法,先鋒小說的講法,講過了整個八十年代,一直講到現在。

在今天,中國作家已經具備了高超的講普通人故事的能力,那為什麼還要提出“如何講中國故事”這樣的命題呢?因為只依賴中國古代的故事講法是不行的,我們還要學習西方文藝復興以來講故事的方法。我們原來已經學到了,學到以後發現,它跟我們今天的中國並不能完全貼合在一起。中國作家在試圖尋找一種既有中國古代傳統,又有文藝復興以來西方小說傳統,但又屬於中國人自己的講故事的方法。今天的中國故事,不可能完全是中國古代的,也不可能完全繼承文藝復興以來的西方傳統,作家除了創造一種敘事方式之外,還要發現屬於當代中國的典型人物和典型形象。這種典型人物和典型形象,既不是賈寶玉,也不是魯智深,既不是安娜·卡列尼娜,也不是於連,他一定是屬於當下中國的。它不是一個能夠直截了當給出答案的一個話題,而是觸動我們,引誘我們,去重新思考文學的功能、價值、意義和方法。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 張檸在現場發言

葉兆言:我覺得只要是漢字的東西,在某種意義上都可以理解成中國故事。還是繞到外國故事——外國的東西如果翻譯成中文,某種意義上就是中國故事。比如賴聲川的《海鷗》,你會覺得很奇怪,為什麼把俄羅斯的故事變成民國故事以後,那個故事仍然很打動人?賴聲川就是利用一個優秀的世界文學的文本,對它重新進行塑造,把它改造成了一箇中國故事,他有他自己的表達,有他想說的故事。他的《海鷗》和俄羅斯的《海鷗》是一樣的。所以我認為,好故事是具有國際性的,就像足球一樣,它是世界的。

人類“講”的慾望是非常強大的。在座的所有人,只要是想寫作,誰不想寫好,誰不想講好?雖然我們很難講好,很難寫好,但如果我們特別想講,特別想寫,那先把它寫出來就行了。寫是挺有意思挺好玩的一個事情,作為一個作家,我自己在這中間得到了充分的滿足,所以我覺得把“好”放在第二位,把“講”放在第一位。

04

“作家要對時代變化作出反應”

徐則臣:兆言老師說出了我們所有寫作者的心聲,寫的確更重要。我還是接著張檸老師的話題繼續說一下,就是中國故事和當下到底是個什麼關係,以及在當下我們如何講中國故事。如果我們從一個宏觀的角度來看文學史,就會發現這個問題非常重要。

中國的古代文學,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各朝各代的主流文體不一樣。它為什麼會變?唐朝的詩歌,在舊體詩裡面肯定是已經臻於圓美的,就像聞一多說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三美兼具。在唐朝達到頂峰的文學形式,為什麼到了宋朝就不如唐朝興盛了?因為整個時代發生了變化。一個詩人,在表達他對這個世界的認識的時候,覺得用過去那種方式是有問題的,就像使用工具,過去很稱手,今天不稱手,所以他要換工具,換形式,需要更多的自由,詩就變成了詞。用詞這種更加自由的形式,來表現那個時代的生活,這就是那個時代比較合適的講述中國故事的方式。到了元朝,勾欄瓦肆,大家都要聽戲,需要更加自由的一種表達方式,所以散曲小令出來了。到了明清,印刷術、造紙術都發達了,說書的也都成熟了,一部小說可以被寫出來,可以在紙上被印出來。四大名著,動輒一兩百萬字,你能想象在先秦時代出現這種東西嗎?竹簡時代能出現一兩百萬字的小說嗎?因為時代條件不允許,而不是說那個時代的作家文人沒有明清作家的智商高。所以不管是物質條件,還是我們對這個社會和時代的認識,它的變化最終都會導致我們講述中國故事的方式發生變化。

今天是一個偉大的時代,這個時代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們需要對這個變化作出反應,看它是否真的變化了。我們是否抓到了這個變化的本質?這種變化所表達出來的核心的東西是什麼?這個時代核心的情緒是什麼?我們核心的焦慮是什麼?你要通過非常合適的方式把這些表達出來。我們現在哀嘆,說我們在這個波瀾壯闊的偉大時代裡沒有大師,沒有曹雪芹、托爾斯泰、歌德和但丁——是,我們的確沒有,但是我們想沒想過,如果真正有,他該是什麼樣子。我看過一個史料,說托爾斯泰寫《安娜·卡列尼娜》和《戰爭與和平》的時候,很多俄羅斯的批評家和讀者不買賬,說我們俄羅斯在這個偉大的十九世紀,居然沒有但丁,沒有歌德,你們這幫作家都是很無能的。一百多年以後,我們今天回過頭看,那個時代有荷馬、但丁、歌德嗎?有,但他不叫歌德但丁,叫托爾斯泰。那個時代也有《神曲》,有《荷馬史詩》《浮士德》,它叫《安娜·卡列尼娜》,叫《戰爭與和平》。所以我們的確要認真想一想,中國故事在今天,到底是什麼樣子。

另外就是關於故事的真實性問題。每個人都說自己見到的東西,最後所有的東西放到一塊去,可能就是最真實的東西。作家的寫作,特別像盲人摸象——盲人說大象像蒲扇,像牆,像柱子,像繩索,我們覺得很可笑,覺得都是錯的。但是回頭想一想,既是蒲扇,又是牆,又是柱子,又是繩索的大象是什麼樣子?就是一頭真實的大象。只有一頭真實的大象,才有可能同時是扇子,是牆,是繩索,是柱子。每個作家都寫自己所看到的中國,可能會有偏見,甚至是錯誤的,但是所有的錯誤放到一塊,它就是對的。所有的偏見放到一塊,就是完整的,圓滿的。所以我想,我們講中國故事,肯定還是從每個人自己的角度,去尋找跟自己最相關的那條路徑,從最真實的、最忠實於自我的那樣一個角度,去認識和表達我們所看到的中國。每個人都用自己的嗓子,發出最真實的聲音,所有真實的聲音放到一塊以後,可能就是一個真實的中國。

弋舟:則臣剛才講的“盲人摸象”非常形象。但是世界也好,國家也好,民族也好,貌似還是有一種展示完整的大象的要求。雖然我們自認為自己是個盲人,但我們同樣也在不斷地努力,試圖把總括的那個大象描述出來。就我個人而言,在我最初萌生寫作衝動的時候,就試圖這麼做了。

在摸象的過程中,盲人的野心一直在滋長,他想更全面地把握那個大象,然後他會發現,自己所擁有的經驗,並不足以迴應他的訴求,這是我個人的感受。我得如實承認,我的第一筆文學資源,實際是世界文學資源,再狹窄一些,就是西方文學資源。有沒有作用?當然有用。通過那個資源,我至少開始摸大象的腿和肚子了。改革開放以後,海量的世界文學湧入中國,包括先鋒小說那些前輩英雄們,都給我們帶來了很多啟迪。但是我們今天,還能不能再拿當年那種在我們心目中光芒四射的先鋒文學的寫法,去書寫今天的中國?——我個人目前至少在形式上做了一些調整,比如我的《丁酉故事集》《丙申故事集》。我當然也可以命名為《2016年故事集》,或者《2017年故事集》,那麼為什麼要用中國的天干地支來命名自己的小說?因為有一個作為中國人的內在訴求,在我心中升起。用《2016故事集》,我會覺得違和,至少跟我在那一刻的文學訴求是不貼合的。

一箇中國作家,面對中國今天的精神生活,會產生一種以中國方式而不是外國方式把握中國整體現實的衝動。因為我們的文化有它的特殊性,有它非常澎湃的、遼闊的文化根系,你是生在這個文化根系裡的寫作者,總會有對它的訴求。

張檸:假設麗江這個地方是一頭象,我們講述故事的人就是盲人,我們不知道這個象是什麼樣子,你要講出完整的故事來是非常困難的。我總是在琢磨這個事情。

有一天我當地的朋友帶我去了一個麗江郊區的莊園,那個莊園裡有小木屋,五萬塊錢一年,可以租下來住。我們散了一會兒步,發現一箇中年女性在那裡,樣子很優雅,穿著打扮也很好,我們就跟她搭訕。她跟我們聊天,說出來的話嚇我們一跳,她說我死過一回,但是現在我又活過來了。怎麼死過一回又活過來了呢?原來她是個大老闆,很有錢,但她有一天發現她最愛的人,她的弟弟,得了重病,她就向老天祈禱,說我所有的錢都不要了,你把我弟弟給留下來。結果沒有用,弟弟還是走了。她以為自己很了不起,是這個時代的成功者,最後卻發現那麼多錢一點用也沒有,連自己的弟弟都救不了,她頓時覺得人生沒有意義了。她的母親也生病去世了。她回到了自己工作生活的那個城市,發現帳戶上少了2600萬,一追問,是她老公把錢轉走了,在郊區買了別墅養“小三”。她頓時崩潰了,要自殺,被人救了下來,沒有死掉,她的朋友就把她送到麗江療傷。她在這裡住了半年,自己修復了,活過來了,不再自殺了。

我把這個故事寫了下來,就是中篇小說《普仁農莊裡的女人》。我主要是寫她是如何活過來的,寫一個覺得生活沒有意義的、絕望的、要自殺的人,是怎麼活過來的。我寫的是她“復活”的一個過程。她在納西族的文化和愛心裡復活了,在自然裡復活了。麗江和農莊給了我靈感,和中心文化相呼應的少數民族的邊緣文化給了我靈感。我覺得這就是中國故事。中國故事是漢族的故事,也是納西族的故事,是五十六個民族共同的故事,它構成我們這個當下的中國故事的特殊性和普遍性。

我剛講了一個我“摸象”的故事。我不可能完全把麗江講出來,但我講了麗江的一條腿、一條尾巴,或者一隻耳朵。如果大家都讓自己所經歷的各種各樣的故事發生碰撞,讓它們和這個時代所存在的問題發生碰撞,那麼這也是好的故事路徑。我們這個時代的變革這麼大,當然不全是成功的故事,也有失敗的、絕望的故事,但這個時代不是絕望的,它還有希望,就像我小說所寫的,有蟲鳴鳥叫,有花朵盛開,還有非常質樸的、有愛心和奉獻精神的人存在。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 講座現場

問 答 環 節

Q

我是一個新麗江人,來麗江八年了,對本土文化的瞭解還不是很深入。阿來老師說過,要講一個地方的故事,一定要有非常紮實的知識考古學的工作。我的問題是,作為一個旅居麗江的人,如果要寫麗江故事,是像阿來老師說的,做知識考古學的工作,還是可以以旁觀者的陌生視角進行關注?二者之間如何平衡?

張檸:這位朋友在麗江已經住了八年,而我是一個遊客、一個過客,去年來了一次,今年來了一次。去年我來,寫了一個關於麗江的故事,在寫這個故事的過程中,除了自己在這兒玩之外,也做了大量的案頭工作,因為裡面涉及到了納西族的形象,和納西族的人聊天,包括招魂儀式,納西鼓樂演唱,創世歌,東巴舞,我對這些都是陌生的。一個遊客,在麗江旅遊,在西雙版納和大理旅遊,如果他確實要和這些地方產生對話關係,除了在這裡多待、多看以外,還有就是大量的案頭工作,瞭解當地的知識。阿來對這個地方的文化了如指掌,他看了太多東西,已經超過了一般民俗學家的閱讀量,我受他的影響,買了大量和麗江、和納西族文化相關的文化史料。走路、步行,是一種深入的方式,閱讀也是一種深入的方式,讀了以後你就會發現它完全是另外一個知識系統,非常博大精深。

Q

現在網文在國內外都特別火,各種宮鬥、修仙、玄幻,這樣的文章算不算是在講中國故事?各位老師怎麼看待這種網文?它對中國文學的發展會有怎樣的影響?

徐則臣:網文現在的確也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我們之所以想看,是因為我們對這種生活有胃口。為什麼有胃口?因為缺這個東西。

我們過去所說的“成人童話”是什麼?是武俠小說。在網絡文學沒有興起之前,成人的童話就是武俠小說。現在網絡和網文出現了,我依然把它看成是一個成人的童話,它可能的確解決了我們生活中無處安放的那部分好奇心。之前張檸老師說,故事是遠方的人帶過來的,遠古的人帶過來的,而玄幻、宮鬥等等,恰恰是遠方的故事、遠古的故事。相比於我們所謂的傳統文學,網絡文學跟現實之間的聯繫沒有那麼緊密,但它用另外一種方式解決了這個問題。為什麼科幻文學最近幾年這麼發達?不是因為這個文學本身達到了何種高度,而是說在今天這個時代,我們可以用科幻文學這樣一種形式,解決嚴肅文學解決不了的問題。我覺得所謂的嚴肅文學、現實主義,的確到了“三一律”的地步,需要有更加自由的方式來進行表達,網文就是這樣。當下很多不適合討論的問題,我們可以放到科幻裡、宮鬥裡,它滿足了我們一部分的精神需要。

這些年網絡文學雖然很火,但它依然是一個在路上的東西,以後發展成什麼樣還很難說。到目前為止,它還沒有形成一個相對固定的、大家達成共識的樣式、題材、尺度和標準,只有等它慢慢形成一種約定俗成的共識以後,才有可能相對成熟,所以我覺得網絡文學的路還很長。另外你說網絡文學在國外很火,據我所知,可能就在東南亞比較火,特別是越南,我覺得這也很正常,可能就像我們喜歡看美國文學一樣。我們對文學的判斷,裡面其實夾雜了一些世俗的東西,美國比我們生活好,物質比我們發達,所以我們想看他們怎麼過日子,想看他們的文學是什麼樣的,越南對我們可能也是這樣。如果哪一天,中國的網絡文學真能把歐美市場佔領了,那才真是太牛了。

張檸:文學的類型有很多,一種是地上的文學,一種是空中的文學,還有一種是夢中的文學。地上的文學是什麼?我們是有標準的。空中的文學是什麼?我們也是有標準的。夢中的文學是什麼?我們是沒有標準的。每個人都會做夢,你告訴我說,我昨晚做了一個夢,我沒有權利說你這個夢做得不對。每個人的夢都是對的。我們中國有14億人,14億種夢,我作為一個當代文學的教授,有能力評價每個人的夢嗎?沒有。因此我們敬而遠之,你們也要好自為之。

◆ ◆ ◆ ◆ ◆

【投稿說明】

投稿請發郵件至:

[email protected]

愛文學愛生活,歡迎投稿!

【關注我們】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文學陝軍新媒體聯盟

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葉兆言、張檸、徐則臣、弋舟對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