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荷不存在”鬧劇落幕,“官科”眼中的“民科”是這樣的

物理 大學 愛因斯坦 數學 科學加 2017-05-31

雖然科學不分“在朝在野”,但所謂“民科”“官科”之分仍然存在,“電荷不存在”主角凡偉就自稱“民科”。“官科”如何看待“民科”?(更多內容請看“電荷不存在”事件專題:http://www.kexuejia.net.cn/bianji/commonns/ShowDetailPage.action?type=3&id=2314&ispreview=1)

文/記者 白竟楠 圖文編輯/吉菁菁

新媒體編輯/陳炫之


採訪專家:

張雙南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鞏華榮 (電子科技大學物理電子學院教授)


◇問:到底什麼樣的人算“民科”?

◆張雙南:“民科”想推翻科學共同體

我贊同北京師範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田鬆對“民科”的定義:在科學共同體之外,進行所謂的科學研究的人。他們或希望一舉解決某個重大的科學問題,或試圖推翻某個著名的科學理論,或致力於建立某種龐大的理論體系;他們不瞭解也不想了解科學共同體究竟是怎樣進行科學活動的,與科學共同體不能達成基本交流,只是頑強地以自己的方式從事一種特殊的文本創作,並期望這種文本被科學共同體接受。

“電荷不存在”鬧劇落幕,“官科”眼中的“民科”是這樣的

▲北京師範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田鬆2003年的著作《永動機與哥德巴赫猜想》關注了“民科”群體,書中系統地分析了“眾多的民間科學愛好者是如何形成的?他們的行為方式和心理動機又有哪些共性,他們可能的出路何在?”等主題。

在我看來,“民科”的知識水平一直停留在入門之前,雖然他們對科學抱有極大的熱情,但並不掌握基本科學研究方法。所謂的“交流”常常不是探討問題,而是想推翻科學共同體,讓科學共同體承認他們的理論。普通科學愛好者不能算“民科”,他們只是喜歡科學而已,既不以獲得諾貝爾獎為目的,也不會不擇手段地去爭取“官科”的接受。

◆鞏華榮:“民科”科學素養普遍很低

“民科”是採用脫離學科研究主流方法來研究科學問題的人,這些人對某些學科的被認為是真理的命題進行衝擊,試圖採用淺顯、思辨的方法,而非嚴謹的邏輯與數理分析去構築新的理論,挑戰現有學科的基本框架或已蓋棺定論的結論。

“民科”的科學素養普遍很低,也缺乏理解本學科理論的必要基礎知識,卻執意通過構建某種理論詮釋世界。普通科學愛好者不能算“民科”,他們會給科學添磚加瓦,而不是想把它拆了。

◇問:有多少“民科”與您聯繫過?他們主要都在關心什麼?

◆張雙南:被“民科”承諾“分一半的諾獎獎金”

天天都有“民科”找我,把自己的理論和專著發給我,但是他們寫的東西往往缺乏科學研究方法的邏輯化、定量化和實證化。“民科”們的水平大部分停留在亞里士多德的時代,到伽利略時代科學方法已經形成了邏輯推理、實證的科學方法,所以這樣來看,民科對科學的認識還停留在極為原始的狀態。

曾經有一位民科給我寫信,說他的理論遠遠超過牛頓和愛因斯坦的理論,足以讓中華民族完成偉大復興,再一次聳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他要求我推薦他的論文發表,並且邀請我作為論文第二作者,承諾分給我一半的諾獎獎金。我拒絕後,他就發信痛罵我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所以,大部分民科發來信件或郵件我都不再回應。有一些在伽利略時代以後的研究還有點“希望”,我會回覆說:首先要掌握科學研究的方法,你的“著作”不滿足學術著作最基礎的要求,在形式上做對了,我們才有討論基礎和共同語言。但是回覆完他們一般就不再理我了。

◆鞏華榮:“民科”不涉及過於專業的領域

物理學一直是“民科”的重災區,除此以外,數學(哥德巴赫猜想除外)、化學、生物、計算機、天文、地理等領域也有,但並不普遍存在,這些領域的問題背景過於專業,論述繁瑣、與直覺聯繫不緊,缺少思辨,比較枯燥,於是就沒有“民科”玩了。

“民科”沒有跟我聯繫過,但我一直在關注他們,從十多年前到現在,他們主要討論科學上的已有定論,但違反普通人直覺的理論與實驗,這些人只認自己的道理。我曾與他們在網上討論過,發現他們完全聽不進別人說什麼,只顧自己說。

◇問:“民科”所追求的最高成就是什麼?

◆張雙南:“民科”並不追求科學價值

他們就是為了獲得“官科”的承認和諾貝爾獎,我從來沒聽說過也沒遇見過真正有科學價值的“民科”。

◆鞏華榮:大部分更重視名利

很多時候,民科追求推翻或新建某種理論源於對直覺的執著,他們熱愛科學,但相信常識。由於數學和邏輯思維較差,不能理解嚴謹的數理解釋,而採用一些低級的錯誤的方法,試圖重構基礎理論,且往往不能發現自己的錯誤。另外,大部分“民科”出於名利思想,企圖挑戰已有的理論或名家的結論。

其實對於“民科”來說,與科學家真誠合作,得到他們的認可,對“民科”是很好的事情。研究化石的山東老闆鄭曉廷,曾自建博物館,與大學學者合作,在《自然》聯合發表文章,現是臨沂大學地質與古生物研究所所長。

“電荷不存在”鬧劇落幕,“官科”眼中的“民科”是這樣的

▲2009~2013年,初中肄業學歷的鄭曉廷在《科學》《自然》《美國科學院院刊》《鳥類學研究》《英國皇家學報B》等專業期刊上發表了超過十篇的文章。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鄭氏曉廷龍”挑戰了始祖鳥作為鳥類祖先的地位。

◇問:怎樣看待國內“民科”現象?是否值得鼓勵?

◆張雙南:“中國社會普遍缺乏科學精神”

中國的文化土壤特別容易產生“民科”。中國人應用火藥已經若干世紀,如果正確探索其原理,就會在獲得眾多應用的同時發展出化學,甚至物理學。沒有刨根問底,是沒想去捅破這層窗戶紙。其次是教育問題。中國教育普遍只傳授科學知識,而很少講科學精神、幾乎不教科學方法,這也是中國社會普遍缺乏科學的精神的一個真實反應。

個人認為“民科”不值得鼓勵。做一件事情首先方法要正確,方法都不對註定要失敗。不過,也沒必要有針對性地打擊,只要向老百姓宣傳科學,提升素質就好。

◆鞏華榮:“民科”掀不起太大波瀾

從近代科學加速發展以來,科學已是必須專門受過訓練才能理解掌握的知識。從那時開始,民科一直都存在,無論在國內、國外,只是早期傳播渠道受限,科學共同體對低級錯誤的知識有很好的過濾,學術期刊和會議都有嚴格的審查機制,“民科”很難滲透進去。

“民科”不會對科學有影響,科學有自己的研究範式,“民科”插不進來。但也不值得鼓勵,對於充滿熱情的但能力不足的研究者,建議多學習。互聯網和自媒體的出現,使“民科”有了自我包裝推銷機制,此次“電荷不存在”事件就是自媒體包裝推銷的結果。“民科”以後可能會進一步利用這種機制,擴大影響。但自媒體消息產生和消亡都很快,相信也不會掀起多大的波瀾。

◇問:您認為什麼是科學?

◆張雙南:科學成果一定是建立在前人成果之上的

科學是一步一步地前進的,是逐漸揭示更深刻的自然規律,所以科學的成果一定是建立在前人的成果之上的。科學是人類知識中很窄的一部分,大部分學問都不是科學,但是都很有價值,比如思想層面的、道德層面的、人文、哲學等。

◆鞏華榮:科學具有可證偽性

科學的定義有幾種,其中以波普影響最大,即科學具有可證偽性。科學的定義屬於哲學範疇,“民科”甚至很多受過科學訓練的人都沒有接觸過科學哲學,建議大學增加科學哲學教育,可以少很多“民科”。

◇問:普通人可以自我培養成科學家嗎?

◆張雙南:成為科學研究者的“門檻”很高

基本不可能,除非真的是天才但是由於各種原因錯過了正規教育,大部分人是不可能的。科學研究者是在所有職業中要求訓練時間最長、最嚴格、淘汰率最高的,能一路讀完碩博士再做專業研究者的概率不到千分之一。大部分科研人員一輩子都可能做不出重要成果,更何況沒有受過系統培養和訓練的“民科”?

◆鞏華榮:藉助技術、打好學科基礎還是有一定的可能

在以前,信息閉塞,普通人成為科學家很難,但現在應該有很大可能。互聯網技術的進步,使信息獲取、學術討論變得容易很多,普通人如果基於天分和熱情,認真鑽研某一學科,有可能打好某一學科基礎,在這之上如能與學術界廣泛交流、溝通,接觸科學前沿而不是閉門造車,是有可能成為科學家的。

◇問:諾貝爾獎有可能從“民科”中誕生嗎?

◆張雙南:開玩笑!

這是開玩笑!有人說愛因斯坦是“民科”,其實愛因斯坦是從蘇黎世工業大學畢業的,這是全歐洲最好的大學之一。所以要成為真正的科學家必須經過嚴格和系統的訓練。

◆鞏華榮:太難了!

難,民科基礎太差了,研究的路子不對,很難做出正確的東西,更不用說先進的東西和重大的成果了。


延伸閱讀:

大多數“民科”:“心比天高,力比紙薄”

文/記者 白竟楠

國內的“民科”群體構成形形色色,研究方向也從“永動機”到“哥德巴赫猜想”等等不一而足,然而他們的共同之處都是“心比天高,力比紙薄”。

▎沒接受過正統的科研訓練

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所李福安研究員曾說,要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恐怕數論方向的博士研究生都不能夠。按照中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張利華研究員的統計,全中國在數論方面發表過5篇以上論文的專家不超過50人,這50人中並沒有人把哥德巴赫猜想作為研究課題。但在“民科”中,致力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人卻不在少數,即使他們很多隻有初中文化。

“電荷不存在”鬧劇落幕,“官科”眼中的“民科”是這樣的

數學領域,有三個非常著名的猜想,被稱為世界三大數學猜想,分別為哥德巴赫猜想、費馬猜想、四色猜想,世界三大數學猜想中的費馬猜想以及四色猜想已經得到了很好的證明,只有哥德巴赫猜想依然沒有完全得到證實,在當今的數學領域最為接近這個猜想的數學家是來自亞洲的陳景潤。

2000年3月18日,美英兩家出版社聯合宣佈:誰能在兩年內解開“哥德巴赫猜想”這一古老的數學之謎,能得到100萬美元的獎金。

懸賞的消息發佈後,最早聲稱自己破解了哥德巴赫猜想的是一位僅有初中文化的浙江“狂人”。 浙江麗水市信用合作聯社財務會計科科長範和平說,他潛心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已有20多年了,現已經破解了此題。此話一出,範和平立即成了新聞人物。

在這兩年懸賞期限內,最晚稱自己破解了哥德巴赫猜想的是廣東的一位農民。2002年1月22日,中國新聞社發佈消息:廣東梅州市蕉嶺縣農民拖拉機手王來生說,他耗費8年心血完成了論證“哥德巴赫猜想”《利用數學技巧對“哥德巴赫猜想1+1=2”的絕對證明》論文,還通過了廣東省版權局的登記,並稱這是目前中國400多例同類論文申報中惟一獲准登記的著作,已引起了美國數學協會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學術機構的重視。然而,這則消息很快被證偽。

原本一場嚴肅科學爭奪戰卻儼然成為“民間科學家”和媒體的盛會。最終,兩年過後,任何人都沒能拿走這100萬美元。

北京師範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田鬆曾問一名愛好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民科”:“您從事熱力學研究,都看過哪些熱力學的專業書籍?”對方回答是:“這個熱力學的書都是一樣的,看過一本就夠了。”

▎把物理、數學等基礎科學理論作為重點推翻對象

《鄰接幾何——四色問題及普遍著色問題證明》《微積通——微積分數基本概念的分析和反思》《廣義時空相對論》《物理學的新發展——對愛因斯坦相對論的改正》⋯⋯

以上這些都是已經公開出版的書目,從書名中就能看出,這些並不是基礎物理學或基礎數學,而是一些名詞堆砌成的話語,看起來像是對物理或數學的一個領域進行的探討,但實際卻語義不同,有的甚至是被新創造出來的名詞。除了這幾本,“民科”的“成果”還有很多。

一位曾經接觸過“民科”的大學教授表示,物理和數學是一切科學之母,或許這些“民間科學家”認為,只要撼動了物理學和數學,就可以把一切科學踩在腳下了。

“電荷不存在”鬧劇落幕,“官科”眼中的“民科”是這樣的

▲在一個網絡論壇上,一名樓主表示自己已經制作出了永動機,並給出了圖紙:這位樓主解釋說,右邊一直比左邊重,相比於重力差,阻力就可以忽略了。

下面理解有網友給出了反駁的意見,並附圖:

“電荷不存在”鬧劇落幕,“官科”眼中的“民科”是這樣的

▲於是,這場爭論就開始圍繞阿拉伯數字“9”和“6”長的樣子繼續展開。這並不是笑話,而是一件真實發生的事情

電子科技大學物理電子學院教授鞏華榮認為,物理學是解釋世界最直接、最廣泛的科學,很多人就被物理吸引,覺得簡單,又違反他們的直覺,大量的人湧入這個領域,企圖採用簡單的思辨方式而不是邏輯與實證的方法研究物理,探索解釋世界的新方法,成為了“民科”。

▎堅持認為自己的研究成果可“顛覆世界”

在一位自稱“老農”的博客中有這樣一段話:苟文敏鏖戰牛頓四十年不熄,苟文敏和牛頓反向而行之。牛頓認為力是隨物質的存在與生俱來的,是先天的。如萬有引力定律所講“只要有質量,任何物質之間都有相互吸引的力量”。苟文敏卻認為,力者做了功的能力,“力是物體做功過程的反映”,是後天的,是隨物體形式的改變而變化的。經緯分明,天地之別,水火不容。這就是苟文敏和牛頓的區別所在,也是力學科學真偽的分界線。上文中的苟文敏指的就是博客主人“老農”,在苟文敏看來,牛頓力學理論壓根就是偽科學,而自己對力學的理解才是真正的科學。同樣的例子還有70多歲的黃伯成自稱,“證明了‘牛頓定律’是錯誤的,能量是不守恆的”,他“將在十年內完成第五次自動化工業科學技術大革命”。

這些“民間科學家”針對的理論都是經典物理,但他們大多認為自己的理論才是真正的科學,而且隨著自己的研究持續,一定可以改變世界。

在某“民科”貼吧裡,有一個帖子提出了同樣的問題:為什麼那麼多“民科”都認為時間可以檢驗他們的理論?一網友回答:因為這個時代沒有火刑。

這樣的回答自然是一句玩笑,但是,羅馬天主教廷認為被火刑燒死的哥白尼“推翻”的是《聖經》,哥白尼不僅在博洛尼亞大學和帕多瓦大學系統地完成了法律、醫學和神學,還跟隨博洛尼亞大學的天文學家德·諾瓦拉學到了天文觀測技術以及希臘的天文學理論。而如今,如果真的有火刑,恐怕“民科”的確也不會這麼多了。

▎僅推銷自己的“理論”,拒絕聽從學術上的專業建議

在北京師範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田鬆的書著《永動機與哥德巴赫猜想》中有這樣一段話:

2002年6月27日晚,溫州的Z先生給我打來長途電話。電話裡,Z口若懸河,長達一個小時的談話中,我幾乎沒有說話的機會。我所接觸過的民科都很能說,但是能說並不是善於言談,善於交流。恰恰相反,他們幾乎不考慮聽眾的反應,他們只是滔滔不絕地宣講,你是否聽懂,是否同意,甚至是否在聽,完全不在它們的考慮之內。如果你和一位民間科學愛好者通電話,你就是放下聽筒過十分鐘再拿起來,他也意識不到你的暫時失蹤,你甚至會發現他還在說著剛才的內容。”

可以說,“民間科學家”都非常“強勢”,他們聯繫到科學共同體內的科學家並不是為了請教知識,而是為了宣傳自己的理論,或要求科學家能與他們共同合作。

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施鬱說:“‘民科’主要通過網絡聯繫我,不過他們發郵件從來不是請教問題,而是是推銷他們的‘理論’,我的處理方法就是不理。”

▎要與科學共同體內的專家聯名發表文章,目標是獲諾貝爾獎

2016年2月,引力波信號被LIGO天文臺監測到之後,曾上過電視節目《非你莫屬》的 “諾貝爾哥”郭英森再次回到了人們的視野中。

“電荷不存在”鬧劇落幕,“官科”眼中的“民科”是這樣的

▲2012年,“諾貝爾哥”郭英森在高校門口擺擂臺。

因為五年前,郭英森在《非你莫屬》上提及到引力波。郭英森在介紹自己的發明時說:“我的發明就是幾個有實力爭奪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新理論與新發現,因此希望在做的各位高瞻遠矚,讓中國成為20世紀真正的創新性國家。”主持人糾正了他,告訴他現在是21世紀。接著,他說自己創造了加速系+引力波+物質波,這些理論加起來可以製造出比光速還快的速度,他把這稱為“統一物理學”,不同於他自己所總結的現代物理學特徵——慣性系+力學粒子+實體,並用“統一物理學”來創造出長生不老和漂浮行進的車輛。而郭英森之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自己一開始想找人合作研究,後來就決定自己“單幹”了。

“電荷不存在”的事件“主角”凡偉,他的目標是打破現有諾貝爾獎最年輕獲獎的記錄,並在諾貝爾頒獎舞臺上向女友求婚。凡偉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發給國內外上百位科學家,其中不乏院士和諾獎獲得者。為了更好地獲得溝通,凡偉給自己偽造了雲南大學的身份,這些專家都被他矇在鼓裡,一些專家鼓勵他求知好學的精神,比如中國科學院院士雷嘯霖;也有專家認真給他建議,讓他踏實學習一些基礎知識,多看些文獻。但是,凡偉卻把這些鼓勵與建議當成了科學共同體對他的承認與接納,才有了“假新聞”“假論文”的一系列風波。

在互聯網時代,想要與一位研究員或大學教授取得聯繫變得更加容易,有的“民科”也會參加學術會議認識一些科研人員,一位在論壇上參與過“民科”討論的教授說:“在論壇上,‘民科’之間會互相對罵,而我總是在專業水平上一一點評他們的‘理論’,這讓他們覺得我很好討論,希望我承認、推薦發表。”

(本文由北京科技報全媒體中心編輯製作,轉載請聯繫授權:[email protected],違者必究)

閱讀更多權威有用的科普文章、瞭解更多精彩科技活動,請下載“科學加”客戶端。蘋果用戶可以在App store搜索“科學加”下載安裝,安卓用戶可以在應用寶、360手機助手、豌豆莢、華為、小米等應用市場搜索“科學加”下載安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