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師唯識:修身體易墮邪見 唯識偏重心意識

菩提達摩 楞伽經 國學 佛教 國學解碼 2017-05-03

我們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注重於外在有形世界的改變,佛法修行注重內在世界的改造,都離不開對自身與外在世界的認識,在佛法發展到大乘初期階段,唯識法相諸家認為一切宇宙萬法唯識,離識無有自性存在,但在在闡明心意識作用時,有一派分出四種類別,即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

分就是區域界限的意思,有四類的情形,南懷瑾師在講成唯識論時,分別作過加細說明,心意識在我們的生活中主觀認識客觀,了知自身、他人與環境,無一時不在起作用,要義是這樣的。

南師唯識:修身體易墮邪見 唯識偏重心意識

學貫中西通曉古今國學大師懷瑾先生

一、相分。一切色法,是心意識的相分。相就是外在事物映現在主觀認識之前的相狀我們所有的思想心理狀況變化是心意識的相分,山河大地乃至我們的肉體四大也都是識變的相分——相。見這一切的現象,包括心法與色法、心所所起的心法與色法都是心意識的相分

身體是屬於色法,不是見分《成唯識論》講,不管四禪八定是哪一種定,得到無想定同滅盡定,身得安和,都會令身安和。身體是心意識的相分,身不得安和。

二、見分,就是心意識的識知分別功能,對所緣境界能夠識別明白。見分等於心理學現在所講有監察的作用,有監察、督查自己的作用。

要能夠認清楚自己的現象,比如我們心理的現狀的話,我們心裡一邊在思想,一邊有一個意識曉得自己在想些什麼,我這個想得對不對。如我想黃金的股票了,該不該買呀?這兩天黃金會不會跌價啊?想去看個電影,選哪個好啊?心裡頭有另外一個意識又看到自己:“為什麼要去買黃金的股票?”“哎呀,怎麼昨天剛看了電影今天又想去看!”這個見分馬上看到這個相分。

心相、心態的變化有時候不一定,情緒的變化、思想隨便出來,這個見分隨時可以見到,這是普通的。有修持的人,心理到達某一種禪定的境界,我們的見地就是我們的見分,知道自己已經到達這裡了:“噢,這是空了“”啊,這個我證清淨了。”這是見分的作用,這兩個還是粗淺的。

南師唯識:修身體易墮邪見 唯識偏重心意識

唯識四分及比喻說明

三、證分,證就是證知,曉得自己證果了,一切都可以求得證明。但是,證果的究竟是真的還是假的呢?這中間是不是五見裡頭的邊見、邪見、戒禁取見、見取見、身見,這要證自己,就是證分。

令身安和,唯識偏重於心意識的修法由心意識的狀況入手,因此不談身體,因為談身體的修法多容易走入五見裡頭的邪見、邊見,身見忘不掉的,很嚴重。

四、證自己證分,就是確證前面自證的作用。真得禪定,色法一定跟到轉。因為色法四大是心意識的相分,你心真轉了,相、現象一定轉了。看普通一個人,為什麼人要看相?看這個人的相,這個人心好心壞,人好人壞,事業功名、富貴前途、窮通壽夭,看得出來,因為面相、身體這個相,就是他業力所發生的相分,呈現這個現象;透過這個現象,就可以知道他的業力的見分,他的妄見所生的、三世的因果所得的,就是這個“相”。

色身是心識的相分、它的功能,要轉色身,你作功夫還是你心意識去作的!它並不是功夫來作你心意識啊!所以你只轉自己的心意識呀,它生理氣脈就很快容易轉了。

南師唯識:修身體易墮邪見 唯識偏重心意識

禪宗達摩初祖以楞伽印心,範曾畫

心意識的作用同相分業力習慣的心態轉成了真正般若智慧,才算悟道明心,或者證自證分才算見性。因此此中學教理唯識的人,看禪宗看密宗看一切的人,認為即身成佛、頓悟成就,不可能!含糊籠統。禪宗達摩祖師當時傳佛心印,以《楞伽經》印心,楞伽經》是唯識大經、重鎮。後來用《金剛經》印證,是五祖、六祖改的。

這是唯識四分,有的法師將三四合並,立為三分,即相分、見分、自證分,相當於《大乘起信論》講的業識、轉識、現識等部分。不管證知四分或三分,都還不是悟道,要再往前進,證知是諸法空相,空相亦舍,才初悟。

南師唯識:修身體易墮邪見 唯識偏重心意識

一切法空,法空亦空,空亦空般若智慧

依華嚴五教,這是大乘始教的學說,多說法相,但明諸法皆空,未盡大乘終教中道妙有之理。道無止境,不論是教理,還是實踐,都當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正如宋時一法師所說偈:

百丈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

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國學解碼——高大深廣百科式全方位解碼生命萬法頭條自媒體!

國學正能量,解碼逗趣樂!如此有緣,歡喜訂、評、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