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除頸動脈斑塊,預防缺血性中風——清華長庚血管外科持續開展頸動脈內膜剝脫手術

心血管病 中風 糖尿病 動脈硬化 清華長庚血管外科 清華長庚血管外科 2017-10-02
剝除頸動脈斑塊,預防缺血性中風——清華長庚血管外科持續開展頸動脈內膜剝脫手術

老黎今年60歲,糖尿病20餘年,1個月前突然出現左上肢麻木、握持無力,老黎有腦梗塞的家族史,立刻想到有可能是“小中風”發作,趕緊就診清華長庚醫院,醫生髮現老黎的右側頸內動脈起始端粥樣硬化斑塊形成、重度狹窄(如圖),超聲造影檢查及頸動脈斑塊MRI分析均提示不穩定斑塊,極易脫落導致腦梗死。老黎迅速住進了血管外科病房,吳巍巍主任團隊經過仔細討論分析病情,考慮老黎頸動脈斑塊極不穩定,決定為老黎實施頸動脈內膜剝脫手術,並決定術中聯合神經內科醫師予以經顱多普勒監測大腦中動脈血流,保證手術精準安全。經過術前仔細準備,血管外科吳巍巍主任、趙克強教授在麻醉科醫師的保駕下為老黎安全施行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從頸動脈分叉處取出了一塊長約2.5cm的淡黃色厚實斑塊,斑塊內表面不光滑,符合不穩定斑塊的特徵,避免了老黎發生嚴重的腦梗塞。經過CCU團隊與血管外科團隊嚴密監護控制血壓,老黎在術後1周順利康復出院。

剝除頸動脈斑塊,預防缺血性中風——清華長庚血管外科持續開展頸動脈內膜剝脫手術

什麼是頸動脈狹窄

人體供應腦部的血管包括一對頸動脈和一對椎動脈,其中兩條頸動脈供應大腦前部血供(掌管人的感覺、運動及語言等重要功能)為腦組織提供80%以上的供血。當發生頸動脈狹窄時,腦供血明顯減少,一旦頸動脈狹窄部位斑塊碎片脫落,就會順血流堵塞腦血管,引起腦梗塞,導致中風。據統計,在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中,20-30%與顱外頸動脈病變尤其是頸動脈狹窄有關。

北美症狀性頸動脈狹窄內膜剝脫術試驗(NASCET)對症狀性頸動脈狹窄程度與卒中風險的關係有清晰的描述。在18個月的內科藥物治療期間,狹窄程度為70-79%的患者卒中風險為19%,狹窄程度為80-89%的患者卒中風險為28%,狹窄程度為90-99%的患者卒中風險為33%。

剝除頸動脈斑塊,預防缺血性中風——清華長庚血管外科持續開展頸動脈內膜剝脫手術

頸動脈狹窄引起腦卒中的表現

頸動脈狹窄的主要臨床表現為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即“小卒中”:突然發生頭昏目眩,一側眼晴一過性發黑,言語不清,一側肢體麻木無力,持物不穩,口角歪斜等,常於24小時內恢復。這些表現是由於頸動脈粥樣硬化小斑塊脫落,導致顱內小動脈栓塞所造成的,也是重要的“預警”信號,如果繼續發生較大斑塊脫落,造成相對粗大的顱內動脈栓塞,可導致急性大面積腦梗塞,引起永久性的偏盲、偏癱、偏身感覺及語言功能障礙等。

剝除頸動脈斑塊,預防缺血性中風——清華長庚血管外科持續開展頸動脈內膜剝脫手術

頸動脈狹窄的影像檢查手段

頸動脈彩超檢查能夠做出初步判斷,但其受檢查技師操作經驗及主觀判斷影響大。為了進一步指導手術治療,還需要明確頸動脈狹窄部位、長度以及程度、斑塊成分等詳細信息。頸動脈血管造影(DSA)能準確檢查出動脈狹窄的程度和範圍,是診斷動脈病變的金標準。近年來,應用超聲造影、CT血管增強(CTA)以及磁共振斑塊分析(MRI)等技術,同樣可以得到全面的動脈狹窄信息,通過三維建模從不同的角度顯示血管結構,良好地識別不穩定斑塊。

剝除頸動脈斑塊,預防缺血性中風——清華長庚血管外科持續開展頸動脈內膜剝脫手術

頸動脈狹窄的規範化治療

預防頸動脈狹窄的首要措施是控制血壓、血糖和血脂;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注意飲食要清淡,避免高鹽高脂飲食;吸菸的人要戒菸;保證睡眠質量;加強運動,定期體檢。

但是如果頸動脈已經出現狹窄,就需要藉助藥物治療、外科治療、介入治療。藥物治療以抗血小板治療為主,結合降壓、降脂以及降糖藥物的治療,可以延緩動脈硬化狹窄閉塞的發展,目前還沒有一種藥物能夠消除動脈斑塊。

對重度頸動脈狹窄或有“預警”信號的有症狀頸動脈狹窄患者,傳統的頸動脈內膜剝脫手術(CEA)是首選治療方案,有經驗的血管外科醫師可以嫻熟地勝任該項手術,術中適當應用轉流管以及補片可以增加手術的安全性、提高療效。CEA術式包括傳統頸動脈內膜剝脫(cCEA)、內膜剝脫+補片成型(pCEA)、外翻式頸動脈內膜剝脫(eCEA)。pCEA應用補片改善直接縫合造成的血管狹窄。eCEA手術時間短,血流阻斷時間短。顱內對側血流代償能力差的患者,難以耐受血流阻斷,目前多采用轉流管臨時橋接血流,在剝脫斑塊的時候也能保證顱內血液供應。有經驗的專科醫師會根據病變特點、顱內血流代償情況等術前評估結果,選擇合適的CEA術式,完成頸動脈狹窄的精準治療。

近年來,由於安全有效的支架輸送系統和支架的發展,尤其是腦保護裝置的應用,頸動脈支架植入術(CAS)在頸動脈狹窄治療上的應用日益增多,該技術創傷小、恢復快、住院時間大為縮短,特別是伴有心肺血管疾病的高齡患者可以優先考慮該治療措施。

目前研究表明,CEA與CAS的圍手術期併發症以及遠期的隨訪結果大致相當,具體手術治療方案需要由有經驗的專科醫師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制定。

剝除頸動脈斑塊,預防缺血性中風——清華長庚血管外科持續開展頸動脈內膜剝脫手術

頸動脈狹窄術後應該注意什麼以及如何複查?

頸動脈狹窄手術術後管理也非常重要,應該控制血壓在合理區間,避免過高過度灌注或過低灌注不足,需要有經驗的血管外科醫護團隊密切照護。為預防頸動脈再狹窄,建議患者術後遵醫囑服用抗血小板藥物及降脂藥物。

建議頸動脈狹窄術後患者,1個月、3個月、6個月、1年此後每年,前往手術醫師門診複診,複查頸動脈超聲、顱腦MRI等相關檢查。

剝除頸動脈斑塊,預防缺血性中風——清華長庚血管外科持續開展頸動脈內膜剝脫手術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是清華大學附屬教學醫院,也是北京市屬三級公立醫院。該院血管外科醫療設備先進,建有現代化的雜交手術室,對血管疾病臨床診治經驗豐富,學科帶頭人及科室主要成員均來自北京協和醫院、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等著名三甲醫院。吳巍巍主任2014年由北京協和醫院調入清華長庚醫院創建血管外科,同時兼任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血管外科分會頸動脈學組副組長、靜脈曲張學組副組長、北京醫師協會血管外科青委會主任委員。擅長處理各種疑難血管疾病,在國內率先開展主動脈瘤與夾層新式覆膜支架微創治療、藥物球囊治療下肢動脈硬化和糖尿病足、微創射頻治療靜脈曲張、血栓抽吸治療靜脈血栓和肺栓塞等技術,取得了顯著的療效。

開院以來,在兄弟科室的協作配合下,血管外科頭頸部血管中心連續開展近百例頸動脈內膜剝脫手術及頸動脈支架手術,為不同的患者選擇了最適於病變的方案。歐美指南要求頸動脈狹窄治療症狀性狹窄併發症小於6%,無症狀狹窄小於3%,清華長庚醫院開展圍繞疾病為中心的治療模式,由血管外科聯合兄弟科室共同開展頸動脈狹窄多學科治療模式,如術前放射科、超聲科精準斑塊評估,術中神經內科經顱多普勒監測,麻醉科保駕護航,術後心臟內科、重症監護科保障康復,頸動脈狹窄治療的安全性超過歐美指南要求,積累了充分的治療經驗,將更好地為頸動脈狹窄患者提供專業服務。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