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位留德女博士:不改變分科模式,30年後孩子將找不到工作'

"
"
中國第一位留德女博士:不改變分科模式,30年後孩子將找不到工作

韋鈺是我國第一個留德女博士,也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位電子學女博士。2002年卸任教育部副部長後,帶領研究團隊開始在神經科學的基礎上研究人的發展規律。2004年獲得聯合國特殊貢獻獎。

在韋鈺看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並不等於提前學習這樣簡單,而是要根據兒童腦自身的發展變化規律,適時地對其進行開發、教育。

此外,韋鈺還呼籲改變現有分科制度的教育模式,著重培養孩子解決綜合問題的能力。否則,30年後,我們的孩子將不能從事大部分的工作。

本文部分內容來源:明教育、中國教育在線。由藍橡樹綜合編輯整理,轉載需註明來源。如果您喜歡藍橡樹的文章,請記得要把我們“設為星標”哦!

........................................

將神經科學的研究成果應用於教育實踐中

2002年,韋鈺卸任教育部副部長後,回校開展前沿科學研究,帶領研究團隊開始在神經科學的基礎上研究人的發展規律。

談及為什麼會關注這一領域,她說,首先需要說明的是,神經教育學的目的是教育,並不是從事神經科學的基礎研究,而是從事轉化研究,是將神經科學的研究成果應用於教育實踐中。

她之所以關注神經科學,是因為事實證明“神經科學”對教育有著重大的影響。只有瞭解腦神經科學、瞭解兒童腦發展的規律與特點、瞭解兒童是如何學習的,才能找出科學的早期教養方法和途徑。

重視早期教育是對的。但是,“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絕不是指讓孩子早些認字、背詩、讀英語,更不是把小學的課程提前教給幼兒,這絕對是個誤區。我們要根據兒童腦自身的發展變化規律,適時地對其進行開發、教育。

韋鈺認為神經教育學的出現有助於我們接近人腦的發展規律,在實證基礎上來研究人的發展,從而研究教育規律。

作為靈魂工程師,教育實質上就是在建構人的腦。對教育者而言,正確地認識腦的發展規律,才能知道如何正確地“因腦施教”。

“我認為教育現代化的核心因素是實證性教育研究方法的確立。這也是我探索腦神經科學的一個原因。“我們的教育長期以來就像從事醫療的醫生,在實踐中積累了許多智慧和經驗,但這些僅是來自個人的智慧,而不是基於現代實證科學的研究。

"
中國第一位留德女博士:不改變分科模式,30年後孩子將找不到工作

韋鈺是我國第一個留德女博士,也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位電子學女博士。2002年卸任教育部副部長後,帶領研究團隊開始在神經科學的基礎上研究人的發展規律。2004年獲得聯合國特殊貢獻獎。

在韋鈺看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並不等於提前學習這樣簡單,而是要根據兒童腦自身的發展變化規律,適時地對其進行開發、教育。

此外,韋鈺還呼籲改變現有分科制度的教育模式,著重培養孩子解決綜合問題的能力。否則,30年後,我們的孩子將不能從事大部分的工作。

本文部分內容來源:明教育、中國教育在線。由藍橡樹綜合編輯整理,轉載需註明來源。如果您喜歡藍橡樹的文章,請記得要把我們“設為星標”哦!

........................................

將神經科學的研究成果應用於教育實踐中

2002年,韋鈺卸任教育部副部長後,回校開展前沿科學研究,帶領研究團隊開始在神經科學的基礎上研究人的發展規律。

談及為什麼會關注這一領域,她說,首先需要說明的是,神經教育學的目的是教育,並不是從事神經科學的基礎研究,而是從事轉化研究,是將神經科學的研究成果應用於教育實踐中。

她之所以關注神經科學,是因為事實證明“神經科學”對教育有著重大的影響。只有瞭解腦神經科學、瞭解兒童腦發展的規律與特點、瞭解兒童是如何學習的,才能找出科學的早期教養方法和途徑。

重視早期教育是對的。但是,“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絕不是指讓孩子早些認字、背詩、讀英語,更不是把小學的課程提前教給幼兒,這絕對是個誤區。我們要根據兒童腦自身的發展變化規律,適時地對其進行開發、教育。

韋鈺認為神經教育學的出現有助於我們接近人腦的發展規律,在實證基礎上來研究人的發展,從而研究教育規律。

作為靈魂工程師,教育實質上就是在建構人的腦。對教育者而言,正確地認識腦的發展規律,才能知道如何正確地“因腦施教”。

“我認為教育現代化的核心因素是實證性教育研究方法的確立。這也是我探索腦神經科學的一個原因。“我們的教育長期以來就像從事醫療的醫生,在實踐中積累了許多智慧和經驗,但這些僅是來自個人的智慧,而不是基於現代實證科學的研究。

中國第一位留德女博士:不改變分科模式,30年後孩子將找不到工作

中國教育應該基於實證的西醫式科學研究

縱觀歷史,不難發現醫學和教育學這兩門學科的相近性,這兩個領域和人的關係最為密切,它們服務的直接對象是人。到目前為止,這兩個領域的工作主要也是靠人與人進行面對面交流來實施的。

醫學現代化進程的加速發生在大約200年以前,它的核心因素是引入了現代科學實證的研究方法和知識體系,吸收了生物、物理、化學和心理學等學科的知識和研究手段,保障了醫學研究的系統性開展。

有了比較可靠的評測方法和儀器,來自醫學實證研究的知識和經驗才能夠積累和傳播。醫學在此基礎上得以迅速發展,人類因此而大大受益。

教育學相對於醫學來說,由於涉及的研究對象是坐落在腦中的、發展變化著的心智,因而更為複雜。

從醫學現代化進程中可以明晰,個案創造的實際經驗很難發展成系統的、可靠的科學概念,沒有統一的科學概念和知識體系,知識就很難積累和繼承,也無法通過現代的學校系統予以傳播。

所以,要通過對教育大量的觀察、實驗和調查,獲取客觀材料,歸納出教育的本質屬性和發展規律。因此,我一直倡導進行基於實證的教育研究。

"
中國第一位留德女博士:不改變分科模式,30年後孩子將找不到工作

韋鈺是我國第一個留德女博士,也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位電子學女博士。2002年卸任教育部副部長後,帶領研究團隊開始在神經科學的基礎上研究人的發展規律。2004年獲得聯合國特殊貢獻獎。

在韋鈺看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並不等於提前學習這樣簡單,而是要根據兒童腦自身的發展變化規律,適時地對其進行開發、教育。

此外,韋鈺還呼籲改變現有分科制度的教育模式,著重培養孩子解決綜合問題的能力。否則,30年後,我們的孩子將不能從事大部分的工作。

本文部分內容來源:明教育、中國教育在線。由藍橡樹綜合編輯整理,轉載需註明來源。如果您喜歡藍橡樹的文章,請記得要把我們“設為星標”哦!

........................................

將神經科學的研究成果應用於教育實踐中

2002年,韋鈺卸任教育部副部長後,回校開展前沿科學研究,帶領研究團隊開始在神經科學的基礎上研究人的發展規律。

談及為什麼會關注這一領域,她說,首先需要說明的是,神經教育學的目的是教育,並不是從事神經科學的基礎研究,而是從事轉化研究,是將神經科學的研究成果應用於教育實踐中。

她之所以關注神經科學,是因為事實證明“神經科學”對教育有著重大的影響。只有瞭解腦神經科學、瞭解兒童腦發展的規律與特點、瞭解兒童是如何學習的,才能找出科學的早期教養方法和途徑。

重視早期教育是對的。但是,“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絕不是指讓孩子早些認字、背詩、讀英語,更不是把小學的課程提前教給幼兒,這絕對是個誤區。我們要根據兒童腦自身的發展變化規律,適時地對其進行開發、教育。

韋鈺認為神經教育學的出現有助於我們接近人腦的發展規律,在實證基礎上來研究人的發展,從而研究教育規律。

作為靈魂工程師,教育實質上就是在建構人的腦。對教育者而言,正確地認識腦的發展規律,才能知道如何正確地“因腦施教”。

“我認為教育現代化的核心因素是實證性教育研究方法的確立。這也是我探索腦神經科學的一個原因。“我們的教育長期以來就像從事醫療的醫生,在實踐中積累了許多智慧和經驗,但這些僅是來自個人的智慧,而不是基於現代實證科學的研究。

中國第一位留德女博士:不改變分科模式,30年後孩子將找不到工作

中國教育應該基於實證的西醫式科學研究

縱觀歷史,不難發現醫學和教育學這兩門學科的相近性,這兩個領域和人的關係最為密切,它們服務的直接對象是人。到目前為止,這兩個領域的工作主要也是靠人與人進行面對面交流來實施的。

醫學現代化進程的加速發生在大約200年以前,它的核心因素是引入了現代科學實證的研究方法和知識體系,吸收了生物、物理、化學和心理學等學科的知識和研究手段,保障了醫學研究的系統性開展。

有了比較可靠的評測方法和儀器,來自醫學實證研究的知識和經驗才能夠積累和傳播。醫學在此基礎上得以迅速發展,人類因此而大大受益。

教育學相對於醫學來說,由於涉及的研究對象是坐落在腦中的、發展變化著的心智,因而更為複雜。

從醫學現代化進程中可以明晰,個案創造的實際經驗很難發展成系統的、可靠的科學概念,沒有統一的科學概念和知識體系,知識就很難積累和繼承,也無法通過現代的學校系統予以傳播。

所以,要通過對教育大量的觀察、實驗和調查,獲取客觀材料,歸納出教育的本質屬性和發展規律。因此,我一直倡導進行基於實證的教育研究。

中國第一位留德女博士:不改變分科模式,30年後孩子將找不到工作

要在教育領域科普腦科學

腦科學在基礎教育階段的成果轉換太需要普及。我是以一名普通高校教師的身份來做腦科學的科普的。

腦的建構是基因和後天經歷不斷相互作用的結果,如有些區域突觸的優化主要取決於幼兒早期的經驗;成人的大腦突觸要少於兒童,減少的過程也是塑造腦的過程等。

實際上,兒童早期教育的加強就是腦神經學家們提出來的。但是,現在能夠真正在腦科學方面培訓教師、真正能編教材的人才太稀缺,必須要發動腦科學領域更多的科學家加入到科普行列。

同時,很有必要糾正目前社會上關於腦發育的偏見和被過度消費歪曲的內容。社會上流傳的很多說法都是對腦科學的誤解:如幼兒記憶力最佳,越早背書記得越清楚;要求幼兒不要輸在起跑線上,要樣樣學、樣樣精等等。

這些論調在社會上氾濫,可見我們的科普面臨多麼緊迫的局面。更有甚者,現在已經有很多科學儀器進了課堂,監控孩子大腦的動態數據,甚至利用相關數據與公司合作,在沒有科學實證研究的基礎上,去影響孩子的腦,這樣做是很糟糕的。我們必須要保護好孩子的隱私。

兒童的早期發展,比我們原來想象的要重要得多,要對家長科普腦科學。因為家庭的教養環境是兒童出生後接觸到的第一個“學校”,家庭的影響和責任是不可替代的。

科學證明,0-3歲是大腦發展的最關鍵時期。現在家長也都已經知道了早期教育很重要。但是,養育不僅僅在於“養”,更在於“育”。兒童早期發展並不是指單純的知識灌輸,重點在於帶著愛的語言和非語言的互動交流,讓孩子在“玩”中探究周圍的世界和人。

時下,人工智能時代來臨,在信息迭代日新月異的大環境下,教育要面向未來,面向世界。

現在小學的孩子,他們未來60%從事的工作是什麼?我們現在並不知道。未來,人工智能和機器人依據海量的知識儲存和快速的算法,將會取代人類的許多工作。只有人類經由實踐昇華而得來的智慧與創新才是不可被替代的。

那麼,我們的教育,到底要教給孩子什麼,到底要培養什麼樣的人,這將是教育面臨的最核心的問題。

我們如果單純地沿襲舊有的分科教學模式,依然按原有的方式對孩子進行填鴨式知識教學,不鼓勵孩子去探索、體驗、去自信地解決問題,那麼三十年後的孩子們可能找不到工作。

我們要做的,是著重培養孩子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教育的真諦,就是當人忘記一切所學之後剩下的東西。知識、理論可能會忘記,但浸入心腦的科學方法、科學思維、科學精神卻能長久留存。現在流行的STEAM教育的核心,就是強調培養孩子跨學科的綜合能力。

"
中國第一位留德女博士:不改變分科模式,30年後孩子將找不到工作

韋鈺是我國第一個留德女博士,也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位電子學女博士。2002年卸任教育部副部長後,帶領研究團隊開始在神經科學的基礎上研究人的發展規律。2004年獲得聯合國特殊貢獻獎。

在韋鈺看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並不等於提前學習這樣簡單,而是要根據兒童腦自身的發展變化規律,適時地對其進行開發、教育。

此外,韋鈺還呼籲改變現有分科制度的教育模式,著重培養孩子解決綜合問題的能力。否則,30年後,我們的孩子將不能從事大部分的工作。

本文部分內容來源:明教育、中國教育在線。由藍橡樹綜合編輯整理,轉載需註明來源。如果您喜歡藍橡樹的文章,請記得要把我們“設為星標”哦!

........................................

將神經科學的研究成果應用於教育實踐中

2002年,韋鈺卸任教育部副部長後,回校開展前沿科學研究,帶領研究團隊開始在神經科學的基礎上研究人的發展規律。

談及為什麼會關注這一領域,她說,首先需要說明的是,神經教育學的目的是教育,並不是從事神經科學的基礎研究,而是從事轉化研究,是將神經科學的研究成果應用於教育實踐中。

她之所以關注神經科學,是因為事實證明“神經科學”對教育有著重大的影響。只有瞭解腦神經科學、瞭解兒童腦發展的規律與特點、瞭解兒童是如何學習的,才能找出科學的早期教養方法和途徑。

重視早期教育是對的。但是,“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絕不是指讓孩子早些認字、背詩、讀英語,更不是把小學的課程提前教給幼兒,這絕對是個誤區。我們要根據兒童腦自身的發展變化規律,適時地對其進行開發、教育。

韋鈺認為神經教育學的出現有助於我們接近人腦的發展規律,在實證基礎上來研究人的發展,從而研究教育規律。

作為靈魂工程師,教育實質上就是在建構人的腦。對教育者而言,正確地認識腦的發展規律,才能知道如何正確地“因腦施教”。

“我認為教育現代化的核心因素是實證性教育研究方法的確立。這也是我探索腦神經科學的一個原因。“我們的教育長期以來就像從事醫療的醫生,在實踐中積累了許多智慧和經驗,但這些僅是來自個人的智慧,而不是基於現代實證科學的研究。

中國第一位留德女博士:不改變分科模式,30年後孩子將找不到工作

中國教育應該基於實證的西醫式科學研究

縱觀歷史,不難發現醫學和教育學這兩門學科的相近性,這兩個領域和人的關係最為密切,它們服務的直接對象是人。到目前為止,這兩個領域的工作主要也是靠人與人進行面對面交流來實施的。

醫學現代化進程的加速發生在大約200年以前,它的核心因素是引入了現代科學實證的研究方法和知識體系,吸收了生物、物理、化學和心理學等學科的知識和研究手段,保障了醫學研究的系統性開展。

有了比較可靠的評測方法和儀器,來自醫學實證研究的知識和經驗才能夠積累和傳播。醫學在此基礎上得以迅速發展,人類因此而大大受益。

教育學相對於醫學來說,由於涉及的研究對象是坐落在腦中的、發展變化著的心智,因而更為複雜。

從醫學現代化進程中可以明晰,個案創造的實際經驗很難發展成系統的、可靠的科學概念,沒有統一的科學概念和知識體系,知識就很難積累和繼承,也無法通過現代的學校系統予以傳播。

所以,要通過對教育大量的觀察、實驗和調查,獲取客觀材料,歸納出教育的本質屬性和發展規律。因此,我一直倡導進行基於實證的教育研究。

中國第一位留德女博士:不改變分科模式,30年後孩子將找不到工作

要在教育領域科普腦科學

腦科學在基礎教育階段的成果轉換太需要普及。我是以一名普通高校教師的身份來做腦科學的科普的。

腦的建構是基因和後天經歷不斷相互作用的結果,如有些區域突觸的優化主要取決於幼兒早期的經驗;成人的大腦突觸要少於兒童,減少的過程也是塑造腦的過程等。

實際上,兒童早期教育的加強就是腦神經學家們提出來的。但是,現在能夠真正在腦科學方面培訓教師、真正能編教材的人才太稀缺,必須要發動腦科學領域更多的科學家加入到科普行列。

同時,很有必要糾正目前社會上關於腦發育的偏見和被過度消費歪曲的內容。社會上流傳的很多說法都是對腦科學的誤解:如幼兒記憶力最佳,越早背書記得越清楚;要求幼兒不要輸在起跑線上,要樣樣學、樣樣精等等。

這些論調在社會上氾濫,可見我們的科普面臨多麼緊迫的局面。更有甚者,現在已經有很多科學儀器進了課堂,監控孩子大腦的動態數據,甚至利用相關數據與公司合作,在沒有科學實證研究的基礎上,去影響孩子的腦,這樣做是很糟糕的。我們必須要保護好孩子的隱私。

兒童的早期發展,比我們原來想象的要重要得多,要對家長科普腦科學。因為家庭的教養環境是兒童出生後接觸到的第一個“學校”,家庭的影響和責任是不可替代的。

科學證明,0-3歲是大腦發展的最關鍵時期。現在家長也都已經知道了早期教育很重要。但是,養育不僅僅在於“養”,更在於“育”。兒童早期發展並不是指單純的知識灌輸,重點在於帶著愛的語言和非語言的互動交流,讓孩子在“玩”中探究周圍的世界和人。

時下,人工智能時代來臨,在信息迭代日新月異的大環境下,教育要面向未來,面向世界。

現在小學的孩子,他們未來60%從事的工作是什麼?我們現在並不知道。未來,人工智能和機器人依據海量的知識儲存和快速的算法,將會取代人類的許多工作。只有人類經由實踐昇華而得來的智慧與創新才是不可被替代的。

那麼,我們的教育,到底要教給孩子什麼,到底要培養什麼樣的人,這將是教育面臨的最核心的問題。

我們如果單純地沿襲舊有的分科教學模式,依然按原有的方式對孩子進行填鴨式知識教學,不鼓勵孩子去探索、體驗、去自信地解決問題,那麼三十年後的孩子們可能找不到工作。

我們要做的,是著重培養孩子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教育的真諦,就是當人忘記一切所學之後剩下的東西。知識、理論可能會忘記,但浸入心腦的科學方法、科學思維、科學精神卻能長久留存。現在流行的STEAM教育的核心,就是強調培養孩子跨學科的綜合能力。

中國第一位留德女博士:不改變分科模式,30年後孩子將找不到工作

此外,教育者還要特別關注早期經驗對社會情緒能力的影響。社會情緒能力中的核心能力是“同感”能力(同理心),決定人一生幸福和成功的不是IQ(智商),而是他的社會情緒能力。

在營養不良和安全侵害之外,忽視和冷漠的生長環境,也會對幼兒的發展造成很大的傷害。童年的情緒性創傷,不僅會影響其本人一生髮展的軌跡,而且會通過行為和“生物嵌入效應”發生代際傳遞,將不利影響遺傳給他們的後代,甚至是好幾代。

有數據表明,中國有4000多萬留守兒童,他們在青少年期乃至成人階段出現各類心理問題的比例,要遠遠高於正常家庭撫養長大的同齡人。

現在大家通常關心的只是幼兒成長所需要的物質保障,卻不知道嬰兒一出生就進入了腦建構、感知和情感建構的關鍵期,他們不僅需要物質上的保障,更需要享受快樂、愛撫,建立人與人之間社會聯繫和進行學習的良好社會氛圍,以支持腦的發育,為其一生的精神健康打下基礎。

現在,科學教育非常重要,但要基於腦科學。科學教育是為了培養一種思維方式或者生活方式。未來世界的變化速度我們幾乎無法預測,所以,必須要讓下一代人有批判性思維,要有問“為什麼”的能力,能夠根據實際情況自己尋找答案。

科學教育要圍繞核心概念進行學習,幫助學生學會探究,也就是學會提出問題,設想解決問題的方法,然後通過實驗、實踐去尋求解決的途徑或答案。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