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的工作將在20年後消失!你的孩子將來從事何種工作?

一根釣魚竿和五百斤魚,你的選擇是什麼?

相信很多人會說:

“五百斤魚!因為我不會釣魚。”

1

最近在網上看了一個面試的視頻:

面試官問兩個應聘的女孩,一根釣魚竿和五百斤魚如何選擇。

其中一個女孩回答:

“我選釣魚竿,因為釣魚竿還可以再釣五百斤魚。”

看到這裡,我內心默默在想,這應該就是“標準答案”了。接著看到視頻中另外一個女孩說:

“我選五百斤魚。”

“為什麼?”面試官問。

女孩有條不紊地繼續回答:

“500斤魚可以賣2500元,魚竿100塊一根,我買10根。再拿1000元去請10個人幫我釣魚,我還淨賺500元。”

視頻到這裡就結束了,結果顯而易見。


65%的工作將在20年後消失!你的孩子將來從事何種工作?


近些年,職場上逐漸掀起這樣一股面試的潮流:除了針對簡歷的內容進行溝通之外,還會根據崗位的需要的職場力另外設置一些考核的問題,考核應聘者的思維能力和對問題的思考力。

過去應聘一份工作,可以提前花足夠的時間去打磨好一份完美的簡歷;而現在的職場更側重考察員工思維發散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20年前,誰也沒能預測今天的我們只用帶著手機就能出門,微信、支付寶完全取代了現金,購物也用不著出門;同樣,20年後,這個世界又會發生怎麼樣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現在從事的工作有多少會逐漸消失?

2016年世界經濟論壇指出,現在小學生這一代將來工作時,我們現在的工作有65%都不復存在。

將來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和父母的教育方式密不可分。

2


很多父母仍在用傳統的教育方式對待我們這一代的孩子,無形中在扼殺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抑制孩子潛能的表達。

比如下面這4種:

(1)

用顏色絢麗、價格昂貴的圍欄給孩子創造一方“樂園”,實際上是成人在“自嗨”

近年來,由於廣告商把圍欄定義為孩子的 “遊樂園”,加上圍欄的確能夠很大程度減少孩子出意外的概率,圍欄幾乎成了每一個有孩子家庭的標配,家長也樂此不疲地為圍欄裡的天地不斷地擴充新的玩具。

實際上,圍欄裡的世界是大人一廂情願的“自嗨”。無論圍欄裡的世界被填充得看起來多麼充實多姿,它的本質仍然是把孩子的活動範圍限定在一個很小的區域。

哈佛大學學前教育專家對上百個嬰兒在圍欄中的情況進行了數小時的觀察實驗,並得出結論:

所有的孩子在圍欄中待上很短的時間(比如10-20分鐘)之後就會感到無聊。

讓孩子長時間感到無聊其實就是在扼殺孩子的好奇心和對世界的探索欲,從孩子開始能夠獨立移動開始,他們時刻在對周圍的世界進行探索,促進大腦的發育。

好奇心和求知慾是天然的,需要家長尊重和保護,切忌被人為破壞。


65%的工作將在20年後消失!你的孩子將來從事何種工作?



(2)

拼了命去扮演“超人媽媽”,感動了自己、害了孩子

回想一下:

孩子剛學會抓握玩具,當他樂此不疲地把玩具扔到地上,你是否惱羞成怒地去阻止他?

孩子剛學會自己吃飯,當他滿臉、滿手、甚至全身都是米飯時,你是否恨不得餵給他吃?

孩子剛學會走路,當他褲子的膝蓋滿是灰塵時,你是否巴不得他不要離開你雙手的掌控範圍?

孩子剛學會自己穿衣服,當他磨磨蹭蹭怎麼也穿不整齊時,你是否因為趕時間搶過他的衣服幫他穿上?

其實這些行為都是孩子在認知這個世界,學習一些作為先決條件的技能。

比如孩子為了弄清事物的特性,他會把手中的球樂此不疲得丟出去,觀察它是否能彈起來或滾動,以及在撿回的過程中也在學習找回東西的技能。

家長總是樂此不疲地包攬孩子的一切,久而久之就成為了“超人媽媽”,感動了自己的同時,孩子也養成了期待別人為自己服務的習慣。


65%的工作將在20年後消失!你的孩子將來從事何種工作?


心理學家阿德勒有一個“14天治癒計劃”的方案,聲稱任何人只要按照他的要求去做,無論多嚴重的心裡抑鬱都會被治癒。

一天,一個心理極度抑鬱的女人來求助阿德勒。他告訴她:“只要你遵從我的建議,就可以在14天內治癒你的抑鬱。”

“你要我幹什麼?”女人蔫蔫地問道。

“每天為別人做一件事,堅持14天,你的抑鬱症就可以治癒了。”

可見,學會分享、幫助別人,有社會責任感是多麼的重要。

相反,一味索取、習慣被服務的孩子長大後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自私、沒有責任心,甚至當自己的索取沒有如願以償時會報復和憎恨這個世界的“不公平”。原因在於家長替孩子做的太多,剝奪了孩子通過行動來認知這個世界的機會。

(3)

努力讓孩子活成了“別人家的孩子”,其實是在揠苗助長

我見過很多家長,在學齡前就讓孩子背誦大量的唐詩宋詞。在朋友或大家族聚會時,頗為得意地讓孩子“表演”背古詩。

在孩子稍大一些時,家長買來中國四大名著以及世界名著回來讓孩子“苦讀”,並以此在人前炫耀,逐漸讓孩子活成了“別人家的孩子”。

雖然孩子把唐詩宋詞背得滾瓜爛熟,但只是機械的記憶;“攻克”了若干本名著,但並不理解。有什麼意義呢?

奧地利教育家史代納說:無論處於哪個發展階段,孩子不應該被催促、被灌輸。

學齡前孩子的大腦需要的是天馬行空、自由自在,而不是被培養成一個機械化的“表演者”。揠苗助長只會剝奪孩子天然的探索欲和學習興趣,損傷孩子的智力發育,使孩子成為一個循規蹈矩、缺乏創造力的人。

過多地強調孩子背誦了多少知識、認識了多少個字,學習就成了一件有壓力的事情。到了孩子上小學階段,當你發現孩子不愛學習時,不要再四處抱怨:

我家孩子不愛學習,頭疼!


65%的工作將在20年後消失!你的孩子將來從事何種工作?



(4)

電視屏幕上的小動物被賦予了再多人類的語言,也不如真的觸摸、擁抱到的那麼有愛

前段時間去參加一個朋友孩子滿月宴,同桌有兩個5歲左右互相認識的小孩,整個酒宴期間兩個小孩沒有任何交流,也基本沒怎麼吃東西,全程在低頭看各自的手機。

看到這樣的場景,我實在為他們的家長感到惋惜,想必平日在家也是這樣的景象。家長工作繁忙,回到家直接把電視打開、或者把手機丟給孩子,以爭取自己的一片安寧。

的確是情有可原,但這樣的行為也是在害孩子。

我們都知道電子產品對孩子的視力造成傷害,卻不知道電子產品同樣會對孩子的大腦發育造成抑制。

孩子的大腦處於高速發展的階段,需要通過刺激多種感官,比如聽覺、視覺、嗅覺、觸覺、味覺協同來一步步熟知這個世界。電子產品是平面的,它的交流和反饋是單向的,導致大腦的平衡和活動中樞得不到足夠的發展。

3


傳統教育往往偏向於對知識的掌握程度,而人工智能時代,需要我們的孩子具備對知識探索的能力,具備好奇心、求知慾,以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即著重培養孩子的“主動”能力。

即主動自願瞭解這個世界,並熱愛它。

具備主動持久的“自主學習力”,以及熱情飽滿的探索精神和獨立思考能力。

如何才能讓孩子擁有這種自主力呢?

就需要我們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著重培養。

拆掉把孩子圈養起來的圍欄,少帶孩子去人工建造的遊樂場,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鼓勵孩子大膽探索,嘗試。多去天然賦予我們的大自然中,觀察追蹤一隻蟲子,認真研究一朵鮮花,孩子會從這毫不帶目的的玩耍中,輕鬆獲得知識,收穫自己對世界發自內心的熱愛。

不要太過在乎你給孩子買的新衣沾染了灰塵,要時刻牢記,相比有價的衣物,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才是無價之寶,失去了就再難追回。

不要帶著強烈的目的性去強迫孩子學習,而是細心觀察孩子的愛好,因材施教,巧妙地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步調去主動認識瞭解世界。

收起您的手機,關掉您的電視。如果可以,在孩子小學階段之前家裡不要安裝電視。多陪孩子閱讀紙質書,認真對待孩子提出的每一個問題,和他一起尋求答案。要知道,父母和孩子一起探尋知識的過程,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是多麼難能可貴的一筆財富!


65%的工作將在20年後消失!你的孩子將來從事何種工作?


我們常說,育兒即育己。孩子第一次做孩子,我們也是第一次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路上,也是在不斷地與過去的自己對視。讓我們彼此關愛,共同成長。

讓我們用一顆優質的愛去保護好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慾和探索精神,滋養孩子的健康生長,才能讓孩子在這個競爭日益巨大的社會,走得更遠、創造更多。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