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博弈」淺談“美蘇冷戰”給世界秩序帶來的變化'

"

現在我們一聽到帝國這個詞,或多或少會聯想到一些很負面的意思,比如帝國主義對人的欺壓、殖民者的擴張等等。但實際上,在古典意義上的帝國,是一個與文明相關聯的,且非常正面的概念。要知道,在人類歷史上誕生了各種偉大的文明體系,而每一種文明都會想要在塵世之中實現自己的道德理想,而帝國就常自詡為是這個文明道德理想的現實化。簡單來說就是,帝國不是以特定的人群或者領土作為自己的識別標誌的,而是以文明作為自己的識別標誌。

所以,這跟民族國家就很不一樣了,因為民族國家是以特定的人群和領土作為自己的識別標誌的。在理想狀態下,民族國家的使命是追求本國人民的利益,基本上不會考慮其他東西。而帝國的使命則是將自己所尊奉的超越任何具體人群之上的理念,以及這種理念所轉化出來的秩序,覆蓋到遠遠超過民族國家的疆域,甚至是全人類之上。

"

現在我們一聽到帝國這個詞,或多或少會聯想到一些很負面的意思,比如帝國主義對人的欺壓、殖民者的擴張等等。但實際上,在古典意義上的帝國,是一個與文明相關聯的,且非常正面的概念。要知道,在人類歷史上誕生了各種偉大的文明體系,而每一種文明都會想要在塵世之中實現自己的道德理想,而帝國就常自詡為是這個文明道德理想的現實化。簡單來說就是,帝國不是以特定的人群或者領土作為自己的識別標誌的,而是以文明作為自己的識別標誌。

所以,這跟民族國家就很不一樣了,因為民族國家是以特定的人群和領土作為自己的識別標誌的。在理想狀態下,民族國家的使命是追求本國人民的利益,基本上不會考慮其他東西。而帝國的使命則是將自己所尊奉的超越任何具體人群之上的理念,以及這種理念所轉化出來的秩序,覆蓋到遠遠超過民族國家的疆域,甚至是全人類之上。

「大國博弈」淺談“美蘇冷戰”給世界秩序帶來的變化

美蘇冷戰宣傳畫

在搞清楚古代帝國的涵義以後,我們便可以提煉出二戰之後現代帝國的三個最基本特徵。

第一,帝國是一個超越單個國家的國家聯盟。它的規模很大,並且有著足夠的戰略縱深,所以它在物理意義上的生存能力就很強。第二,這個聯盟得具備核心主導的國家。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把其他國家給凝聚起來。這裡我們要注意,這個主導國家須同時具備兩種屬性,即國家屬性和帝國屬性,前者追求本國利益,後者追求整個聯盟的利益。第三,這個國家聯盟,要依靠遠超越特定民族之上的普世主義的理念來支撐,如此才能形成精神凝聚力。假如聯盟中的國家,尤其是其中的一些主導型國家,總是在強調本民族至高無上的話,那麼這個聯盟也就註定不會長久。

在冷戰陣營中的雙方盟主就是主導了兩個帝國。自由主義的普世觀念以英美為載體,共產主義的普世理念則以蘇聯為載體,它們在二戰中聯手戰勝了德國和日本所追求的民族主義理念,之後又分別主導了兩個大帝國。

"

現在我們一聽到帝國這個詞,或多或少會聯想到一些很負面的意思,比如帝國主義對人的欺壓、殖民者的擴張等等。但實際上,在古典意義上的帝國,是一個與文明相關聯的,且非常正面的概念。要知道,在人類歷史上誕生了各種偉大的文明體系,而每一種文明都會想要在塵世之中實現自己的道德理想,而帝國就常自詡為是這個文明道德理想的現實化。簡單來說就是,帝國不是以特定的人群或者領土作為自己的識別標誌的,而是以文明作為自己的識別標誌。

所以,這跟民族國家就很不一樣了,因為民族國家是以特定的人群和領土作為自己的識別標誌的。在理想狀態下,民族國家的使命是追求本國人民的利益,基本上不會考慮其他東西。而帝國的使命則是將自己所尊奉的超越任何具體人群之上的理念,以及這種理念所轉化出來的秩序,覆蓋到遠遠超過民族國家的疆域,甚至是全人類之上。

「大國博弈」淺談“美蘇冷戰”給世界秩序帶來的變化

美蘇冷戰宣傳畫

在搞清楚古代帝國的涵義以後,我們便可以提煉出二戰之後現代帝國的三個最基本特徵。

第一,帝國是一個超越單個國家的國家聯盟。它的規模很大,並且有著足夠的戰略縱深,所以它在物理意義上的生存能力就很強。第二,這個聯盟得具備核心主導的國家。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把其他國家給凝聚起來。這裡我們要注意,這個主導國家須同時具備兩種屬性,即國家屬性和帝國屬性,前者追求本國利益,後者追求整個聯盟的利益。第三,這個國家聯盟,要依靠遠超越特定民族之上的普世主義的理念來支撐,如此才能形成精神凝聚力。假如聯盟中的國家,尤其是其中的一些主導型國家,總是在強調本民族至高無上的話,那麼這個聯盟也就註定不會長久。

在冷戰陣營中的雙方盟主就是主導了兩個帝國。自由主義的普世觀念以英美為載體,共產主義的普世理念則以蘇聯為載體,它們在二戰中聯手戰勝了德國和日本所追求的民族主義理念,之後又分別主導了兩個大帝國。

「大國博弈」淺談“美蘇冷戰”給世界秩序帶來的變化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地圖

美蘇兩國都力圖要把自己各自所尊奉的理念覆蓋到全世界,既然不能靠熱戰來解決問題,那就進行冷戰,比拼雙方的佈局能力,看誰更有能力做一個更大的局,以便把更多的國家拉進自己的陣營裡面,從而形成專屬於自己帝國的外交圈,進而也帶來了第三世界很多代理人的戰爭。

當然了,除了兩大陣營的對立之外,此時的國際政治上還出現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變量,那就是——中國的崛起和第三世界國家的獨立。

在大陣營時代以前的中國,在國際政治上一直都是無足輕重的角色,但是當進入到二十世紀中葉以後,中國突然之間就成了國際政治當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力量,從共產主義世界的二把手,逐漸演化成為第三世界的領袖,進而推動著全球秩序的轉型,從美蘇二元對峙的結構轉化為一個更復雜的中美蘇大三角這樣一種三元博弈的格局。(參考至《國際政治學》)

美蘇冷戰的結構,以及從中又產生出的中美蘇“大三角”的結構,這既是我們理解整個大陣營時代的核心顯示,同時也是我們理解中國這幾十年來在國際秩序層面上的發展路徑的一個核心線索。世界在今天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其直接的歷史根源都在大陣營時代中。

"

現在我們一聽到帝國這個詞,或多或少會聯想到一些很負面的意思,比如帝國主義對人的欺壓、殖民者的擴張等等。但實際上,在古典意義上的帝國,是一個與文明相關聯的,且非常正面的概念。要知道,在人類歷史上誕生了各種偉大的文明體系,而每一種文明都會想要在塵世之中實現自己的道德理想,而帝國就常自詡為是這個文明道德理想的現實化。簡單來說就是,帝國不是以特定的人群或者領土作為自己的識別標誌的,而是以文明作為自己的識別標誌。

所以,這跟民族國家就很不一樣了,因為民族國家是以特定的人群和領土作為自己的識別標誌的。在理想狀態下,民族國家的使命是追求本國人民的利益,基本上不會考慮其他東西。而帝國的使命則是將自己所尊奉的超越任何具體人群之上的理念,以及這種理念所轉化出來的秩序,覆蓋到遠遠超過民族國家的疆域,甚至是全人類之上。

「大國博弈」淺談“美蘇冷戰”給世界秩序帶來的變化

美蘇冷戰宣傳畫

在搞清楚古代帝國的涵義以後,我們便可以提煉出二戰之後現代帝國的三個最基本特徵。

第一,帝國是一個超越單個國家的國家聯盟。它的規模很大,並且有著足夠的戰略縱深,所以它在物理意義上的生存能力就很強。第二,這個聯盟得具備核心主導的國家。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把其他國家給凝聚起來。這裡我們要注意,這個主導國家須同時具備兩種屬性,即國家屬性和帝國屬性,前者追求本國利益,後者追求整個聯盟的利益。第三,這個國家聯盟,要依靠遠超越特定民族之上的普世主義的理念來支撐,如此才能形成精神凝聚力。假如聯盟中的國家,尤其是其中的一些主導型國家,總是在強調本民族至高無上的話,那麼這個聯盟也就註定不會長久。

在冷戰陣營中的雙方盟主就是主導了兩個帝國。自由主義的普世觀念以英美為載體,共產主義的普世理念則以蘇聯為載體,它們在二戰中聯手戰勝了德國和日本所追求的民族主義理念,之後又分別主導了兩個大帝國。

「大國博弈」淺談“美蘇冷戰”給世界秩序帶來的變化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地圖

美蘇兩國都力圖要把自己各自所尊奉的理念覆蓋到全世界,既然不能靠熱戰來解決問題,那就進行冷戰,比拼雙方的佈局能力,看誰更有能力做一個更大的局,以便把更多的國家拉進自己的陣營裡面,從而形成專屬於自己帝國的外交圈,進而也帶來了第三世界很多代理人的戰爭。

當然了,除了兩大陣營的對立之外,此時的國際政治上還出現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變量,那就是——中國的崛起和第三世界國家的獨立。

在大陣營時代以前的中國,在國際政治上一直都是無足輕重的角色,但是當進入到二十世紀中葉以後,中國突然之間就成了國際政治當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力量,從共產主義世界的二把手,逐漸演化成為第三世界的領袖,進而推動著全球秩序的轉型,從美蘇二元對峙的結構轉化為一個更復雜的中美蘇大三角這樣一種三元博弈的格局。(參考至《國際政治學》)

美蘇冷戰的結構,以及從中又產生出的中美蘇“大三角”的結構,這既是我們理解整個大陣營時代的核心顯示,同時也是我們理解中國這幾十年來在國際秩序層面上的發展路徑的一個核心線索。世界在今天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其直接的歷史根源都在大陣營時代中。

「大國博弈」淺談“美蘇冷戰”給世界秩序帶來的變化

銀幕上的美蘇冷戰

當然了,我們必須承認,美蘇兩大陣營的對抗,同時也給第三世界帶來了機會。因為美蘇兩國在廣大的第三世界都沒有殖民地的包袱,所以它們就能在爭奪盟友的時候也都要儘可能的表達出自己對正義的擔當,也正是這樣,他們才能夠大力推動非殖民化的進程。大量的前殖民地區都獨立出去了,第三世界也能夠在國際上發出自己的聲音,而這又給中國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外交基本盤,中美蘇大三角博弈的可能性也是在這一過程中慢慢浮現出來的。

此外,因為前殖民地地區的大規模獨立,這讓世界上的國家數量急劇膨脹起來。此前世界上不過只有三四十個國家,但是大量第三世界國家的獨立,使得世界上的國家達到了將近兩百個之多,聯合國的會員數也大幅增長。在此過程中,聯合國一方面為弱小的國家提供了重要的發聲空間,並作為各國的國際行為正當性的來源;當然了,聯合國也能更加深刻地呈現出多邊組織的一些特殊困境。

而這些困境的存在,也同樣跟我們今天能看到的一系列國際秩序演化有關。其中就有我們要說到的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競爭。前者以蘇聯為代表,後者則以美國為代表。

"

現在我們一聽到帝國這個詞,或多或少會聯想到一些很負面的意思,比如帝國主義對人的欺壓、殖民者的擴張等等。但實際上,在古典意義上的帝國,是一個與文明相關聯的,且非常正面的概念。要知道,在人類歷史上誕生了各種偉大的文明體系,而每一種文明都會想要在塵世之中實現自己的道德理想,而帝國就常自詡為是這個文明道德理想的現實化。簡單來說就是,帝國不是以特定的人群或者領土作為自己的識別標誌的,而是以文明作為自己的識別標誌。

所以,這跟民族國家就很不一樣了,因為民族國家是以特定的人群和領土作為自己的識別標誌的。在理想狀態下,民族國家的使命是追求本國人民的利益,基本上不會考慮其他東西。而帝國的使命則是將自己所尊奉的超越任何具體人群之上的理念,以及這種理念所轉化出來的秩序,覆蓋到遠遠超過民族國家的疆域,甚至是全人類之上。

「大國博弈」淺談“美蘇冷戰”給世界秩序帶來的變化

美蘇冷戰宣傳畫

在搞清楚古代帝國的涵義以後,我們便可以提煉出二戰之後現代帝國的三個最基本特徵。

第一,帝國是一個超越單個國家的國家聯盟。它的規模很大,並且有著足夠的戰略縱深,所以它在物理意義上的生存能力就很強。第二,這個聯盟得具備核心主導的國家。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把其他國家給凝聚起來。這裡我們要注意,這個主導國家須同時具備兩種屬性,即國家屬性和帝國屬性,前者追求本國利益,後者追求整個聯盟的利益。第三,這個國家聯盟,要依靠遠超越特定民族之上的普世主義的理念來支撐,如此才能形成精神凝聚力。假如聯盟中的國家,尤其是其中的一些主導型國家,總是在強調本民族至高無上的話,那麼這個聯盟也就註定不會長久。

在冷戰陣營中的雙方盟主就是主導了兩個帝國。自由主義的普世觀念以英美為載體,共產主義的普世理念則以蘇聯為載體,它們在二戰中聯手戰勝了德國和日本所追求的民族主義理念,之後又分別主導了兩個大帝國。

「大國博弈」淺談“美蘇冷戰”給世界秩序帶來的變化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地圖

美蘇兩國都力圖要把自己各自所尊奉的理念覆蓋到全世界,既然不能靠熱戰來解決問題,那就進行冷戰,比拼雙方的佈局能力,看誰更有能力做一個更大的局,以便把更多的國家拉進自己的陣營裡面,從而形成專屬於自己帝國的外交圈,進而也帶來了第三世界很多代理人的戰爭。

當然了,除了兩大陣營的對立之外,此時的國際政治上還出現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變量,那就是——中國的崛起和第三世界國家的獨立。

在大陣營時代以前的中國,在國際政治上一直都是無足輕重的角色,但是當進入到二十世紀中葉以後,中國突然之間就成了國際政治當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力量,從共產主義世界的二把手,逐漸演化成為第三世界的領袖,進而推動著全球秩序的轉型,從美蘇二元對峙的結構轉化為一個更復雜的中美蘇大三角這樣一種三元博弈的格局。(參考至《國際政治學》)

美蘇冷戰的結構,以及從中又產生出的中美蘇“大三角”的結構,這既是我們理解整個大陣營時代的核心顯示,同時也是我們理解中國這幾十年來在國際秩序層面上的發展路徑的一個核心線索。世界在今天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其直接的歷史根源都在大陣營時代中。

「大國博弈」淺談“美蘇冷戰”給世界秩序帶來的變化

銀幕上的美蘇冷戰

當然了,我們必須承認,美蘇兩大陣營的對抗,同時也給第三世界帶來了機會。因為美蘇兩國在廣大的第三世界都沒有殖民地的包袱,所以它們就能在爭奪盟友的時候也都要儘可能的表達出自己對正義的擔當,也正是這樣,他們才能夠大力推動非殖民化的進程。大量的前殖民地區都獨立出去了,第三世界也能夠在國際上發出自己的聲音,而這又給中國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外交基本盤,中美蘇大三角博弈的可能性也是在這一過程中慢慢浮現出來的。

此外,因為前殖民地地區的大規模獨立,這讓世界上的國家數量急劇膨脹起來。此前世界上不過只有三四十個國家,但是大量第三世界國家的獨立,使得世界上的國家達到了將近兩百個之多,聯合國的會員數也大幅增長。在此過程中,聯合國一方面為弱小的國家提供了重要的發聲空間,並作為各國的國際行為正當性的來源;當然了,聯合國也能更加深刻地呈現出多邊組織的一些特殊困境。

而這些困境的存在,也同樣跟我們今天能看到的一系列國際秩序演化有關。其中就有我們要說到的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競爭。前者以蘇聯為代表,後者則以美國為代表。

「大國博弈」淺談“美蘇冷戰”給世界秩序帶來的變化

我國在計劃經濟時代所發行的布票、糧票、肉票等票證

我們知道,在二戰剛剛結束的時候,蘇聯的發展可謂是如日中天,以至於當時世界上的很多人都相信蘇聯的計劃經濟模式才是人類未來的希望所在。那為何當時的蘇聯會發展得如此之快呢?這就跟十九世紀後期開啟的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一個特殊性有關。

第二次工業革命是以重化工業、鋼鐵業、重型製造業為核心的。對於這些產業而言,從0到1的過程是需要技術的革命性創新的,一旦有人完成了這個創新,那就意味著其他人可以直接引進這些技術,接下來就不是從0到1,而是從1到n的迅猛發展了。當然了,想要實現這一點,就需要一種能與大規模的現代工業生產,工業組織相匹配的超強組織能力。而就這種組織能力而言,計劃經濟的模式確實是極為高效率的。

但與此同時,計劃經濟也因此展現出了一個致命的弱點,那就是,超強的組織效率意味著每個人都得嚴格按照計劃標準來辦事,在原則上是不能容許計劃外行事的。而蘇聯一旦享受完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帶來的這一輪技術紅利期,而沒有創新作為支撐的話,那麼就很可能會失去繼續向前發展的動力,並最終會將自己鎖死。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鼓勵只有競爭的市場經濟之外,是不能獲得創新的可能性的。當然了,這也就構成了美國的優勢所在。

"

現在我們一聽到帝國這個詞,或多或少會聯想到一些很負面的意思,比如帝國主義對人的欺壓、殖民者的擴張等等。但實際上,在古典意義上的帝國,是一個與文明相關聯的,且非常正面的概念。要知道,在人類歷史上誕生了各種偉大的文明體系,而每一種文明都會想要在塵世之中實現自己的道德理想,而帝國就常自詡為是這個文明道德理想的現實化。簡單來說就是,帝國不是以特定的人群或者領土作為自己的識別標誌的,而是以文明作為自己的識別標誌。

所以,這跟民族國家就很不一樣了,因為民族國家是以特定的人群和領土作為自己的識別標誌的。在理想狀態下,民族國家的使命是追求本國人民的利益,基本上不會考慮其他東西。而帝國的使命則是將自己所尊奉的超越任何具體人群之上的理念,以及這種理念所轉化出來的秩序,覆蓋到遠遠超過民族國家的疆域,甚至是全人類之上。

「大國博弈」淺談“美蘇冷戰”給世界秩序帶來的變化

美蘇冷戰宣傳畫

在搞清楚古代帝國的涵義以後,我們便可以提煉出二戰之後現代帝國的三個最基本特徵。

第一,帝國是一個超越單個國家的國家聯盟。它的規模很大,並且有著足夠的戰略縱深,所以它在物理意義上的生存能力就很強。第二,這個聯盟得具備核心主導的國家。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把其他國家給凝聚起來。這裡我們要注意,這個主導國家須同時具備兩種屬性,即國家屬性和帝國屬性,前者追求本國利益,後者追求整個聯盟的利益。第三,這個國家聯盟,要依靠遠超越特定民族之上的普世主義的理念來支撐,如此才能形成精神凝聚力。假如聯盟中的國家,尤其是其中的一些主導型國家,總是在強調本民族至高無上的話,那麼這個聯盟也就註定不會長久。

在冷戰陣營中的雙方盟主就是主導了兩個帝國。自由主義的普世觀念以英美為載體,共產主義的普世理念則以蘇聯為載體,它們在二戰中聯手戰勝了德國和日本所追求的民族主義理念,之後又分別主導了兩個大帝國。

「大國博弈」淺談“美蘇冷戰”給世界秩序帶來的變化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地圖

美蘇兩國都力圖要把自己各自所尊奉的理念覆蓋到全世界,既然不能靠熱戰來解決問題,那就進行冷戰,比拼雙方的佈局能力,看誰更有能力做一個更大的局,以便把更多的國家拉進自己的陣營裡面,從而形成專屬於自己帝國的外交圈,進而也帶來了第三世界很多代理人的戰爭。

當然了,除了兩大陣營的對立之外,此時的國際政治上還出現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變量,那就是——中國的崛起和第三世界國家的獨立。

在大陣營時代以前的中國,在國際政治上一直都是無足輕重的角色,但是當進入到二十世紀中葉以後,中國突然之間就成了國際政治當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力量,從共產主義世界的二把手,逐漸演化成為第三世界的領袖,進而推動著全球秩序的轉型,從美蘇二元對峙的結構轉化為一個更復雜的中美蘇大三角這樣一種三元博弈的格局。(參考至《國際政治學》)

美蘇冷戰的結構,以及從中又產生出的中美蘇“大三角”的結構,這既是我們理解整個大陣營時代的核心顯示,同時也是我們理解中國這幾十年來在國際秩序層面上的發展路徑的一個核心線索。世界在今天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其直接的歷史根源都在大陣營時代中。

「大國博弈」淺談“美蘇冷戰”給世界秩序帶來的變化

銀幕上的美蘇冷戰

當然了,我們必須承認,美蘇兩大陣營的對抗,同時也給第三世界帶來了機會。因為美蘇兩國在廣大的第三世界都沒有殖民地的包袱,所以它們就能在爭奪盟友的時候也都要儘可能的表達出自己對正義的擔當,也正是這樣,他們才能夠大力推動非殖民化的進程。大量的前殖民地區都獨立出去了,第三世界也能夠在國際上發出自己的聲音,而這又給中國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外交基本盤,中美蘇大三角博弈的可能性也是在這一過程中慢慢浮現出來的。

此外,因為前殖民地地區的大規模獨立,這讓世界上的國家數量急劇膨脹起來。此前世界上不過只有三四十個國家,但是大量第三世界國家的獨立,使得世界上的國家達到了將近兩百個之多,聯合國的會員數也大幅增長。在此過程中,聯合國一方面為弱小的國家提供了重要的發聲空間,並作為各國的國際行為正當性的來源;當然了,聯合國也能更加深刻地呈現出多邊組織的一些特殊困境。

而這些困境的存在,也同樣跟我們今天能看到的一系列國際秩序演化有關。其中就有我們要說到的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競爭。前者以蘇聯為代表,後者則以美國為代表。

「大國博弈」淺談“美蘇冷戰”給世界秩序帶來的變化

我國在計劃經濟時代所發行的布票、糧票、肉票等票證

我們知道,在二戰剛剛結束的時候,蘇聯的發展可謂是如日中天,以至於當時世界上的很多人都相信蘇聯的計劃經濟模式才是人類未來的希望所在。那為何當時的蘇聯會發展得如此之快呢?這就跟十九世紀後期開啟的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一個特殊性有關。

第二次工業革命是以重化工業、鋼鐵業、重型製造業為核心的。對於這些產業而言,從0到1的過程是需要技術的革命性創新的,一旦有人完成了這個創新,那就意味著其他人可以直接引進這些技術,接下來就不是從0到1,而是從1到n的迅猛發展了。當然了,想要實現這一點,就需要一種能與大規模的現代工業生產,工業組織相匹配的超強組織能力。而就這種組織能力而言,計劃經濟的模式確實是極為高效率的。

但與此同時,計劃經濟也因此展現出了一個致命的弱點,那就是,超強的組織效率意味著每個人都得嚴格按照計劃標準來辦事,在原則上是不能容許計劃外行事的。而蘇聯一旦享受完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帶來的這一輪技術紅利期,而沒有創新作為支撐的話,那麼就很可能會失去繼續向前發展的動力,並最終會將自己鎖死。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鼓勵只有競爭的市場經濟之外,是不能獲得創新的可能性的。當然了,這也就構成了美國的優勢所在。

「大國博弈」淺談“美蘇冷戰”給世界秩序帶來的變化

美蘇爭霸圖冊

所以我們會發現,在二戰之後的世界,如果是從短時間來看的話,市場經濟的效率和速度都不如計劃經濟。可一旦我們將目光放得長遠一些,以四五十年為一個基準來看的話,那感受就大不一樣了。在經濟學上有著一個名叫“康德拉捷夫週期”的規律,它主要講的是,現代經濟從繁榮到衰退的循環週期大概是五六十年,而驅動每一次週期的上升曲線都是一次技術上的創新。而議論技術創新所帶來的紅利,大概最多能吃六十年左右。

在兩輪技術創新之間的一個週期裡,計劃經濟有可能是更有生產效率的,但是等到一輪技術紅利被吃完之後,想要進入到下一輪技術創新週期的話,那計劃經濟基本上就運行不起來了。所以在大陣營時代,它除了要回應我們所說的一系列問題之外,實際上還需要解決另外一個歷史遺留問題,那就是從大革命時代到戰爭時代所留下的一系列帝國遺產的潰瘍問題。

美國和蘇聯這兩個盟主,在大陣營時代剛開始的時候曾構建的一系列秩序,但是,都因為這些潰瘍而逐漸坍塌了。這最終也帶來了大陣營時代的終結,人類秩序繼續迭代到下一個時代。那這又是怎樣一個過程呢?篇幅有限,我們下文再說!

參考文獻:

  1. 施展-《樞紐》
  2. 《國際政治學》
  3. 《二戰史》
  4. 姜安.《三個世界劃分理論依然沒有過時》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