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長江兩岸有一處絕壁,居然隱藏了兩千多年前的崖墓群

瀘州長江兩岸有一處絕壁,居然隱藏了兩千多年前的崖墓群

江陽沽酒客按:本文特別感謝方山鎮地方政府支持和酒城飛雪兄的推薦,部分考古資料來自瀘州地方考古文獻。

自從《江陽簡》問世,瀘州這座千年古城的歷史來歷變得更加具有說服力,我們知道在秦朝時候江陽郡縣就已經存在,很多人以為此時的瀘州還處於茹毛飲血的蠻荒時代,顯然有些站不住腳,但是是否徹底的中原文化覆蓋,顯然證據又不夠充分。好在從考古學的角度我們可以窺見一些端倪。其中瀘州最多的就是漢代頗具代表的崖墓。

瀘州的崖墓清理髮掘工作始於上世紀80年代初期。1981年,四川省文管會在瀘州長江大橋北端引橋施工中,於江陽區三巖腦崖墓中清理出漢代獨木棺;2002年11月和2003年10月,瀘州市文物管理所先後兩次對龍馬潭區夢仙亭4座崖墓進行了搶救性清理,出土了陶槁棺、磚石棺、崖棺及陶器、圓雕石刻、青銅器殘件等。

瀘州長江兩岸有一處絕壁,居然隱藏了兩千多年前的崖墓群

2005年4至5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配合瀘(州)ー敘(永)鐵路的建設,在納溪區護國鎮永江村清理了2座漢代崖墓,出土器物有陶俑、陶案、陶房模型、陶罐、陶缽、陶盆、陶棺木、陶搖錢樹座及銅搖錢樹殘枝、五銖錢、剪輪五銖錢等;2007年1月,瀘州市文物保護管理所在對龍馬潭區大驛壩木巖村崖墓搶救清理中,出土石棺2具,石刻六博棋盤1方,玉璧1件。

此外,近年還在江陽區、龍馬潭區、納溪區、瀘縣、合江縣等地發現了大量的東漢中期至魏晉時期的量墓,並出土了一批珍貴文物。

根據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和今年陸續發現的崖墓統計,崖墓在瀘州市4縣3區均有分佈,主要集中在瀘州北部的納溪、合江、江陽區、龍馬潭區、瀘縣等縣區。目前已査明瀘州市現有崖墓群66處,共計844座(表一,《瀘州市崖嘉統計表)。

瀘州長江兩岸有一處絕壁,居然隱藏了兩千多年前的崖墓群

這些崖墓的發現,至少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證明當時我們的文化跟秦漢的同宗同化已經相差無多了。

其實在古代土葬和木棺並不是一直就有的,有一種墓葬風俗叫做崖墓,就是古代開鑿于山崖或岩層中的墓葬。在中國存在於戰國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全國很多地方都有遺蹟。其中四川川南一帶至今還有很多,隆昌、宜賓不必多說。僰人懸棺至今還是一個考古之謎。而瀘州古城江陽,至今有很多被叫做“深基洞”或者“蠻子洞”的出土墓葬,就是崖墓。

在瀘州的市中心,瀘縣、納溪、合江等處發現的崖墓群很多,基本以東漢和宋墓為主。它們的出土和發現在考古學上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從這些墓葬裡我們可以瞭解古代江陽人的很多風俗習慣和歷史過往。

瀘州長江兩岸有一處絕壁,居然隱藏了兩千多年前的崖墓群

江陽沽酒客喜歡寫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類型的文章,也對這方面有一點涉獵,但是不是專門寫考古研究。只是在前不久去考察方山白塔村的江陽雁塔古蹟時候,卻意外有了一個新的發現,勾起了我的興趣。

這裡我覺得應該給方山當地政府點個贊,對於歷史文化名城來說,江陽沽酒客一直很希望每個地方都應該對自身的歷史有相當的瞭解,以及對文物有相應的保護,參觀完雁塔後,當地的保護還是比較得力的。在休息的時候,閒聊問了一下當地的一位主任,這位大姐很熱情的告訴我,這裡還有一座臨江絕壁而建設的王爺廟,而這個王爺廟是在東漢一組漢代崖墓群的基礎上進行修建的。

這引起了我的興趣,非常希望去現場看看,大姐熱情的給我們帶路,開車不到十分鐘來到了王爺廟的地方,原來這裡1989就被市政府立碑作記為文物保護地《蒲灝子崖墓群》

瀘州長江兩岸有一處絕壁,居然隱藏了兩千多年前的崖墓群

很多年前我就曾經看到過相關的資料,由於當時記錄有限,並不知道具體位置,也不知道到底什麼什麼情況,這次真是得償所願,一睹廬山真貌了。

崖墓群位於江陽區江北鎮境內的長江北岸,近應該屬於江陽區方山鎮蒲灝子碼頭渡口,據大姐介紹以前渡口每天輪渡到對面納溪上下的來回不低於三四十次,因為這裡的王爺廟正是因為當年此處水流湍急,行船到此暗礁多,容易出事故,舊事船工迷信,修建了此處廟宇求保一江平安,“揚子江頭幾問津,風波如舊客愁新。”蒲灝子渡口據說夏天漲洪水時經常翻船,於是有士紳倡議修建王爺廟,供奉鎮江之神。但是可惜沒有碑記,這次過來不是屬於廟會之時,沒有詢問到更多的事蹟。

瀘州長江兩岸有一處絕壁,居然隱藏了兩千多年前的崖墓群

川江各段王爺廟並不少見,各廟所祀的“王爺”也不盡相同。傳說中的“鎮江王爺”有劈山救母的沉香,又說是川西斬蛟的趙煜,或說為綏江鎮道人於公。比如據《瀘縣誌》載,瀘州市區瓦窯壩王爺廟(今日清泉寺)原祀奉的“王爺”是李冰之子李二郎。李二郎與其父李冰一起治水,“深淘灘,低築堰”,修築了造福萬代的都江堰,被尊稱為“川主”。

我們進去廟宇,各類神佛大小不一,佛教很多,道教也不少,這個王爺廟是我看過供奉最多最雜的,這恐怕也算一大奇事情。

關於這個小小的王爺廟裡怎麼供奉如此之多的神主,我個人估計,是老百姓自己請了很多自己信奉的神主,供奉在此處,也算熱鬧非凡了。

瀘州長江兩岸有一處絕壁,居然隱藏了兩千多年前的崖墓群

王爺廟臨江而建並不稀奇,稀奇的是它實際上是依託在這一座東漢崖墓的基礎上就地取材,這就算比較稀有了。

蒲灝子崖墓鑿於東漢,分佈在長1公里,寬30米的巖壁上,座北向南,崖墓共38座,墓群形制相同,均為三層門楣,墓室內有石函,其中28號墓室進深3.7米,寬1.93米,高1.82米,內有一石函,長2.12米,寬0.86米,高0.85米,石函右側刻有淺浮雕雜技人物畫像一組,造型生動,內容豐富,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

瀘州長江兩岸有一處絕壁,居然隱藏了兩千多年前的崖墓群

瀘州市的崖墓其多開鑿於沉積岩或砂石頁岩間,由山岸向山體內鑿建而成,墓葬成橫穴式,蒲灝子崖墓群正是如此,現墓葬均為單室募、與墓之間的聞距不大,有的相鄰基莽的慕間僅間隔10餘釐米。

墓呈“凸”或者長方形字型,一敷由墓道、雨道、墓門、墓室、左右側龕、後龕等組放。墓室一般總長度在4米,寬度在1.3——2米左右,較大的墓長度在9米,寬度在4米左右,比較少見,裡面基本都被盜空了。

墓道:由山體表面縱深向山體內鑿建一凹槽,露天式,一般與墓室在一中軸線上,道長短不等,往往外窄內寬,墓道兩側因山體的坡度而高低起伏。墓道底部略有坡度,外低內高,掏挖回槽作為墓道內的排水設施,往往設置在兩壁或中間,上面鋪設碎石或卵石作為排水系統。墓道內一般回填就地開鑿的碎石和泥士,以掩蓋墓葬開鑿的跡。

瀘州長江兩岸有一處絕壁,居然隱藏了兩千多年前的崖墓群

甬道:甬道只是墓道與墓室之間的過渡,處於墓門門框處。

了墓門:以2——5層門框由外向內等距離逐層縮小,至內門處的門坊較厚,墓門外框上方鑿有前伸的巖簷、以防山水浸蝕。墓門處多有條石或青磚封門,不過這個蒲灝子已經只能看見一些痕跡了。

墓室:墓室平面一般呈現長方形,外低內高,以便排水;墓頂多為弧形頂,即左右兩壁低,中間高,也有少見的坡而頂,墓室頂正中有脊;墓室進門兩側多設置有灶臺,灶臺與山體相連,不可移動;墓室內有側龕和後龕,高出墓室底10——30釐米不等,龕呈長方形,弧形頂,龕臺上往往置放一些陪葬物。只是這次完全看不見了。

瀘州長江兩岸有一處絕壁,居然隱藏了兩千多年前的崖墓群

經歷兩千多年的風霜,雖然崖墓臨江而建,但是歷代也不乏有盜墓者進入,早就只剩下空洞的墓室,其他只能靠我們自己去猜想了。試想古人坐船長江遠行,當年可能還有猿猴攀巖,見其洞,很多人還誤會是古人修煉丹之所,這在唐朝和宋朝還有這樣的猜測。

如今兩岸猿聲早就不在,空留了這些洞穴般的崖墓,日夜伴隨江水起伏。真是令人傷懷。好在清朝時期民國年間,用來修建鎮江的王爺廟還是派上了用場。

瀘州長江兩岸有一處絕壁,居然隱藏了兩千多年前的崖墓群

可惜江陽沽酒客由於手頭資料有限,暫時只能給大家聊這麼多,但是我們沿途看到很多石壁上的石刻,並不是古代人刻上去的,據說是七十年代當地一個有文化的大學生寫的,可惜沒有采訪到本人,字體和寓意我覺得還是很好的。這個地方值得大家去看看。而且聽說觀音會也比較熱鬧。

希望以後我能蒐集到更多詳細的資料,再為大家進行補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