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了千年的蟾蜍:這隻東漢墓群中出土的蟾蜍,已經存活近兩千年了

考古 蟾蜍 文物 漢朝 火星四號 2017-06-26

蟾蜍,就是大家所熟知的癩蛤蟆,它在各地均有分佈。它行動緩慢笨拙,不善於跳躍、游泳。令人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它粗糙的皮膚,背面長滿了大大小小的疙瘩,這些腺體分泌的白色毒液,其實是一種非常重要的中藥。

蟾蜍白天多潛伏在草叢和農作物間,或在住宅四周及旱地的石塊下、土洞中,黃昏時常在池塘、溝沿、河岸、田邊、路旁爬行覓食。尤其在暴雨之後,它們常集中於乾燥的地方捕食各種害蟲。這本是一種平常的動物,但你可知道,它也有不同尋常的生命力。活了千年的蟾蜍:這隻東漢墓群中出土的蟾蜍,已經存活近兩千年了

1993年3月下旬,在四川省奉節縣的一處施工工地上,偶然間發現了一座沉埋千年的古墓。當考古學家趕到現場的時候,他們發現了一個驚人的事實:從一個古老的陶罐中,竟然發現了一隻頗有生命力的蟾蜍。

這個陶罐為泥質灰陶,據實測其腹徑18.3釐米,高12.8釐米。經鑑定,它來自東漢。儘管陶罐外面是泥土累累,但裡面卻是純淨無泥,連內壁上都沒有塵土。而靜臥在灰陶罐中的蟾蜍,黃褐色的背上夾雜著一些黑斑。蟾蜍的前足已經退化了,它靜靜地伏居在陶罐中,沒有一點動靜。但是,只要用棍子輕輕地觸碰它,它的反應就十分敏感,皮膚顫動。這隻千年古蟾依舊保持著很強的生命力,倘若你將陶罐向前傾斜,蟾蜍就會稍向前動,以保持身體平衡,再繼續傾斜,它雖不能移動,卻將頭仰起來以求平衡狀態。可見它還擁有十分清醒的意識。活了千年的蟾蜍:這隻東漢墓群中出土的蟾蜍,已經存活近兩千年了

蟾蜍為何會出現在墓中?要知道,這隻東漢墓群中出土的蟾蜍,已經存活近兩千年了。

翻開古書,在《廣五行記》記載了一件事:在唐代懷州凝真觀中,道士們常常聽見有蟾蜍的叫聲,卻總是隻聞聲音響,不知蟾蜍何在。後來,道觀的東廊有一根柱子壞了,在道士們將舊柱子砍斷的時候,卻在柱子中發現了一隻蟾蜍。這根舊柱子並沒有任何孔隙可以讓蟾蜍自由進入,看來,它原本是生活在一棵大樹洞中,在這棵樹被做成柱子後,蟾蜍就在封閉的樹洞中生活了數十年。據報道,人們也曾在岩石中、煤礦中發現過沉埋多年的活蟾蜍,但都是作為奇聞,沒有進一步的研究和發現。活了千年的蟾蜍:這隻東漢墓群中出土的蟾蜍,已經存活近兩千年了

現在在東漢的陶罐內發現的活蟾賒,可以說給千年蛤螟之謎又增添了一註腳,蟾蜍的這種獨特的生存方式——不吃不喝——竟然可以維持數千年的生命,它究竟是怎麼做到的呢?它用什麼來維持自己的生命?是吸收宇宙的能量?它是否可以引發人們發現一種新的生命模式?這種現象是否與道家所說的辟穀之術有關呢?活了千年的蟾蜍:這隻東漢墓群中出土的蟾蜍,已經存活近兩千年了

辟穀又稱“卻谷”、“斷谷”、“絕谷”、“休糧”、“絕粒”,即不食五穀雜糧。 道教認為,人食五穀雜糧,要在腸中積結成糞,產生穢氣,阻礙成仙的道路。人體中有三蟲,專靠得谷氣而生存,有了它的存在,使人產生邪欲而無法成仙。為此,道士們模仿《莊子·逍遙遊》所描寫的“不食五穀,吸風飲露”的仙人行徑,企求達到不死的目的。如果當今科學能對之作出解釋,將箇中原因弄個明白,這對人體科學、現代養生學將有巨大的貢獻。

歡迎關注微信號:xiaoshipingjiawo (福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