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往梅里雪山公路旁的小村,有著香格里拉兩千多年前的工藝密碼

手工藝 梅里雪山 陶器 文物 雲南小村子 雲南小村子 2017-08-27

去往梅里雪山公路旁的小村,有著香格里拉兩千多年前的工藝密碼

香格里拉•湯堆

文圖/大狗熊


去往梅里雪山公路旁的小村,有著香格里拉兩千多年前的工藝密碼

湯堆 | 遠眺

與許多曾經輝煌而後凋敝的

民間手藝相比,

尼西土陶十分幸運。

去往梅里雪山公路旁的小村,有著香格里拉兩千多年前的工藝密碼

十多年前,曾經去過一次“土陶之鄉”香格里拉尼西鄉湯堆村,拜訪過民間工藝大師孫諾七林。那時,柳樹環繞著一幢藏式小樓,院牆外,溪流淙淙,桃花開得正好。孫諾七林老人盤腿坐地,微弱的光線穿過小窗勾勒出老人的臉,極富神韻,象是一幅傳神的油畫。土胚在自制的木轉檯上旋轉,從孫諾老人手中瞬間變成了一個婀娜的身姿……我一心想這收藏一件孫諾七林的作品,可來到儲藏室,空空如也!剛出窯的陶器早讓人訂走了。

去往梅里雪山公路旁的小村,有著香格里拉兩千多年前的工藝密碼

已去世的民間工藝美術大師孫諾七林

湯堆丨兩千多年的製陶史

去往梅里雪山公路旁的小村,有著香格里拉兩千多年前的工藝密碼

湯堆村,為雲南歷史文化名村,距離雲南香格裡拉縣城30公里,隸屬於迪慶州尼西鄉,曾是茶馬古道的必經之地。這裡不僅保留有古樸的藏族民風,還傳承著有2000多年曆史的民間黑陶製作工藝。湯堆村地處乾熱河谷地帶,糧食作物以青稞、小麥、包穀、洋芋為主。全村總人口150餘戶,700多人,均為藏族,其中有80戶家庭製作黑陶,生產陶器時間大多是在農閒時進行。從上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我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先後在德欽永芝、納古、石底,香格裡拉縣尼西、幸福、奔東等地發掘300餘座石棺墓葬,出土了大量的黑陶隨葬品。其中出土器物的典型器大鑒耳陶罐,與尼西湯堆現今燒製的黑陶罐無論是從製作工藝、器型、質地等都具有眾多的相似處,說明在春秋戰國時期,迪慶的土著先民就已經熟練掌握黑陶製作燒造技藝。

去往梅里雪山公路旁的小村,有著香格里拉兩千多年前的工藝密碼

去往梅里雪山公路旁的小村,有著香格里拉兩千多年前的工藝密碼

湯堆 |村景

一晃就是10多年,才再次來到湯堆村。村裡村外栽種了許多向日葵,正在盛放,大片的黃色讓陰鬱的天增加了許多明媚。村裡的路剛剛經過雨水的滋潤有些許的潮溼,質樸的屋舍鄉野,寧靜裡偶爾幾聲雞鳴狗吠,土得很純粹,這與陶的自然芳香本是同源。我似乎更肯定了藝術是心靈的體現。

去往梅里雪山公路旁的小村,有著香格里拉兩千多年前的工藝密碼

去往梅里雪山公路旁的小村,有著香格里拉兩千多年前的工藝密碼

去往梅里雪山公路旁的小村,有著香格里拉兩千多年前的工藝密碼

去往梅里雪山公路旁的小村,有著香格里拉兩千多年前的工藝密碼

去往梅里雪山公路旁的小村,有著香格里拉兩千多年前的工藝密碼

去往梅里雪山公路旁的小村,有著香格里拉兩千多年前的工藝密碼

湯堆丨一如昨昔的製陶工藝

去往梅里雪山公路旁的小村,有著香格里拉兩千多年前的工藝密碼

走進小村,除了犬吠聲,一片寧靜。我們的目的地是孫諾七林的家,但那座傳統的藏式碉房卻已不見了,眼前是貼著瓷磚的水泥房,如果不是牆上的“陶藝大師孫諾七林工作坊”,幾乎懷疑走錯了地方。

去往梅里雪山公路旁的小村,有著香格里拉兩千多年前的工藝密碼

孫諾七林大師的大兒子洛桑恩主

去往梅里雪山公路旁的小村,有著香格里拉兩千多年前的工藝密碼

去往梅里雪山公路旁的小村,有著香格里拉兩千多年前的工藝密碼

去往梅里雪山公路旁的小村,有著香格里拉兩千多年前的工藝密碼

洛桑恩主指導兒童學習製陶

一箇中年男子正盤腿坐在窗下塑泥。沒有水盤、沒有電動馬達,在三塊疊在一起的錐形木盤子之上,轉著轉著,就捏出一個圓圓的瓶口,然後再用木片把壺口處的泥巴拍平。他在做一個小巧精緻酒壺。有外人造訪,卻頭也不抬一下,一副習以為常的樣子。他便是孫諾七林的大兒子洛桑恩主。 從13歲起,他便跟隨父親學習製作黑陶,現在已可以帶徒,像這件小酒壺每天能做出四件。

問起孫諾老人,洛桑恩主說:“我父親已經去世兩年了。”一代大師就已去了,我卻未能收藏到他的作品。恍惚間,面前的人一樣的坐姿、一樣的工具。只是一束從窗外射進的陽光和手邊未完成的陶器,讓他在專心之外更顯得沉靜。

旁邊放著洛桑恩主的名片,上面只寫著“孫諾七林之子洛桑恩主”。眼前的中年人確實對得起大師之子這一稱號,人如其陶,初見也許不會有震撼之感,但使人覺得凝重內斂,因為黑陶的風格不是精巧,而是古拙,它的造型樸素、手工粗糲。長期與黑陶做伴,人也薰染了這種氣質。

去往梅里雪山公路旁的小村,有著香格里拉兩千多年前的工藝密碼

去往梅里雪山公路旁的小村,有著香格里拉兩千多年前的工藝密碼

湯堆丨順其自然的傳承之道

去往梅里雪山公路旁的小村,有著香格里拉兩千多年前的工藝密碼

去往梅里雪山公路旁的小村,有著香格里拉兩千多年前的工藝密碼

尼西湯堆一帶的製陶傳統可上溯到公元前850年左右。隨歷史發展,工藝日趨成熟、完善,並形成相對穩定的製作流程,沿用至今。與許多曾經輝煌而後凋敝的民間手藝相比,尼西土陶十分幸運,經歷數千年仍能完好保存下來,其中既有客觀的因素,也有主觀的影響。

去往梅里雪山公路旁的小村,有著香格里拉兩千多年前的工藝密碼

古老的製陶工具

去往梅里雪山公路旁的小村,有著香格里拉兩千多年前的工藝密碼

去往梅里雪山公路旁的小村,有著香格里拉兩千多年前的工藝密碼

去往梅里雪山公路旁的小村,有著香格里拉兩千多年前的工藝密碼

去往梅里雪山公路旁的小村,有著香格里拉兩千多年前的工藝密碼

尼西黑陶至今還沿用史前工藝,手工塑胚,尚未發展到轉盤拉胚。這就決定了他的器形比較小,胎壁較厚,造型至今原始樸拙厚重。中原從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製陶就已發展到了窯燒,從質地鬆脆的低溫陶進化成了堅硬質密的高溫陶。而尼西黑陶至今仍採用露天堆燒的方式,將陶藝史前最原始的技法如活標本一般保存至今。

湯堆身處偏僻之地,製陶所需的泥土只在此處才有,加之低溫燒製的成品黑陶在重量和強度上的不利因素,限制了其向外擴展和流通的規模。這些年來,外來的金屬,塑料等輕便廉價材質的日用品逐漸取代了當地人對土陶製品的需求。土陶的基本功能已轉化為裝飾和旅遊紀念品。

去往梅里雪山公路旁的小村,有著香格里拉兩千多年前的工藝密碼

柴火露天堆燒

去往梅里雪山公路旁的小村,有著香格里拉兩千多年前的工藝密碼

去往梅里雪山公路旁的小村,有著香格里拉兩千多年前的工藝密碼

黑陶手藝一般在家族內部教授,到孫諾七林這裡,為了土陶技藝的發展和延續,他決定將祖傳手藝向外傳授。現在村裡多家做陶的藏民,都是孫諾七林的徒弟。但是孫諾知道,收徒的數量也不宜太多,因為學做陶藝是項艱苦枯燥的工作,既要內心寧靜,不怕吃苦又要有藝術天分,這樣的徒弟是不容易找到的。

隨著到香格里拉的遊客越來越多,尼西湯堆黑陶終於走向了外界,被眾多遊客收藏。如今湯堆村150多戶人家,有80多戶在做黑陶,戶均收入超過4萬元,許多人家還在香德公路旁開了店,吸引前往德欽的遊客購買。

告別尼西湯堆,隨汽車在山路上盤旋,來時因臆想而生的顧慮可以拋開了。的確,在商業化與現代文明的影響之下,尼西土陶的傳承方式、產品樣式、銷售渠道都發生了一些適應性的變化,但是並沒有失去它本真的旨趣,也許這就是它經千年不滅的原因。

去往梅里雪山公路旁的小村,有著香格里拉兩千多年前的工藝密碼

關注『雲南小村子』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