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記•臨城70年】臨城岐山湖的由來

【印記•臨城70年】臨城岐山湖的由來【印記•臨城70年】臨城岐山湖的由來

岐山湖原名臨城水庫,也稱三岐水庫,於1958年至1960年興建,是海河流域大型水庫之一。

水庫座落在京廣鐵路臨城站以西20公里處的臨城縣西豎鎮三岐村,以東泜河的中游,泜河發源於臨城、內丘兩縣的西部山區,流經臨城、內丘、隆堯等縣匯入滏陽河、京廣鐵路以西流域面積937平方公里,歷史上是一條自然災害頻繁的河流。俗話傳說“淹了隆平,富了臨城”。其實也並非真正富了臨城,因為旱年無水用不上,遇到洪水,臨城照樣遭災,而真正受其害的隆平(隆堯),一遇洪水,急流直下,水勢凶猛,洩洪過後,河水不易利用。為變害為利,造福人民,1957年始,省、地和水電部北京勘測設計院,在海河規劃中,確定在臨城的三岐村以東建一座大型水庫,攔住發源於臨、內深山區兩大支流的水源,蓄水灌田,防洪除害。水庫原設計有大壩、溢洪道減洪洞、輸水洞、發電站、灌渠等六部分組成。是以防洪為主,灌溉為輔,結合發電、水產綜合利用的水利工程,庫容量1.55億立方米,正常雨水之年,蓄足水可灌溉農田32萬畝。

1957年,水電部北京勘測設計院在“海河流域規劃”中將臨城水庫定為大型水庫之一,由邢臺專署水利局提出水庫的設計要點:控制流域面積384平方公里,壩型為粘土斜牆壩,高32米,長1385米,土方230萬立方米,庫容量為1.55億立方米,防洪標準五十年一遇洪水設計,二百年一遇洪水校核,調節方式為多年調節,灌溉面積32萬畝,發電裝機400千瓦,年發電量100萬度,經河北省邯鄲專署(當時邯鄲、邢臺合併為邯鄲專署)認真研究後批准此項工程。

1958年8月,成立邯鄲地區水庫黨委會、工程局,水庫正式上馬,由臨城縣委書記尉連卿任政委兼書記,隆堯縣副縣長張耀廷任副書記,臨城縣縣長劉壽山任工程局局長,柏鄉縣副縣長李志華、內丘縣副縣長劉鳳山任副局長,水庫工程局施工隊由內丘、臨城、隆堯、柏鄉四縣組成,民工最多時達到31000餘人。

建庫開始,遷移村莊4個(菅等、南三岐、北三岐、彭家泉),宮家莊、屯院村部分搬遷,共計1237戶,3555人,房屋15833間,雜樹21.8萬棵,果樹6.43萬棵,墳墓4452座。

1959年1月,由於貫徹全國一盤棋,確保鋼、煤、糧、棉四大指標,根據省委指示,為搞好農業生產,解決農業生產上勞力緊缺局面,臨城水庫下馬緩建。

1959年10月,全國水利建設運動中臨城水庫工程復工,重新組建水庫黨委會、工程局,由內丘縣(此時臨城、內丘、柏鄉、隆堯已合為一個縣為內丘縣)縣委書記處書記趙振武任水庫黨委書記,副縣長張耀廷任副書記,公安局局長張長有任工程局局長,原臨城縣供銷社副主任張風崗、縣水利局局長範成玉、副局長韓太和任副局長。

水庫復工後,充實了黨的領導力量,配備5名縣委委員長期在水庫,各民工營地也都有1至3名公社書記或社長親自指揮,營、連、排都建立了黨組織,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的模範帶頭作用。上級黨委也特別重視,邯鄲市委(地改市)第一書記龐鈞同志親自指導工作,縣委第一書記翟耀也數次到工地瞭解工程進展情況。

修建水庫中,3萬多建庫幹部民工顯示了中化兒女的英雄氣概和聰明智慧,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當時我國國民經濟正處於非常困難時期,水庫黨委充分發揮了黨的戰鬥堡壘作用,召開黨代會,號召黨員起模範帶頭作用。民工們在各級黨組織的領導下不怕吃苦,不畏嚴寒,不顧疲勞,不避艱難,晝夜奮戰,工地上紅旗超展,鑼鼓喧天;民工們精神振奮,呈現出一派生龍活虎、你追我趕的生動場面。水庫黨委狠抓政治思想工作,開展“插紅旗、樹標兵”和比、學、趕、幫、超的競賽活動。做到月有計劃、旬有段落、日有進度,設有流動紅旗,規定了一天一小評,十天紅旗一流動,一月一總評制度,使社會主義勞動競賽形成了新高潮,幹部民工在零下十幾度的嚴冬,冒著刺骨的寒風,日夜苦戰,工地上出現了一個層層插紅旗,處處樹標兵,互相協作、互相幫助的動人景象。營、連、排、班之間,通過進行挑戰競賽活動,湧現出了許多感人的先進事蹟。如青年標兵馮小六,婦女標兵高喜花、王計花、老標兵桑光亮等,他們不僅日日破定額,超任務,還幫助帶動大家完成任務。“快車王”馮小六在1700米運距中,載重800斤,日拉23趟,日行156裡,創造了日運土5.1立方米的高記錄,成為建庫幹部民工學習的榜樣。

1960年2月,省設計院根據省委指示,將水庫標準修改為百年一遇洪水設計,千年一遇洪水校核。

1960年3月4日,水庫大壩一次合攏成功,8月水庫大壩主體工程基本完成,並開始攔洪蓄水,水庫壩高達到32.5米,最大庫容量1.55億立方米,至此,修建水庫動用土沙約211.2萬立方米,石頭71.36餘萬立方米,總投資596.36萬元,水庫配套及掃尾工程仍在進行。

1960年7月,邯鄲市副市長劉振邦到臨城水庫視察並賦詩一首“凌雲壯志衝九霄,三萬英雄鎖水蛟。歲辛患除福萬載,高舉紅旗迎風飄。”民工將這首詩和在建庫中湧現的先進人物的名字分別雕刻在兩塊石碑上,現仍放在水庫管理處的大院裡。

1965年夏,臨城水庫灌渠正式通水,灌渠總體工程分總幹、一干、一支、二支、四支,同樣灌溉引水819萬立方米,水庫灌溉面積在庫容充量年份可灌溉農田15萬畝,保證率50%,年供水量3800立方米,使城關、東鎮、黑城、鴨鴿營、樑村等鄉鎮大部分旱地變成水田,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生產。

1976年,水庫電站工程完工,裝機500千瓦,三臺機組設計流量每秒4.56立方米,年發電量80萬度。

臨城水庫建成以來,在攔洪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1963年8月,我地連降大雨七天七夜,水庫上游最大一日降雨831毫米,最大7日降雨量2050毫米。庫水位自8月2日8時7.3米開始上漲,4日12時達到20米,臨時溢洪道開始洩洪,18時正常溢洪道開始洩洪,5日5時最高庫水位達到29.66米,距壩頂僅2.6米。從4日8時到14時,僅6個小時,庫水位上漲11.95米,平均每小時上漲1.99米,最大洪峰每秒5565立方米,經水庫調蓄下洩洪流量最大為每秒2448立方米,消減洪峰59%。水庫主體工程基本上抗禦了這次洪水的襲擊,起到了攔洪作用,大大減輕了下游洪災的損失。

1966年8月,經邢臺專署研究決定,將臨城水庫管理處下放由臨城縣人委(縣政府前身)領導,臨城水庫的行政、業務全部由臨城縣人委管理。1972年11月,又將水庫收歸地區水利局管理至今。

【印記•臨城70年】臨城岐山湖的由來

臨城水庫,水碧山青,風光秀麗。1990年7月改名為岐山湖,建成風景區,向遊客開放,形成了“溶洞——岐山湖——天台山”旅遊“金三角”。

樑銀安、劉玉霞 整理

魯敏 供圖

【印記•臨城70年】臨城岐山湖的由來【印記•臨城70年】臨城岐山湖的由來【印記•臨城70年】臨城岐山湖的由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