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記·威縣70年】為花團錦簇的時代抒情歌唱

【印記·威縣70年】為花團錦簇的時代抒情歌唱

威縣發佈

威縣縣委、縣政府唯一官方微信平臺

關注

【印記·威縣70年】為花團錦簇的時代抒情歌唱【印記·威縣70年】為花團錦簇的時代抒情歌唱

為花團錦簇的時代抒情歌唱

——回望威縣詩歌70年

文/王輝

70年,對於波瀾壯闊的歷史長河而言,詩歌只是一朵美麗的浪花,而於威縣和威縣的詩歌來說,當是一個生命的起始,一部交響樂的序曲乃至重要樂章。七八十年來,在黨的文藝方針的正確指引下,威縣出現了燦爛的詩人群星,他們對當代威縣文化確立,文脈的傳承和涵養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迎來新中國成立70週年的時候,回身瞭望,我們感覺有必要對威縣詩歌的發展加以彙集、梳理、反觀。

追溯威縣詩歌的發展,脈絡是清晰的。

從帶著硝煙的解放區走來

1946年7月,威縣詩人王亞平出任冀魯豫邊區文聯主任,來解放區前,他途經南京梅園新村,受到周恩來的接見並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解放戰爭時期的冀魯豫,迎著新中國的黎明,他主編了《平原文藝》、《新地》等期刊,為配合土改運動和解放戰爭,便於普通老百姓和戰士閱讀,創作了大量通俗詩歌,較有代表性的有:《平原上》、《劉伯承的故事》、《打黃狼》、《張鎖買牛》等。

在王亞平之前,另一位威縣詩人劉藝亭已經在冀南解放區戰鬥了多年,他是《冀南日報》記者,《平原文藝》通訊員,《冀南教育》主編,1940年開始發表作品。創作了《滏河之歌》、《滏陽河的女兒》(長篇敘事詩)。1947年,冀南書店出版他的另一部長篇敘事詩——《苦盡甜來》,這首詩描寫的是正在進行中的土地改革,是與“時代同步”之作。

他們在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指引下,真情謳歌解放區人民的幸福生活,積極探索革命文藝為人民服務的發展方向,向即將誕生的共和國唱出了讚美的心聲。作為新詩的奠基者和領軍人物,王亞平和劉藝亭可謂威縣詩歌天幕上最明亮的雙子星座。

40年代初期,冀南解放區還有一位威縣詩人王博習,他創辦了冀南第一個純文學刊物《新文藝》,他的詩歌作品有《河水謠》、《二月春風吹》、《歸隊》和《麥田的騎者》,1942年5月,在反擊日寇“掃蕩”中,英勇犧牲在太行山上。

1949年春夏之交,劉藝亭在威縣縣城完成了長篇敘事詩《一個村莊的故事》,長詩語言樸素清新,優美流暢,像民歌那樣通俗明快,抒情敘事結合,形成一種雅俗共賞的歌調。這首長詩是冀南解放區詩歌的壓卷之作,也是冀南解放區詩歌創作的總結之作。

融入了新中國詩人大合唱

1949年10月1日,王亞平在天安門參加了開國大典,當天晚上他懷著激動的心情寫下了《偉大的一日》。在新中國成立的第二天,1949年10月2日《人民日報》副刊“星期文藝”,刊登了王亞平的詩《迎接一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全詩約200行,詩人吟詠道:“敬禮吧! 面向掌握歷史車輪的舵手——毛主席! 馬列主義的實踐者,苦難人民的救星,中國無產階級革命的導師!我們——全國的人民,用顛不倒、撲不滅的信心,用山樣高海樣深的熱愛,迎接年青的中國!迎接建設的年代!……”他張開自己的雙臂,用火熱的詩行擁抱新中國的到來。

每個時代,任何一個輝煌的文化現象無不是以群體共建的方式呈現。

建國後,威縣詩人以其單純、歡樂、豪邁和充滿理想主義色彩的聲調,加入了新中國詩人大合唱,用詩歌謳歌如火如荼的社會主義建設。

【印記·威縣70年】為花團錦簇的時代抒情歌唱

解放初,王亞平到《人民日報》主編文藝版,在擔負繁重的文化藝術領導工作的同時,仍積極進行文學創作,出版了《穆林女獻槍》(1949年8月天下圖書公司出版) 、《青春的中國》(1950年3月文化工作社出版)、《黃河英雄歌》(1950年7月新華書店出版)、《第一支頌歌》(1950年12月三聯書店出版)、《李秀真傳歌》(1951年6月青年出版社出版)、《王亞平詩選》(1954年1月作家出版社出版)、《寫在母親像前》(1958年10月新文藝出版社)。這一時期形成了王亞平創作生涯的一個高潮。

1958年秋天,王亞平回到了久別的故鄉威縣。縣領導邀請他在縣一中大操場做了一場精彩演講。在這次演講中他談了文藝創作中的許多問題,號召文藝工作者深入生活,寫身邊的人和事,用群眾語言,創作現實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作品。

【印記·威縣70年】為花團錦簇的時代抒情歌唱

劉藝亭深入到工廠、礦山、農村,創作了《在唐山制鋼廠》、《信念》、《五里崗紀事》、《礦工的家》、《鄉親們說你不像個官》等詩歌作品。

【印記·威縣70年】為花團錦簇的時代抒情歌唱

活躍在50年代的威縣詩人還有李盤文,他是臧克家的學生,在冀南解放區工作戰鬥多年,40年代就開始詩歌的創作,1958年擔任河北省文聯祕書長。這個時期,他發表了《挑杆和天平》、《我愛我的家鄉》、《人民熱愛子弟班》、《老社長》、《在偉大祖國的天空裡——慶祝建國十週年》等詩作。

也是在這個時期,王亞平受到“胡風反革命集團”事件的牽連,被捕入獄一年,後來長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身陷囹圄。劉藝亭1957年被錯劃右派。長期艱難的歲月,他們身處逆境,遭受磨難,卻依然堅守信念,堅持文學創作。

60年代,王亞平出版了詩集《燦爛的星辰》(1960年4月上海文藝出版社)。劉藝亭創作了《礦山喜雨》、《遊黑龍洞》、《鼓山曲》、《時傳祥的歌》、《鬧春節》等一批詩作。

新時期詩歌的探索和堅守

1972年《威縣文藝》創刊,董鳳鼎擔任主編,威縣的文學愛好者有了自己的文學期刊,《威縣文藝》在特殊的歷史時期,以自己的特殊方式吸引和培養了一批文學愛好者。也是從這個時期開始,威縣新生代的詩人開始悄然湧現,他們的代表人物是董鳳鼎和胡林聲。詩歌作品有董鳳鼎《沉甸甸的紅高粱》、《秤》和胡林聲的《無名草的歌》、《長征頌歌》、《噴灌》,其中,董鳳鼎的民歌《秤》發表在1974年的《人民日報》上。

70年代末,文革結束,改革開放為文學藝術帶來了又一個可喜的春天,詩人和詩歌創作在經歷了深刻的歷史反思和歷史變革之後,迴歸自然,“抒情、思考、自由、自我”滌盪著詩人的思想和靈魂。

1981年1月,王亞平的錯案得以平反,歷經磨難的王亞平又站到了詩歌創作的前沿,2月23日他在《人民日報》發表了新詩《歸隊》。在平反後短暫的最後時光,王亞平先後在報刊上發表了幾十首抒情詩,其中追憶自己人生道路的三部曲:《囑咐》(《詩刊》1980年第四期)、《期待》(《花城》總第七期,1981年)、《我心裡有一點火光》(《詩刊》1981年第五期)得到了讀者廣泛的迴響,從古稀老人到青年學生紛紛給他來信,特別是《期待》一詩,他們說也表達了他們的心聲,給予了他們啟迪和力量。《北京晚報》1982年2月8日發表了一篇李嚮明寫的專訪《熱心培育文學青年----訪老詩人王亞平同志》,記述了他這方面的動人事蹟。1983年4月6日,中國現代著名詩人、作家王亞平坐在他日夜奮筆耕耘的書桌旁,溘然長逝了!

王亞平的兒子王渭開始涉足詩壇,他先後發表了新詩《窗外雨聲滴答》、《悼父親王亞平》、《爸爸你聽我說》、《看著父親的足跡》。

1985年,李盤文出版了詩集《一步一層天》,詩集由臧克家題名,分為烽火謠、山水情、懷念集、農村曲四部分。

進入80年代,詩和詩人們彷彿一夜甦醒,人與自然、家園故土、親情愛情重新成為詩歌的主題,詩人的歌唱由心而發,使詩歌有了可貴的生命原色。威縣新生代的詩人開始嶄露頭角,其中最有成就的是胡林聲,在胡林聲的成長過程中得到了威縣老一輩文化工作者的王亞平、胡青坡、劉藝亭的指導和鼓勵,他勤奮學習,博採眾長,詩歌的創作日趨精進,他先後創作了《在春天的田野上》、《時光老人慢些走》等。另一位詩人董鳳鼎的文學創作方向主要轉向了評書小說,1983年出版了《驚蟄雷》,名噪一時。同時,他也創作了一些新詩《端午之夜我凝望星空》、《敬禮城市美容師》、《城市之光》。

1989年12月,劉藝亭和宋復光合編的《冀南文學作品選》正式出版,當年冀南解放區的多名威縣籍詩人的作品選入其中。90年代初期,劉藝亭出版了五卷本《劉藝亭作品集》,其中詩歌兩卷,而敘事長詩就佔了三部,每部八百行,約計三千行之多。這些作品,都來自過去的年代,特別是長篇敘事詩,就佔據的大半,集中寫在抗戰的歲月,大多是在威縣戰鬥工作時的作品。

1992年秋天,威縣舉辦金秋藝術節,劉藝亭應邀回到家鄉威縣,在家鄉期間,寫下了《一一四烈士墓上》、《王亞平故居》、《看亂彈戲》、《與洺州文學社青年朋友晚坐》、《歷史的光點——參觀義和拳議事廳》、《觀馮英傑百雞圖》等詩作。

進入90年代,威縣的詩人認真審視新詩的創作和發展,開始學習和探索新的詩歌創作道路,詩歌創作呈現多元化,朦朧詩的創作成為新詩創作的主流,吳洪群和徐學君是這一時期的重要代表,吳洪群發表了《夢中的鳥》、《為了生前的相識》、《初戀》、《冬天的冰》、《門依然半開》等詩作。 徐學君發表了《臥牛城斷想》、《舊磚》、《植棉的日子》等詩作,其中《舊磚》在河北省作家協會主辦的全國詩歌大賽中獲一等獎。

1992年,胡林聲的詩文集《遲到的花季》在香港訊通出版社出版。

新世紀的詩人揚帆再起航

新世紀以來,威縣的詩歌創作進入了繁榮期,湧現出一批創作成績突出的作家和優秀的作品。

2001年,王渭的新詩《愛情與友誼》獲得“中國作家世紀論壇”詩歌類一等獎。2012年,王渭整理父親王亞平和自己的詩作結集出版了《兩代詩》。同年又出版了《王渭短詩》,作者深情地將這部詩集的自序名為《威縣後生 作家後代》。

2003年,徐學君出版了詩集《豆爆的聲音》,整理了新詩集《雪韻》,徐學君是農民,是土生土長的威縣人,他的詩充滿了濃郁的鄉土氣息,他深得民風鄉俗的膏冰滋養,把生活精心咀嚼之後,飽蘸著民族色彩濃重的內涵,營構了一曲曲地地道道的冀南鄉韻。他是從最讓人珍愛,最讓人留戀的土壟間走來的詩人,作為一個真正的農民詩人,他的詩非常珍貴。

2006年,胡林聲出版了《飄灑的雨絲》,在這個專輯裡,胡林聲經過長期探索,詩風發生了轉變,他的詩兼學席慕蓉和汪國真,詩風積極向上、昂揚超脫,詩情淡雅剔透,抒情靈動。詩集的副標題為“精短純情詩100首”,這種純情不是愛情,而是一個成熟的中年人感悟生活的真實情感。

穆曉禾是一個純粹的詩人,是一個用生命認真寫詩的人,他的詩洋溢著真愛和寬容,充滿了對土地和自然的迷戀,他用詩隱藏了積年累月的疼痛,撫慰著安靜的心靈田園。他的追求讓人尊重。2009年穆曉禾的詩集《獲救之舍》出版, 2010年12月,穆曉禾《獲救之舍》作品研討會在威縣召開,《邢臺日報》發文說他“是我市近幾年來土生土長的一位在全國具有一定影響的青年詩人代表。”

宋素環是一位厚積薄發的詩人,她的詩清新簡約、語言優美、沉鬱內斂,淳樸自然,受到了普遍的認可和歡迎。在她的影響下,帶動了一批詩歌愛好者,她創辦了威縣第一個詩歌微信平臺,是威縣新時期詩歌創作的重要推動者。

【印記·威縣70年】為花團錦簇的時代抒情歌唱

2017年,在詩歌愛好者的共同努力下,《洺陽詩苑》期刊正式創刊,在這個詩歌平臺上,聚集了趙榮軍、宋素環、劉風威、李保祥、孫麗珠、秦志紅、王竹龍、王敬之、龐東霞、劉麗娟、趙秋等一大批新新詩人,形成了一個強大的詩人方陣,他們辛勤耕耘、艱辛勞作,創佳作,推精品,詩歌創作百花競放、爭奇鬥豔,日趨繁榮。威縣的詩歌因獨具特色的文化風貌和精神內涵,成為威縣最閃亮的文化品牌。

【印記·威縣70年】為花團錦簇的時代抒情歌唱

近年來,威縣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文化繁榮發展,全力實施文化強縣的戰略目標,積極引導文化藝術界自覺履行新時代宣傳思想工作“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狠抓文化人才培養,努力為文化人才特別是文學創作人才提供寬鬆的成長環境和條件,強力打造濃厚的文化氛圍。2017年,在威縣縣委、縣政府和省作家協會、邢臺市文聯的積極推動下,威縣舉辦了首屆“王亞平杯”海內外現代詩歌徵文比賽,大賽共收到來自法國、德國、加拿大等國家和國內江蘇、四川、陝西、廣東、河北等地的704位作者的1400餘篇現代詩歌作品。評選出一等獎2名,二等獎4名,三等獎10名,優秀獎30名。獲獎作品被編輯出版《紅蓼花——首屆“王亞平杯”現代詩歌比賽作品集》一書,取得空前的成功。在這次比賽中威縣詩人穆曉禾的《王亞平詩傳》獲得二等獎,劉風威的詩《這顆夢的種子日益飽滿》獲優秀獎。董鳳鼎、胡林聲、宋素環、王敬之、賀明入圍。

【印記·威縣70年】為花團錦簇的時代抒情歌唱

2019年春天,時值威縣第四屆梨花節,威縣舉辦了“梨花開·梨鄉情”原創詩歌朗誦會,朗誦了《梨花戀》《梨園春曲》《三月的風》《迎接一個迷人的春天》《威梨夢》《梨花白》《春有百花秋有月》《梨園之歌》《黎明的通知》等多首本土詩人的原創作品,熱情謳歌新時代,深情讚頌家鄉威縣蓬勃發展的可喜成就。

70年以來,威縣詩歌經歷艱苦跋涉和積極探索,在黨的文藝方針指引下,緊跟時代的腳步,不斷開拓創新,創作了大量的優秀作品,成為新時期威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縣域文學創作的繁榮發展提供了厚重的文化底蘊和文化支撐。相信威縣老中青作家,認真總結70年來威縣詩歌創作成就,“不忘初心,砥礪前行”,以飽滿的熱情積極投入到詩歌創作中,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點燃起激情,

讓青春在血液裡復活。

我願為花團錦簇的時代,

唱短小抒情的歌!

——王亞平《人民日報》1980年7月18日

大家都在看

☞【全民閱讀·書香邢臺】威縣舉辦2019世界讀書日主題系列活動啟動儀式

☞緊急通知!威縣下週開始限行!

☞【“三深化 三提升” 狠抓落實開新局】徐豔剛——突出“四個緊扣”推動巡察向村級延伸

☞邢臺市中級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李霽到威縣調研

☞【媒體看威縣】省、市級媒體報道了威縣...

【印記·威縣70年】為花團錦簇的時代抒情歌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