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國70年·金句中的河北印記|“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

"

◎編者按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實踐中說的這些“金句”你一定耳熟能詳,這是在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和中國共產黨近百年曆史取得的成就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今年是新中國成立七十週年,70年砥礪奮進,新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河北在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的進程中也取得了巨大成就,這些成就在“金句”裡都能找到影子。家國70年,讓我們從“金句”入手,爬梳每一個人都能感受到的這些成就。

"

◎編者按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實踐中說的這些“金句”你一定耳熟能詳,這是在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和中國共產黨近百年曆史取得的成就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今年是新中國成立七十週年,70年砥礪奮進,新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河北在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的進程中也取得了巨大成就,這些成就在“金句”裡都能找到影子。家國70年,讓我們從“金句”入手,爬梳每一個人都能感受到的這些成就。

家國70年·金句中的河北印記|“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

▲美麗的駱駝灣村新民居。

駱駝灣的鄉親過上好日子

從阜平縣龍泉關鎮出發,沿著蜿蜒而平整的山間柏油路南行約4 公里,就到了駱駝灣村。放眼望去,一座座青磚灰瓦花格窗的嶄新民居掩映在群山間,誰又曾想到,幾年前這裡還是在貧困線下掙扎的貧困山村。

小康路上一個人都不能少。

2012 年年底,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駱駝灣村,看望慰問這裡的鄉親們並考察扶貧開發工作,鼓勵鄉親們“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駱駝灣村乃至整個阜平縣拉開了脫貧攻堅的大幕。如今,六年多過去,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不斷深入,駱駝灣村已經順利脫貧,鄉親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過上了好日子。

"

◎編者按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實踐中說的這些“金句”你一定耳熟能詳,這是在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和中國共產黨近百年曆史取得的成就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今年是新中國成立七十週年,70年砥礪奮進,新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河北在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的進程中也取得了巨大成就,這些成就在“金句”裡都能找到影子。家國70年,讓我們從“金句”入手,爬梳每一個人都能感受到的這些成就。

家國70年·金句中的河北印記|“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

▲美麗的駱駝灣村新民居。

駱駝灣的鄉親過上好日子

從阜平縣龍泉關鎮出發,沿著蜿蜒而平整的山間柏油路南行約4 公里,就到了駱駝灣村。放眼望去,一座座青磚灰瓦花格窗的嶄新民居掩映在群山間,誰又曾想到,幾年前這裡還是在貧困線下掙扎的貧困山村。

小康路上一個人都不能少。

2012 年年底,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駱駝灣村,看望慰問這裡的鄉親們並考察扶貧開發工作,鼓勵鄉親們“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駱駝灣村乃至整個阜平縣拉開了脫貧攻堅的大幕。如今,六年多過去,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不斷深入,駱駝灣村已經順利脫貧,鄉親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過上了好日子。

家國70年·金句中的河北印記|“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

▲駱駝灣保留下來的老房子。

◇住新房,享醫保,小康生活步步高

唐宗秀老人今年74 歲,習近平總書記2012 年年底來駱駝灣村時曾到過她家。

老人的家在村子北部,如今的新居寬敞明亮,一盆盆綠植將乾淨的院落點綴得格外美麗,屋裡北牆的櫃子上,習近平總書記當年和她坐在炕沿上嘮家常的照片令人溫暖。

“還記得以前的苦日子,長年吃粗糧,過年也吃不上一口肉,家裡一年收入也就千八百塊錢。總書記來的時候,我家灶臺上一鍋餾的是剩乾糧,一鍋是給豬熱的泔水,我都不好意思掀開鍋蓋。”唐宗秀說,“你看現在,翻新的大房子,鋁合金門窗,冬天還有地暖,想吃點啥就吃點啥,真是享福嘍。”

阜平縣人大副主任、龍泉關鎮黨委書記劉俊亮說,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不斷深入,2017 年年底駱駝灣村實現脫貧,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 年的950 元增長到2018 年的11239 元,全村277 戶人家已全部搬進了寬敞明亮的新房。

坐在炕沿上,唐宗秀給記者細細算起了自家的“脫貧賬”:“我和老伴兒一年的養老金是2700 元;土地流轉租金近5000 元;老伴兒在村裡給阜裕公司種菜養花,一年工資有24000 元。”

去年春天,唐宗秀的老伴陳德印在阜平縣醫院做了膽囊手術,住院十多天,只花了80 元的路費和飯錢。“因為從2016 年起,阜平全縣60 歲以上老人縣域內住院產生的合規醫療費用全部報銷。”劉俊亮解釋說。

“這會兒我們不愁吃不愁穿,生病還有政府管。感謝總書記,感謝黨和政府!”唐宗秀激動地說。

"

◎編者按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實踐中說的這些“金句”你一定耳熟能詳,這是在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和中國共產黨近百年曆史取得的成就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今年是新中國成立七十週年,70年砥礪奮進,新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河北在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的進程中也取得了巨大成就,這些成就在“金句”裡都能找到影子。家國70年,讓我們從“金句”入手,爬梳每一個人都能感受到的這些成就。

家國70年·金句中的河北印記|“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

▲美麗的駱駝灣村新民居。

駱駝灣的鄉親過上好日子

從阜平縣龍泉關鎮出發,沿著蜿蜒而平整的山間柏油路南行約4 公里,就到了駱駝灣村。放眼望去,一座座青磚灰瓦花格窗的嶄新民居掩映在群山間,誰又曾想到,幾年前這裡還是在貧困線下掙扎的貧困山村。

小康路上一個人都不能少。

2012 年年底,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駱駝灣村,看望慰問這裡的鄉親們並考察扶貧開發工作,鼓勵鄉親們“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駱駝灣村乃至整個阜平縣拉開了脫貧攻堅的大幕。如今,六年多過去,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不斷深入,駱駝灣村已經順利脫貧,鄉親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過上了好日子。

家國70年·金句中的河北印記|“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

▲駱駝灣保留下來的老房子。

◇住新房,享醫保,小康生活步步高

唐宗秀老人今年74 歲,習近平總書記2012 年年底來駱駝灣村時曾到過她家。

老人的家在村子北部,如今的新居寬敞明亮,一盆盆綠植將乾淨的院落點綴得格外美麗,屋裡北牆的櫃子上,習近平總書記當年和她坐在炕沿上嘮家常的照片令人溫暖。

“還記得以前的苦日子,長年吃粗糧,過年也吃不上一口肉,家裡一年收入也就千八百塊錢。總書記來的時候,我家灶臺上一鍋餾的是剩乾糧,一鍋是給豬熱的泔水,我都不好意思掀開鍋蓋。”唐宗秀說,“你看現在,翻新的大房子,鋁合金門窗,冬天還有地暖,想吃點啥就吃點啥,真是享福嘍。”

阜平縣人大副主任、龍泉關鎮黨委書記劉俊亮說,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不斷深入,2017 年年底駱駝灣村實現脫貧,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 年的950 元增長到2018 年的11239 元,全村277 戶人家已全部搬進了寬敞明亮的新房。

坐在炕沿上,唐宗秀給記者細細算起了自家的“脫貧賬”:“我和老伴兒一年的養老金是2700 元;土地流轉租金近5000 元;老伴兒在村裡給阜裕公司種菜養花,一年工資有24000 元。”

去年春天,唐宗秀的老伴陳德印在阜平縣醫院做了膽囊手術,住院十多天,只花了80 元的路費和飯錢。“因為從2016 年起,阜平全縣60 歲以上老人縣域內住院產生的合規醫療費用全部報銷。”劉俊亮解釋說。

“這會兒我們不愁吃不愁穿,生病還有政府管。感謝總書記,感謝黨和政府!”唐宗秀激動地說。

家國70年·金句中的河北印記|“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

▲唐宗秀老人回憶總書記來家裡的情景。

◇搞旅遊,謀發展,擼起袖子加油幹

在駱駝灣村走上一遭,古色古香的大戲臺、風味十足的小吃街、古樸雅緻的民宿一一映入記者眼簾。

“近年來,駱駝灣村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引進了北京寒舍集團與阜平縣阜裕公司,共同打造民宿旅遊新業態。”劉俊亮說,駱駝灣村流轉民宿68 戶,戶均年流轉租金1 萬元,帶動本村及周邊群眾就業90 人,人均務工年增收能夠達到2 萬元左右。此外,駱駝灣村大力發展食用菌、高效林果產業,還將780 畝土地統一流轉到農業公司,村民每年能獲得流轉金收入七十餘萬元。同時,村民到香菇園區、林果基地務工每天可獲得工資80 元至100 元。林果種植公司產生效益後,村民還可按5︰5 比例實現年底利潤分紅。

在駱駝灣村的文化廣場上,68 歲的龍泉關村村民賈森穿著保安服,正在指揮遊客車輛去往停車場。“兩個月前,聽說這裡招人,我便過來當保安了。一個月2000 元的工資,以前哪敢想自己能掙這麼多?!”這位憨厚的老人爽朗地笑著說,“我們家裡也脫貧了,日子越來越滋潤!”

村子發展前景好了,很多之前外出務工的年輕人也回鄉創業了。在駱駝灣村小吃街後邊巷子裡的一個農家樂,記者見到了35 歲的劉永剛。他曾在北京打工十多年,去年看好家鄉的發展前景,回村開起了農家樂。

“現在回到家鄉創業,掙了錢,還能陪在父母孩子身邊,特別幸福。”劉永剛望著眼前的群山說,村子變化這麼大,他心裡有說不出的高興,“擼起袖子加油幹,生活會越來越美好!”

(燕都融媒體記者 李連成 文/圖)

水壕窪舊窯洞裡的期盼

懷安縣地處河北省西北部,是全省13 個未脫貧縣之一,2018 年實現64 個村和12131 人脫貧,貧困發生率由2017 年的11.3%降至5.03%。柴溝堡鎮的水濠窪村處在大山深處,村子建在平均坡度27度的一處山坡上,水濠窪因缺水而得名,生產生活條件惡劣,2016 年被列入貧困村。

7 月1 日上午,記者來到水濠窪村,實地採訪了正在進行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感受鄉親們不向貧困低頭的倔強與即將脫貧的希望。

"

◎編者按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實踐中說的這些“金句”你一定耳熟能詳,這是在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和中國共產黨近百年曆史取得的成就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今年是新中國成立七十週年,70年砥礪奮進,新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河北在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的進程中也取得了巨大成就,這些成就在“金句”裡都能找到影子。家國70年,讓我們從“金句”入手,爬梳每一個人都能感受到的這些成就。

家國70年·金句中的河北印記|“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

▲美麗的駱駝灣村新民居。

駱駝灣的鄉親過上好日子

從阜平縣龍泉關鎮出發,沿著蜿蜒而平整的山間柏油路南行約4 公里,就到了駱駝灣村。放眼望去,一座座青磚灰瓦花格窗的嶄新民居掩映在群山間,誰又曾想到,幾年前這裡還是在貧困線下掙扎的貧困山村。

小康路上一個人都不能少。

2012 年年底,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駱駝灣村,看望慰問這裡的鄉親們並考察扶貧開發工作,鼓勵鄉親們“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駱駝灣村乃至整個阜平縣拉開了脫貧攻堅的大幕。如今,六年多過去,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不斷深入,駱駝灣村已經順利脫貧,鄉親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過上了好日子。

家國70年·金句中的河北印記|“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

▲駱駝灣保留下來的老房子。

◇住新房,享醫保,小康生活步步高

唐宗秀老人今年74 歲,習近平總書記2012 年年底來駱駝灣村時曾到過她家。

老人的家在村子北部,如今的新居寬敞明亮,一盆盆綠植將乾淨的院落點綴得格外美麗,屋裡北牆的櫃子上,習近平總書記當年和她坐在炕沿上嘮家常的照片令人溫暖。

“還記得以前的苦日子,長年吃粗糧,過年也吃不上一口肉,家裡一年收入也就千八百塊錢。總書記來的時候,我家灶臺上一鍋餾的是剩乾糧,一鍋是給豬熱的泔水,我都不好意思掀開鍋蓋。”唐宗秀說,“你看現在,翻新的大房子,鋁合金門窗,冬天還有地暖,想吃點啥就吃點啥,真是享福嘍。”

阜平縣人大副主任、龍泉關鎮黨委書記劉俊亮說,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不斷深入,2017 年年底駱駝灣村實現脫貧,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 年的950 元增長到2018 年的11239 元,全村277 戶人家已全部搬進了寬敞明亮的新房。

坐在炕沿上,唐宗秀給記者細細算起了自家的“脫貧賬”:“我和老伴兒一年的養老金是2700 元;土地流轉租金近5000 元;老伴兒在村裡給阜裕公司種菜養花,一年工資有24000 元。”

去年春天,唐宗秀的老伴陳德印在阜平縣醫院做了膽囊手術,住院十多天,只花了80 元的路費和飯錢。“因為從2016 年起,阜平全縣60 歲以上老人縣域內住院產生的合規醫療費用全部報銷。”劉俊亮解釋說。

“這會兒我們不愁吃不愁穿,生病還有政府管。感謝總書記,感謝黨和政府!”唐宗秀激動地說。

家國70年·金句中的河北印記|“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

▲唐宗秀老人回憶總書記來家裡的情景。

◇搞旅遊,謀發展,擼起袖子加油幹

在駱駝灣村走上一遭,古色古香的大戲臺、風味十足的小吃街、古樸雅緻的民宿一一映入記者眼簾。

“近年來,駱駝灣村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引進了北京寒舍集團與阜平縣阜裕公司,共同打造民宿旅遊新業態。”劉俊亮說,駱駝灣村流轉民宿68 戶,戶均年流轉租金1 萬元,帶動本村及周邊群眾就業90 人,人均務工年增收能夠達到2 萬元左右。此外,駱駝灣村大力發展食用菌、高效林果產業,還將780 畝土地統一流轉到農業公司,村民每年能獲得流轉金收入七十餘萬元。同時,村民到香菇園區、林果基地務工每天可獲得工資80 元至100 元。林果種植公司產生效益後,村民還可按5︰5 比例實現年底利潤分紅。

在駱駝灣村的文化廣場上,68 歲的龍泉關村村民賈森穿著保安服,正在指揮遊客車輛去往停車場。“兩個月前,聽說這裡招人,我便過來當保安了。一個月2000 元的工資,以前哪敢想自己能掙這麼多?!”這位憨厚的老人爽朗地笑著說,“我們家裡也脫貧了,日子越來越滋潤!”

村子發展前景好了,很多之前外出務工的年輕人也回鄉創業了。在駱駝灣村小吃街後邊巷子裡的一個農家樂,記者見到了35 歲的劉永剛。他曾在北京打工十多年,去年看好家鄉的發展前景,回村開起了農家樂。

“現在回到家鄉創業,掙了錢,還能陪在父母孩子身邊,特別幸福。”劉永剛望著眼前的群山說,村子變化這麼大,他心裡有說不出的高興,“擼起袖子加油幹,生活會越來越美好!”

(燕都融媒體記者 李連成 文/圖)

水壕窪舊窯洞裡的期盼

懷安縣地處河北省西北部,是全省13 個未脫貧縣之一,2018 年實現64 個村和12131 人脫貧,貧困發生率由2017 年的11.3%降至5.03%。柴溝堡鎮的水濠窪村處在大山深處,村子建在平均坡度27度的一處山坡上,水濠窪因缺水而得名,生產生活條件惡劣,2016 年被列入貧困村。

7 月1 日上午,記者來到水濠窪村,實地採訪了正在進行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感受鄉親們不向貧困低頭的倔強與即將脫貧的希望。

家國70年·金句中的河北印記|“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

▲郭明委老兩口憧憬著搬進新房。

◇大步行走在脫貧道路上

前往水濠窪村途中,記者看到一處幸福互助院工地。同行的懷安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張潤海說,這個幸福互助院是水濠窪村的新址,現在正在緊張建設中,預計11 月份完工後,水濠窪村的鄉親們將整體搬遷至此住進新房。

水濠窪村副主任李風福說,水濠窪村位於柴溝堡鎮東南部,地處山溝,村莊平均坡度27度,2016 年被列入貧困村,由柴溝堡第二中學幫扶。目前,全村在冊人口140 戶297 人,常住人口38 戶65 人。農戶收入以傳統種植業為主,主要為玉米、谷黍等糧食作物。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67 戶104 人,已脫貧31 戶43 人,未脫貧36 戶61 人,貧困發生率20.5%。目前,作為該村第一民生工程的脫貧攻堅正在全力進行,產業就業扶貧、生態扶貧、教育扶貧等多頭並進,計劃2019 年實現全部脫貧。同時,還修建了寬5 米、長3.3 公里的水泥路一條,極大改善了鄉親們的出行條件。

依據省市空心村治理方案,針對水濠窪村現居住人口大部分為60 週歲以上、無勞動能力老人的現狀,堅持聯村並建、生態修復、產業發展相結合,建設互助幸福院,推進空心村治理。互助幸福院選址鄰近的南忻屯村,佔地約10 畝,擬建2 排4 棟,房屋50 間。項目於今年4月底開工建設,預計在11 月份整體搬遷入住,解決常住人口住房安全問題,達到整體脫貧。

為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該村還成立扶貧互助合作社,流轉1240 畝耕地作為大杏扁經濟林種植基地,其中流轉63 戶貧困戶耕地600 畝,每年可收入土地流轉租金70 元每畝;同時帶動周邊8 個村發展經濟林,覆蓋其他貧困村659 戶貧困戶,預計戶均增收400元至500 元。

"

◎編者按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實踐中說的這些“金句”你一定耳熟能詳,這是在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和中國共產黨近百年曆史取得的成就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今年是新中國成立七十週年,70年砥礪奮進,新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河北在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的進程中也取得了巨大成就,這些成就在“金句”裡都能找到影子。家國70年,讓我們從“金句”入手,爬梳每一個人都能感受到的這些成就。

家國70年·金句中的河北印記|“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

▲美麗的駱駝灣村新民居。

駱駝灣的鄉親過上好日子

從阜平縣龍泉關鎮出發,沿著蜿蜒而平整的山間柏油路南行約4 公里,就到了駱駝灣村。放眼望去,一座座青磚灰瓦花格窗的嶄新民居掩映在群山間,誰又曾想到,幾年前這裡還是在貧困線下掙扎的貧困山村。

小康路上一個人都不能少。

2012 年年底,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駱駝灣村,看望慰問這裡的鄉親們並考察扶貧開發工作,鼓勵鄉親們“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駱駝灣村乃至整個阜平縣拉開了脫貧攻堅的大幕。如今,六年多過去,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不斷深入,駱駝灣村已經順利脫貧,鄉親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過上了好日子。

家國70年·金句中的河北印記|“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

▲駱駝灣保留下來的老房子。

◇住新房,享醫保,小康生活步步高

唐宗秀老人今年74 歲,習近平總書記2012 年年底來駱駝灣村時曾到過她家。

老人的家在村子北部,如今的新居寬敞明亮,一盆盆綠植將乾淨的院落點綴得格外美麗,屋裡北牆的櫃子上,習近平總書記當年和她坐在炕沿上嘮家常的照片令人溫暖。

“還記得以前的苦日子,長年吃粗糧,過年也吃不上一口肉,家裡一年收入也就千八百塊錢。總書記來的時候,我家灶臺上一鍋餾的是剩乾糧,一鍋是給豬熱的泔水,我都不好意思掀開鍋蓋。”唐宗秀說,“你看現在,翻新的大房子,鋁合金門窗,冬天還有地暖,想吃點啥就吃點啥,真是享福嘍。”

阜平縣人大副主任、龍泉關鎮黨委書記劉俊亮說,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不斷深入,2017 年年底駱駝灣村實現脫貧,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 年的950 元增長到2018 年的11239 元,全村277 戶人家已全部搬進了寬敞明亮的新房。

坐在炕沿上,唐宗秀給記者細細算起了自家的“脫貧賬”:“我和老伴兒一年的養老金是2700 元;土地流轉租金近5000 元;老伴兒在村裡給阜裕公司種菜養花,一年工資有24000 元。”

去年春天,唐宗秀的老伴陳德印在阜平縣醫院做了膽囊手術,住院十多天,只花了80 元的路費和飯錢。“因為從2016 年起,阜平全縣60 歲以上老人縣域內住院產生的合規醫療費用全部報銷。”劉俊亮解釋說。

“這會兒我們不愁吃不愁穿,生病還有政府管。感謝總書記,感謝黨和政府!”唐宗秀激動地說。

家國70年·金句中的河北印記|“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

▲唐宗秀老人回憶總書記來家裡的情景。

◇搞旅遊,謀發展,擼起袖子加油幹

在駱駝灣村走上一遭,古色古香的大戲臺、風味十足的小吃街、古樸雅緻的民宿一一映入記者眼簾。

“近年來,駱駝灣村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引進了北京寒舍集團與阜平縣阜裕公司,共同打造民宿旅遊新業態。”劉俊亮說,駱駝灣村流轉民宿68 戶,戶均年流轉租金1 萬元,帶動本村及周邊群眾就業90 人,人均務工年增收能夠達到2 萬元左右。此外,駱駝灣村大力發展食用菌、高效林果產業,還將780 畝土地統一流轉到農業公司,村民每年能獲得流轉金收入七十餘萬元。同時,村民到香菇園區、林果基地務工每天可獲得工資80 元至100 元。林果種植公司產生效益後,村民還可按5︰5 比例實現年底利潤分紅。

在駱駝灣村的文化廣場上,68 歲的龍泉關村村民賈森穿著保安服,正在指揮遊客車輛去往停車場。“兩個月前,聽說這裡招人,我便過來當保安了。一個月2000 元的工資,以前哪敢想自己能掙這麼多?!”這位憨厚的老人爽朗地笑著說,“我們家裡也脫貧了,日子越來越滋潤!”

村子發展前景好了,很多之前外出務工的年輕人也回鄉創業了。在駱駝灣村小吃街後邊巷子裡的一個農家樂,記者見到了35 歲的劉永剛。他曾在北京打工十多年,去年看好家鄉的發展前景,回村開起了農家樂。

“現在回到家鄉創業,掙了錢,還能陪在父母孩子身邊,特別幸福。”劉永剛望著眼前的群山說,村子變化這麼大,他心裡有說不出的高興,“擼起袖子加油幹,生活會越來越美好!”

(燕都融媒體記者 李連成 文/圖)

水壕窪舊窯洞裡的期盼

懷安縣地處河北省西北部,是全省13 個未脫貧縣之一,2018 年實現64 個村和12131 人脫貧,貧困發生率由2017 年的11.3%降至5.03%。柴溝堡鎮的水濠窪村處在大山深處,村子建在平均坡度27度的一處山坡上,水濠窪因缺水而得名,生產生活條件惡劣,2016 年被列入貧困村。

7 月1 日上午,記者來到水濠窪村,實地採訪了正在進行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感受鄉親們不向貧困低頭的倔強與即將脫貧的希望。

家國70年·金句中的河北印記|“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

▲郭明委老兩口憧憬著搬進新房。

◇大步行走在脫貧道路上

前往水濠窪村途中,記者看到一處幸福互助院工地。同行的懷安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張潤海說,這個幸福互助院是水濠窪村的新址,現在正在緊張建設中,預計11 月份完工後,水濠窪村的鄉親們將整體搬遷至此住進新房。

水濠窪村副主任李風福說,水濠窪村位於柴溝堡鎮東南部,地處山溝,村莊平均坡度27度,2016 年被列入貧困村,由柴溝堡第二中學幫扶。目前,全村在冊人口140 戶297 人,常住人口38 戶65 人。農戶收入以傳統種植業為主,主要為玉米、谷黍等糧食作物。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67 戶104 人,已脫貧31 戶43 人,未脫貧36 戶61 人,貧困發生率20.5%。目前,作為該村第一民生工程的脫貧攻堅正在全力進行,產業就業扶貧、生態扶貧、教育扶貧等多頭並進,計劃2019 年實現全部脫貧。同時,還修建了寬5 米、長3.3 公里的水泥路一條,極大改善了鄉親們的出行條件。

依據省市空心村治理方案,針對水濠窪村現居住人口大部分為60 週歲以上、無勞動能力老人的現狀,堅持聯村並建、生態修復、產業發展相結合,建設互助幸福院,推進空心村治理。互助幸福院選址鄰近的南忻屯村,佔地約10 畝,擬建2 排4 棟,房屋50 間。項目於今年4月底開工建設,預計在11 月份整體搬遷入住,解決常住人口住房安全問題,達到整體脫貧。

為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該村還成立扶貧互助合作社,流轉1240 畝耕地作為大杏扁經濟林種植基地,其中流轉63 戶貧困戶耕地600 畝,每年可收入土地流轉租金70 元每畝;同時帶動周邊8 個村發展經濟林,覆蓋其他貧困村659 戶貧困戶,預計戶均增收400元至500 元。

家國70年·金句中的河北印記|“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

▲駐村第一書記、村幹部和郭明委老兩口交流。

◇憧憬搬離窯洞住進新房

在水濠窪村村口,72 歲的村民郭明委正在和幾位村民一起打掃道路衛生。作為水濠窪村的衛生保潔員,他們每人每年可以掙到2000 多元的保潔員工資。

郭明委目前是低保貧困戶,老伴兒李秀英61 週歲,因腦出血後遺症肢體四級殘疾。隨著脫貧攻堅的進行,郭明委的生活發生了改變。

郭明委老人給記者算了一筆賬:2018年,他們老兩口在收入測算期間,領取低保金210 元;入股城東加油站,分紅1800 元;領取農業綜合補貼1514.3 元,領取退耕還林補貼1032.3 元,兩人領取養老保險金2484 元,兒女贍養1000 元。2018 年,他們老兩口年收入合計為8040.6 元。今年第一季度,公益崗位清潔員第一季度工資600 元,土地流轉18.83 畝,租金1318 元,通過種植經濟林掙薪金1000 元,低保第一季度領取705 元,他們老兩口領取養老保險金648 元,共計4271元。通過發展經濟林產業2 畝,驗收後可增收400 元。

駐村扶貧第一書記王辛介紹,目前,通過各種扶貧幫扶政策,從村民年平均收入上來說,該村已經達到脫貧標準。但是,由於該村大多數居民的房屋是破舊的窯洞,居住條件未達到脫貧標準。目前,整體搬遷的幸福互助院正在緊張建設中,預計11 月份整體搬遷後,就可以實現整體脫貧。

郭明委老兩口說,現在他們看病也不發愁了,光伏入股每年有固定的收入,當了村裡的保潔員每月有固定收入,家裡居住的窯洞從他爺爺那輩兒就開始住了,住了一百來年了,想起幾個月後就可以住進新房子了,他們很高興。

(燕都融媒體記者 張巖 通訊員 張潤海)

沿著李保國的路走下去

驕陽炙烤著冀南大地,61歲的郭素萍在邢臺市內丘縣實地走訪小辛旺村後,匆匆離開。接下來,她和她的團隊還要奔赴石家莊、唐山、邯鄲⋯⋯

郭素萍,“太行新愚公”李保國教授的愛人,也是河北農業大學扶貧志願服務隊核心成員。

“團隊的成員,除了完成教學和科研任務外,大都在路上。果農有所求,我們有所應。”郭素萍老師說,希望通過志願服務隊的努力,讓更多的荒山禿嶺變成綠水青山,讓更多的村莊發展起特色優質項目,讓更多的農民過上小康生活。

"

◎編者按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實踐中說的這些“金句”你一定耳熟能詳,這是在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和中國共產黨近百年曆史取得的成就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今年是新中國成立七十週年,70年砥礪奮進,新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河北在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的進程中也取得了巨大成就,這些成就在“金句”裡都能找到影子。家國70年,讓我們從“金句”入手,爬梳每一個人都能感受到的這些成就。

家國70年·金句中的河北印記|“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

▲美麗的駱駝灣村新民居。

駱駝灣的鄉親過上好日子

從阜平縣龍泉關鎮出發,沿著蜿蜒而平整的山間柏油路南行約4 公里,就到了駱駝灣村。放眼望去,一座座青磚灰瓦花格窗的嶄新民居掩映在群山間,誰又曾想到,幾年前這裡還是在貧困線下掙扎的貧困山村。

小康路上一個人都不能少。

2012 年年底,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駱駝灣村,看望慰問這裡的鄉親們並考察扶貧開發工作,鼓勵鄉親們“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駱駝灣村乃至整個阜平縣拉開了脫貧攻堅的大幕。如今,六年多過去,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不斷深入,駱駝灣村已經順利脫貧,鄉親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過上了好日子。

家國70年·金句中的河北印記|“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

▲駱駝灣保留下來的老房子。

◇住新房,享醫保,小康生活步步高

唐宗秀老人今年74 歲,習近平總書記2012 年年底來駱駝灣村時曾到過她家。

老人的家在村子北部,如今的新居寬敞明亮,一盆盆綠植將乾淨的院落點綴得格外美麗,屋裡北牆的櫃子上,習近平總書記當年和她坐在炕沿上嘮家常的照片令人溫暖。

“還記得以前的苦日子,長年吃粗糧,過年也吃不上一口肉,家裡一年收入也就千八百塊錢。總書記來的時候,我家灶臺上一鍋餾的是剩乾糧,一鍋是給豬熱的泔水,我都不好意思掀開鍋蓋。”唐宗秀說,“你看現在,翻新的大房子,鋁合金門窗,冬天還有地暖,想吃點啥就吃點啥,真是享福嘍。”

阜平縣人大副主任、龍泉關鎮黨委書記劉俊亮說,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不斷深入,2017 年年底駱駝灣村實現脫貧,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 年的950 元增長到2018 年的11239 元,全村277 戶人家已全部搬進了寬敞明亮的新房。

坐在炕沿上,唐宗秀給記者細細算起了自家的“脫貧賬”:“我和老伴兒一年的養老金是2700 元;土地流轉租金近5000 元;老伴兒在村裡給阜裕公司種菜養花,一年工資有24000 元。”

去年春天,唐宗秀的老伴陳德印在阜平縣醫院做了膽囊手術,住院十多天,只花了80 元的路費和飯錢。“因為從2016 年起,阜平全縣60 歲以上老人縣域內住院產生的合規醫療費用全部報銷。”劉俊亮解釋說。

“這會兒我們不愁吃不愁穿,生病還有政府管。感謝總書記,感謝黨和政府!”唐宗秀激動地說。

家國70年·金句中的河北印記|“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

▲唐宗秀老人回憶總書記來家裡的情景。

◇搞旅遊,謀發展,擼起袖子加油幹

在駱駝灣村走上一遭,古色古香的大戲臺、風味十足的小吃街、古樸雅緻的民宿一一映入記者眼簾。

“近年來,駱駝灣村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引進了北京寒舍集團與阜平縣阜裕公司,共同打造民宿旅遊新業態。”劉俊亮說,駱駝灣村流轉民宿68 戶,戶均年流轉租金1 萬元,帶動本村及周邊群眾就業90 人,人均務工年增收能夠達到2 萬元左右。此外,駱駝灣村大力發展食用菌、高效林果產業,還將780 畝土地統一流轉到農業公司,村民每年能獲得流轉金收入七十餘萬元。同時,村民到香菇園區、林果基地務工每天可獲得工資80 元至100 元。林果種植公司產生效益後,村民還可按5︰5 比例實現年底利潤分紅。

在駱駝灣村的文化廣場上,68 歲的龍泉關村村民賈森穿著保安服,正在指揮遊客車輛去往停車場。“兩個月前,聽說這裡招人,我便過來當保安了。一個月2000 元的工資,以前哪敢想自己能掙這麼多?!”這位憨厚的老人爽朗地笑著說,“我們家裡也脫貧了,日子越來越滋潤!”

村子發展前景好了,很多之前外出務工的年輕人也回鄉創業了。在駱駝灣村小吃街後邊巷子裡的一個農家樂,記者見到了35 歲的劉永剛。他曾在北京打工十多年,去年看好家鄉的發展前景,回村開起了農家樂。

“現在回到家鄉創業,掙了錢,還能陪在父母孩子身邊,特別幸福。”劉永剛望著眼前的群山說,村子變化這麼大,他心裡有說不出的高興,“擼起袖子加油幹,生活會越來越美好!”

(燕都融媒體記者 李連成 文/圖)

水壕窪舊窯洞裡的期盼

懷安縣地處河北省西北部,是全省13 個未脫貧縣之一,2018 年實現64 個村和12131 人脫貧,貧困發生率由2017 年的11.3%降至5.03%。柴溝堡鎮的水濠窪村處在大山深處,村子建在平均坡度27度的一處山坡上,水濠窪因缺水而得名,生產生活條件惡劣,2016 年被列入貧困村。

7 月1 日上午,記者來到水濠窪村,實地採訪了正在進行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感受鄉親們不向貧困低頭的倔強與即將脫貧的希望。

家國70年·金句中的河北印記|“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

▲郭明委老兩口憧憬著搬進新房。

◇大步行走在脫貧道路上

前往水濠窪村途中,記者看到一處幸福互助院工地。同行的懷安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張潤海說,這個幸福互助院是水濠窪村的新址,現在正在緊張建設中,預計11 月份完工後,水濠窪村的鄉親們將整體搬遷至此住進新房。

水濠窪村副主任李風福說,水濠窪村位於柴溝堡鎮東南部,地處山溝,村莊平均坡度27度,2016 年被列入貧困村,由柴溝堡第二中學幫扶。目前,全村在冊人口140 戶297 人,常住人口38 戶65 人。農戶收入以傳統種植業為主,主要為玉米、谷黍等糧食作物。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67 戶104 人,已脫貧31 戶43 人,未脫貧36 戶61 人,貧困發生率20.5%。目前,作為該村第一民生工程的脫貧攻堅正在全力進行,產業就業扶貧、生態扶貧、教育扶貧等多頭並進,計劃2019 年實現全部脫貧。同時,還修建了寬5 米、長3.3 公里的水泥路一條,極大改善了鄉親們的出行條件。

依據省市空心村治理方案,針對水濠窪村現居住人口大部分為60 週歲以上、無勞動能力老人的現狀,堅持聯村並建、生態修復、產業發展相結合,建設互助幸福院,推進空心村治理。互助幸福院選址鄰近的南忻屯村,佔地約10 畝,擬建2 排4 棟,房屋50 間。項目於今年4月底開工建設,預計在11 月份整體搬遷入住,解決常住人口住房安全問題,達到整體脫貧。

為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該村還成立扶貧互助合作社,流轉1240 畝耕地作為大杏扁經濟林種植基地,其中流轉63 戶貧困戶耕地600 畝,每年可收入土地流轉租金70 元每畝;同時帶動周邊8 個村發展經濟林,覆蓋其他貧困村659 戶貧困戶,預計戶均增收400元至500 元。

家國70年·金句中的河北印記|“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

▲駐村第一書記、村幹部和郭明委老兩口交流。

◇憧憬搬離窯洞住進新房

在水濠窪村村口,72 歲的村民郭明委正在和幾位村民一起打掃道路衛生。作為水濠窪村的衛生保潔員,他們每人每年可以掙到2000 多元的保潔員工資。

郭明委目前是低保貧困戶,老伴兒李秀英61 週歲,因腦出血後遺症肢體四級殘疾。隨著脫貧攻堅的進行,郭明委的生活發生了改變。

郭明委老人給記者算了一筆賬:2018年,他們老兩口在收入測算期間,領取低保金210 元;入股城東加油站,分紅1800 元;領取農業綜合補貼1514.3 元,領取退耕還林補貼1032.3 元,兩人領取養老保險金2484 元,兒女贍養1000 元。2018 年,他們老兩口年收入合計為8040.6 元。今年第一季度,公益崗位清潔員第一季度工資600 元,土地流轉18.83 畝,租金1318 元,通過種植經濟林掙薪金1000 元,低保第一季度領取705 元,他們老兩口領取養老保險金648 元,共計4271元。通過發展經濟林產業2 畝,驗收後可增收400 元。

駐村扶貧第一書記王辛介紹,目前,通過各種扶貧幫扶政策,從村民年平均收入上來說,該村已經達到脫貧標準。但是,由於該村大多數居民的房屋是破舊的窯洞,居住條件未達到脫貧標準。目前,整體搬遷的幸福互助院正在緊張建設中,預計11 月份整體搬遷後,就可以實現整體脫貧。

郭明委老兩口說,現在他們看病也不發愁了,光伏入股每年有固定的收入,當了村裡的保潔員每月有固定收入,家裡居住的窯洞從他爺爺那輩兒就開始住了,住了一百來年了,想起幾個月後就可以住進新房子了,他們很高興。

(燕都融媒體記者 張巖 通訊員 張潤海)

沿著李保國的路走下去

驕陽炙烤著冀南大地,61歲的郭素萍在邢臺市內丘縣實地走訪小辛旺村後,匆匆離開。接下來,她和她的團隊還要奔赴石家莊、唐山、邯鄲⋯⋯

郭素萍,“太行新愚公”李保國教授的愛人,也是河北農業大學扶貧志願服務隊核心成員。

“團隊的成員,除了完成教學和科研任務外,大都在路上。果農有所求,我們有所應。”郭素萍老師說,希望通過志願服務隊的努力,讓更多的荒山禿嶺變成綠水青山,讓更多的村莊發展起特色優質項目,讓更多的農民過上小康生活。

家國70年·金句中的河北印記|“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

▲郭素萍老師(左二)與隊員們。

◇大都在路上,累並快樂著

郭素萍老師一行剛剛走訪的土地上擬建一個紅樹莓基地。

“當地縣委書記很重視,提出‘山上紅蘋果,山下紅樹莓’的綠色發展計劃,目的是通過特色產業帶動更多的農民脫貧致富。”郭素萍老師說,團隊經實地調研、討論初步商定,爭取近三年將此產業做起來。

“團隊的成員,除了完成教學和科研任務外,大都在路上。果農有所求,我們有所應。”郭素萍說,前幾天,他們和富崗128 科技扶貧志願服務隊,從內丘縣崗底出發到灤平縣、寬城滿族自治縣、灤州市、晉州市、威縣現場培訓指導果樹夏季管理,接著還要到平山、邯鄲等地。時間安排得很緊,但農時不等人,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對果樹來說,可能影響好幾年。

“林業科技工作者的生物鐘必須和樹木同步。”已經61 歲的郭素萍老師坦言,有時她也覺得很累,但始終不敢忘初心,盡心才能盡力。

“保國走了,我們的團隊還在。我雖然不年輕了,但還走得動,他未竟的事業我和團隊替他來完成。我會幹到幹不動、走不了的那一天。”

◇那些實現的生前願望

李保國教授離開前兩年,紅樹莓曾讓其最為掛牽。

2017 年,在李保國的學生、河北農業大學教師張雪梅等人的協助下,保定市易縣富崗鄉建成了370畝的紅樹莓種植基地,成為帶動當地鄉親增收致富的好項目。

在邢臺市內丘縣崗底村,鄉親們說起李保國教授,至今還會抹眼淚。

“挺想念李教授的。”49 歲的楊和平種植蘋果二十多年了,“李老師走了,可郭老師在,俺心裡有底。”

楊和平說,“2018 年3 月,聽從郭老師的建議,用大苗建園的辦法更新了30 棵蘋果大樹苗,現在看來是弄對哩,今年就能掛果,以後蘋果質量又有保障了。”

郭素萍老師說,崗底村第一批果樹已有30 年樹齡,亟須換代,試驗栽培蘋果大樹苗是保國生前沒有完成的心願。普通蘋果樹苗是“一年栽植,三年結果,五年豐產”,投資見效慢,大苗建園卻可以“一年栽植,二年結果,三年豐產”。

“現在,我們團隊的大苗建園試驗已經成熟,今年有37戶、57畝果園開始運用這項技術。”郭素萍老師說。

◇“沿著李保國的路走下去”

目前,在李保國教授生前工作的河北農業大學,有著26 支李保國扶貧志願服務隊、122 支服務小隊,他們已經連續四年在“沿著李保國的路走下去”。

記者從河北農業大學宣傳部瞭解到,2016 年5 月,河北農業大學繼承弘揚李保國教授“太行新愚公”精神,續寫“太行山道路”新篇章,在全省首家發起成立了“李保國扶貧志願服務隊”。

幾年來,服務隊系列幫扶區域覆蓋全省100多個縣(市、區),直接參與師生逾6萬人次。他們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和貼心的科技服務送到農民身邊、送到產業園區,暢通幫扶最後一公里,被譽為“不走的工作隊”。

年屆花甲的郭素萍老師絲毫不敢停歇腳步。前南峪、崗底、綠嶺、康源⋯⋯她牽掛著所有的科研基地,怎樣才能與時俱進,怎樣才能不斷創新發展,怎樣才能保障農民永續過著富裕的生活。

郭素萍老師說,她總感覺扶貧路上的時間不夠用,總感覺許多事情還能做得更好。她希望通過志願服務隊的努力,讓更多的荒山禿嶺變成綠水青山,讓更多的村莊發展一些特色優質項目,讓更多的農民過上小康生活。

(燕都融媒體記者 張會武/文 郭素萍供圖)

◎點睛

小康不小康 關鍵看老鄉

2014 年是中國境外遊遊客突破1 億人次的第一年。現在,如果問“您家孩子去國外玩過嗎”,很多人會驕傲地回答“那當然”,也有人可能平淡些,會說“去過幾次吧”。

但誰能想到,如今環境美麗宜人、生活幸福安康的駱駝灣——河北阜平太行山區的一個小山村,在2014 年,許多人家還住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建起的舊房子裡,窗戶上糊著舊報紙,苦熬著冬天的風、夏天的雨。

中國之大,山遙水遠;境況之別,判若雲泥。這樣一個體量巨大的文明體,為何從未分崩離析或者沉淪退化?懷大同之理想,踐小康之奮鬥,是她古老智慧保持長青的祕密,也是她最與眾不同的精華。新中國的偉大實踐,解決了千百年來最困擾人民的溫飽問題;有遠見者則更看清楚,站在新起點上,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是多麼緊迫。

“只要還有一家一戶乃至一個人沒有解決基本生活問題,我們就不能安之若素”“眾志成城實現脫貧攻堅目標,決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地區、一個貧困群眾”⋯⋯習近平總書記的話總在提醒我們:“小康社會”是奮鬥目標,但絕不是一個“數字遊戲”。衡量小康目標是否達成,覆蓋是否全面,既要看指標、問質量,更要傾聽人民心聲——讓群眾特別是最困難的那部分群眾滿意,得到他們的認可,才是衡量標準。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因為像駱駝灣鄉親一樣的“老鄉”,往往處在發展機遇最稀缺、資源最匱乏的地方。他們,最盼望也最需要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就是懷著如此認知與信念,優秀共產黨員、“太行新愚公”李保國走入山區:群眾不脫困,此身誓不回!

如今李保國教授離開了,太行山的果香依舊,鄉親們對他的思念依舊,只是這裡的鄉親更富裕了,也更自信了——他埋下的科學發展、綠色發展的種子,終於開花結果;他用生命點亮的小康之光,再也不會黯淡。

而在李保國教授身後,他的愛人郭素萍老師,他昔日的學生和團隊,還有更多志願者、更多的扶貧隊伍,都接過了這個課題,那就是——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可期,在共同發展的道路上,我們怎樣做到不讓一個人掉隊。

(燕都融媒體 劉採萍)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