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暑假,學琴當如郎朗、教子當如郎爸?'

"


"


這個暑假,學琴當如郎朗、教子當如郎爸?

點擊上方「ijingjie」可快速關注我們

《境界》獨立出品【教育前線】

文丨細拉

播音 | 馨香

郎朗在凡爾賽宮大婚的消息再次激動父母們把孩子送去才藝培訓班。郎朗曾對郎爸說“我恨你,我恨鋼琴,只要我活著就永遠不再碰鋼琴”。父母用自己未經反思的價值觀給孩子設定了清單式的童年,告訴孩子只有達到父母的標準,你的人生才有意義,否則你就不該存在。

6月2日,郎朗在網上晒出婚紗照,公佈大婚喜訊“我找到我的愛麗絲啦,她是吉娜·愛麗絲”。一對新人在法國凡爾賽宮舉辦的盛大婚宴立刻成為眾人注目的焦點。在讚歎新娘子的美貌、兩個人的門當戶對之餘,看著這場大咖雲集的豪門婚禮,許多父母心中再次被激動,從一輔導孩子寫作業就崩潰的挫敗中奮起,想著如何在自家孩子身上覆制朗朗的成功。

於是,藉著這場婚禮,郎朗艱難的成名史再次成為許多父母的勵志讀物,讓他們在接下來的暑假裡走在送孩子去各種培訓班的路上。


"


這個暑假,學琴當如郎朗、教子當如郎爸?

點擊上方「ijingjie」可快速關注我們

《境界》獨立出品【教育前線】

文丨細拉

播音 | 馨香

郎朗在凡爾賽宮大婚的消息再次激動父母們把孩子送去才藝培訓班。郎朗曾對郎爸說“我恨你,我恨鋼琴,只要我活著就永遠不再碰鋼琴”。父母用自己未經反思的價值觀給孩子設定了清單式的童年,告訴孩子只有達到父母的標準,你的人生才有意義,否則你就不該存在。

6月2日,郎朗在網上晒出婚紗照,公佈大婚喜訊“我找到我的愛麗絲啦,她是吉娜·愛麗絲”。一對新人在法國凡爾賽宮舉辦的盛大婚宴立刻成為眾人注目的焦點。在讚歎新娘子的美貌、兩個人的門當戶對之餘,看著這場大咖雲集的豪門婚禮,許多父母心中再次被激動,從一輔導孩子寫作業就崩潰的挫敗中奮起,想著如何在自家孩子身上覆制朗朗的成功。

於是,藉著這場婚禮,郎朗艱難的成名史再次成為許多父母的勵志讀物,讓他們在接下來的暑假裡走在送孩子去各種培訓班的路上。


這個暑假,學琴當如郎朗、教子當如郎爸?

不練琴,你真是沒理由再活下去了

在郎朗的成名之路上,可能最廣為人知的就是他那位嚴厲的“郎爸”。“讓兒子成為世界著名的鋼琴家”,在郎朗很小的時候就已經是郎爸的夢想了。為此,郎爸辭去瀋陽的工作帶九歲的郎朗到北京學琴。父子生命中不堪回首的危機也正是在這一年發生了。

北京的音樂老師對郎朗總是不滿意,甚至說郎朗根本沒有彈琴的天分,要將他掃地出門。這對郎爸來說如同晴天霹靂,已經破釜沉舟的他寧死也不願放棄。在郎朗的回憶中,父親再次增加了他的練琴時間,“你一定得像活不過明天那樣地練琴。你必須練到每個人都能看到,沒有人有理由拒絕你,你是第一名,永遠會是第一名。”郎爸說。

看見兒子稍有鬆懈,郎爸便氣急敗壞地怒吼著:“我為了你放棄我的工作,放棄了我的生活!你媽為了你拼命幹活,勒緊褲腰帶過日子。每個人都指望著你,你倒好,回來這麼晚。老師不要你了,你還不練琴,你真是沒理由再活下去了......”

郎朗的成功關係到他們一家三口活著的全部意義。於是,郎爸將30粒藥丸放在郎朗手中,讓郎朗要麼吞藥要麼跳樓,總之若不成功,就是死路一條。多年以後,當媒體就這段往事問郎爸是否後悔時,郎爸堅定地搖了搖頭——或許他認為那次絕境中的催逼是郎朗成功不可或缺的一環。

按照美國育兒專家、斯坦福大學教授朱莉(Julie Lythcott-Haims)的研究,郎爸屬於典型的“過度參與”式父母,他們“認為孩子除非在自己的保護、控制、權衡每件事並在每個時刻都鉅細無遺地引導之下,否則不會成功”。他們的孩子得到的是一個“清單式的童年”。

在一次Ted講演中,朱莉說:“我們不僅僅想確保孩子的成績和分數,還要得到更多的獎項和榮譽。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滿足我們心中對完美的期望值。我們和每一位老師、校長、裁判爭辯,好像自己就是孩子的看門人、私人管家、祕書或經紀人。當我們和自己最愛的孩子在一起時,我們花大量時間催促、誘導、暗示、協助、爭論、嘮叨,確保他們不會將自己的人生搞砸了,不會將自己的大門向我們關閉。”

對於清單式的童年,我們並不陌生。“首先是沒有時間玩,沒有空閒,因為每一天都安排得很充實。每份作業、每次小考、每項活動,在我們的腦海中對孩子的未來都是決定成敗的關鍵時刻。我們不用他們在家裡幫忙,我們甚至允許他們有足夠的睡眠,只要他們完成了清單上所規定的事。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個快樂的童年,但當孩子回家,我們第一時間問的總是他們的功課和成績。他們從我們的臉上看到,如果他們拿到A就是有價值的,這時我們就會走到他們身邊,給予表揚。我們訓練孩子就好像訓練馬戲團裡的小狗一樣,日復一日哄著它們跳得更高。”

誰都清楚,孩子一時的興趣無法讓他們熬過成功所必須的單調、枯燥、重複的練習。意志力是影響孩子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之一。郎爸強大的意志力對郎朗的堅持提供了重要的保證。

另一位青年華人鋼琴家李雲迪背後也站著一位嚴厲的媽媽。其實早在當年的《傅雷家書》中,人們就可以看到為了培養出一個鋼琴家傅聰,需要父親多麼嚴厲。如果我們覺得掌握了成功的祕訣,就默默地抄起鞋底,在這個暑假裡擺出一副虎媽狼爸的架勢,站在貪玩的三歲孩子身後,不如繼續瞭解事情的另一面。

"


這個暑假,學琴當如郎朗、教子當如郎爸?

點擊上方「ijingjie」可快速關注我們

《境界》獨立出品【教育前線】

文丨細拉

播音 | 馨香

郎朗在凡爾賽宮大婚的消息再次激動父母們把孩子送去才藝培訓班。郎朗曾對郎爸說“我恨你,我恨鋼琴,只要我活著就永遠不再碰鋼琴”。父母用自己未經反思的價值觀給孩子設定了清單式的童年,告訴孩子只有達到父母的標準,你的人生才有意義,否則你就不該存在。

6月2日,郎朗在網上晒出婚紗照,公佈大婚喜訊“我找到我的愛麗絲啦,她是吉娜·愛麗絲”。一對新人在法國凡爾賽宮舉辦的盛大婚宴立刻成為眾人注目的焦點。在讚歎新娘子的美貌、兩個人的門當戶對之餘,看著這場大咖雲集的豪門婚禮,許多父母心中再次被激動,從一輔導孩子寫作業就崩潰的挫敗中奮起,想著如何在自家孩子身上覆制朗朗的成功。

於是,藉著這場婚禮,郎朗艱難的成名史再次成為許多父母的勵志讀物,讓他們在接下來的暑假裡走在送孩子去各種培訓班的路上。


這個暑假,學琴當如郎朗、教子當如郎爸?

不練琴,你真是沒理由再活下去了

在郎朗的成名之路上,可能最廣為人知的就是他那位嚴厲的“郎爸”。“讓兒子成為世界著名的鋼琴家”,在郎朗很小的時候就已經是郎爸的夢想了。為此,郎爸辭去瀋陽的工作帶九歲的郎朗到北京學琴。父子生命中不堪回首的危機也正是在這一年發生了。

北京的音樂老師對郎朗總是不滿意,甚至說郎朗根本沒有彈琴的天分,要將他掃地出門。這對郎爸來說如同晴天霹靂,已經破釜沉舟的他寧死也不願放棄。在郎朗的回憶中,父親再次增加了他的練琴時間,“你一定得像活不過明天那樣地練琴。你必須練到每個人都能看到,沒有人有理由拒絕你,你是第一名,永遠會是第一名。”郎爸說。

看見兒子稍有鬆懈,郎爸便氣急敗壞地怒吼著:“我為了你放棄我的工作,放棄了我的生活!你媽為了你拼命幹活,勒緊褲腰帶過日子。每個人都指望著你,你倒好,回來這麼晚。老師不要你了,你還不練琴,你真是沒理由再活下去了......”

郎朗的成功關係到他們一家三口活著的全部意義。於是,郎爸將30粒藥丸放在郎朗手中,讓郎朗要麼吞藥要麼跳樓,總之若不成功,就是死路一條。多年以後,當媒體就這段往事問郎爸是否後悔時,郎爸堅定地搖了搖頭——或許他認為那次絕境中的催逼是郎朗成功不可或缺的一環。

按照美國育兒專家、斯坦福大學教授朱莉(Julie Lythcott-Haims)的研究,郎爸屬於典型的“過度參與”式父母,他們“認為孩子除非在自己的保護、控制、權衡每件事並在每個時刻都鉅細無遺地引導之下,否則不會成功”。他們的孩子得到的是一個“清單式的童年”。

在一次Ted講演中,朱莉說:“我們不僅僅想確保孩子的成績和分數,還要得到更多的獎項和榮譽。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滿足我們心中對完美的期望值。我們和每一位老師、校長、裁判爭辯,好像自己就是孩子的看門人、私人管家、祕書或經紀人。當我們和自己最愛的孩子在一起時,我們花大量時間催促、誘導、暗示、協助、爭論、嘮叨,確保他們不會將自己的人生搞砸了,不會將自己的大門向我們關閉。”

對於清單式的童年,我們並不陌生。“首先是沒有時間玩,沒有空閒,因為每一天都安排得很充實。每份作業、每次小考、每項活動,在我們的腦海中對孩子的未來都是決定成敗的關鍵時刻。我們不用他們在家裡幫忙,我們甚至允許他們有足夠的睡眠,只要他們完成了清單上所規定的事。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個快樂的童年,但當孩子回家,我們第一時間問的總是他們的功課和成績。他們從我們的臉上看到,如果他們拿到A就是有價值的,這時我們就會走到他們身邊,給予表揚。我們訓練孩子就好像訓練馬戲團裡的小狗一樣,日復一日哄著它們跳得更高。”

誰都清楚,孩子一時的興趣無法讓他們熬過成功所必須的單調、枯燥、重複的練習。意志力是影響孩子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之一。郎爸強大的意志力對郎朗的堅持提供了重要的保證。

另一位青年華人鋼琴家李雲迪背後也站著一位嚴厲的媽媽。其實早在當年的《傅雷家書》中,人們就可以看到為了培養出一個鋼琴家傅聰,需要父親多麼嚴厲。如果我們覺得掌握了成功的祕訣,就默默地抄起鞋底,在這個暑假裡擺出一副虎媽狼爸的架勢,站在貪玩的三歲孩子身後,不如繼續瞭解事情的另一面。

這個暑假,學琴當如郎朗、教子當如郎爸?

當年的郎朗和郎爸

30粒藥丸與孩子的清單式童年

美國田納西州大學2011年對大學生進行了一項調查,發現父母的過度參與和焦慮、抑鬱之間有正向關係。這一調查結果和洛杉磯一家心理治療中心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研究者發現年輕人患焦慮和抑鬱的比例與他們曾經接受的“禁閉式”教育密切相關。

不僅如此,當父母根據孩子的表現將好惡寫在自己臉上,這不僅是告訴孩子他們的價值與成功和聽話緊緊捆綁在一起,而且他們是否能得到、配得到父母的愛也與他們的表現息息相關。孩子完全無力抵擋和過濾父母的價值觀,他們從父母身上習得什麼是人生最重要的。最終,父母成功地讓孩子接受:父母眼中重要的事就是他們唯一值得關注的,他們不知道除此以外是否還有別的可以追求。

在郎朗的回憶中,父親發瘋似的逼迫幾乎讓他失去繼續彈琴的興趣。“我恨我的手。我恨你。我恨鋼琴。如果不是鋼琴,這些事都不會發生!鋼琴讓你發瘋。鋼琴讓你想要殺死我!我恨這一切!……我再也不會練琴了。只要我活著,我就永遠不會再碰鋼琴。……一想到練琴,我就想到父親那次粗暴的行為。而且,彈琴會讓父親感到很高興。但我想要折磨他。”郎朗如此說。

至今沒有媒體報道過郎朗的愛情觀,但郎爸的擇偶標準早已廣為人知——“找有權勢的吧,總有沒落的時候;找有錢的,郎朗的錢夠花,而且我們是藝術家,注重精神的享受;找皇家的還不錯,我們和查爾斯王子關係好,可他沒女兒……”郎爸不是表演小品,而是很認真地覺得權勢和財富在他眼中只是最基本的標配,配得上郎朗的只有公主。不知道新娘子作為一位德韓混血鋼琴家,是怎麼過郎爸這一關的。婚姻在凡爾賽宮舉行,沒有地方比王宮更適合王子與公主成婚了。

不過按照郎爸的邏輯,另一半即使達標了也埋藏著危機,結婚時的門當戶對不能保證兩人一生都旗鼓相當。一旦其中一人情況變化,出現負資產,強強聯手不復存在,愛情就面臨挑戰。郎爸作為草根逆襲進入成功精英圈的人,還不擅於用文化、藝術、感覺之類詞語掩飾,其實他直白說出來的,就是許多成功人士婚姻的真相。

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人的幸福感來自於愛,尤其是和伴侶、朋友、家庭的愛。孩子們從父母的言傳身教中學習怎樣得到愛、怎樣付出愛。很難想象,當郎朗爸爸將30粒藥丸放在郎朗手中,郎朗從中感受到一種怎樣的愛。

郎朗在那個命懸一線的時刻拒絕了父親讓他去死的要求,郎爸覺得是郎朗的求生欲得勝了。但今天值得父母們思考的是,我們自己的價值觀真的配得上孩子的付出嗎?對於許多父母來說,他們從不知道,為了成功他們讓孩子失去了什麼。

"


這個暑假,學琴當如郎朗、教子當如郎爸?

點擊上方「ijingjie」可快速關注我們

《境界》獨立出品【教育前線】

文丨細拉

播音 | 馨香

郎朗在凡爾賽宮大婚的消息再次激動父母們把孩子送去才藝培訓班。郎朗曾對郎爸說“我恨你,我恨鋼琴,只要我活著就永遠不再碰鋼琴”。父母用自己未經反思的價值觀給孩子設定了清單式的童年,告訴孩子只有達到父母的標準,你的人生才有意義,否則你就不該存在。

6月2日,郎朗在網上晒出婚紗照,公佈大婚喜訊“我找到我的愛麗絲啦,她是吉娜·愛麗絲”。一對新人在法國凡爾賽宮舉辦的盛大婚宴立刻成為眾人注目的焦點。在讚歎新娘子的美貌、兩個人的門當戶對之餘,看著這場大咖雲集的豪門婚禮,許多父母心中再次被激動,從一輔導孩子寫作業就崩潰的挫敗中奮起,想著如何在自家孩子身上覆制朗朗的成功。

於是,藉著這場婚禮,郎朗艱難的成名史再次成為許多父母的勵志讀物,讓他們在接下來的暑假裡走在送孩子去各種培訓班的路上。


這個暑假,學琴當如郎朗、教子當如郎爸?

不練琴,你真是沒理由再活下去了

在郎朗的成名之路上,可能最廣為人知的就是他那位嚴厲的“郎爸”。“讓兒子成為世界著名的鋼琴家”,在郎朗很小的時候就已經是郎爸的夢想了。為此,郎爸辭去瀋陽的工作帶九歲的郎朗到北京學琴。父子生命中不堪回首的危機也正是在這一年發生了。

北京的音樂老師對郎朗總是不滿意,甚至說郎朗根本沒有彈琴的天分,要將他掃地出門。這對郎爸來說如同晴天霹靂,已經破釜沉舟的他寧死也不願放棄。在郎朗的回憶中,父親再次增加了他的練琴時間,“你一定得像活不過明天那樣地練琴。你必須練到每個人都能看到,沒有人有理由拒絕你,你是第一名,永遠會是第一名。”郎爸說。

看見兒子稍有鬆懈,郎爸便氣急敗壞地怒吼著:“我為了你放棄我的工作,放棄了我的生活!你媽為了你拼命幹活,勒緊褲腰帶過日子。每個人都指望著你,你倒好,回來這麼晚。老師不要你了,你還不練琴,你真是沒理由再活下去了......”

郎朗的成功關係到他們一家三口活著的全部意義。於是,郎爸將30粒藥丸放在郎朗手中,讓郎朗要麼吞藥要麼跳樓,總之若不成功,就是死路一條。多年以後,當媒體就這段往事問郎爸是否後悔時,郎爸堅定地搖了搖頭——或許他認為那次絕境中的催逼是郎朗成功不可或缺的一環。

按照美國育兒專家、斯坦福大學教授朱莉(Julie Lythcott-Haims)的研究,郎爸屬於典型的“過度參與”式父母,他們“認為孩子除非在自己的保護、控制、權衡每件事並在每個時刻都鉅細無遺地引導之下,否則不會成功”。他們的孩子得到的是一個“清單式的童年”。

在一次Ted講演中,朱莉說:“我們不僅僅想確保孩子的成績和分數,還要得到更多的獎項和榮譽。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滿足我們心中對完美的期望值。我們和每一位老師、校長、裁判爭辯,好像自己就是孩子的看門人、私人管家、祕書或經紀人。當我們和自己最愛的孩子在一起時,我們花大量時間催促、誘導、暗示、協助、爭論、嘮叨,確保他們不會將自己的人生搞砸了,不會將自己的大門向我們關閉。”

對於清單式的童年,我們並不陌生。“首先是沒有時間玩,沒有空閒,因為每一天都安排得很充實。每份作業、每次小考、每項活動,在我們的腦海中對孩子的未來都是決定成敗的關鍵時刻。我們不用他們在家裡幫忙,我們甚至允許他們有足夠的睡眠,只要他們完成了清單上所規定的事。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個快樂的童年,但當孩子回家,我們第一時間問的總是他們的功課和成績。他們從我們的臉上看到,如果他們拿到A就是有價值的,這時我們就會走到他們身邊,給予表揚。我們訓練孩子就好像訓練馬戲團裡的小狗一樣,日復一日哄著它們跳得更高。”

誰都清楚,孩子一時的興趣無法讓他們熬過成功所必須的單調、枯燥、重複的練習。意志力是影響孩子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之一。郎爸強大的意志力對郎朗的堅持提供了重要的保證。

另一位青年華人鋼琴家李雲迪背後也站著一位嚴厲的媽媽。其實早在當年的《傅雷家書》中,人們就可以看到為了培養出一個鋼琴家傅聰,需要父親多麼嚴厲。如果我們覺得掌握了成功的祕訣,就默默地抄起鞋底,在這個暑假裡擺出一副虎媽狼爸的架勢,站在貪玩的三歲孩子身後,不如繼續瞭解事情的另一面。

這個暑假,學琴當如郎朗、教子當如郎爸?

當年的郎朗和郎爸

30粒藥丸與孩子的清單式童年

美國田納西州大學2011年對大學生進行了一項調查,發現父母的過度參與和焦慮、抑鬱之間有正向關係。這一調查結果和洛杉磯一家心理治療中心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研究者發現年輕人患焦慮和抑鬱的比例與他們曾經接受的“禁閉式”教育密切相關。

不僅如此,當父母根據孩子的表現將好惡寫在自己臉上,這不僅是告訴孩子他們的價值與成功和聽話緊緊捆綁在一起,而且他們是否能得到、配得到父母的愛也與他們的表現息息相關。孩子完全無力抵擋和過濾父母的價值觀,他們從父母身上習得什麼是人生最重要的。最終,父母成功地讓孩子接受:父母眼中重要的事就是他們唯一值得關注的,他們不知道除此以外是否還有別的可以追求。

在郎朗的回憶中,父親發瘋似的逼迫幾乎讓他失去繼續彈琴的興趣。“我恨我的手。我恨你。我恨鋼琴。如果不是鋼琴,這些事都不會發生!鋼琴讓你發瘋。鋼琴讓你想要殺死我!我恨這一切!……我再也不會練琴了。只要我活著,我就永遠不會再碰鋼琴。……一想到練琴,我就想到父親那次粗暴的行為。而且,彈琴會讓父親感到很高興。但我想要折磨他。”郎朗如此說。

至今沒有媒體報道過郎朗的愛情觀,但郎爸的擇偶標準早已廣為人知——“找有權勢的吧,總有沒落的時候;找有錢的,郎朗的錢夠花,而且我們是藝術家,注重精神的享受;找皇家的還不錯,我們和查爾斯王子關係好,可他沒女兒……”郎爸不是表演小品,而是很認真地覺得權勢和財富在他眼中只是最基本的標配,配得上郎朗的只有公主。不知道新娘子作為一位德韓混血鋼琴家,是怎麼過郎爸這一關的。婚姻在凡爾賽宮舉行,沒有地方比王宮更適合王子與公主成婚了。

不過按照郎爸的邏輯,另一半即使達標了也埋藏著危機,結婚時的門當戶對不能保證兩人一生都旗鼓相當。一旦其中一人情況變化,出現負資產,強強聯手不復存在,愛情就面臨挑戰。郎爸作為草根逆襲進入成功精英圈的人,還不擅於用文化、藝術、感覺之類詞語掩飾,其實他直白說出來的,就是許多成功人士婚姻的真相。

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人的幸福感來自於愛,尤其是和伴侶、朋友、家庭的愛。孩子們從父母的言傳身教中學習怎樣得到愛、怎樣付出愛。很難想象,當郎朗爸爸將30粒藥丸放在郎朗手中,郎朗從中感受到一種怎樣的愛。

郎朗在那個命懸一線的時刻拒絕了父親讓他去死的要求,郎爸覺得是郎朗的求生欲得勝了。但今天值得父母們思考的是,我們自己的價值觀真的配得上孩子的付出嗎?對於許多父母來說,他們從不知道,為了成功他們讓孩子失去了什麼。

這個暑假,學琴當如郎朗、教子當如郎爸?

你眼中的成功,是否值得孩子追求?

當很多孩子本能地想要擺脫清單式童年的痛苦,他們開始懷疑:這樣的人生值得過嗎?父母這時候表現得非常肯定,表現好像如果孩子不能上指定的大學、不能獲獎、不能從事某種職業,他們的人生就沒有意義,他們就沒有未來,他們就不該存在。這些父母在圍觀郎朗大婚的時候,心裡想到那句真實的感嘆“生子當如郎朗,教子當如郎爸”。

如果這是多數人的心聲,可能只是證明人們的價值觀已經單一到貧乏的程度了。可是,郎朗是成功的嗎?如果這個問題太可笑了,我們可以換個問法,孩子們是不是隻有郎朗式成功一條成長道路呢?我們代替孩子決定什麼是重要之事,我們替孩子進行關於人生價值的思考。我們的思想只是十幾年的應試教育加上幾本隨手翻看的書、網上點開的一堆帖子拼湊而成的,卻從來沒被檢驗和質疑過,就被我們用來塑造孩子的人生。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史懷哲,4、5歲就開始展露過人的音樂天分,二十歲就已經擁有哲學和神學博士學位,同時是鋼琴和管風琴演奏大師。29歲那年,在上述領域頗有聲望、前途無量的他決定到非洲行醫。做醫生當然也不錯,可為什麼去非洲?這一決定引起家人的強烈反對,放棄在歐洲的大好前途是“愚蠢而荒唐的”。家人勸他說:“去蠻荒之地為黑人服務,當然是好事。但這種工作,應該留給那些在學術上和藝術上沒有天分的人去做。只有這樣,才不至於浪費上帝賜予人的才華啊!”另有朋友對史懷哲說:“與其做那些具體的服務工作,還不如通過演講或演奏為他們募捐呢。”

在親人和師友眼中,史懷哲的決定完全不符合他們對成功的定義。但史懷哲卻有自己的一套價值體系,他認為“奔赴非洲為最小的兄弟服務,既是上帝的呼召,也是上帝的恩典”。因此,史懷哲對質疑的朋友說:“在以後的人生中,我不想繼續在口頭上空談基督的愛,我想做一個行動者。”

在史懷哲那裡,把信仰活出來才是人生的意義所在。他的音樂老師問:“你有沒有想過,沒有音樂的生活,你能過下去嗎?”史懷哲回答說:“老師,所有可能出現的後果,我都考慮過了。即使沒有音樂、沒有學術,甚至沒有知識,我想我也能過下去。”實際上,在老師問他之前,史懷哲在給傳教機構的申請信中寫道:“我日益明確地認識到,唯一的真理和唯一的幸福乃是:在祂需要我們的地方工作,為祂工作。”史懷哲的想法並不是突如其來的衝動,在接下來的幾年中,他為此又拿到了醫學博士學位。1913年,他在非洲加蓬建立叢林診所,直到在當地離世。

在史懷哲的回憶中,他的童年並非僅有鋼琴和學業。他說:“思考不應該殺害和折磨生命的訓誡,是我少年時代的大事。除此之外,其他一切都顯得微不足道了。”不是每個人都要成為拿到三個博士學位的史懷哲,但至少史懷哲用自己的故事告訴我們,去非洲叢林也可以帶給人滿足與幸福。而36歲的郎朗,自己做決定的人生其實才剛剛開始。

"


這個暑假,學琴當如郎朗、教子當如郎爸?

點擊上方「ijingjie」可快速關注我們

《境界》獨立出品【教育前線】

文丨細拉

播音 | 馨香

郎朗在凡爾賽宮大婚的消息再次激動父母們把孩子送去才藝培訓班。郎朗曾對郎爸說“我恨你,我恨鋼琴,只要我活著就永遠不再碰鋼琴”。父母用自己未經反思的價值觀給孩子設定了清單式的童年,告訴孩子只有達到父母的標準,你的人生才有意義,否則你就不該存在。

6月2日,郎朗在網上晒出婚紗照,公佈大婚喜訊“我找到我的愛麗絲啦,她是吉娜·愛麗絲”。一對新人在法國凡爾賽宮舉辦的盛大婚宴立刻成為眾人注目的焦點。在讚歎新娘子的美貌、兩個人的門當戶對之餘,看著這場大咖雲集的豪門婚禮,許多父母心中再次被激動,從一輔導孩子寫作業就崩潰的挫敗中奮起,想著如何在自家孩子身上覆制朗朗的成功。

於是,藉著這場婚禮,郎朗艱難的成名史再次成為許多父母的勵志讀物,讓他們在接下來的暑假裡走在送孩子去各種培訓班的路上。


這個暑假,學琴當如郎朗、教子當如郎爸?

不練琴,你真是沒理由再活下去了

在郎朗的成名之路上,可能最廣為人知的就是他那位嚴厲的“郎爸”。“讓兒子成為世界著名的鋼琴家”,在郎朗很小的時候就已經是郎爸的夢想了。為此,郎爸辭去瀋陽的工作帶九歲的郎朗到北京學琴。父子生命中不堪回首的危機也正是在這一年發生了。

北京的音樂老師對郎朗總是不滿意,甚至說郎朗根本沒有彈琴的天分,要將他掃地出門。這對郎爸來說如同晴天霹靂,已經破釜沉舟的他寧死也不願放棄。在郎朗的回憶中,父親再次增加了他的練琴時間,“你一定得像活不過明天那樣地練琴。你必須練到每個人都能看到,沒有人有理由拒絕你,你是第一名,永遠會是第一名。”郎爸說。

看見兒子稍有鬆懈,郎爸便氣急敗壞地怒吼著:“我為了你放棄我的工作,放棄了我的生活!你媽為了你拼命幹活,勒緊褲腰帶過日子。每個人都指望著你,你倒好,回來這麼晚。老師不要你了,你還不練琴,你真是沒理由再活下去了......”

郎朗的成功關係到他們一家三口活著的全部意義。於是,郎爸將30粒藥丸放在郎朗手中,讓郎朗要麼吞藥要麼跳樓,總之若不成功,就是死路一條。多年以後,當媒體就這段往事問郎爸是否後悔時,郎爸堅定地搖了搖頭——或許他認為那次絕境中的催逼是郎朗成功不可或缺的一環。

按照美國育兒專家、斯坦福大學教授朱莉(Julie Lythcott-Haims)的研究,郎爸屬於典型的“過度參與”式父母,他們“認為孩子除非在自己的保護、控制、權衡每件事並在每個時刻都鉅細無遺地引導之下,否則不會成功”。他們的孩子得到的是一個“清單式的童年”。

在一次Ted講演中,朱莉說:“我們不僅僅想確保孩子的成績和分數,還要得到更多的獎項和榮譽。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滿足我們心中對完美的期望值。我們和每一位老師、校長、裁判爭辯,好像自己就是孩子的看門人、私人管家、祕書或經紀人。當我們和自己最愛的孩子在一起時,我們花大量時間催促、誘導、暗示、協助、爭論、嘮叨,確保他們不會將自己的人生搞砸了,不會將自己的大門向我們關閉。”

對於清單式的童年,我們並不陌生。“首先是沒有時間玩,沒有空閒,因為每一天都安排得很充實。每份作業、每次小考、每項活動,在我們的腦海中對孩子的未來都是決定成敗的關鍵時刻。我們不用他們在家裡幫忙,我們甚至允許他們有足夠的睡眠,只要他們完成了清單上所規定的事。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個快樂的童年,但當孩子回家,我們第一時間問的總是他們的功課和成績。他們從我們的臉上看到,如果他們拿到A就是有價值的,這時我們就會走到他們身邊,給予表揚。我們訓練孩子就好像訓練馬戲團裡的小狗一樣,日復一日哄著它們跳得更高。”

誰都清楚,孩子一時的興趣無法讓他們熬過成功所必須的單調、枯燥、重複的練習。意志力是影響孩子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之一。郎爸強大的意志力對郎朗的堅持提供了重要的保證。

另一位青年華人鋼琴家李雲迪背後也站著一位嚴厲的媽媽。其實早在當年的《傅雷家書》中,人們就可以看到為了培養出一個鋼琴家傅聰,需要父親多麼嚴厲。如果我們覺得掌握了成功的祕訣,就默默地抄起鞋底,在這個暑假裡擺出一副虎媽狼爸的架勢,站在貪玩的三歲孩子身後,不如繼續瞭解事情的另一面。

這個暑假,學琴當如郎朗、教子當如郎爸?

當年的郎朗和郎爸

30粒藥丸與孩子的清單式童年

美國田納西州大學2011年對大學生進行了一項調查,發現父母的過度參與和焦慮、抑鬱之間有正向關係。這一調查結果和洛杉磯一家心理治療中心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研究者發現年輕人患焦慮和抑鬱的比例與他們曾經接受的“禁閉式”教育密切相關。

不僅如此,當父母根據孩子的表現將好惡寫在自己臉上,這不僅是告訴孩子他們的價值與成功和聽話緊緊捆綁在一起,而且他們是否能得到、配得到父母的愛也與他們的表現息息相關。孩子完全無力抵擋和過濾父母的價值觀,他們從父母身上習得什麼是人生最重要的。最終,父母成功地讓孩子接受:父母眼中重要的事就是他們唯一值得關注的,他們不知道除此以外是否還有別的可以追求。

在郎朗的回憶中,父親發瘋似的逼迫幾乎讓他失去繼續彈琴的興趣。“我恨我的手。我恨你。我恨鋼琴。如果不是鋼琴,這些事都不會發生!鋼琴讓你發瘋。鋼琴讓你想要殺死我!我恨這一切!……我再也不會練琴了。只要我活著,我就永遠不會再碰鋼琴。……一想到練琴,我就想到父親那次粗暴的行為。而且,彈琴會讓父親感到很高興。但我想要折磨他。”郎朗如此說。

至今沒有媒體報道過郎朗的愛情觀,但郎爸的擇偶標準早已廣為人知——“找有權勢的吧,總有沒落的時候;找有錢的,郎朗的錢夠花,而且我們是藝術家,注重精神的享受;找皇家的還不錯,我們和查爾斯王子關係好,可他沒女兒……”郎爸不是表演小品,而是很認真地覺得權勢和財富在他眼中只是最基本的標配,配得上郎朗的只有公主。不知道新娘子作為一位德韓混血鋼琴家,是怎麼過郎爸這一關的。婚姻在凡爾賽宮舉行,沒有地方比王宮更適合王子與公主成婚了。

不過按照郎爸的邏輯,另一半即使達標了也埋藏著危機,結婚時的門當戶對不能保證兩人一生都旗鼓相當。一旦其中一人情況變化,出現負資產,強強聯手不復存在,愛情就面臨挑戰。郎爸作為草根逆襲進入成功精英圈的人,還不擅於用文化、藝術、感覺之類詞語掩飾,其實他直白說出來的,就是許多成功人士婚姻的真相。

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人的幸福感來自於愛,尤其是和伴侶、朋友、家庭的愛。孩子們從父母的言傳身教中學習怎樣得到愛、怎樣付出愛。很難想象,當郎朗爸爸將30粒藥丸放在郎朗手中,郎朗從中感受到一種怎樣的愛。

郎朗在那個命懸一線的時刻拒絕了父親讓他去死的要求,郎爸覺得是郎朗的求生欲得勝了。但今天值得父母們思考的是,我們自己的價值觀真的配得上孩子的付出嗎?對於許多父母來說,他們從不知道,為了成功他們讓孩子失去了什麼。

這個暑假,學琴當如郎朗、教子當如郎爸?

你眼中的成功,是否值得孩子追求?

當很多孩子本能地想要擺脫清單式童年的痛苦,他們開始懷疑:這樣的人生值得過嗎?父母這時候表現得非常肯定,表現好像如果孩子不能上指定的大學、不能獲獎、不能從事某種職業,他們的人生就沒有意義,他們就沒有未來,他們就不該存在。這些父母在圍觀郎朗大婚的時候,心裡想到那句真實的感嘆“生子當如郎朗,教子當如郎爸”。

如果這是多數人的心聲,可能只是證明人們的價值觀已經單一到貧乏的程度了。可是,郎朗是成功的嗎?如果這個問題太可笑了,我們可以換個問法,孩子們是不是隻有郎朗式成功一條成長道路呢?我們代替孩子決定什麼是重要之事,我們替孩子進行關於人生價值的思考。我們的思想只是十幾年的應試教育加上幾本隨手翻看的書、網上點開的一堆帖子拼湊而成的,卻從來沒被檢驗和質疑過,就被我們用來塑造孩子的人生。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史懷哲,4、5歲就開始展露過人的音樂天分,二十歲就已經擁有哲學和神學博士學位,同時是鋼琴和管風琴演奏大師。29歲那年,在上述領域頗有聲望、前途無量的他決定到非洲行醫。做醫生當然也不錯,可為什麼去非洲?這一決定引起家人的強烈反對,放棄在歐洲的大好前途是“愚蠢而荒唐的”。家人勸他說:“去蠻荒之地為黑人服務,當然是好事。但這種工作,應該留給那些在學術上和藝術上沒有天分的人去做。只有這樣,才不至於浪費上帝賜予人的才華啊!”另有朋友對史懷哲說:“與其做那些具體的服務工作,還不如通過演講或演奏為他們募捐呢。”

在親人和師友眼中,史懷哲的決定完全不符合他們對成功的定義。但史懷哲卻有自己的一套價值體系,他認為“奔赴非洲為最小的兄弟服務,既是上帝的呼召,也是上帝的恩典”。因此,史懷哲對質疑的朋友說:“在以後的人生中,我不想繼續在口頭上空談基督的愛,我想做一個行動者。”

在史懷哲那裡,把信仰活出來才是人生的意義所在。他的音樂老師問:“你有沒有想過,沒有音樂的生活,你能過下去嗎?”史懷哲回答說:“老師,所有可能出現的後果,我都考慮過了。即使沒有音樂、沒有學術,甚至沒有知識,我想我也能過下去。”實際上,在老師問他之前,史懷哲在給傳教機構的申請信中寫道:“我日益明確地認識到,唯一的真理和唯一的幸福乃是:在祂需要我們的地方工作,為祂工作。”史懷哲的想法並不是突如其來的衝動,在接下來的幾年中,他為此又拿到了醫學博士學位。1913年,他在非洲加蓬建立叢林診所,直到在當地離世。

在史懷哲的回憶中,他的童年並非僅有鋼琴和學業。他說:“思考不應該殺害和折磨生命的訓誡,是我少年時代的大事。除此之外,其他一切都顯得微不足道了。”不是每個人都要成為拿到三個博士學位的史懷哲,但至少史懷哲用自己的故事告訴我們,去非洲叢林也可以帶給人滿足與幸福。而36歲的郎朗,自己做決定的人生其實才剛剛開始。

這個暑假,學琴當如郎朗、教子當如郎爸?

史懷哲

撿貝殼的人生?

如果父母植入孩子頭腦中的價值標準僅僅是希望他們進入少數精英才能進入的大學,得到高薪職位,我們同樣是在灌輸給他們一種貧瘠的觀念。

朱莉教授在Ted演講中挑戰聽眾:“你不一定非得去最有名的一所大學才算快樂和成功,快樂和成功的人既在名校也在社區大學。”當然這不意味著我們對孩子放任自流,缺乏意志力的孩子當然需要父母和老師的訓練與幫助。不過,作為父母,在拿起藤條走向孩子之前,最好先檢查一下自己對成功的定義,以及我們希望孩子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在史懷哲看來,人生最大的價值是認識上帝並行走在上帝的旨意當中。比起帶著孩子走在暑假各種各樣輔導班的路上,教導孩子尊重生命、與神同行絕不是浪費時間。猶太人家庭教育的核心是敬畏上帝:“以色列啊,你要聽!耶和華我們上帝是獨一的主。你要盡心、儘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上帝。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話都要記在心上,也要殷勤教訓你的兒女,無論你坐在家裡,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許多時候,父母在教養孩子之前先要想清楚,有什麼是我們認為最寶貴的禮物,是我們想要親手交給孩子的,可以幫助孩子無論經歷人生的順逆峰谷,心中有平安、腳下有勇氣。

美國牧師約翰·派博說:“如果我們希望自己的人生有價值,不需要高智商、高情商,不需要儀表堂堂、家財萬貫,也不是必須要有一個好的出身、進一個好學校,只需要知道一些最重要、最偉大、不改變的真理,並被它燃燒。”很多人的理想人生就是在地上生活只想要一份好工作、一個美麗的妻子、一群出息的孩子、一輛好車,有雙休日,有好夥伴,年老的時候拿著足夠的退休金,最後安然離世。如果我們能如此渡過一生,即使沒有上帝也無所謂吧。但派博說:“這是一個悲劇。”

派博所在的教會裡有兩位老姊妹,一位一生未婚,一位是年老的寡婦,兩個人都以八十歲的高齡去喀麥隆服務窮人,卻在當地死於車禍。“這是一個悲劇嗎?”派博牧師問,比起那些五十多歲以後領著退休金、享受著佛羅里達陽光海灘的老人,這是悲劇嗎?“不是。真正的悲劇是很多人今天追求一個悲劇性的美夢,所謂的美國夢:房子、車子、工作、家庭、退休、在人生的最後在沙灘撿貝殼。但當我們最終站在宇宙的創造主面前,要為我們的一生交賬的時候,難道我們要對上帝說:看哪,這是我撿的貝殼?”

有多少我們看為珍寶的,不過是沙灘上美麗的貝殼。

版權聲明:《境界》所有文章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來自《境界》,微信號newjingjie”,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如有進一步合作需求,請給我們留言,謝謝。

徵 召 奉 獻 家 人

為支持原創採編、音頻、繪畫設計團隊的成長,《境界》繼續徵召每月固定支持境界的奉獻家人(金額不限),請將你的電子郵件,發至 [email protected],註明“奉獻家人”,在這個世代,參與拓展神的國度。

"


這個暑假,學琴當如郎朗、教子當如郎爸?

點擊上方「ijingjie」可快速關注我們

《境界》獨立出品【教育前線】

文丨細拉

播音 | 馨香

郎朗在凡爾賽宮大婚的消息再次激動父母們把孩子送去才藝培訓班。郎朗曾對郎爸說“我恨你,我恨鋼琴,只要我活著就永遠不再碰鋼琴”。父母用自己未經反思的價值觀給孩子設定了清單式的童年,告訴孩子只有達到父母的標準,你的人生才有意義,否則你就不該存在。

6月2日,郎朗在網上晒出婚紗照,公佈大婚喜訊“我找到我的愛麗絲啦,她是吉娜·愛麗絲”。一對新人在法國凡爾賽宮舉辦的盛大婚宴立刻成為眾人注目的焦點。在讚歎新娘子的美貌、兩個人的門當戶對之餘,看著這場大咖雲集的豪門婚禮,許多父母心中再次被激動,從一輔導孩子寫作業就崩潰的挫敗中奮起,想著如何在自家孩子身上覆制朗朗的成功。

於是,藉著這場婚禮,郎朗艱難的成名史再次成為許多父母的勵志讀物,讓他們在接下來的暑假裡走在送孩子去各種培訓班的路上。


這個暑假,學琴當如郎朗、教子當如郎爸?

不練琴,你真是沒理由再活下去了

在郎朗的成名之路上,可能最廣為人知的就是他那位嚴厲的“郎爸”。“讓兒子成為世界著名的鋼琴家”,在郎朗很小的時候就已經是郎爸的夢想了。為此,郎爸辭去瀋陽的工作帶九歲的郎朗到北京學琴。父子生命中不堪回首的危機也正是在這一年發生了。

北京的音樂老師對郎朗總是不滿意,甚至說郎朗根本沒有彈琴的天分,要將他掃地出門。這對郎爸來說如同晴天霹靂,已經破釜沉舟的他寧死也不願放棄。在郎朗的回憶中,父親再次增加了他的練琴時間,“你一定得像活不過明天那樣地練琴。你必須練到每個人都能看到,沒有人有理由拒絕你,你是第一名,永遠會是第一名。”郎爸說。

看見兒子稍有鬆懈,郎爸便氣急敗壞地怒吼著:“我為了你放棄我的工作,放棄了我的生活!你媽為了你拼命幹活,勒緊褲腰帶過日子。每個人都指望著你,你倒好,回來這麼晚。老師不要你了,你還不練琴,你真是沒理由再活下去了......”

郎朗的成功關係到他們一家三口活著的全部意義。於是,郎爸將30粒藥丸放在郎朗手中,讓郎朗要麼吞藥要麼跳樓,總之若不成功,就是死路一條。多年以後,當媒體就這段往事問郎爸是否後悔時,郎爸堅定地搖了搖頭——或許他認為那次絕境中的催逼是郎朗成功不可或缺的一環。

按照美國育兒專家、斯坦福大學教授朱莉(Julie Lythcott-Haims)的研究,郎爸屬於典型的“過度參與”式父母,他們“認為孩子除非在自己的保護、控制、權衡每件事並在每個時刻都鉅細無遺地引導之下,否則不會成功”。他們的孩子得到的是一個“清單式的童年”。

在一次Ted講演中,朱莉說:“我們不僅僅想確保孩子的成績和分數,還要得到更多的獎項和榮譽。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滿足我們心中對完美的期望值。我們和每一位老師、校長、裁判爭辯,好像自己就是孩子的看門人、私人管家、祕書或經紀人。當我們和自己最愛的孩子在一起時,我們花大量時間催促、誘導、暗示、協助、爭論、嘮叨,確保他們不會將自己的人生搞砸了,不會將自己的大門向我們關閉。”

對於清單式的童年,我們並不陌生。“首先是沒有時間玩,沒有空閒,因為每一天都安排得很充實。每份作業、每次小考、每項活動,在我們的腦海中對孩子的未來都是決定成敗的關鍵時刻。我們不用他們在家裡幫忙,我們甚至允許他們有足夠的睡眠,只要他們完成了清單上所規定的事。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個快樂的童年,但當孩子回家,我們第一時間問的總是他們的功課和成績。他們從我們的臉上看到,如果他們拿到A就是有價值的,這時我們就會走到他們身邊,給予表揚。我們訓練孩子就好像訓練馬戲團裡的小狗一樣,日復一日哄著它們跳得更高。”

誰都清楚,孩子一時的興趣無法讓他們熬過成功所必須的單調、枯燥、重複的練習。意志力是影響孩子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之一。郎爸強大的意志力對郎朗的堅持提供了重要的保證。

另一位青年華人鋼琴家李雲迪背後也站著一位嚴厲的媽媽。其實早在當年的《傅雷家書》中,人們就可以看到為了培養出一個鋼琴家傅聰,需要父親多麼嚴厲。如果我們覺得掌握了成功的祕訣,就默默地抄起鞋底,在這個暑假裡擺出一副虎媽狼爸的架勢,站在貪玩的三歲孩子身後,不如繼續瞭解事情的另一面。

這個暑假,學琴當如郎朗、教子當如郎爸?

當年的郎朗和郎爸

30粒藥丸與孩子的清單式童年

美國田納西州大學2011年對大學生進行了一項調查,發現父母的過度參與和焦慮、抑鬱之間有正向關係。這一調查結果和洛杉磯一家心理治療中心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研究者發現年輕人患焦慮和抑鬱的比例與他們曾經接受的“禁閉式”教育密切相關。

不僅如此,當父母根據孩子的表現將好惡寫在自己臉上,這不僅是告訴孩子他們的價值與成功和聽話緊緊捆綁在一起,而且他們是否能得到、配得到父母的愛也與他們的表現息息相關。孩子完全無力抵擋和過濾父母的價值觀,他們從父母身上習得什麼是人生最重要的。最終,父母成功地讓孩子接受:父母眼中重要的事就是他們唯一值得關注的,他們不知道除此以外是否還有別的可以追求。

在郎朗的回憶中,父親發瘋似的逼迫幾乎讓他失去繼續彈琴的興趣。“我恨我的手。我恨你。我恨鋼琴。如果不是鋼琴,這些事都不會發生!鋼琴讓你發瘋。鋼琴讓你想要殺死我!我恨這一切!……我再也不會練琴了。只要我活著,我就永遠不會再碰鋼琴。……一想到練琴,我就想到父親那次粗暴的行為。而且,彈琴會讓父親感到很高興。但我想要折磨他。”郎朗如此說。

至今沒有媒體報道過郎朗的愛情觀,但郎爸的擇偶標準早已廣為人知——“找有權勢的吧,總有沒落的時候;找有錢的,郎朗的錢夠花,而且我們是藝術家,注重精神的享受;找皇家的還不錯,我們和查爾斯王子關係好,可他沒女兒……”郎爸不是表演小品,而是很認真地覺得權勢和財富在他眼中只是最基本的標配,配得上郎朗的只有公主。不知道新娘子作為一位德韓混血鋼琴家,是怎麼過郎爸這一關的。婚姻在凡爾賽宮舉行,沒有地方比王宮更適合王子與公主成婚了。

不過按照郎爸的邏輯,另一半即使達標了也埋藏著危機,結婚時的門當戶對不能保證兩人一生都旗鼓相當。一旦其中一人情況變化,出現負資產,強強聯手不復存在,愛情就面臨挑戰。郎爸作為草根逆襲進入成功精英圈的人,還不擅於用文化、藝術、感覺之類詞語掩飾,其實他直白說出來的,就是許多成功人士婚姻的真相。

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人的幸福感來自於愛,尤其是和伴侶、朋友、家庭的愛。孩子們從父母的言傳身教中學習怎樣得到愛、怎樣付出愛。很難想象,當郎朗爸爸將30粒藥丸放在郎朗手中,郎朗從中感受到一種怎樣的愛。

郎朗在那個命懸一線的時刻拒絕了父親讓他去死的要求,郎爸覺得是郎朗的求生欲得勝了。但今天值得父母們思考的是,我們自己的價值觀真的配得上孩子的付出嗎?對於許多父母來說,他們從不知道,為了成功他們讓孩子失去了什麼。

這個暑假,學琴當如郎朗、教子當如郎爸?

你眼中的成功,是否值得孩子追求?

當很多孩子本能地想要擺脫清單式童年的痛苦,他們開始懷疑:這樣的人生值得過嗎?父母這時候表現得非常肯定,表現好像如果孩子不能上指定的大學、不能獲獎、不能從事某種職業,他們的人生就沒有意義,他們就沒有未來,他們就不該存在。這些父母在圍觀郎朗大婚的時候,心裡想到那句真實的感嘆“生子當如郎朗,教子當如郎爸”。

如果這是多數人的心聲,可能只是證明人們的價值觀已經單一到貧乏的程度了。可是,郎朗是成功的嗎?如果這個問題太可笑了,我們可以換個問法,孩子們是不是隻有郎朗式成功一條成長道路呢?我們代替孩子決定什麼是重要之事,我們替孩子進行關於人生價值的思考。我們的思想只是十幾年的應試教育加上幾本隨手翻看的書、網上點開的一堆帖子拼湊而成的,卻從來沒被檢驗和質疑過,就被我們用來塑造孩子的人生。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史懷哲,4、5歲就開始展露過人的音樂天分,二十歲就已經擁有哲學和神學博士學位,同時是鋼琴和管風琴演奏大師。29歲那年,在上述領域頗有聲望、前途無量的他決定到非洲行醫。做醫生當然也不錯,可為什麼去非洲?這一決定引起家人的強烈反對,放棄在歐洲的大好前途是“愚蠢而荒唐的”。家人勸他說:“去蠻荒之地為黑人服務,當然是好事。但這種工作,應該留給那些在學術上和藝術上沒有天分的人去做。只有這樣,才不至於浪費上帝賜予人的才華啊!”另有朋友對史懷哲說:“與其做那些具體的服務工作,還不如通過演講或演奏為他們募捐呢。”

在親人和師友眼中,史懷哲的決定完全不符合他們對成功的定義。但史懷哲卻有自己的一套價值體系,他認為“奔赴非洲為最小的兄弟服務,既是上帝的呼召,也是上帝的恩典”。因此,史懷哲對質疑的朋友說:“在以後的人生中,我不想繼續在口頭上空談基督的愛,我想做一個行動者。”

在史懷哲那裡,把信仰活出來才是人生的意義所在。他的音樂老師問:“你有沒有想過,沒有音樂的生活,你能過下去嗎?”史懷哲回答說:“老師,所有可能出現的後果,我都考慮過了。即使沒有音樂、沒有學術,甚至沒有知識,我想我也能過下去。”實際上,在老師問他之前,史懷哲在給傳教機構的申請信中寫道:“我日益明確地認識到,唯一的真理和唯一的幸福乃是:在祂需要我們的地方工作,為祂工作。”史懷哲的想法並不是突如其來的衝動,在接下來的幾年中,他為此又拿到了醫學博士學位。1913年,他在非洲加蓬建立叢林診所,直到在當地離世。

在史懷哲的回憶中,他的童年並非僅有鋼琴和學業。他說:“思考不應該殺害和折磨生命的訓誡,是我少年時代的大事。除此之外,其他一切都顯得微不足道了。”不是每個人都要成為拿到三個博士學位的史懷哲,但至少史懷哲用自己的故事告訴我們,去非洲叢林也可以帶給人滿足與幸福。而36歲的郎朗,自己做決定的人生其實才剛剛開始。

這個暑假,學琴當如郎朗、教子當如郎爸?

史懷哲

撿貝殼的人生?

如果父母植入孩子頭腦中的價值標準僅僅是希望他們進入少數精英才能進入的大學,得到高薪職位,我們同樣是在灌輸給他們一種貧瘠的觀念。

朱莉教授在Ted演講中挑戰聽眾:“你不一定非得去最有名的一所大學才算快樂和成功,快樂和成功的人既在名校也在社區大學。”當然這不意味著我們對孩子放任自流,缺乏意志力的孩子當然需要父母和老師的訓練與幫助。不過,作為父母,在拿起藤條走向孩子之前,最好先檢查一下自己對成功的定義,以及我們希望孩子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在史懷哲看來,人生最大的價值是認識上帝並行走在上帝的旨意當中。比起帶著孩子走在暑假各種各樣輔導班的路上,教導孩子尊重生命、與神同行絕不是浪費時間。猶太人家庭教育的核心是敬畏上帝:“以色列啊,你要聽!耶和華我們上帝是獨一的主。你要盡心、儘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上帝。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話都要記在心上,也要殷勤教訓你的兒女,無論你坐在家裡,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許多時候,父母在教養孩子之前先要想清楚,有什麼是我們認為最寶貴的禮物,是我們想要親手交給孩子的,可以幫助孩子無論經歷人生的順逆峰谷,心中有平安、腳下有勇氣。

美國牧師約翰·派博說:“如果我們希望自己的人生有價值,不需要高智商、高情商,不需要儀表堂堂、家財萬貫,也不是必須要有一個好的出身、進一個好學校,只需要知道一些最重要、最偉大、不改變的真理,並被它燃燒。”很多人的理想人生就是在地上生活只想要一份好工作、一個美麗的妻子、一群出息的孩子、一輛好車,有雙休日,有好夥伴,年老的時候拿著足夠的退休金,最後安然離世。如果我們能如此渡過一生,即使沒有上帝也無所謂吧。但派博說:“這是一個悲劇。”

派博所在的教會裡有兩位老姊妹,一位一生未婚,一位是年老的寡婦,兩個人都以八十歲的高齡去喀麥隆服務窮人,卻在當地死於車禍。“這是一個悲劇嗎?”派博牧師問,比起那些五十多歲以後領著退休金、享受著佛羅里達陽光海灘的老人,這是悲劇嗎?“不是。真正的悲劇是很多人今天追求一個悲劇性的美夢,所謂的美國夢:房子、車子、工作、家庭、退休、在人生的最後在沙灘撿貝殼。但當我們最終站在宇宙的創造主面前,要為我們的一生交賬的時候,難道我們要對上帝說:看哪,這是我撿的貝殼?”

有多少我們看為珍寶的,不過是沙灘上美麗的貝殼。

版權聲明:《境界》所有文章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來自《境界》,微信號newjingjie”,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如有進一步合作需求,請給我們留言,謝謝。

徵 召 奉 獻 家 人

為支持原創採編、音頻、繪畫設計團隊的成長,《境界》繼續徵召每月固定支持境界的奉獻家人(金額不限),請將你的電子郵件,發至 [email protected],註明“奉獻家人”,在這個世代,參與拓展神的國度。

這個暑假,學琴當如郎朗、教子當如郎爸?

歡迎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ijingjie

"


這個暑假,學琴當如郎朗、教子當如郎爸?

點擊上方「ijingjie」可快速關注我們

《境界》獨立出品【教育前線】

文丨細拉

播音 | 馨香

郎朗在凡爾賽宮大婚的消息再次激動父母們把孩子送去才藝培訓班。郎朗曾對郎爸說“我恨你,我恨鋼琴,只要我活著就永遠不再碰鋼琴”。父母用自己未經反思的價值觀給孩子設定了清單式的童年,告訴孩子只有達到父母的標準,你的人生才有意義,否則你就不該存在。

6月2日,郎朗在網上晒出婚紗照,公佈大婚喜訊“我找到我的愛麗絲啦,她是吉娜·愛麗絲”。一對新人在法國凡爾賽宮舉辦的盛大婚宴立刻成為眾人注目的焦點。在讚歎新娘子的美貌、兩個人的門當戶對之餘,看著這場大咖雲集的豪門婚禮,許多父母心中再次被激動,從一輔導孩子寫作業就崩潰的挫敗中奮起,想著如何在自家孩子身上覆制朗朗的成功。

於是,藉著這場婚禮,郎朗艱難的成名史再次成為許多父母的勵志讀物,讓他們在接下來的暑假裡走在送孩子去各種培訓班的路上。


這個暑假,學琴當如郎朗、教子當如郎爸?

不練琴,你真是沒理由再活下去了

在郎朗的成名之路上,可能最廣為人知的就是他那位嚴厲的“郎爸”。“讓兒子成為世界著名的鋼琴家”,在郎朗很小的時候就已經是郎爸的夢想了。為此,郎爸辭去瀋陽的工作帶九歲的郎朗到北京學琴。父子生命中不堪回首的危機也正是在這一年發生了。

北京的音樂老師對郎朗總是不滿意,甚至說郎朗根本沒有彈琴的天分,要將他掃地出門。這對郎爸來說如同晴天霹靂,已經破釜沉舟的他寧死也不願放棄。在郎朗的回憶中,父親再次增加了他的練琴時間,“你一定得像活不過明天那樣地練琴。你必須練到每個人都能看到,沒有人有理由拒絕你,你是第一名,永遠會是第一名。”郎爸說。

看見兒子稍有鬆懈,郎爸便氣急敗壞地怒吼著:“我為了你放棄我的工作,放棄了我的生活!你媽為了你拼命幹活,勒緊褲腰帶過日子。每個人都指望著你,你倒好,回來這麼晚。老師不要你了,你還不練琴,你真是沒理由再活下去了......”

郎朗的成功關係到他們一家三口活著的全部意義。於是,郎爸將30粒藥丸放在郎朗手中,讓郎朗要麼吞藥要麼跳樓,總之若不成功,就是死路一條。多年以後,當媒體就這段往事問郎爸是否後悔時,郎爸堅定地搖了搖頭——或許他認為那次絕境中的催逼是郎朗成功不可或缺的一環。

按照美國育兒專家、斯坦福大學教授朱莉(Julie Lythcott-Haims)的研究,郎爸屬於典型的“過度參與”式父母,他們“認為孩子除非在自己的保護、控制、權衡每件事並在每個時刻都鉅細無遺地引導之下,否則不會成功”。他們的孩子得到的是一個“清單式的童年”。

在一次Ted講演中,朱莉說:“我們不僅僅想確保孩子的成績和分數,還要得到更多的獎項和榮譽。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滿足我們心中對完美的期望值。我們和每一位老師、校長、裁判爭辯,好像自己就是孩子的看門人、私人管家、祕書或經紀人。當我們和自己最愛的孩子在一起時,我們花大量時間催促、誘導、暗示、協助、爭論、嘮叨,確保他們不會將自己的人生搞砸了,不會將自己的大門向我們關閉。”

對於清單式的童年,我們並不陌生。“首先是沒有時間玩,沒有空閒,因為每一天都安排得很充實。每份作業、每次小考、每項活動,在我們的腦海中對孩子的未來都是決定成敗的關鍵時刻。我們不用他們在家裡幫忙,我們甚至允許他們有足夠的睡眠,只要他們完成了清單上所規定的事。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個快樂的童年,但當孩子回家,我們第一時間問的總是他們的功課和成績。他們從我們的臉上看到,如果他們拿到A就是有價值的,這時我們就會走到他們身邊,給予表揚。我們訓練孩子就好像訓練馬戲團裡的小狗一樣,日復一日哄著它們跳得更高。”

誰都清楚,孩子一時的興趣無法讓他們熬過成功所必須的單調、枯燥、重複的練習。意志力是影響孩子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之一。郎爸強大的意志力對郎朗的堅持提供了重要的保證。

另一位青年華人鋼琴家李雲迪背後也站著一位嚴厲的媽媽。其實早在當年的《傅雷家書》中,人們就可以看到為了培養出一個鋼琴家傅聰,需要父親多麼嚴厲。如果我們覺得掌握了成功的祕訣,就默默地抄起鞋底,在這個暑假裡擺出一副虎媽狼爸的架勢,站在貪玩的三歲孩子身後,不如繼續瞭解事情的另一面。

這個暑假,學琴當如郎朗、教子當如郎爸?

當年的郎朗和郎爸

30粒藥丸與孩子的清單式童年

美國田納西州大學2011年對大學生進行了一項調查,發現父母的過度參與和焦慮、抑鬱之間有正向關係。這一調查結果和洛杉磯一家心理治療中心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研究者發現年輕人患焦慮和抑鬱的比例與他們曾經接受的“禁閉式”教育密切相關。

不僅如此,當父母根據孩子的表現將好惡寫在自己臉上,這不僅是告訴孩子他們的價值與成功和聽話緊緊捆綁在一起,而且他們是否能得到、配得到父母的愛也與他們的表現息息相關。孩子完全無力抵擋和過濾父母的價值觀,他們從父母身上習得什麼是人生最重要的。最終,父母成功地讓孩子接受:父母眼中重要的事就是他們唯一值得關注的,他們不知道除此以外是否還有別的可以追求。

在郎朗的回憶中,父親發瘋似的逼迫幾乎讓他失去繼續彈琴的興趣。“我恨我的手。我恨你。我恨鋼琴。如果不是鋼琴,這些事都不會發生!鋼琴讓你發瘋。鋼琴讓你想要殺死我!我恨這一切!……我再也不會練琴了。只要我活著,我就永遠不會再碰鋼琴。……一想到練琴,我就想到父親那次粗暴的行為。而且,彈琴會讓父親感到很高興。但我想要折磨他。”郎朗如此說。

至今沒有媒體報道過郎朗的愛情觀,但郎爸的擇偶標準早已廣為人知——“找有權勢的吧,總有沒落的時候;找有錢的,郎朗的錢夠花,而且我們是藝術家,注重精神的享受;找皇家的還不錯,我們和查爾斯王子關係好,可他沒女兒……”郎爸不是表演小品,而是很認真地覺得權勢和財富在他眼中只是最基本的標配,配得上郎朗的只有公主。不知道新娘子作為一位德韓混血鋼琴家,是怎麼過郎爸這一關的。婚姻在凡爾賽宮舉行,沒有地方比王宮更適合王子與公主成婚了。

不過按照郎爸的邏輯,另一半即使達標了也埋藏著危機,結婚時的門當戶對不能保證兩人一生都旗鼓相當。一旦其中一人情況變化,出現負資產,強強聯手不復存在,愛情就面臨挑戰。郎爸作為草根逆襲進入成功精英圈的人,還不擅於用文化、藝術、感覺之類詞語掩飾,其實他直白說出來的,就是許多成功人士婚姻的真相。

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人的幸福感來自於愛,尤其是和伴侶、朋友、家庭的愛。孩子們從父母的言傳身教中學習怎樣得到愛、怎樣付出愛。很難想象,當郎朗爸爸將30粒藥丸放在郎朗手中,郎朗從中感受到一種怎樣的愛。

郎朗在那個命懸一線的時刻拒絕了父親讓他去死的要求,郎爸覺得是郎朗的求生欲得勝了。但今天值得父母們思考的是,我們自己的價值觀真的配得上孩子的付出嗎?對於許多父母來說,他們從不知道,為了成功他們讓孩子失去了什麼。

這個暑假,學琴當如郎朗、教子當如郎爸?

你眼中的成功,是否值得孩子追求?

當很多孩子本能地想要擺脫清單式童年的痛苦,他們開始懷疑:這樣的人生值得過嗎?父母這時候表現得非常肯定,表現好像如果孩子不能上指定的大學、不能獲獎、不能從事某種職業,他們的人生就沒有意義,他們就沒有未來,他們就不該存在。這些父母在圍觀郎朗大婚的時候,心裡想到那句真實的感嘆“生子當如郎朗,教子當如郎爸”。

如果這是多數人的心聲,可能只是證明人們的價值觀已經單一到貧乏的程度了。可是,郎朗是成功的嗎?如果這個問題太可笑了,我們可以換個問法,孩子們是不是隻有郎朗式成功一條成長道路呢?我們代替孩子決定什麼是重要之事,我們替孩子進行關於人生價值的思考。我們的思想只是十幾年的應試教育加上幾本隨手翻看的書、網上點開的一堆帖子拼湊而成的,卻從來沒被檢驗和質疑過,就被我們用來塑造孩子的人生。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史懷哲,4、5歲就開始展露過人的音樂天分,二十歲就已經擁有哲學和神學博士學位,同時是鋼琴和管風琴演奏大師。29歲那年,在上述領域頗有聲望、前途無量的他決定到非洲行醫。做醫生當然也不錯,可為什麼去非洲?這一決定引起家人的強烈反對,放棄在歐洲的大好前途是“愚蠢而荒唐的”。家人勸他說:“去蠻荒之地為黑人服務,當然是好事。但這種工作,應該留給那些在學術上和藝術上沒有天分的人去做。只有這樣,才不至於浪費上帝賜予人的才華啊!”另有朋友對史懷哲說:“與其做那些具體的服務工作,還不如通過演講或演奏為他們募捐呢。”

在親人和師友眼中,史懷哲的決定完全不符合他們對成功的定義。但史懷哲卻有自己的一套價值體系,他認為“奔赴非洲為最小的兄弟服務,既是上帝的呼召,也是上帝的恩典”。因此,史懷哲對質疑的朋友說:“在以後的人生中,我不想繼續在口頭上空談基督的愛,我想做一個行動者。”

在史懷哲那裡,把信仰活出來才是人生的意義所在。他的音樂老師問:“你有沒有想過,沒有音樂的生活,你能過下去嗎?”史懷哲回答說:“老師,所有可能出現的後果,我都考慮過了。即使沒有音樂、沒有學術,甚至沒有知識,我想我也能過下去。”實際上,在老師問他之前,史懷哲在給傳教機構的申請信中寫道:“我日益明確地認識到,唯一的真理和唯一的幸福乃是:在祂需要我們的地方工作,為祂工作。”史懷哲的想法並不是突如其來的衝動,在接下來的幾年中,他為此又拿到了醫學博士學位。1913年,他在非洲加蓬建立叢林診所,直到在當地離世。

在史懷哲的回憶中,他的童年並非僅有鋼琴和學業。他說:“思考不應該殺害和折磨生命的訓誡,是我少年時代的大事。除此之外,其他一切都顯得微不足道了。”不是每個人都要成為拿到三個博士學位的史懷哲,但至少史懷哲用自己的故事告訴我們,去非洲叢林也可以帶給人滿足與幸福。而36歲的郎朗,自己做決定的人生其實才剛剛開始。

這個暑假,學琴當如郎朗、教子當如郎爸?

史懷哲

撿貝殼的人生?

如果父母植入孩子頭腦中的價值標準僅僅是希望他們進入少數精英才能進入的大學,得到高薪職位,我們同樣是在灌輸給他們一種貧瘠的觀念。

朱莉教授在Ted演講中挑戰聽眾:“你不一定非得去最有名的一所大學才算快樂和成功,快樂和成功的人既在名校也在社區大學。”當然這不意味著我們對孩子放任自流,缺乏意志力的孩子當然需要父母和老師的訓練與幫助。不過,作為父母,在拿起藤條走向孩子之前,最好先檢查一下自己對成功的定義,以及我們希望孩子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在史懷哲看來,人生最大的價值是認識上帝並行走在上帝的旨意當中。比起帶著孩子走在暑假各種各樣輔導班的路上,教導孩子尊重生命、與神同行絕不是浪費時間。猶太人家庭教育的核心是敬畏上帝:“以色列啊,你要聽!耶和華我們上帝是獨一的主。你要盡心、儘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上帝。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話都要記在心上,也要殷勤教訓你的兒女,無論你坐在家裡,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許多時候,父母在教養孩子之前先要想清楚,有什麼是我們認為最寶貴的禮物,是我們想要親手交給孩子的,可以幫助孩子無論經歷人生的順逆峰谷,心中有平安、腳下有勇氣。

美國牧師約翰·派博說:“如果我們希望自己的人生有價值,不需要高智商、高情商,不需要儀表堂堂、家財萬貫,也不是必須要有一個好的出身、進一個好學校,只需要知道一些最重要、最偉大、不改變的真理,並被它燃燒。”很多人的理想人生就是在地上生活只想要一份好工作、一個美麗的妻子、一群出息的孩子、一輛好車,有雙休日,有好夥伴,年老的時候拿著足夠的退休金,最後安然離世。如果我們能如此渡過一生,即使沒有上帝也無所謂吧。但派博說:“這是一個悲劇。”

派博所在的教會裡有兩位老姊妹,一位一生未婚,一位是年老的寡婦,兩個人都以八十歲的高齡去喀麥隆服務窮人,卻在當地死於車禍。“這是一個悲劇嗎?”派博牧師問,比起那些五十多歲以後領著退休金、享受著佛羅里達陽光海灘的老人,這是悲劇嗎?“不是。真正的悲劇是很多人今天追求一個悲劇性的美夢,所謂的美國夢:房子、車子、工作、家庭、退休、在人生的最後在沙灘撿貝殼。但當我們最終站在宇宙的創造主面前,要為我們的一生交賬的時候,難道我們要對上帝說:看哪,這是我撿的貝殼?”

有多少我們看為珍寶的,不過是沙灘上美麗的貝殼。

版權聲明:《境界》所有文章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來自《境界》,微信號newjingjie”,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如有進一步合作需求,請給我們留言,謝謝。

徵 召 奉 獻 家 人

為支持原創採編、音頻、繪畫設計團隊的成長,《境界》繼續徵召每月固定支持境界的奉獻家人(金額不限),請將你的電子郵件,發至 [email protected],註明“奉獻家人”,在這個世代,參與拓展神的國度。

這個暑假,學琴當如郎朗、教子當如郎爸?

歡迎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ijingjie

這個暑假,學琴當如郎朗、教子當如郎爸?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