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規模越來越難!中小房企硬著頭皮奔千億,會很危險'

金融 經濟 明源地產研究院 2019-08-12
""衝規模越來越難!中小房企硬著頭皮奔千億,會很危險

3年10倍、4年20倍、5年30倍……地產行業內,有過很多衝規模的傳奇。

一些中型房企,在研究這些先行成功者的打法之後,發現好像也沒有什麼特別神奇的地方,於是認為自己也可以,就先後發佈了自己的千億計劃。

其中,最典型的,有2017年銷售50億,卻說自己2020要衝千億的;也有2018剛到100億,卻說自己2021年要到3000億的……提出3年5倍、10倍目標的更是數不勝數……

明源君想說的是,要快速衝規模就要加槓桿,槓桿主要有3種:

預售槓桿、財務槓桿、合作槓桿。

目前,因為政策影響,預售槓桿、財務槓桿都很難加上去了;合作槓桿能加多高,則主要是看過去的積累。對於大部分中型房企來說,如果非要硬著頭皮奔千億,會非常危險。

明源君下面詳細來說……

1

在行業規模穩定、高週轉受限

調控加碼後

“預售槓桿”很難提高了

所謂預售槓桿,就是預售制度本身所產生的槓桿。

預售是在項目建成之前,就收取準業主們買房的錢,這樣一來,有1個億就可以做10個億的項目。

現在很多地方對繳交地價的時間有了限制,所以房企還必須有一定的自有資金。早期管理更寬鬆的時候,用準業主們買房的錢交地價,一分錢不出空手套白狼的開發商也大有人在。

但是目前,預售槓桿幾乎不可能再進一步上升了,只能是逐步下降。

明源君這樣說,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很多地方開始推動現房銷售、自持

眼下很多地塊,在賣地時就規定,必須現房銷售,或者必須自持一些物業。在這些地塊上修建的項目,預售槓桿會很低。

二、巨頭們的快週轉已到極限,沒有標準化的中小房企則很難

想提高預售槓桿,快週轉是個法寶。

同樣是用1個億做10個億的項目。如果一年週轉一次,就只貢獻了10個億的規模,但如果半年週轉一次,就貢獻了20個億的規模。

某些巨頭有了標準化的產品線和管理體系之後,項目的快週轉做到極限,也可以保證質量做到70分。

可是對於中小房企來說,其標準化遠未完成,如果強行快週轉,在客戶對房屋質量要求越來越高、信息傳遞越來越快的今天,就會有很大風險。

而且,快週轉的前提是去化快,從今年上半年的情況來看,去化不太樂觀。

三、行業規模進入平穩期,空白市場越來越少,擴張快就必須搶別人市場

就地產行業總體規模而言,這兩年都是橫盤期,規模相對是穩定的。2019年對比2018年來說,可能還會有小幅度的下調。

之前行業規模整體上升的時代,你每年做更多項目快速發展,別人也同時快速發展,沒有問題。當時有很多中小城市供給不足,你進去如入無人之境,可以快速發展。

可是現在是行業橫盤時期,在巨頭已經廣泛佈局到5線城市的今天,幾乎沒有空白市場存在了。你的快速發展就意味著別人份額的下降。如果是在同一個城市,在拿地時就會有直接競爭。

四、以前隨意拿地,等一等還能賺錢,現在隨意拿地等於自己跳坑

行業上升期,大週期一回來滿盤皆活。

那個時候,即使自身能力不足、人才不夠,也敢隨便拿地:

今年20塊、明年40塊、後年80塊……

即使拿貴了,等2年,週期一回來,所有項目都賺錢,規模立刻就上去了。

上一輪實現了規模奇蹟的幾家開發商,就是因為幾年前,在經濟發達地區的三四五線,看似隨意地拿了大量的地,因為等到了那些城市房價大漲,所以規模很快就衝上去了。

可是現在,如果你再隨便拿地,項目可能虧本。如果你非要等,越等窟窿可能越大。

"衝規模越來越難!中小房企硬著頭皮奔千億,會很危險

3年10倍、4年20倍、5年30倍……地產行業內,有過很多衝規模的傳奇。

一些中型房企,在研究這些先行成功者的打法之後,發現好像也沒有什麼特別神奇的地方,於是認為自己也可以,就先後發佈了自己的千億計劃。

其中,最典型的,有2017年銷售50億,卻說自己2020要衝千億的;也有2018剛到100億,卻說自己2021年要到3000億的……提出3年5倍、10倍目標的更是數不勝數……

明源君想說的是,要快速衝規模就要加槓桿,槓桿主要有3種:

預售槓桿、財務槓桿、合作槓桿。

目前,因為政策影響,預售槓桿、財務槓桿都很難加上去了;合作槓桿能加多高,則主要是看過去的積累。對於大部分中型房企來說,如果非要硬著頭皮奔千億,會非常危險。

明源君下面詳細來說……

1

在行業規模穩定、高週轉受限

調控加碼後

“預售槓桿”很難提高了

所謂預售槓桿,就是預售制度本身所產生的槓桿。

預售是在項目建成之前,就收取準業主們買房的錢,這樣一來,有1個億就可以做10個億的項目。

現在很多地方對繳交地價的時間有了限制,所以房企還必須有一定的自有資金。早期管理更寬鬆的時候,用準業主們買房的錢交地價,一分錢不出空手套白狼的開發商也大有人在。

但是目前,預售槓桿幾乎不可能再進一步上升了,只能是逐步下降。

明源君這樣說,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很多地方開始推動現房銷售、自持

眼下很多地塊,在賣地時就規定,必須現房銷售,或者必須自持一些物業。在這些地塊上修建的項目,預售槓桿會很低。

二、巨頭們的快週轉已到極限,沒有標準化的中小房企則很難

想提高預售槓桿,快週轉是個法寶。

同樣是用1個億做10個億的項目。如果一年週轉一次,就只貢獻了10個億的規模,但如果半年週轉一次,就貢獻了20個億的規模。

某些巨頭有了標準化的產品線和管理體系之後,項目的快週轉做到極限,也可以保證質量做到70分。

可是對於中小房企來說,其標準化遠未完成,如果強行快週轉,在客戶對房屋質量要求越來越高、信息傳遞越來越快的今天,就會有很大風險。

而且,快週轉的前提是去化快,從今年上半年的情況來看,去化不太樂觀。

三、行業規模進入平穩期,空白市場越來越少,擴張快就必須搶別人市場

就地產行業總體規模而言,這兩年都是橫盤期,規模相對是穩定的。2019年對比2018年來說,可能還會有小幅度的下調。

之前行業規模整體上升的時代,你每年做更多項目快速發展,別人也同時快速發展,沒有問題。當時有很多中小城市供給不足,你進去如入無人之境,可以快速發展。

可是現在是行業橫盤時期,在巨頭已經廣泛佈局到5線城市的今天,幾乎沒有空白市場存在了。你的快速發展就意味著別人份額的下降。如果是在同一個城市,在拿地時就會有直接競爭。

四、以前隨意拿地,等一等還能賺錢,現在隨意拿地等於自己跳坑

行業上升期,大週期一回來滿盤皆活。

那個時候,即使自身能力不足、人才不夠,也敢隨便拿地:

今年20塊、明年40塊、後年80塊……

即使拿貴了,等2年,週期一回來,所有項目都賺錢,規模立刻就上去了。

上一輪實現了規模奇蹟的幾家開發商,就是因為幾年前,在經濟發達地區的三四五線,看似隨意地拿了大量的地,因為等到了那些城市房價大漲,所以規模很快就衝上去了。

可是現在,如果你再隨便拿地,項目可能虧本。如果你非要等,越等窟窿可能越大。

衝規模越來越難!中小房企硬著頭皮奔千億,會很危險

2

借錢難,借到便宜的錢更難

“財務槓桿”不敢再加了

財務槓桿,很好理解,就是向金融機構,或者通過金融手段向投資者借更多錢。

不管是水漫金山借錢容易的那些年,還是前幾年的棚改,都是加財務槓桿的好時機。

可是現在,大的政策方向是去槓桿。

首先,借錢的渠道一個個被封掉了。很多中小房企想加槓桿也加不了。

現在很多金融機構借錢,都要看對方是否“百強”、“50強”,有的還要看上一年的經營情況。中小房企很難借到錢。

大部分中小房企,過去借了很多錢,規模一般,利潤較薄,如今只有兩種選擇:

一是縮減規模,降低負債率;二是在保持負債率不變的情況下,用新錢還舊錢。但鑑於新錢比舊錢貴,這會使得其利潤繼續變薄,根本沒法繼續衝規模了。

當然,還有一些房企,槓桿率很低,過去借了一些錢,但更多的錢是自己的,理論上來說還可以加財務槓桿。

但這種企業在市場上行、信貸寬鬆的時候都不敢加財務槓桿,現在可能更不敢加。他們可能也沒有衝千億的想法。

其次,房價比較穩定之後,借不到便宜的錢,加財務槓桿沒有意義。

財務槓桿加得越多,意味著借的錢更多。

之前,房價快速上漲,地價、建安等成本在房價裡所佔比例比較小,借錢貴點也不怕,房價一漲利潤就覆蓋了成本。

可現在,地價、建安等成本在房價裡所佔比例越來越大,房價上漲越來越慢,限價城市房價甚至不再上漲。

假設一個城市每年房價上漲5%,而某項目借錢成本是15個點,那麼,該項目等得越久賺得越少,乃至虧得越多。

所以,目前很多大房企都在去槓桿。而想衝規模的中型房企,很多卻在加槓桿。根據國泰君安的統計,目前財務槓桿最高的,就是中型房企!如下圖所示:

"衝規模越來越難!中小房企硬著頭皮奔千億,會很危險

3年10倍、4年20倍、5年30倍……地產行業內,有過很多衝規模的傳奇。

一些中型房企,在研究這些先行成功者的打法之後,發現好像也沒有什麼特別神奇的地方,於是認為自己也可以,就先後發佈了自己的千億計劃。

其中,最典型的,有2017年銷售50億,卻說自己2020要衝千億的;也有2018剛到100億,卻說自己2021年要到3000億的……提出3年5倍、10倍目標的更是數不勝數……

明源君想說的是,要快速衝規模就要加槓桿,槓桿主要有3種:

預售槓桿、財務槓桿、合作槓桿。

目前,因為政策影響,預售槓桿、財務槓桿都很難加上去了;合作槓桿能加多高,則主要是看過去的積累。對於大部分中型房企來說,如果非要硬著頭皮奔千億,會非常危險。

明源君下面詳細來說……

1

在行業規模穩定、高週轉受限

調控加碼後

“預售槓桿”很難提高了

所謂預售槓桿,就是預售制度本身所產生的槓桿。

預售是在項目建成之前,就收取準業主們買房的錢,這樣一來,有1個億就可以做10個億的項目。

現在很多地方對繳交地價的時間有了限制,所以房企還必須有一定的自有資金。早期管理更寬鬆的時候,用準業主們買房的錢交地價,一分錢不出空手套白狼的開發商也大有人在。

但是目前,預售槓桿幾乎不可能再進一步上升了,只能是逐步下降。

明源君這樣說,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很多地方開始推動現房銷售、自持

眼下很多地塊,在賣地時就規定,必須現房銷售,或者必須自持一些物業。在這些地塊上修建的項目,預售槓桿會很低。

二、巨頭們的快週轉已到極限,沒有標準化的中小房企則很難

想提高預售槓桿,快週轉是個法寶。

同樣是用1個億做10個億的項目。如果一年週轉一次,就只貢獻了10個億的規模,但如果半年週轉一次,就貢獻了20個億的規模。

某些巨頭有了標準化的產品線和管理體系之後,項目的快週轉做到極限,也可以保證質量做到70分。

可是對於中小房企來說,其標準化遠未完成,如果強行快週轉,在客戶對房屋質量要求越來越高、信息傳遞越來越快的今天,就會有很大風險。

而且,快週轉的前提是去化快,從今年上半年的情況來看,去化不太樂觀。

三、行業規模進入平穩期,空白市場越來越少,擴張快就必須搶別人市場

就地產行業總體規模而言,這兩年都是橫盤期,規模相對是穩定的。2019年對比2018年來說,可能還會有小幅度的下調。

之前行業規模整體上升的時代,你每年做更多項目快速發展,別人也同時快速發展,沒有問題。當時有很多中小城市供給不足,你進去如入無人之境,可以快速發展。

可是現在是行業橫盤時期,在巨頭已經廣泛佈局到5線城市的今天,幾乎沒有空白市場存在了。你的快速發展就意味著別人份額的下降。如果是在同一個城市,在拿地時就會有直接競爭。

四、以前隨意拿地,等一等還能賺錢,現在隨意拿地等於自己跳坑

行業上升期,大週期一回來滿盤皆活。

那個時候,即使自身能力不足、人才不夠,也敢隨便拿地:

今年20塊、明年40塊、後年80塊……

即使拿貴了,等2年,週期一回來,所有項目都賺錢,規模立刻就上去了。

上一輪實現了規模奇蹟的幾家開發商,就是因為幾年前,在經濟發達地區的三四五線,看似隨意地拿了大量的地,因為等到了那些城市房價大漲,所以規模很快就衝上去了。

可是現在,如果你再隨便拿地,項目可能虧本。如果你非要等,越等窟窿可能越大。

衝規模越來越難!中小房企硬著頭皮奔千億,會很危險

2

借錢難,借到便宜的錢更難

“財務槓桿”不敢再加了

財務槓桿,很好理解,就是向金融機構,或者通過金融手段向投資者借更多錢。

不管是水漫金山借錢容易的那些年,還是前幾年的棚改,都是加財務槓桿的好時機。

可是現在,大的政策方向是去槓桿。

首先,借錢的渠道一個個被封掉了。很多中小房企想加槓桿也加不了。

現在很多金融機構借錢,都要看對方是否“百強”、“50強”,有的還要看上一年的經營情況。中小房企很難借到錢。

大部分中小房企,過去借了很多錢,規模一般,利潤較薄,如今只有兩種選擇:

一是縮減規模,降低負債率;二是在保持負債率不變的情況下,用新錢還舊錢。但鑑於新錢比舊錢貴,這會使得其利潤繼續變薄,根本沒法繼續衝規模了。

當然,還有一些房企,槓桿率很低,過去借了一些錢,但更多的錢是自己的,理論上來說還可以加財務槓桿。

但這種企業在市場上行、信貸寬鬆的時候都不敢加財務槓桿,現在可能更不敢加。他們可能也沒有衝千億的想法。

其次,房價比較穩定之後,借不到便宜的錢,加財務槓桿沒有意義。

財務槓桿加得越多,意味著借的錢更多。

之前,房價快速上漲,地價、建安等成本在房價裡所佔比例比較小,借錢貴點也不怕,房價一漲利潤就覆蓋了成本。

可現在,地價、建安等成本在房價裡所佔比例越來越大,房價上漲越來越慢,限價城市房價甚至不再上漲。

假設一個城市每年房價上漲5%,而某項目借錢成本是15個點,那麼,該項目等得越久賺得越少,乃至虧得越多。

所以,目前很多大房企都在去槓桿。而想衝規模的中型房企,很多卻在加槓桿。根據國泰君安的統計,目前財務槓桿最高的,就是中型房企!如下圖所示:

衝規模越來越難!中小房企硬著頭皮奔千億,會很危險

圖片來源:國泰君安證券研究

離千億的還有相當距離的房企,明源君真的不建議再加財務槓桿衝千億了。

要知道,有些房企就是因為一筆幾百萬、幾千萬的錢還不上,其債主金融機構就通報到很多同行,導致其在金融機構借不到錢,最後資金鍊斷裂的。

3

產品力等特別強的

可以加“合作槓桿”

但能衝千億的是極少數

合作槓桿,就是通過合作,做更多項目,以迅速擴大規模,雖然其規模很多要靠“並表”,但也是很有意義的。

通過加合作槓桿,可以成功突破加預售槓桿、財務槓桿的一些瓶頸。

比如,不用再和別人搶地、搶市場,就可以通過合作對象,輕鬆擁有一些好的項目,輕鬆加上預售槓桿。

再比如,如果你的合作對象很有錢,有便宜的錢,你就可以輕鬆加上財務槓桿。

但是,沒有人是冤大頭。

要讓有好的地、便宜的錢的企業,心甘情願和你合作,分錢給你,你也得有自己的過人之處才行。

明源君認為,以下3類房企,可以加合作槓桿:

一、區域佈局互補的百強,互相加合作槓桿

比如,一家主要在長三角佈局,另一家主要在中部西南佈局,那麼兩家合作之後,彼此規模都可以迅速擴大。

而且,通過合作,雙方都可以充分了解之前並不瞭解的區域,為以後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二、區域深耕房企,和巨頭合作加槓桿

有的區域深耕房企,雖然在全國來說規模不太大,但是在當地的影響和市場佔有率都很可觀。

全國性的巨頭和他們合作,在進入該區域的時候可以減小阻力,另外他們更瞭解當地市場,巨頭可以避免踩坑。

而這些區域深耕房企,規模在短期也可以迅速擴大。

但是,因為這些房企的優勢就在區域,而他們在當地所佔比例已經很大。

所以,一般來說,他們在規模翻番之後,就很難再進一步擴大規模了。

三、產品力、開發能力很強的房企,可以輸出能力來迅速擴大規模

以綠城為例,除自己開發之外,他還做代建,並且不是小打小鬧,而是戰略行為!

截至2018年底,綠城管理集團管轄項目達到282個,總建築面積6336萬平方米,銷售額達到 552億,相當於一家地產50強的業績。

大家可以發現,上面說到的全國佈局的百強、產品力很強的綠城,其規模其實也都不小了。

而規模不太大的區域深耕房企,短期可以加合作槓桿擴大規模,但基本不可能衝千億了。

加上之前所說的,預售槓桿和財務槓桿幾乎已到盡頭的現實……

明源君最後想說,對於大部分中型房企來說,如果非要硬著頭皮奔千億,會非常危險!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