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投資人張璐:覆盤2016,展望2017的獨角獸與人工智能(下)

風投 投資 創業 硅谷 億歐網 2017-03-27
硅谷投資人張璐:覆盤2016,展望2017的獨角獸與人工智能(下)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2016年的獨角獸們

我想起來前一段有一個投資人特別好玩,他創造了一個新的term叫Soonicorn,就是soon to become Unicorn(即將成為獨角獸)。我覺得這是很有意思的一個轉變,2015年有一個數據我們當時也覺得很驚人,市場上馬上開始融資的獨角獸有85家。我的合夥人的公司在零幾年是獨角獸的時候市場上只有12家,不到10年突然變成了85家,非常可怕。所以導致當時VC行業會很擔心一點,整個VC行業資本加起來連這些獨角獸公司的一半都投不完,剩下的怎麼辦?所以從2016年開始很多公司開始下調估值。

其實2017年,像Beepi這樣的獨角獸忽然死掉了。我覺得這是正常的市場調整過程。今年可能還會有一些餘波,尤其是大的基金現在不得已,很多公司是是too big to fail,必須要很多的capital在下一輪去支持它,所以對整個投資市場來說,資金活躍度不是不會特別高,但是我覺得,到今年為止整個市場調整週期就會過去,這之後會有很好的資本進來,開始更加往中早期去投資一些公司,到幾年之後會有正常數量的獨角獸。

我覺得獨角獸的概念,讓人覺得有諷刺意味,獨角獸最早寓意是“難得一見”,現在感覺是“到處蹦躂”,覺得這個詞已經喪失了本意,但現在整個private market和public market界限越來越模糊,很多公司寧願呆在private market,不去go public,所以導致說估值不停地往上漲,但不敢去public,因為它知道到了一個事實,公眾市場無法去驗證自己的價值,所以這也是兩個市場需要協調解決的問題。

其實掙扎中的獨角獸也都知道,它走進的這個市場,最終市場規模有可能是10 billion,但它現在的公司估值是20 billion。這怎麼可能變成一個可持續的生意?硅谷的好處是說畢竟市場上有這樣的推動力,資本會有一個選擇性,所以一些公司確實有問題,會快速結束,他所侵佔的人力資源、財務資源,可以快速的回籠到一些優質公司上,這是我們覺得比較健康的一個模式。

我覺得,這種熱潮的起伏大家不用太害怕,至少我對硅谷的理解,硅谷就是一個泡沫經濟,很多人問我,硅谷的泡沫破了嗎?什麼時候破?它永遠都是一個泡沫經濟,它如果沒有泡沫經濟的話我們做VC也沒辦法賺錢,作為創業者,沒有機會去顛覆大公司的壟斷。這個過程中我們資本是低點進,高點出獲得資本的一個回報,這就是遊戲規則。

只是泡沫如何保持在可控範圍之內,是創業者和投資人相互合作的默契,同時也需要在合適的節點去拉一下,讓市場有一個調整的週期,我覺得熱潮不用害怕,只要有一個理性的判斷,爭取讓自己不是高點進場的那個人就可以了,包括創業者選擇方向時也不是說哪熱往哪鑽,通常一個方向每個人都說好的時候,無論從投資還是創業可角度,可能都已經不是最好的方向了。

創業者,在AI恆業的突破口

吳恩達演講的時候說,未來10年人工智能會影響到所有行業。這個我是認同的,我剛開始講過類似的一個說法,將來AI在每個行業都有,平臺下data切入不同的東西可以是這個,也可以是那個。所以AI會深刻的影響每個行業,而且,它這種趨勢改變和我們過去理解的不一樣,幾百年前電產生了,突然間整個世界都亮了,這種事情,在現在社會不太可能發生。過去10年,人們的生活被智能手機大規模的改變了?但是我們當下馬上意識到了嗎?沒有。

我觀察到很有意思的一點,現在出生的很小的小孩,他看到任何的屏幕,他第一反應是上去點,我們大家回想一下我們小的時候誰會有這樣的動作,這就是說,一個東西已經從根本上,潛移默化的改變了我們和世界交互的方式,這就是非常厲害的信息載體趨勢的發展。AI在接下來幾年可能會對各方面產生影響,這是非常相似的感覺。

我們現在其實已經在潛移默化的被影響著了,只是我們沒有注意到。漸漸可以有輕應用,可以有重應用。再過三五年,可能會有一個非常具像形態的重應用,機器人呈現也可能就是潛移默化的,你的車裡面、家裡面、信息交互、醫療、出行這些都不能例外。現在我們經常在講:智能交通網絡核心也是AI,只不過這種AI更偏數據層面。

關於比爾·蓋茨的人工智能機器人收稅理論

第一,AI會取代很多工作,現在很多人說人工智能出來可以幫忙炒股,可以幫忙寫代碼,也可以幫投資人做投資,兩三年前,Chris Farner就要用人工智能判斷下一個投資熱點。技術發展核心就是:怎麼樣把離散的數據通過平臺進行技術高效的整合和應用。這個過程會提高單個人的生產效率,但是當個人生產效率提高,整個社會物質的需求又沒有大規模增加時,會有一些人因不能夠做這方面的貢獻被淘汰。

剛才提到一點,現在技術演化和以前不一樣,以前蒸汽機突然發明了,有聲電影突然間出現了,一批人就突然就沒有工作了,但現在這種情況不會出現了。過度週期還是有的,好的地方是它有過度週期,不好的地方是很多人沒意識到。現在很多輿論導向也希望推進人們增加不同技能,當有一天工作被機器取代的時候,創造性的東西還是可以繼續去做。

創造性的東西有沒有可能被取代現在好說,我個人會覺得未來幾年,機器和人的關係還是友好的。我相信一個概念叫超人類,它不是超人,但可能會成為我們人類新物種。從軟件和還有硬件層面上突破,比如說人體外骨骼,包括納米機器人,會讓人腦力體力有大規模的提升,但人還是人,所以這個時候機器基礎上給人進行這樣的推動和服務。

再過很多年具體會怎麼樣,我也不知道,但是人最大的特點就是每個人都是非常獨立的,充滿bug的個體,這是我們最核心的一個不同點和價值體現,可能也是和機器永遠不一樣的東西。我們人是可以在有很多bug的情況下還可以把事情做完,還可以讓這個社會運轉,但機器的要求是它必須要非常的完善和完整,它可能會有一些替代,但是不會真的像大家想象的那麼可怕。

至於蓋茨對於人工智能+機器人徵稅的理論,他可能考量到底如何平衡政府和科技公司發展的關係。政府趨向技術發展的時候,生產效率提高了,企業和個人受益了,那政府的受利點在哪裡?至於到時候怎麼樣去平衡,不好說,那個時候政府形態也不好說,也許那個時候政府形態完全是小政府,也不需要這麼多資本,如果還是現在這種大政府的的形態,可能也會往這個方向去推動。

蓋茨這樣的人已經在站在社會金字塔的頂尖,可能我們還是處在很小的格局,思考怎樣推動產品和公司的發展,他站的格局是非常大的,因為技術的發展比大家想象得要快,很多技術沒有被應用,是因為政府的限制。所以,他可能也能感受到,政府對於很多新技術在倫理、社會等方面潛在風險的擔憂,他是站在更大的格局去考慮。

AI關聯的道德層面

前面提到一點,就是“超人類”這個概念。那個時候一定是機器對人有一個加強,腦力體力可能會出現提升。我們人的核心就是我們的意識,取決於這個意識放在什麼樣的載體上。我看過一個小短片叫《世界奇妙物語》,其中有一集是講人死了之後,可以選擇下輩子要的載體,可以在蠶的身上,可以在大熊貓的身上也可以在什麼樣的人身上,在將來會不會你也可以選擇在肉體上面,還是在機器上面。

我還看過另外一部影視劇,我推薦大家可以看一看,它是在深刻討論技術發展和人類的社會的倫理道德,包括後面我們對自我意識的認可度,真的AI出現,人就是在扮演上帝的角色,不管有沒有存在造物主,當我們創造了AI賦予它自己思考的能力時,它是我們創造出來的新物種,我們是它的上帝,怎樣平衡這個關係?這個系列叫做《黑鏡》。

我印象中《黑鏡》有一集就是提供一個服務,收集個人信息來為他服務。那個技術就是用一個小的膠囊,從你的腦海裡把你的意識提取出來,誰能最好的服務你,誰最瞭解你,當然是你自己,把這個意識困在這個小小的膠囊裡,讓它每天控制你家裡,燈幾點開,什麼時候給你準備什麼麵包,放什麼樣的音樂,當然這個過程中用一些手段迫使這個意識先崩潰,然後只好接受這樣生命的設定。

這個劇集裡很多的描繪雖然聽起來匪夷所思,但是非常有道理的,可能到某個階段,我們和技術的關係會變得越來越模糊,從投資的角度我們可能現在重點投資和商用聯繫緊密的,沒有那麼遙遠的。比如說再過幾年,我們做到後面幾期的基金,可能也不會排斥投資這種有社會風險的技術。

因為我是好奇心很強的人,很多事情如果不推一下,不知道結果怎麼樣。技術到了一個奇點,整個社會架構也會有一個變革。我覺得這個社會的變革也是對我們人類這個物種一個挑戰,如果我們能夠扛過去的話說不定也就過去了,如果我們不能扛過去那說明我們可能不是一個合格的物種,那個時候什麼樣的新物種出來,再去承擔。這當然是腦洞大開遐想的一個過程,但我覺得這是一個自然發展的過程。

作為一個科技從業者,作為一箇中國人應該是無神論,但是我覺得有些自然規律的發展是要去尊重和敬畏的,並不是說我們現在想去強制的停止技術的變革,去取代一些工作它就不會去發生,這些事情會發生,我們只需要在這個過程中的每個階段都有所準備就可以了。

AI投資的行業走向

AI角度在整個硅谷的VC圈其實是很理性的。包括對一些公司的投資、支持、把控,現在這個市場上創業者和投資人的關係比較對等。我們也提到一些AI將來是什麼形態,在不同行業怎樣細分應用,創業者怎麼樣尋找到方向,這也是雙方學習的過程。

觀察趨勢發展的時候,我個人的方法論就是我剛才提到一點,如果這個行業每個人都說好,對於早期投資人和早期創業者來說,都不是最好的時機去進入了。另外我們經常會研究創業者,我覺得是時勢造英雄,我不相信英雄造時勢,大的趨勢起來,總有一些人被選中,然後成功。

另外我從來也不覺得某個公司的成功是因為某個投資人投了它。我一直覺得,如果我遇到很好的一個公司我投資了,它將來變得很成功,我會很感謝有機會碰到這個創業者,因為即使我沒投他,總會有人投他,他也總會成功的。

只是正好在那個需要資本的時候,我很幸運的投進去。從這個角度看,更多會覺得研究創業者非常重要,也是我們學習的非常重要的方式。我們自己內部有一個數據庫,也經常關注創業者的動向,如果一個方向媒體上很熱,很多人在往裡跳,但是我發現是越來越少人往裡跳,可能最初是一萬個人,後來是八千個,現在是幾百個,這個方向可能就不會太關注了,如果一個方向越來越多的人往裡跳,不管媒體有沒有關注到,我們都會覺得這是一個很值得關注的方向。因為創業者本身是在某個方向上很有insight,尤其優秀的創業者,他是研究了很長的時間才決定去做的。

這是為什麼2015年我覺得有點奇怪,很多創業者沒想清楚就來做,其實模糊的是我們通過創業者來判斷趨勢的界限。我們覺得通過創業者自己對行業很有insight的一個見解和判斷,有一批人的migration就可以指導我們,到底是不是在某一時刻跟隨這批最優秀的創業者去把資本投入進去,這是我們對於一些趨勢的理解。

所以我覺得無論從創業還是做投資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一定要有獨立的判斷,而且要把自己的判斷和信息來源和媒體去分離。我們在這個行業內有我們自己的信息來源,而不是單純地說這些信息是不是都是從媒體上在講什麼,這兩邊還是完全分離開的,至少在硅谷是這樣。

預判:2017年“獨角獸的下半年

2017年,會有一些公司繼續衰落。市場在繼續調整,當然有一些“獨角獸”會成長得越來越好,包括現在資本也在做抉擇,我的錢要來放在哪個公司身上。下半年可能會有一個比較大的市場機會,特朗普一直努力讓很多大型公司把海外資產遷回美國來,這些資金放到美國來之後這些大公司做的事情只有兩件,一個是給股東發紅利,另外一個就是收併購公司。

在這個過程中無論是“獨角獸”還是增長期的公司,在接下來半年也會有很好的收併購市場的湧現,這個市場的湧現,給他們提供了另一個退出途徑。當一個公司要做收併購的時候,可能對價格的敏感度更高,根據真正實在的市場價值調整公司的估值。一些“獨角獸”公司,如果在之前幾年是被估值過高了,這個時候可能就會被打回原形,以它真實的價格進行一個銷售。

我覺得接下來幾年會是consolidate的過程,不好的公司不容易融到錢,估值再低也沒有人投。好公司不僅可以融到好的資本,而且會更加容易集中優質資本。不同的VC會把優質資本集中在幾個好公司裡面;再過三五年,這些公司會變成正常數量的“獨角獸”;再過幾年,“獨角獸”就會進入公眾市場。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