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界美股訊 一些硅谷獨角獸選擇保持私有化運營的一個原因是,它們擔心自己因上市會被強制要求披露短期利潤,從而不得不被迫著眼於短期財務數據的改善。但如果從持續虧損的生物技術公司股價的歷史表現來看,這些擔憂可能有些言過其實。

就像消費類科技公司在2019年上市一樣,生物科技公司在首次上市時很少能實現盈利。無論如何,公開市場的投資者歷來都很看好生物科技公司。

佛羅里達大學沃林頓商學院(Warrington College of Business at the University of Florida)金融學教授傑伊-裡特(Jay Ritter)的分析顯示,2001年至2017年間,只有6%的生物科技公司在首次公開發行(IPO)時實現了盈利。然而,在同一時期,350多家上市的生物技術公司三年平均買入並持有的回報率為36.3%,比市場平均值高出14.0%。

“近年來,我們有數百家生物技術公司上市,每個人都知道,多年來他們不會從上市初期獲得任何收入,”裡特爾告訴CNBC。“只要他們還有醫療科研項目要進行,他們短期損失的壓力就不可能減少。”

根據裡特爾的分析,對於1980年至2017年間上市的生物技術公司來說,它們在上市首日的平均漲幅為12.1%。在接下來的三年裡,它們的平均回報率為25.7%。

"我認為很多擔心都言過其實,如果一家公司不能迅速實現短期盈利,激進投資者就會乘虛而入,趕走管理層," Ritter說。“這種擔憂其實並沒有多少變為現實。”

美國頂級科技投資者對美股公開市場對短期利潤的過於關注表示失望。今年5月初,一家由風險投資家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等人支持的新硅谷證券交易所獲得批准。該公司網站稱,其使命是提供一個“能夠降低短期壓力、鼓勵創新和長期價值創造投資的穩定週期的市場,這將使企業及其投資者同樣受益。”

公開上市的公司可能會被要求遵守某些規定,比如可能禁止將高管薪酬與短期財務業績掛鉤。

虧損者的上市熱潮

根據裡特爾的分析,去年,超過85%的上市科技公司每股收益為負。今年,優步和Lyft成為了這種賠錢商業模式的典型代表。

自阿里巴巴(Alibaba)以來規模最大IPO的優步(Uber)公佈,2018年運營虧損30億美元,此前一年虧損逾40億美元。其叫車服務競爭對手Lyft去年報告淨虧損約10億美元。該公司第一季度調整後的每股虧損為9.02美元。自今年5月上市以來,優步的股價一直承壓,但已收復了大部分失地。自5月份上市以來,該公司股價下跌了約2%,而Lyft自IPO以來下跌了25%。

億萬富翁投資者、NBA達拉斯小牛隊(Dallas Mavericks)老闆馬克-庫班(Mark Cuban)上週對CNBC表示,優步令人失望的首次亮相“並不令人意外”,因為這網約車公司拖了太久才上市。

“我只是認為,我們在公開市場上看到了硅谷精神的反映。整個態度就是等待,等待,等待,等待,等待,”庫班說。

庫班說,由於等待,他們失去了公司上市之初所擁有的增長動能。庫班向優步的主要競爭對手Lyft投資了100萬美元。但庫班認為Lyft上市也有點過晚了。

“他們等得太久了,”庫班說。“我想你不可能期望(和優步比)有什麼不同,事實是,你已經成立了9年,但仍然不能實現盈利。這不是一個好兆頭。”

大量的私人資本

這些公司延長上市時間有幾個原因。長達10年的低利率環境迫使投資者到別處尋找回報。2012年,《就業法案》(JOBS Act)將私人股東的門檻從500人提高到2000人,允許公司在達到這一上限之前保持私有。

但它們能夠保持私有的關鍵原因是,風險資本和私人股本資金似乎源源不斷地注入其中。優步最大的投資者軟銀(Softbank)已向其注入了數十億美元資金。其1,000億美元的願景基金已經動用了約800億美元的資本。這進而將該公司估值推至創紀錄高點。

耶魯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凱爾-詹森(Kyle Jensen)表示:“軟銀的規模是前所未有的,由於可獲得的私人資本數額巨大,大多數公司可以保持更長時間的私營狀態。”

不過,詹森也表示,這些初創企業將繼續面臨上市壓力,因為員工認為,他們的大部分淨資產被鎖定在股票和期權中,如果公司上市,這些股票和期權將更容易變現。

隨著需求的增長,這些私營企業的價格也在穩步上漲。根據PitchBook的數據,2019年風險資本支持的公司的平均估值高達2.6億美元。這是2011年的兩倍多,是2002年估值的8倍多。PitchBook的數據顯示,去年交易總額也躍升至3,718宗,較2002年增長了370%。

股價與營收比也在上升(計算方法是用一家公司的市值除以該公司過去一年的總銷售額或總收入),根據裡特爾的分析,以這個標準衡量,自1980年以來,這些公司的股價已經上漲了一倍多。

誠然,生物技術的商業模式與叫車、社交網絡或軟件公司截然不同。它們不盈利的原因往往與監管部門的批准有關。在新藥獲得美國政府機構的批准之前,他們無法在新藥上賺錢。

生物技術公司也經常因為不同的原因感到上市的壓力——比如需要為那些昂貴的臨床藥物試驗籌集資金。從歷史上看,生物技術行業也是一場賭博。上世紀90年代末,投資者的哄搶使得納斯達克生物技術指數(Nasdaq Biotechnology Index)瘋漲,結果該指數在2000年跌去一半。

裡特爾表示,無論該行業如何,投資者仍渴望能押中未來的超級潛力股。

他表示:“我認為,很明顯,無論是私人市場投資者,還是公開市場投資者,都願意為企業的增長提供資金,讓它們專注於增長,而不是短期盈利能力——前提是他們繪製的前景仍有吸引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