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玉石,源於祖輩不凡的經歷,羅援力薦小說:誰是失蹤者(38)'

"

(文/於曉敏)我們知道,陽戈和華翎各自在不知對方狀況的戰後第三年開始,眼睛時而出現變色了。

他們又各自在玉佩的眼睛上捕捉到與自己眼睛閃爍的同樣變色光,頓悟是所佩靈玉的神奇作用。

他們身上各佩的傳家玉——玉龍和玉鳳,緣何如此神奇?是怎麼被發現的?靈玉到底是經過什麼樣的途徑什麼樣的時空隧道,從那漫長的前生來到了這個陌生的今世?又將以怎樣生命運動的姿態,綻開那些星辰流轉的悠悠夢境?

說來話長,先說說陽家的家世吧。陽家的家世近從中法戰爭前後說起,遠說要追溯到秦朝。當然,遠說跨度很大,一個回頭就溯望了兩個千年之遙。而我們每個人都是有祖宗至少十八代的,再普通的家庭都經世代相沿。或者說得再通俗一點,成千上百年前的故事我們有什麼不敢講,因為那些故事中的人物有我們的先祖。所以我們知道哪裡緣起就從哪裡說起吧。

"

(文/於曉敏)我們知道,陽戈和華翎各自在不知對方狀況的戰後第三年開始,眼睛時而出現變色了。

他們又各自在玉佩的眼睛上捕捉到與自己眼睛閃爍的同樣變色光,頓悟是所佩靈玉的神奇作用。

他們身上各佩的傳家玉——玉龍和玉鳳,緣何如此神奇?是怎麼被發現的?靈玉到底是經過什麼樣的途徑什麼樣的時空隧道,從那漫長的前生來到了這個陌生的今世?又將以怎樣生命運動的姿態,綻開那些星辰流轉的悠悠夢境?

說來話長,先說說陽家的家世吧。陽家的家世近從中法戰爭前後說起,遠說要追溯到秦朝。當然,遠說跨度很大,一個回頭就溯望了兩個千年之遙。而我們每個人都是有祖宗至少十八代的,再普通的家庭都經世代相沿。或者說得再通俗一點,成千上百年前的故事我們有什麼不敢講,因為那些故事中的人物有我們的先祖。所以我們知道哪裡緣起就從哪裡說起吧。

神奇的玉石,源於祖輩不凡的經歷,羅援力薦小說:誰是失蹤者(38)

遠說就簡單一點說。

從兩千多年前陽氏先祖隨秦始皇發派的五十萬大軍南拓疆土,擴大版圖開始,祖先的足跡就光彩地印記於家譜。

光彩的家譜榮耀地顯示:當年陽氏祖輩一支,傾巢南下,族人一部分從武,一部分傳技。從武者為秦統一中國、平定嶺南(也稱百越)立下了汗馬功勞;傳技者成為將中原文化翻山越嶺傳至嶺南的播種者,尤其在南越王趙佗治理嶺南實施“和輯百越”的民族政策中,陽氏傳技者,成為趙佗王“以詩書化國俗”,“以玉化人”的文化主張的生力軍。

先祖有訓:陽氏傳人,個個要清晰熟記陽氏的家譜,領會其歷代所遞增的家訓、家規和格言警句的思想精髓,傳承其精神內涵。“領會”與“傳承”是陽氏後代所義不容辭。

在那洪陳而豐厚的堪稱一部家族“史記”的家譜之外的《陽氏族事記錄》(家譜的附本)裡,後人發現的“以玉化人”的概括,實際上是當時的陽氏祖先低調而精確的總結,只祕密相傳於族氏後代之間,那是對南越王趙佗施展的文化主張的進一步說明,是族氏的個體領會。

因此陽氏的後代,多的是琢玉人。

陽氏家譜之所以堪稱洪陳而豐厚,因它不僅承載了這一支家族的脈絡走向,更從中傳響出華夏曆史的足音。後人看到了:我們中華民族大一統的框架,早在兩千多年前,秦始皇統一中國時就開始形成了。中華民族的正脈,無論是血統還是文化,都是從大秦帝國開始的。陽氏先祖正是在這個時代,迎來了輝煌。陽氏可謂龐大的族群中,人才濟濟,將軍輩出,叱吒於秦始皇和趙佗王的百年風雲間,各自指揮千軍萬馬,各自司管運輸、糧草、工程、建築、修舍、鑄造、種植、紡織、學堂、音舞、雕琢,云云。為軍事和經濟輸運、交流之便捷,在湘漓分派,在靈渠開鑿……在百越之地,一部分與相繼而來的老秦人結婚,一部分與當地人通婚,繁衍發芽,生根傳續。

所以後人就有驕傲之說:看這好山好水好人們哪,相當的成分,也是來自黃河流域的千萬個秦人生育了你。

陽氏家譜十分特別——家譜所記錄的陽氏這一支,並不是來源於原始的陽氏,竟來源於當年隨秦始皇發派的五十萬大軍南下中的赳赳老秦人趙氏一支(百越多趙氏)。趙氏這龐大一支,後來一部分回到中原,一部分融入民間,一部分就成了書中提到的這陽氏一族的祖先。陽氏家譜只用一句話申明瞭趙氏在南越王趙佗時代的公元前180年前後,將這人數不小的一支改為當時嶺南一個大姓的姓氏——陽氏,以示融合。這一支稱陽氏的姓氏就從趙佗時代算起的。來源於趙氏的這陽氏一支,也是中原與百越的一次不掀波瀾的平靜的輯和,是血脈、文化、性情、智慧的融匯。

先前的趙氏和趙氏傳承的後來陽氏這一支,之所以最終把家譜定名為《陽氏家譜》而非《趙氏—陽氏家譜》,是為方便之宜。由此可見陽氏先祖不住名相的大氣(當然,趙氏各脈分支,自有具體相應的家譜承言)。

家譜中對玉文化的記載著墨頗重。

美玉這一乾坤精物,多以雕刻擺件和精美飾品來展示,是玉文化的外在體現。其深邃的內涵和精神的模擬,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禮儀、商貿、圖騰、宗教、信仰乃至審美情趣和生活習俗都產生了其他任何器物難以比擬的影響。中國玉器發展史,在中國文明史中不可剝離。從中國人愛玉勝於世界任何民族這個角度而言,玉器發展史就是中國文明史。古代所指的玉,泛指軟玉,其中的代表之玉和田玉被譽為獨一無二的“真玉”,是中國玉文化最重要的載體,承載著玉所寓意的“仁、義、智、勇、潔”的美德。

秦赴嶺南的五十萬大軍中攜同了一批玉匠,而後陸續又有玉匠前來。

秦末,在秦始皇征服百越後設立的南海、桂林、象三郡的南海郡中擔任郡尉,還曾同劉邦和項羽部隊交戰過的趙佗,乘秦亡之際,兼併嶺南桂林郡、象郡,建立南越國。趙佗統治百越之時,把玉的作用發揮得氣勢如虹,把“以玉化人”的思想貫穿於“以詩書化國俗”的理念之中,形成了比較典型的“詩言志”“玉言德”的氛圍。偉人毛澤東在兩千年後,曾以當時的語境,評價南越王趙佗是“南下幹部第一人”。

先秦古籍對長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區的部族統稱為“越”,號稱“百越”“諸越”等,包括“吳越”(蘇南、浙北)、“閩越”(福建)、“揚越”(江淮)、“南越”(廣東)、西甌(廣西北部)、“雒越”(越南北部和廣西南部)等。當時被中原人稱為“蠻夷之地”(此地當然也有其以自然之美、野性之美為特徵的風俗魅力)。修飾物不外乎以隨手取得的樹葉、花朵、飛禽羽毛、動物牙齒等等作為裝飾品。隨著玉飾品在百越一定階層的介入,玉文化所潛含的意識作用,使百越呈現了趙佗所言的“蠻夷漸見禮化”的景象。“君子無故,玉不離身”,佩玉成為仁人雅士的時尚妝藏,孔子的“君子如玉”之述成為一種傾心領悟,方玉的氣韻之美、溫潤之美、寬厚之美、純潔之美、堅守之美、大義之美等內在元素,成為一種品格追求。百越人從心靈上開始擺脫原有的自生自滅、以自然為序的生死觀和審美取向,不但有了文氣,還多了骨氣。為後與華夏國人將玉骨精髓歸納出“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高貴氣節同步踐行。

擁有如詩如畫自然景觀的百越之地,從此有了詩與玉的纏綿。

同時,通過實施“和輯百越”的民族政策的長期努力,當地的百越民族和中原人通用漢字,逐步融合,淡化了民族觀念,消除了對漢民族的敵意。百越結束了刀耕火種、木屋草房的分散化生活樣式,在文化、經濟、生產力水平等全方面萬象更新,大幅度提升。百越與漢地,日趨達到完全融合。

而陽氏以詩意棲居的方式繁衍生息,成就了世代詩意的傳承。

到了家譜記載的陽氏第六十三代——《陽氏族事記錄》中所註解的“大陽雙刀(也可稱大陽將軍)”時代,主公陽籽江在先祖所創立的千年不換的舊有的以“讀書、習武”為精要,以“先懲惡,後揚善”為理念的陽氏宗祠對聯的基礎上,重新修繕了陽氏宗祠對聯:

揚德存義,水火融圓成璧;

善文尚武,筆劍爭銳為和。

所以我們就把陽氏一脈略微細緻的記敘放在了“大陽雙刀”時代。

主公“大陽雙刀”,就是陽籽江。

陽籽江是陽戈的高祖父。

陽籽江少年時期就練就了兩手同時使飛刀。

"

(文/於曉敏)我們知道,陽戈和華翎各自在不知對方狀況的戰後第三年開始,眼睛時而出現變色了。

他們又各自在玉佩的眼睛上捕捉到與自己眼睛閃爍的同樣變色光,頓悟是所佩靈玉的神奇作用。

他們身上各佩的傳家玉——玉龍和玉鳳,緣何如此神奇?是怎麼被發現的?靈玉到底是經過什麼樣的途徑什麼樣的時空隧道,從那漫長的前生來到了這個陌生的今世?又將以怎樣生命運動的姿態,綻開那些星辰流轉的悠悠夢境?

說來話長,先說說陽家的家世吧。陽家的家世近從中法戰爭前後說起,遠說要追溯到秦朝。當然,遠說跨度很大,一個回頭就溯望了兩個千年之遙。而我們每個人都是有祖宗至少十八代的,再普通的家庭都經世代相沿。或者說得再通俗一點,成千上百年前的故事我們有什麼不敢講,因為那些故事中的人物有我們的先祖。所以我們知道哪裡緣起就從哪裡說起吧。

神奇的玉石,源於祖輩不凡的經歷,羅援力薦小說:誰是失蹤者(38)

遠說就簡單一點說。

從兩千多年前陽氏先祖隨秦始皇發派的五十萬大軍南拓疆土,擴大版圖開始,祖先的足跡就光彩地印記於家譜。

光彩的家譜榮耀地顯示:當年陽氏祖輩一支,傾巢南下,族人一部分從武,一部分傳技。從武者為秦統一中國、平定嶺南(也稱百越)立下了汗馬功勞;傳技者成為將中原文化翻山越嶺傳至嶺南的播種者,尤其在南越王趙佗治理嶺南實施“和輯百越”的民族政策中,陽氏傳技者,成為趙佗王“以詩書化國俗”,“以玉化人”的文化主張的生力軍。

先祖有訓:陽氏傳人,個個要清晰熟記陽氏的家譜,領會其歷代所遞增的家訓、家規和格言警句的思想精髓,傳承其精神內涵。“領會”與“傳承”是陽氏後代所義不容辭。

在那洪陳而豐厚的堪稱一部家族“史記”的家譜之外的《陽氏族事記錄》(家譜的附本)裡,後人發現的“以玉化人”的概括,實際上是當時的陽氏祖先低調而精確的總結,只祕密相傳於族氏後代之間,那是對南越王趙佗施展的文化主張的進一步說明,是族氏的個體領會。

因此陽氏的後代,多的是琢玉人。

陽氏家譜之所以堪稱洪陳而豐厚,因它不僅承載了這一支家族的脈絡走向,更從中傳響出華夏曆史的足音。後人看到了:我們中華民族大一統的框架,早在兩千多年前,秦始皇統一中國時就開始形成了。中華民族的正脈,無論是血統還是文化,都是從大秦帝國開始的。陽氏先祖正是在這個時代,迎來了輝煌。陽氏可謂龐大的族群中,人才濟濟,將軍輩出,叱吒於秦始皇和趙佗王的百年風雲間,各自指揮千軍萬馬,各自司管運輸、糧草、工程、建築、修舍、鑄造、種植、紡織、學堂、音舞、雕琢,云云。為軍事和經濟輸運、交流之便捷,在湘漓分派,在靈渠開鑿……在百越之地,一部分與相繼而來的老秦人結婚,一部分與當地人通婚,繁衍發芽,生根傳續。

所以後人就有驕傲之說:看這好山好水好人們哪,相當的成分,也是來自黃河流域的千萬個秦人生育了你。

陽氏家譜十分特別——家譜所記錄的陽氏這一支,並不是來源於原始的陽氏,竟來源於當年隨秦始皇發派的五十萬大軍南下中的赳赳老秦人趙氏一支(百越多趙氏)。趙氏這龐大一支,後來一部分回到中原,一部分融入民間,一部分就成了書中提到的這陽氏一族的祖先。陽氏家譜只用一句話申明瞭趙氏在南越王趙佗時代的公元前180年前後,將這人數不小的一支改為當時嶺南一個大姓的姓氏——陽氏,以示融合。這一支稱陽氏的姓氏就從趙佗時代算起的。來源於趙氏的這陽氏一支,也是中原與百越的一次不掀波瀾的平靜的輯和,是血脈、文化、性情、智慧的融匯。

先前的趙氏和趙氏傳承的後來陽氏這一支,之所以最終把家譜定名為《陽氏家譜》而非《趙氏—陽氏家譜》,是為方便之宜。由此可見陽氏先祖不住名相的大氣(當然,趙氏各脈分支,自有具體相應的家譜承言)。

家譜中對玉文化的記載著墨頗重。

美玉這一乾坤精物,多以雕刻擺件和精美飾品來展示,是玉文化的外在體現。其深邃的內涵和精神的模擬,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禮儀、商貿、圖騰、宗教、信仰乃至審美情趣和生活習俗都產生了其他任何器物難以比擬的影響。中國玉器發展史,在中國文明史中不可剝離。從中國人愛玉勝於世界任何民族這個角度而言,玉器發展史就是中國文明史。古代所指的玉,泛指軟玉,其中的代表之玉和田玉被譽為獨一無二的“真玉”,是中國玉文化最重要的載體,承載著玉所寓意的“仁、義、智、勇、潔”的美德。

秦赴嶺南的五十萬大軍中攜同了一批玉匠,而後陸續又有玉匠前來。

秦末,在秦始皇征服百越後設立的南海、桂林、象三郡的南海郡中擔任郡尉,還曾同劉邦和項羽部隊交戰過的趙佗,乘秦亡之際,兼併嶺南桂林郡、象郡,建立南越國。趙佗統治百越之時,把玉的作用發揮得氣勢如虹,把“以玉化人”的思想貫穿於“以詩書化國俗”的理念之中,形成了比較典型的“詩言志”“玉言德”的氛圍。偉人毛澤東在兩千年後,曾以當時的語境,評價南越王趙佗是“南下幹部第一人”。

先秦古籍對長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區的部族統稱為“越”,號稱“百越”“諸越”等,包括“吳越”(蘇南、浙北)、“閩越”(福建)、“揚越”(江淮)、“南越”(廣東)、西甌(廣西北部)、“雒越”(越南北部和廣西南部)等。當時被中原人稱為“蠻夷之地”(此地當然也有其以自然之美、野性之美為特徵的風俗魅力)。修飾物不外乎以隨手取得的樹葉、花朵、飛禽羽毛、動物牙齒等等作為裝飾品。隨著玉飾品在百越一定階層的介入,玉文化所潛含的意識作用,使百越呈現了趙佗所言的“蠻夷漸見禮化”的景象。“君子無故,玉不離身”,佩玉成為仁人雅士的時尚妝藏,孔子的“君子如玉”之述成為一種傾心領悟,方玉的氣韻之美、溫潤之美、寬厚之美、純潔之美、堅守之美、大義之美等內在元素,成為一種品格追求。百越人從心靈上開始擺脫原有的自生自滅、以自然為序的生死觀和審美取向,不但有了文氣,還多了骨氣。為後與華夏國人將玉骨精髓歸納出“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高貴氣節同步踐行。

擁有如詩如畫自然景觀的百越之地,從此有了詩與玉的纏綿。

同時,通過實施“和輯百越”的民族政策的長期努力,當地的百越民族和中原人通用漢字,逐步融合,淡化了民族觀念,消除了對漢民族的敵意。百越結束了刀耕火種、木屋草房的分散化生活樣式,在文化、經濟、生產力水平等全方面萬象更新,大幅度提升。百越與漢地,日趨達到完全融合。

而陽氏以詩意棲居的方式繁衍生息,成就了世代詩意的傳承。

到了家譜記載的陽氏第六十三代——《陽氏族事記錄》中所註解的“大陽雙刀(也可稱大陽將軍)”時代,主公陽籽江在先祖所創立的千年不換的舊有的以“讀書、習武”為精要,以“先懲惡,後揚善”為理念的陽氏宗祠對聯的基礎上,重新修繕了陽氏宗祠對聯:

揚德存義,水火融圓成璧;

善文尚武,筆劍爭銳為和。

所以我們就把陽氏一脈略微細緻的記敘放在了“大陽雙刀”時代。

主公“大陽雙刀”,就是陽籽江。

陽籽江是陽戈的高祖父。

陽籽江少年時期就練就了兩手同時使飛刀。

神奇的玉石,源於祖輩不凡的經歷,羅援力薦小說:誰是失蹤者(38)

陽籽江與那個神祕相玉師的不期而遇,是在一個毫無預感的清晨。少年的陽籽江於藍霧瀰漫的山林之中練習雙手飛刀。

陽籽江飛刀投射點,是兩棵橫向間距一米的樹。藍色霧嵐不僅沒有在視覺上放大樹的影像,卻幾乎壓制了陽籽江的三十米能見度。但見陽籽江左右手的飛刀,還是一次接一次有的放矢地飛插在了左右兩棵樹幹上。

憑藉的是什麼功夫呢?是透霧的雙眼,還是藉助了神力?

陽籽江跑過去拔下雙刀回到拋刀點時,一個四十多歲的中年男子正自玉樹臨風般佇立在眼前。他輕捋黑白相間的鬍鬚,上下打量著少年陽籽江。

陽籽江從未見過此人,帶著少年的警覺問:“你是誰?”

“我是誰不重要,你也不必問我從何而來,何方而去。重要的是你我的相遇。”中年男子目光炯炯有神地看著陽籽江。

“為什麼偏偏是你我相遇?”陽籽江少年氣盛。

“是你吸引了我,我從你雙刀飛落的聲音,就知道它們都準確地插在了樹幹上。”中年男子瞅瞅陽籽江手裡的雙刀說。

“我盡是熟能生巧。我每天都在這裡練飛刀,風雨不誤。”陽籽江揚一揚頭。接下他竟好奇地仔細打量起中年男子來。思忖著:我飛刀不過是一個“熟”字破了霧,此先生不凡,耳朵比眼睛還厲害。他不免恭敬起來,放下雙刀,雙手作揖道:“先生請受小侄一拜。”

中年男子微微笑道:“這是你我的造化。賢侄可否到我茅舍,我教你制玉?”

陽籽江塵心一動:“莫非你是琢玉師?”

中年男子搖搖頭,黑白相間的鬍鬚微微飄蕩,像被風吹動著似的。他含混地說:“就算是吧,我真實的身份是相玉師。”

“師父尊姓大名?師父再受徒兒陽籽江一拜。”機靈人永遠顯得似曾相識和貼己。陽籽江這“師父”一詞竟脫口而出,單膝跪地。

中年男子飄蕩的鬍鬚上方淨白的臉頰泛起微微的紅潤,俯身扶起陽籽江說:“稱我公孫師傅吧。”

公孫氏所說的茅舍在密林深處,一方森林小屋。

不算大的小屋最顯眼的物件是一個水凳,琢磨碾制玉器的手工磨床。水凳的結構是一長方形木架,上有一根臥杆,臥杆前端的圓孔,用來膠粘磨玉用的砣子(砣子的型號隨磨玉的粗細程度不斷更換)。臥杆下安有接水槽(盛裝解玉砂),旁邊插的木杆上掛有水桶。臥杆的後部有腳踏皮帶傳動裝置,用於工作時雙腳蹬動踏板,扯動皮條帶動臥杆轉動,同時,帶動碾磨玉器的砣子旋轉。琢玉者通常是坐在一隻杌凳上,一手託玉湊在砣子鋒利的邊緣琢磨,一手蘸砂澆水。琢大玉器就兩手託著上砣子。

刀可彎而玉不可彎。刀不克玉。極硬的解玉砂是應對質地堅硬玉石的鑽石粉。因砣子旋轉琢碾時所依的“解玉砂”被磨熱,需不斷澆水冷卻,故得“水凳”之名。

陽氏一族在秦朝和南越趙佗時代,曾有過造玉世家,後來就斷斷續續,到了陽籽江的上幾代開始又斷了。水凳和制玉,陽籽江都未曾見過。

原本是陽籽江對公孫氏的真誠好奇,跟在他的身後,走向他的森林小屋,沒承想這小屋打開的世界,竟是如此令人驚豔。

“沙,沙,沙”——玉石在砣與砂之間裂帛;“沙,沙,沙”——玉石在旋轉的流光中託生它們的來世。

公孫氏在接下來的每一天,都在琢玉之暇給陽籽江講玉。比如他講啊——

“制玉無論大小,都不是簡單的匠人之作。真正的匠心鉅製,是匠人心與玉心同時搏動的。”

“玉還有心?”陽籽江不解地問道。

“玉有死玉也有活玉。有心的玉是活玉,最難得的是活玉當中有魂的玉,屬於真正的靈玉。”公孫氏虔誠地說道。

“還有魂?”陽籽江又是一驚。

“是啊!”公孫氏意味深長地說,“有魂的玉,天下稱奇,千古難遇。這樣的玉石,絕對不是在動盪不安之中產生的,它於萬代千秋的靜怡中汲取日月星光之精華,和韻著宇宙無限奧妙的緩緩樂章,等待著一個高尚的靈魂與它接應,或者它去賦予一個高尚的靈魂。即便它歷經多次動盪,仍是為了奔向它最終的平靜之地。那以平靜驅動的目的,是為了彰顯氣象安泰的和平。玉魂所賦出的力量,是引領走向吉祥殊勝。”

“請記住,孩子,”公孫氏更加語重心長,“玉魂是有著永生的記憶的。它力爭把我們帶向心智的峰巒,希望的岸頭。”

少年的陽籽江似乎聽懂了,點著頭。

“知道我為什麼收你為徒弟嗎?”公孫氏問陽籽江。沒等陽籽江回答,徑直說,“你以為你雙手飛刀準確無誤是投準功夫嗎,實際是你心思意念的指達。我看到你兩手事刀,就相信你定能領會平靜的深刻意義。飛刀是有氣韻的,氣韻就是記憶的律動,記憶就是魂魄的律動。沒有記憶就沒有魂魄,沒有魂魄就沒有記憶。記憶的基礎恰恰是在平靜之中建立的。平靜也是一種收納的激情。你的飛刀是激情的釋放。你的所有功夫,都是在平靜地收納和釋放激情下練就的。玉有氣韻,刀劍有氣韻,兩者的融合不是劍殺之氣對玉的征服。你要記住,孩子,鐵打的刀劍是磨不了玉的。玉不易被折的原因在玉骨錚立,普通玉的折裂形同瓦片,有魂有骨氣的玉就有氣節,骨氣錚錚的玉折就選擇粉身碎骨。玉與劍的融合,只能是氣韻的融合。”

公孫氏還講啊——

“普通一玉作為佩飾品,也是安逸的象徵。而我們自己本身安逸的慾望,容易扼殺我們自己靈魂的激情。注意——”

公孫氏加重了語氣:“一塊真正具有魂魄的靈玉,才是最適合一個有激情人的靈魂的。人玉相通。靈魂需要平靜,靈魂也需要激情。因為激情孕育夢想。平靜,是夢想的溫床;激情,是夢想的翅膀。其實一塊有魂靈玉本身,就凝聚著平靜與夢想的存在。有魂靈玉是天地之嬌子,具有無限的潛能。平靜是沉積於內的精華,夢想是能量貯存的飛翔。”

"

(文/於曉敏)我們知道,陽戈和華翎各自在不知對方狀況的戰後第三年開始,眼睛時而出現變色了。

他們又各自在玉佩的眼睛上捕捉到與自己眼睛閃爍的同樣變色光,頓悟是所佩靈玉的神奇作用。

他們身上各佩的傳家玉——玉龍和玉鳳,緣何如此神奇?是怎麼被發現的?靈玉到底是經過什麼樣的途徑什麼樣的時空隧道,從那漫長的前生來到了這個陌生的今世?又將以怎樣生命運動的姿態,綻開那些星辰流轉的悠悠夢境?

說來話長,先說說陽家的家世吧。陽家的家世近從中法戰爭前後說起,遠說要追溯到秦朝。當然,遠說跨度很大,一個回頭就溯望了兩個千年之遙。而我們每個人都是有祖宗至少十八代的,再普通的家庭都經世代相沿。或者說得再通俗一點,成千上百年前的故事我們有什麼不敢講,因為那些故事中的人物有我們的先祖。所以我們知道哪裡緣起就從哪裡說起吧。

神奇的玉石,源於祖輩不凡的經歷,羅援力薦小說:誰是失蹤者(38)

遠說就簡單一點說。

從兩千多年前陽氏先祖隨秦始皇發派的五十萬大軍南拓疆土,擴大版圖開始,祖先的足跡就光彩地印記於家譜。

光彩的家譜榮耀地顯示:當年陽氏祖輩一支,傾巢南下,族人一部分從武,一部分傳技。從武者為秦統一中國、平定嶺南(也稱百越)立下了汗馬功勞;傳技者成為將中原文化翻山越嶺傳至嶺南的播種者,尤其在南越王趙佗治理嶺南實施“和輯百越”的民族政策中,陽氏傳技者,成為趙佗王“以詩書化國俗”,“以玉化人”的文化主張的生力軍。

先祖有訓:陽氏傳人,個個要清晰熟記陽氏的家譜,領會其歷代所遞增的家訓、家規和格言警句的思想精髓,傳承其精神內涵。“領會”與“傳承”是陽氏後代所義不容辭。

在那洪陳而豐厚的堪稱一部家族“史記”的家譜之外的《陽氏族事記錄》(家譜的附本)裡,後人發現的“以玉化人”的概括,實際上是當時的陽氏祖先低調而精確的總結,只祕密相傳於族氏後代之間,那是對南越王趙佗施展的文化主張的進一步說明,是族氏的個體領會。

因此陽氏的後代,多的是琢玉人。

陽氏家譜之所以堪稱洪陳而豐厚,因它不僅承載了這一支家族的脈絡走向,更從中傳響出華夏曆史的足音。後人看到了:我們中華民族大一統的框架,早在兩千多年前,秦始皇統一中國時就開始形成了。中華民族的正脈,無論是血統還是文化,都是從大秦帝國開始的。陽氏先祖正是在這個時代,迎來了輝煌。陽氏可謂龐大的族群中,人才濟濟,將軍輩出,叱吒於秦始皇和趙佗王的百年風雲間,各自指揮千軍萬馬,各自司管運輸、糧草、工程、建築、修舍、鑄造、種植、紡織、學堂、音舞、雕琢,云云。為軍事和經濟輸運、交流之便捷,在湘漓分派,在靈渠開鑿……在百越之地,一部分與相繼而來的老秦人結婚,一部分與當地人通婚,繁衍發芽,生根傳續。

所以後人就有驕傲之說:看這好山好水好人們哪,相當的成分,也是來自黃河流域的千萬個秦人生育了你。

陽氏家譜十分特別——家譜所記錄的陽氏這一支,並不是來源於原始的陽氏,竟來源於當年隨秦始皇發派的五十萬大軍南下中的赳赳老秦人趙氏一支(百越多趙氏)。趙氏這龐大一支,後來一部分回到中原,一部分融入民間,一部分就成了書中提到的這陽氏一族的祖先。陽氏家譜只用一句話申明瞭趙氏在南越王趙佗時代的公元前180年前後,將這人數不小的一支改為當時嶺南一個大姓的姓氏——陽氏,以示融合。這一支稱陽氏的姓氏就從趙佗時代算起的。來源於趙氏的這陽氏一支,也是中原與百越的一次不掀波瀾的平靜的輯和,是血脈、文化、性情、智慧的融匯。

先前的趙氏和趙氏傳承的後來陽氏這一支,之所以最終把家譜定名為《陽氏家譜》而非《趙氏—陽氏家譜》,是為方便之宜。由此可見陽氏先祖不住名相的大氣(當然,趙氏各脈分支,自有具體相應的家譜承言)。

家譜中對玉文化的記載著墨頗重。

美玉這一乾坤精物,多以雕刻擺件和精美飾品來展示,是玉文化的外在體現。其深邃的內涵和精神的模擬,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禮儀、商貿、圖騰、宗教、信仰乃至審美情趣和生活習俗都產生了其他任何器物難以比擬的影響。中國玉器發展史,在中國文明史中不可剝離。從中國人愛玉勝於世界任何民族這個角度而言,玉器發展史就是中國文明史。古代所指的玉,泛指軟玉,其中的代表之玉和田玉被譽為獨一無二的“真玉”,是中國玉文化最重要的載體,承載著玉所寓意的“仁、義、智、勇、潔”的美德。

秦赴嶺南的五十萬大軍中攜同了一批玉匠,而後陸續又有玉匠前來。

秦末,在秦始皇征服百越後設立的南海、桂林、象三郡的南海郡中擔任郡尉,還曾同劉邦和項羽部隊交戰過的趙佗,乘秦亡之際,兼併嶺南桂林郡、象郡,建立南越國。趙佗統治百越之時,把玉的作用發揮得氣勢如虹,把“以玉化人”的思想貫穿於“以詩書化國俗”的理念之中,形成了比較典型的“詩言志”“玉言德”的氛圍。偉人毛澤東在兩千年後,曾以當時的語境,評價南越王趙佗是“南下幹部第一人”。

先秦古籍對長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區的部族統稱為“越”,號稱“百越”“諸越”等,包括“吳越”(蘇南、浙北)、“閩越”(福建)、“揚越”(江淮)、“南越”(廣東)、西甌(廣西北部)、“雒越”(越南北部和廣西南部)等。當時被中原人稱為“蠻夷之地”(此地當然也有其以自然之美、野性之美為特徵的風俗魅力)。修飾物不外乎以隨手取得的樹葉、花朵、飛禽羽毛、動物牙齒等等作為裝飾品。隨著玉飾品在百越一定階層的介入,玉文化所潛含的意識作用,使百越呈現了趙佗所言的“蠻夷漸見禮化”的景象。“君子無故,玉不離身”,佩玉成為仁人雅士的時尚妝藏,孔子的“君子如玉”之述成為一種傾心領悟,方玉的氣韻之美、溫潤之美、寬厚之美、純潔之美、堅守之美、大義之美等內在元素,成為一種品格追求。百越人從心靈上開始擺脫原有的自生自滅、以自然為序的生死觀和審美取向,不但有了文氣,還多了骨氣。為後與華夏國人將玉骨精髓歸納出“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高貴氣節同步踐行。

擁有如詩如畫自然景觀的百越之地,從此有了詩與玉的纏綿。

同時,通過實施“和輯百越”的民族政策的長期努力,當地的百越民族和中原人通用漢字,逐步融合,淡化了民族觀念,消除了對漢民族的敵意。百越結束了刀耕火種、木屋草房的分散化生活樣式,在文化、經濟、生產力水平等全方面萬象更新,大幅度提升。百越與漢地,日趨達到完全融合。

而陽氏以詩意棲居的方式繁衍生息,成就了世代詩意的傳承。

到了家譜記載的陽氏第六十三代——《陽氏族事記錄》中所註解的“大陽雙刀(也可稱大陽將軍)”時代,主公陽籽江在先祖所創立的千年不換的舊有的以“讀書、習武”為精要,以“先懲惡,後揚善”為理念的陽氏宗祠對聯的基礎上,重新修繕了陽氏宗祠對聯:

揚德存義,水火融圓成璧;

善文尚武,筆劍爭銳為和。

所以我們就把陽氏一脈略微細緻的記敘放在了“大陽雙刀”時代。

主公“大陽雙刀”,就是陽籽江。

陽籽江是陽戈的高祖父。

陽籽江少年時期就練就了兩手同時使飛刀。

神奇的玉石,源於祖輩不凡的經歷,羅援力薦小說:誰是失蹤者(38)

陽籽江與那個神祕相玉師的不期而遇,是在一個毫無預感的清晨。少年的陽籽江於藍霧瀰漫的山林之中練習雙手飛刀。

陽籽江飛刀投射點,是兩棵橫向間距一米的樹。藍色霧嵐不僅沒有在視覺上放大樹的影像,卻幾乎壓制了陽籽江的三十米能見度。但見陽籽江左右手的飛刀,還是一次接一次有的放矢地飛插在了左右兩棵樹幹上。

憑藉的是什麼功夫呢?是透霧的雙眼,還是藉助了神力?

陽籽江跑過去拔下雙刀回到拋刀點時,一個四十多歲的中年男子正自玉樹臨風般佇立在眼前。他輕捋黑白相間的鬍鬚,上下打量著少年陽籽江。

陽籽江從未見過此人,帶著少年的警覺問:“你是誰?”

“我是誰不重要,你也不必問我從何而來,何方而去。重要的是你我的相遇。”中年男子目光炯炯有神地看著陽籽江。

“為什麼偏偏是你我相遇?”陽籽江少年氣盛。

“是你吸引了我,我從你雙刀飛落的聲音,就知道它們都準確地插在了樹幹上。”中年男子瞅瞅陽籽江手裡的雙刀說。

“我盡是熟能生巧。我每天都在這裡練飛刀,風雨不誤。”陽籽江揚一揚頭。接下他竟好奇地仔細打量起中年男子來。思忖著:我飛刀不過是一個“熟”字破了霧,此先生不凡,耳朵比眼睛還厲害。他不免恭敬起來,放下雙刀,雙手作揖道:“先生請受小侄一拜。”

中年男子微微笑道:“這是你我的造化。賢侄可否到我茅舍,我教你制玉?”

陽籽江塵心一動:“莫非你是琢玉師?”

中年男子搖搖頭,黑白相間的鬍鬚微微飄蕩,像被風吹動著似的。他含混地說:“就算是吧,我真實的身份是相玉師。”

“師父尊姓大名?師父再受徒兒陽籽江一拜。”機靈人永遠顯得似曾相識和貼己。陽籽江這“師父”一詞竟脫口而出,單膝跪地。

中年男子飄蕩的鬍鬚上方淨白的臉頰泛起微微的紅潤,俯身扶起陽籽江說:“稱我公孫師傅吧。”

公孫氏所說的茅舍在密林深處,一方森林小屋。

不算大的小屋最顯眼的物件是一個水凳,琢磨碾制玉器的手工磨床。水凳的結構是一長方形木架,上有一根臥杆,臥杆前端的圓孔,用來膠粘磨玉用的砣子(砣子的型號隨磨玉的粗細程度不斷更換)。臥杆下安有接水槽(盛裝解玉砂),旁邊插的木杆上掛有水桶。臥杆的後部有腳踏皮帶傳動裝置,用於工作時雙腳蹬動踏板,扯動皮條帶動臥杆轉動,同時,帶動碾磨玉器的砣子旋轉。琢玉者通常是坐在一隻杌凳上,一手託玉湊在砣子鋒利的邊緣琢磨,一手蘸砂澆水。琢大玉器就兩手託著上砣子。

刀可彎而玉不可彎。刀不克玉。極硬的解玉砂是應對質地堅硬玉石的鑽石粉。因砣子旋轉琢碾時所依的“解玉砂”被磨熱,需不斷澆水冷卻,故得“水凳”之名。

陽氏一族在秦朝和南越趙佗時代,曾有過造玉世家,後來就斷斷續續,到了陽籽江的上幾代開始又斷了。水凳和制玉,陽籽江都未曾見過。

原本是陽籽江對公孫氏的真誠好奇,跟在他的身後,走向他的森林小屋,沒承想這小屋打開的世界,竟是如此令人驚豔。

“沙,沙,沙”——玉石在砣與砂之間裂帛;“沙,沙,沙”——玉石在旋轉的流光中託生它們的來世。

公孫氏在接下來的每一天,都在琢玉之暇給陽籽江講玉。比如他講啊——

“制玉無論大小,都不是簡單的匠人之作。真正的匠心鉅製,是匠人心與玉心同時搏動的。”

“玉還有心?”陽籽江不解地問道。

“玉有死玉也有活玉。有心的玉是活玉,最難得的是活玉當中有魂的玉,屬於真正的靈玉。”公孫氏虔誠地說道。

“還有魂?”陽籽江又是一驚。

“是啊!”公孫氏意味深長地說,“有魂的玉,天下稱奇,千古難遇。這樣的玉石,絕對不是在動盪不安之中產生的,它於萬代千秋的靜怡中汲取日月星光之精華,和韻著宇宙無限奧妙的緩緩樂章,等待著一個高尚的靈魂與它接應,或者它去賦予一個高尚的靈魂。即便它歷經多次動盪,仍是為了奔向它最終的平靜之地。那以平靜驅動的目的,是為了彰顯氣象安泰的和平。玉魂所賦出的力量,是引領走向吉祥殊勝。”

“請記住,孩子,”公孫氏更加語重心長,“玉魂是有著永生的記憶的。它力爭把我們帶向心智的峰巒,希望的岸頭。”

少年的陽籽江似乎聽懂了,點著頭。

“知道我為什麼收你為徒弟嗎?”公孫氏問陽籽江。沒等陽籽江回答,徑直說,“你以為你雙手飛刀準確無誤是投準功夫嗎,實際是你心思意念的指達。我看到你兩手事刀,就相信你定能領會平靜的深刻意義。飛刀是有氣韻的,氣韻就是記憶的律動,記憶就是魂魄的律動。沒有記憶就沒有魂魄,沒有魂魄就沒有記憶。記憶的基礎恰恰是在平靜之中建立的。平靜也是一種收納的激情。你的飛刀是激情的釋放。你的所有功夫,都是在平靜地收納和釋放激情下練就的。玉有氣韻,刀劍有氣韻,兩者的融合不是劍殺之氣對玉的征服。你要記住,孩子,鐵打的刀劍是磨不了玉的。玉不易被折的原因在玉骨錚立,普通玉的折裂形同瓦片,有魂有骨氣的玉就有氣節,骨氣錚錚的玉折就選擇粉身碎骨。玉與劍的融合,只能是氣韻的融合。”

公孫氏還講啊——

“普通一玉作為佩飾品,也是安逸的象徵。而我們自己本身安逸的慾望,容易扼殺我們自己靈魂的激情。注意——”

公孫氏加重了語氣:“一塊真正具有魂魄的靈玉,才是最適合一個有激情人的靈魂的。人玉相通。靈魂需要平靜,靈魂也需要激情。因為激情孕育夢想。平靜,是夢想的溫床;激情,是夢想的翅膀。其實一塊有魂靈玉本身,就凝聚著平靜與夢想的存在。有魂靈玉是天地之嬌子,具有無限的潛能。平靜是沉積於內的精華,夢想是能量貯存的飛翔。”

神奇的玉石,源於祖輩不凡的經歷,羅援力薦小說:誰是失蹤者(38)

公孫氏再講啊——

“擁有一塊有魂靈玉,等於擁有七世的好輪迴,這是有魂靈玉的偉業。”

陽籽江開始為自己能夠與玉進行勾連,莫名地感動著。

公孫氏的教誨又殷殷而起:“事玉人若不能用慧眼和功力沿一塊好玉若隱若現的玉脈反覆求索出能量核心所在,進而識別魂之所繫,就會在制玉中傷了命脈,碎了玉心,破了玉魂。琢出來的只能是一塊也許看似精美,實則是失心落魂的僵玉。所以我要教給你的,不僅僅是琢玉。”

公孫氏教陽籽江所雕琢的第一件玉器是一個普通的玉戈,器形和紋飾都十分簡單。可貴的是陽籽江把這塊普通的璞玉既磨出了潤澤的光感,又琢出了殺伐的劍氣。

第二件是龍身多飾魚鱗紋帶旁襯捲雲紋的玉環。器形很小,紋飾尚屬簡單。但陽籽江所雕琢的玉環卻是名副其實的“畫龍點睛”。此言作何解釋呢?難道他把龍睛雕成了雙眼皮不成?

雙眼皮、單眼皮並非看點,關鍵是陽籽江把器形不大的玉環上龍的眼睛雕琢得栩栩如生,彷彿眼睛可與對視人說話。

——這很小的龍睛,雕出的竟是靈魂的窗口。

公孫氏眨動著他的慧眼,大為欣喜。

他又引領著陽籽江探尋到人類與玉接壤的源頭。他說:“我們現在所做的,並非稀罕事兒,中國人早在近萬年前就開始事玉,就是說玉選中了我們,跟我們結了緣。中國人的圖騰崇拜,首先把龍奉為至尊,奉為我們起源的標記。所以玉雕多有龍形展現……玉器也是進行商貿和文化交流的媒介物之一。和田玉也許是中國境內邊疆和中原、中國與域外進行商貿和文化交流的第一個媒介物。因為和田玉形成的玉石之路更加源遠流長……”

可是在某一個毫無徵兆的日子,公孫氏不辭而別。

陽籽江按慣例練完飛刀,來到密林深處,推開小屋的門——空蕩蕩,不留任何景跡,彷彿從未有人來過。

這位神祕的相玉師,從何處來,又往何處去了呢?他像那不可多見的有魂靈玉一樣,成了陽籽江難以探尋的謎。

公孫氏最終沒有帶著陽籽江當場尋得一塊活生生的有魂靈玉就走了。

後來陽籽江知道,那個時代,應該說能探出有魂靈玉的相玉大師,已經絕蹤。

公孫氏與陽籽江的相遇,就是一段奇異的因緣際會。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