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Lyft(LYFT.US)上市後首份財報:虧損有收窄,何時扭虧為盈成為最大障礙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美股研究社”。

3月29日,作為全球網約車三大巨頭之一的lyft(LYFT.US)甩開uber(UBER.US)跟滴滴順利在美國納斯達克成功上市,成為網約車領域的第一股。上市當天,Lyft的股價急速上漲,IPO認購超過公司預期。只可惜只過了一天,股價遭遇斷崖式下跌,根據 CNBC數據庫統計,lyft市值從巔峰時的230億美元跌至196億美元,這一跌幅也讓資本市場頗為意外。

作為一家備受外界關注的獨角獸,Lyft上市後的首份財報自然期待值也不低。5月9日,Lyft對外發布了它在2019年第一季度的新財報。根據這份財報來看,它在營收、淨虧損、拼車業務的收入方面都保持了同比增長。不過由於Lyft還是處於虧損階段,受財報的影響,Lyft的股價在盤後波動加大。

隨著Uber、滴滴都在今年表示有上市的計劃,這對於Lyft來說它在未來的挑戰也會加大。對於Lyft來說,一旦業務上沒有樹立足夠強的優勢,它股價表現在未來自然也不會很穩定。美股研究社通過解讀它的這份新財報,也許能夠讓外界從中瞭解搶先上市的Lyft現在面對的局面其實並不是很穩固。

Lyft上市後首份財報虧損額度有收窄 受財報虧損影響股價跌幅不少

解讀Lyft(LYFT.US)上市後首份財報:虧損有收窄,何時扭虧為盈成為最大障礙

在上市前,Lyft對外發布了它的招股書,從招股書當中我們也能看到它在這幾年的營收情況。在2016年、2017年和2018年,Lyft營收分別為3.433億美元、11億美元和22億美元,2018年營收與2017年營收相比增長103%。Lyft還透露,2016年公司的毛利率為23%,到2018年毛利率翻番增長至46%,並且長期毛利率將達到70%。

在虧損方面,自2012年成立至今 ,Lyft已經連續6年虧損,且虧損在不斷擴大。2016年、2017年和2018年,Lyft淨虧損分別為6.828億美元、6.883億美元和9.113億美元。研究機構S&P Global Market Intelligence表示,Lyft2018年虧損9.11億美元,使其成為美國初創公司IPO前12個月虧損最多的初創企業。根據之前的招股書來看,Lyft確實面臨很大的盈利壓力。

本季度Lyft公司營收為7.76億美元,同比增長95%,優於華爾街預期的7.385億美元。活躍乘客為2050萬人,較上年同期的1400萬人增長46%,來自每位活躍乘客的收入為37.86美元,較上年同期的28.27美元增長34%。

另一方面,公司一季度淨虧損同樣大幅升至11.38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的淨虧損2.34億美元擴大386%,第一季度調整後每股虧損9.02美元,遠超市場預期的每股虧損1.81美元。財報指出主要原因是一筆8.59億美元的股票薪酬,即與該公司3月首次公開募股相關的費用。調整後虧損為2.115億美元,較上年同期虧損小幅收窄,優於分析師此前預期的調整後虧損2.74億美元。該公司預期二季度營收8-8.1億美元,高於市場預期的7.822億美元;全年營收32.7-33億美元,同樣高於市場預期32.6億美元。

Lyft的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Logan Green表示,"作為一家剛上市的公司,第一季度是重要年份的強勁開端,我們的業績受到網絡和多模式平臺需求增加的推動,活躍的司機數增長了46%,收入同比增長了95%。交通運輸是我們經濟中最大的部分之一,我們仍然處於交通共享服務長期轉變的早期階段。"

從這份新財報來看,Lyft上市後的首份季報數據增長強勁,營收較上年同期增長近一倍,因本季營收與二季度營收指引均優於市場預期,Lyft股價在當天盤後一度漲逾6%,但由於虧損嚴重,股價走勢隨後轉跌,截至發稿時止報58.32美元,跌1.72%。不少投資機構對於Lyft扭虧為盈還是處於不太信任,在美股研究社看來,它在盈利方面確實面臨不小的挑戰。

Lyft處虧損局面加深投資者的不信任 幾大因素影響到未來營收增長

解讀Lyft(LYFT.US)上市後首份財報:虧損有收窄,何時扭虧為盈成為最大障礙

根據Lyft的股價表現來看,上市後整個股價走勢並不是很理想,這也意味著投資者對於它的虧損問題還抱有很大的不信任。對於Lyft來說,何時解決盈利問題確實是它在未來發展的重點,只是客觀來看也許短期內它還是會處於虧損的階段,幾大因素都有可能影響到它的業務營收。

一、除了仍面臨虧損的局面,Lyft還面臨著來自Uber的競爭壓力

從Lyft這次發佈的財報來看,虧損仍然是它現在面臨的最大問題。雖說對比之前的虧損額度,Lyft在這個季度有稍微收窄,但一旦不能盈利自然會加深投資者對於它的不信任。雖說Lyft在美國市場的份額近幾年有所提高,但不得不說Uber仍然佔據更多市場份額。根據市場研究機構Second Measure的統計,Uber目前在美國的出行市場佔據了約68.5%的市場份額。雖然不同機構統計數字有一定出入,但是仍可看到Lyft在市場中的分量。

如今,Uber已正式提交IPO申請,並將於本週五登陸資本市場,對於Lyft來說,雖說它搶先上市贏得了網約車第一股的稱號,但論市場份額跟業務發展,Uber還是要更佔上風。隨著Uber跟滴滴的上市日子的臨近,這對於Lyft來說競爭壓力會增大。當下,幾大網約車巨頭都花費了不少成本去搶奪市場,未來要想獲得更多業務上的增長,Lyft肯定也要拿出更多補貼和精力來與它們進行競爭,在資金上也面臨一定挑戰。

二、Lyft的拼車業務在美國跟加拿大的增速將會放緩,進軍海外市場之路並不容易

當下,Lyft主要專注於美國市場,不過它在2017年推出了加拿大業務。不過在美國市場它確實面臨勁敵Uber的競爭,美國市場的增長在未來肯定很難有更大的突破。如果公司想擴大規模,就必須加大投資,進軍海外市場應該算是一個選擇的方向。

隨著網約車模式在世界各地盛行,已經有不少地區被其他競爭對手佔據有利位置。在東南亞,Grab已經在八個國家開展業務: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柬埔寨、緬甸、越南、菲律賓、泰國和新加坡。在南美洲,99和EasyTaxi是最大的。在澳大利亞,你可以拼車。在印度,奧拉卡布是萬能的。在歐洲,你也有幾個應用程序,比如mytaxi。Careem在中東、非洲和東亞擁有一個有趣的市場,上個月被Uber收購。

對於Lyft來說,本身海外擴張之路就要投入不少的成本,同時由於不少地區已經有了入局者,它作為後入局者要想搶奪市場份額肯定要付出更多努力。對於Lyft來說,平臺上的商業模式要是沒有太大的競爭力,這意味著Lyft在全球的擴張不會那麼簡單。

三、自動駕駛雖說被譽為能讓Lyft一舉扭虧為盈的業務,但短期內商業落地還不現實

Lyft除了有拼車業務、共享單車、滑板車之外,自動駕駛也是它在未來發展的重點。去年Lyft已經購買了總部在倫敦的新創公司藍色視覺,準備使用它們的世界首創擴增實境(AR)雲平臺自動駕駛技術,來打造來福的自駕車。雖說意圖很美好,但其實自動駕駛要想真正商業落地還面臨很長一段時間的考驗。

儘管製造商過去一直很樂觀,但現在他們也很謹慎。 有業內人士認為,要看到第一輛真正的無人駕駛汽車,還需要十多年的時間,即使這樣,也可能證明是樂觀的。目前來看,Lyft雖說在自動駕駛領域已經有不少動作,但仍然也是處於投成本搞研發的階段,未來肯定還是要投入不少的資金來做這個業務,何時能帶來商業變現並沒有確切的時間。

除了Lyft要面臨燒錢投入的考驗之外,它在自動駕駛領域同樣面臨巨頭的競爭。谷歌的 Waymo (GOOG)和特斯拉(TSLA)被普遍認為在自動駕駛領域處於領先地位。未來如果它們也推出類似的Uber 或 Lyft 的應用那也並非不可能,在自動駕駛成行的前提下,這種可能性還是具備。 如果它們做得好,Lyft 的發展前景就會被削弱。

在IPO這一步上,Lyft目前已經搶得先機。但對於自身而言,更加現實的問題是——面對Uber這樣一個強大的對手,即便未來順利上市其自身很多弱勢也不會減少太多,特別是在市場拓展和業務多元化方面。未來Lyft該如何完善提高它的業務護城河呢?

網約車巨頭之間的競爭愈演愈烈 Lyft需提升業務競爭實力來抗衡

解讀Lyft(LYFT.US)上市後首份財報:虧損有收窄,何時扭虧為盈成為最大障礙

此前,高盛的一項研究顯示,到2030年,拼車服務的總目標市場(TAM)可能高達2850億美元。如果從市場銷售總額中扣除30%的佣金,這可能意味著這些公司將獲得約770億美元的收入。對於Lyft來說未來在拼車業務上還是具備很大的發展潛力,只是拼車領域的競爭愈發激烈,Lyft也需要從業務多元化上著手努力。

根據美國布魯金斯研究所統計,過去幾年中,全球資本市場在無人駕駛產業方面注資超過5000億美元。而這僅是一個開始,市場預計,汽車製造和共享出行產業未來的市場規模將達到百萬億美元。最重要的是,拼車公司收集了大量的數據,這對自動駕駛出租車來說非常有價值。未來如果能夠找到合適的科技巨頭共同研發無人駕駛技術,Lyft在數據上提高資源,結合科技巨頭的技術、硬件和軟件的生產能力也許能夠實現雙贏。

隨著北美市場飽和後,國際市場擴張仍然會是Lyft在未來的一種選擇。雖說海外擴張會讓Lyft面臨在每一個國家、每一個城市,公司都必須再次進行投資:推廣給司機,推廣給客戶,一個又一個城市。但其實這算是所有網約車企業都要面臨的共同問題,要想獲得市場前提投入還是必須的。對於Lyft來說未來如何走出一條降低運營成本,如何在當地入鄉隨俗發展,更適合當地的用戶需求還是很重要。

Lyft雖然目前也在共享單車、滑板車以及自動駕駛等領域做了一些嘗試,未來其還是需要在其它業務上有些新嘗試。如果想要跨界發展,Lyft並不一定要進入不熟悉的行業,和行業巨頭競爭。或許它也可以嘗試和巨頭合作,發揮自身優勢,在酒店、外賣等業務上可以主動尋求巨頭展開深入合作也是可以的。

從目前Lyft的增長速度來看,其在美國的市場競逐遠未結束,而想要繼續爭奪Uber的市場份額,其就需要拿出更多資金,這將會是一筆很大的支出。如果還要進軍海外市場,自然也需要有一大筆資金來支撐它的發展,能否贏得投資者的信任跟關注,這還是要看Lyft的營收能力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