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味中藥功效相似與差異介紹和百首方劑

中藥 地黃 山藥 甘草 青醫說 青醫說 2017-08-27

一、山楂、神曲、麥芽:

共性為消食化積;

差異為山楂主消肉食、並有行氣散瘀的作用,神曲主助金石藥的消化、並略兼帶解表之功,麥芽主消米麵一切諸果食積、並有回乳及一定疏肝的作用。

二、澤瀉、澤蘭、澤漆:

共性為利水;

差異為澤瀉主洩相火,澤蘭主活血化瘀、通經消腫,澤漆主化痰止咳、散結。

三、茯苓、赤茯苓、茯神:

共性為利水滲溼、健脾安神;

差異為茯苓主偏於健脾安神,赤茯苓主健脾安神力弱、但能瀉熱行水、治膀胱溼熱、溼熱白帶尤佳,茯神主專供安神、其他作用弱。

四、鹿角、鹿角膠、房角霜:

共性為溫補腎陽;

差異為鹿角主可作為鹿茸的替代品、並有活血散瘀消腫功能,鹿角膠主益精血、並有止血作用,房角霜主收斂止血、還可治瘡瘍久不癒合的功能。

五、生首烏、制首烏、首烏藤:

共性為補血;

差異為生首烏主潤腸通便、解毒、截瘧、補血弱,制首烏主補益精血、固照用烏髮,首烏藤主養心安神、且具祛風通絡的作用。

六、大青葉、板藍根、青黛:

共性為清熱解毒、涼血功能;

差異為大青葉主消斑,板藍根主利咽,青黛主消斑、清肝瀉火。

七、附子、肉桂、乾薑:

共性為散寒止痛、治脾胃虛寒的胃脘痛、食少便溏;

差異為附子主回陽救逆、補火助陽、下溫腎陽、中溫脾陽,肉桂主補火助陽、並有溫經通脈的作用,乾薑主回陽、且溫肺化痰。

八、乳香、沒藥:

共性為活血止痛、消腫生肌;

差異為乳香主兼行氣,沒藥主偏於散瘀。

九、龍骨、牡蠣:

共性為平肝清潛陽、固澀收斂;

差異為龍骨主鎮驚,牡蠣主軟堅散結。

十、黃芩、黃連、黃柏:

共性為清熱燥溼、瀉火解毒;

差異為黃芩主清上現熱為主、亦清肝火併兼有止血安胎,黃連主清中焦相火為主、亦清心火及肝火、並善治溼熱痢疾,黃柏主清下相火為主、退虛熱、止帶、治溼疹、溼瘡。

十一、龜板、鱉甲:

共性為滋陰潛陽、退虛熱;

差異為龜板主固經止血、益腎健骨、養心補心,鱉甲主軟堅散結。

十二、川貝、浙貝:

共性為清熱化痰、潤肺止咳;

差異為川貝主清肺止咳、虛勞久咳、化痰散結,浙貝主開鬱散結見常、還用於外鹹風熱、痰熱咳喘、痰火熱毒壅結。

十三、三稜、文術:

共性為破血行氣、消積止痛;三稜主偏入血分、破血之功做強於文術,文術主偏入氣分、破氣之功優於三稜。

十四、麥芽、谷芽:

共性為消食化積;

差異為麥芽主回乳消脹、還有疏肝的作用、用於肝胃不和納呆最佳,谷芽主消食作用咬麥芽緩、用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尤為適宜。

十五、草豆蔻、白豆蔻:

共性為溫中、行氣、止嘔;

草豆蔻主化溼、常配藿香之類,白豆蔻主燥溼、常配白朮之類。

十六、紅花、藏紅花:

共性為活血通經;

差異為紅花主祛瘀止痛,藏紅花主涼血止痛、可治溫病熱入營血引起的斑疹暗紫。

十七、大薊、小薊:共性為涼血止血、散瘀解毒消腫;

差異為大薊主還具有降壓利提退黃的作用,小薊功似大薊而力弱、且有利尿的作用、善治血淋尿血。

十八、天冬、麥冬:

共性為養陰潤肺、清火生津;

差異為天冬主清心火、益胃除煩,麥冬主清相火、還治腸燥便祕。

十九、黃連、胡黃連:

共性為清溼熱;

黃連主瀉火解毒、即清實熱,胡黃連主清虛熱、除疳熱。

二十、柴胡、銀柴胡:

共性為退熱;

差異為柴胡主外鹹發熱、且有疏肝解鬱、昇陽舉陷、清膽截瘧之功,銀柴胡主退虛熱或疳積發熱。

二十一、槐花、槐角:

共性為涼血、清肝明目;

差異為槐花主止血力強、清熱力弱,槐角主止血力弱、清熱力強、且能潤腸。

二十二、漢防己、木防己:

共性為祛風溼、痺痛、利水、治風溼、腳氣、水腫、腹水;

差異為漢防己主利水消腫作用強,木防己主祛風溼、止痺痛。

二十三、神曲、健曲:共性為消食化積;差異為神曲主助金石藥的消化,健曲主理氣、化溼、解表、用於食積不化、暑溼吐瀉、或兼有風寒表證者用之最宜。

二十四、生地、熟地:

共性為補陰;

差異為生地主生津潤燥、清熱涼血,熟地主補血、益精填髓。

二十五、桑螵蛸、海螵蛸:

共性為固精;

差異為桑螵蛸主益氣養肝縮尿、以補腎為主,海螵蛸主止血止帶、制酸、治溼瘡、以收斂為主。

二十六、枳實、枳殼:

共性為破氣、消積、化痰、除痞;

差異為枳實主破氣作用強,枳殼與枳實作用相似、但作用較緩。

二十七、羌活、獨活:

共性為解表、祛風溼、止痛、治頭痛、風溼;

差異為羌活主治上半身不遂、風溼痺痛、並治後頭痛佳,獨活主解表之力不及羌活、風溼病痛以下半身為主,並治少陰頭痛。

二十八、半枝蓮、半邊蓮:

共性為清熱解毒、利水消腫、均治大腹水腫;

差異為半枝蓮主清熱解毒、利水消腫,半邊蓮主還兼有散瘀止血的作用。

二十九、木香、青木香:

共性為行氣、止痛;

差異為木香主調中、治脾胃氣滯、大腸氣滯和肝膽氣滯,青木香主解毒消腫、清熱祛溼、治肝胃氣滯、癰瘡療毒、皮膚溼瘡。

三十、藿香、佩蘭:

共性為化溼解暑;

差異為藿香主發散表邪、止嘔力強、偏主外鹹暑溼噁心嘔吐,佩蘭主化溼醒脾作用強、溼熱內阻。

三十一、車前子、車前草:

共性為利尿通淋、滲溼止瀉、清肝明目、清肺化痰;

差異為車前子主利尿通淋、滲溼止瀉、清肝明目、清肺化痰,車前子主要兼有清熱解毒、止血作用。

三十二、山豆根、北豆根:

共性為清熱解毒;

差異為山豆根主利咽消腫作用,北豆根主具有祛風止痺、療痺痛之力。

三十三、青皮、陳皮:

共性為理氣;

差異為青皮主破氣、尚有疏肝、消積、化滯作用,陳皮主不景氣尚有健脾、燥溼化痰作用。

三十四、赤石脂、禹餘糧:

共性為澀腸止瀉、收斂止血;

差異為赤石脂主斂瘡生肌作用,禹餘糧主止帶功能。

三十五、罌粟花、訶子:

共性為澀腸止瀉、斂肺止咳;

罌粟花主止痛,訶子主利咽開音。

三十六、菊花、野菊花:

共性為清熱解毒;

差異為菊花主尚有發散風熱、平抑肝陽、清肝明目,野菊花主清熱解毒。

三十七、地膚子、蛇床子:

共性為止癢、除溼作用;

差異為地膚子主利溼、尚有清掃作用,蛇床子主燥溼、尚有祛風殺蟲、溫腎壯陽作用。

三十八、五味子、五倍子:

共性為斂肺、斂汗、澀腸止瀉、固精;

差異為五味子性溫、滋腎生津、寧心安神,五倍子性寒、清火斂瘡、止血。

三十九、潼蒺藜、蒺藜:

共性為明目;

差異為潼蒺藜主補腎固精、養肝,蒺藜主祛風止癢、平肝疏肝。

四十、黑附子、白附子:

共性為止痛;

差異為黑附子主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白附子主燥溼化痰、祛風止痙、散結止痛。

四十一、石決明、草決明:

共性為清肝明目;

差異為石決明主平肝潛陽,草決明主潤腸通便。

四十二、棗仁、柏子仁:

共性為養心安神;

差異為棗仁主益肝斂汗,柏子仁主潤腸通便。

四十三、杜仲、續斷:

共性為補肝腎、強筋骨、安胎、治腰膝痠痛、痿軟無力、胎動不安、胎漏下血;

差異為杜仲主補腎力強、可治陽痿、尿頻、肝陽上亢引起的頭暈目眩、胎漏下血,續斷主兼行血脈療痺痛、續筋骨、療金瘡、不但治胎漏下血、還可用於其他的出血。

四十四、蒼朮、白朮:

共性為燥溼、健脾、治溼阻中焦、運化失司出現的脘腹脹滿、噁心嘔吐、食少便溏、倦怠無力;

差異為蒼朮主發汗、祛風溼、可治關節炎、風溼引起的肢體痠痛和夜盲證,白朮主要兼補氣、利水固表止汗、安胎、偏治痰飲、水腫、表虛、自汗、胎動不安。

四十五、南沙蔘、北沙蔘:

共性為養陰清肺;

差異為南沙蔘益氣祛痰,北沙蔘為益胃生津;總之北沙蔘治氣陰雙虛、祛痰,北沙蔘治肺胃陰虛為主。

四十六、淮牛膝、川牛膝:

共性為補肝腎、強筋骨、引火下行、活血通絡、利水通淋;

差異為淮牛膝偏於補肝腎、強筋骨,川牛膝偏於活血化瘀。

百首方劑

清氣分熱

1.白虎湯(04)白虎膏知甘草粳,氣分大熱此方清,熱渴汗出脈洪大,加入人蔘氣津生。

【主治】陽明氣分熱盛證。證見壯熱面赤,煩渴引飲,汗出惡熱,脈洪大有力。

2.竹葉石膏湯(07)竹葉石膏湯人蔘,麥冬半夏甘草臨,再加粳米同煎服,清熱益氣養陰津。

【主治】傷寒、溫病、暑病之後,餘熱未清,氣津兩傷證。症見身熱多汗,心胸煩悶,氣逆欲嘔,口乾喜飲,或虛煩不寐,舌紅苔少,脈虛數。

清營涼血

3.清營湯(10)清營湯是鞠通方,熱入心包營血傷,牛角丹玄連地麥,銀翹竹葉服之康。

【主治】熱入營分證。證見身熱夜甚,神煩少寐,時有譫語,口渴或不渴,或斑疹隱隱,舌絳而幹,脈數。

4.犀角地黃湯(04)犀角地黃芍藥丹,血熱妄行吐衄斑,蓄血發狂舌質絳,涼血散瘀病可痊。

【主治】熱入血分證。功用:清熱解毒,涼血散瘀。

清熱解毒

5.黃連解毒湯(04)黃連解毒湯四味,黃芩黃柏梔子備,躁狂大熱嘔不眠,吐衄斑黃均可為。

【主治】三焦火毒熱盛證,證見大熱煩躁,口燥咽乾,錯語不眠;或熱病吐血,衄血;或熱盛發斑;或身熱下痢;或溼熱黃疸;活外科癰瘍疔毒,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脈數有力。

清熱祛暑

6.新加香薷飲(05)新加香薷用銀翹,厚朴扁豆五藥妙,暑溫初起復感寒,溫涼並用暑自消。

【主治】暑溫夾寒證。症見發熱頭痛,惡寒無汗,口渴面赤,胸悶不舒,舌苔白膩,脈浮而數。

7.清暑益氣湯(11)王氏清暑益氣湯,善治中暑氣陰傷,洋蔘冬斛荷瓜翠,連竹知母甘粳囊

【主治】暑熱氣津兩傷證。症見身熱汗多,口渴心煩,小便短赤,體倦少氣,精神不振,脈虛數。

清虛熱

8.青蒿鱉甲湯(05)青蒿鱉甲地知丹,熱自陰來仔細辨,夜熱早冷無汗出,養陰透熱服之安。

【主治】溫病後期,陰液耗傷,邪伏陰分證。症見夜熱早冷,熱退無汗,舌紅苔少,脈細數。

清臟腑熱

9.導赤散(04)導赤生地與木通,草梢竹葉四般攻,口糜淋痛小腸火,引熱同歸小便中。

【主治】心經火熱證。症見心胸煩熱,口渴面赤,意欲飲冷,以及口舌生瘡;或心熱移於小腸,而見小便赤澀刺痛。

10.龍膽瀉肝湯(10)龍膽瀉肝梔芩柴,生地車前澤瀉偕,木桶甘草當歸和,肝經溼熱力能排。

【主治】1.肝膽實火上炎證。症見頭痛目赤,脅痛,口苦,耳聾,耳腫,舌紅苔黃,脈弦數有力。

2.肝膽溼熱下注證。症見陰腫,陰癢,陰汗,筋痿,小便淋濁,或婦女帶下黃臭等,舌紅苔黃膩,脈弦數有力。

11.左金丸(02)左金連茱六一丸,肝火犯胃吐吞酸,再加芍藥名戊己,熱瀉熱痢服之安。

【主治】肝火犯胃證。症見脅肋痛疼,嘈雜吞酸,嘔吐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數。

12.清胃散(5)清胃散用升麻連當歸生地牡丹全,或加石膏清胃熱,口瘡吐衄與牙宣。

【主治】胃火上攻證。症見牙痛牽引頭痛,面頰發熱,其齒喜冷惡熱;或牙宣出血;或牙齦紅腫潰爛;或脣舌頰腮腫痛;口氣熱臭,口舌乾燥,舌紅苔黃,脈滑數。

13.白頭翁湯(04)白頭翁湯治熱痢,黃連黃柏與秦皮,味苦性寒能涼血,解毒堅陰功效奇。

【主治】熱毒痢疾。症見腹痛,裡急後重,肛門灼熱,下痢膿血,赤多白少,渴欲飲水,舌紅苔黃,脈弦數。

14.芍藥湯(09)芍藥湯中用大黃,芩連歸桂檳草香,清熱燥溼調氣血,裡急腹痛自安康。

【主治】溼熱痢疾。症見腹痛,便膿血,赤白相兼,裡急後重,肛門灼熱,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弦數。

溫中祛寒

15.理中丸(04)理中丸主理中鄉,甘草人蔘術乾薑,嘔利腹痛陰寒盛,或加附子總扶陽。

【主治】1.脾胃虛寒證。症見脘腹疼痛,喜溫喜按,畏寒肢冷,食少納呆,或嘔吐,自利不渴,舌淡苔白潤,脈沉細或沉遲無力。

2.陽虛失血證。症見便血、吐血、衄血或崩漏等,血色黯淡,質清稀。

3.脾胃虛寒所指的胸痺;或病後多涎唾;或小兒慢驚等。

16.小建中湯(06)小建中湯芍藥多,桂姜甘草大棗和,更加飴糖補中髒,虛勞腹冷服之瘥。

【主治】中焦虛寒之虛勞裡急證。症見腹中時時拘急疼痛,喜溫喜按,少氣懶言;或心中悸動,虛煩不寧,勞則愈甚,面色無華;或神疲乏力,肢體痠軟,手足煩熱,咽乾口燥,舌淡苔白,脈細弦。

17.吳茱萸湯(04)吳茱萸湯重用姜,人蔘大棗共煎嘗,厥陰頭痛胃寒嘔,溫中補虛降逆良。

【主治】肝胃虛寒,濁陰上逆證。症見食後欲嘔,胸膈滿悶,胃脘疼痛,吐酸嘈雜,苔滑,脈沉弦或遲;或巔頂頭痛,乾嘔,吐涎沫;或畏寒肢冷,吐利,煩躁欲死。

回陽救逆

18.四逆湯(03)四逆湯中附草姜,四肢厥冷急煎嘗,腹痛吐瀉脈沉細,急投此方可回陽。

【主治】少陰病之陽氣衰微,陰寒內盛證。症見四肢厥你,惡寒蜷臥,面色蒼白,神疲欲寐,腹痛下痢,嘔吐不渴,舌苔白滑,脈微細;或太陽病汗多亡陽者。

溫經散寒

19.當歸四逆湯(07)當歸四逆用桂芍,細辛通草甘大棗,養血溫經通脈利,血虛寒厥服之效。

【主治】血虛寒厥證。症見手足缺寒,口不渴,舌淡苔白,脈細欲絕或沉細;或腰、股、腿、足、臂、手冷痛。

20.黃芪桂枝五物湯(05)黃芪桂枝五物湯,芍藥大棗與生薑,益氣溫經和營衛,血痺風痺功效良。

【主治】血痺證。症見肌膚麻木不仁,或肢體疼痛,或汗出惡風,舌淡苔白,脈微澀而緊者

輕宣外燥

21.杏蘇散(11)杏蘇散內夏陳前,枳桔苓草姜棗研,輕宜溫潤治涼燥,咳止痰化病自痊。

【主治】外感涼燥證。症見頭微痛,惡寒無汗,咳嗽痰稀,鼻塞咽乾,苔白,脈弦。

22.桑杏湯(07)桑杏湯中象貝宜,沙蔘梔豉與梨皮,乾咳鼻燥右脈大,辛涼甘潤燥能醫。

【主治】外感溫燥證。症見頭痛,身熱不甚,口渴咽乾鼻燥,乾咳無痰,或痰少而黏,舌紅,苔薄白而幹,脈浮數而右脈大者。

23.清燥救肺湯(09)清燥救肺參草杷,石膏膠杏麥胡麻,經霜收下冬桑葉,清燥潤肺效可誇。

【主治】溫燥傷肺,氣陰兩傷證。症見頭痛身熱,乾咳無痰,氣逆而喘,咽喉乾燥,口渴鼻燥,胸膈滿悶,舌幹少苔,脈虛大而數。

滋陰潤燥

24.麥門冬湯(06)麥門冬湯用人蔘,棗草粳米半夏存,肺痿咳逆因虛火,益胃生津此方珍。

【主治】肺痿。症見咳唾涎沫,短氣喘促,咽喉乾燥,舌乾紅少苔,脈虛數。

25.百合固金湯(10)百合固金二地黃,玄蔘貝母桔甘藏,麥冬芍藥當歸配,喘咳痰血肺家傷。

【主治】肺腎陰虧,虛火上炎證。症見咳嗽氣喘,痰中帶血,咽喉燥痛,午後潮熱,舌紅少苔,脈細數。

化溼和胃

26.平胃散(04)平胃散用樸陳皮,蒼朮甘草姜棗齊,燥溼運脾除脹滿,調胃和中此方宜。

【主治】溼滯脾胃證。症見脘腹脹滿,不思飲食,噁心嘔吐,噯氣吞酸,倦怠嗜臥,大便溏薄,舌苔白膩而厚,脈緩。

27.藿香正氣散(13)藿香正氣大腹蘇,甘桔陳苓術樸俱,夏曲白芷加姜棗,感傷嵐瘴並能驅。

【主治】外感風寒,內傷溼滯證。症見惡寒發熱,頭痛,脘悶食少,霍亂吐瀉,腹脹腹痛,舌苔白膩,脈浮或濡緩,或山嵐瘴虐等。

清熱祛溼

28.茵陳蒿湯(03)茵陳蒿湯治陽黃,梔子大黃組成方,梔子柏皮加甘草,茵陳四逆治陰黃。

【主治】溼熱黃疸證。症見目黃身黃,黃色鮮明,食少嘔惡,腹微滿,口中渴,小便黃赤,舌苔黃膩,脈滑數。

29.八正散(08)八正木通與車前,扁蓄大黃滑石研,草梢瞿麥兼梔子,煎加燈草痛淋juān

【主治】溼熱淋證。症見尿頻尿急,尿時澀痛,淋瀝不暢,尿色混赤,甚則癃閉不通,小腹急滿,口燥咽乾,舌苔黃膩,脈滑數。

30.三仁湯(08)三仁杏蔻薏苡仁,樸夏白通滑竹倫,頭痛身重與胸悶,溼溫初起法堪遵。

【主治】溼重於熱之溼溫病。症見惡寒頭痛,午後身熱,身重疼痛,面色淡黃,胸悶不飢,舌苔白膩,脈弦細而濡。

利水滲溼

31.五苓散(05)五苓散治太陽府,澤瀉白朮與二苓,溫陽化氣添桂枝,利便解表治水停。

【主治】1.蓄水證。症見小便不利,頭痛微熱,煩渴欲飲,甚則入水既吐,舌苔白,脈浮。

2.水溼內停。症見水腫,洩瀉,小便不利,以及霍亂。

3.痰飲內停。症見臍下動悸,吐涎沫而頭眩,或短氣而咳。

32.豬苓湯(05)豬苓湯用豬茯苓,澤瀉滑石阿膠並,小便不利兼煩渴,利水養陰熱亦平。

【主治】水熱互結證。症見小便不利,發熱,渴欲飲水,心煩不寐,或咳逆嘔惡不利,舌紅苔白,脈細數。或熱淋、血淋。

33.防己黃芪湯(04)防己黃芪金匱方,白朮甘草棗生薑,汗出惡風兼身重,表虛溼盛服之康。

【主治】氣虛之風水或風溼證。症見汗出惡風,身重浮腫,或肢節疼痛,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脈浮。

34.五皮散(05)五皮散用五般皮,陳茯姜桑大腹奇,或以五加易桑白,脾虛腹脹此方宜。

【主治】水犯氣滯之皮水證。症見頭面四肢浮腫,肢體沉重,心腹脹滿,上氣喘急,小便不利,苔白膩,脈緩。亦治妊娠水腫。

溫化水溼

35.芩桂術甘湯(04)芩桂術甘是經方,中陽不足痰飲猖,悸眩咳逆胸脅滿,溫陽化飲功效彰。

【主治】中陽不足之痰飲證。症見胸脅支滿,目眩心悸,或短氣而咳,嘔吐清水痰涎,舌苔白滑,脈弦滑。

36.真武湯(05)真武湯壯腎中陽,茯苓術芍附生薑,少陰腹痛有水氣,悸眩惕保安康。

【主治】1.脾腎陽虛水泛證。症見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甚則腰以下浮腫,畏寒肢冷,或腹痛下利,舌質淡胖,苔白滑,脈沉。

2.太陽病過汗而致陽虛水泛證。太陽病發汗,汗出後,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動,振振欲擗地。

37.實脾散(10)實脾苓術與木瓜,甘草木香大腹加,草果附姜兼厚朴,虛寒陰水效堪誇。

【主治】陽虛之陰水證。症見肢體浮腫,腰以下腫甚,小便不利,腹脘脹滿,四肢不溫,口不渴,食少便溏,舌苔白膩,脈沉遲。

消食化積

38.保和丸(07)保和山楂萊菔曲,夏陳茯苓連翹取,炊餅為丸白湯下,消食和胃食積去。

【主治】食積內停證。症見脘腹痞滿脹痛,噯腐吞酸,惡食嘔逆,或大便洩瀉,舌苔厚膩,脈滑。

驅蟲劑

39.烏梅丸(10)烏梅丸用細辛桂,黃連黃柏及當歸,人蔘椒姜加附子,清上溫下又安蛔。

【主治】蛔厥證。症見腹痛陣發,心煩嘔吐,時發時止,常自吐蛔,手足厥冷。亦治久痢,久瀉。

治風化痰

40.半夏白朮天麻湯(06)半夏白朮天麻湯,苓草橘紅大棗姜,眩暈頭痛風痰證,化痰熄風是效方。

【主治】風痰上擾證。症見眩暈頭痛,胸悶嘔惡,舌苔白膩,脈弦滑等。

燥痰化溼

41.二陳湯(04)二陳湯用半夏陳,益以茯苓甘草臣,利氣和中燥溼痰,煎加生薑與烏梅。

【主治】溼痰證。症見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膈痞悶,噁心嘔吐,肢體倦怠,不欲飲食或頭眩心悸,舌苔白膩,脈滑。

清熱化痰

42.小陷胸湯(03)小陷胸湯連夏蔞,寬胸開結滌痰優,隔上熱痰痞滿痛,舌苔黃膩服之休。

【主治】痰熱互結之小結胸證。症見胸脘痞悶,或咳痰黃稠,舌苔黃膩,脈滑數。

疏散外風

43.川芎茶調飲(08)川芎茶調散荊防,辛芷薄荷甘草姜,目昏鼻塞風攻上,正偏頭痛悉能康。

【主治】外感風邪頭痛。症見偏頭痛或巔頂頭痛,或見惡寒發熱,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脈浮。

平息內風

44.羚角鉤藤湯(10)俞氏羚角鉤藤湯,桑菊茯神鮮地黃,貝草竹茹同芍藥,肝風內動急煎嘗。

【主治】肝經熱盛,熱極動風證。症見高熱不退,煩悶燥擾,手足抽搐,發為痙厥,甚則神昏,舌絳而幹,或舌焦起刺,脈弦而數。

45.天麻鉤藤飲(11)天麻鉤藤石決明,杜仲牛膝桑寄生,梔子黃芩益母草,茯神夜交安神寧。

【主治】肝陽偏亢,肝風上擾證。症見頭痛,眩暈,失眠,舌紅苔黃,脈弦。

補氣

46.四君子湯(04)四君子湯中和義,參術茯苓甘草比,亦已夏陳名六軍,祛痰補益氣虛而,除卻半夏名異功,或加香砂氣滯使。

【主治】脾胃氣虛證。症見面色萎白,語音低微,氣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脈虛弱。

47.補中益氣湯(08)補中益氣芪術陳,升柴參草當歸身,虛勞內傷功獨擅,亦治陽虛外感因。

【主治】1.脾胃氣虛證。症見飲食減少,體倦肢軟,少氣懶言,面色萎白,大便稀溏,脈大而虛軟。

2.氣虛下陷證。症見脫肛,子宮脫垂,久瀉,久痢,崩漏等。

3.氣虛發熱證,症見身熱,自汗,渴喜熱飲,氣短乏力,舌淡,脈虛大無力。

48.參苓白朮散(10)參苓白朮扁豆陳,山藥甘連砂薏仁,桔梗上浮兼保肺,棗湯調服益脾神。

【主治】脾虛夾溼證。症見飲食不化,胸脘痞悶,腸鳴洩瀉,四肢乏力,形體消瘦,面色萎黃,舌淡苔白逆,脈虛緩。

49.生脈散(03)升脈五味麥人蔘,益氣養陰效力神,氣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脈絕急煎斟。

【主治】氣陰兩傷證。症見體倦乏力,汗多神疲,氣短懶言,咽乾口渴,舌乾紅少苔,脈虛數。或久咳肺虛,乾咳少痰,短氣自汗,口乾舌燥,脈虛細。

50.玉屏風散(03)玉屏風散最有靈,芪術防風鼎足形,表虛汗多易感冒,益氣固表止汗神。

【主治】表虛自汗證。症見自汗惡風,面色晄白,舌淡苔白,脈浮緩,以及虛人易感風邪者。

固表止汗

51.牡蠣散(03)牡蠣散內用黃芪,小麥麻黃合用宜,衛虛自汗或盜汗,固表收斂見效奇。

【主治】自汗盜汗證。症見身常汗出,夜臥尤甚,久而不止,心悸驚惕,短氣煩倦,舌淡紅,脈細弱。

補血

52.四物湯(04)四物地芍與川芎,血家百病此方通,經帶胎產俱可治,加減運用在胸中。

【主治】營血虛滯證。症見心悸失眠,頭昏目眩,面色無華,脣爪色淡,或婦人月經不調,量少或閉經,臍腹作痛,舌淡,脈細弦或細澀。

53.當歸補血湯(02)當歸補血東垣箋,黃芪一兩歸二錢,血虛發熱口煩渴,脈大而虛宜此煎。

【主治】血虛發熱證。症見肌熱面赤,煩渴欲飲,脈洪大而虛,重按無力。亦治夫人經期、產後血虛發熱頭痛,或瘡瘍潰後,久不癒合者。

54.歸脾湯(10)歸脾湯用術參芪,歸草茯苓遠志宜,酸棗木香龍眼肉,煎加姜棗益心脾,怔忡健忘俱可卻,便血崩漏總能醫。

【主治】1.心脾氣血兩虛證。症見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盜汗虛熱,體倦食少,面色萎黃,舌淡,苔薄白,脈細數。

2.脾不統血證。症見便血,皮下紫癜,或婦女崩漏,月經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脈細弱。

氣血雙補

55.炙甘草湯(09)炙甘草湯參桂姜,麥地阿棗麻仁襄,心動悸與脈結代,虛勞肺痿服之康。

【主治】1.陰血陽氣虛弱,心脈失養證。症見脈結代,心動悸,虛贏少氣,舌光少苔,或質乾瘦小。

2.虛勞肺痿。症見咳嗽,涎唾多,形瘦短氣,虛煩不眠,自汗盜汗,咽乾舌燥,大便乾結,脈虛數。

補陰

56.六味地黃丸(06)六味地黃益肝腎,山藥丹澤萸苓專,更加知柏成八味,陰虛火旺自可煎。養陰明目加杞菊,滋陰都氣五味先,肺腎兩調金水生,麥冬加入長壽丸。

【主治】腎陰虛證。症見腰膝痠軟,頭昏目眩,耳鳴耳聾,盜汗,遺精,消渴,骨蒸潮熱,手足心熱,舌燥咽痛,牙齒搖動,足跟作痛,小便淋瀝,以及小兒囟門不合,舌紅少苔,脈沉細數。

57.一貫煎(05)一貫煎中生地黃,沙蔘枸杞麥冬襄,當歸川楝水煎服,陰虛肝鬱是妙方。

【主治】肝腎陰虛,肝氣鬱滯證。症見胸脘脅痛,吞酸吐苦,咽乾口燥,舌紅少津,脈細弱或虛弦。亦治疝氣瘕聚。

澀腸固脫

58.四神丸(04)四神骨脂與吳萸,肉蔻五味四般須,大棗生薑為丸服,五更腎瀉最相宜。

【主治】脾腎虛寒之五更洩瀉。症見五更洩瀉,日久不愈,不思飲食,腹痛喜溫,腰痠肢冷,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脈沉遲無力。

重鎮安神

59.硃砂安神丸(05)硃砂安神東垣方,歸連甘草生地黃,怔忡不寐心煩亂,清熱養陰可復康。

【主治】心火亢盛,陰血不足證。症見心神煩亂,失眠多夢,驚悸怔忡,胸中煩熱,舌紅,脈細數。

補養安神

60.酸棗仁湯(05)酸棗仁湯治失眠,川芎知草茯苓煎,養血除煩清虛熱,安然入睡夢鄉甜。

【主治】肝血不足,虛熱內擾,神志不安證。症見失眠心悸,虛煩不安,頭目眩暈,盜汗,咽乾口燥,舌紅,脈弦細。

涼開

61.安宮牛黃丸(11)安宮牛黃開竅方,芩連梔鬱朱雄黃,牛角珍珠冰麝箔,熱閉心包功效良。

【主治】清熱開竅,豁痰解毒。邪熱內陷心包症。神昏譫語,口乾舌燥,痰涎壅盛,舌紅或絳,脈數有力。亦治中風昏迷,小兒驚厥,屬邪熱內閉者。

行氣

62.越鞠丸(05)越鞠丸治六般鬱,芎蒼香附兼梔曲,氣血痰火溼食因,氣暢鬱舒痛悶伸。

【主治】行氣解鬱。鬱證。症見胸脘痞悶,脘腹脹痛,噯腐嘔惡,吞酸嘈雜,飲食不消,舌苔白膩,脈弦滑。

63.柴胡疏肝散(07)柴胡舒肝芍川芎,枳殼陳皮草香附,疏肝行氣兼活血,脅肋疼痛皆可除。

【主治】肝氣鬱滯證。症見脅肋疼痛,或寒熱往來,噯氣太息,脘腹脹滿,脈弦。

64.半夏厚朴湯(05)半夏厚朴痰氣疏,茯苓生薑紫蘇伍,加棗同煎名四七,痰凝氣滯皆能除。

【主治】梅核氣。症見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胸脅滿悶,或咳或嘔,舌苔白膩,脈滑或弦。

65.厚朴溫中湯(07)厚朴溫中陳草苓,乾薑草寇木香停,煎服加姜治腹痛,虛寒腹脹用皆靈。

【主治】中焦寒溼氣滯證。症見脘腹脹滿或疼痛,不思飲食,四肢倦怠無力,舌苔白膩,脈沉弦。

降氣

66.蘇子降氣湯(07)蘇子降氣半夏歸,前胡桂樸草姜隨,上實下虛痰嗽喘,或加沉香去肉桂。

【主治】上實下虛之喘咳證。症見痰涎壅盛,喘咳短氣,痰質稀色白量多,胸膈滿悶,或腰痛腳軟,肢體倦怠,或肢體浮腫,舌苔白滑或白膩,脈弦滑。

67.定喘湯(09)定喘白果與麻黃,款冬半夏白皮桑,蘇杏黃芩兼甘草,外寒痰熱喘哮嘗。

【主治】哮喘。症見喘咳氣急,痰多黃稠,或惡寒發熱,舌苔黃膩,脈滑數。

68.旋覆代赭湯(07)仲景旋覆代赭湯,半夏參草大棗姜,噫氣不除心下痞,降逆化痰治相當。

【主治】胃虛痰阻氣逆證。症見心下痞滿,噫氣不除,呃逆頻作,反胃嘔吐,吐涎沫,舌淡,舌苔白滑,脈弦而虛。

活血化瘀

69.桃核承氣湯(05)桃核承氣五般施,甘草硝黃並桂枝,淤熱互結小腹脹,如狂蓄血功最奇。

【主治】下焦蓄血證。症見少腹急結,小便自利,其人如狂,甚則譫語煩躁,至夜發熱。或婦人閉經,痛經,脈沉實或澀。

70.補陽還五湯(07)補陽還五赤芍芎,歸尾通經佐地龍,四兩黃芪為主藥,血中瘀滯用桃紅。

【主治】中風後遺症。症見半身不遂,口眼斜,語言蹇澀,口角流涎,小便頻數或遺尿不禁,舌黯淡,苔白,脈緩。

71.血府逐瘀湯(11)血府當歸生地桃,紅花甘草殼赤芍,柴胡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勞。

通竅全憑好麝香,桃紅大棗老蔥姜,川芎黃酒赤芍藥,表裡通經第一方。

膈下逐瘀桃牡丹,赤芍烏藥元胡甘,歸芎靈脂紅花殼,香附開鬱血亦安。

少腹茴香與炒姜,元胡靈脂沒芎當,蒲黃官桂赤芍藥,調經種子第一方。

身痛逐瘀膝地龍,香附姜秦草歸芎,黃芪蒼柏量加減,要緊五靈桃沒紅。

【主治】胸中血瘀證。症見胸痛,頭痛日久,痛如針刺而有定處,或呃逆日久不止,或內熱煩悶,或心悸失眠,急躁易怒,人暮潮熱,脣黯或兩目黯黑,舌黯紅或有瘀斑,脈澀或弦緊。

72.失笑散(02)失笑靈脂蒲黃同,等量為散釅yàn醋衝,瘀滯心腹時作痛,祛瘀止痛有奇功。

【主治】淤血停滯證。症見心胸或脘腹刺痛,或產後惡露不行,或月經不調,少腹急痛等。

73.溫經湯(12)溫經湯用吳萸芎,歸芍丹桂姜夏冬,參草益脾膠養血,調經重在暖胞宮。

【主治】衝任虛寒、淤血阻滯證。症見漏下不止,血色黯而有塊,淋瀝不暢,或月經超前、或延後,或逾期不止,或一月再行,或經停不至,或痛經,小腹冷,傍晚發熱,手心煩熱,脣口乾燥,舌質黯紅,脈細而澀。亦治婦人久不受孕。

74.生化湯(06)生化湯是產後方,歸芎桃草酒炮姜,惡露不行少腹痛,溫經活血效亦彰。

【主治】產後血虛、寒凝血淤腹痛證。產後惡露不行,小腹冷痛。

止血

75.十灰散(10)十灰散用十般灰,柏茅茜荷丹棕煨,二薊梔黃各炒黑,上部出血熱能摧。

【主治】血熱妄行之上部出血。咳血、咯血、吐血、衄血,血色鮮紅,舌紅,脈數。

76.咳血方(05)咳血方中訶hē子收,瓜蔞海粉山梔投,青黛蜜丸口噙化,咳嗽痰血服之chōu

【主治】肝火犯肺之咳血證。症見咳嗽痰稠帶血,咯吐不爽,心煩易怒,胸脅作痛,咽乾口苦,頰赤便祕,舌紅苔黃,脈弦數。

77.小薊飲子(10)小薊飲子藕蒲黃,木通滑石生地襄,歸草黑梔淡竹葉,血淋熱結服之良。

【主治】下焦瘀熱所致血淋證。症見尿中帶血,小便頻數,赤澀熱痛,或尿血,舌紅,脈數。

78.槐花散(04)槐花散用治腸風,側柏荊芥枳殼充,為末等分米飲下,寬腸涼血逐風功。

【主治】腸風髒毒之便血。症見便前出血,或便後出血,或糞中帶血,以及痔瘡出血,血色鮮紅或晦黯,舌紅苔黃脈數。

79.黃土湯(07)黃土湯用芩地黃,術附阿膠甘草嘗,溫陽健脾能攝血,便血崩漏服之康。

【主治】脾陽不足,脾不統血證。症見大便下血,吐血、衄血、婦人崩漏,血色黯淡,四肢不溫,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

辛溫解表

80.麻黃湯(04)麻黃湯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發熱惡寒頭項痛,喘而無汗服之宜。

【主治】外感風寒表實證。症見惡寒發熱,頭痛身疼,無汗而喘,舌苔薄白,脈浮緊。

81.桂枝湯(05)桂枝湯治太陽風,芍藥甘草姜棗同,解肌發表調營衛,表虛有汗此為功。

【主治】外感風寒表虛證。症見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或鼻鳴乾嘔,苔白不渴,脈浮緩或浮弱。

82.九味羌活湯(09)九味羌活用防風,細辛蒼芷與川芎,黃芩生地同甘草,分經論治宜變通。

【主治】外感風寒溼邪,兼有裡熱證。症見惡寒發熱,無汗,頭痛項強,肢體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黃,脈浮。

83.小青龍湯(08)小青龍湯最有功,風寒束表飲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薑桂麻黃芍藥同。

【主治】外寒內引證。症見惡寒發熱,無汗,喘咳,痰多而稀,胸痞,或痰飲喘咳,不得平臥,或身體疼重,頭面四肢浮腫,舌苔白滑,脈浮。

84.止咳散(07)止咳散內用桔梗,紫菀荊芥百部陳,白前甘草共為末,薑湯調服止嗽頻。

【主治】風邪犯肺證。症見咳嗽咽癢,咯痰不爽,或微有惡風發熱,舌苔薄白,脈浮緩。

85.麻黃細辛附子湯(03)麻黃細辛附子湯,太少兩感用此方,發熱惡寒脈不起,溫經解表有專長。

【主治】素體陽虛,外感風寒證。症見發熱,惡寒甚劇,神疲欲寐,脈沉微。

辛涼解表

86.銀翹散(09)銀翹散主上焦痾,竹葉荊牛豉薄荷,甘桔蘆根涼解法,清疏風熱煮無過。

【主治】溫病初起。症見發熱無汗,或有汗不暢,微惡風寒,頭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紅,苔薄白或微黃,脈浮數。

87.麻杏甘石湯(04)傷寒麻杏甘石湯,汗出而喘法度良,心涼宣洩能清肺,定喘除熱效力彰。

【主治】外感風熱,肺熱咳喘證。症見身熱不解,有汗或無汗,咳逆氣急,甚或鼻煽,口渴,舌苔薄白或黃,脈浮滑而數者。

和解少陽

88.小柴胡湯(07)小柴胡湯和解方,半夏人蔘甘草藏,更加黃芩生棗姜,少陽為病此方良。

【主治】1.少陽證。症見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乾,目眩,舌苔薄白,脈弦者。

2.熱入血室證。症見婦人經水適斷,寒熱發作有時。

3.瘧疾、黃疸等病而見少陽證者。

調和肝脾

89.四逆散(04)四逆散裡用柴胡,芍藥枳實甘草須,此是陽鬱成厥逆,疏肝理脾功效奇。

【主治】1.陽鬱厥逆證。症見手足不溫,或身熱,或腹痛,或洩利下重,脈弦。

2.肝鬱脾滯證。症見脅肋脹悶,脘腹疼痛,脈弦等。

90.逍遙散(06)逍遙散用當歸芍,柴芩術草加姜薄,疏肝健脾又調經,丹梔加入熱無著。

【主治】肝鬱血虛脾弱證。症見兩脅作痛,頭痛目眩,神疲食少,口燥咽乾,或往來寒熱,或月經不調,乳房脹痛,脈弦而虛者。

91.痛瀉要方(04)痛瀉要方用陳皮,術芍防風共成劑,腸鳴洩瀉腹又痛,治在瀉肝與實脾。

【主治】肝旺脾虛之痛瀉證。症見腸鳴腹痛,大便洩瀉,舌苔薄白,脈兩關不調,弦而緩。

調和腸胃

92.半夏瀉心湯(07)半夏瀉心黃芩連,乾薑人蔘棗草全,辛開苦降除痞滿,寒熱錯雜痞證蠲。

【主治】寒熱互結之痞證。症見心下痞,但滿而不痛,或嘔吐,腸鳴不利,舌苔膩而微黃。

表裡雙解

93.大柴胡湯(08)大柴胡湯用大黃,枳芩夏芍棗生薑,少陽陽明同合病,和解攻裡效力強。

【主治】少陽陽明同病。症見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鬱郁微煩,嘔不止,心下滿痛,大便不解或協熱下利,苔黃,脈弦數有力。

寒下

94.大承氣湯(04)大承氣湯用硝黃,配伍枳樸瀉力強,痞滿燥實四症見,峻下熱結且此方。

去硝名曰小承氣,便祕痞滿瀉熱良,調胃承氣硝黃草,便祕口渴急煎嘗。

【主治】1.陽明腑實證。症見大便不通,頻轉矢氣,脘腹痞滿,腹痛拒按,按之則硬,甚或日哺潮熱,神昏譫語,手足濈jí然汗出,舌苔黃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脈沉實。

2.熱結旁流。症見下利清水,色純青,其氣臭穢,臍腹疼痛,按之堅硬有塊,口舌乾燥,脈滑數。

3.裡熱實證之熱厥,痙病或發狂等。

95.大黃牡丹湯(05)金匱大黃牡丹湯,桃仁瓜子芒硝襄,腸癰初起腹按痛,苔黃脈數服之康。

【主治】腸癰初起。症見右下腹疼痛拒按,甚則局部腫痞,或右側足屈而不伸,伸則痛甚,或時時發熱、惡寒、自汗,舌苔黃膩,脈滑數。

潤下

96.麻子仁丸(06)麻子仁丸治脾約,大黃枳樸杏仁芍,胃熱津枯便難解,潤腸通便功用高。

【主治】腸胃燥熱之便祕證。症見大便祕結,小便頻數,苔微黃,脈細澀。

逐水

97.十棗湯(03)十棗逐水效甚誇,大戟甘遂與芫花,懸飲內停胸脅痛,大腹腫滿用無差。

【主治】1.懸飲。症見咳唾胸脅引痛,乾嘔短氣,頭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舌苔滑,脈沉弦。

2.水腫。症見一身悉腫,尤以身半以下為重,腹脹喘滿,二便不利。

98.連樸飲(06)連樸飲用香豆豉,菖蒲半夏焦山梔,蘆根厚朴黃連入,溼熱霍亂此方施。

【主治】溼熱霍亂。上吐下瀉,胸脘痞悶,心煩燥擾,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滑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