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仲景學習,遣方用藥時一定要保胃氣

小編導讀

胃氣在人體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人的生長髮育及抗病癒病能力皆賴於胃氣。在臨床遣方用藥中,顧護胃氣是必須要遵循的一個法度,仲景經方中始終體現著這一思想。想知道仲景經方中是如何顧護胃氣的嗎?且聽實力派經方臨床家毛進軍教授為我們講解。


Q:老師,這個小患者的奶奶說曾在別的醫院開過10劑湯藥,只服了5劑,就因為藥量大,吃藥後胃裡難受、乾嘔,現在還不想吃飯,這是不是不對症?還是傷到了胃?您這方子裡也沒有白朮、砂仁等治胃的藥呀?

A:這個問題很好,等空閒時我給大家好好說說這個事兒。

大家要注意,給這個小患者用藥切記不要傷及胃氣,我們中醫給任何人治病都要處處顧護胃氣,這是醫聖張仲景時時告誡我們的一個重要法度。

在這之前患者服過的藥中,不是說一個藥罐子幾乎填滿了嗎?這說明藥味多、藥量大,所以傷及胃氣,服後就會感到胃中難受、乾嘔、不想吃飯。中藥開的量過大,療效並不一定好,吃中藥主要在於幫助人體從陰陽整體來通閉解結、燮理人體陰陽氣機,反之於平。這就是說,人自身的陰陽氣機平衡調暢了,病邪就會靠人體自我修復能力來由裡出表,由陰轉陽,陰陽自和而自己痊癒。這裡面起關鍵作用的就是胃氣。

《靈樞·海論》說:“胃者,水穀之海。”《素問·玉機真髒論》也說:“五藏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臟之本也。”金元醫家李杲在《脾胃論》中講“人以胃氣為本。”明代醫家張景嶽在《景嶽全書》中提到:“凡欲察病者,必須先察胃氣;凡欲治病者,必須常顧胃氣。胃氣無損,諸可無慮。”

向仲景學習,遣方用藥時一定要保胃氣

這些論述都說明,胃氣根於先天之本真陽,是人生命機能的依託,為五臟六腑之氣的後天本源,人身之氣有賴於胃氣而生化。胃氣擔負著人體的運化給養功能,關係到人體正氣的強弱,營衛氣血的生成運行輸布,是人身生長髮育及抗病癒病之能源,須時時顧護。

保胃氣,仲景經方是典範,《傷寒論》六經辨治始終都貫穿著保胃氣的思想。為什麼《傷寒論》經方用藥少而精且配伍嚴謹?少則1味(甘草湯),多是3~6味,大多不超過10味藥,除針對證機準確外,其主旨就是最大限度地顧護人的胃氣不受藥物傷害,以助於人體自我修復調節機能發揮最大的作用。《傷寒論》58條:“凡病若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陰陽自和者必自愈。”無論什麼病,過於發汗、誤吐、誤下,這都是攻法,攻法用得不當,都會傷損胃氣。胃氣不僅是人生長髮育的基礎,更是人體愈病的基礎,胃氣一傷,肯定影響疾病痊癒,甚至會導致病情加重。

俗話說:“是藥三分毒。”這個“毒”,就是藥物的偏性。因為藥是以藥的偏性,也就是藥物所含的“毒”來克病,就是我們常說的“以毒攻毒”。而任何藥物的“毒”,對於人體中土,即不偏不倚、中正平和的胃氣都有一定的影響。所以中藥不可雜亂無章地加大藥味或藥量濫用,否則會傷及胃氣

向仲景學習,遣方用藥時一定要保胃氣

我發現,很多中醫用藥,開方唯恐不大,藥味唯恐不多,常見十七八味甚則三十餘味以上者。原意是唯恐漏了症狀,想大撒網般地將患者的病證一網打盡,心是好的,但開方藥味太雜,多是胸無定見。見一個症狀加一味藥,陰陽不辨,寒熱不明,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法度不嚴,雜藥亂投……這樣不僅劑大功少,療效難明,而且傷損胃氣,增加胃腸道副反應,以至於患者對服中藥深感畏懼,實有損中醫聲譽,更是有悖仲景“保胃氣”之大法。

實際上,中醫是道,治病靠辨證尋源知機,然後靠中藥的四氣五味升降浮沉組方,從整體平衡的認知來把握調和人體陰陽氣血,養胃補津,扶正祛邪,或祛邪助正,恢復人體自我修復機能以達中和平衡之境

讀經方,有益臨床。

通過學習經方,你都得到過哪些啟示?

小編為大家推薦一本書,閱讀此書,能使您頓悟傷寒臨證啟示,獲得經方病機法度。

向仲景學習,遣方用藥時一定要保胃氣

《 經方啟示錄:北京中醫藥大學國醫堂帶教實錄 》

本書是當代著名經方學家、北京中醫藥大學特聘臨床專家毛進軍教授在北京中醫藥大學國醫堂帶教實錄。主要是從作者在北京中醫藥大學國醫堂坐診帶教期間辨治的病證中,選取了其中有啟發意義的醫案32例,解析六經脈證、方證病機的辨治思路,以啟示讀者的經方醫學辨證思維,拓寬臨證用方思路。結合醫案,有理有據地闡釋了幾十首重點經方的方證病機辨治要點,充分體現了經方醫學理法的嚴謹與圓融,凸顯六經脈證病機辨治的新穎性、獨到性、可操作性和臨床實用性。(購書詳情請點擊下方“瞭解更多”)


版權聲明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經方啟示錄:北京中醫藥大學國醫堂帶教實錄》(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毛進軍著),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