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驟停命懸一線,現場心肺復甦助患者免於猝死!

心血管病 心臟病 急救 藥品 心血管內科侯曉平 心血管內科侯曉平 2017-08-26

經常看到有“猝死”患者被搶救活了的報道。曾經有醫生糾正說那不叫猝死,叫“心跳驟停”,結果被好多人噴。好同情那位醫生。就來普及一下相關的知識。

心跳(髒)驟停:

心跳(髒)驟停是指患者原來全身情況和心臟相對正常或無致命性重大病變,因心臟受到嚴重打擊而發生突然停搏,稱之為心臟驟停。因為心跳停止後全身的血液循環也隨之停止,所以也稱為循環驟停。心臟驟停的一部分病人經及時有效的心肺復甦搶救可得以倖存,對這部分病人,稱之為心臟驟停而不能稱為“猝死”,因為他們心肺復甦成功了,存活了!

心臟驟停命懸一線,現場心肺復甦助患者免於猝死!

心臟驟停中,心臟的原因是第一位的。心臟的原因中,心血管病是第一位的

以下表現可以供我們判斷心臟驟停的時間

心臟停搏5~10秒,由於腦缺氧而引起昏厥、意識喪失;

心臟停搏>15秒,可以產生抽搐,病人迅即進入昏迷;

心臟停搏20~30秒,出現嘆息樣呼吸困難伴紫紺(口脣、面色、四肢末端皮膚顏色發紫、暗紅),30~60秒後呼吸停止;

心臟停搏 45秒左右瞳孔散大,60~120秒後瞳孔固定。

心臟驟停命懸一線,現場心肺復甦助患者免於猝死!

心臟驟停後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地搶救,患者數分鐘內就會進入死亡期。這是因為心臟停搏後,體內的重要臟器得不到有效的血液供應,組織細胞會發生壞死,大腦居首。正常體溫下,我們大腦耐受缺血的時間只有5~6分鐘。因為大腦組織靠血液中葡萄糖供給能量代謝。沒有血供,腦組織中的儲備只夠維持5~6分鐘,待到能量耗盡,腦細胞就會壞死(所以低血糖會昏迷、有風險呢)。如果循環中斷超過6分鐘,就可能導致不可逆的腦損害。這樣看來,生死真是分分鐘的事情。所以,心肺復甦的搶救必須爭分奪秒!“時間就是生命” 絕不是虛言!否則,即使心肺復甦成功(心跳、呼吸恢復),患者也會因腦死亡而成為植物人。

心臟驟停命懸一線,現場心肺復甦助患者免於猝死!

猝死:

早先世界衛生組織(WHO)對於猝死的定義是指貌似健康的人突然發生的出乎意料的24小時內的死亡。後來關於猝死的時間有些爭議,但猝死最常見的是心源性猝死,約佔猝死的80%左右。對心源性猝死的時間意見比較一致,是由於心臟原因引起的發病後1小時內死亡

心臟(源)性猝死:

是指以心臟驟停的特徵為基礎,出現症狀後1小時內未預料到的心臟原因死亡。我國每心源性猝死的總人數約為54萬人。

心臟性猝死中,心血管病是最主要的原因,超過60%的冠心病死亡表現為心臟性猝死。還有其他心臟病非心臟病如主動脈夾層動脈瘤、肺栓塞、重症哮喘、腦卒中、急性胰腺炎、精神應激等。而心臟性猝死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是心臟發生了惡性心律失常心室顫動(心肌各自胡亂收縮)、心臟停搏(心臟不跳了),導致心臟有規律的收縮、泵血功能停止,還有一種是無脈性電活動,以前稱作“電-機械分離”,就是心電圖上有心電活動(波形),但心肌無機械活動(不收縮)。所以,有時候有圖不一定有真相,這時候心電圖有波形心臟也是不跳。

心臟驟停命懸一線,現場心肺復甦助患者免於猝死!

心室顫動

心臟驟停命懸一線,現場心肺復甦助患者免於猝死!

心電靜止(心臟停搏)

心臟驟停命懸一線,現場心肺復甦助患者免於猝死!

心電-機械分離

(徒手)心肺復甦術

是對心臟驟停患者進行的一系列相關搶救。徒手,是在沒有儀器、藥物的情況下,採用人工胸外心臟按壓、人工呼吸等方法為患者進行基礎生命支持。由於70%~90%的猝死發生在院外,醫務人員往往不在現場,因此現場的急救依賴於目擊者能夠即時開始徒手心肺復甦。及時有效的徒手心肺復甦可以給予患者最基礎的生命支持,維持人工循環和通氣,為接續高級生命支持(專業技術人員輔助儀器設備、特殊技術、藥物等建立有效通氣和循環)爭取時間。

徒手心肺復甦以前的步驟是A、B、C。A,英文Air way,意思是開放氣道B,英文Breathing(呼吸),意思是建立人工呼吸C,英文Circulation(循環),是進行心臟按壓建立人工循環。現在不這樣要求了,人工循環(心臟按壓)放到第一位,順序變成了CAB

對於非醫學專業人員,只要發現有人出現突然的意識喪失,就可以進行心臟按壓搶救而不必人工呼吸了(開放氣道還是要做的)。

心臟驟停命懸一線,現場心肺復甦助患者免於猝死!

心臟電除顫

早先心臟電除顫都是急救醫護人員攜帶除顫儀到現場後應用,但是,研究發現,儘早的心臟電除顫是使心臟驟停患者得以長期存活的最有效措施。這是因為,心室顫動是心臟驟停最常見的心律失常(90%);電擊除顫是心臟復甦的最有效手段;每延遲一分鐘電擊除顫,除顫的成功率就會下降710%;室顫如不及時去除,將很快轉為心電靜止。院外心臟驟停病人,如果在一分鐘內給予電擊除顫,長期存活率可達90%。因此,心臟電除顫已經成為心肺復甦中基礎生命支持的重要部分。

心臟驟停命懸一線,現場心肺復甦助患者免於猝死!

上世紀九十年代,歐美等國家開始在公共場所配置體外自動除顫儀(AED,這種體外自動除顫儀可以用語音、文字指導非專業人員操作進行心臟電除顫,電除顫技術也由專業人員推廣普及到非專業人員,國外稱之為公眾電除顫技術(Public Access defibrillation, PAD)。1999年,美國芝加哥奧黑爾(O’Hare)、中途(Midway)國際機場率先安裝了自動除顫儀(AED),結果最初10個月機場發生的14例心臟驟停中,有9名旅客被搶救成功,救活率達64%。2000年5月,一位參觀白宮的遊客發生了心臟驟停,使用白宮內配置的自動體外除顫儀(AED)搶救成功,當時的美國總統克林頓甚至為此發表了電臺講話。近年來,我國一些公共場所如機場航站樓也開始配置自動體外除顫儀(AED),隨著除顫儀配置的普及,越來越多的非專業人員加入院前急救隊伍,將會挽救更多的生命。

心臟驟停命懸一線,現場心肺復甦助患者免於猝死!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