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貨也需有腔調有品味 這位文豪為我們做出了榜樣

小吃 梁實秋 餛飩 燒鴨 北京烤鴨 京味兒 2018-11-28

民國文豪多吃貨,這方面留下的文字頗多,而且極為繪聲繪色,讀之令人垂涎三尺。其中最大的一位吃貨,必須是他,只能是他,那就是樑思秋。當時在北京很多飯店、餐館可以找到他的足跡。他不僅善品,而且能寫,他筆下所談的美食,既有美味,也有風情,平實的文字勾勒出充滿韻味的北平市井風俗場景。

在《雅舍談吃》中,梁實秋記載了在東興樓吃過的一頓“奢侈大餐”。東興樓是北京 八大樓之首,1926年夏天,時昭瀛(民國時期外交家,當時正在哈佛大學研究院讀書)從美國歸來,在東興樓宴請同學吳文藻、謝冰心、瞿菊農、謝奮程、孫國華、梁實秋等人。時昭瀛委託梁實秋經辦,梁實秋指定要30元一座的酒席(當時小學教師的月薪不過30多元),而當時,東興樓的燕翅席只需16元。訂餐時,東興樓的夥計說:“16元的燕翅席已經足夠吃了,菜餚夠檔次,分量夠足,包管吃好吃飽,何必多花錢?”梁實秋執意要30元的標準。

吃貨也需有腔調有品味 這位文豪為我們做出了榜樣

芙蓉雞片

民國時期一般飯店一桌菜,5元也可以搞定,東興樓16元的標準已經算貴的了,至於30元可以算奢華的大餐了。開筵之時,菜餚豐盛,珍錯雜陳。其中,芙蓉雞片是筵席少不了的一道菜餚。芙蓉就是蛋白,取雞胸肉細切成泥,以蛋白攪和,入溫油鍋攤成片狀,片大而薄,薄而不碎,熟而不焦。東興樓的芙蓉雞片盛放在盤中,一片片白嫩的形狀,上面撒上數根嫩綠的豆苗,翠綠點綴雪白的芙蓉,煞是好看;吃進嘴裡,雞肉泥與蛋白交融,非常嫩滑。醬爆雞丁、炒生雞片、炒生鴨片、清炒蝦仁、油爆肚仁等雖然幾家知名魯菜館都有的常見菜式,但東興樓的最好。即使是最普通的肉末夾燒餅,東興樓也做得與眾不同,肉末是精心切好的,不是斬碎,也不是絞碎的,質地特別精、特別細。

最讓梁實秋滿意的是東興樓珍藏的十年花雕。“最滿意者,其酒特佳。”壇蓋一打開,一股醇香就飄溢出來,斟在大口淺底的細瓷酒碗裡,酒香更濃,醇香撲鼻,“生平品酒此為第一”。

吃貨也需有腔調有品味 這位文豪為我們做出了榜樣

梁實秋還提到北平烤鴨一種特有的發售方式,“除了專門賣鴨的餐館如全聚德之外,是由便宜坊(即醬肘子鋪)發售的。在館子裡亦可吃烤鴨,例如在福全館宴客,就可以叫右邊鄰近的一家便宜坊送了過來。自從宜外的老便宜坊關張以後,要以東城的金魚衚衕口的寶華春為後起之秀。在家裡打一個電話,寶華春就會派一個小利巴,用保溫的鉛鐵桶送來一隻才出爐的燒鴨,油淋淋的,燙手熱的。附帶著他還管代蒸荷葉餅蔥醬之類。他在席旁小桌上當眾片鴨,手藝不錯,講究片得薄,每一片有皮有油有肉,隨後一盤瘦肉,最後是鴨頭鴨尖,大功告成。主人高興,賞錢兩吊,小利巴歡天喜地稱謝而去。”

樑思秋常去的還有“厚德福”,樑家是這家飯館的股東之一,淵源頗深。北平前門外大柵欄中間路北有一個窄窄的小衚衕,走進去不遠就走到底,迎面是一家軍衣莊,靠右手一座小門兒,上面高懸一面札著紅綢的黑底金字招牌"厚德福飯莊"。看起來真是不起眼,侷促在一個小巷底,沒去過的人還是不易找到。

吃貨也需有腔調有品味 這位文豪為我們做出了榜樣

鐵鍋蛋

厚德福的鐵鍋蛋是燒烤的,所以別緻。當然先要置備黑鐵鍋一個,口大底小而相當高,鐵要相當厚實。在打好的蛋里加上油鹽佐料,羼一些肉末綠豌豆也可以,不可太多,然後倒在鍋裡放在火上連燒帶烤,烤到蛋漲到鍋口,作焦黃色,就可以上桌了。這道菜的妙處在於鐵鍋保溫,上了桌還有滋滋響的滾沸聲,這道理同於所謂的"鐵板燒",而保溫之久猶過之。

梁實秋還提到了他喜歡的一家飯館致美齋,他認為“館子裡賣的餛飩,以致美齋的為最出名。致美齋又稱致美樓,為北京八大樓之一,在關於八大樓的爭議裡,有人認為致美齋算是八大樓之一,有人則堅持“齋”通常以糕點聞名,不能算作八大樓之一。如今被普遍承認的一種說法是:致美齋是致美樓的前身。光緒二十八年,位於前門外煤市街的致美齋擴大規模,增設致美樓。致美齋雖沒有以“樓”命名,但卻被默認為八大樓之一。

吃貨也需有腔調有品味 這位文豪為我們做出了榜樣

翻毛月餅

致美齋麵點在京城餐飲業中非常出名,御廚傳人王希富先生父親就是致美齋的名廚,最拿手就是翻毛月餅,“這月餅半斤一塊,潔白如雪,溫潤如酥。雖說是酥皮,可包裡包外沒落一片殘渣碎片,恰似和田白玉琢磨而成。切開再看,那心餡果料新鮮、均勻,糖面搓得散落酥鬆,紅綠白黃,色澤喜人。”

吃貨也需有腔調有品味 這位文豪為我們做出了榜樣

煎餛飩

梁實秋最激賞的是致美齋的煎餛飩,他寫道:“每個餛飩都包得非常俏式,薄薄的皮子挺拔舒翹,像是天主教修女的白布帽子。入油鍋慢火生炸,炸黃之後再上小型蒸屜猛蒸片刻,立即帶屜上桌。餛飩皮軟而微韌,有異趣。”

吃貨也需有腔調有品味 這位文豪為我們做出了榜樣

羊頭肉

下面這段文字是我看到的吃貨文中最動人的:“人之最饞的時候是在想吃一樣東西而又不可得得那一段期間。我曾痴想北平羊頭肉的風味,想了七八年;勝利還鄉之後,一個冬夜,聽得深巷賣羊頭肉小販的吆喝聲,立即從被窩裡爬出來,把小販喚進門洞,我坐在懶椅上看著他於暗淡的油燈照明之下,抽出一把雪亮的薄刀,橫著刀刃片羊臉子,片得飛薄,然後取出一隻蒙著紗布的羊角,灑上一些焦鹽。我託著一盤羊頭肉,重複鑽進被窩,在枕上一片一片的羊頭肉放進嘴裡,不知不覺的進入了睡鄉,十分滿足的解了饞癮。”

在這裡,梁實秋提到了北平深夜小販的叫賣聲,這真是鄉愁的滋味。老北京人會聽著聲音過日子,因為每一種叫賣聲都有自己特定的旋律,只要聽到這個調子,老百姓就知道是賣什麼東西的小販來了,這是一座生活在旋律中的城市。叫賣聲也各自不同。一過春節就會有賣糖葫蘆的聲音,花開時節就會出現“玉蘭花來,茉莉花——”的叫賣聲, 一喊出去,半條衚衕都能聽見。盛夏時最誘人還是這個聲音,“酸梅湯,桂花味……”秋天你會聽到賣秋海棠和柿子的吆喝聲。除此之外,用來吆喝、叫賣的響器還很多,有一種小響器叫做“冰盞兒”,其實是用生黃銅製成外面磨光的碟形碗兩隻,夏季時賣冰鎮果子乾、紅果糊子膏、雪花酪的都用這個小響器來吸引顧客,“嘀嘀、嗒嗒”聲音像露水一樣清涼。

如今,老北京這些美妙的吆喝聲和很多美食與小吃都已經蹤跡難尋了,隨著一座現代化大都市的崛起,一座充滿了市井煙火氣和溫暖人情味兒的北京似乎也漸行漸遠,我們唯有在民國作家們的文字中感受它們的魅力。實際上,餐飲是一部是最生動的社會生活史,這裡有我們的傳統文化和人文歷史,所以,讓我們做一個認真的吃貨吧!

說明 : “京味兒”是北京晚報資深記者張鵬的頭條號專欄,全部為原創文章,內容以名人專訪、北京故事、人物特寫為主。如使用請事先聯繫作者,微信號zp535797667。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