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科社評|“電荷不存在”警醒:防範“新民科”衝擊學術秩序

文章 大學 物理 雲南大學 科學加 2017-05-14

“民科”凡偉自導自演的“電荷不存在”鬧劇落幕。面對善於炒作和碰瓷的“新民科”,如何防範其影響學術秩序?

評論員/羅中雲 新媒體編輯/呂冰心

最近,自媒體“青年傳媒”上的一篇文章“重磅,中國科學家發現電荷並不存在,將改寫教科書!”通過微信、微博等傳播開來,立馬登錄媒體的話題熱搜榜。

北科社評|“電荷不存在”警醒:防範“新民科”衝擊學術秩序

文章稱,來自中國雲南大學的一名科學家(凡偉)發現電荷並不存在,經過一個多月的同行評審,相關論文和實驗已經通過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197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約瑟夫森教授的評審。“這意味著我國的科學家即將改寫全球的教科書,這是我國科學家的勝利,也是基礎物理學的勝利。”

後經媒體調查證實,文章中提到的“凡偉”其人並非嚴格意義的“中國科學家”,更準確地說算是“民科”(民間科學家的一種別稱)。整起事件看起來更像是凡偉自編自導的炒作大戲。

關於“民科”,北京師範大學科技史學者田鬆做過多年研究,也接觸過很多。他認為,所謂“民科”,指的是科學共同體之外進行所謂科學研究的特殊人群,他們或者希望一舉解決某個重大的科學問題,或者試圖推翻某個著名的科學理論,或者致力於建立某種龐大的理論體系。

按這個定義,“民科”在全世界早已有之,不過論規模,尤以我國最多。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由於種種因素,國內“民科”十分盛行,一些諸如“水變油”“永動機”等所謂“重大發明”曾讓很多人著迷,部分個人和企業還舉債投資,希望能通過“曠世發明”狠賺一筆。

這類騙子式的“民科”雖然數量不多,但對主流科學界的衝擊,對社會公眾的負面影響卻相當大。當然,更多的“民科”並不以作假斂財為目的,曾有媒體概括其共同特徵:大多出生於70年代或以前;學歷普遍不高,很多是初高中學歷,缺乏現代科學系統化的學習;對科學有強烈興趣,性格多偏執,很難接受別人意見;多選擇物理、數學等理論性強的學科,常否定前人的科學成就,“相對論”、“牛頓定律”等是最重要的靶標……

比如去年借“引力波”爆紅的“諾貝爾哥”郭英森。他執著痴迷於UFO,曾在街頭擺攤“賣肝賣腎,為爭諾獎”,上過電視節目,去大學或科研機構找過主流科學家,也經常在網絡貼吧與人論戰。儘管做了很多努力,但郭英森“往國外期刊發表論文,在大型計算機上仿真模擬,製造中性物質、反物質、穩定島”的目標還是遙不可及。

應該說,郭英森仍屬於較傳統的“民科”。和他相比,凡偉同樣對科學充滿熱情,有宏大的理想,要“站在諾獎領獎臺上向女友求婚”。但同時,凡偉在這次事件中很明顯地表現出了與傳統民科的差異性。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注重洗白“民科”的身份。凡偉年紀不大,相比老一代“民科”頭腦更靈活,很清楚自己作為純粹的“民科”很難得到主流科學界及社會認可,因此需要搞個“正規身份”,走“正規途徑”。從媒體的採訪來看,凡偉是瞭解主流科學界論文刊發一些流程和規範的,為了發表論文,他在論文的作者署名中冒用了雲南大學的名義,從而順利將論文提交到了“中科院科技論文預發佈平臺”上。

“碰瓷”主流科學家是凡偉的又一炒作手段。傳統民科大多是直接去找人,或者在大門外“擺擂臺”挑戰,但主流科學家大多避而遠之。凡偉則選擇以求教者身份,通過郵件的形式討教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讓人覺得他只是一個普通的熱愛科學的年輕人。這種做法較符合主流科學家們的交流方式,讓他們沒有那麼反感,出於禮貌或者真心希望培養科學苗子給他回覆了郵件。這些科學家當中,不僅包括有國內的雷嘯霖院士及某大學的沈姓副教授,還有197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約瑟夫森教授。但讓他們想不到的是,凡偉把這些往來郵件收集起來,作為獲得正規科學家“學術指導”的證據,作宣傳時為自己臉上貼金。

與傳統“民科”相比,凡偉顯然還更善於利用新媒體平臺。有媒體報道,凡偉也曾找過傳統媒體宣傳,但大多碰了壁,於是把自己的“研究論文”、與專家互動郵件的截圖等發到博客上,既推介自己的成果,也顯示得到了主流科學界的關注與指導,“是真實可信的”。

更絕的是,凡偉還建了一個“青年傳媒”的今日頭條號,將自己寫的宣傳文章發在上面,並起了個驚天地,泣鬼神式的標題,在微信群、朋友圈大量轉發,從而引起了輿論的廣泛關注。只不過成為社會熱點之後,媒體一番深入調查,他的真實身份以及過往往種種也都水落石出。結果,與他有郵件往來的主流科學家紛紛出面澄清原委,與之劃清界線。同時,凡偉發在“中科院科技論文預發佈平臺”上的論文也被撤銷,本人還被列入非誠信作者黑名單。這樣的結果,凡偉大概也是始料未及的。

應該說,正常情況下的“民科”不是洪水猛獸,只要不衝擊正常的科學秩序,或者嚴重誤導社會公眾,影響社會安定,人們大可以包容心態對待。實際上,隨著科學素養的提升,人們對於“民科”的認知也越來越理性客觀,“民科”生存空間正在縮小,其影響力與鼎盛時期不可同日而語。

但此次事件也給科學界提了個醒,一些“民科”可能會變換身份,通過各種渠道炒作,或者假冒主流科學之名,傳播不靠譜的“偉大發現、發明”,如果應對不當,不僅可能給主流科學家們造成困擾,對公眾認知形成誤導,還可能影響學術秩序,對我國學術聲譽造成損害,其危害不亞於論文造假等學術腐敗行為。

(本文由北京科技報全媒體中心編輯製作,轉載請聯繫授權:[email protected],違者必究)

閱讀更多權威有用的科普文章、瞭解更多精彩科技活動,請下載“科學加”客戶端。蘋果用戶可以在App store搜索“科學加”下載安裝,安卓用戶可以在應用寶、360手機助手、豌豆莢、華為、小米等應用市場搜索“科學加”下載安裝。

北科社評|“電荷不存在”警醒:防範“新民科”衝擊學術秩序

加入北京科技報(全職/實習),[email protected]

投稿或推薦選題,[email protected]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