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對債務與投資的依賴,堅持高質量發展(南財快評)'

"

(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股市廣播報道)

8月16日,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表示,從今後一段時間來看,我國物價不具備全面大幅上漲的基礎。

1-7月,中國CPI平均上漲2.3%,處於合理區間,但7月份達到2.8%。發改委表示,當前物價上漲是結構性的,主要表現為食品價格上漲。從剔除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CPI看,7月份同比漲幅為1.6%,1-7月平均漲幅為1.7%,走勢相對更加平穩。

因此,發改委認為中國物價不具備全面大幅上漲的基礎。從供給來看,我國工農業產品和服務供給總體是充裕的。從需求來看,居民消費穩定增長,因此價格總水平保持基本穩定的態勢是具備堅實基礎的。

所謂結構性的物價上漲,主要是豬肉和水果。

今年上半年物價存在上漲壓力,除了豬肉與水果等因素外,主要與基建、地產投資增加較多,帶動上游鋼鐵、水泥、化工等價格上漲,這在相當程度上與貨幣供應增加有關。過去,如果需求增長,企業可能會增加產能以競爭更多市場份額。但現在,由於去產能、嚴格的環保標準等,大量中小企業退出,在產能減少後,剩下的企業有能力和動力在需求上漲時漲價。也就是說,不僅不像以前那樣增加產能,現在產能供應減少後還擁有了漲價的能力。

但是,下半年這種局面會有所改善。首先,政府採取強有力的措施抑制樓市投資,切斷了大部分融資渠道。一方面,這會減少房地產投資,減少需求;另一方面,住房銷售逐步下降將減少貨幣供給,房地產並非是過剩流動性的蓄水池,大部分購房者通過增加槓桿釋放出更多貨幣供應。

其次,央行最新數據顯示,7月新增社會融資規模1.01萬億元,同比少增2103億元,比上月少增1.2529萬億元;新增人民幣貸款1.06萬億元,同比少增3900億元,較上月少增6000億元。可以看出,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可以進一步避免通脹的發生。

其三,雖然最近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破7,但貶值幅度很小,構不成輸入性通脹壓力。恰恰相反,由於德國經濟衰退、美國衰退風險加劇、阿根廷金融動盪、全球貿易減速等原因,國際需求可能會逐步下降,導致大宗商品價格承受下行壓力,比如中國比較依賴進口的石油、農產品等。

應當說,目前全球承受通縮壓力,而中國面臨一定程度通脹壓力。在匯率穩定且資本管制的條件下,如果國內增加貨幣供應,加大投資規模,很容易引起房價上漲並帶動其他商品與服務價格上漲。但是,中國政府也關注到這個風險,多次強調貨幣政策要鬆緊適度。

由於美國衰退風險增加,美聯儲很可能繼續加大降息的力度以穩定經濟,在這個過程中,由於發達國家國債收益率過低,可能導致大量資金流向新興市場,從而刺激新興市場通過增加債務加大投資,這種氛圍在未來可能給中國帶來新的通脹壓力。但只要中國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高質量發展,擺脫對債務與投資的依賴,就能夠防範"滯脹"風險。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