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窯建盞——國之瑰寶,瓷之文明

陶瓷 文物 瓷器 盞召 2017-08-02

導讀

建窯以產黑瓷而著稱。唐代始創燒,到了宋代尤其是南宋為極盛時期,至清代而終。.建窯原是江南地區的民窯,北宋晚期由於“鬥茶”的特殊需要,燒製了專供宮廷用的黑盞,部分茶盞底部刻印有“供御”或“進盞”字樣。這種瓷器在日本被稱為:天目釉。日本和韓國的茶道都非常重視此物。它的胎體厚實、堅緻,色呈淺黑或紫黑,器型以碗、盞為主。

建窯建盞——國之瑰寶,瓷之文明

中國的瓷器分青瓷、白瓷、黑瓷三大系列,而黑瓷的主要代表就是建窯建盞。

茶,源於中國,歷朝歷代的人們對茶都情有獨鍾。而宋朝這個朝代更是把中國的飲茶鬥茶文化推向歷史的第一個高峰,宋喆經常在皇宮裡茶宴群臣,從而使鬥茶成為當時的一種時尚。上至皇帝、士大夫下至百姓布衣,鬥茶之風迅速在這個朝代成為成為了一項全民熱衷的競技活動。

建窯建盞——國之瑰寶,瓷之文明

在宋代鬥茶就是鬥色,鬥茶過程中茶沫皆是白色,自古黑白分明對比明顯。北宋重臣蔡襄在《茶錄》中記載:“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盞,鬥試家自不用。”建盞盞形底小口大,形如漏斗,按造型分有束口、斂口、敞口、撇口四大類。底小口大有利於茶香的顯現和散發,茶遇盞生香,因為建盞的胎骨厚重,保溫性好,有助於提升茶香。是鬥茶活動中最上乘的利器。建盞的釉面花紋變化多端,大體上可以分為兔毫、鷓鴣斑(油滴)、曜變、雜色釉四種類型。

建窯建盞——國之瑰寶,瓷之文明

建窯建盞——國之瑰寶,瓷之文明

兔毫盞的特徵是毫在盞底粗狀,越往上越細,到末端形成針狀。筋脈狀的結晶體浮於釉面表層,釉面表面是全玻化的,視覺呈現立體感。

建窯建盞——國之瑰寶,瓷之文明

建窯建盞——國之瑰寶,瓷之文明

鷓鴣斑(油滴)盞形成機理簡單來說就是鐵結晶在高溫下溢出釉面的表現,他們富集到的單價鐵浮在釉面上,像水面小片的浮萍。這些浮萍三五相遇,拼合成大的包裹團,那就是油滴的斑紋。北宋初年陶谷《清異錄》:“閩中造盞,花紋類鷓鴣斑,點試茶家珍之。”講的就是鷓鴣斑(油滴)的釉面花紋如鷓鴣胸部羽毛的斑點。

建窯建盞——國之瑰寶,瓷之文明

建窯建盞——國之瑰寶,瓷之文明

曜變盞的典型特徵是每一個大的結晶體周圍都有許多小的結晶體,結晶體是白色的而且只有靠近結晶的地方才有七彩光,黑釉部分並未有七彩光出現,越靠近結晶部分七彩光越鮮豔。是因為鐵元素聚集到結晶處時被外力因素阻斷,鐵元素留在了靠近結晶的地方所造成的。

建窯建盞——國之瑰寶,瓷之文明

建盞斗笠形態便於攪拌茶湯,盞壁較厚,利於保溫,這才使得建盞成為最好用的鬥茶利器。宋徽宗在《大觀茶論》裡記載:“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建窯出品的建盞以其造型古樸,胎體厚重,釉色溫潤,窯變釉面千變化,賞心悅目的特質而豔壓群芳,成為皇親國戚、皇宮大臣、社會名流趨之若鶩的寶物。用建盞品茗給了他們無限的情趣,他們在其中得到了自己所要的超脫感和心理上的愉悅。建窯瓷器的審美特點便符合這種“清歡”的審美意趣:黑色的釉色樸素玄妙,整個器物敦厚而富有安定感,呈現出一派天真、淡泊、灑脫而又渾厚的特色。

建窯建盞——國之瑰寶,瓷之文明

為什麼建盞在宋代會受到如此的青睞呢?其魅力在於所有的瓷器都可以在胎釉、造型、花紋上下工夫或通過高超技藝創作出精美的藝術品,但是建盞的釉面所呈現出的千變萬化、絢麗多彩的斑紋是“窯變”天成與人工巧匠的高超邂逅。正所謂“入窯一色,出窯萬彩”正是對建盞釉色千變萬化最好的詮釋。

建窯建盞——國之瑰寶,瓷之文明

建窯的釉面屬於結晶釉,含鐵量高達6%以上,在1300多度的高溫焙燒過程中窯溫的變化使釉面產生絢麗多彩的花紋。這些花紋與其他瓷器的華麗彩繪或複雜的雕飾不同,它們是釉水在每個不同溫度和氣氛中產生自然窯變的結果,像是“窯神”的鬼斧神工之作,窯工們無法提前預知,這在陶瓷界稱之為“窯變”。不同的窯爐、不同的窯位、不同的季節、不同的天氣使用相同的原料燒出的建盞釉面紋路截然不同,變幻莫測。

建窯建盞——國之瑰寶,瓷之文明

每一位宋代陶工們要做的是燒出最為精美的建盞,可是往往事與願違。他們一直在努力為建盞穿上一件量身體裁的外衣,可是建盞在窯爐內的變化之多,一窯百色。為了每一把不一樣釉面的建盞,他們恨不得給每一把建盞都起一個名字,讓他們到每一位鬥茶者手中去傳遞陶工們的堅辛與情懷。

黑從來是不被大多數人認可的,建盞穿著黑色的外衣走過了近一千年不被人認可的屈辱,無知的人對他的誤會,一直走到了今天。今天他浴火重生,鳳凰涅槃就是要告訴那些曾經看不起他的人們黑原來是可以這麼高雅,這麼深邃的。為求獨具審美價值的釉面斑紋古今中外的陶藝家嘔心瀝血試圖尋找最合適的制瓷原料和探索最正確的燒成方法。經歷數十載,延續幾代人的求索,問世的優秀作品依然極少。可見,建盞燒造技藝是土與火高難度邂逅,是純粹的陶瓷藝術。

建窯建盞——國之瑰寶,瓷之文明

建盞的燒製工序繁複,必須歷經選礦、瓷礦粉碎、淘洗、配料、陳腐、練泥、揉泥、垃坯、修坯、素燒、上釉、裝窯、焙燒等13道生產工序。必須協調坯土、釉礦、窯溫和窯中氣氛這四大燒造因素。

建窯建盞——國之瑰寶,瓷之文明

建窯建盞——國之瑰寶,瓷之文明

由於建盞的燒成同時受到坯、釉、窯溫和氣氛的嚴重製約,所以一件斑紋優美且外觀沒有缺陷的優秀建盞,是在大量廢品和次品的基礎上產生的,當我們走進古窯遺址,從那令人驚訝的如山包狀的廢棄物堆積就不難看出這一點,所以無論古今中外,優秀的建盞非常稀少,市面上更是難得一見。宋代燒製幾千萬件建盞才能偶得一兩件最珍貴的曜變盞;燒製上百萬件建盞才得一兩件油滴盞。

目前已知世界上僅存的三件完整曜變盞,分別珍藏在日本靜嘉堂文庫、藤田美術館和龍光院。日本國立博物館中國寶級的瓷器珍品共七件其中四件是建盞。由此可見,建盞不愧為世界陶瓷藝術的瑰寶。

建窯建盞——國之瑰寶,瓷之文明

建窯建盞——國之瑰寶,瓷之文明

建窯建盞——國之瑰寶,瓷之文明

宋代鬥茶傳入日本後其受到推崇程度比我們有過之而無不及,並且把這項技藝一直傳承至今。在日本鬥茶文化更是上流社會娛樂活動的貴族文化。據公元1511年出版的日本《君臺觀左右賬記》史冊裡記載:曜變斑建盞乃無上神品值萬匹絹;油滴斑建盞是第二重寶值五千匹絹;兔毫盞值三千匹絹。三千匹絹相當於當時兩千個勞力一年辛苦所得,由此可見建盞的珍貴和難求。到了16世紀一個建盞可謂價值連城,日本武士集團甚至為爭奪一把建盞而引發戰爭。

建窯建盞——國之瑰寶,瓷之文明

從古至今慕名而來參觀、祭拜建窯遺址的各國專家學者絡繹不絕,在許多享有盛譽的陶瓷大師心中都有一座永遠無法跨越的高山,一座讓他仰止折服、頂禮膜拜的豐碑,它就是建窯建盞的高超技藝。走進建窯古窯遺址看到那漫山遍野高古遺物不難引發思古之幽情。

建窯建盞——國之瑰寶,瓷之文明

建盞的不朽魅力藏在宋代陶工們無數次失敗的煎熬中;藏在宋徽宗高妙審美的情境中;藏在宋代文壇學子暢懷謳歌的詩詞中;藏在世界茶與瓷文化發展的歷史長河中。

建盞起於唐盛於宋,自元代中期以後逐漸被歷史的塵土所掩埋,一度陷入沉寂。1981年春建陽瓷廠技術人員與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省輕工研究所、省博物館等專家經過上百次試驗,終於燒製出一批兔毫斑紋的仿古建盞,經專家鑑定這些仿古產品不僅質似而且達到形似、神似的標準。這也標誌著這一失傳近八百多年的技藝終於在瓷壇上重現光彩。

建窯建盞——國之瑰寶,瓷之文明

在建窯的深沉濃厚的黑釉裡,我看到了歷經千年而不衰的風華與生命的張力,茶香氤氳,禪意朦朧,黑沉沉的色彩中,卻透漏出這個時代低調,內斂,毫不張揚的審美情調。那種蕭散簡淡的,歸於質樸“清歡”意趣,千年之後依然浸潤人心,依然,能給人以舒緩平和的、美的震撼。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