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吃莫過蘇東坡

宋朝 蘇軾 中國歷史 詩歌 唯美戶外 2017-05-04

好吃莫過蘇東坡

……給女兒的一封信(15)

【題記】

今天老爸想跟你聊聊蘇東坡。本文是你老爸寫的《講到文人,你想到什麼?》修改的。

好吃莫過蘇東坡

你老爸的偶像,我們的同宗鄉賢林語堂曾經寫了被譽為20世紀四大傳記之一的《蘇東坡傳》。

林語堂被譽為近代新道家的代表人物。在他身上,我可以看到蘇東坡的靈魂附體。

這樣的蘇東坡,集人生的“趣,雅,樂”於一身。他是人世間我們可以學那麼一星半點的神仙。我相信你一定會感興趣的。

好吃莫過蘇東坡

1936年,林語堂在美國用英文寫了《蘇東坡傳》,英文名字為《The Gay Genius》(天才的傢伙)。

如果說三國王弼是玄學(馮友蘭先生翻譯為“新道家”)的鼻祖,那麼,蘇東坡就是“竹林七賢”的新道家精神的集大成者,而林語堂則是當之無愧的發揚光大者。

好吃莫過蘇東坡

林語堂自己都在講:“知道一個人,或不知道一個人,與他是否為同代人,沒有關係。主要的倒是對他是否有同情的瞭解。歸根結底,我們只能知道自己真正瞭解的人,我們只能完全瞭解我們真正喜歡的人。我認為我完全知道蘇東坡,因為我瞭解他。我瞭解他,是因為我喜歡他。”

連林語堂都無理由喜歡他,我們更得無差別喜歡他。

好吃莫過蘇東坡

《蘇東坡傳》講了什麼?

講述蘇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祕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專唱反調的人。一個月夜徘徊者、一個詩人、一個小丑。

好吃莫過蘇東坡

像蘇東坡這樣的多面人,我們每個人都想成為其中的一個或多個,而能以此兼具的,西方有達芬奇,東方唯蘇東坡而已。

好吃莫過蘇東坡

在林語堂筆下,千年前的蘇東坡彷彿復活在我們眼前:這是一位豁達樂觀的智慧長者,身披蓑衣,腳蹬芒鞋,拄著竹杖,面帶微笑,向我們緩緩走來。

好吃莫過蘇東坡

這就是你應該瞭解的蘇東坡。你不能不知道蘇東坡對飽受保守的儒學,特別是宋明理學禁錮的中國人的思想意味著多大的人生意義。

但蘇東坡是一部大書。今天老爸只能講講蘇東坡的“吃相”。其餘的以後再聊吧。

好吃莫過蘇東坡

一講到文人的品味,你想到的是什麼?是他們的文學藝術作品?

不,我以為,其實,最能體現文人品味的不是他們的作品,而是“功夫在詩外”……是他們的“美食”的鑑賞水平。

好吃莫過蘇東坡

只有文人才有這等雅緻。一般人是沒有這等品味的。曹丕《典論》雲:“一世長者知居處,三世長者知服食。”意思是說,一代為官的富貴人家只知道住好房子,富有三代的人家才懂得穿衣吃飯。

看來,美食品味與素養不能畢其功於一役,不是三天兩頭就能形成的。它也是一種文化細胞,沒有文化的紈絝子弟與土豪是難於有這等雅緻的。

好吃莫過蘇東坡

因為文人有美食品味,所以,中國美食史上,掌握話語權的並非廚師,而是文人。反過來,文人在美食品味上的表現,也成了文人文化品味的一個標尺。

好吃莫過蘇東坡

講到文人墨客好吃,能吃,首推蘇東坡。我實在是認為,他是文人“食神”。

好吃莫過蘇東坡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傍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

若對此君仍大嚼,

世間那有揚州鶴。

——《於潛僧綠筠軒》

這首詩有很多誤解,認為蘇軾更愛竹子,不愛吃豬肉。其實是錯了。蘇軾是“魚和熊掌要兼得”的。

好吃莫過蘇東坡

我們可以從以下這首蘇軾被貶到黃州時,懷著竊喜的心態準備大吃豬肉的打油詩《豬肉賦》就可以看出他是多麼愛吃豬肉:“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好吃莫過蘇東坡

蘇軾的美食理想是竹筍與豬肉的絕妙組合。他被貶到了盛產竹筍的杭州,剛好壞事變好事。我們可以從他把曾經寫過的《於潛僧綠筠軒》,改成一首打油詩看出:“無竹令人俗,無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筍燜豬肉。”

好吃莫過蘇東坡

中華文化傳統流傳至今,將竹筍與肉一起燉食,已經從文人菜變成了大眾菜了。其味道真是妙不可言。當然,只有中國人能吃出其中的“蘇軾精神”。

好吃莫過蘇東坡

蘇學士的品味是無人能敵的。他曾經開過一個菜單,內容大概有:蒸同州全羔、香草杏仁酪、清蒸童子鵝、吳興松江鱠;飽餐之後,用廬山玉簾泉的泉水煮茶,然後脫去外衣,舒舒服服的躺下,叫人於榻邊朗讀《赤壁前後賦》,雅得真夠可以的。

好吃莫過蘇東坡

蘇軾實在是中國文人菜之神。

在被貶惠州的時日裡,蘇軾整理了以往的詩詞書稿,其中不乏很多與美食有關:《菜羹賦》、《豆粥》、《鯨魚行》以及著名的《老饕賦》。他以“老饕”(出自《山海 經》中貪吃的怪獸饕餮)自嘲:“蓋聚物之夭美,以養吾之老饕”,以示自己有多麼好吃。當然,他更把美食當成了一門藝術,將它融入自己的詩詞,成為中國古典 詩詞中的一朵奇葩。

好吃莫過蘇東坡

這個中國第一食神給今天《舌尖上的中國》留下了東坡肉、東坡肘、東坡豆腐、東坡墨魚,烤羊蠍子等菜餚。

好吃莫過蘇東坡

魯迅也是知名的食客。而且他的檔次很高……特別喜歡吃螃蟹,是個吃螃蟹的專家。魯迅的一句名言“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勇士”常被世人引用。他喜歡在家裡自己烹製,通常有兩種簡單的做法:大閘蟹是隔水蒸熟,用薑末加醋加糖食用。較小的蟹和上面做成油醬蟹,當下飯的小菜。魯迅的雜文裡曾多次提到吃螃蟹,不乏妙語佳句,奇思異想。

好吃莫過蘇東坡

已故陸文夫先生也是美食家。他曾在50年代,在一個江南小鎮的一頓低吟淺酌:

在一個小石碼頭,店主從河裡拎起一個篾簍,簍裡有一條活鱖魚,約二斤不到。按理鱖魚超過一斤便不是上品,不嫩。可陸文夫此時早已飢腸轆轆,卻希望越重越好。買下魚後,打二斤仿紹,店主引他到吱嘎作響的木樓上,樓上空無一人,窗外湖光山色,窗下水清見底,風帆過處,群群野鴨驚飛,再極目遠眺,青山隱隱,面對碧水波光,陸先生自斟自飲,足足逍遙了三個鐘頭。這種內在的生命歡樂,誠可謂真性情。

好吃莫過蘇東坡

文人為何如此重視美食?關鍵在於美食中“有道”。莊子曾說:“道在屎溺”。連屎溺都有道,飲食焉可無道!

好吃莫過蘇東坡

這“道”就在於美食口味上的濃淡、葷素、輕重、清濁之分;在於對美食品味的態度,觀點,看法。

李漁《閒情偶記》卷五所說:“亡謂飲食之道,膾不如肉,肉不如蔬,以其漸近自然也。”

我覺得,這是最接近我們當今養生觀的觀點了。

好吃莫過蘇東坡

李漁主張“愛食者多食”。“生平愛食之物,即可養身,不必再查《本草》。”看來,他是主張順其自然。

好吃莫過蘇東坡

美食的起源已不可考,但發祥地一定是北宋的開封府,至今開封美食赫赫有名,那已是劫後餘生的產物了。宋太祖重文抑武,北宋外弱而內盛,至真宗、仁宗朝,文宗鼎盛,經濟繁榮,成就中華民族最輝煌最璀璨的五十年。生活富庶,文藝繁榮,流通發達,人們的創造力空前爆發,加上那麼多歷史巨擘的擁躉(歐陽修沉醉、蘇軾貪食、連最清廉的包拯都喜飲宴),美食變得蔚為壯觀。

這樣看來,美食的繁榮跟經濟的中興,文化的復興是很有關係的。時代動亂,民不聊生,是無論如何是沒辦法討論美食的。

好吃莫過蘇東坡

在中國美食文化上,吃喝總是跟玩樂聯繫在一起的。《韓熙載夜宴圖》就很形象地描述了這一點。

好吃莫過蘇東坡

直到今天,我們的很多香豔故事還是從酒宴起步,所有精彩段子都在餐桌上發佈。圍著圓桌,主客們邊大快朵頤,邊段子飄飄;邊打情罵俏,邊推杯換盞;邊談公道私,邊生意拍板,這種景象頗似現代版的《韓熙載夜宴圖》,這亦是美食傳統的遺韻吧。

好吃莫過蘇東坡

這裡面有真正的文人宴飲,高文化品味;也有文妓,文痞的墮落文化。

文化是吃出來的。

好吃莫過蘇東坡

食,由“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上升到“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由人的口腹之需上升為口腹之享,再到“吃精神”,這委實是人類文明的一大飛躍。

文人愛吃,懂吃,關鍵在於,他們與一般人不一樣,“吃出了精神”。

好吃莫過蘇東坡

古往來之,能將美食吃出精神來的公推有三人。一位是東坡蘇學士,一位是閒人李笠翁,一位則是雅士梁實秋。

好吃莫過蘇東坡

李漁甚至在家裡弄了一個婢女,專門替他侍候螃蟹,稱之為蟹奴。李漁吃螃蟹,講究到令人歎為觀止:蟹必須是完整的,而且蒸一隻吃一隻,吃完再蒸,寧可人等蟹,不可蟹等人。

好吃莫過蘇東坡

梁實秋老師也是雅極之人,儘管被魯迅老兒罵為資本家的乏走狗,但還是很有君子風度,說聲“我不生氣”。但這條狗一講到吃,其實比貓還貧、還逗、還雅。

好吃莫過蘇東坡

有人因此給他取了個綽號:“樑貓”。他對於美食的態度可以從一篇小故事裡讀之一二:

兩個不相識的人據一張桌子吃包子,其中一位一口咬下去,包子裡的一股湯汁直飈過去,把對面客人噴了個滿臉花。肇事的這一位並未覺察,低頭猛吃。對面那一位很沉得住氣,不動聲色。堂倌在一旁看不下去,趕快擰了一個熱手巾把送了過去,客徐曰:“不忙,他還有兩個包子沒吃完哩。”

好吃莫過蘇東坡

《孟子》裡有句話叫做“君子遠庖廚”。孟子並非叫大家遠離廚房,而是遠離殺生。中國文化,中國文人,離開了“吃”,實在是歷史沒辦法寫;文化便好似被抽了筋一樣。

但願你能從蘇東坡的“吃相”中感受到什麼是文化。

好吃莫過蘇東坡

愛你的老爸。

好吃莫過蘇東坡

好吃莫過蘇東坡

作者:學文

有心做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