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面花非遺傳承人蘇學民:男子漢一雙巧手“捏”出千姿百態

手工藝 藝術 大學 文化 渭南青年門戶網 渭南青年門戶網 2017-07-30
<div><p><strong>本網訊(編輯 景明軍)</strong>7月16日,西安外國語大學商學院學生來到大荔縣段家寨村展開調研活動。在調研的過程中,隊員們走訪到一位面花手藝超群的民間藝人。<br><img src='full/f02340bdbea7627bfeb82fc981bd22be00da3138' img_width='2659' img_height='1503' alt='大荔面花非遺傳承人蘇學民:男子漢一雙巧手“捏”出千姿百態' inline='0'></p><p>面花,也叫“禮饃”、“花花饃”,相傳是古代金石禮品和圖騰演化的產物。每到民間四時八節、婚壽生葬,民間農婦就會用白麵,以針線、梳子、剪刀為工具,靠著一雙巧手揉捏出花、鳥、蟲、魚、豬、狗、雞、鱉、蝙蝠、青蛙、人物、建築物等千姿百態的一種民間塑藝,造型多樣,意態紛呈,栩栩如生。大荔面花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會時期,它既是圖騰崇拜的產物,也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因為能夠直接的反映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從而得以保留下來,流傳至今。</p><p>這位民間藝人名叫蘇學民——非物質文化遺產大荔面花傳承人。蘇學民從小就熱愛傳統手工藝製作,18歲初中畢業便在母親和近鄰張彩琴老人的指導下,開始學習面花的製作工藝,心靈手巧的蘇學民迅速對面花的製作工藝心領神會,加上幾十載的經驗,現如今他已經練就了一手製作大荔面花的絕活。</p><p>大荔面花工藝繁多,造型多樣,蘇老師的面花,不僅做工精緻、顏色鮮麗,而且寓意豐富,具有獨特的大荔風格。蘇老師表示,大荔面花的製作流程非常複雜:首先需要提前一天準備好面和顏料;並且人力投入上需要至少兩個人配合,一人掌握火候,一人來做花型,先上鍋蒸後塗顏料。整個過程不僅對製作人的眼力和手上功夫有很高的要求,對製作人的耐力和毅力也是一種考驗,因為一次訂單就需要花費整整一天的功夫來完成,然而對於蘇老師來說這是一個是用時間去沉澱並推陳出新的過程,在他的身上我們能看到手藝人對藝術的精益求精。<img src='full/01c2f45b7111405619ffd1cedbba8fa7dfb684d8' img_width='1280' img_height='724' alt='大荔面花非遺傳承人蘇學民:男子漢一雙巧手“捏”出千姿百態' inline='0'></p><p>在調研過程中,蘇老師向隊員展示了二龍戲珠、龍鳳呈祥、百鳥朝鳳、福祿壽等作品照片,經過蘇老師手製作的一件件作品色彩鮮明又細膩生動。除了自己製作面花,蘇老師還將自己的手藝傳給了女兒、兒媳婦和孫女,不過遺憾的是,她們雖然會做,但對面花的情感遠沒到熱愛的程度。此外,面花由於保質期短、製作過程繁瑣、商業價值有限,導致瞭如今很少有人來學習和傳承這門古老的手藝,像蘇學民老師這樣的民間藝人日趨減少,面花的傳承結構已經出現了嚴重的斷層現象。</p><p>在採訪的最後,蘇老師向我們表達了他的一個願望:他希望大荔面花這項絕活不僅能夠完整的傳承和延續下去,而且能夠繼續發揚光大,走出大荔、走出陝西,在有朝一日能夠代表陝西關中地區的民俗文化藝術品走出中國、走向世界。<img src='full/8c29b6980a4b813c2435e732f527ed95ab2f26b5' img_width='2659' img_height='1503' alt='大荔面花非遺傳承人蘇學民:男子漢一雙巧手“捏”出千姿百態' inline='0'></p><p>文化遺產是人類共同的財富,而人們往往意識不到民間藝術的珍貴性,這不僅是現代經濟體制下文化當局的悲哀,也是我們現代人應該反思的問題。希望我們華夏民族縱橫千年的藝術光芒不會在這科學技術和經濟水平高度發達的21世紀被湮沒。願當代的人們在一味地追求高雅藝術的同時,能夠做到不忘本,將屬於我們自己的民間藝術保護並傳承下去。西安外國語大學商學院學子在行動,用每一份調研問卷為“一帶一路”沿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做一點貢獻。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不應該僅僅是個人的堅守,而應是我們共同的信仰。(作者/西安外國語大學 宋琳、姚勃勃)</p></div>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