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上名醫丨上海瑞金醫院內分泌代謝科主任醫師張翼飛:一位醫者的夢想

滬上名醫丨上海瑞金醫院內分泌代謝科主任醫師張翼飛:一位醫者的夢想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內分泌代謝科主任醫師張翼飛

【編者按】

30年的銀蛇獎,走出7名院士,更有一大批傑出的首席科學家、學科帶頭人、著名教授,有的人還轉型為管理者,成為高校校長、各大醫院的院長、各級政府部門的當家人……銀蛇獎成為他們發展道路上的一個重要臺階。作為銀蛇獎發起單位之一,《文匯報》App開設“滬上名醫”專欄,選登銀蛇獎得主的精彩故事、奮鬥人生。

醫學中迸發人類感情之花

說到醫者的夢想,張翼飛這樣說:“醍醐灌頂的那一刻,是我在英國著名的科學哲學家波蘭尼的《科學、信仰與社會》那本書中讀到的一句話:“科學中應該迸發出美麗的人類感情之花。”她由此深深感到,醫學是科學,也應迸發出美麗的人類感情之花。“醫學僅僅解決的是我們如何認知疾病的問題,如果脫離了讓患者快樂的根本,那麼醫學也就失去了它真正的支點,失去了我們作為一個醫者需要體現的最終夢想和價值。”

張翼飛所在的學科是內分泌代謝學科,常見的疾病包括糖尿病、代謝綜合徵、甲狀腺疾病等。聽上去雖不讓人望而生畏,卻總覺得有些高深莫測。這類疾病在人類物質文明的飛快進步中,不知不覺地就毀滅了我們的健康。可以說是來無影,卻往往再無去日。正因為這些疾病不像癌症一樣來勢洶洶,患者往往從最初的懈怠,到最終積重難返。這才需要張翼飛醫生這樣平凡而執著的醫者,堅守在患者身邊。不知道多少次的苦口婆心,對患者的日常生活進行干預和指導,面對疑惑、煩躁和焦慮的病人,不厭其煩地給予安慰和微笑;對患者的各項生理指標細緻地觀察,用最精湛的醫術為每個病人制定不同的方案,不停追蹤直至他們康復。她或許不是臨床技術最高明的醫生,卻從不敢忘記患者的陰晴便是她的心情;她或許不是研究最深奧的學者,卻從來不曾離開過那條充滿荊棘的探索之路。

每天清晨,張翼飛從穿上白大褂那一刻起,就惦記著要為患者解除痛苦:“我的努力是為了讓他們能夠繼續享受這個五彩斑斕的世界。也許我可能永遠無法追趕上前輩們的醫學成就,我的名字可能永遠無法與那一串串響亮的名字相提並論,但我永遠不會停下探索的腳步。”

瑞金醫院內分泌學科,是個有歷史、有故事、有情感的學科。1949年,鄺安堃、丁霆教授開啟了內分泌學科的先河。之後陳家倫、許曼音教授薪火相傳,奠定了瑞金內分泌在全國的領先地位。如今,在新一代學科帶頭人寧光、王衛慶教授的帶領下,內分泌學科更是達到了更新的高度。學科的迅速發展,也給張翼飛這樣的年輕醫生提供了更大的施展舞臺。

說到學科平臺,張翼飛難忘兩位老師給予她啟迪和引領。一位是她的導師寧光院士。1999年,恰逢7年制碩士研究生招生,很多學生報名寧教授的研究生。她拿著個人簡歷來找寧教授:“寧老師,請相信我不會讓您失望的。”看著信心滿滿的張翼飛,寧教授笑著收下了第一個7年制的碩士研究生。

滬上名醫丨上海瑞金醫院內分泌代謝科主任醫師張翼飛:一位醫者的夢想

張翼飛(中)與研究生們探討課題

做個醫生中的“福爾摩斯”

寧教授對工作的執著和精益求精,對病家的關愛和坦誠,都在無形中影響著張翼飛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張翼飛說:“他總是教導我們要在平凡的日常工作中發現問題,刨根究底。任何看似簡單的疾病表象都可能隱藏著深刻的玄機和線索,要解決這些疑難雜症,就必須做一個醫生中的‘福爾摩斯’。”

她的另一位老師是王衛慶教授。她一直用行動告誡年輕醫生:做醫生就要學會奉獻和付出,再苦也不要放棄,學會堅持,學會忍耐,才會有收穫。

張翼飛進入內分泌學科深造時,恰好有一位由外科轉過來的罕見多發性內分泌腺瘤病的12歲患者,但是如何分子分型,如何做出基因診斷,在當時國內還沒有人做,而且當時也沒有必備的實驗條件。張翼飛接受任務後,克服大量困難,成功的對此病人做出分子診斷,而且建立了包括五肽胃泌素試驗等臨床診斷方法。至今,學科在多發性內分泌腺瘤病的臨床診治和機制研究方面已取得許多突破性進展。

其後,張翼飛將自己的研究方向定位在糖尿病和肥胖,加入洪潔和顧衛瓊兩位老師的小組。有一張照片背景是一群肥胖患者,他們三個人很陽光燦爛地笑著,這張照片後來被大家戲稱“三劍客”。 那是她們在閔行區中心醫院做減肥夏令營所拍的。

同一時期,張翼飛又負責了黃連素降糖的臨床研究,這是第一個在臨床證明黃連素降糖作用的研究。如何能在臨床更好地表達胰島功能和胰島素分泌,這成為糖尿病研究很重要的問題。在王衛慶的指導下,她相繼建立高糖鉗夾試驗,併發明瞭雙重鉗夾試驗,又發明了麵條餐,成為最佳的碳水化合物試餐。

張翼飛曾到美國學習臨床藥物試驗,回國後在王衛慶教授領導下結合鉗夾試驗進行了許多I期臨床試驗。她的研究都是在臨床工作基礎上進行的。她一直牢記導師的那句話:科研無處不在,要在臨床中發現問題,通過研究解決問題,再回到臨床中指導疾病的診治。

要成為夜途中的一盞燈火

如今,糖尿病等代謝慢病治療又迎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傳統的就診模式已經很難提高診療效率,更難以應對我國糖尿病的高患病率和低控制率的現狀,需要通過新的診療模式,變革的管理體系來提升效率。張翼飛認為:“我們以往看病模式較多的依賴於個人的診療經驗,這個固然有好處,但是它的缺點是主觀性強、獲得信息的局部性,容易遺漏。相比之下,大數據、大平臺的診療模式,具有很多優勢:通過這個平臺,我們既能得到整體的規律性,又能得到個體的特徵性。作為內分泌生命的激素檢測,還能借助大平臺變得更加精細化。這樣的轉變,必將使我們的診療水平得到巨大的提升。”近年來,中國工程院院士寧光在全國範圍內倡導發起國家標準化代謝性疾病管理中心(簡稱:“代謝中心”,MMC),在這個項目中,張翼飛具體負責全國的質控工作。代謝中心的任務是通過“一箇中心,一站服務,一個標準”的核心理念,將循證醫學、轉化醫學、精準醫學、智慧醫療有機融合,打造線上線下整合、診療一體化的代謝性疾病全程解決方案,實現對病人的全方位診療,從根本上改善醫療資源、醫護配置,從而全面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在寧光院士和王衛慶教授的帶領下,中心工作經過兩年多的努力,已初顯成效。截至2018年7月,代謝中心已收治超過4萬例糖尿病患者,初步統計顯示,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中心患者整體血糖達標率(糖化血紅蛋白值)從開始時的不到30%顯著升高至超過60%,空腹、餐後血糖及膽固醇水平也獲得顯著下降。階段性的成果,讓張翼飛深切體會到付出迎來的欣慰,也使她增加了進一步努力的信心和責任感。

面對現在紛擾複雜的醫療環境,面臨患者的煩惱不安,如何用醫者所承擔著的生命責任的精神,去熱情地幫助患者?尤其要讓那些病患的孩子能夠恢復自信,讓他們健康地踏入校園可以和夥伴們天真地玩耍?如何讓那些病患的老人能夠得到關懷?張翼飛對此感到醫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她希望自己能像那夜途中一盞燈火,無論是光線微弱還是閃亮耀眼,都能點燃患者康復的希望和照亮他們繼續前行的方向,這也是她作為一個醫者的夢想。

名醫簡介

張翼飛:

博士生導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內分泌代謝科主任醫師。任中西醫結合學會血管脈絡分會青年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循證醫學專業委員會青年委員,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分會中西醫結合學組委員,上海市醫學會糖尿病專科分會第七屆青委會副主任委員等。

主攻肥胖、2型糖尿病及代謝綜合徵的臨床及基礎研究。善於對肥胖、2型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的臨床診治和中西醫結合治療。發表論著70餘篇,其中作為第一/通訊作者論著28篇,代表性論著發表於該領域 Nat RevEndocrinol、Nat Commun等高影響力專業期刊。獲上海市科技進步獎、明治生命科學傑出獎、上海市醫學科技獎等榮譽。

作者:羽菲

編輯:顧軍

責任編輯:唐聞佳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