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上名醫丨陳生弟:“中國帕金森病第一人”的夢想

滬上名醫丨陳生弟:“中國帕金森病第一人”的夢想

編者按

30年的銀蛇獎,走出7名院士,更有一大批傑出的首席科學家、學科帶頭人、著名教授,有的人還轉型為管理者,成為高校校長、各大醫院的院長、各級政府部門的當家人……

銀蛇獎成為他們發展道路上的一個重要臺階。作為銀蛇獎發起單位之一,《文匯報》App開設“滬上名醫”專欄,選登銀蛇獎得主的精彩故事、奮鬥人生。

風雲際會的1978年,陳生弟參加工作,成為瑞金醫院一名神經內科醫生。40年斗轉星移,他是改革開放的見證者,更是親歷者;40年碩果累累,被譽為“中國帕金森病第一人”的陳生弟教授感嘆:生逢其時,也生而有幸——“回顧40年的醫教研生涯,榮譽和頭銜多了不少,但洗盡鉛華,我的本色還是一名黨齡與醫齡幾乎相同的黨員醫生。我們不能盲目相信醫學的無所不能,但是給病人以幫助,在平等的基礎上傳遞人性的安慰,則是我們所肩負的神聖職責和使命。” 陳生弟有一個夢想,要把全國乃至全球的神經科醫師聯合起來,共同抗擊帕金森病這一頑疾。

機緣巧合入醫門 開拓創新得醫道

從醫40年,當初陳生弟成為一名醫生,卻是有些機緣巧合。1972年他到安徽郎溪插隊,因表現優秀,1975年生產隊、大隊和公社一致決定,把推薦鄉村優秀知青上大學的寶貴名額給了他。在選擇哪一大學時,陰錯陽差進行了上海第二醫學院(現在的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在那個教育資源極度貧乏的年代,年輕的陳生弟以勤奮踏實為自己贏得了人生的第一個機遇。1978年10月,他以成績優秀而畢業進入瑞金醫院。

雖然上學時喜歡心內科專業,但當被分配到當時還是弱勢學科的神經內科時,陳生弟再次完全服從,全心投入。他師從博導周孝達教授、碩導徐德隆教授,在導師和前輩趙瑜、餘慧貞等教授的悉心指導下,勤奮好學,不斷成長,兩度破格晉升為副主任醫師和主任醫師。赴美留學後,陳生弟按期回到瑞金醫院。

當年看似天賜良機,其實引陳生弟入醫門的,正是他的勤勉豁達的優秀品質;如今得醫道譜華章,也正是他40年來勇往直前、開拓創新的努力。

20世紀80年代,在導師徐德隆教授的啟發下,陳生弟意識到中國將步入老齡化社會,帕金森病防治的形勢非常嚴峻。他迎難而上,將目光聚焦於這個被譽為“不死的癌症”的疾病。40年來,他始終堅守在神經內科臨床一線,診斷了無數疑難雜症和救治了大量急危重患者;他作為全國帕金森病領域的學術帶頭人,制定了12項帕金森病及相關疾病診斷標準和治療指南,確立了瑞金醫院神經內科在帕金森病、阿爾茨海默病(俗稱老年痴呆症)臨床及科研方面的國內、國際地位。40年醫生、25年導師的職業生涯,陳生弟培養了100多位博士後、博士、碩士,其中部分學生已經成為各大醫院的學科帶頭人。

一次正確的診斷 改變患者的命運

人們有時會問,怎樣的醫生才是名醫大家?這個問題,舟山的一位姑娘最有發言權。因為陳醫生的一次正確診斷,改變了她的命運,讓她20分鐘擺脫26年的病患,夢幻般地行走起來。2004年,陳生弟到舟山進行專家會診時,遇到了一個雙下肢僵硬行動障礙的女患者,她9歲發病,不能上學,無法工作,求醫問藥26年未果,越來越嚴重的病情令她失去了生活的信心。陳生弟憑著淵博的醫學知識和經驗在認真問診後立即做出了診斷:多巴反應性肌張力障礙,這是一種罕見的神經系統疾病。在給患者服用了半片美多芭後,不到半個小時,姑娘的病症逐漸消失,行走自如,她激動得連聲稱自己是“重生”了,在場的人也驚歎不已。這並不是奇蹟,而是陳生弟多年對學科鑽研廣度和深度的體現,也是厚積薄發的表現。陳生弟平靜地叮囑病人:堅持服藥,找一份工作,可以改變你的人生。舟山“重生”病例,吸引了國內外很多病人紛至沓來,希望得到陳教授的治療,也同樣改變他們的人生。

在神經內科學領域,只要提到帕金森病,“陳生弟”這個名字幾乎無人不知;在帕金森病病友圈裡,不遠萬里從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內蒙古、新疆等國內外趕來看病的患者,更是不計其數。62歲的李先生左手不自主抖動四年半,被診斷為帕金森病,一直服用美多芭治療,但症狀沒有改善,他慕名來到陳生弟的門診。陳醫生仔細詢問病史和體格檢查之後,確認診斷是正確的,接著就問起了用藥情況:“美多芭吃了多久?什麼時候吃,飯前還是飯後?”“飯後半小時。”李先生回答。“美多芭應該飯前一小時服用,飯後服用的話,效果會打折扣。”陳生弟一下子抓到了癥結所在。多一句問診,多一個解釋,有時候就會治療效果大不同。為了能幫助病人正確按醫囑服藥,陳生弟在他的病歷上寫下了詳細的“用藥指南”。71歲的陳阿婆來自江蘇啟東,患帕金森病多年,她堅持每兩個月來上海看一次陳醫生的門診。對於這個“老病人”,陳生弟和她邊交談邊治療,讓她把手伸平,看看手抖症狀是否加重,讓她站起來走走,看看步態是否正常。看到陳阿婆的病情控制得不錯,陳生弟笑著鼓勵說:

“目前病情比較穩定,藥還是保持原來的劑量,放寬心,平時多運動。”

一邊用藥物治療病人身體上的病,一邊用語言和微笑治療他們的心病,多年以來,陳生弟為疑難病人做出診斷,將危重病人搶救回來,給絕症的病人治癒的希望。

他說:“做醫生的價值就是為病人解除痛苦。”

滬上名醫丨陳生弟:“中國帕金森病第一人”的夢想

陳生弟說,抗擊帕金森病是我們的職責和使命

臨床醫生搞科研,就是要解決遇到的難題

陳生弟常常告誡學生們:“科研實力是臨床水平的助推器,我們既不能只埋頭做臨床,也不能只為了研究而研究,更不能只是為了SCI而研究。我們瞭解病患的痛苦,要陳生弟說,抗擊帕金森病是我們的職責和使命站在臨床醫學的角度去思考,也要站在科研工作的角度去探究,這是現代醫學進步的必備條件!”

帕金森病的早期診斷十分困難,影響臨床治療效果。從臨床問題出發,立足轉化研究,陳生弟對帕金森病等神經變性病的發病機制、早期預警和診斷及防治,進行了長期系統深入研究。他發現了有助於早期診斷的一些生物學標誌物,對帕金森病的臨床診斷準確率遠超一般水平,高達95%以上,獲得了國內外學術界的認可。他引領和制定了中國帕金森病治療指南,提出綜合治療、全程管理的帕金森病治療理念,研究成果在以Ann Neurol、Molecular Psychiatry、Neurology、Movement Disorder為代表的高影響力雜誌上發表了SCI收錄論文220餘篇。

在陳生弟看來,臨床醫師搞科研,就是為了解決臨床工作中所遇到的難題。“我們比其他任何人更能瞭解到病患的痛苦,更能及時地發現問題所在,我們也比其他任何人都有責任去深入地認識疾病,從各個角度去了解疾病。”

傳承創新,打造學科全球大平臺

陳生弟的學生們最喜歡跟著老師查房,因為老師語言風趣但又不失醫學的嚴謹,內容翔實又不失邏輯。每次2個多小時的查房,考驗著年輕醫生的腦力和體力,但是作為一個年過花甲的老專家,陳生弟卻對每一個病患親力親為,從腦白質變性到微出血,從運動障礙性疾病到脫髓鞘疾病……他還叮囑學生們:“醫者,必定為師。總有一天你會帶領你的學生查房。老師首要的就是傳承,不遺餘力。”

醫學發展需要傳承,學科發展也需要傳承,而陳生弟的傳承加入了更多的創新。瑞金醫院神經內科建立於半個世紀前,陳生弟的恩師徐德隆教授等老一輩專家白手起家,從6名醫師,20張床位,每週半天的門診,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尤其是近20年來,陳生弟及其團隊克服國內帕金森病和老年痴呆症研究起步較晚的困難,一步步縮小與國外研究之間的差距,在發病機制、診斷和治療方面均提供了具有原創和特色的研究成果。同時,總結和摸索了一套帕金森病和老年痴呆症的早期預警和診斷、綜合治療方案及預防干預方法,得到了醫學界和社會的認同,獲得20多項國家及省部級科技進步獎,神經內科更是入選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創辦了已經進入高影響因子SCI的國際期刊。

2006年,為了讓更多的病人及時解除病痛,也為了更好地規範國內帕金森病的治療,他帶領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帕金森病及運動障礙學組,制定了首部中國帕金森病治療指南,並在2009年和2014年跟進發布了第二、第三版治療指南,2016年在國際期刊發表了中國治療指南。2010年初,啟動“中國帕金森病指南萬里行活動”,足跡遍佈北京、上海、廣州等40個城市,輻射10000多名神經科醫生。2011年12月,瑞金醫院神經內科承辦的第19屆國際帕金森病及相關疾病大會在上海舉行,這是全球最大規模、最高級別的帕金森病學術盛會之一,也是中國神經病學界首次承辦的世界級神經病學學術會議,世界帕金森病聯盟主席Erik Wolter教授給予了很高的評價。陳生弟作為承辦方主席,看到3000多名來自世界各地的神經病學專家聚集在會場激烈討論、仔細聆聽;看到研究生們在會場內外有條不紊地忙碌,用各種語言與不同膚色的同行交流;看到中青年醫師帶著自豪的微笑,自信滿滿地邁上這個全球頂級的學術講臺盡情展示……他心中感概萬千:自己那個的夢想,正在一步一步地實現著。

這一刻, 更激發了陳生弟實現夢想的決心,2012年, 陳生弟團隊創刊了Translational Neurodegeneration雜誌,今年,已進入國際期刊的第一方陣,以此作為與全球神經科醫師和研究者們的交流平臺,更好地進行全球協作。如今,陳生弟率領的瑞金醫院神經內科,更是收穫了業界學科建設的最高榮譽和“大滿貫”:教育部國家重點培育學科、教育部十二五重點建設學科、衛生部國家臨床重點專科、上海市重點學科和上海市教委重點學科……

“全國乃至全球的神經科醫師聯合起來共同抗擊帕金森病,”陳生弟說,“我們任重道遠,但這正是我的職責和使命。”

名醫簡介

陳生弟:

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神經內科主任、神經病學教研室主任。任國際神經病學聯盟帕金森病研究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常委及帕金森病與運動障礙疾病學組組長、上海醫學會神經內科及老年醫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上海市神經科學學會理事等職;長期從事神經變性疾病帕金森病和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病機制、診斷及治療研究,在國際學術刊物發表研究論文30多篇,在國內核心學術刊物發表研究論文、專家論壇等260餘篇,主編和參編專著30餘部。擔任《中華神經科雜誌》《中華內科雜誌》《中華神經醫學雜誌》《中國神經科學雜誌》等雜誌的副主編、常務編委。獲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全國中青年醫學科技之星、上海市十佳醫師、上海市高校優秀青年教師等獎項。

作者:唐敏

編輯:顧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