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上名醫丨梅長林:患者期盼的眼神就是奮鬥動力

滬上名醫丨梅長林:患者期盼的眼神就是奮鬥動力

上海市鳳陽路,海軍軍醫大學附屬長征醫院。

隨著一聲洪亮的啼哭聲,世界首例應用第三代試管嬰兒技術阻斷多囊腎病遺傳的嬰兒,在該院順利降生,這是全球多囊腎病患者中第一例應用該項技術誕生的健康新生兒。

沈女士激動地說:“感謝長征醫院!感謝醫生!我終於擁有一個健康的寶寶了。”

阻斷疾病向下一代遺傳的成功,意味著可以徹底“治癒”多囊腎病,提高我國整體新生兒出生素質,從根本上減少腎臟病患者總量。

這個率領團隊阻擊多囊腎病的是誰?他就是解放軍腎臟病研究所所長、海軍軍醫大學附屬長征醫院腎內科教授梅長林。

一位特殊患者改變了他的從醫軌跡

1954年3月出生在江蘇江都的梅長林,身上有一種與生俱來屬於揚州人包容的大度,低調的氣質,精緻的堅持,堅韌的秉性。

梅長林常說:“我是個農民的兒子,我的成長沐浴黨恩,我出身貧苦,是黨讓我參軍、上學、留校、出國,我一定要知恩圖報、報國為民。”

梅長林從事腎內科工作是“半路改行的”。

20世紀80年代,梅長林從第二軍醫大學畢業後留在長征醫院消化內科,並很快嶄露頭角,相繼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等多項科研成果。可就在此時,一個特殊的患者改變了他的從醫軌跡。

那是一個尿毒症患者,因為腎功能衰竭,不能正常飲食,長時間的飢餓導致消化道和直腸癌變。患者痛不欲生的呻吟,撕扯著梅長林的心扉。“這個病患群體太痛苦了,連最基本的飲食要求都得不到滿足,一定要想點什麼辦法來幫助他們。”他查閱大量資料,卻發現“腎功能衰竭”這個頑症,消化科醫生完全幫不上忙。正巧醫院當時正在籌建腎內科,梅長林便主動要求轉崗。

當時長征醫院腎內科整體水平在上海處於劣勢,總共只有四名醫生、十張床位和三臺血透機。梅長林鉚足了勁,努力尋找解決患者病痛的良藥。

1993年,39歲的梅長林赴美國南加尼福尼亞大學醫學院做訪問學者。兩年半後,因工作出色,院方許以優厚條件極力挽留。這在當時狂熱的出國熱潮中,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發展良機,但梅長林不為所動,毅然回國。

回國時,梅長林沒有為家人和朋友準備一件像樣的禮物,而是把自己節省的上萬美元助學金,全部買了實驗試劑、儀器和英文原版資料,整整16箱。託運時,因為行李大大超標,他已付不起託運費。東航駐美分公司經理聞聽此事深為感動,破例為其託運。

正是憑藉這些特殊的“行李”,梅長林在學校和醫院傾力支持下,創建了我國首個多囊腎病專業實驗室,並相繼誕生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率先在國內提出了“透析患者肉鹼缺乏症”的概念,首次證實了肉鹼缺乏症是促進慢性腎衰竭併發症出現和惡化的重要因素,並據此研製了左旋肉鹼口服液和注射液,只要病人在血透過程中及時補充這種口服液或注射液,就能有效地消除由血透帶來的不良症狀。他創建的血液透析中心目前已成為全國收治病人最多血透中心之一。他領導的腎內科已發展為全軍腎臟病技術中心、全軍腎臟病研究所和國家重點學科,先後獲得了包括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在內的高等級獎項9項,國家“863”等重大科研項目17項。

在臨床中思考研究才算“大醫”

多年來一直撕扯著梅長林心扉的那個心結,儘管早已解開。但在梅長林看來:“一個只會看病的醫生最多是‘一方名醫’,只有從臨床中思考問題,去探索、研究,並解決問題,才能最終成為‘一代大醫’”。

常染色體顯性多囊腎病是梅長林的第一個挑戰。

1995年,他果斷把握前沿熱點,從多囊腎病發病機制、實驗性治療、基礎理論研究等方面入手,到如今已是碩果累累。原創發現的“補體在多囊腎病發病中的作用”已得到國際同行公認,在新英格蘭雜誌發表關於多囊腎病臨床治療的專家述評,在歐洲腎臟病年會做“中國多囊腎病臨床研究”專題報告,4篇臨床研究論著被國際多囊腎病臨床診療指南作為參考文獻,成為中國研究多囊腎病領域第一人,成為國際多囊腎病診療指南制定會議唯一被邀請的中國專家。

滬上名醫丨梅長林:患者期盼的眼神就是奮鬥動力

梅長林創建了我國首個多囊腎病專業實驗室

急性腎損傷發病率越來越高、死亡率、致殘率居高不下,早期診斷、早期干預是取得良好預後的關鍵點,長期的基礎研究積累與技術發展,梅長林率領團隊成功研製出可進行臨床應用的急性腎損傷多通道診斷設備平臺,用2ml尿液就能有效、及時判斷是否存在急性腎損傷,從而為救治患者奪得寶貴時間。

梅長林作為全國著名的腎臟病專家,許多患者從全國各地跑來慕名求醫,有的凌晨三四點鐘就到醫院排隊掛號。每逢這種情況,梅長林總是會對沒掛上號的患者另外加號,有時一加就是20個、30個,但不管多晚,他都要堅持把病人看完才離開診室。

有人不理解,他說:“患者都是外地病人,來一趟上海不容易,早看早解決問題,還可以為他們節省食宿負擔。”

一天,一名40多歲的江西男子抱著患病男孩,衝到梅長林面前嚎啕大哭,因為輾轉晚到掛不到號,求他開恩救治。梅長林經過檢查,發現孩子病情危重,便立即聯繫病房加床收治,由於病人身上僅有2000元錢,他又親自跑到住院處為病人擔保。醫院收費處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梅長林教授經常為病人擔保,有時候病人缺錢結賬,他會自己掏錢墊上。

在死亡邊緣打開生命通道

在梅長林看來,一個好醫生為患者解除病痛,除了有高超的醫療技術以外,更需要有愛心、細心、耐心和責任心。幾十年來,他無論從哪裡出差回到上海,他第一個要去的,就是醫院病房。

一次,梅長林從北京開會回來,已是晚上九點多了,他放心不下病人,下了飛機直奔醫院,並像往常一樣,從一樓到五樓巡視。就在快查完最後一個病房時,他在病房門口聽到裡面傳出一陣陣的喘息聲。梅長林立即推門進去,只見病人端坐著,正大口大口地喘著粗氣。原來這是一個心力衰竭病人。“端坐呼吸”是心衰病人最典型的症狀,診斷應該沒有問題。但他不放心,決定為病人做一次檢查。檢查中逐漸發現一些與心衰病人不相符合的體徵,再仔細詢問病史,他認為更像是“心包積液”。接著,梅長林又緊急請醫院B超室醫生會診,後來在B超室醫生的協助下,為病人做了心包抽液治療。當梅長林離開醫院回家時,時鐘已悄悄指向凌晨一點。

滬上名醫丨梅長林:患者期盼的眼神就是奮鬥動力

梅長林指導研究生做實驗

“我從事臨床工作40多年。其間,我看得最多的是慢性腎臟病患者。我國慢性腎臟病患病率達10.8%,每年要新發13萬個尿毒症患者,其中80%需要終身接受血液透析治療以維持生命。”梅長林告訴記者:“讓這些患者活著,而且有尊嚴地活著,是我和我們團隊所追求的目標。”

對於血透患者來說,血管通路是維持血透的“生命線”,由於反覆穿刺、感染、壓迫和動脈硬化等原因,容易出現血管內瘻堵塞,威脅患者生命。為了提升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質量,20世紀90年代,梅長林率領長征醫院血透中心在國內率先開展了深靜脈長期留置導管、人造血管搭橋建立動靜脈內瘻等高難度血管通路技術,一次次為瀕臨死亡邊緣的患者打開了生命通道。經過多年的磨練,如今,腎內科的醫生個個都是“造瘻”高手,並吸引許多外地醫生前來學習。

“有的老病人在這裡血透17年,瘻管從來沒有修補過。”41歲的曉蘇2002年起在長征醫院血透中心透析,她舉起胳膊指著上面的針眼說:“日本是世界上血透技術最好的國家之一,我前幾年去福岡出差,到當地最好的醫院血透,看到我的胳膊,醫生都大吃一驚,問我是在哪裡血透的,得知是在上海長征醫院都讚歎不已。”

從醫40年來,梅長林教授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踐行著“醫者仁心”的行為準則,獲得累累碩果。梅長林教授和其率領的腎內科兩次榮膺“感動上海十大人物”稱號,獲得上海市“高尚醫德獎”、上海市衛生系統銀蛇獎一等獎。2017年,梅長林榮獲上海市醫學會百年上海醫學發展“傑出貢獻獎”。

名醫簡介

梅長林:

教授,博士生導師,海軍軍醫大學附屬上海長征醫院腎內科主任醫師,解放軍腎臟病研究所所長。任上海市腎臟病臨床質量控制中心主任,中國醫師協會腎內科醫師分會副會長,中國研究型醫院協會罕見病分會副會長,中國非公醫協副會長兼腎臟病透析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及面上項目、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和上海市科委重大攻關項目等23項研究課題。主編及副主編專著33部,發表論文427篇,在NEJM、JASN、KI、NDT等雜誌發表SCI論文100餘篇。獲國家新藥證書1項,中國及美國發明專利5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軍隊醫療成果一等獎及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等重大科技、醫療成果獎14項。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中國醫師獎、上海醫學發展傑出貢獻獎等榮譽。

作者:肖鑫

編輯:顧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