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散文五人行|華靜|此時彼時,不變的是情懷'

"

文 | 華靜

"

文 | 華靜

週末散文五人行|華靜|此時彼時,不變的是情懷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初,一個青年,獨自走出家門,奔赴陌生的遠方。他走得很遠,但最終走回來了。

他是我的外公。我上中學的時候,翻看他桌上的筆記,發現他記錄的方式很特別。他會用詩句的排列格式斷句。這樣讀來,層次感很強,且印象深刻。他的筆記中,有前蘇聯的秋天和冬天,有上海的虎丘路和外灘,有在黃河邊上慷慨激揚的演講,有白山黑水間不落的信念。如今,那些已經發黃的老照片越來越少,不知道最終遺落何處被誰珍藏。

"

文 | 華靜

週末散文五人行|華靜|此時彼時,不變的是情懷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初,一個青年,獨自走出家門,奔赴陌生的遠方。他走得很遠,但最終走回來了。

他是我的外公。我上中學的時候,翻看他桌上的筆記,發現他記錄的方式很特別。他會用詩句的排列格式斷句。這樣讀來,層次感很強,且印象深刻。他的筆記中,有前蘇聯的秋天和冬天,有上海的虎丘路和外灘,有在黃河邊上慷慨激揚的演講,有白山黑水間不落的信念。如今,那些已經發黃的老照片越來越少,不知道最終遺落何處被誰珍藏。

週末散文五人行|華靜|此時彼時,不變的是情懷

我表妹柳明回憶說,那時她還小,對外公的記憶很模糊。大部分有關外公的故事都是她母親和家人告訴她的。每當我涉及到外公外婆的話題時,她總是很感興趣。還有我的表弟劉一、冠一,也因為年齡差距,對他們的爺爺,都很陌生。

我外公是一個身材魁梧的老先生。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是我和外公外婆在一起生活最長的一段時期。特別是自我和弟弟妹妹轉學到五七實驗小學讀書後,幾乎就吃住在外公家了。

外公的家,就在城牆根下的院落裡。院子裡有一棵棗樹,暑假裡,最開心的事情就是用綁了鐵鉤子的竹竿打棗。

外公的單位地方離家很近。有時下班了他還沒有回來,外婆就讓我去辦公室喊他回家吃飯。門衛是一位退伍老軍人,他認識我,每次見到我就會打電話通知外公,然後讓我進去找他。

安靜的辦公場所,厚重的門,還有大大的寫字檯,給了我肅穆莊重的感覺。外公迎著我,然後,牽著我的手回家。

妹妹回憶說,她也曾數次遵外婆吩咐去單位接過外公。如今,那溫馨的一幕,都成為我們難忘的話題。

外公不抽菸,也不喜酒,但極愛喝茶,偏愛美食。他看重茶的產地,看重飯菜的滋味。因此,哪怕是一盤醬菜,外婆都會醃製的很精細。配上薑絲、蒜末、香油,拌開。外公就著饅頭、小米粥,就一副很享受的樣子。

享受生活,但不刻意挑剔。這是外公的生活原則。

有一年,在央視《朗讀者》節目現場看到有著豐富學識的文化名家許淵衝先生時,我恍惚了一下,老人的氣質讓我彷彿看到了外公的神采——外公把他在上海鉅鹿路上的一些感想記在一張紙上;把俄文版的小說《我的大學》壓在他的枕頭下......

“生命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記住了多少日子。要讓你過的每一天,都值得記憶。”這是九十六歲高齡的許先生對生命、對事業的人生態度。

思想的出路在於理念的重新塑造。每一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思想故事。那些被關心被愛護健康成長的經歷和足跡,深深印在曾經的一段路徑上。畫面很簡單,話語很簡潔,貌似平淡無常,但認真體會起來,其中包含的教益,能讓我們回味很久。

"

文 | 華靜

週末散文五人行|華靜|此時彼時,不變的是情懷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初,一個青年,獨自走出家門,奔赴陌生的遠方。他走得很遠,但最終走回來了。

他是我的外公。我上中學的時候,翻看他桌上的筆記,發現他記錄的方式很特別。他會用詩句的排列格式斷句。這樣讀來,層次感很強,且印象深刻。他的筆記中,有前蘇聯的秋天和冬天,有上海的虎丘路和外灘,有在黃河邊上慷慨激揚的演講,有白山黑水間不落的信念。如今,那些已經發黃的老照片越來越少,不知道最終遺落何處被誰珍藏。

週末散文五人行|華靜|此時彼時,不變的是情懷

我表妹柳明回憶說,那時她還小,對外公的記憶很模糊。大部分有關外公的故事都是她母親和家人告訴她的。每當我涉及到外公外婆的話題時,她總是很感興趣。還有我的表弟劉一、冠一,也因為年齡差距,對他們的爺爺,都很陌生。

我外公是一個身材魁梧的老先生。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是我和外公外婆在一起生活最長的一段時期。特別是自我和弟弟妹妹轉學到五七實驗小學讀書後,幾乎就吃住在外公家了。

外公的家,就在城牆根下的院落裡。院子裡有一棵棗樹,暑假裡,最開心的事情就是用綁了鐵鉤子的竹竿打棗。

外公的單位地方離家很近。有時下班了他還沒有回來,外婆就讓我去辦公室喊他回家吃飯。門衛是一位退伍老軍人,他認識我,每次見到我就會打電話通知外公,然後讓我進去找他。

安靜的辦公場所,厚重的門,還有大大的寫字檯,給了我肅穆莊重的感覺。外公迎著我,然後,牽著我的手回家。

妹妹回憶說,她也曾數次遵外婆吩咐去單位接過外公。如今,那溫馨的一幕,都成為我們難忘的話題。

外公不抽菸,也不喜酒,但極愛喝茶,偏愛美食。他看重茶的產地,看重飯菜的滋味。因此,哪怕是一盤醬菜,外婆都會醃製的很精細。配上薑絲、蒜末、香油,拌開。外公就著饅頭、小米粥,就一副很享受的樣子。

享受生活,但不刻意挑剔。這是外公的生活原則。

有一年,在央視《朗讀者》節目現場看到有著豐富學識的文化名家許淵衝先生時,我恍惚了一下,老人的氣質讓我彷彿看到了外公的神采——外公把他在上海鉅鹿路上的一些感想記在一張紙上;把俄文版的小說《我的大學》壓在他的枕頭下......

“生命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記住了多少日子。要讓你過的每一天,都值得記憶。”這是九十六歲高齡的許先生對生命、對事業的人生態度。

思想的出路在於理念的重新塑造。每一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思想故事。那些被關心被愛護健康成長的經歷和足跡,深深印在曾經的一段路徑上。畫面很簡單,話語很簡潔,貌似平淡無常,但認真體會起來,其中包含的教益,能讓我們回味很久。

週末散文五人行|華靜|此時彼時,不變的是情懷

“擁有生命記憶的美好存在。”這是我外公留在那個褐色封面的筆記本扉頁上的一句話。上小學時,記得筆記本還擺放在他書桌的右邊。上中學時,那筆記本就放在了書櫃裡了。等我再想起時,它和外公一起走遠了,走進了永遠。

為什麼想到了這句話?是因為在這個秋天,我給自己寫了一封溫馨的信。寫著寫著,一種純淨、乾淨的美好情愫緩緩地升騰,好似所有的光芒都籠罩了寫信的那一刻。

讓思想回歸本性,讓思想具有方向,讓思想充滿品格,讓思想生產力量。人的本性決定了人的思想,人的思想決定了人的行為,行為的背後最直接的思想是本性的外在表現。我們認定,信仰是對人生最深刻的理解,是個人價值觀的最高表現。清醒認識,才能清醒看待明天的行程。許多人會宏觀回放自己的人生,那些生命深處鮮活得讓人怦然心動的細節,豐富而美麗。不同的人生境遇和生命歷練都讓原本個體的生命有了色彩,生命中太多的場景、人和事、苦難和歡欣都為我們的人生累積了一筆財富。也正是如此,我們才在其中實現著人生的成長和人性的成熟。

為什麼想到了這句話?或許是因為那一刻,我看到了外公生前喜歡的那幅油畫。那是俄羅斯畫家列維坦的處女作《索科爾尼克的秋日》。當年,曾在外公訂閱的一個畫報中看到過。秋景中,一位黑衣女子,在一地落葉中,走在索科爾尼克的小路上。據說,這是列維坦唯一的一幅畫有人物的風景畫。之後,他的畫面被更多的樹林、牧場、俄羅斯的小木屋佔領了。

小路上的女子,一定是唱著歌的。金色秋日中的她雖然顯得孤單,但她的周圍,充滿了大自然明朗的沉思。

自然景物,作品構圖,人物形象,鄉間土路......這一切,是否喚醒過外公的某種記憶?他寫下那句“擁有生命記憶的美好存在”時,是否也間或因看到這幅油畫產生的情緒使然?

此時,彼時,一種情懷,從外公曾經的理想追求起步,傳承給了我。外公眼裡的“最美好的時光”,是清晨還是傍晚?是秋天還是春天?其實,我心裡明白,外公寫下那句話時,一定還有更多的情緒外延。參加革命,追求光明,他義無反顧,磊落一生。直到他生命的最後一刻,我才真正懂得了他的心願。那種理解是心靈的感應,也是長久以來無言的記掛。

我就是這麼想著、懷念著外公。

"

文 | 華靜

週末散文五人行|華靜|此時彼時,不變的是情懷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初,一個青年,獨自走出家門,奔赴陌生的遠方。他走得很遠,但最終走回來了。

他是我的外公。我上中學的時候,翻看他桌上的筆記,發現他記錄的方式很特別。他會用詩句的排列格式斷句。這樣讀來,層次感很強,且印象深刻。他的筆記中,有前蘇聯的秋天和冬天,有上海的虎丘路和外灘,有在黃河邊上慷慨激揚的演講,有白山黑水間不落的信念。如今,那些已經發黃的老照片越來越少,不知道最終遺落何處被誰珍藏。

週末散文五人行|華靜|此時彼時,不變的是情懷

我表妹柳明回憶說,那時她還小,對外公的記憶很模糊。大部分有關外公的故事都是她母親和家人告訴她的。每當我涉及到外公外婆的話題時,她總是很感興趣。還有我的表弟劉一、冠一,也因為年齡差距,對他們的爺爺,都很陌生。

我外公是一個身材魁梧的老先生。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是我和外公外婆在一起生活最長的一段時期。特別是自我和弟弟妹妹轉學到五七實驗小學讀書後,幾乎就吃住在外公家了。

外公的家,就在城牆根下的院落裡。院子裡有一棵棗樹,暑假裡,最開心的事情就是用綁了鐵鉤子的竹竿打棗。

外公的單位地方離家很近。有時下班了他還沒有回來,外婆就讓我去辦公室喊他回家吃飯。門衛是一位退伍老軍人,他認識我,每次見到我就會打電話通知外公,然後讓我進去找他。

安靜的辦公場所,厚重的門,還有大大的寫字檯,給了我肅穆莊重的感覺。外公迎著我,然後,牽著我的手回家。

妹妹回憶說,她也曾數次遵外婆吩咐去單位接過外公。如今,那溫馨的一幕,都成為我們難忘的話題。

外公不抽菸,也不喜酒,但極愛喝茶,偏愛美食。他看重茶的產地,看重飯菜的滋味。因此,哪怕是一盤醬菜,外婆都會醃製的很精細。配上薑絲、蒜末、香油,拌開。外公就著饅頭、小米粥,就一副很享受的樣子。

享受生活,但不刻意挑剔。這是外公的生活原則。

有一年,在央視《朗讀者》節目現場看到有著豐富學識的文化名家許淵衝先生時,我恍惚了一下,老人的氣質讓我彷彿看到了外公的神采——外公把他在上海鉅鹿路上的一些感想記在一張紙上;把俄文版的小說《我的大學》壓在他的枕頭下......

“生命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記住了多少日子。要讓你過的每一天,都值得記憶。”這是九十六歲高齡的許先生對生命、對事業的人生態度。

思想的出路在於理念的重新塑造。每一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思想故事。那些被關心被愛護健康成長的經歷和足跡,深深印在曾經的一段路徑上。畫面很簡單,話語很簡潔,貌似平淡無常,但認真體會起來,其中包含的教益,能讓我們回味很久。

週末散文五人行|華靜|此時彼時,不變的是情懷

“擁有生命記憶的美好存在。”這是我外公留在那個褐色封面的筆記本扉頁上的一句話。上小學時,記得筆記本還擺放在他書桌的右邊。上中學時,那筆記本就放在了書櫃裡了。等我再想起時,它和外公一起走遠了,走進了永遠。

為什麼想到了這句話?是因為在這個秋天,我給自己寫了一封溫馨的信。寫著寫著,一種純淨、乾淨的美好情愫緩緩地升騰,好似所有的光芒都籠罩了寫信的那一刻。

讓思想回歸本性,讓思想具有方向,讓思想充滿品格,讓思想生產力量。人的本性決定了人的思想,人的思想決定了人的行為,行為的背後最直接的思想是本性的外在表現。我們認定,信仰是對人生最深刻的理解,是個人價值觀的最高表現。清醒認識,才能清醒看待明天的行程。許多人會宏觀回放自己的人生,那些生命深處鮮活得讓人怦然心動的細節,豐富而美麗。不同的人生境遇和生命歷練都讓原本個體的生命有了色彩,生命中太多的場景、人和事、苦難和歡欣都為我們的人生累積了一筆財富。也正是如此,我們才在其中實現著人生的成長和人性的成熟。

為什麼想到了這句話?或許是因為那一刻,我看到了外公生前喜歡的那幅油畫。那是俄羅斯畫家列維坦的處女作《索科爾尼克的秋日》。當年,曾在外公訂閱的一個畫報中看到過。秋景中,一位黑衣女子,在一地落葉中,走在索科爾尼克的小路上。據說,這是列維坦唯一的一幅畫有人物的風景畫。之後,他的畫面被更多的樹林、牧場、俄羅斯的小木屋佔領了。

小路上的女子,一定是唱著歌的。金色秋日中的她雖然顯得孤單,但她的周圍,充滿了大自然明朗的沉思。

自然景物,作品構圖,人物形象,鄉間土路......這一切,是否喚醒過外公的某種記憶?他寫下那句“擁有生命記憶的美好存在”時,是否也間或因看到這幅油畫產生的情緒使然?

此時,彼時,一種情懷,從外公曾經的理想追求起步,傳承給了我。外公眼裡的“最美好的時光”,是清晨還是傍晚?是秋天還是春天?其實,我心裡明白,外公寫下那句話時,一定還有更多的情緒外延。參加革命,追求光明,他義無反顧,磊落一生。直到他生命的最後一刻,我才真正懂得了他的心願。那種理解是心靈的感應,也是長久以來無言的記掛。

我就是這麼想著、懷念著外公。

週末散文五人行|華靜|此時彼時,不變的是情懷

外公走過的地方,工作生活過的地方,我其實都想去走一遍。

杭州西湖邊上,曾經站立過他的身影。有一次我出差到此,也在外公站過的方向拍了張照片。再後來,我做編輯,每一期報紙、每一個版面、每一篇文字都鋪滿了挑戰,而我,卻憑著飛翔的夢想的力量,置身其間,賞文閱文,找尋到一種精神定位,找尋到另一番風物。時間會將記憶沖刷的支離破碎,但報紙的完整珍藏卻能將時間和記憶的先後順序連接起來。就如同外公和我,跨越時空,在同一個地方留影。

後來,由於城市規劃,外公老城牆邊上的房屋、院落都被拆沒了。十多年前我回老家時,看到的是一片瓦礫。如果不是那棵依然還在的棗樹,我幾乎找不到外公家原來的位置了。

近幾年再回去,那片瓦礫被整齊劃一的中式庭院所代替。停下車,繼續找尋那棵棗樹,竟然透過一個庭院的瓦片花牆發現了它。只是,它已經被擠到了庭院的牆根處。我深情地望著它。它見證過十幾歲時候的我每天放學後在它樹下寫作業的情景。

站在原來熟悉、現在陌生的老地方,思緒纏繞著,飛舞著,總是難以安靜。晚年的外公,患病後拄上了柺杖,他走得很慢。走在城牆大路上的人和他很熟,一聊就是半天。外公的生活半徑越來越小時,他就以家為中心,走不了幾步路就轉回來。他的神情也越來越淡定——穿著中式的外套,站在院門口,看我們出門,也等著我們回家。

外公有個習慣,只要出家門,再回來時,一定要用布撣子抽打褲腳上的土。即使沒有土,他也要抽打幾下。這個習慣一直保持到他臥床不能起的那一天。

安靜的庭院裡,總有外公三五知己老友們的笑聲。家事,國事,天下事。一篇《參考消息》上的文章,就著一壺茶水,幾個老先生也能說上半天。我們安靜地靠在他的身邊,聽他們說話。他很喜歡小孩子們依偎在他身邊的畫面。

30年前外公逝世了。我們送他和外婆的骨灰回他們出生的老家下葬。第一次站在已經荒草叢生的殘破的樓房前,我們才知道這房屋當年的風貌竟如此考究,再現了一個富裕人家的生活狀況。只是,深秋的霜風露氣,盛夏的驕陽雷電,都沒有阻擋住外公當年走出家門的腳步。

那些隱匿於資料中的家國情懷和理想氣魄,只有在我們讀懂了外公最早走向社會的步履、讀懂了他為什麼把未來鎖定為實現共產主義奮鬥終身的原因以後,才能理解得更全面,更深切。所以,當我看到外公的那句話時,我再次被深深觸動了......

一個平凡的老人,在他七十多年的人生歲月裡,默默地奉獻著自己的一份光熱,認認真真地活過。

外公的青年時代,外公的中年時光,他不細說,我們無從知曉。他走後,省委組織部的一位老領導同志動情地掀開了歷史的一角:“他也是我的入黨介紹人啊。”

"

文 | 華靜

週末散文五人行|華靜|此時彼時,不變的是情懷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初,一個青年,獨自走出家門,奔赴陌生的遠方。他走得很遠,但最終走回來了。

他是我的外公。我上中學的時候,翻看他桌上的筆記,發現他記錄的方式很特別。他會用詩句的排列格式斷句。這樣讀來,層次感很強,且印象深刻。他的筆記中,有前蘇聯的秋天和冬天,有上海的虎丘路和外灘,有在黃河邊上慷慨激揚的演講,有白山黑水間不落的信念。如今,那些已經發黃的老照片越來越少,不知道最終遺落何處被誰珍藏。

週末散文五人行|華靜|此時彼時,不變的是情懷

我表妹柳明回憶說,那時她還小,對外公的記憶很模糊。大部分有關外公的故事都是她母親和家人告訴她的。每當我涉及到外公外婆的話題時,她總是很感興趣。還有我的表弟劉一、冠一,也因為年齡差距,對他們的爺爺,都很陌生。

我外公是一個身材魁梧的老先生。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是我和外公外婆在一起生活最長的一段時期。特別是自我和弟弟妹妹轉學到五七實驗小學讀書後,幾乎就吃住在外公家了。

外公的家,就在城牆根下的院落裡。院子裡有一棵棗樹,暑假裡,最開心的事情就是用綁了鐵鉤子的竹竿打棗。

外公的單位地方離家很近。有時下班了他還沒有回來,外婆就讓我去辦公室喊他回家吃飯。門衛是一位退伍老軍人,他認識我,每次見到我就會打電話通知外公,然後讓我進去找他。

安靜的辦公場所,厚重的門,還有大大的寫字檯,給了我肅穆莊重的感覺。外公迎著我,然後,牽著我的手回家。

妹妹回憶說,她也曾數次遵外婆吩咐去單位接過外公。如今,那溫馨的一幕,都成為我們難忘的話題。

外公不抽菸,也不喜酒,但極愛喝茶,偏愛美食。他看重茶的產地,看重飯菜的滋味。因此,哪怕是一盤醬菜,外婆都會醃製的很精細。配上薑絲、蒜末、香油,拌開。外公就著饅頭、小米粥,就一副很享受的樣子。

享受生活,但不刻意挑剔。這是外公的生活原則。

有一年,在央視《朗讀者》節目現場看到有著豐富學識的文化名家許淵衝先生時,我恍惚了一下,老人的氣質讓我彷彿看到了外公的神采——外公把他在上海鉅鹿路上的一些感想記在一張紙上;把俄文版的小說《我的大學》壓在他的枕頭下......

“生命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記住了多少日子。要讓你過的每一天,都值得記憶。”這是九十六歲高齡的許先生對生命、對事業的人生態度。

思想的出路在於理念的重新塑造。每一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思想故事。那些被關心被愛護健康成長的經歷和足跡,深深印在曾經的一段路徑上。畫面很簡單,話語很簡潔,貌似平淡無常,但認真體會起來,其中包含的教益,能讓我們回味很久。

週末散文五人行|華靜|此時彼時,不變的是情懷

“擁有生命記憶的美好存在。”這是我外公留在那個褐色封面的筆記本扉頁上的一句話。上小學時,記得筆記本還擺放在他書桌的右邊。上中學時,那筆記本就放在了書櫃裡了。等我再想起時,它和外公一起走遠了,走進了永遠。

為什麼想到了這句話?是因為在這個秋天,我給自己寫了一封溫馨的信。寫著寫著,一種純淨、乾淨的美好情愫緩緩地升騰,好似所有的光芒都籠罩了寫信的那一刻。

讓思想回歸本性,讓思想具有方向,讓思想充滿品格,讓思想生產力量。人的本性決定了人的思想,人的思想決定了人的行為,行為的背後最直接的思想是本性的外在表現。我們認定,信仰是對人生最深刻的理解,是個人價值觀的最高表現。清醒認識,才能清醒看待明天的行程。許多人會宏觀回放自己的人生,那些生命深處鮮活得讓人怦然心動的細節,豐富而美麗。不同的人生境遇和生命歷練都讓原本個體的生命有了色彩,生命中太多的場景、人和事、苦難和歡欣都為我們的人生累積了一筆財富。也正是如此,我們才在其中實現著人生的成長和人性的成熟。

為什麼想到了這句話?或許是因為那一刻,我看到了外公生前喜歡的那幅油畫。那是俄羅斯畫家列維坦的處女作《索科爾尼克的秋日》。當年,曾在外公訂閱的一個畫報中看到過。秋景中,一位黑衣女子,在一地落葉中,走在索科爾尼克的小路上。據說,這是列維坦唯一的一幅畫有人物的風景畫。之後,他的畫面被更多的樹林、牧場、俄羅斯的小木屋佔領了。

小路上的女子,一定是唱著歌的。金色秋日中的她雖然顯得孤單,但她的周圍,充滿了大自然明朗的沉思。

自然景物,作品構圖,人物形象,鄉間土路......這一切,是否喚醒過外公的某種記憶?他寫下那句“擁有生命記憶的美好存在”時,是否也間或因看到這幅油畫產生的情緒使然?

此時,彼時,一種情懷,從外公曾經的理想追求起步,傳承給了我。外公眼裡的“最美好的時光”,是清晨還是傍晚?是秋天還是春天?其實,我心裡明白,外公寫下那句話時,一定還有更多的情緒外延。參加革命,追求光明,他義無反顧,磊落一生。直到他生命的最後一刻,我才真正懂得了他的心願。那種理解是心靈的感應,也是長久以來無言的記掛。

我就是這麼想著、懷念著外公。

週末散文五人行|華靜|此時彼時,不變的是情懷

外公走過的地方,工作生活過的地方,我其實都想去走一遍。

杭州西湖邊上,曾經站立過他的身影。有一次我出差到此,也在外公站過的方向拍了張照片。再後來,我做編輯,每一期報紙、每一個版面、每一篇文字都鋪滿了挑戰,而我,卻憑著飛翔的夢想的力量,置身其間,賞文閱文,找尋到一種精神定位,找尋到另一番風物。時間會將記憶沖刷的支離破碎,但報紙的完整珍藏卻能將時間和記憶的先後順序連接起來。就如同外公和我,跨越時空,在同一個地方留影。

後來,由於城市規劃,外公老城牆邊上的房屋、院落都被拆沒了。十多年前我回老家時,看到的是一片瓦礫。如果不是那棵依然還在的棗樹,我幾乎找不到外公家原來的位置了。

近幾年再回去,那片瓦礫被整齊劃一的中式庭院所代替。停下車,繼續找尋那棵棗樹,竟然透過一個庭院的瓦片花牆發現了它。只是,它已經被擠到了庭院的牆根處。我深情地望著它。它見證過十幾歲時候的我每天放學後在它樹下寫作業的情景。

站在原來熟悉、現在陌生的老地方,思緒纏繞著,飛舞著,總是難以安靜。晚年的外公,患病後拄上了柺杖,他走得很慢。走在城牆大路上的人和他很熟,一聊就是半天。外公的生活半徑越來越小時,他就以家為中心,走不了幾步路就轉回來。他的神情也越來越淡定——穿著中式的外套,站在院門口,看我們出門,也等著我們回家。

外公有個習慣,只要出家門,再回來時,一定要用布撣子抽打褲腳上的土。即使沒有土,他也要抽打幾下。這個習慣一直保持到他臥床不能起的那一天。

安靜的庭院裡,總有外公三五知己老友們的笑聲。家事,國事,天下事。一篇《參考消息》上的文章,就著一壺茶水,幾個老先生也能說上半天。我們安靜地靠在他的身邊,聽他們說話。他很喜歡小孩子們依偎在他身邊的畫面。

30年前外公逝世了。我們送他和外婆的骨灰回他們出生的老家下葬。第一次站在已經荒草叢生的殘破的樓房前,我們才知道這房屋當年的風貌竟如此考究,再現了一個富裕人家的生活狀況。只是,深秋的霜風露氣,盛夏的驕陽雷電,都沒有阻擋住外公當年走出家門的腳步。

那些隱匿於資料中的家國情懷和理想氣魄,只有在我們讀懂了外公最早走向社會的步履、讀懂了他為什麼把未來鎖定為實現共產主義奮鬥終身的原因以後,才能理解得更全面,更深切。所以,當我看到外公的那句話時,我再次被深深觸動了......

一個平凡的老人,在他七十多年的人生歲月裡,默默地奉獻著自己的一份光熱,認認真真地活過。

外公的青年時代,外公的中年時光,他不細說,我們無從知曉。他走後,省委組織部的一位老領導同志動情地掀開了歷史的一角:“他也是我的入黨介紹人啊。”

週末散文五人行|華靜|此時彼時,不變的是情懷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