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臨朐錢塘張氏 青崖頭分支簡介及世系溯源'

"

家族史:

青州臨朐錢塘張氏

青崖頭分支簡介及世系溯源

文\\張成福

一、青崖頭分支簡介

青崖頭村在我族發祥地澇窪村東南方向,距離澇窪約20公里。

青崖頭村現隸屬於臨朐縣東城街道,座落於縣城南六公里處,彌河東岸,東紅公路(S227省道)西側,東界西竹寺溝村,南與東崔家河村毗鄰、西與城關街道東朱封村隔河相望,北與煙冢鋪村接壤,村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大致平坦,交通便利,公路四通八達。村莊佔地237畝,東西長440米,南北寬356米,聚落呈長方形,主街東西向。耕地740畝,土壤類型淋溶褐土,平原耕地以種植小麥、玉米、大豆等農作物為主,少量崖頭坡地和沙灘地種植紅薯、花生及其它經濟作物。2002年,農曆九月二十九日青崖頭設集貿市場,農曆四、九逢集。 彌河東岸處地殼斷裂帶,石崖陡峭,巖呈青色,村莊因處斷裂帶南頭,故名青崖頭。

明朝崇禎年間,張氏宗信由臨朐城西澇窪村(現青州市王墳鎮澇窪村)遷此立村,村中張姓皆為宗信公後裔。清初吳氏大成、大順自徐家上莊遷入。賀氏自叢家河、徐氏自徐州、馬氏魯玉自朱位、劉氏自今冶源鎮劉家田村、閔氏自青州閔家莊相繼遷入。1998年後,李、王、杜、陳姓相繼遷入,該村現有272戶,986口人,皆為漢族,有三戶信奉基督教。張姓人口居多,佔全村總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二,馬姓次之。

自十一世祖宗信公遷青崖頭以來,至今近四百年,張氏族人秉承先祖遺風,忠厚傳家,勤勞淳樸,與鄰和睦,人丁興旺,已繁衍至27代。先後有十八世紹勤遷往東城街道邢家莊村,二十世春芝遷往東城街道煙冢鋪村,另有部分族人遷往全國各地,大多失考。

青崖頭張氏族人重視文物保護,八世祖一中公及夫人、九世祖邦彥公及夫人畫像,由青崖頭始遷祖宗信公從澇窪帶來,保存至今400餘年完好無損,乃我族之瑰寶和永久的紀念。

青崖頭張氏族人秉承了敬老孝親的傳統美德,時刻不忘先祖之恩,有著較強的宗族觀念。公元二〇〇三年清明節前夕,族人自發捐資,擇村西崖頭緩坡吉地,為始祖張榮立碑塚,以示緬懷先祖,永記祖恩。並將清宣統二年修譜時蘭升公所創立的“世傳成訓,正心修身,汝景宗德,恆興萬春”十六個輩份用字刻於碑上。

"

家族史:

青州臨朐錢塘張氏

青崖頭分支簡介及世系溯源

文\\張成福

一、青崖頭分支簡介

青崖頭村在我族發祥地澇窪村東南方向,距離澇窪約20公里。

青崖頭村現隸屬於臨朐縣東城街道,座落於縣城南六公里處,彌河東岸,東紅公路(S227省道)西側,東界西竹寺溝村,南與東崔家河村毗鄰、西與城關街道東朱封村隔河相望,北與煙冢鋪村接壤,村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大致平坦,交通便利,公路四通八達。村莊佔地237畝,東西長440米,南北寬356米,聚落呈長方形,主街東西向。耕地740畝,土壤類型淋溶褐土,平原耕地以種植小麥、玉米、大豆等農作物為主,少量崖頭坡地和沙灘地種植紅薯、花生及其它經濟作物。2002年,農曆九月二十九日青崖頭設集貿市場,農曆四、九逢集。 彌河東岸處地殼斷裂帶,石崖陡峭,巖呈青色,村莊因處斷裂帶南頭,故名青崖頭。

明朝崇禎年間,張氏宗信由臨朐城西澇窪村(現青州市王墳鎮澇窪村)遷此立村,村中張姓皆為宗信公後裔。清初吳氏大成、大順自徐家上莊遷入。賀氏自叢家河、徐氏自徐州、馬氏魯玉自朱位、劉氏自今冶源鎮劉家田村、閔氏自青州閔家莊相繼遷入。1998年後,李、王、杜、陳姓相繼遷入,該村現有272戶,986口人,皆為漢族,有三戶信奉基督教。張姓人口居多,佔全村總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二,馬姓次之。

自十一世祖宗信公遷青崖頭以來,至今近四百年,張氏族人秉承先祖遺風,忠厚傳家,勤勞淳樸,與鄰和睦,人丁興旺,已繁衍至27代。先後有十八世紹勤遷往東城街道邢家莊村,二十世春芝遷往東城街道煙冢鋪村,另有部分族人遷往全國各地,大多失考。

青崖頭張氏族人重視文物保護,八世祖一中公及夫人、九世祖邦彥公及夫人畫像,由青崖頭始遷祖宗信公從澇窪帶來,保存至今400餘年完好無損,乃我族之瑰寶和永久的紀念。

青崖頭張氏族人秉承了敬老孝親的傳統美德,時刻不忘先祖之恩,有著較強的宗族觀念。公元二〇〇三年清明節前夕,族人自發捐資,擇村西崖頭緩坡吉地,為始祖張榮立碑塚,以示緬懷先祖,永記祖恩。並將清宣統二年修譜時蘭升公所創立的“世傳成訓,正心修身,汝景宗德,恆興萬春”十六個輩份用字刻於碑上。

青州臨朐錢塘張氏 青崖頭分支簡介及世系溯源



"

家族史:

青州臨朐錢塘張氏

青崖頭分支簡介及世系溯源

文\\張成福

一、青崖頭分支簡介

青崖頭村在我族發祥地澇窪村東南方向,距離澇窪約20公里。

青崖頭村現隸屬於臨朐縣東城街道,座落於縣城南六公里處,彌河東岸,東紅公路(S227省道)西側,東界西竹寺溝村,南與東崔家河村毗鄰、西與城關街道東朱封村隔河相望,北與煙冢鋪村接壤,村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大致平坦,交通便利,公路四通八達。村莊佔地237畝,東西長440米,南北寬356米,聚落呈長方形,主街東西向。耕地740畝,土壤類型淋溶褐土,平原耕地以種植小麥、玉米、大豆等農作物為主,少量崖頭坡地和沙灘地種植紅薯、花生及其它經濟作物。2002年,農曆九月二十九日青崖頭設集貿市場,農曆四、九逢集。 彌河東岸處地殼斷裂帶,石崖陡峭,巖呈青色,村莊因處斷裂帶南頭,故名青崖頭。

明朝崇禎年間,張氏宗信由臨朐城西澇窪村(現青州市王墳鎮澇窪村)遷此立村,村中張姓皆為宗信公後裔。清初吳氏大成、大順自徐家上莊遷入。賀氏自叢家河、徐氏自徐州、馬氏魯玉自朱位、劉氏自今冶源鎮劉家田村、閔氏自青州閔家莊相繼遷入。1998年後,李、王、杜、陳姓相繼遷入,該村現有272戶,986口人,皆為漢族,有三戶信奉基督教。張姓人口居多,佔全村總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二,馬姓次之。

自十一世祖宗信公遷青崖頭以來,至今近四百年,張氏族人秉承先祖遺風,忠厚傳家,勤勞淳樸,與鄰和睦,人丁興旺,已繁衍至27代。先後有十八世紹勤遷往東城街道邢家莊村,二十世春芝遷往東城街道煙冢鋪村,另有部分族人遷往全國各地,大多失考。

青崖頭張氏族人重視文物保護,八世祖一中公及夫人、九世祖邦彥公及夫人畫像,由青崖頭始遷祖宗信公從澇窪帶來,保存至今400餘年完好無損,乃我族之瑰寶和永久的紀念。

青崖頭張氏族人秉承了敬老孝親的傳統美德,時刻不忘先祖之恩,有著較強的宗族觀念。公元二〇〇三年清明節前夕,族人自發捐資,擇村西崖頭緩坡吉地,為始祖張榮立碑塚,以示緬懷先祖,永記祖恩。並將清宣統二年修譜時蘭升公所創立的“世傳成訓,正心修身,汝景宗德,恆興萬春”十六個輩份用字刻於碑上。

青州臨朐錢塘張氏 青崖頭分支簡介及世系溯源



青州臨朐錢塘張氏 青崖頭分支簡介及世系溯源



二、青崖頭分支世系溯源

據《張氏族譜》載,吾張氏系長安漢留侯子房公(張良)之後裔,至宋仁宗時由橫渠公(張載)遷居中州南山下(河南終南山),越百年值高宗南渡之亂,故徙錢塘。華齋公自錢塘遷至臨朐以來,已歷七百餘載。


"

家族史:

青州臨朐錢塘張氏

青崖頭分支簡介及世系溯源

文\\張成福

一、青崖頭分支簡介

青崖頭村在我族發祥地澇窪村東南方向,距離澇窪約20公里。

青崖頭村現隸屬於臨朐縣東城街道,座落於縣城南六公里處,彌河東岸,東紅公路(S227省道)西側,東界西竹寺溝村,南與東崔家河村毗鄰、西與城關街道東朱封村隔河相望,北與煙冢鋪村接壤,村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大致平坦,交通便利,公路四通八達。村莊佔地237畝,東西長440米,南北寬356米,聚落呈長方形,主街東西向。耕地740畝,土壤類型淋溶褐土,平原耕地以種植小麥、玉米、大豆等農作物為主,少量崖頭坡地和沙灘地種植紅薯、花生及其它經濟作物。2002年,農曆九月二十九日青崖頭設集貿市場,農曆四、九逢集。 彌河東岸處地殼斷裂帶,石崖陡峭,巖呈青色,村莊因處斷裂帶南頭,故名青崖頭。

明朝崇禎年間,張氏宗信由臨朐城西澇窪村(現青州市王墳鎮澇窪村)遷此立村,村中張姓皆為宗信公後裔。清初吳氏大成、大順自徐家上莊遷入。賀氏自叢家河、徐氏自徐州、馬氏魯玉自朱位、劉氏自今冶源鎮劉家田村、閔氏自青州閔家莊相繼遷入。1998年後,李、王、杜、陳姓相繼遷入,該村現有272戶,986口人,皆為漢族,有三戶信奉基督教。張姓人口居多,佔全村總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二,馬姓次之。

自十一世祖宗信公遷青崖頭以來,至今近四百年,張氏族人秉承先祖遺風,忠厚傳家,勤勞淳樸,與鄰和睦,人丁興旺,已繁衍至27代。先後有十八世紹勤遷往東城街道邢家莊村,二十世春芝遷往東城街道煙冢鋪村,另有部分族人遷往全國各地,大多失考。

青崖頭張氏族人重視文物保護,八世祖一中公及夫人、九世祖邦彥公及夫人畫像,由青崖頭始遷祖宗信公從澇窪帶來,保存至今400餘年完好無損,乃我族之瑰寶和永久的紀念。

青崖頭張氏族人秉承了敬老孝親的傳統美德,時刻不忘先祖之恩,有著較強的宗族觀念。公元二〇〇三年清明節前夕,族人自發捐資,擇村西崖頭緩坡吉地,為始祖張榮立碑塚,以示緬懷先祖,永記祖恩。並將清宣統二年修譜時蘭升公所創立的“世傳成訓,正心修身,汝景宗德,恆興萬春”十六個輩份用字刻於碑上。

青州臨朐錢塘張氏 青崖頭分支簡介及世系溯源



青州臨朐錢塘張氏 青崖頭分支簡介及世系溯源



二、青崖頭分支世系溯源

據《張氏族譜》載,吾張氏系長安漢留侯子房公(張良)之後裔,至宋仁宗時由橫渠公(張載)遷居中州南山下(河南終南山),越百年值高宗南渡之亂,故徙錢塘。華齋公自錢塘遷至臨朐以來,已歷七百餘載。


青州臨朐錢塘張氏 青崖頭分支簡介及世系溯源


始祖華齋公電腦模擬畫像

"

家族史:

青州臨朐錢塘張氏

青崖頭分支簡介及世系溯源

文\\張成福

一、青崖頭分支簡介

青崖頭村在我族發祥地澇窪村東南方向,距離澇窪約20公里。

青崖頭村現隸屬於臨朐縣東城街道,座落於縣城南六公里處,彌河東岸,東紅公路(S227省道)西側,東界西竹寺溝村,南與東崔家河村毗鄰、西與城關街道東朱封村隔河相望,北與煙冢鋪村接壤,村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大致平坦,交通便利,公路四通八達。村莊佔地237畝,東西長440米,南北寬356米,聚落呈長方形,主街東西向。耕地740畝,土壤類型淋溶褐土,平原耕地以種植小麥、玉米、大豆等農作物為主,少量崖頭坡地和沙灘地種植紅薯、花生及其它經濟作物。2002年,農曆九月二十九日青崖頭設集貿市場,農曆四、九逢集。 彌河東岸處地殼斷裂帶,石崖陡峭,巖呈青色,村莊因處斷裂帶南頭,故名青崖頭。

明朝崇禎年間,張氏宗信由臨朐城西澇窪村(現青州市王墳鎮澇窪村)遷此立村,村中張姓皆為宗信公後裔。清初吳氏大成、大順自徐家上莊遷入。賀氏自叢家河、徐氏自徐州、馬氏魯玉自朱位、劉氏自今冶源鎮劉家田村、閔氏自青州閔家莊相繼遷入。1998年後,李、王、杜、陳姓相繼遷入,該村現有272戶,986口人,皆為漢族,有三戶信奉基督教。張姓人口居多,佔全村總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二,馬姓次之。

自十一世祖宗信公遷青崖頭以來,至今近四百年,張氏族人秉承先祖遺風,忠厚傳家,勤勞淳樸,與鄰和睦,人丁興旺,已繁衍至27代。先後有十八世紹勤遷往東城街道邢家莊村,二十世春芝遷往東城街道煙冢鋪村,另有部分族人遷往全國各地,大多失考。

青崖頭張氏族人重視文物保護,八世祖一中公及夫人、九世祖邦彥公及夫人畫像,由青崖頭始遷祖宗信公從澇窪帶來,保存至今400餘年完好無損,乃我族之瑰寶和永久的紀念。

青崖頭張氏族人秉承了敬老孝親的傳統美德,時刻不忘先祖之恩,有著較強的宗族觀念。公元二〇〇三年清明節前夕,族人自發捐資,擇村西崖頭緩坡吉地,為始祖張榮立碑塚,以示緬懷先祖,永記祖恩。並將清宣統二年修譜時蘭升公所創立的“世傳成訓,正心修身,汝景宗德,恆興萬春”十六個輩份用字刻於碑上。

青州臨朐錢塘張氏 青崖頭分支簡介及世系溯源



青州臨朐錢塘張氏 青崖頭分支簡介及世系溯源



二、青崖頭分支世系溯源

據《張氏族譜》載,吾張氏系長安漢留侯子房公(張良)之後裔,至宋仁宗時由橫渠公(張載)遷居中州南山下(河南終南山),越百年值高宗南渡之亂,故徙錢塘。華齋公自錢塘遷至臨朐以來,已歷七百餘載。


青州臨朐錢塘張氏 青崖頭分支簡介及世系溯源


始祖華齋公電腦模擬畫像

青州臨朐錢塘張氏 青崖頭分支簡介及世系溯源


始祖華齋公夫人電腦模擬畫像

青州臨朐錢塘張氏始祖張榮,字華齋,夫人胡氏。生子德。卒於至正元年(1341年),葬於鳳凰山障保峪。原籍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今杭州市)人,元朝順帝年間因軍功,以拔貢之身份遷任青州府同知,致仕後於臨朐城西三十里的三郎山(明嘉靖年間建衡恭王墓後改名三陽山)前立村張家莊,明嘉靖初年,張家莊被衡恭王選為墓地,錢塘張氏被迫於嘉靖六年(1527年)東遷數裡於逄山之陰立村挪窩,雍正八年因洪水將挪窩族人房產悉數沖毀,遂西遷二里立村澇窪。

二世祖張德,太學生,夫人梁氏。生子慧。

三世祖張慧,明朝太學生,夫人葛、王氏。生子基。

四世祖張基,字丕緒,邑癢生,夫人李、汪氏。生二子,長子磷石、次子礎石。

五世祖張磷石,夫人杜、劉氏。生四子,長子鵬、次子鶴、三子鴻、四子鳳。

六世祖張鳳,字鳴岐,歲(歲貢)進士,夫人劉氏。生四子,長子經、次子綬、三子繹、四子緒。

七世祖張繹,字文緒,明弘治年間歲貢,歷任鎮定衛經歷、大同府懷仁縣知縣、大同府通判之職,卒於正德十五年(1520年),享年49歲。夫人甄氏。生二子,長子一正、次子一中。


"

家族史:

青州臨朐錢塘張氏

青崖頭分支簡介及世系溯源

文\\張成福

一、青崖頭分支簡介

青崖頭村在我族發祥地澇窪村東南方向,距離澇窪約20公里。

青崖頭村現隸屬於臨朐縣東城街道,座落於縣城南六公里處,彌河東岸,東紅公路(S227省道)西側,東界西竹寺溝村,南與東崔家河村毗鄰、西與城關街道東朱封村隔河相望,北與煙冢鋪村接壤,村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大致平坦,交通便利,公路四通八達。村莊佔地237畝,東西長440米,南北寬356米,聚落呈長方形,主街東西向。耕地740畝,土壤類型淋溶褐土,平原耕地以種植小麥、玉米、大豆等農作物為主,少量崖頭坡地和沙灘地種植紅薯、花生及其它經濟作物。2002年,農曆九月二十九日青崖頭設集貿市場,農曆四、九逢集。 彌河東岸處地殼斷裂帶,石崖陡峭,巖呈青色,村莊因處斷裂帶南頭,故名青崖頭。

明朝崇禎年間,張氏宗信由臨朐城西澇窪村(現青州市王墳鎮澇窪村)遷此立村,村中張姓皆為宗信公後裔。清初吳氏大成、大順自徐家上莊遷入。賀氏自叢家河、徐氏自徐州、馬氏魯玉自朱位、劉氏自今冶源鎮劉家田村、閔氏自青州閔家莊相繼遷入。1998年後,李、王、杜、陳姓相繼遷入,該村現有272戶,986口人,皆為漢族,有三戶信奉基督教。張姓人口居多,佔全村總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二,馬姓次之。

自十一世祖宗信公遷青崖頭以來,至今近四百年,張氏族人秉承先祖遺風,忠厚傳家,勤勞淳樸,與鄰和睦,人丁興旺,已繁衍至27代。先後有十八世紹勤遷往東城街道邢家莊村,二十世春芝遷往東城街道煙冢鋪村,另有部分族人遷往全國各地,大多失考。

青崖頭張氏族人重視文物保護,八世祖一中公及夫人、九世祖邦彥公及夫人畫像,由青崖頭始遷祖宗信公從澇窪帶來,保存至今400餘年完好無損,乃我族之瑰寶和永久的紀念。

青崖頭張氏族人秉承了敬老孝親的傳統美德,時刻不忘先祖之恩,有著較強的宗族觀念。公元二〇〇三年清明節前夕,族人自發捐資,擇村西崖頭緩坡吉地,為始祖張榮立碑塚,以示緬懷先祖,永記祖恩。並將清宣統二年修譜時蘭升公所創立的“世傳成訓,正心修身,汝景宗德,恆興萬春”十六個輩份用字刻於碑上。

青州臨朐錢塘張氏 青崖頭分支簡介及世系溯源



青州臨朐錢塘張氏 青崖頭分支簡介及世系溯源



二、青崖頭分支世系溯源

據《張氏族譜》載,吾張氏系長安漢留侯子房公(張良)之後裔,至宋仁宗時由橫渠公(張載)遷居中州南山下(河南終南山),越百年值高宗南渡之亂,故徙錢塘。華齋公自錢塘遷至臨朐以來,已歷七百餘載。


青州臨朐錢塘張氏 青崖頭分支簡介及世系溯源


始祖華齋公電腦模擬畫像

青州臨朐錢塘張氏 青崖頭分支簡介及世系溯源


始祖華齋公夫人電腦模擬畫像

青州臨朐錢塘張氏始祖張榮,字華齋,夫人胡氏。生子德。卒於至正元年(1341年),葬於鳳凰山障保峪。原籍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今杭州市)人,元朝順帝年間因軍功,以拔貢之身份遷任青州府同知,致仕後於臨朐城西三十里的三郎山(明嘉靖年間建衡恭王墓後改名三陽山)前立村張家莊,明嘉靖初年,張家莊被衡恭王選為墓地,錢塘張氏被迫於嘉靖六年(1527年)東遷數裡於逄山之陰立村挪窩,雍正八年因洪水將挪窩族人房產悉數沖毀,遂西遷二里立村澇窪。

二世祖張德,太學生,夫人梁氏。生子慧。

三世祖張慧,明朝太學生,夫人葛、王氏。生子基。

四世祖張基,字丕緒,邑癢生,夫人李、汪氏。生二子,長子磷石、次子礎石。

五世祖張磷石,夫人杜、劉氏。生四子,長子鵬、次子鶴、三子鴻、四子鳳。

六世祖張鳳,字鳴岐,歲(歲貢)進士,夫人劉氏。生四子,長子經、次子綬、三子繹、四子緒。

七世祖張繹,字文緒,明弘治年間歲貢,歷任鎮定衛經歷、大同府懷仁縣知縣、大同府通判之職,卒於正德十五年(1520年),享年49歲。夫人甄氏。生二子,長子一正、次子一中。


青州臨朐錢塘張氏 青崖頭分支簡介及世系溯源


八世祖一中公畫像


"

家族史:

青州臨朐錢塘張氏

青崖頭分支簡介及世系溯源

文\\張成福

一、青崖頭分支簡介

青崖頭村在我族發祥地澇窪村東南方向,距離澇窪約20公里。

青崖頭村現隸屬於臨朐縣東城街道,座落於縣城南六公里處,彌河東岸,東紅公路(S227省道)西側,東界西竹寺溝村,南與東崔家河村毗鄰、西與城關街道東朱封村隔河相望,北與煙冢鋪村接壤,村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大致平坦,交通便利,公路四通八達。村莊佔地237畝,東西長440米,南北寬356米,聚落呈長方形,主街東西向。耕地740畝,土壤類型淋溶褐土,平原耕地以種植小麥、玉米、大豆等農作物為主,少量崖頭坡地和沙灘地種植紅薯、花生及其它經濟作物。2002年,農曆九月二十九日青崖頭設集貿市場,農曆四、九逢集。 彌河東岸處地殼斷裂帶,石崖陡峭,巖呈青色,村莊因處斷裂帶南頭,故名青崖頭。

明朝崇禎年間,張氏宗信由臨朐城西澇窪村(現青州市王墳鎮澇窪村)遷此立村,村中張姓皆為宗信公後裔。清初吳氏大成、大順自徐家上莊遷入。賀氏自叢家河、徐氏自徐州、馬氏魯玉自朱位、劉氏自今冶源鎮劉家田村、閔氏自青州閔家莊相繼遷入。1998年後,李、王、杜、陳姓相繼遷入,該村現有272戶,986口人,皆為漢族,有三戶信奉基督教。張姓人口居多,佔全村總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二,馬姓次之。

自十一世祖宗信公遷青崖頭以來,至今近四百年,張氏族人秉承先祖遺風,忠厚傳家,勤勞淳樸,與鄰和睦,人丁興旺,已繁衍至27代。先後有十八世紹勤遷往東城街道邢家莊村,二十世春芝遷往東城街道煙冢鋪村,另有部分族人遷往全國各地,大多失考。

青崖頭張氏族人重視文物保護,八世祖一中公及夫人、九世祖邦彥公及夫人畫像,由青崖頭始遷祖宗信公從澇窪帶來,保存至今400餘年完好無損,乃我族之瑰寶和永久的紀念。

青崖頭張氏族人秉承了敬老孝親的傳統美德,時刻不忘先祖之恩,有著較強的宗族觀念。公元二〇〇三年清明節前夕,族人自發捐資,擇村西崖頭緩坡吉地,為始祖張榮立碑塚,以示緬懷先祖,永記祖恩。並將清宣統二年修譜時蘭升公所創立的“世傳成訓,正心修身,汝景宗德,恆興萬春”十六個輩份用字刻於碑上。

青州臨朐錢塘張氏 青崖頭分支簡介及世系溯源



青州臨朐錢塘張氏 青崖頭分支簡介及世系溯源



二、青崖頭分支世系溯源

據《張氏族譜》載,吾張氏系長安漢留侯子房公(張良)之後裔,至宋仁宗時由橫渠公(張載)遷居中州南山下(河南終南山),越百年值高宗南渡之亂,故徙錢塘。華齋公自錢塘遷至臨朐以來,已歷七百餘載。


青州臨朐錢塘張氏 青崖頭分支簡介及世系溯源


始祖華齋公電腦模擬畫像

青州臨朐錢塘張氏 青崖頭分支簡介及世系溯源


始祖華齋公夫人電腦模擬畫像

青州臨朐錢塘張氏始祖張榮,字華齋,夫人胡氏。生子德。卒於至正元年(1341年),葬於鳳凰山障保峪。原籍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今杭州市)人,元朝順帝年間因軍功,以拔貢之身份遷任青州府同知,致仕後於臨朐城西三十里的三郎山(明嘉靖年間建衡恭王墓後改名三陽山)前立村張家莊,明嘉靖初年,張家莊被衡恭王選為墓地,錢塘張氏被迫於嘉靖六年(1527年)東遷數裡於逄山之陰立村挪窩,雍正八年因洪水將挪窩族人房產悉數沖毀,遂西遷二里立村澇窪。

二世祖張德,太學生,夫人梁氏。生子慧。

三世祖張慧,明朝太學生,夫人葛、王氏。生子基。

四世祖張基,字丕緒,邑癢生,夫人李、汪氏。生二子,長子磷石、次子礎石。

五世祖張磷石,夫人杜、劉氏。生四子,長子鵬、次子鶴、三子鴻、四子鳳。

六世祖張鳳,字鳴岐,歲(歲貢)進士,夫人劉氏。生四子,長子經、次子綬、三子繹、四子緒。

七世祖張繹,字文緒,明弘治年間歲貢,歷任鎮定衛經歷、大同府懷仁縣知縣、大同府通判之職,卒於正德十五年(1520年),享年49歲。夫人甄氏。生二子,長子一正、次子一中。


青州臨朐錢塘張氏 青崖頭分支簡介及世系溯源


八世祖一中公畫像


青州臨朐錢塘張氏 青崖頭分支簡介及世系溯源


八世祖一中公夫人畫像

八世祖張一中,敕贈承德郎、工部營膳清吏司主事、又贈山西按察司副使,夫人不詳。生五子,長子邦彥(嘉靖辛卯舉人,丁未進士)、次子邦本(歲貢、綬義官)、三子邦直(嘉靖丙午舉人,以子貴封行人司大行人,其子敦善萬曆十九年(1591年)鄉試中舉人,次年中壬辰科翁正春榜3甲第122名進士,授行人司司副,惜不久病逝。)、四子邦教、五子邦土(十八歲中武舉人)。


"

家族史:

青州臨朐錢塘張氏

青崖頭分支簡介及世系溯源

文\\張成福

一、青崖頭分支簡介

青崖頭村在我族發祥地澇窪村東南方向,距離澇窪約20公里。

青崖頭村現隸屬於臨朐縣東城街道,座落於縣城南六公里處,彌河東岸,東紅公路(S227省道)西側,東界西竹寺溝村,南與東崔家河村毗鄰、西與城關街道東朱封村隔河相望,北與煙冢鋪村接壤,村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大致平坦,交通便利,公路四通八達。村莊佔地237畝,東西長440米,南北寬356米,聚落呈長方形,主街東西向。耕地740畝,土壤類型淋溶褐土,平原耕地以種植小麥、玉米、大豆等農作物為主,少量崖頭坡地和沙灘地種植紅薯、花生及其它經濟作物。2002年,農曆九月二十九日青崖頭設集貿市場,農曆四、九逢集。 彌河東岸處地殼斷裂帶,石崖陡峭,巖呈青色,村莊因處斷裂帶南頭,故名青崖頭。

明朝崇禎年間,張氏宗信由臨朐城西澇窪村(現青州市王墳鎮澇窪村)遷此立村,村中張姓皆為宗信公後裔。清初吳氏大成、大順自徐家上莊遷入。賀氏自叢家河、徐氏自徐州、馬氏魯玉自朱位、劉氏自今冶源鎮劉家田村、閔氏自青州閔家莊相繼遷入。1998年後,李、王、杜、陳姓相繼遷入,該村現有272戶,986口人,皆為漢族,有三戶信奉基督教。張姓人口居多,佔全村總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二,馬姓次之。

自十一世祖宗信公遷青崖頭以來,至今近四百年,張氏族人秉承先祖遺風,忠厚傳家,勤勞淳樸,與鄰和睦,人丁興旺,已繁衍至27代。先後有十八世紹勤遷往東城街道邢家莊村,二十世春芝遷往東城街道煙冢鋪村,另有部分族人遷往全國各地,大多失考。

青崖頭張氏族人重視文物保護,八世祖一中公及夫人、九世祖邦彥公及夫人畫像,由青崖頭始遷祖宗信公從澇窪帶來,保存至今400餘年完好無損,乃我族之瑰寶和永久的紀念。

青崖頭張氏族人秉承了敬老孝親的傳統美德,時刻不忘先祖之恩,有著較強的宗族觀念。公元二〇〇三年清明節前夕,族人自發捐資,擇村西崖頭緩坡吉地,為始祖張榮立碑塚,以示緬懷先祖,永記祖恩。並將清宣統二年修譜時蘭升公所創立的“世傳成訓,正心修身,汝景宗德,恆興萬春”十六個輩份用字刻於碑上。

青州臨朐錢塘張氏 青崖頭分支簡介及世系溯源



青州臨朐錢塘張氏 青崖頭分支簡介及世系溯源



二、青崖頭分支世系溯源

據《張氏族譜》載,吾張氏系長安漢留侯子房公(張良)之後裔,至宋仁宗時由橫渠公(張載)遷居中州南山下(河南終南山),越百年值高宗南渡之亂,故徙錢塘。華齋公自錢塘遷至臨朐以來,已歷七百餘載。


青州臨朐錢塘張氏 青崖頭分支簡介及世系溯源


始祖華齋公電腦模擬畫像

青州臨朐錢塘張氏 青崖頭分支簡介及世系溯源


始祖華齋公夫人電腦模擬畫像

青州臨朐錢塘張氏始祖張榮,字華齋,夫人胡氏。生子德。卒於至正元年(1341年),葬於鳳凰山障保峪。原籍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今杭州市)人,元朝順帝年間因軍功,以拔貢之身份遷任青州府同知,致仕後於臨朐城西三十里的三郎山(明嘉靖年間建衡恭王墓後改名三陽山)前立村張家莊,明嘉靖初年,張家莊被衡恭王選為墓地,錢塘張氏被迫於嘉靖六年(1527年)東遷數裡於逄山之陰立村挪窩,雍正八年因洪水將挪窩族人房產悉數沖毀,遂西遷二里立村澇窪。

二世祖張德,太學生,夫人梁氏。生子慧。

三世祖張慧,明朝太學生,夫人葛、王氏。生子基。

四世祖張基,字丕緒,邑癢生,夫人李、汪氏。生二子,長子磷石、次子礎石。

五世祖張磷石,夫人杜、劉氏。生四子,長子鵬、次子鶴、三子鴻、四子鳳。

六世祖張鳳,字鳴岐,歲(歲貢)進士,夫人劉氏。生四子,長子經、次子綬、三子繹、四子緒。

七世祖張繹,字文緒,明弘治年間歲貢,歷任鎮定衛經歷、大同府懷仁縣知縣、大同府通判之職,卒於正德十五年(1520年),享年49歲。夫人甄氏。生二子,長子一正、次子一中。


青州臨朐錢塘張氏 青崖頭分支簡介及世系溯源


八世祖一中公畫像


青州臨朐錢塘張氏 青崖頭分支簡介及世系溯源


八世祖一中公夫人畫像

八世祖張一中,敕贈承德郎、工部營膳清吏司主事、又贈山西按察司副使,夫人不詳。生五子,長子邦彥(嘉靖辛卯舉人,丁未進士)、次子邦本(歲貢、綬義官)、三子邦直(嘉靖丙午舉人,以子貴封行人司大行人,其子敦善萬曆十九年(1591年)鄉試中舉人,次年中壬辰科翁正春榜3甲第122名進士,授行人司司副,惜不久病逝。)、四子邦教、五子邦土(十八歲中武舉人)。


青州臨朐錢塘張氏 青崖頭分支簡介及世系溯源


九世祖邦彥公畫像


"

家族史:

青州臨朐錢塘張氏

青崖頭分支簡介及世系溯源

文\\張成福

一、青崖頭分支簡介

青崖頭村在我族發祥地澇窪村東南方向,距離澇窪約20公里。

青崖頭村現隸屬於臨朐縣東城街道,座落於縣城南六公里處,彌河東岸,東紅公路(S227省道)西側,東界西竹寺溝村,南與東崔家河村毗鄰、西與城關街道東朱封村隔河相望,北與煙冢鋪村接壤,村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大致平坦,交通便利,公路四通八達。村莊佔地237畝,東西長440米,南北寬356米,聚落呈長方形,主街東西向。耕地740畝,土壤類型淋溶褐土,平原耕地以種植小麥、玉米、大豆等農作物為主,少量崖頭坡地和沙灘地種植紅薯、花生及其它經濟作物。2002年,農曆九月二十九日青崖頭設集貿市場,農曆四、九逢集。 彌河東岸處地殼斷裂帶,石崖陡峭,巖呈青色,村莊因處斷裂帶南頭,故名青崖頭。

明朝崇禎年間,張氏宗信由臨朐城西澇窪村(現青州市王墳鎮澇窪村)遷此立村,村中張姓皆為宗信公後裔。清初吳氏大成、大順自徐家上莊遷入。賀氏自叢家河、徐氏自徐州、馬氏魯玉自朱位、劉氏自今冶源鎮劉家田村、閔氏自青州閔家莊相繼遷入。1998年後,李、王、杜、陳姓相繼遷入,該村現有272戶,986口人,皆為漢族,有三戶信奉基督教。張姓人口居多,佔全村總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二,馬姓次之。

自十一世祖宗信公遷青崖頭以來,至今近四百年,張氏族人秉承先祖遺風,忠厚傳家,勤勞淳樸,與鄰和睦,人丁興旺,已繁衍至27代。先後有十八世紹勤遷往東城街道邢家莊村,二十世春芝遷往東城街道煙冢鋪村,另有部分族人遷往全國各地,大多失考。

青崖頭張氏族人重視文物保護,八世祖一中公及夫人、九世祖邦彥公及夫人畫像,由青崖頭始遷祖宗信公從澇窪帶來,保存至今400餘年完好無損,乃我族之瑰寶和永久的紀念。

青崖頭張氏族人秉承了敬老孝親的傳統美德,時刻不忘先祖之恩,有著較強的宗族觀念。公元二〇〇三年清明節前夕,族人自發捐資,擇村西崖頭緩坡吉地,為始祖張榮立碑塚,以示緬懷先祖,永記祖恩。並將清宣統二年修譜時蘭升公所創立的“世傳成訓,正心修身,汝景宗德,恆興萬春”十六個輩份用字刻於碑上。

青州臨朐錢塘張氏 青崖頭分支簡介及世系溯源



青州臨朐錢塘張氏 青崖頭分支簡介及世系溯源



二、青崖頭分支世系溯源

據《張氏族譜》載,吾張氏系長安漢留侯子房公(張良)之後裔,至宋仁宗時由橫渠公(張載)遷居中州南山下(河南終南山),越百年值高宗南渡之亂,故徙錢塘。華齋公自錢塘遷至臨朐以來,已歷七百餘載。


青州臨朐錢塘張氏 青崖頭分支簡介及世系溯源


始祖華齋公電腦模擬畫像

青州臨朐錢塘張氏 青崖頭分支簡介及世系溯源


始祖華齋公夫人電腦模擬畫像

青州臨朐錢塘張氏始祖張榮,字華齋,夫人胡氏。生子德。卒於至正元年(1341年),葬於鳳凰山障保峪。原籍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今杭州市)人,元朝順帝年間因軍功,以拔貢之身份遷任青州府同知,致仕後於臨朐城西三十里的三郎山(明嘉靖年間建衡恭王墓後改名三陽山)前立村張家莊,明嘉靖初年,張家莊被衡恭王選為墓地,錢塘張氏被迫於嘉靖六年(1527年)東遷數裡於逄山之陰立村挪窩,雍正八年因洪水將挪窩族人房產悉數沖毀,遂西遷二里立村澇窪。

二世祖張德,太學生,夫人梁氏。生子慧。

三世祖張慧,明朝太學生,夫人葛、王氏。生子基。

四世祖張基,字丕緒,邑癢生,夫人李、汪氏。生二子,長子磷石、次子礎石。

五世祖張磷石,夫人杜、劉氏。生四子,長子鵬、次子鶴、三子鴻、四子鳳。

六世祖張鳳,字鳴岐,歲(歲貢)進士,夫人劉氏。生四子,長子經、次子綬、三子繹、四子緒。

七世祖張繹,字文緒,明弘治年間歲貢,歷任鎮定衛經歷、大同府懷仁縣知縣、大同府通判之職,卒於正德十五年(1520年),享年49歲。夫人甄氏。生二子,長子一正、次子一中。


青州臨朐錢塘張氏 青崖頭分支簡介及世系溯源


八世祖一中公畫像


青州臨朐錢塘張氏 青崖頭分支簡介及世系溯源


八世祖一中公夫人畫像

八世祖張一中,敕贈承德郎、工部營膳清吏司主事、又贈山西按察司副使,夫人不詳。生五子,長子邦彥(嘉靖辛卯舉人,丁未進士)、次子邦本(歲貢、綬義官)、三子邦直(嘉靖丙午舉人,以子貴封行人司大行人,其子敦善萬曆十九年(1591年)鄉試中舉人,次年中壬辰科翁正春榜3甲第122名進士,授行人司司副,惜不久病逝。)、四子邦教、五子邦土(十八歲中武舉人)。


青州臨朐錢塘張氏 青崖頭分支簡介及世系溯源


九世祖邦彥公畫像


青州臨朐錢塘張氏 青崖頭分支簡介及世系溯源


九世祖邦彥公夫人畫像

九世組張邦彥,字才甫,號元洲,嘉靖辛卯(1531年)舉人,丁未(1547年)進士,出生年代不詳,卒於嘉靖末年至隆慶年間(約1566-1571年間,《張邦彥傳》收錄於馮惟敏編纂隆慶《保定府志》1571年刻本)。初授工部營繕清吏司主事,戶部主事,員外郎,延安府知府(1556年前後在任,嘉靖三十五年黃帝陵致祭碑由時任延安知府張邦彥所立,現立於黃帝陵軒轅廟)、易州兵備道(1559年前後在任),嘉靖四十年(1561年)轉任懷柔兵備道,因整飭得法升任山西右參政,嘉靖四十二年十一月己卯(1563年)由山西右參政擢任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大同,嘉靖四十五年正月己未(1566年)致仕,卒於家。夫人黃、劉氏。生二子,長子學善(邑癢生)、次子志善(太學生,其曾孫良範萬曆二十二年由澇窪遷黃崖頭)。注:南開大學常建華《晚明華北宗族與族譜的再造》論文中_以山東青州_重修邢氏宗譜_為例,提到了張邦彥之曾孫女(張邦彥之孫廩生張夢鬥之女)嫁於官至兵部尚書的當朝名將邢玠之孫(邢享吉),據族譜記載張夢鬥應為志善公之子。

十世祖張學善,邑癢生,夫人不詳。生子宗信。

十一世祖張宗信明朝崇禎年間由澇窪遷青崖頭(並帶來邦彥公、一中公夫婦畫像,保存至今),生子云衡。

十二世祖張雲衡,生子時通。

十三世祖張時通,生五子,長子棟,次子森,三子柱,四子楫,五子標。

十四世,張棟生四子奇輝、奇謨、奇斡、奇勳;張森生奇詳,後失考;張柱生二子奇浩、奇功,後失考;張楫生三子奇通、奇業、奇宗;張標生二子奇玉、奇秀,後失考。

現村中張氏皆為十四世張棟和張楫之後,張棟之後人稱父親為“爹”,張楫之後人稱父親為“爺”(相傳棟和楫兄弟二人因家庭瑣事不和,才有了“爹”、“爺”稱謂的區別,具體原因有待考證),此後澇窪錢塘張氏在青崖頭村分為兩大支系。

自明末宗信公遷青崖頭至今近四百年來,族人民風淳樸,忠厚傳家,勤勞和睦,人丁興旺,已繁衍至二十七世。

附圖一:

"

家族史:

青州臨朐錢塘張氏

青崖頭分支簡介及世系溯源

文\\張成福

一、青崖頭分支簡介

青崖頭村在我族發祥地澇窪村東南方向,距離澇窪約20公里。

青崖頭村現隸屬於臨朐縣東城街道,座落於縣城南六公里處,彌河東岸,東紅公路(S227省道)西側,東界西竹寺溝村,南與東崔家河村毗鄰、西與城關街道東朱封村隔河相望,北與煙冢鋪村接壤,村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大致平坦,交通便利,公路四通八達。村莊佔地237畝,東西長440米,南北寬356米,聚落呈長方形,主街東西向。耕地740畝,土壤類型淋溶褐土,平原耕地以種植小麥、玉米、大豆等農作物為主,少量崖頭坡地和沙灘地種植紅薯、花生及其它經濟作物。2002年,農曆九月二十九日青崖頭設集貿市場,農曆四、九逢集。 彌河東岸處地殼斷裂帶,石崖陡峭,巖呈青色,村莊因處斷裂帶南頭,故名青崖頭。

明朝崇禎年間,張氏宗信由臨朐城西澇窪村(現青州市王墳鎮澇窪村)遷此立村,村中張姓皆為宗信公後裔。清初吳氏大成、大順自徐家上莊遷入。賀氏自叢家河、徐氏自徐州、馬氏魯玉自朱位、劉氏自今冶源鎮劉家田村、閔氏自青州閔家莊相繼遷入。1998年後,李、王、杜、陳姓相繼遷入,該村現有272戶,986口人,皆為漢族,有三戶信奉基督教。張姓人口居多,佔全村總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二,馬姓次之。

自十一世祖宗信公遷青崖頭以來,至今近四百年,張氏族人秉承先祖遺風,忠厚傳家,勤勞淳樸,與鄰和睦,人丁興旺,已繁衍至27代。先後有十八世紹勤遷往東城街道邢家莊村,二十世春芝遷往東城街道煙冢鋪村,另有部分族人遷往全國各地,大多失考。

青崖頭張氏族人重視文物保護,八世祖一中公及夫人、九世祖邦彥公及夫人畫像,由青崖頭始遷祖宗信公從澇窪帶來,保存至今400餘年完好無損,乃我族之瑰寶和永久的紀念。

青崖頭張氏族人秉承了敬老孝親的傳統美德,時刻不忘先祖之恩,有著較強的宗族觀念。公元二〇〇三年清明節前夕,族人自發捐資,擇村西崖頭緩坡吉地,為始祖張榮立碑塚,以示緬懷先祖,永記祖恩。並將清宣統二年修譜時蘭升公所創立的“世傳成訓,正心修身,汝景宗德,恆興萬春”十六個輩份用字刻於碑上。

青州臨朐錢塘張氏 青崖頭分支簡介及世系溯源



青州臨朐錢塘張氏 青崖頭分支簡介及世系溯源



二、青崖頭分支世系溯源

據《張氏族譜》載,吾張氏系長安漢留侯子房公(張良)之後裔,至宋仁宗時由橫渠公(張載)遷居中州南山下(河南終南山),越百年值高宗南渡之亂,故徙錢塘。華齋公自錢塘遷至臨朐以來,已歷七百餘載。


青州臨朐錢塘張氏 青崖頭分支簡介及世系溯源


始祖華齋公電腦模擬畫像

青州臨朐錢塘張氏 青崖頭分支簡介及世系溯源


始祖華齋公夫人電腦模擬畫像

青州臨朐錢塘張氏始祖張榮,字華齋,夫人胡氏。生子德。卒於至正元年(1341年),葬於鳳凰山障保峪。原籍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今杭州市)人,元朝順帝年間因軍功,以拔貢之身份遷任青州府同知,致仕後於臨朐城西三十里的三郎山(明嘉靖年間建衡恭王墓後改名三陽山)前立村張家莊,明嘉靖初年,張家莊被衡恭王選為墓地,錢塘張氏被迫於嘉靖六年(1527年)東遷數裡於逄山之陰立村挪窩,雍正八年因洪水將挪窩族人房產悉數沖毀,遂西遷二里立村澇窪。

二世祖張德,太學生,夫人梁氏。生子慧。

三世祖張慧,明朝太學生,夫人葛、王氏。生子基。

四世祖張基,字丕緒,邑癢生,夫人李、汪氏。生二子,長子磷石、次子礎石。

五世祖張磷石,夫人杜、劉氏。生四子,長子鵬、次子鶴、三子鴻、四子鳳。

六世祖張鳳,字鳴岐,歲(歲貢)進士,夫人劉氏。生四子,長子經、次子綬、三子繹、四子緒。

七世祖張繹,字文緒,明弘治年間歲貢,歷任鎮定衛經歷、大同府懷仁縣知縣、大同府通判之職,卒於正德十五年(1520年),享年49歲。夫人甄氏。生二子,長子一正、次子一中。


青州臨朐錢塘張氏 青崖頭分支簡介及世系溯源


八世祖一中公畫像


青州臨朐錢塘張氏 青崖頭分支簡介及世系溯源


八世祖一中公夫人畫像

八世祖張一中,敕贈承德郎、工部營膳清吏司主事、又贈山西按察司副使,夫人不詳。生五子,長子邦彥(嘉靖辛卯舉人,丁未進士)、次子邦本(歲貢、綬義官)、三子邦直(嘉靖丙午舉人,以子貴封行人司大行人,其子敦善萬曆十九年(1591年)鄉試中舉人,次年中壬辰科翁正春榜3甲第122名進士,授行人司司副,惜不久病逝。)、四子邦教、五子邦土(十八歲中武舉人)。


青州臨朐錢塘張氏 青崖頭分支簡介及世系溯源


九世祖邦彥公畫像


青州臨朐錢塘張氏 青崖頭分支簡介及世系溯源


九世祖邦彥公夫人畫像

九世組張邦彥,字才甫,號元洲,嘉靖辛卯(1531年)舉人,丁未(1547年)進士,出生年代不詳,卒於嘉靖末年至隆慶年間(約1566-1571年間,《張邦彥傳》收錄於馮惟敏編纂隆慶《保定府志》1571年刻本)。初授工部營繕清吏司主事,戶部主事,員外郎,延安府知府(1556年前後在任,嘉靖三十五年黃帝陵致祭碑由時任延安知府張邦彥所立,現立於黃帝陵軒轅廟)、易州兵備道(1559年前後在任),嘉靖四十年(1561年)轉任懷柔兵備道,因整飭得法升任山西右參政,嘉靖四十二年十一月己卯(1563年)由山西右參政擢任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大同,嘉靖四十五年正月己未(1566年)致仕,卒於家。夫人黃、劉氏。生二子,長子學善(邑癢生)、次子志善(太學生,其曾孫良範萬曆二十二年由澇窪遷黃崖頭)。注:南開大學常建華《晚明華北宗族與族譜的再造》論文中_以山東青州_重修邢氏宗譜_為例,提到了張邦彥之曾孫女(張邦彥之孫廩生張夢鬥之女)嫁於官至兵部尚書的當朝名將邢玠之孫(邢享吉),據族譜記載張夢鬥應為志善公之子。

十世祖張學善,邑癢生,夫人不詳。生子宗信。

十一世祖張宗信明朝崇禎年間由澇窪遷青崖頭(並帶來邦彥公、一中公夫婦畫像,保存至今),生子云衡。

十二世祖張雲衡,生子時通。

十三世祖張時通,生五子,長子棟,次子森,三子柱,四子楫,五子標。

十四世,張棟生四子奇輝、奇謨、奇斡、奇勳;張森生奇詳,後失考;張柱生二子奇浩、奇功,後失考;張楫生三子奇通、奇業、奇宗;張標生二子奇玉、奇秀,後失考。

現村中張氏皆為十四世張棟和張楫之後,張棟之後人稱父親為“爹”,張楫之後人稱父親為“爺”(相傳棟和楫兄弟二人因家庭瑣事不和,才有了“爹”、“爺”稱謂的區別,具體原因有待考證),此後澇窪錢塘張氏在青崖頭村分為兩大支系。

自明末宗信公遷青崖頭至今近四百年來,族人民風淳樸,忠厚傳家,勤勞和睦,人丁興旺,已繁衍至二十七世。

附圖一:

青州臨朐錢塘張氏 青崖頭分支簡介及世系溯源


附圖二:

"

家族史:

青州臨朐錢塘張氏

青崖頭分支簡介及世系溯源

文\\張成福

一、青崖頭分支簡介

青崖頭村在我族發祥地澇窪村東南方向,距離澇窪約20公里。

青崖頭村現隸屬於臨朐縣東城街道,座落於縣城南六公里處,彌河東岸,東紅公路(S227省道)西側,東界西竹寺溝村,南與東崔家河村毗鄰、西與城關街道東朱封村隔河相望,北與煙冢鋪村接壤,村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大致平坦,交通便利,公路四通八達。村莊佔地237畝,東西長440米,南北寬356米,聚落呈長方形,主街東西向。耕地740畝,土壤類型淋溶褐土,平原耕地以種植小麥、玉米、大豆等農作物為主,少量崖頭坡地和沙灘地種植紅薯、花生及其它經濟作物。2002年,農曆九月二十九日青崖頭設集貿市場,農曆四、九逢集。 彌河東岸處地殼斷裂帶,石崖陡峭,巖呈青色,村莊因處斷裂帶南頭,故名青崖頭。

明朝崇禎年間,張氏宗信由臨朐城西澇窪村(現青州市王墳鎮澇窪村)遷此立村,村中張姓皆為宗信公後裔。清初吳氏大成、大順自徐家上莊遷入。賀氏自叢家河、徐氏自徐州、馬氏魯玉自朱位、劉氏自今冶源鎮劉家田村、閔氏自青州閔家莊相繼遷入。1998年後,李、王、杜、陳姓相繼遷入,該村現有272戶,986口人,皆為漢族,有三戶信奉基督教。張姓人口居多,佔全村總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二,馬姓次之。

自十一世祖宗信公遷青崖頭以來,至今近四百年,張氏族人秉承先祖遺風,忠厚傳家,勤勞淳樸,與鄰和睦,人丁興旺,已繁衍至27代。先後有十八世紹勤遷往東城街道邢家莊村,二十世春芝遷往東城街道煙冢鋪村,另有部分族人遷往全國各地,大多失考。

青崖頭張氏族人重視文物保護,八世祖一中公及夫人、九世祖邦彥公及夫人畫像,由青崖頭始遷祖宗信公從澇窪帶來,保存至今400餘年完好無損,乃我族之瑰寶和永久的紀念。

青崖頭張氏族人秉承了敬老孝親的傳統美德,時刻不忘先祖之恩,有著較強的宗族觀念。公元二〇〇三年清明節前夕,族人自發捐資,擇村西崖頭緩坡吉地,為始祖張榮立碑塚,以示緬懷先祖,永記祖恩。並將清宣統二年修譜時蘭升公所創立的“世傳成訓,正心修身,汝景宗德,恆興萬春”十六個輩份用字刻於碑上。

青州臨朐錢塘張氏 青崖頭分支簡介及世系溯源



青州臨朐錢塘張氏 青崖頭分支簡介及世系溯源



二、青崖頭分支世系溯源

據《張氏族譜》載,吾張氏系長安漢留侯子房公(張良)之後裔,至宋仁宗時由橫渠公(張載)遷居中州南山下(河南終南山),越百年值高宗南渡之亂,故徙錢塘。華齋公自錢塘遷至臨朐以來,已歷七百餘載。


青州臨朐錢塘張氏 青崖頭分支簡介及世系溯源


始祖華齋公電腦模擬畫像

青州臨朐錢塘張氏 青崖頭分支簡介及世系溯源


始祖華齋公夫人電腦模擬畫像

青州臨朐錢塘張氏始祖張榮,字華齋,夫人胡氏。生子德。卒於至正元年(1341年),葬於鳳凰山障保峪。原籍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今杭州市)人,元朝順帝年間因軍功,以拔貢之身份遷任青州府同知,致仕後於臨朐城西三十里的三郎山(明嘉靖年間建衡恭王墓後改名三陽山)前立村張家莊,明嘉靖初年,張家莊被衡恭王選為墓地,錢塘張氏被迫於嘉靖六年(1527年)東遷數裡於逄山之陰立村挪窩,雍正八年因洪水將挪窩族人房產悉數沖毀,遂西遷二里立村澇窪。

二世祖張德,太學生,夫人梁氏。生子慧。

三世祖張慧,明朝太學生,夫人葛、王氏。生子基。

四世祖張基,字丕緒,邑癢生,夫人李、汪氏。生二子,長子磷石、次子礎石。

五世祖張磷石,夫人杜、劉氏。生四子,長子鵬、次子鶴、三子鴻、四子鳳。

六世祖張鳳,字鳴岐,歲(歲貢)進士,夫人劉氏。生四子,長子經、次子綬、三子繹、四子緒。

七世祖張繹,字文緒,明弘治年間歲貢,歷任鎮定衛經歷、大同府懷仁縣知縣、大同府通判之職,卒於正德十五年(1520年),享年49歲。夫人甄氏。生二子,長子一正、次子一中。


青州臨朐錢塘張氏 青崖頭分支簡介及世系溯源


八世祖一中公畫像


青州臨朐錢塘張氏 青崖頭分支簡介及世系溯源


八世祖一中公夫人畫像

八世祖張一中,敕贈承德郎、工部營膳清吏司主事、又贈山西按察司副使,夫人不詳。生五子,長子邦彥(嘉靖辛卯舉人,丁未進士)、次子邦本(歲貢、綬義官)、三子邦直(嘉靖丙午舉人,以子貴封行人司大行人,其子敦善萬曆十九年(1591年)鄉試中舉人,次年中壬辰科翁正春榜3甲第122名進士,授行人司司副,惜不久病逝。)、四子邦教、五子邦土(十八歲中武舉人)。


青州臨朐錢塘張氏 青崖頭分支簡介及世系溯源


九世祖邦彥公畫像


青州臨朐錢塘張氏 青崖頭分支簡介及世系溯源


九世祖邦彥公夫人畫像

九世組張邦彥,字才甫,號元洲,嘉靖辛卯(1531年)舉人,丁未(1547年)進士,出生年代不詳,卒於嘉靖末年至隆慶年間(約1566-1571年間,《張邦彥傳》收錄於馮惟敏編纂隆慶《保定府志》1571年刻本)。初授工部營繕清吏司主事,戶部主事,員外郎,延安府知府(1556年前後在任,嘉靖三十五年黃帝陵致祭碑由時任延安知府張邦彥所立,現立於黃帝陵軒轅廟)、易州兵備道(1559年前後在任),嘉靖四十年(1561年)轉任懷柔兵備道,因整飭得法升任山西右參政,嘉靖四十二年十一月己卯(1563年)由山西右參政擢任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大同,嘉靖四十五年正月己未(1566年)致仕,卒於家。夫人黃、劉氏。生二子,長子學善(邑癢生)、次子志善(太學生,其曾孫良範萬曆二十二年由澇窪遷黃崖頭)。注:南開大學常建華《晚明華北宗族與族譜的再造》論文中_以山東青州_重修邢氏宗譜_為例,提到了張邦彥之曾孫女(張邦彥之孫廩生張夢鬥之女)嫁於官至兵部尚書的當朝名將邢玠之孫(邢享吉),據族譜記載張夢鬥應為志善公之子。

十世祖張學善,邑癢生,夫人不詳。生子宗信。

十一世祖張宗信明朝崇禎年間由澇窪遷青崖頭(並帶來邦彥公、一中公夫婦畫像,保存至今),生子云衡。

十二世祖張雲衡,生子時通。

十三世祖張時通,生五子,長子棟,次子森,三子柱,四子楫,五子標。

十四世,張棟生四子奇輝、奇謨、奇斡、奇勳;張森生奇詳,後失考;張柱生二子奇浩、奇功,後失考;張楫生三子奇通、奇業、奇宗;張標生二子奇玉、奇秀,後失考。

現村中張氏皆為十四世張棟和張楫之後,張棟之後人稱父親為“爹”,張楫之後人稱父親為“爺”(相傳棟和楫兄弟二人因家庭瑣事不和,才有了“爹”、“爺”稱謂的區別,具體原因有待考證),此後澇窪錢塘張氏在青崖頭村分為兩大支系。

自明末宗信公遷青崖頭至今近四百年來,族人民風淳樸,忠厚傳家,勤勞和睦,人丁興旺,已繁衍至二十七世。

附圖一:

青州臨朐錢塘張氏 青崖頭分支簡介及世系溯源


附圖二:

青州臨朐錢塘張氏 青崖頭分支簡介及世系溯源


以上文章參考資料:《臨朐村鎮志略》、 2004版《張氏族譜》、二十四世張敬華撰寫的部分族史資料、明《世宗實錄》、《大同府志》、《懷柔縣誌》等。

"

家族史:

青州臨朐錢塘張氏

青崖頭分支簡介及世系溯源

文\\張成福

一、青崖頭分支簡介

青崖頭村在我族發祥地澇窪村東南方向,距離澇窪約20公里。

青崖頭村現隸屬於臨朐縣東城街道,座落於縣城南六公里處,彌河東岸,東紅公路(S227省道)西側,東界西竹寺溝村,南與東崔家河村毗鄰、西與城關街道東朱封村隔河相望,北與煙冢鋪村接壤,村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大致平坦,交通便利,公路四通八達。村莊佔地237畝,東西長440米,南北寬356米,聚落呈長方形,主街東西向。耕地740畝,土壤類型淋溶褐土,平原耕地以種植小麥、玉米、大豆等農作物為主,少量崖頭坡地和沙灘地種植紅薯、花生及其它經濟作物。2002年,農曆九月二十九日青崖頭設集貿市場,農曆四、九逢集。 彌河東岸處地殼斷裂帶,石崖陡峭,巖呈青色,村莊因處斷裂帶南頭,故名青崖頭。

明朝崇禎年間,張氏宗信由臨朐城西澇窪村(現青州市王墳鎮澇窪村)遷此立村,村中張姓皆為宗信公後裔。清初吳氏大成、大順自徐家上莊遷入。賀氏自叢家河、徐氏自徐州、馬氏魯玉自朱位、劉氏自今冶源鎮劉家田村、閔氏自青州閔家莊相繼遷入。1998年後,李、王、杜、陳姓相繼遷入,該村現有272戶,986口人,皆為漢族,有三戶信奉基督教。張姓人口居多,佔全村總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二,馬姓次之。

自十一世祖宗信公遷青崖頭以來,至今近四百年,張氏族人秉承先祖遺風,忠厚傳家,勤勞淳樸,與鄰和睦,人丁興旺,已繁衍至27代。先後有十八世紹勤遷往東城街道邢家莊村,二十世春芝遷往東城街道煙冢鋪村,另有部分族人遷往全國各地,大多失考。

青崖頭張氏族人重視文物保護,八世祖一中公及夫人、九世祖邦彥公及夫人畫像,由青崖頭始遷祖宗信公從澇窪帶來,保存至今400餘年完好無損,乃我族之瑰寶和永久的紀念。

青崖頭張氏族人秉承了敬老孝親的傳統美德,時刻不忘先祖之恩,有著較強的宗族觀念。公元二〇〇三年清明節前夕,族人自發捐資,擇村西崖頭緩坡吉地,為始祖張榮立碑塚,以示緬懷先祖,永記祖恩。並將清宣統二年修譜時蘭升公所創立的“世傳成訓,正心修身,汝景宗德,恆興萬春”十六個輩份用字刻於碑上。

青州臨朐錢塘張氏 青崖頭分支簡介及世系溯源



青州臨朐錢塘張氏 青崖頭分支簡介及世系溯源



二、青崖頭分支世系溯源

據《張氏族譜》載,吾張氏系長安漢留侯子房公(張良)之後裔,至宋仁宗時由橫渠公(張載)遷居中州南山下(河南終南山),越百年值高宗南渡之亂,故徙錢塘。華齋公自錢塘遷至臨朐以來,已歷七百餘載。


青州臨朐錢塘張氏 青崖頭分支簡介及世系溯源


始祖華齋公電腦模擬畫像

青州臨朐錢塘張氏 青崖頭分支簡介及世系溯源


始祖華齋公夫人電腦模擬畫像

青州臨朐錢塘張氏始祖張榮,字華齋,夫人胡氏。生子德。卒於至正元年(1341年),葬於鳳凰山障保峪。原籍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今杭州市)人,元朝順帝年間因軍功,以拔貢之身份遷任青州府同知,致仕後於臨朐城西三十里的三郎山(明嘉靖年間建衡恭王墓後改名三陽山)前立村張家莊,明嘉靖初年,張家莊被衡恭王選為墓地,錢塘張氏被迫於嘉靖六年(1527年)東遷數裡於逄山之陰立村挪窩,雍正八年因洪水將挪窩族人房產悉數沖毀,遂西遷二里立村澇窪。

二世祖張德,太學生,夫人梁氏。生子慧。

三世祖張慧,明朝太學生,夫人葛、王氏。生子基。

四世祖張基,字丕緒,邑癢生,夫人李、汪氏。生二子,長子磷石、次子礎石。

五世祖張磷石,夫人杜、劉氏。生四子,長子鵬、次子鶴、三子鴻、四子鳳。

六世祖張鳳,字鳴岐,歲(歲貢)進士,夫人劉氏。生四子,長子經、次子綬、三子繹、四子緒。

七世祖張繹,字文緒,明弘治年間歲貢,歷任鎮定衛經歷、大同府懷仁縣知縣、大同府通判之職,卒於正德十五年(1520年),享年49歲。夫人甄氏。生二子,長子一正、次子一中。


青州臨朐錢塘張氏 青崖頭分支簡介及世系溯源


八世祖一中公畫像


青州臨朐錢塘張氏 青崖頭分支簡介及世系溯源


八世祖一中公夫人畫像

八世祖張一中,敕贈承德郎、工部營膳清吏司主事、又贈山西按察司副使,夫人不詳。生五子,長子邦彥(嘉靖辛卯舉人,丁未進士)、次子邦本(歲貢、綬義官)、三子邦直(嘉靖丙午舉人,以子貴封行人司大行人,其子敦善萬曆十九年(1591年)鄉試中舉人,次年中壬辰科翁正春榜3甲第122名進士,授行人司司副,惜不久病逝。)、四子邦教、五子邦土(十八歲中武舉人)。


青州臨朐錢塘張氏 青崖頭分支簡介及世系溯源


九世祖邦彥公畫像


青州臨朐錢塘張氏 青崖頭分支簡介及世系溯源


九世祖邦彥公夫人畫像

九世組張邦彥,字才甫,號元洲,嘉靖辛卯(1531年)舉人,丁未(1547年)進士,出生年代不詳,卒於嘉靖末年至隆慶年間(約1566-1571年間,《張邦彥傳》收錄於馮惟敏編纂隆慶《保定府志》1571年刻本)。初授工部營繕清吏司主事,戶部主事,員外郎,延安府知府(1556年前後在任,嘉靖三十五年黃帝陵致祭碑由時任延安知府張邦彥所立,現立於黃帝陵軒轅廟)、易州兵備道(1559年前後在任),嘉靖四十年(1561年)轉任懷柔兵備道,因整飭得法升任山西右參政,嘉靖四十二年十一月己卯(1563年)由山西右參政擢任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大同,嘉靖四十五年正月己未(1566年)致仕,卒於家。夫人黃、劉氏。生二子,長子學善(邑癢生)、次子志善(太學生,其曾孫良範萬曆二十二年由澇窪遷黃崖頭)。注:南開大學常建華《晚明華北宗族與族譜的再造》論文中_以山東青州_重修邢氏宗譜_為例,提到了張邦彥之曾孫女(張邦彥之孫廩生張夢鬥之女)嫁於官至兵部尚書的當朝名將邢玠之孫(邢享吉),據族譜記載張夢鬥應為志善公之子。

十世祖張學善,邑癢生,夫人不詳。生子宗信。

十一世祖張宗信明朝崇禎年間由澇窪遷青崖頭(並帶來邦彥公、一中公夫婦畫像,保存至今),生子云衡。

十二世祖張雲衡,生子時通。

十三世祖張時通,生五子,長子棟,次子森,三子柱,四子楫,五子標。

十四世,張棟生四子奇輝、奇謨、奇斡、奇勳;張森生奇詳,後失考;張柱生二子奇浩、奇功,後失考;張楫生三子奇通、奇業、奇宗;張標生二子奇玉、奇秀,後失考。

現村中張氏皆為十四世張棟和張楫之後,張棟之後人稱父親為“爹”,張楫之後人稱父親為“爺”(相傳棟和楫兄弟二人因家庭瑣事不和,才有了“爹”、“爺”稱謂的區別,具體原因有待考證),此後澇窪錢塘張氏在青崖頭村分為兩大支系。

自明末宗信公遷青崖頭至今近四百年來,族人民風淳樸,忠厚傳家,勤勞和睦,人丁興旺,已繁衍至二十七世。

附圖一:

青州臨朐錢塘張氏 青崖頭分支簡介及世系溯源


附圖二:

青州臨朐錢塘張氏 青崖頭分支簡介及世系溯源


以上文章參考資料:《臨朐村鎮志略》、 2004版《張氏族譜》、二十四世張敬華撰寫的部分族史資料、明《世宗實錄》、《大同府志》、《懷柔縣誌》等。

青州臨朐錢塘張氏 青崖頭分支簡介及世系溯源



作者簡介

張成福,東城街道青崖頭人,現在北京工作。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