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主遼東後,“後金”快速發展的背後是誰在替它“做貢獻”?'

"
"
入主遼東後,“後金”快速發展的背後是誰在替它“做貢獻”?

歡迎觀看

編者導讀:

努爾哈赤時期的“後金”就像暴發戶一般,其擴張和發展的速度甚至不亞於“細胞裂變”。短短數十年之間,由一個位於“窮鄉僻壤”的赫圖阿拉城到入主明朝時期的遼東重鎮——遼陽城,再到統治整片遼東地區;從原始的單一氏族部落結構發展成為一個集女真人、漢人、蒙古人等諸多民族於一體的國家政權結構,這一切的一切實在是令人心折首肯。

公元1621(後金天命六)年農曆三月二十一日,以努爾哈赤為首的八旗鐵騎在裡應外合之下一舉攻進了遼陽城內,至此,明朝設置於遼瀋一帶的防線正式宣佈瓦解。在攻陷遼陽城之後,努爾哈赤並沒有選擇與往常一樣撤回自己的老家赫圖阿拉城,而是毅然決定要將都城遷至於此。從此以後,沒有了明朝政府庇護的遼東百姓終於陷入了被女真人統治的“深淵”,歷史上後金政權統治遼東的帷幕也就此拉開。縱觀歷史,不難發現,在努爾哈赤入主遼東地區的這段時間內,從某種程度上講其實是整個後金政權的發展歷程中最為迅速的,經濟模式的過渡、社會結構的進步等等都間接的激發出了後金政權與大明帝國抗衡的能力與決心。那麼,筆者在該篇文章當中就從當時遼東地區的社會結構入手,來與讀者朋友們深入的瞭解一下努爾哈赤時期基層百姓的生活狀態。與此同時,我們再拋出一個疑問:在努爾哈赤入主遼東之後,“後金政權”快速發展的背後究竟是誰在替它默默地做著“貢獻”?

"
入主遼東後,“後金”快速發展的背後是誰在替它“做貢獻”?

歡迎觀看

編者導讀:

努爾哈赤時期的“後金”就像暴發戶一般,其擴張和發展的速度甚至不亞於“細胞裂變”。短短數十年之間,由一個位於“窮鄉僻壤”的赫圖阿拉城到入主明朝時期的遼東重鎮——遼陽城,再到統治整片遼東地區;從原始的單一氏族部落結構發展成為一個集女真人、漢人、蒙古人等諸多民族於一體的國家政權結構,這一切的一切實在是令人心折首肯。

公元1621(後金天命六)年農曆三月二十一日,以努爾哈赤為首的八旗鐵騎在裡應外合之下一舉攻進了遼陽城內,至此,明朝設置於遼瀋一帶的防線正式宣佈瓦解。在攻陷遼陽城之後,努爾哈赤並沒有選擇與往常一樣撤回自己的老家赫圖阿拉城,而是毅然決定要將都城遷至於此。從此以後,沒有了明朝政府庇護的遼東百姓終於陷入了被女真人統治的“深淵”,歷史上後金政權統治遼東的帷幕也就此拉開。縱觀歷史,不難發現,在努爾哈赤入主遼東地區的這段時間內,從某種程度上講其實是整個後金政權的發展歷程中最為迅速的,經濟模式的過渡、社會結構的進步等等都間接的激發出了後金政權與大明帝國抗衡的能力與決心。那麼,筆者在該篇文章當中就從當時遼東地區的社會結構入手,來與讀者朋友們深入的瞭解一下努爾哈赤時期基層百姓的生活狀態。與此同時,我們再拋出一個疑問:在努爾哈赤入主遼東之後,“後金政權”快速發展的背後究竟是誰在替它默默地做著“貢獻”?

入主遼東後,“後金”快速發展的背後是誰在替它“做貢獻”?

努爾哈赤雕塑

本文的研究內容:

據史料《明太祖實錄》記載:

故元臣名祖自定遼來歸,上(朱元璋)問遼東風俗,名祖言:遼東地遐遠,民以獵為業,農作次之。

以上所述,可以得知,在努爾哈赤尚未踏入遼東地區以前,女真人內部雖然主要是崇尚著狩獵採集經濟,但也已經存在著農耕經濟發展的跡象。與遼東地區較為成熟的農耕經濟模式不同的是,在整個女真社會中,所直接參與到農耕勞作的人員其實並不是女真人自己本身,而是被使用暴力手段強制擄掠過來的遼東漢人或者與之毗鄰的朝鮮人。因此,在當時的女真人社會中,人與人之間對於土地的依附性和佔有性其實並沒有一個確切的概念,如此一來,從某種意義上講,當時的女真人社會中所存在的農耕經濟並不是一個處於正常發展狀態的農耕經濟,而是一個“畸形”的農耕經濟模式,這一農耕經濟模式相較於落後的狩獵採集經濟來說依然是保持在原始生態環境下的原始民族所衍生出的一般經濟模式的水平。

"
入主遼東後,“後金”快速發展的背後是誰在替它“做貢獻”?

歡迎觀看

編者導讀:

努爾哈赤時期的“後金”就像暴發戶一般,其擴張和發展的速度甚至不亞於“細胞裂變”。短短數十年之間,由一個位於“窮鄉僻壤”的赫圖阿拉城到入主明朝時期的遼東重鎮——遼陽城,再到統治整片遼東地區;從原始的單一氏族部落結構發展成為一個集女真人、漢人、蒙古人等諸多民族於一體的國家政權結構,這一切的一切實在是令人心折首肯。

公元1621(後金天命六)年農曆三月二十一日,以努爾哈赤為首的八旗鐵騎在裡應外合之下一舉攻進了遼陽城內,至此,明朝設置於遼瀋一帶的防線正式宣佈瓦解。在攻陷遼陽城之後,努爾哈赤並沒有選擇與往常一樣撤回自己的老家赫圖阿拉城,而是毅然決定要將都城遷至於此。從此以後,沒有了明朝政府庇護的遼東百姓終於陷入了被女真人統治的“深淵”,歷史上後金政權統治遼東的帷幕也就此拉開。縱觀歷史,不難發現,在努爾哈赤入主遼東地區的這段時間內,從某種程度上講其實是整個後金政權的發展歷程中最為迅速的,經濟模式的過渡、社會結構的進步等等都間接的激發出了後金政權與大明帝國抗衡的能力與決心。那麼,筆者在該篇文章當中就從當時遼東地區的社會結構入手,來與讀者朋友們深入的瞭解一下努爾哈赤時期基層百姓的生活狀態。與此同時,我們再拋出一個疑問:在努爾哈赤入主遼東之後,“後金政權”快速發展的背後究竟是誰在替它默默地做著“貢獻”?

入主遼東後,“後金”快速發展的背後是誰在替它“做貢獻”?

努爾哈赤雕塑

本文的研究內容:

據史料《明太祖實錄》記載:

故元臣名祖自定遼來歸,上(朱元璋)問遼東風俗,名祖言:遼東地遐遠,民以獵為業,農作次之。

以上所述,可以得知,在努爾哈赤尚未踏入遼東地區以前,女真人內部雖然主要是崇尚著狩獵採集經濟,但也已經存在著農耕經濟發展的跡象。與遼東地區較為成熟的農耕經濟模式不同的是,在整個女真社會中,所直接參與到農耕勞作的人員其實並不是女真人自己本身,而是被使用暴力手段強制擄掠過來的遼東漢人或者與之毗鄰的朝鮮人。因此,在當時的女真人社會中,人與人之間對於土地的依附性和佔有性其實並沒有一個確切的概念,如此一來,從某種意義上講,當時的女真人社會中所存在的農耕經濟並不是一個處於正常發展狀態的農耕經濟,而是一個“畸形”的農耕經濟模式,這一農耕經濟模式相較於落後的狩獵採集經濟來說依然是保持在原始生態環境下的原始民族所衍生出的一般經濟模式的水平。

入主遼東後,“後金”快速發展的背後是誰在替它“做貢獻”?

參考圖1

但隨著努爾哈赤勢力邁向遼東地區的步伐加快,其內部經濟結構也在悄然的發生著變化,直至公元1621(天命六)年遷都遼陽城之後,女真人原來所崇尚的狩獵採集經濟才徹底的被人們所摒棄,導致女真人這一觀念轉變的根本原因正是後金統治者從本質上認識到了狩獵採集經濟的原始性和落後性。努爾哈赤在遼東地區所頒佈的“計丁授田令”就是使全體女真人對土地觀念轉變的一大重要“工具”。計丁授田實施後,不僅將遼東地區的漢人按照統治者的想法依附在土地上,而且從赫圖阿拉遷過來的女真人也被強制性的依附在土地上。

毫無疑問,計丁授田制度下所衍生出的社會結構相較於女真人原有的社會結構確實是一種劃時代意義的進步,但相較於遼東地區原有的社會結構來說無疑是很大程度上的歷史倒退,如此一來,導致的最終結局便是使得遼東地區原有的社會結構和基本經濟架構受到了巨大的衝擊,這一點對於當時遼東地區整體經濟水平的發展來講是十分不利的。實際上,這一切其實自努爾哈赤攻克撫順、開鐵一帶開始就已經給予了遼東百姓一定程度的暗示了,但令人遺憾的是,連明朝政府都不能扭轉的結局,以遼東百姓之力更是無法阻擋住這一局面的到來。

"
入主遼東後,“後金”快速發展的背後是誰在替它“做貢獻”?

歡迎觀看

編者導讀:

努爾哈赤時期的“後金”就像暴發戶一般,其擴張和發展的速度甚至不亞於“細胞裂變”。短短數十年之間,由一個位於“窮鄉僻壤”的赫圖阿拉城到入主明朝時期的遼東重鎮——遼陽城,再到統治整片遼東地區;從原始的單一氏族部落結構發展成為一個集女真人、漢人、蒙古人等諸多民族於一體的國家政權結構,這一切的一切實在是令人心折首肯。

公元1621(後金天命六)年農曆三月二十一日,以努爾哈赤為首的八旗鐵騎在裡應外合之下一舉攻進了遼陽城內,至此,明朝設置於遼瀋一帶的防線正式宣佈瓦解。在攻陷遼陽城之後,努爾哈赤並沒有選擇與往常一樣撤回自己的老家赫圖阿拉城,而是毅然決定要將都城遷至於此。從此以後,沒有了明朝政府庇護的遼東百姓終於陷入了被女真人統治的“深淵”,歷史上後金政權統治遼東的帷幕也就此拉開。縱觀歷史,不難發現,在努爾哈赤入主遼東地區的這段時間內,從某種程度上講其實是整個後金政權的發展歷程中最為迅速的,經濟模式的過渡、社會結構的進步等等都間接的激發出了後金政權與大明帝國抗衡的能力與決心。那麼,筆者在該篇文章當中就從當時遼東地區的社會結構入手,來與讀者朋友們深入的瞭解一下努爾哈赤時期基層百姓的生活狀態。與此同時,我們再拋出一個疑問:在努爾哈赤入主遼東之後,“後金政權”快速發展的背後究竟是誰在替它默默地做著“貢獻”?

入主遼東後,“後金”快速發展的背後是誰在替它“做貢獻”?

努爾哈赤雕塑

本文的研究內容:

據史料《明太祖實錄》記載:

故元臣名祖自定遼來歸,上(朱元璋)問遼東風俗,名祖言:遼東地遐遠,民以獵為業,農作次之。

以上所述,可以得知,在努爾哈赤尚未踏入遼東地區以前,女真人內部雖然主要是崇尚著狩獵採集經濟,但也已經存在著農耕經濟發展的跡象。與遼東地區較為成熟的農耕經濟模式不同的是,在整個女真社會中,所直接參與到農耕勞作的人員其實並不是女真人自己本身,而是被使用暴力手段強制擄掠過來的遼東漢人或者與之毗鄰的朝鮮人。因此,在當時的女真人社會中,人與人之間對於土地的依附性和佔有性其實並沒有一個確切的概念,如此一來,從某種意義上講,當時的女真人社會中所存在的農耕經濟並不是一個處於正常發展狀態的農耕經濟,而是一個“畸形”的農耕經濟模式,這一農耕經濟模式相較於落後的狩獵採集經濟來說依然是保持在原始生態環境下的原始民族所衍生出的一般經濟模式的水平。

入主遼東後,“後金”快速發展的背後是誰在替它“做貢獻”?

參考圖1

但隨著努爾哈赤勢力邁向遼東地區的步伐加快,其內部經濟結構也在悄然的發生著變化,直至公元1621(天命六)年遷都遼陽城之後,女真人原來所崇尚的狩獵採集經濟才徹底的被人們所摒棄,導致女真人這一觀念轉變的根本原因正是後金統治者從本質上認識到了狩獵採集經濟的原始性和落後性。努爾哈赤在遼東地區所頒佈的“計丁授田令”就是使全體女真人對土地觀念轉變的一大重要“工具”。計丁授田實施後,不僅將遼東地區的漢人按照統治者的想法依附在土地上,而且從赫圖阿拉遷過來的女真人也被強制性的依附在土地上。

毫無疑問,計丁授田制度下所衍生出的社會結構相較於女真人原有的社會結構確實是一種劃時代意義的進步,但相較於遼東地區原有的社會結構來說無疑是很大程度上的歷史倒退,如此一來,導致的最終結局便是使得遼東地區原有的社會結構和基本經濟架構受到了巨大的衝擊,這一點對於當時遼東地區整體經濟水平的發展來講是十分不利的。實際上,這一切其實自努爾哈赤攻克撫順、開鐵一帶開始就已經給予了遼東百姓一定程度的暗示了,但令人遺憾的是,連明朝政府都不能扭轉的結局,以遼東百姓之力更是無法阻擋住這一局面的到來。

入主遼東後,“後金”快速發展的背後是誰在替它“做貢獻”?

明代周臣:《流民圖》

在遼東地區社會結構和經濟架構受到後金政權的衝擊之下,遼東地區普通百姓與後金統治者之間所產生的矛盾也愈加激化,這一狀態其實在努爾哈赤去世之前都沒能得到有效的解決,直至皇太極繼承汗位之後,在對待遼東百姓的政策上改弦更張才慢慢地開始趨向於緩和。在這整個過程中,造成這一結果的根本原因便是努爾哈赤時期的遼東百姓所受到的被壓迫和被剝削的力度大大超過了他們所能承受的範圍。譬如:在後金勢力入主遼東的過程中,統治者不僅將女真人搬到了遼陽城內,而且還將原有的氏族貴族階級制度、農奴制度等封建時代的產物都完好無損的搬到了遼東地區,再加上“計丁授田令”的實施,使得原本開放的遼東地區在後金政權的籠罩之下逐漸變得封建化、原始化,而封建、原始這些代名詞很大程度上都是建立在基層百姓被統治者壓迫和剝削的層面上的。

"
入主遼東後,“後金”快速發展的背後是誰在替它“做貢獻”?

歡迎觀看

編者導讀:

努爾哈赤時期的“後金”就像暴發戶一般,其擴張和發展的速度甚至不亞於“細胞裂變”。短短數十年之間,由一個位於“窮鄉僻壤”的赫圖阿拉城到入主明朝時期的遼東重鎮——遼陽城,再到統治整片遼東地區;從原始的單一氏族部落結構發展成為一個集女真人、漢人、蒙古人等諸多民族於一體的國家政權結構,這一切的一切實在是令人心折首肯。

公元1621(後金天命六)年農曆三月二十一日,以努爾哈赤為首的八旗鐵騎在裡應外合之下一舉攻進了遼陽城內,至此,明朝設置於遼瀋一帶的防線正式宣佈瓦解。在攻陷遼陽城之後,努爾哈赤並沒有選擇與往常一樣撤回自己的老家赫圖阿拉城,而是毅然決定要將都城遷至於此。從此以後,沒有了明朝政府庇護的遼東百姓終於陷入了被女真人統治的“深淵”,歷史上後金政權統治遼東的帷幕也就此拉開。縱觀歷史,不難發現,在努爾哈赤入主遼東地區的這段時間內,從某種程度上講其實是整個後金政權的發展歷程中最為迅速的,經濟模式的過渡、社會結構的進步等等都間接的激發出了後金政權與大明帝國抗衡的能力與決心。那麼,筆者在該篇文章當中就從當時遼東地區的社會結構入手,來與讀者朋友們深入的瞭解一下努爾哈赤時期基層百姓的生活狀態。與此同時,我們再拋出一個疑問:在努爾哈赤入主遼東之後,“後金政權”快速發展的背後究竟是誰在替它默默地做著“貢獻”?

入主遼東後,“後金”快速發展的背後是誰在替它“做貢獻”?

努爾哈赤雕塑

本文的研究內容:

據史料《明太祖實錄》記載:

故元臣名祖自定遼來歸,上(朱元璋)問遼東風俗,名祖言:遼東地遐遠,民以獵為業,農作次之。

以上所述,可以得知,在努爾哈赤尚未踏入遼東地區以前,女真人內部雖然主要是崇尚著狩獵採集經濟,但也已經存在著農耕經濟發展的跡象。與遼東地區較為成熟的農耕經濟模式不同的是,在整個女真社會中,所直接參與到農耕勞作的人員其實並不是女真人自己本身,而是被使用暴力手段強制擄掠過來的遼東漢人或者與之毗鄰的朝鮮人。因此,在當時的女真人社會中,人與人之間對於土地的依附性和佔有性其實並沒有一個確切的概念,如此一來,從某種意義上講,當時的女真人社會中所存在的農耕經濟並不是一個處於正常發展狀態的農耕經濟,而是一個“畸形”的農耕經濟模式,這一農耕經濟模式相較於落後的狩獵採集經濟來說依然是保持在原始生態環境下的原始民族所衍生出的一般經濟模式的水平。

入主遼東後,“後金”快速發展的背後是誰在替它“做貢獻”?

參考圖1

但隨著努爾哈赤勢力邁向遼東地區的步伐加快,其內部經濟結構也在悄然的發生著變化,直至公元1621(天命六)年遷都遼陽城之後,女真人原來所崇尚的狩獵採集經濟才徹底的被人們所摒棄,導致女真人這一觀念轉變的根本原因正是後金統治者從本質上認識到了狩獵採集經濟的原始性和落後性。努爾哈赤在遼東地區所頒佈的“計丁授田令”就是使全體女真人對土地觀念轉變的一大重要“工具”。計丁授田實施後,不僅將遼東地區的漢人按照統治者的想法依附在土地上,而且從赫圖阿拉遷過來的女真人也被強制性的依附在土地上。

毫無疑問,計丁授田制度下所衍生出的社會結構相較於女真人原有的社會結構確實是一種劃時代意義的進步,但相較於遼東地區原有的社會結構來說無疑是很大程度上的歷史倒退,如此一來,導致的最終結局便是使得遼東地區原有的社會結構和基本經濟架構受到了巨大的衝擊,這一點對於當時遼東地區整體經濟水平的發展來講是十分不利的。實際上,這一切其實自努爾哈赤攻克撫順、開鐵一帶開始就已經給予了遼東百姓一定程度的暗示了,但令人遺憾的是,連明朝政府都不能扭轉的結局,以遼東百姓之力更是無法阻擋住這一局面的到來。

入主遼東後,“後金”快速發展的背後是誰在替它“做貢獻”?

明代周臣:《流民圖》

在遼東地區社會結構和經濟架構受到後金政權的衝擊之下,遼東地區普通百姓與後金統治者之間所產生的矛盾也愈加激化,這一狀態其實在努爾哈赤去世之前都沒能得到有效的解決,直至皇太極繼承汗位之後,在對待遼東百姓的政策上改弦更張才慢慢地開始趨向於緩和。在這整個過程中,造成這一結果的根本原因便是努爾哈赤時期的遼東百姓所受到的被壓迫和被剝削的力度大大超過了他們所能承受的範圍。譬如:在後金勢力入主遼東的過程中,統治者不僅將女真人搬到了遼陽城內,而且還將原有的氏族貴族階級制度、農奴制度等封建時代的產物都完好無損的搬到了遼東地區,再加上“計丁授田令”的實施,使得原本開放的遼東地區在後金政權的籠罩之下逐漸變得封建化、原始化,而封建、原始這些代名詞很大程度上都是建立在基層百姓被統治者壓迫和剝削的層面上的。

入主遼東後,“後金”快速發展的背後是誰在替它“做貢獻”?

努爾哈赤畫像

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當時遼東地區所盛行的農奴制度。正如文章前面所說,在女真勢力未入遼之前就已經存在著“畸形”的農耕經濟模式,這一“畸形”農耕經濟的直接執行者便是被女真人使用暴力強制擄掠過來的遼東漢人和朝鮮人,這些人統一被女真人稱之為“包衣”。包衣的所有權是屬於上層階級的女真人,同時也是直接服務於女真人的,包衣所生產出來的糧食自然也是歸女真人所有,所以在當時的女真社會中形成了這麼一種觀念:以包衣數量的多少可以衡量一個女真人的階級地位和所擁有的財富總額。因此,從某種意義上包衣與奴隸在本質上是沒有任何區別的,“包衣”一詞漢譯過來也就是奴隸的意思。然而,在女真勢力入遼之後,這一封建制度在強權和暴力的打擊之下發展的更加凶猛。

"
入主遼東後,“後金”快速發展的背後是誰在替它“做貢獻”?

歡迎觀看

編者導讀:

努爾哈赤時期的“後金”就像暴發戶一般,其擴張和發展的速度甚至不亞於“細胞裂變”。短短數十年之間,由一個位於“窮鄉僻壤”的赫圖阿拉城到入主明朝時期的遼東重鎮——遼陽城,再到統治整片遼東地區;從原始的單一氏族部落結構發展成為一個集女真人、漢人、蒙古人等諸多民族於一體的國家政權結構,這一切的一切實在是令人心折首肯。

公元1621(後金天命六)年農曆三月二十一日,以努爾哈赤為首的八旗鐵騎在裡應外合之下一舉攻進了遼陽城內,至此,明朝設置於遼瀋一帶的防線正式宣佈瓦解。在攻陷遼陽城之後,努爾哈赤並沒有選擇與往常一樣撤回自己的老家赫圖阿拉城,而是毅然決定要將都城遷至於此。從此以後,沒有了明朝政府庇護的遼東百姓終於陷入了被女真人統治的“深淵”,歷史上後金政權統治遼東的帷幕也就此拉開。縱觀歷史,不難發現,在努爾哈赤入主遼東地區的這段時間內,從某種程度上講其實是整個後金政權的發展歷程中最為迅速的,經濟模式的過渡、社會結構的進步等等都間接的激發出了後金政權與大明帝國抗衡的能力與決心。那麼,筆者在該篇文章當中就從當時遼東地區的社會結構入手,來與讀者朋友們深入的瞭解一下努爾哈赤時期基層百姓的生活狀態。與此同時,我們再拋出一個疑問:在努爾哈赤入主遼東之後,“後金政權”快速發展的背後究竟是誰在替它默默地做著“貢獻”?

入主遼東後,“後金”快速發展的背後是誰在替它“做貢獻”?

努爾哈赤雕塑

本文的研究內容:

據史料《明太祖實錄》記載:

故元臣名祖自定遼來歸,上(朱元璋)問遼東風俗,名祖言:遼東地遐遠,民以獵為業,農作次之。

以上所述,可以得知,在努爾哈赤尚未踏入遼東地區以前,女真人內部雖然主要是崇尚著狩獵採集經濟,但也已經存在著農耕經濟發展的跡象。與遼東地區較為成熟的農耕經濟模式不同的是,在整個女真社會中,所直接參與到農耕勞作的人員其實並不是女真人自己本身,而是被使用暴力手段強制擄掠過來的遼東漢人或者與之毗鄰的朝鮮人。因此,在當時的女真人社會中,人與人之間對於土地的依附性和佔有性其實並沒有一個確切的概念,如此一來,從某種意義上講,當時的女真人社會中所存在的農耕經濟並不是一個處於正常發展狀態的農耕經濟,而是一個“畸形”的農耕經濟模式,這一農耕經濟模式相較於落後的狩獵採集經濟來說依然是保持在原始生態環境下的原始民族所衍生出的一般經濟模式的水平。

入主遼東後,“後金”快速發展的背後是誰在替它“做貢獻”?

參考圖1

但隨著努爾哈赤勢力邁向遼東地區的步伐加快,其內部經濟結構也在悄然的發生著變化,直至公元1621(天命六)年遷都遼陽城之後,女真人原來所崇尚的狩獵採集經濟才徹底的被人們所摒棄,導致女真人這一觀念轉變的根本原因正是後金統治者從本質上認識到了狩獵採集經濟的原始性和落後性。努爾哈赤在遼東地區所頒佈的“計丁授田令”就是使全體女真人對土地觀念轉變的一大重要“工具”。計丁授田實施後,不僅將遼東地區的漢人按照統治者的想法依附在土地上,而且從赫圖阿拉遷過來的女真人也被強制性的依附在土地上。

毫無疑問,計丁授田制度下所衍生出的社會結構相較於女真人原有的社會結構確實是一種劃時代意義的進步,但相較於遼東地區原有的社會結構來說無疑是很大程度上的歷史倒退,如此一來,導致的最終結局便是使得遼東地區原有的社會結構和基本經濟架構受到了巨大的衝擊,這一點對於當時遼東地區整體經濟水平的發展來講是十分不利的。實際上,這一切其實自努爾哈赤攻克撫順、開鐵一帶開始就已經給予了遼東百姓一定程度的暗示了,但令人遺憾的是,連明朝政府都不能扭轉的結局,以遼東百姓之力更是無法阻擋住這一局面的到來。

入主遼東後,“後金”快速發展的背後是誰在替它“做貢獻”?

明代周臣:《流民圖》

在遼東地區社會結構和經濟架構受到後金政權的衝擊之下,遼東地區普通百姓與後金統治者之間所產生的矛盾也愈加激化,這一狀態其實在努爾哈赤去世之前都沒能得到有效的解決,直至皇太極繼承汗位之後,在對待遼東百姓的政策上改弦更張才慢慢地開始趨向於緩和。在這整個過程中,造成這一結果的根本原因便是努爾哈赤時期的遼東百姓所受到的被壓迫和被剝削的力度大大超過了他們所能承受的範圍。譬如:在後金勢力入主遼東的過程中,統治者不僅將女真人搬到了遼陽城內,而且還將原有的氏族貴族階級制度、農奴制度等封建時代的產物都完好無損的搬到了遼東地區,再加上“計丁授田令”的實施,使得原本開放的遼東地區在後金政權的籠罩之下逐漸變得封建化、原始化,而封建、原始這些代名詞很大程度上都是建立在基層百姓被統治者壓迫和剝削的層面上的。

入主遼東後,“後金”快速發展的背後是誰在替它“做貢獻”?

努爾哈赤畫像

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當時遼東地區所盛行的農奴制度。正如文章前面所說,在女真勢力未入遼之前就已經存在著“畸形”的農耕經濟模式,這一“畸形”農耕經濟的直接執行者便是被女真人使用暴力強制擄掠過來的遼東漢人和朝鮮人,這些人統一被女真人稱之為“包衣”。包衣的所有權是屬於上層階級的女真人,同時也是直接服務於女真人的,包衣所生產出來的糧食自然也是歸女真人所有,所以在當時的女真社會中形成了這麼一種觀念:以包衣數量的多少可以衡量一個女真人的階級地位和所擁有的財富總額。因此,從某種意義上包衣與奴隸在本質上是沒有任何區別的,“包衣”一詞漢譯過來也就是奴隸的意思。然而,在女真勢力入遼之後,這一封建制度在強權和暴力的打擊之下發展的更加凶猛。

入主遼東後,“後金”快速發展的背後是誰在替它“做貢獻”?

後金地圖

拿“計丁授田令”來講,名為以均分土地資源的形式去施惠於遼東百姓,且授予每位男丁六垧良田,但實際上在整個遼東地區的土地資源基本上都被後金統治者圈佔了的情況下,何來授予每位男丁六垧良田一說?因此,當時在計丁授田制度下的遼東地區的社會結構是十分混亂的,百姓雖然享有少量的土地資源,但實際基本上都是為統治者而服務的,如此一來,從某種意義上講,努爾哈赤時期的大部分遼東百姓都是以“包衣”的另一種衍生形態而生存的,其本質上依然是農奴。在這種情況之下,氏族貴族階級制度便順理成章的成為了配套於農奴制度的又一有效的剝削工具。

"
入主遼東後,“後金”快速發展的背後是誰在替它“做貢獻”?

歡迎觀看

編者導讀:

努爾哈赤時期的“後金”就像暴發戶一般,其擴張和發展的速度甚至不亞於“細胞裂變”。短短數十年之間,由一個位於“窮鄉僻壤”的赫圖阿拉城到入主明朝時期的遼東重鎮——遼陽城,再到統治整片遼東地區;從原始的單一氏族部落結構發展成為一個集女真人、漢人、蒙古人等諸多民族於一體的國家政權結構,這一切的一切實在是令人心折首肯。

公元1621(後金天命六)年農曆三月二十一日,以努爾哈赤為首的八旗鐵騎在裡應外合之下一舉攻進了遼陽城內,至此,明朝設置於遼瀋一帶的防線正式宣佈瓦解。在攻陷遼陽城之後,努爾哈赤並沒有選擇與往常一樣撤回自己的老家赫圖阿拉城,而是毅然決定要將都城遷至於此。從此以後,沒有了明朝政府庇護的遼東百姓終於陷入了被女真人統治的“深淵”,歷史上後金政權統治遼東的帷幕也就此拉開。縱觀歷史,不難發現,在努爾哈赤入主遼東地區的這段時間內,從某種程度上講其實是整個後金政權的發展歷程中最為迅速的,經濟模式的過渡、社會結構的進步等等都間接的激發出了後金政權與大明帝國抗衡的能力與決心。那麼,筆者在該篇文章當中就從當時遼東地區的社會結構入手,來與讀者朋友們深入的瞭解一下努爾哈赤時期基層百姓的生活狀態。與此同時,我們再拋出一個疑問:在努爾哈赤入主遼東之後,“後金政權”快速發展的背後究竟是誰在替它默默地做著“貢獻”?

入主遼東後,“後金”快速發展的背後是誰在替它“做貢獻”?

努爾哈赤雕塑

本文的研究內容:

據史料《明太祖實錄》記載:

故元臣名祖自定遼來歸,上(朱元璋)問遼東風俗,名祖言:遼東地遐遠,民以獵為業,農作次之。

以上所述,可以得知,在努爾哈赤尚未踏入遼東地區以前,女真人內部雖然主要是崇尚著狩獵採集經濟,但也已經存在著農耕經濟發展的跡象。與遼東地區較為成熟的農耕經濟模式不同的是,在整個女真社會中,所直接參與到農耕勞作的人員其實並不是女真人自己本身,而是被使用暴力手段強制擄掠過來的遼東漢人或者與之毗鄰的朝鮮人。因此,在當時的女真人社會中,人與人之間對於土地的依附性和佔有性其實並沒有一個確切的概念,如此一來,從某種意義上講,當時的女真人社會中所存在的農耕經濟並不是一個處於正常發展狀態的農耕經濟,而是一個“畸形”的農耕經濟模式,這一農耕經濟模式相較於落後的狩獵採集經濟來說依然是保持在原始生態環境下的原始民族所衍生出的一般經濟模式的水平。

入主遼東後,“後金”快速發展的背後是誰在替它“做貢獻”?

參考圖1

但隨著努爾哈赤勢力邁向遼東地區的步伐加快,其內部經濟結構也在悄然的發生著變化,直至公元1621(天命六)年遷都遼陽城之後,女真人原來所崇尚的狩獵採集經濟才徹底的被人們所摒棄,導致女真人這一觀念轉變的根本原因正是後金統治者從本質上認識到了狩獵採集經濟的原始性和落後性。努爾哈赤在遼東地區所頒佈的“計丁授田令”就是使全體女真人對土地觀念轉變的一大重要“工具”。計丁授田實施後,不僅將遼東地區的漢人按照統治者的想法依附在土地上,而且從赫圖阿拉遷過來的女真人也被強制性的依附在土地上。

毫無疑問,計丁授田制度下所衍生出的社會結構相較於女真人原有的社會結構確實是一種劃時代意義的進步,但相較於遼東地區原有的社會結構來說無疑是很大程度上的歷史倒退,如此一來,導致的最終結局便是使得遼東地區原有的社會結構和基本經濟架構受到了巨大的衝擊,這一點對於當時遼東地區整體經濟水平的發展來講是十分不利的。實際上,這一切其實自努爾哈赤攻克撫順、開鐵一帶開始就已經給予了遼東百姓一定程度的暗示了,但令人遺憾的是,連明朝政府都不能扭轉的結局,以遼東百姓之力更是無法阻擋住這一局面的到來。

入主遼東後,“後金”快速發展的背後是誰在替它“做貢獻”?

明代周臣:《流民圖》

在遼東地區社會結構和經濟架構受到後金政權的衝擊之下,遼東地區普通百姓與後金統治者之間所產生的矛盾也愈加激化,這一狀態其實在努爾哈赤去世之前都沒能得到有效的解決,直至皇太極繼承汗位之後,在對待遼東百姓的政策上改弦更張才慢慢地開始趨向於緩和。在這整個過程中,造成這一結果的根本原因便是努爾哈赤時期的遼東百姓所受到的被壓迫和被剝削的力度大大超過了他們所能承受的範圍。譬如:在後金勢力入主遼東的過程中,統治者不僅將女真人搬到了遼陽城內,而且還將原有的氏族貴族階級制度、農奴制度等封建時代的產物都完好無損的搬到了遼東地區,再加上“計丁授田令”的實施,使得原本開放的遼東地區在後金政權的籠罩之下逐漸變得封建化、原始化,而封建、原始這些代名詞很大程度上都是建立在基層百姓被統治者壓迫和剝削的層面上的。

入主遼東後,“後金”快速發展的背後是誰在替它“做貢獻”?

努爾哈赤畫像

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當時遼東地區所盛行的農奴制度。正如文章前面所說,在女真勢力未入遼之前就已經存在著“畸形”的農耕經濟模式,這一“畸形”農耕經濟的直接執行者便是被女真人使用暴力強制擄掠過來的遼東漢人和朝鮮人,這些人統一被女真人稱之為“包衣”。包衣的所有權是屬於上層階級的女真人,同時也是直接服務於女真人的,包衣所生產出來的糧食自然也是歸女真人所有,所以在當時的女真社會中形成了這麼一種觀念:以包衣數量的多少可以衡量一個女真人的階級地位和所擁有的財富總額。因此,從某種意義上包衣與奴隸在本質上是沒有任何區別的,“包衣”一詞漢譯過來也就是奴隸的意思。然而,在女真勢力入遼之後,這一封建制度在強權和暴力的打擊之下發展的更加凶猛。

入主遼東後,“後金”快速發展的背後是誰在替它“做貢獻”?

後金地圖

拿“計丁授田令”來講,名為以均分土地資源的形式去施惠於遼東百姓,且授予每位男丁六垧良田,但實際上在整個遼東地區的土地資源基本上都被後金統治者圈佔了的情況下,何來授予每位男丁六垧良田一說?因此,當時在計丁授田制度下的遼東地區的社會結構是十分混亂的,百姓雖然享有少量的土地資源,但實際基本上都是為統治者而服務的,如此一來,從某種意義上講,努爾哈赤時期的大部分遼東百姓都是以“包衣”的另一種衍生形態而生存的,其本質上依然是農奴。在這種情況之下,氏族貴族階級制度便順理成章的成為了配套於農奴制度的又一有效的剝削工具。

入主遼東後,“後金”快速發展的背後是誰在替它“做貢獻”?

後金政權基本統治架構

結語: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句精闢的結論是古人總結出來的經驗之談,以這句話來形容努爾哈赤時期的遼東百姓並不為過。如此一來,文章的開頭所拋出的疑問便能得到解決了:“後金政權”快速發展的背後是遼東百姓在替它默默地做著“貢獻”,這種“貢獻”是被統治者以強權和暴力的手段給強制性的壓榨出來的。文章的最後,筆者需要說明的是,本文所講的僅僅是一個大概的輪廓,同時也是滄海一粟,囿於篇幅有限再加上自身知識儲備量的匱乏,導致難以給讀者朋友們還原出一個詳細的概況,為此筆者深表遺憾。

"
入主遼東後,“後金”快速發展的背後是誰在替它“做貢獻”?

歡迎觀看

編者導讀:

努爾哈赤時期的“後金”就像暴發戶一般,其擴張和發展的速度甚至不亞於“細胞裂變”。短短數十年之間,由一個位於“窮鄉僻壤”的赫圖阿拉城到入主明朝時期的遼東重鎮——遼陽城,再到統治整片遼東地區;從原始的單一氏族部落結構發展成為一個集女真人、漢人、蒙古人等諸多民族於一體的國家政權結構,這一切的一切實在是令人心折首肯。

公元1621(後金天命六)年農曆三月二十一日,以努爾哈赤為首的八旗鐵騎在裡應外合之下一舉攻進了遼陽城內,至此,明朝設置於遼瀋一帶的防線正式宣佈瓦解。在攻陷遼陽城之後,努爾哈赤並沒有選擇與往常一樣撤回自己的老家赫圖阿拉城,而是毅然決定要將都城遷至於此。從此以後,沒有了明朝政府庇護的遼東百姓終於陷入了被女真人統治的“深淵”,歷史上後金政權統治遼東的帷幕也就此拉開。縱觀歷史,不難發現,在努爾哈赤入主遼東地區的這段時間內,從某種程度上講其實是整個後金政權的發展歷程中最為迅速的,經濟模式的過渡、社會結構的進步等等都間接的激發出了後金政權與大明帝國抗衡的能力與決心。那麼,筆者在該篇文章當中就從當時遼東地區的社會結構入手,來與讀者朋友們深入的瞭解一下努爾哈赤時期基層百姓的生活狀態。與此同時,我們再拋出一個疑問:在努爾哈赤入主遼東之後,“後金政權”快速發展的背後究竟是誰在替它默默地做著“貢獻”?

入主遼東後,“後金”快速發展的背後是誰在替它“做貢獻”?

努爾哈赤雕塑

本文的研究內容:

據史料《明太祖實錄》記載:

故元臣名祖自定遼來歸,上(朱元璋)問遼東風俗,名祖言:遼東地遐遠,民以獵為業,農作次之。

以上所述,可以得知,在努爾哈赤尚未踏入遼東地區以前,女真人內部雖然主要是崇尚著狩獵採集經濟,但也已經存在著農耕經濟發展的跡象。與遼東地區較為成熟的農耕經濟模式不同的是,在整個女真社會中,所直接參與到農耕勞作的人員其實並不是女真人自己本身,而是被使用暴力手段強制擄掠過來的遼東漢人或者與之毗鄰的朝鮮人。因此,在當時的女真人社會中,人與人之間對於土地的依附性和佔有性其實並沒有一個確切的概念,如此一來,從某種意義上講,當時的女真人社會中所存在的農耕經濟並不是一個處於正常發展狀態的農耕經濟,而是一個“畸形”的農耕經濟模式,這一農耕經濟模式相較於落後的狩獵採集經濟來說依然是保持在原始生態環境下的原始民族所衍生出的一般經濟模式的水平。

入主遼東後,“後金”快速發展的背後是誰在替它“做貢獻”?

參考圖1

但隨著努爾哈赤勢力邁向遼東地區的步伐加快,其內部經濟結構也在悄然的發生著變化,直至公元1621(天命六)年遷都遼陽城之後,女真人原來所崇尚的狩獵採集經濟才徹底的被人們所摒棄,導致女真人這一觀念轉變的根本原因正是後金統治者從本質上認識到了狩獵採集經濟的原始性和落後性。努爾哈赤在遼東地區所頒佈的“計丁授田令”就是使全體女真人對土地觀念轉變的一大重要“工具”。計丁授田實施後,不僅將遼東地區的漢人按照統治者的想法依附在土地上,而且從赫圖阿拉遷過來的女真人也被強制性的依附在土地上。

毫無疑問,計丁授田制度下所衍生出的社會結構相較於女真人原有的社會結構確實是一種劃時代意義的進步,但相較於遼東地區原有的社會結構來說無疑是很大程度上的歷史倒退,如此一來,導致的最終結局便是使得遼東地區原有的社會結構和基本經濟架構受到了巨大的衝擊,這一點對於當時遼東地區整體經濟水平的發展來講是十分不利的。實際上,這一切其實自努爾哈赤攻克撫順、開鐵一帶開始就已經給予了遼東百姓一定程度的暗示了,但令人遺憾的是,連明朝政府都不能扭轉的結局,以遼東百姓之力更是無法阻擋住這一局面的到來。

入主遼東後,“後金”快速發展的背後是誰在替它“做貢獻”?

明代周臣:《流民圖》

在遼東地區社會結構和經濟架構受到後金政權的衝擊之下,遼東地區普通百姓與後金統治者之間所產生的矛盾也愈加激化,這一狀態其實在努爾哈赤去世之前都沒能得到有效的解決,直至皇太極繼承汗位之後,在對待遼東百姓的政策上改弦更張才慢慢地開始趨向於緩和。在這整個過程中,造成這一結果的根本原因便是努爾哈赤時期的遼東百姓所受到的被壓迫和被剝削的力度大大超過了他們所能承受的範圍。譬如:在後金勢力入主遼東的過程中,統治者不僅將女真人搬到了遼陽城內,而且還將原有的氏族貴族階級制度、農奴制度等封建時代的產物都完好無損的搬到了遼東地區,再加上“計丁授田令”的實施,使得原本開放的遼東地區在後金政權的籠罩之下逐漸變得封建化、原始化,而封建、原始這些代名詞很大程度上都是建立在基層百姓被統治者壓迫和剝削的層面上的。

入主遼東後,“後金”快速發展的背後是誰在替它“做貢獻”?

努爾哈赤畫像

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當時遼東地區所盛行的農奴制度。正如文章前面所說,在女真勢力未入遼之前就已經存在著“畸形”的農耕經濟模式,這一“畸形”農耕經濟的直接執行者便是被女真人使用暴力強制擄掠過來的遼東漢人和朝鮮人,這些人統一被女真人稱之為“包衣”。包衣的所有權是屬於上層階級的女真人,同時也是直接服務於女真人的,包衣所生產出來的糧食自然也是歸女真人所有,所以在當時的女真社會中形成了這麼一種觀念:以包衣數量的多少可以衡量一個女真人的階級地位和所擁有的財富總額。因此,從某種意義上包衣與奴隸在本質上是沒有任何區別的,“包衣”一詞漢譯過來也就是奴隸的意思。然而,在女真勢力入遼之後,這一封建制度在強權和暴力的打擊之下發展的更加凶猛。

入主遼東後,“後金”快速發展的背後是誰在替它“做貢獻”?

後金地圖

拿“計丁授田令”來講,名為以均分土地資源的形式去施惠於遼東百姓,且授予每位男丁六垧良田,但實際上在整個遼東地區的土地資源基本上都被後金統治者圈佔了的情況下,何來授予每位男丁六垧良田一說?因此,當時在計丁授田制度下的遼東地區的社會結構是十分混亂的,百姓雖然享有少量的土地資源,但實際基本上都是為統治者而服務的,如此一來,從某種意義上講,努爾哈赤時期的大部分遼東百姓都是以“包衣”的另一種衍生形態而生存的,其本質上依然是農奴。在這種情況之下,氏族貴族階級制度便順理成章的成為了配套於農奴制度的又一有效的剝削工具。

入主遼東後,“後金”快速發展的背後是誰在替它“做貢獻”?

後金政權基本統治架構

結語: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句精闢的結論是古人總結出來的經驗之談,以這句話來形容努爾哈赤時期的遼東百姓並不為過。如此一來,文章的開頭所拋出的疑問便能得到解決了:“後金政權”快速發展的背後是遼東百姓在替它默默地做著“貢獻”,這種“貢獻”是被統治者以強權和暴力的手段給強制性的壓榨出來的。文章的最後,筆者需要說明的是,本文所講的僅僅是一個大概的輪廓,同時也是滄海一粟,囿於篇幅有限再加上自身知識儲備量的匱乏,導致難以給讀者朋友們還原出一個詳細的概況,為此筆者深表遺憾。

入主遼東後,“後金”快速發展的背後是誰在替它“做貢獻”?

感謝觀看

參考文獻:

《滿文老檔》

《明太宗實錄》

姜守鵬:《明代遼東經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