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善於轉換角度,觀其行為之根源,才能避免處事偏頗

論語 孔子 儒家 墨書之道 2019-06-21

《論語》:善於轉換角度,觀其行為之根源,才能避免處事偏頗。

《論語》:善於轉換角度,觀其行為之根源,才能避免處事偏頗

在這個社會中,我們都需要和很多人不斷的交往,以及接觸不同的事情。在人和人相處的時候,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大多數人都不會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考慮問題。

人和人之間最大的矛盾,就是總會站在自我的角度去評判他人的過錯。

比如說當別人犯了什麼錯的時候,有一些人沒有考慮過別人當時的處境,沒有考慮過別人的心情,只是一味的去評價對方。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大多數人的評價和判定,都是有錯誤的。

因為每一個人的人生經歷不同,他的處境不同,所以說,他做事的態度也是不同的。

如果說一味的去從一個客觀的角度,去評價一個人的行為,而不考慮他所處的環境,很容易出現偏頗,對當事人也有很錯誤的評價,其實這個也是人性的弱點。

在儒學之中,孔子對於這樣一個現象,作出了一個可以參考的標準和依據,也是所有人缺乏的一種狀態。當你明白這樣一種智慧之後,才能從客觀角度正確的審視他人。

《論語》:善於轉換角度,觀其行為之根源,才能避免處事偏頗

《論語》中有這樣一句話“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這句智慧的意思就是說:孔子說,瞭解一個人,要看他的所作所為,要觀察他的經歷,考察他做事時的心情所在,安於什麼,那麼這個人怎麼隱蔽得了呢?這個人他怎麼隱蔽得了呢?

比如說,在生活中有一些人做事的時候,其他人對他的做法總是不理解,不知道他為什麼會這麼做,原因到底在什麼地方。

其實在這個時候,你要觀察這個人過往的經歷,因為不同的經歷,才會造就不同的人生觀,每一個人的三觀都是不同的,當你找到他人生經歷的時候,也就找到了問題的根源,也就明白他為什麼會這麼做。

而且最關鍵的是,你要知道他當時做這個決定做這件事情的時候,心情是什麼樣的,這才能正確全面的認識一個人。

《論語》:善於轉換角度,觀其行為之根源,才能避免處事偏頗

就好像現在有一些鍵盤俠一樣,看到別人做了一個決定或者說一些話之後,就果斷的評價對方的對錯是非,這樣的行為本身就存在著問題,本來就是錯的。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個性,都有不同的特徵,這些個性之間就產生了矛盾的衝突。

我們再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說一個團隊在一起合夥做事的時候,出現了矛盾,意見不同,想法不同。

在這個時候,怎麼更好的去緩解這個問題呢?

那就是站在對方的角度仔細聊聊,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一個意見?他的想法是什麼?初衷是什麼?目的是什麼?當你找到這一切根源的時候,站在他的角度去理解他。如果說他的想法是對的,那麼可以依照他的想法去做,如果說他的想法是錯的,那麼也可以根據他所提供了一些條件和他的經歷,來說一個更適合的方式。

《論語》:善於轉換角度,觀其行為之根源,才能避免處事偏頗

這樣也更能勸服對方,這也是所謂的知人知己的一個道理。

想了解想看透一個人,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只有通過孔子所說的這種方式,才能真正客觀而又正確的去認識問題,否則就會走向偏頗。

這也是做人的一種智慧,有一些人就是這樣,他考慮事情的時候,從來不喜歡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考慮。有一些人的性格就是比較馬虎,這個時候,不妨有一些耐心,對待一些人的時候,善於從對方的角度去觀察問題。

在這樣的一種狀態之下,不但能夠輕易的解決問題,而且給別人留下的印象也是善於溝通,非常暖心的一個印象。別人會覺得你特別理解自己,懂自己。

如果說別人做了一個錯誤的決定,你一味的去指責,一味的去辱罵,這樣的行為不但會讓事情更糟糕,還會激起對方的記恨之情,兩個人之間也就產生了更深的矛盾,非常不利於你自己為人處事的一種狀態。

《論語》:善於轉換角度,觀其行為之根源,才能避免處事偏頗

我們不妨以儒學之中,孔子的這種智慧來不斷的改善自己的行為,改善自己性格中的弱點,才能在為人處世中,有更好的智慧和狀態。

本文由墨書之道原創,看了孔子的這一句話之後,您對於這樣一個為人處事的智慧是怎麼看待的呢?有什麼個人的見解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