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代傳承的釀酒手藝,沒喝過能叫諸暨人?

白酒 酒糟 雲南白藥 諸暨吃貨幫 諸暨吃貨幫 2017-10-09

諸暨人喝酒可都是小能手,

當然自己釀的酒也是極好的,

小時候,在筷子沾一點嚐嚐,

也是回味無窮!

代代傳承的釀酒手藝,沒喝過能叫諸暨人?

米酒,是諸暨老百姓自給自足的佳釀,在村子裡,人們慣叫它“白酒”,這種酒喝起來不上頭,因為放了不少水,酒精度被稀釋得極低,也叫“大水白酒”。大抵“酒水”這個詞出典在此,因為酒的成分少,而水的成分多。

代代傳承的釀酒手藝,沒喝過能叫諸暨人?

現在,大水白酒已搖身一變,物以稀為貴了,平時難得暢飲。但那段飄著酒香的歲月卻在腦子裡清醒著。

代代傳承的釀酒手藝,沒喝過能叫諸暨人?

晚稻顆粒歸倉之後,莊戶人家就在盤算今年要釀多少斤米的白酒。無論是一家人嗜酒如命的,還是一家人滴酒不沾的,家家戶戶都要釀,好象過年,這一關誰也逃不脫。因為酒與過年休慼相關,對老百姓來說,過年就是天天有酒喝,天天喝酒的時候就是過年。那麼多酒若是去買,自然不划算,袋袋裡的錢哪裡夠得上天天去小店打酒的水平呢。我們把自己“釀酒”叫做“革酒”,或是叫做“革白酒”,“革”是土話,卻也有“革命”的本意在裡面,辛辛苦苦一年到頭,弄得一缸白酒,也算是革命的成果,所以就有慶功的意味在裡面。

代代傳承的釀酒手藝,沒喝過能叫諸暨人?

革白酒需要“酒白藥”,圓圓的,白白的,一顆顆,比肉圓略小一點。這真是一種神奇的東西,一缸白酒的出酒量與酒精度全仗它起作用。所以每每在革白酒前,大人總是四處打聽何處有最好的酒白藥,以至於有的人家年底才革酒,上半年就備妥了酒白藥。那時候,革酒聽到最多的話是關於酒白藥的牢騷:因酒白藥的緣故,有的人家革的酒,小孩子喝三碗也不醉;有的人家革的酒,喝起來酸酸澀澀的喝不出味道;有的人家革的酒,酒精度高得一碗就可喝倒一個客人,等等,於是主人就大罵“倒路白酒”、“斬頭白藥”,把責任全推到了人家身上,卻不去追究自己釀酒的本事其實也拙劣。

代代傳承的釀酒手藝,沒喝過能叫諸暨人?

革白酒用的米也大有講究。並不是所有大米都可以革酒。米有早秈、晚梗、雜交、糯米之分,早秈和雜交不能革酒,晚梗革的酒總不如糯米革的酒鮮潤可口。所以莊戶人家在盤算一年的播種計劃時,總會為了那一缸白酒而種上本不想種的糯稻。只有愛喝酒、而家裡又沒錢買酒的人,才會低三下四地向晚梗米屈服,用晚米革白酒,革了一缸,喝完一缸,再革一缸,又革一缸,無論春夏,不分秋冬,如是再三,生活過得“老酒天天醉,黃帝萬萬歲”。

代代傳承的釀酒手藝,沒喝過能叫諸暨人?

革酒的過程是一個漫長、繁雜而又神奇的過程。革酒前,先把糯米浸漲得白嫩嫩胖乎乎的。再借來一個蒸桶,蒸桶無底無蓋,卻配合著鑊的口徑。蒸桶底部有略微突起的網架,上鋪一張紗布。

代代傳承的釀酒手藝,沒喝過能叫諸暨人?

一切安置妥當,倒入浸漲的糯米,蓋上自家的鑊蓋。劈柴架火,一番蒸氣籠罩,滿屋飯香繞樑。蒸出來的米飯,我們叫做酒糟飯,粒粒晶瑩剔透,顆顆潤滑如肌,惹得一家人饞水欲滴。

代代傳承的釀酒手藝,沒喝過能叫諸暨人?

做酒的父親或母親,便瞞著灶司菩薩,“貪汙”出來,盛出一人一碗,讓一家人過把“酒糟飯”癮。

代代傳承的釀酒手藝,沒喝過能叫諸暨人?

然後將那些可觀更可口的酒糟飯倒入事先清洗晒淨的酒缸裡,把飯撥碎攤涼,把白藥掏碎成粉,撒粉於缸內,用粗糙的雙手,拌一陣,撒一次,再拌一陣,再撒一次,直至酒白藥均勻地滲透到米飯中才停歇。

代代傳承的釀酒手藝,沒喝過能叫諸暨人?

這時的酒糟飯,看上去還楚楚動人,但已沾染了一種似酒非酒、似藥非藥的氣味了。

代代傳承的釀酒手藝,沒喝過能叫諸暨人?

父親用手掌將之撫平壓實,蓋上用稻草編織的蓋子,我們叫做“草蒲”,重重地呼出一口氣,算是大功告成。然後,我們“杭赤杭赤”地把這隻巨大的缸移至鍋灶壁牆角落,用一夾夾稻草圍住酒缸的四壁,算是給它穿上一件溫暖的棉襖,怕它們掉下來,索性用繩子縛住,再怕它冷,就連酒缸上面也蓋上一層稻草。至此,革酒才算完成了整個過程的一半。

代代傳承的釀酒手藝,沒喝過能叫諸暨人?

它的另一半,需在一週或更長些時間之後完成。酒缸裡的酒糟飯,從“黃稻草加身”開始,就在酒白藥的作用下,在熱烘烘的灶火的關懷下,由純正的米飯一步步向酒糟墮落著,這是一個發酵的過程。大人則一天天掐著手指頭,一個周時(指24小時),兩個周時,三個周時……耐心地計數。等到了第七個周時,就解開酒缸身上的稻草,探頭探腦地死盯著酒糟飯。當看到酒糟飯已開始變味並滲出酒漿時,就進行革酒最關鍵的一步:放水。一般一百斤米放一百斤水,叫做“一比一”,貪圖多出酒的人家,當然也有一百斤米放一百五十斤甚至更多的水,這就叫做“一比一點五”了,真的成了大水白酒。米酒的口感好不好,煞不煞(指酒精度高不高),成敗在此一舉,革酒內行不內行,也全憑這一技巧。剛放了水的酒缸裡,酒糟飯輕薄在浮在上面,密匝匝白花花,象破棉絮似的蓋著,讓底下的水透不出一口氣。於是重新捆紮好,翹首以待喝第一碗白酒那天的來臨。

代代傳承的釀酒手藝,沒喝過能叫諸暨人?

千呼萬喚地等到了正月,那一缸酒,就被一碗碗舀出來,盛於用蠟打製的蠟壺中,置於灶臺湯管裡溫熱,又一碗碗滿當當地篩出來,熱氣騰騰,就著簡單的菜食,接待一撥又一撥的客人,讓他們喝出了豪言壯語,喝出了天昏地暗,喝出兩眼生屎,喝出風聲雨聲笑聲罵聲。

代代傳承的釀酒手藝,沒喝過能叫諸暨人?

那時候家家戶戶都有幾隻大缸,我們根據它的大小,分別叫它們五十缸、六十缸、七十缸、八十缸,這是規矩的,五十缸可盛五十斤水,依次類推。也有出格的大缸,裡面竟躲得下四五個捉謎藏的小孩。平時,這些缸大多用來盛谷,空著時便成了我們躲藏的好去處。大戶人家,或會喝酒的人家,過年在即就用這種碩大的缸來革酒,那氣勢看上去就非凡。

代代傳承的釀酒手藝,沒喝過能叫諸暨人?

一個正月下來,酒缸裡的酒會被逼得滴水不剩。不曉得這一缸酒,換來了多少來客的歡聲笑語,賺得了主人家無限的熱情與好客。剩下的,是乾癟癟的酒糟,但酒氣依舊。在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時代,母親卻也沒有放過這本應廢棄的酒糟,與豬爭食,盛在碗裡,添油加鹽,蒸熟後端上桌子,成了一道我們不想吃也得吃的菜餚。至此,酒、水、糟,被吃喝得一乾二淨。

代代傳承的釀酒手藝,沒喝過能叫諸暨人?

歷經滄桑的釀酒手法,

酒的醇香更是沁人心脾,

喜歡酒的小夥伴可不要錯過哦!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