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貫徹省第十三次黨代會精神——環保在行動系列報道之二:開展環境治理提質行動 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

環境保護 環境汙染 水汙染 湟水河 青海新聞網 2017-06-24

青海新聞網訊 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開展環境治理提質行動,要在系統上下功夫,有效改善環境質量,守住生態安全底線。省環保部門突出抓了沿湟縣城汙水處理廠的提標改造、企業廢水的深度治理、人工溼地建設和麵源汙染治理,大力促進水環境質量不斷改善。

人工溼地,成為湟水河汙染治理的一個亮點。這是海東市樂都區下河灣河灘地的湟水流域人工溼地汙水處理技術應用及示範研究項目的實地景象,表面上看是一個景觀帶,人們可在這裡休閒娛樂,其實它的內在遠比這豐富。該項目總面積為1.4萬平方米,主要處理對象為樂都縣汙水處理廠尾水,採用“複合型潛流人工溼地+表流人工溼地”的生態型人工溼地汙水生態處理系統工藝,也就是通過“基質-微生物-水生植物”三位一體的物理、化學和生物三重協同效應,實現對汙水的高效淨化,使水質達到並優於Ⅳ類水體標準。這個項目是根據我省高原高寒缺氧氣候特點量身打造的。據介紹,此項目於2013年7月正式啟用,取得了良好的汙水淨化效果,為淨化汙水河水體提供了新模式和新途徑,也成功帶動了西寧市寧湖人工溼地工程的建設。寧湖人工溼地位於西寧市東出口的湟水河邊,這塊佔地面積135畝的人工溼地建成後,不僅有效降低了汙水的汙染負荷,提升了水體自淨功能,也為西寧市民提供了一大城市人工溼地景觀。

目前,繼寧湖溼地建成運行後,湟源、樂都、互助、民和等汙水處理廠尾水溼地深度治理主體工程也已基本建成,人工溼地面積達到920畝以上。在湟水河流域內的實惠溝、教場河、引勝溝、巴州溝、白勝溝等9條匯水量較大的主要支流,啟動實施了水汙染綜合治理和水生態修復試點工程,全力推進湟水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規劃,促進全流域水環境質量的不斷改善。全省上下高度關注湟水河汙染治理,將汙染減排與流域水汙染治理有機結合起來。

據瞭解,通過全方位落實汙染物“全測控、全收集、全處理”措施,湟水河水環境質量有了明顯改善。數據顯示,2016年,國控斷面小峽橋、出境斷面民和橋Ⅳ類水質達標率為83.3%,分別較2010年提高58.50個百分點。

目前,湟水河治理在由單一治理向深度治理與生態修復和景觀建設相結合的綜合治理轉變過程中,悄然蝶變,幻化成一幅時刻在裝點城市的靚麗景觀圖。我省正著力推進湟水河水汙染防治由汙染源控制向水質保護治理、由主要汙染物削減向環境質量改善、由單一汙染治理向流域綜合治理的全方位轉變。將汙染治理由工程及治汙設施建設向綜合系統治理挺進,由幹流向支流拓展,探索生物矩陣、生物墊層等技術整裝治汙模式,選擇對幹流水質影響較大的教場河、巴州河、引勝溝等重點支流實施水汙染治理和水生態修復試點工程;擴大適用技術的推廣應用,在重點水質控制單元選擇汙水處理量較大的祁連、湟源、民和等9處汙水處理廠實施尾水人工溼地深度處理工程,進一步減少入河汙染負荷。強化汙染治理的科技創新,針對流域內氨氮、總磷等影響水體水質的主要汙染因子,開展了《黃河干流及湟水流域氮磷源解析》,將流域細化為31個控制單元,對幹流所有水質控制斷面制定了水體改善或維護方案。推進一河段一策、一支流一策,實現治汙理念和策略上的轉變;加強流域水系分佈與水文特性、自然環境特徵、汙染源結構特徵在空間屬性分析的手段應用,在監測網絡數據支撐、防控技術需求分析的基礎上,啟動了湟水流域水環境信息動態管理平臺建設,實現流域智能管理。重視科技治汙的支撐作用,積極探索農村分散式生活源汙染控制技術及設施建設運營新途徑,在剛察、民和、祁連縣啟動了農村生活汙水垃圾處理新模式試點,強力推進工業園區廢水廢渣集中處置設施建設,促進汙染防控由點源向集中治理轉變。

同時,在三江源地區重點推進水源涵養功能維護和麵源汙染控制,加快實施重點鄉鎮、牧民定居點等生活型汙染防治,強化環境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提升汙水處理廠運行管理水平。督促完成各地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確保長江、黃河、瀾滄江出境水質持續保持優質。

在黃河干流中段區域和黑河流域,實施了龍羊峽水庫、李家峽水庫生態環境保護項目,減少了對水體的面源汙染。祁連山水林田湖生態修復試點總體實施方案順利通過國家評審。在柴達木內陸河流域,完成了可魯克湖生態環境保護項目,實施了一批地下水監測系統建設、溼地保護和荒漠化治理等保護類的項目。

省環保部門相關負責同志表示,當好生態守護神,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是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的要求,更是我們的神聖責任。我們將以《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為指導,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到2020年,湟水流域出境斷面水質穩定達到Ⅳ類並向好發展,力爭Ⅲ類水質比例達到50%”的目標要求,以改善水環境質量為核心,採取水陸統籌、水岸同治的治水方略,在治理方法上將更加註重精準性、在治理措施上更加註重系統性、在流域管理上更加註重聯動性、在瓶頸問題突破上更加註重科學性、在改善水域功能上更加註重連通性,全面落實“河長制”,為真正還青海人民一條清澈的母親河做出不懈努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