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最後一個月,房企都在忙著做這4件事……

購房 碧桂園 房產 樓事紀 2018-12-14

一晃眼,2018年真的開始倒計時了,這一年購房者經歷了史上最密集的樓市調控期,也見證了高房價一步步走下神壇。截至目前,樓市調控持續,市場逐步平穩,房價非理性上漲的各種因素正在被一一剝離,房子的居住屬性也正在慢慢迴歸。

很顯然,面對這兩年“大起大落”的房地產市場,無論對於房地產企業來說還是對於廣大購房者來說,觀望和求穩成了大家共同的選擇。至於樓市降溫能夠持續多久,目前不得而知,不過可以肯定的是調控政策後手不斷,房地產大局基本確定了,房價反彈幾乎難以複製。為了應對當前以及未來可能出現的各種變局,也為了穩定本身的運營,房地產企業紛紛推出了四大方案。

2018年最後一個月,房企都在忙著做這4件事……

第一,加快融資步伐,應對償債高峰期來臨。

嚴厲的樓市調控,疊加下半年以及明年上半年償債高峰期的到來,房地產企業的日子並不好過。為了應對資金鍊承壓的問題,最後兩個月,不少高負債的房企都加快了融資的節奏和力度,包括恆大、碧桂園、時代中國、華夏幸福等房地產企業在內。

最近一兩年,房企融資渠道大大收緊,現金流成為房地產企業的生命線,可以預見的是,在脫虛向實的目標下,以及政策對於資金流入房地產行業的嚴格監管,2019年這個問題依然會比較突出。換言之,“錢荒”的情況或許會改善,但不會發生太大變化。筆者認為,“借新還舊”始終不是長久之計,轉型之路或許才剛剛開始。

2018年最後一個月,房企都在忙著做這4件事……

第二,加快推盤節奏,達到快速回款的目標。

樓市調控下,面臨銷售持續放緩的節奏,疊加年底回籠資金的壓力,開發商紛紛加快了推盤的步伐,大量的項目都選擇了在今年年底入市。通過中金公司對10個重點城市的統計數據顯示,11月份,這10個重點城市累計推盤量同比增長了45%。

不過,推盤節奏的加快並沒有給房地產企業的去化率帶來明顯的轉變,比如,11月份這10個重點城市的去化率僅65%,較10月份下降6%,基本處於歷史底部水平。很顯然,成交量的下滑與當前購房預期的逐步轉變密切相關。不過,筆者認為,只要房企釋放足夠的利好,成交量或會出現一定的上升。

2018年最後一個月,房企都在忙著做這4件事……

第三,拿地態度謹慎,囤錢比囤地更為重要。

樓市降溫進行時,今年房地產市場最明顯的變化之一就是土地市場的底價成交以及頻繁流拍現象的出現。在筆者看來,一方面是由於土拍價格較高,房地產企業資金面相對緊張,想拿地可是囊中羞澀;另一方面,當前銷售回款週期增長,市場成交量趨緩,選擇觀望是房企的主流態度,拿地態度自然就謹慎了很多。

筆者認為,必須看到,謹慎歸謹慎,遇到高性價比的土地,實力雄厚的房企依然不會錯過,比如,在全國拿地金額排行方面,龍頭房企萬科就以1250億元成為今年前11個月居於榜首的房企,碧桂園和保利緊隨其後。不過,就整體形勢而言,筆者認為,無論實力強弱,如今囤錢比囤地更重要或許成為了房企的共識。

2018年最後一個月,房企都在忙著做這4件事……

第四,調整產業佈局,迎接地產行業洗牌期。

樓市政策意在去地產依賴化,這一年以來,房地產企業也在積極主動謀求安全生存和轉型。比如,將企業名稱中的“地產”二字去掉,再比如進一步控制人力成本,裁撤人員和地方事業部等,當然還有的房地產企業開啟了轉型之路,進軍其他行業。筆者認為,嚴厲的樓市調控下,財大氣粗的房企可以安全“過冬”,不過規模化競爭會更加激烈。

對於中小房企來說,顯然不具備頭部房企的優越條件,未來可供選擇的生存途徑並不多,或許會淪為大魚口中的小魚和蝦米。截至目前,今年已經有多家房企宣告了破產。不過,在筆者看來,優勝劣汰本就並非壞事,或許會進一步促進房地產行業的有序健康發展,減少這些年盲目進軍房地產行業的亂象。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房地產企業如何調整產業佈局,短期內的主業依然是房地產開發。

2018年最後一個月,房企都在忙著做這4件事……

筆者認為,如今開發商主動尋求角色的轉變,主動推出“過冬”方案,或許意味著樓市的的確確發生了變化。我們可以預見的是,2018年的政策效應會繼續延續和深化,2019年的房地產市場基調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化,陣痛期必然還會持續。在筆者看來,我們無法反駁房地產行業仍大有可為的觀點,但也應該看到,行業的的確確到了改變盲目生長狀態,向高質量轉型的時候了。因此,當前鞏固樓市調控的成果或是更重要的目標,所以2019年的房價基本也就清楚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